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中稱佛陀為「天人師」,是一位自覺覺他,教導三界眾生離苦得樂的人天導師。 您好奇這樣的一位人天導師從何而來,如何而成,又是如何教導眾生? 有「成佛法華」之稱的《妙法蓮華經》,無疑是「天人師」的「師資培育」教材。 |
知識的啟蒙靠老師;生病了找醫師;工程師為您建造屋舍;麻煩紛爭有律師;經濟帳目就要會計師……,可是在您人生困頓喜樂的旅程中,究竟的安穩喜樂來自那裡,從何獲得呢?
中國人稱孔子為「至聖先師」,讚許他「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然而佛法中說:「佛佛平等」,所有眾生都可以被教育「成佛」。因此佛陀的平等普及一切眾生,慈悲教導一切眾生從貪欲、瞋恚、愚痴中解脫出來,鼓勵一切有情努力向上向善。
經中稱佛陀為「天人師」,是一位自覺覺他,教導三界眾生離苦得樂的人天導師。他為六道輪迴的眾生指出一條究竟解脫的道路,他平等慈悲對待所有一切有情眾生,給予世間光明與安穩;殷殷懇切地叮嚀眾生,要從三界火宅中出離才能得究竟安樂。
佛陀告訴舍利弗:「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而這「一大事因緣」是什麼呢?他說: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
這說明了天人師的功能,就是要教導培育另一個天人師的完成,他必須將他所了解的、所悟得的一切,以身作則地教導所有願意學習的一切眾生,引導他們一步步進入成為人天導師所需具備的清淨中,接受、領悟身為天人師的知見。而如此一位欲做天人師的修學者,他展現出來的態度,就要如〈法師品〉所說:
若人說此經,應入如來室,著於如來衣,而坐如來座,處眾無所畏,廣為分別說。
詳細一點的說明,則是:
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
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由此可知一位想修學天人師的人,他必須以無執著的心胸,對眾生心懷大慈悲心,而且能以柔和忍辱的態度,精進不懈怠地引導眾生,如此也是他自身邁向天人師的開始。
如來觀知一切法之所歸趣,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又於諸法究竟明了,
示諸眾生一切智慧。
就是說任何一位為師者首先要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精通明達而且能夠清楚明晰地解說示導,再來就要:
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
快得善利。……既聞法已,離諸障礙,於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
知此眾生種相體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
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
這就是如現代教育所說教與學互動的開端,在於教者能了解學習者的資質、性向,給予學習者適切的提醒與教導,這是一個教學者的基本知能,也是引領學習者進入堂奧的開始。
只是學習固然是眾生的一種本能,然而並不是每個學習者都能堅持到底,這時教學者必須給予適切的鼓勵支持。這在〈化城喻品〉中有一則譬喻:
有一位聰慧明達的嚮導師,帶領眾人要經過一段無比險惡、令人望之畏怯的惡道,想要去取得珍寶。然而有一些人中途就懈怠退怯了,告訴嚮導師說:「我們已經很疲倦了,而且又害怕恐懼,無法再前進,何況路途還太遙遠,我們想回去了!」
這位嚮導師心想:「這些人真是可惜!怎麼就要捨去大珍寶呢?」於是告訴他們:「您們不要害怕,也不要回去,前面有座大城可以休息,隨你們任意作為,只要進入那城裡,就可以得到安穩快樂!」
大家一聽非常歡喜,想到可以免於惡道行走,快要得到安穩就精神振奮。果然一入城裡,所有的疲累都消失不見,安穩自在,令人流連不已!
嚮導師一看眾人疲累已除,就告訴眾人:「真正的大珍寶就在前面不遠了,這只是短暫休息的化城而已,大家應該再往前走啊!」
想學習做天人師就要明白生死輪迴路遠,眾生的惰性隨時會浮現出來,對於 欲行退墮的人,要能善巧同理他們,給予他們一點鼓勵休息,然後彼此才能再往 目標前進。
〔師之解惑〕
除了因材施教、鼓勵慰勉之外,對於滿足現況,不想積極改變的眾生,欲做天人師者,就要懂得投其所好,以便引領眾生更上一層。在〈譬喻品〉裡那位長者無疑地為我們做了最好的示範:
有一位富有的長者,有很多的田宅僮僕。有一次房子著火了,那房子只有一個門,他跑出來了,但是他的孩子們卻在裡面嬉戲玩樂。
眼見著火從四面燒起,令人驚慌害怕,然而孩子們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一點也沒有要跑出來的意思。於是長者心想:我要趕快告訴他們火的可怕,不跑出來是會被火所燒害的。然而不管長者如何告誡,孩子們嬉戲依舊,既不知什麼是火,也不知道什麼是房子,更不知道「失火」的意思,只是來回奔走遊玩,看看他們的父親罷了!
