香光莊嚴七十八期/93年6月20日
生命流轉的動力
認識業的存在 釋悟因 |
佛教的業論是強調緣起的業論,人的動機與自由意志等可有不同的抉擇。 緣起的業論對善惡有報是肯定的,但人的心念卻是變遷、變化、不自主的, 在行為造作之後,形成影響力,因緣和合相應時,就會帶動生命的流轉。 |
生命轉動來自業的動力 生命流轉的動力即輪轉的動力,它就是業,所謂「此有故彼有」,就是此跟彼的關係,有二元相對性,也就是從因到果、從業到報的相對,而緣起是條件的存在關係,只要其中的一個條件改變,它也就改變了,這說明了它的變遷、變化和不自主。可是一說到業,又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定有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所謂善惡有報,是肯定的、決定的,所以一講到「業」,就有業跟果報間的緣起問題。 ﹝身業、口業、意業﹞ 業,kamma,「羯磨」是音譯,它的意義是行為、動作、造作的意思,凡是行為造作即是業。業有從人的意志力發出來,有從身體發出來,也有從口發出來,有的只留在心裡。若由意志牽引著四肢、口鼻、身體,而發出行動,有活動或行為,就叫身業;由意志牽引著口,發出語言,叫口業;若是各種思想、想像或各種感覺的叫意業。佛教講業,有身業、口業、意業三業,就是由身、口、意三處發出行為、動作,表達的就叫業。 ﹝思業、思已業﹞ 一說到業,也有思業和思已業,思業是意業,意志活動的叫思業。思已業是思之後才發生的,已經表達在身業和口業上面。因此,業有分成身、口、意三業,也分思業、思已業。 ﹝善業、惡業、無記業﹞ 行為有時候是善的,也可能是惡的,凡是善念的業,會產生牽引的力量,再發出來的善的力量,會牽引樂的果報,往生三善道 ──天、人、阿修羅,這樣的業,我們稱它為善業。惡業也是如此,當然會往生三惡道 ──地獄、餓鬼、畜生。另外有些行為,它不產生力量,不招感果報,這些行為力量,是無記業。總說業有善業、惡業,無記業,善業招感善的果報、樂的果報;惡業招感惡的果報、苦的果報,如果是非善非惡的無記業,它沒有招感果報的力量。修行禪定的人還有不動業。 ﹝動力在哪裡?﹞ ◎茶香猶存,業力仍在 一個行為做了,從身口意發出來,不會突然不見,一定有它的影響力,有它遺留下來的力量,化明顯變成潛在的力量,就像泡茶,一個茶壺泡茶之後,儘管茶壺不再放茶葉,那股茶香仍然殘留在壺中,茶的香味猶存。 業有業力,業力的意思,就是你從身、口、意所造作的行為,發出的力量,這個力量會遺留下來,變成潛在的力量。大家應該相信你自己的一切行為活動,做過之後,不會煙消雲散,船過水無痕,應該還有它的影響力在,它化成為潛在的力量。這些遺留下來的潛在力量變成隱形的,仍然一直存在著,而且持續著,這股力量會再發出來嗎?是的,等待因緣和合相應,它就會再出現。 ◎何日君再來?現報、生報、後報 從身口意三業行為所產生的力量,不會消失,它會化為隱形的,而這隱形的力量,即是後來的影響力,因緣和合相遇時,仍會出現。那麼什麼時候因緣會和合呢?可能馬上、立即,可能等久一點或更久一點,有句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所以,因緣的和合可能立即產生,可能會久遠一點,或者更久遠些,這便是常說的現報業、生報業、後報業。現報是現生受報;生報是來生才受報;後報是以後的來來生才受報。不管多久,都要相信,這股力量是不會消失的。打個比喻,就像你將一顆球用力打出去,它一定有反彈的力量,有一個反過來的力量在,這個力不會消失,業就是力,就是「動力」,業力即是流轉的動力。 ﹝共業、不共業﹞ 相對於這股力量,有時候是個人的,有時候是共同的,個人有個人的身口意業,但是也有大家共同的業,即共業與不共業 ──別業。什麼是共同的業?