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六十六期/90年6月20日
步佛足跡,安步當車 李素英 |
佛陀以自身為例,告訴我們: |
楔子 這是個講求「輕薄短小」的時代,各類「速食」因應而生,講速度、重效率,一瞬間要「一口飲盡西江水」,物質世界如此,心靈成長也無法自外於這股潮流。 於是,各式各樣的「靜坐速成班」、「五分鐘心靈淨化法」、「你給我一分鐘,我給您全世界」……等等口號,令人砰然心動!只是當我們迷眩在「速成」、「五分鐘」、「一分鐘」的快速感中,竟忽略了:從起點到目的之間,到底需要累積多少的一分鐘、五分鐘呢?尤有甚者,初遇佛法就想「即身成佛」、「開光見悟」,然而,心靈的淨化成長,乃至於開悟成佛,真的有速成班嗎? 一時莊嚴多時修 《佛本行集經》〈發心供養品〉的記載頗耐人尋思。 那時佛陀已經成道,與比丘弟子五百人住王舍城,廣受到國王、大臣、居士等的尊重,恭敬供養。當時佛陀「得如是種種利養,飲食、衣服、床鋪、湯藥四事充滿,皆悉具足。最勝最妙,無與等者,智慧第一,名稱遠聞」,而且「行於世間,前後及中,言語皆善,文義巧妙,理趣精微;相好莊嚴,具足無缺;清淨梵行,宣揚顯說」。 這等尊榮威嚴,想必連弟子也都與有榮焉吧!有一天,目犍連尊者運用神通前往淨居天,天人大眾正讚歎佛陀: 於百千劫中,懃求菩提道, 聽到天人如此讚頌,目犍連尊者一回到人間,就趕緊如實稟告佛陀。 然而,佛陀卻說: 淨居諸天少知少見,以狹劣智乃能得知百千劫事!所以者何?目犍連!我念往昔,於無量無邊諸世尊所,種諸善根,乃至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於是,就告訴目犍連尊者,他是如何於無量無邊諸世尊所,種諸善根,乃至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我閱讀這段經文時,恍如聆聽、分享著佛陀的一段學佛經歷,提醒著我們:成佛之路不是一蹴可幾,圓滿成就的當下是來自於漫長艱辛的努力! 累世勤修恭敬心 佛陀想起往昔曾作轉輪聖王: 身值三十億佛,皆同一號,號釋迦如來,及聲聞眾。尊重承事,恭敬供養,四事具足。 如此乃至然燈如來、弗沙如來、迦葉如來、燈明如來。之後,他又在值遇娑羅王如來時: 四事供養,皆悉具足。然後出家,作如是念:為未來世,當得佛道,護持禁戒。 直到彼岸如來、日如來、憍陳如如來、龍如來、紫幢如來、連花上如來、螺髻如來、正行如來,他甚至: 曾供養八萬八千億辟支佛幡蓋香華,四事具足。乃至彼佛滅度之後,為起塔廟供養如前。 我們不知道如何把這段時間換算成現在的時間計量,可是單單只是他曾值遇供養過,提得出名號的諸佛如來,就已為數不少。更何況,這些名號還是幾十億、幾億、幾萬、幾千諸佛共同一號,那麼,時間之久遠、綿長是不難想像了。 然而,佛陀不斷強調的是,他在如此長遠的時間裡,一心一念尊重承事、恭敬供養諸佛。佛陀以自身為楷範,讓人深深體會到:佛法當從恭敬中來! 當得佛道不退轉 於佛法中恭敬承事歡喜奉行,這種充實感,在學佛歷程中便可以深深感受到,只是凡夫眾生有時也就不免在此自滿、耽溺而不自知。當有人問到:「你想成佛嗎?你會成佛嗎?」也許當下會心嚮往之,甚至肯定地點頭稱是。然而在大多時候,總是怯懦、閃爍地支吾一番。 