這時,長者想到這些孩子平日喜好的東西,就告訴他們:「這裡有羊車、鹿車、牛車,就在門外,你們趕快出來任你們遊戲!」這些孩子一聽,正是他們心所想願的東西,不禁互相推擠,爭先奔跑,迅速踴躍地出到火宅之外。長者一見孩子們安穩出離火宅,內心感到泰然歡喜!
這就是根據眾生之所好樂,引導他遠離痛苦煩惱的淵藪,逐漸得到法味的清涼與解脫。而如果一位有心修學者,眼看著他人的清淨安樂,心裡卻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那麼欲做「天人師」者就要懂得循序漸進引導,逐步長養他修學的信心,以免一開始嚇壞了他。這就如同〈信解品〉中的老父親一般:
有一個人從小離開父親,四處遊走營生,生活非常窮困。有一天他來到一個豪宅門外,遠遠地看到一位長者坐在廣大莊嚴的座位上,僮僕在側侍候,身旁達官顯要圍繞,身上珠寶價值非凡,屋內名花香水與種種寶物羅列。
這個人心想:「我真是走錯地方了,這恐怕是皇親國戚的住所,那裡是我能乞討營生的地方呢?我不如到貧里陋巷付出勞力,衣食才容易有著落。在這裡恐怕就會受逼迫,強捉我去勞動。」
於是這個窮子轉身離去,然而這位長者卻一眼就認出是失散多年的兒子,因此急忙派人去把窮子找來。窮子一陣驚愕,哀嘆大叫:「我又沒有侵犯到人,為何要捉我?」然而來人強拉著他到長者面前,窮子心想:「我沒有犯罪卻被強抓過來,這下子準死無疑!」因此內心更加驚恐害怕,不禁昏倒地上。
長者一看這個情況,就告訴僕人:「我不需要這個人了,不要強捉他,用冷水潑醒他,不用跟他多說話,放他走吧!」
窮子自認為死裡逃生,歡喜無比,趕快從地上爬起,就到貧里陋巷求取衣食。然而長者暗中派二位僕人,打扮得形容憔悴,衣衫襤褸前往尋找窮子,告訴他:「有人在雇請除糞的人,價錢是一般的兩倍,要的話就跟我們走。」窮子很高興地答應,拿了錢就去除糞了。
長者看了心中憐惜,有一天他脫去細軟衣飾,裝扮成污穢不淨的樣子,手拿著除糞的器具,一副畏縮的樣子,叮嚀所有人要勤勞作務,不可懈怠。如此他得以親近窮子,然後告訴窮子說:「你要常在這裡工作,不要再到別的地方,我會加你錢,盆器、米、麵、鹽、醋之類的東西,有需要就給你。我就像你的父親一般,你還年少,工作時不要欺瞞懈怠、瞋恨怨言,從今以後你就像我親生的兒子。」
窮子雖然很高興自己有此幸運的際遇,但是還是自認為卑賤,只是安住於除糞的工作。不久長者生病,於是就告訴窮子說:「我有很多金銀珍寶及滿滿盈溢的倉庫,如何拿取使用你都知道,現在我和你沒有不同,你要用心管理,不要漏失。」
於是窮子接受委附,管理諸多財物珍寶及倉庫寶藏,但他一點都沒有多取的意思,他那自認卑賤下劣之心還未捨去。又過了一段時間,長者發現窮子心意逐漸通達舒泰,可以成就大志。於是在他臨終時,會集諸親族人、國王大臣,然後宣告說:「這個人就是我的孩子,他和我失散多年,如今才得以相會,我的所有財物都歸他所有。」
窮子聽了這番話,非常歡喜,心想:「我本來無心求索這樣的大珍寶藏,如今卻自然而至!」
師長的心就像做父親的一般,希望將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給予子女。然而心性怯弱的人就如同從未看過珍寶的窮子一般,如何相信自己擁有那些寶藏呢?
因此,為師者就要像故事中的父親,為讓孩子得到寶藏而費盡心思:降低自己身分、讓他熟悉財寶,最後才能相認完全給予。天人師引領眾生也要如此循序漸進,按部就班。
在人生旅途上,讓我們發願親近善知識,也發願成為別人的善知識,提攜彼此一起做「天人師」,引導自他走向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