你所看到你之外的世界,例如那條河川,呼吸的空氣,居住的環境,還有更多更多,這些都是,它的範圍是可大可小。共業範圍有大小之分,例如每一個家庭成員營造家庭的共業,但它又有別於他人的家庭,對他們自己來說既是共業,又是別業。一個家族有家族的共業、一個國族有國族的共業,有時某一宗教團體有某一宗教團體的共業,但個人與宗教團體間,仍有共業和別業,可以是重重無盡的共業、別業。 ◎共同營造,相互影響 所謂共業,是一個群體,有他們共同的行為模式,共同遵循的活動、生活習慣,共同營造出來的群體,國家也是如此,世界也是如此,它們形成不同的共業圈,這些不同的共業圈,感覺像一圈一圈的同心圓。例如像SARS 傳染擴散的情況,有人問為什麼說SARS 事件是共業呢?你能說它不是共業嗎?是共同在某種因緣和合相應之下,出現這麼一種病毒,回過頭來,這樣的病毒,它又好像有一個界限,其傳染擴散範圍,出現了一個圈圈,一個圈圈。所以什麼是共業呢?大家共同生活的環境,共同營造出來的一些行為動作,這些現象,彼此相互影響著。 例如有的家庭,媳婦盡生女孩,沒有生男孩,就好像很虧欠,有的甚至產生家庭變化,整個家庭掉在某個氛圍裡,家庭中每個成員都在這樣的氛圍中過活,這就是家庭的共業。包括大社會,大家用過的污水亂倒之後,流到大家飲用的水源中,結果我們就一起喝這些污水,一起喝這些污水,不是共業是什麼?如果一個地區,或者某個親子、家庭、國族,大家有某種既特殊又是共同的病,例如家庭基因遺傳;又如台灣的肝病,有人說這叫國病,這也是共業。又或者是空氣裡面,大家亂燒些有毒的廢棄物,產生廢氣在空氣中;或用過的東西,大家亂丟,垃圾亂倒,這些是我們共同營造出來的世界,這就是共業。因此什麼是共業?就是如此這般。 以前我去夏威夷,我看到馬路旁邊的小小溝渠,裡面的魚卻很肥腴。我自己便反省,這些游來游去的魚兒,和天空中飛來飛去的鳥兒,成群結隊地來來去去,很自在很快樂,這也是一種相互存在的價值。如果在台灣 ──我的故鄉,一定有人會想辦法,看這些魚怎麼捕來吃 ──吃野味。有一說是吃腦補腦,吃腿補腿,那隻鳥那條魚怎麼煎怎麼烤,不用等到天亮,半夜就把牠們捕撈起來。我們生存的環境,也已進入開發中的社會,仍耽著吃野味補身體,這些都是共業,是大家共同生活的環境,都是共同營造出來的,但也都在相互地、密切地影響著彼此。 另一種業叫別業,別就是純屬個人、個別的,但個別業中,匯集起來也會成一小撮人的共業,這一小撮人有別於另一小撮人,所以,又是別業。大家一起浸泡在這裡面共同生活,也在裡面製造一些行為活動。所以有時說共業,是大家共同製造的,例如台灣的颱風或土石流,有些部分是大自然的變化,但也有些部分是累積我們個人才共同製造出來的。有別業和共業的現象差別,你不反對吧? ﹝定業、不定業﹞ 除了別業共業以外,還有定業、不定業。定業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由現在的善惡行為,決定未來苦樂的果報,這些苦樂的果報一定會顯現。不定業是這些善報惡報等果報出現的時間不一定,輕重也不一定,為什麼?報是報償,不是「報復」,而是償還,「人間永遠有利息」,這點一定要確信。因為當我們造業,會形成業力,它會回過頭來影響我們自己。人在造惡業時,是盡興地造,隨著自己的欲望造惡業;但償還的時候,就受不了,這即是佛經裡的「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畏因,一個覺悟的人,他會先看到行為的後果,而不會造惡因;但眾生常常在招受苦的果報時,才會感到受不了,除懊惱後悔外,有時更造作了新的業。既然業是三世的,從現在說到未來,有現在就有未來,有現在就有過去,現在的如意不如意,誰能說不是過去業力的影響。 前面說業是從動作轉化成業力,到果報出現,是有時間性的。 佛教論「業」更重視動機 ﹝身口意三業中更重視動機﹞ 業是流轉的動力,是造作、行為的活動力、是影響力,是行蘊。