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七十三期/92年3月20日

行到深山處

 釋見融

「石頭師父」毅然遠離塵囂走入深山,獨自在山林綠野間,
過著日中一食、樹下住的頭陀生活,
思惟二千多年的古老法音,觀看心光在黯夜迸現燦爛的火花。

清晨五點,濃濃的霧氣籠罩山谷,我們一行人向深山行去,在一片白茫茫裡探訪山中的苦行僧。

兩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嘉義大埔鄉街上,與林姓聽友會合,改搭他駕駛的四輪傳動車,進入顛簸又陡峭的山徑,開始 「菩提樹下」廣播節目的採訪工作。

山路一彎又一彎,漸漸地,朝霧開始飄散,一道晨曦從對面的山頭,衝破雲層向四方放射,天光雲影,相互輝映!此時此景有如心光一片,照破山河萬朵。

沿路上,冬陽稀薄的日光淡淡地灑在枯黃的山巔,路旁稀疏的聖誕紅,孤瑟中顯得熱情,還有山谷間那點點粉紅、雪白的梅花綻放招展,青青的梅子也在綠葉間擺盪,原本有點荒蕪的山景卻又顯得熱鬧。陡峭的山路,考驗車子的性能與駕駛的技術,車子隨著山路蜿蜒慢行,且走且停,有時必須下車步行,直到車子再也爬不上去了,只好整裝下車。天空白雲飄飛,前方路遙山深,我們一步一步往前行,愈向深山,紅塵的千門萬戶愈遠,心中也愈清明。我想起一段話:「先別忙著救度世界眾生,整治自己才是重要,只要自己好了,走到那裡,世界就好到那裡……」。想到今天將拜訪的這位苦行僧,我不禁在心裡笑開了。

一缽千家飯,孤僧萬里遊,苦行僧為了生死路,潛修度春秋。

苦行僧,認識他的人都叫他「石頭師父」。未進入深山落腳前,經常在大埔鄉僻靜處的一顆石頭上打坐,所以得了「石頭師父」的封號。為了讓心的訓練功夫能更上一層樓,「石頭師父」毅然遠離塵囂走入深山,從此在這方天地裡,過著日中一食、樹下住的頭陀生活,獨自在山林綠野間,笑看日落月昇,吟詠思惟傳唱二千多年的古老法音,觀看心光在黯夜迸現燦爛的火花。

記得佛傳裡的悉達多太子,為了體解生、老、病、死的大事,追尋生命真諦,也曾一度在苦行林度過,雖然苦行不是修行的最終根本,但摒除外緣,專心道業,是修行過程中必經的歷程。有道是「古來聖賢皆寂寞」,他們也有過獨住的經驗,希望獲得生命一點沉澱與感悟,而佛教裡更有閉關、禁足等修持方式,這無非是讓行者能都攝六根、增益道糧,等待道力養足後,再到萬丈紅塵裡渡化苦難眾生。

苦行僧隱居在山頂,天天不倒單,日中一食,以花生拌麵粉或奶粉裹腹,破爛的工寮是他的落腳處,以天空為羅帳,別人棄置的燒筍灶為床,日月星辰作燈火,雨水當甘泉,生活完全遠離物質文明,然而心境卻豐富無比,因為他就走在牧心這條路上,朝朝暮暮聆聽心中如潮起伏的念頭,日日夜夜調伏這顆驛動的心。

佛陀說:「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終不能證得。」我想,這顆蒙上塵埃的心靈,終究要花上我們老大的功夫去擦拭才行,雖然擦拭的過程很艱難,甚至孤苦難耐,但還是難行要行,因為生命中再沒有比淨化自己心靈更重要的事了。

多年來,苦行僧一直以受持《佛遺教經》,奉行「少欲知足」的教法為修行指標。這使我想起自己剛出家時,做完一天的執事後,當明月昇起,就穿上袈裟跪在佛前,緩緩地誦著《佛遺教經》。那是佛陀的最後遺教,他萬般叮嚀行者在日常生活應遵守的規律,以及各種行持方法,讀來是句句殷切,讓人深受感動,我發心隨佛出家,但願我也能精進向道,等待一朝塵勞除卻,便得自我最深處的芳馨。可歎的是,多年的歲月已然過去,在生死裡流浪的我,還是煩惱眾生一個,仍繼續在塵俗凡境裡翻滾、老去,甚至等待死亡,但始終沒有忘懷《佛遺教經》曾在心中激起的一線希望之光。苦行僧說:「如是知,就要如是行」,對,這就是精進!即使有無明,清醒時就不要怠忽,在此後生命的每個寒暑、每一當下,都應該精進!精進!

當天的午齋,除一盤花生外,苦行僧還特地升火水煮自己種植的芋頭與佛手瓜、筍乾為我們加菜,對苦行僧而言,這已是待客的上等佳餚了,平時以米飯或麵類為主食的我,今天難得品嚐到真正的菜根香,感覺有點不習慣,但苦行僧在這深山裡安貧守道的道心,仍深深感動著我。啊!「布衣暖,菜根香,念佛滋味長」,苦行僧已然樂在其中!

用完午齋,我們開始進行採訪錄音工作,在天地的見證下,一場「法」的饗宴於焉展開!四周萬籟俱寂,偶爾有群鳥吱吱叫著飛過,三兩隻松鼠突然竄來竄去以外,就只有苦行僧和善、自在的法音,迴盪在偌大山谷。只聽得寒風陣陣,把苦行僧的法音,一起吹送至虛空供養十方大眾。

午后,山中的寒氣愈來愈重,思忖著一定得趕在日落前離開山區,於是匆匆向苦行僧道別,他送我們走下蒼茫山路,我們在前,他在後,這幕直如「徐徐送客上青天」一般。最後,彼此互道一聲「阿彌陀佛」,轉身向各自的方向而去!當我回頭望向那破舊的工寮、苦行僧的身影,在夕照餘暉下,一切顯得多麼聖潔!

踏上來時路,回到熙來攘往的喧囂城市時,已是萬家燈火。而苦行僧呢?深山裡的他,此刻應早已洗了腳坐上「灶」裡用功,一心一意地、專注地思惟《佛遺教經》裡的法義。

行到深山處,又從深山歸來,行囊裡帶回了苦行僧贈送的稀世珍寶—「少欲知足」、「如是知,就要如是行」的座右銘,這「法」的贈禮,在未來的修學路上,將時時提攜著我們。


[香光資訊網] [香光莊嚴][香刊73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