相較於佛陀自述其於善思如來時,「自口稱言:希有世尊!願我當來得作於佛,十號具足。還如今日善思如來,為於大眾聲聞人天恭敬圍繞,聽佛說法信受奉行」,這番懇切篤定的自我期許,不禁慚愧自己心力怯弱,也不由得勉勵自己,道心還要更堅定、更精進。 當願成佛的信願堅固不移時,必然是向上提昇的最大動力,那麼邁向成佛之道,才能昂然自信地勇往向前。佛陀終其一生的說法,也不斷強調成佛的圓滿自在,絕不是在於個人獨自的淨化,而是經由自己的努力淨化過程,也能化導其他眾生一起向上提昇。這樣的過程,又何嘗不也是個人心量的擴增與淬鍊。 漫漫成佛路,始於菩提心 因此佛陀說:他在示誨幢如來時作轉輪聖王,名稱牢弓,除了: 供養彼佛世尊,滿一千年,及聲聞眾,恭敬尊重,禮拜讚歎,四事充足。持五百具妙好衣裳一時布施,乃至彼佛般涅槃後起舍利塔。……復持種種幡蓋幢鈴香花燈燭,以用供養。 而且還發了廣大誓願: 目犍連!我設如是諸供養已,晝夜精勤發廣大誓願:於當來得作佛時,有諸眾生,不孝父母、不敬沙門及婆羅門、不識家內親疏尊卑、無信敬心、不信三世因緣業果、不信現在有於聖人,無一法行,唯行貪欲、瞋恚、愚癡,具足十惡,唯造雜業,無一善事;願我於彼世界之中,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憐愍彼等諸眾生故,說法教化作多利益,救護眾生。慈悲拔濟令離諸苦,安置樂中,為彼天人廣說於法。 這精簡的文字中,透露出佛陀精進勤奮、廣大的悲願。就自己的發願而言,那不是一閃而過、觸境發心,心隨境轉,使得發願如打散彈,難以擊中目標;而是日夜精勤,始終不違本願、念茲在茲,如此才有方向與前進的目標,願才不虛發。 而佛陀也在此很明確地指出:他要成佛的世界是「無一法行,唯行貪欲瞋恚愚癡,具足十惡,唯造雜業無一善事」的濁穢世界,願意去教化、救護那些「不孝父母、不敬沙門及婆羅門、不識家內親疏尊卑、無信敬心、不信三世因緣業果」等眾生,令他們能離苦得樂。 由此了知,佛陀從開始發起善念恭敬承事諸佛,直到發願成佛,度化眾生,是曾經歷過如此長遠的時間,是曾經跟隨過那麼多的諸佛如來學習。然而,這樣是否已經成就了呢?顯然離成佛還有一段路要走,充其量這只是認清目標,上路而已! 接著,佛陀告訴目犍連尊者:菩薩要經過「四種微妙性行」。 首先是自性行: 賢良質直,順父母教;信敬沙門及婆羅門,善知家內尊卑親疏。知已恭敬,承事無失,具足十善,復更廣行其餘善業。 然後是願性行: 發如是願,我於何時當得作佛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十號具足。 再來是順性行: 成就具足六波羅蜜。 最後是轉性行: 如我供養然燈世尊,依彼因緣,讀誦則知。 後記 看到佛陀如此「一步一腳印」,累劫以來辛苦堅忍地一心向道,即使一時尚未獲授記成佛,也依然堅定不退。那麼,駑鈍凡夫,試想道心何曾如此堅定,又如何敢希冀頓悟成佛呢?佛陀以自身為例,告訴我們:成佛是佛弟子的誓願,但成佛的目的是為度化眾生,這樣的路程艱辛而漫長,卻又是義無反顧。 也許我們看到開花結果是在一瞬間,但那必然是經過長時間的培育。於是當我讀誦經文,思惟法義,崇仰佛陀的德行,嚮往成佛的圓滿自在時,不禁深深提醒自己:成佛之道要一步一腳印,老實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