這些都是流轉,而且是緣起的。造業既然是行為,行為是惡,就會招感苦的報償,是善就會招感樂的報償。所造的善業,一般叫白業,「白」就是由善心所生起的業,叫做白業;如果是由惡心生起的惡業,叫做黑業;如果是無記心,就會產生無記業。一說到這些善業、惡業、無記業的業,或白業、黑業的業,其判斷有三,一為果報黑白的呈顯,二是身口意的表現,三是重視動機。從前文提到的身口意三業,前二是思已業,後一是思業,修行應慎守思業,思是業的體性,慎守在動機。從這裡就可分判出法律與宗教的最大差別,法律只能處理發生後的已然,而後者是防患於起心動念的未然。 再說重視動機、居心 ──有意、無意。動機即是「意」,如果是處心積慮地策劃某個行為,當然業就會比較深重,相對的,它的影響力,就一個人來說,即會更加深遠。像有個人拿著刀子,讓人斷命,他是無意的還是有意?或者像醫生開刀,結果病人卻也斷命,同樣命斷,二人所犯的罪是同還是不同?這都要從他們的動機去判斷,除了動機外,亦不可忽視手段和結果。動機與身口意三業都不可輕忽。 ﹝業報自招無能替代﹞ 在《大寶積經》卷九十六,有個偈頌「閻羅常告彼罪人,無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日來,業報自招無代者。」閻羅王告訴那些墮地獄受苦的人,我不可能添加你任何罪,因為是你自己造了罪,你才往這邊跑,可不是我去請你來,故意陷你於罪的。業報自招,業報沒有人可以替代你,就像父子要爬上山,宜各自努力。這在說自己造業以後,就得自己承擔業力的報償。想想也是嘛,你心裡起了什麼念頭,然後作了什麼行為,最後這股力量,再打到自己身上,你就受不了。可是回過頭來說,當受不了時,要怎麼辦呢? 在這裡,要注意佛教講業,這股流轉的動力,很多是從自己身上發出來,從身口意發出以後,經過一段的時間,自己已經忘記了〈其實人是很容易健忘的〉,而在承受這股力量時就會受不了。這時,當然就得忍耐,忍耐這時的不順遂。業報有的是順意的、喜歡的;有的是不順意、不喜歡的。喜歡的就叫可意的,不喜歡的就叫不可意的。人間不全然都是不可意的,偶爾也有可意的,因為是我喜歡的,當然是樂的,可接受的,若是違逆我的身心,就是不順業。這些順意不順意,或者是無記 ──無所謂善惡的業,世間都有啊!這是大家經驗世界都能感受到的吧。 我們稱順的業為福業;也有非福業,非福業就是罪業;另外,也有不動業,就是修禪定以後,安住在禪定的境界裡,或在禪定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都是禪定天〉,那些叫做不動業。隨著他所造作的業,得到相應的行為跟果報,造業是自己所作的,就要自己負責,不需要再設一個上帝、閻王幫你安排,上帝不可能幫你安排什麼,是你自己安排自己,所以天堂是自己造的,地獄是自己挖的,苦痛與快樂當然也都是自己設計的。 ﹝動機的檢核﹞ 佛教一再強調動機,當我們隨著動機去檢查行為時,它就是在檢核我們的心念。這就是為什麼說人可以修行,因為你時時刻刻檢核、覺察自己的身心狀況,它就會告訴你現在的心念。有時別人做一點善事,我們隨喜;別人做惡事,你也來個隨喜,大家應該可以分判吧?如果別人做善事,儘管你沒有做,但是你隨喜,你也得到這樣的好處!如果別人做壞事,你也來個隨喜,你的心念就跟這些罪惡的事,產生相應。當然,這也是一種業報輕重等級的分法。所以有時說事情不在大小,而在你的心念,心念怎麼看待這些事情,就會產生對等的相應。 所謂修行或緣起法,就是當「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因緣果報現行,一切都還是相應法,而且隨著你的心念 ,它會有轉圜改變的可能。儘管惡報會現行,但是重報輕受或輕報重受都有可能,業報還是會增上,會增長的。