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門,在高聳的中庭地面上有一對大腳印,好像學佛之途就從此開始, 左邊牆邊有六個噴泉洗手台,進入這裡,不但洗淨我們的雙手,也清洗了我們的心靈。 在此參拜特別的安詳寧靜,好像佛陀就在我身邊一樣。 |
印度傳統的佛寺是中心設佛塔,周圍布置僧房,傳入中國之後,演變為早期的廊院式建築;南北朝時期,以宅為寺,逐漸發展成以佛殿為中心的中軸線佈局形式;進入隋唐,中國佛教空前發展,寺廟佈局形式以房屋圍合成的庭院為單位,最後中國佛教寺院以縱軸式的佈局形式定型,也就是把主要殿堂佈置在一條軸線上。發展到台灣,佛教在這二十世紀的當口,也展現出另一種地緣性與時代性的格局。
站在中庭往上望去,古廟的形式,光影的移動,讓靜謐的空間增添了一份活力,寬大的階梯更引人以朝聖般的心情,拾階而上,從「離垢地」到達「發光地」,用著最謙慎的心情,脫下鞋子進入大殿,牆面的光纖點點光明,輝映著佛陀的莊嚴,在高聳的空間下,一份安定的力量油然而起,伽藍菩薩與韋馱菩薩的威武鎮定,更令渺小的我心生感謝。
連結著兩方空間的緩坡道,讓人在行進中悠然而自在地活動著,就算來回於一樓到五樓的階梯,藉著眼界的延伸竟不覺疲累,當走出「養慧學苑」,令人忍不住對它駐足觀賞,卻發現在混雜的都市環境中,其外觀形式既不造成街景的突兀,卻又能自然呈現其獨特性,大墩十街五十號,隱然具體地展現出其特殊性──現代的佛教建築。
十五年前這裡是荒煙漫草,當時的我尚是莘莘學子,書念累了就到窗前看看這片比人高的青草隨風搖曳的風姿,一切的辛苦就這樣飄到九霄雲外了。
曾幾何時,隨著市中心搬入五期重劃區,這裡變成了繁榮的市區,高樓林立,這一塊草地變成了空地,而我也因為出國唸書離開了這片我喜愛的土地。
有一天,建築物前的柱子上「養慧學苑」的名稱打出來了,面帶微笑的法師們開始在門口出現,我心中想著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團體,一直到今年落成啟用之際,由於母親的因緣參加了活動,終於正式踏入了這棟養慧建築。
一進門,在高聳的中庭地面上有一對大腳印,好像學佛之途就從此開始,而參拜這棟建築物也由此開始一步一步往上爬。左邊牆邊有六個噴泉洗手台,進入這裡,不但洗淨我們的雙手,也清洗了我們的心靈。順著樓梯往上走看到了最莊嚴、最殊勝的佛陀釋迦牟尼佛像,我迫不及待要進入參拜,門一推竟是一個可三百六十度旋轉的木門,任何方向均可進入。不同於一般佛像之整體金色雕琢,站在這裡特別讓人感覺如碧玉寶石一般的莊嚴聖潔,四周牆上非常特殊的設計,一顆顆像發光燈泡的圓柱體,照亮了整個大殿也照向四方,就好像點燃了生命中的明燈,在此參拜特別地安詳寧靜,好像佛陀就在我身邊一樣。
各位是否也想一窺「養慧學苑」之閎偉設計,如果各位想在繁忙的都市中尋找一塊淨土的話,不妨來這裡走走,這裡除了會有一個建築知性之旅外,還能有一個豐富的心靈之旅,悟因法師曾教導我們,如果要決定自己像什麼、成就什麼,就要去善措其心-造因造緣。還等什麼,養慧學苑正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一起奉獻,大家趕快來吧!感謝悟因法師睿智恩德在此建造閎偉莊嚴之佛學院(編按:佛學研讀班),希望您也有機會齊來分享這份殊勝。
(編者按:本文及部分圖片轉載自《敬業樂群》雜誌第十期,一九九九年八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