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七十期/91年6月20日

在桑奇中看見佛陀

編輯組

對於後世的佛弟子而言,佛陀似乎走遠了,不管怎麼憶念佛陀,對於未能親睹佛陀音容的我們來說,還是隔了一層雲霧。可是,佛陀真的走了嗎?又好像沒有,佛弟子所言、所行,不是常常自勉與佛同在嗎?

到那裡去尋找佛陀呢?除了抽象的法義之外,有沒有具體的形象,可以挽留住消失的人間佛陀身影呢?用什麼方式能表達出對佛陀的認識與情感呢?

這個問題,相信每個時代的佛弟子都曾深自思惟過,也因此佛滅後佛弟子們透過雕刻、繪畫等藝術創作,把對佛陀的無限想像與懷念,投注於石壁、塔身、洞窟。而在早期「不立佛身像」的原則下,要描繪佛陀,更非易事,但印度的藝匠們克服了這個困難。他們以佛傳與本生談為底本,融合部分民間傳說,發揮高度的創造力,創作出許多精采的作品。佛陀的一生與本生故事,就這樣永恆留在桑奇佛塔上,輝映著這片他曾經赤足踩踏過的大地,而這些作品也可說是桑奇雕刻中的經典之作。

在雕刻家的手裡,佛陀的出生、離家出家、正覺、轉法輪,乃至入滅等真實的生命歷程,予人不少傳奇的感覺;而在過去生中,佛陀或為仙人、長者、賤民,甚至是彌猴、大象、鬼神等,這些戲劇化的本生故事,更憑添幾許魔幻的色彩。儘管如此,這些鮮活的故事仍生動地傳遞了佛陀不凡的生命,有助於佛教的傳布。

刻畫佛陀的一生與本生故事,不能不描繪印度。桑奇的雕刻作品中,紀錄了大量印度人民的生活。從深宮中享盡榮華的太子,到一個離世獨修的沙門,再到一位遊化人間、廣度眾生的正覺者,佛陀的一生,橫跨了印度當時的上流社會、尋常的民間,以及思想澎湃的宗教界,因此皇宮王族、農村庶民、苦行者乃至外國人等角色與生活,都栩栩如生地停駐在桑奇的片片岩石上。這對於一向不習慣記載歷史的印度來說,是一個何等珍貴的紀錄!

在桑奇中,我們眺望古老印度;在桑奇中,我們看見人間佛陀。審視桑奇的雕刻,佛陀似乎無所不在。一塊經行石、一棵菩提樹、一隻大象、一只佛足印……,都可以是佛陀。沒有固定形象的佛陀,反而帶來無限寬廣的思索空間。桑奇打開了我們早已習慣佛像」的視野,也使我們彷彿親臨佛陀的時代。

「佛」在那兒呢?巡禮完桑奇的精采雕刻,你的眼前將浮現一個努力尋求自覺,從實踐而至解脫的覺悟者的生命—「他」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只要我們願意如是學習。這或許是桑奇雕刻帶給我們最大的感動吧!


[香光資訊網] [香光莊嚴][香刊七十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