例如有個人正在生氣,另外一個人在旁添油加醋,使他更加生氣;或者某人做惡事,覺得很得意,害人也害得很得意;又譬如軍火販子,當伊拉克或中東發生戰爭,他們就會很高興,因為商機來了;販毒的人,他知道如何讓更多的人吸毒,因為那是他的商機,他很得意,也會製造這樣的機會,這些當然是故意的。做善做惡都是有動機的。 所以佛教看動機和身口表現,是由心所啟動的意志跟念頭。心先動了,然後發之於身,發之於口的動作,這些行為的力量,一定又會回過頭來啃噬著你的身心,你得報償這些。若心有煩惱,煩惱會發業和潤生,即在說此。 業的限制與自由意志 如此豈不就沒有翻轉的餘地了嗎?佛法主張:人還是有自由的意志。在你的身上,在你的心中,你還是有自由的。例如在奧斯威辛的集中營,囚犯遭受監禁酷刑,但有些人心中仍有一片清朗的天空,而有的人就會被眼前困住。曾聽人說:「原來佛教講的業,就在我的手中,命運就掌握在我手中,所以我要怎麼做,就可以怎麼做。」意思是人定勝天,好像對,好像又有待補充加註。或有另一種的說法:「你以前所做的行為,這些力量在你身上,有時要改變它,也是無能為力的。」有時當下性格、習慣性確實是乏力無奈的,面對命運,還是必須耐下心來處理,因此自由意志仍需要忍耐、耐得住,由於過去的業的潛在力量,當下還是有些限制、綑綁。 我曾聽人說:「我最喜歡修行了,我要用功,我要打坐。」於是開始打坐,可是只坐了幾分鐘,就說:「我的腿好酸,我的背好麻,我不是修行的料子。」這叫做一點耐心都不給自己,被感覺牽引著,身體和感受會相互牽引,相互矛盾。想要修行,可是又不處理自己的身心感覺、想辦法安頓自己,最後還沒坐下來,就已經大喊不可能:「你看,我這裡酸了,我那裡麻了,我根本不可能修行,不可能修行的。」師父會告訴你修行不在坐,重點是你要不要修行,不在坐或站。 ﹝隨時都在做決定﹞ 意志的自由,也要自己去承受體驗 ,然後耐下心來,整理自己的問題,要接受這些,這也就是佛教所說的業報、業力、緣起。所謂流轉的動力,動力在那裡可以改變,但又不能不考慮到身心目前還有限制,你的心是自由的,但既有的存在 ──從內到外在現象是會矇蔽自己。所以人還是可以抉擇,人也隨時都在抉擇,且隨時都在面臨抉擇中。你一直在抉擇,不是嗎? ﹝業力流轉在一念間﹞ 有一回,為了香光尼眾佛學院的師資,我上台北請老師,回來的時間已經很晚了,下了火車以後,就搭計程車回香光寺。因為當時我非常疲倦,迷迷糊糊的,結果在半路上,車子竟然被攔了下來,原來車外有人,敲窗示意要把窗子搖下來,我就把窗子搖下來,那時我坐在後座,窗子一搖下來,原來是一群年輕人,有七八個之多,攔車要搶劫。他一看是師父,不感興趣,說:「好啦!好啦!」就轉過身,揮揮手示意叫我們走。我那時完全醒過來,車子發動了,我問司機:「他們今天怎麼這麼好?」司機說:「師父功德無量,出家人的功德無量。」我接著問:「如果今天,你不是載了我們,你會怎麼處理?」司機說:「就把他們輾過去。」「輾過去!」多震撼的語詞,我「哦」了一聲,再也不吭聲。世間一直在學習中,有很多的業力、業行、業報,有動機、有動作、有結果,也有很多的抉擇、決定,都在一念之間,這就叫做流轉的動力。因此有時做了決定之後,會受不了,會後悔,但有更多的機會,是你仍然可以抉擇的。有人說:人像蜘蛛,懸掛在自己編織的網上,在那上面活動,說明意義,這就是自由意志與業力流轉彼此間的關係。〈編者按:本專輯整理自悟因法師電視弘法節目「生活中的緣起」第九及第十集的內容,文中標題為編者所加。〉 更正啟事 本刊第七十七期(九十三年三月),頁14,專輯「緣起在生活中」,作者更正如下: 原文:「如果那個器官、部位使用愈頻繁,那個器官就愈發達,這就是達爾文的進化論。」 更正:「如果那個器官、部位使用愈頻繁,那個器官就愈發達,這就是拉馬克(lamrk)的用進廢退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