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六十一期/89年3月20日
水月•白衣•魚籃•南海觀音的傳奇
編輯組
宋朝時,翟楫畫觀音像虔誠求子,一晚,妻子夢見一白衣老婦送一嬰兒來,她伸手接過,不久便如願懷孕生子。明朝時,王應吉生大病,恍惚中,墮入水中,許多的水族圍過來,他心想自己以前嗜食魚蝦,難怪今日牠們要來為難……。不久有人扶他登上山崖,他看見觀音坐於崖上,善財、龍女站立兩旁,觀音勸他戒殺,並以醍醐潤澤他,他病好後,便戒殺皈依。……類似這樣的感應故事,在中國數之不盡。
如果觀音不曾經歷「熟悉化」、「女性化」的過程,我們很難想像,今天中國的觀音信仰會是如何?或許觀音信仰根本不可能在中國生根,也許祂就停留在早期的男性或中性的形象……,至少提起觀音時,你腦海中絕對不會浮現觀音或身披白衣,或手提魚籃,或懷抱嬰兒等女性菩薩的印象。
然而,就在十世紀開始,觀音發生一個深刻且驚人的轉變—由男性轉為女性,在十六世紀時,觀音已成為深受廣大中國人喜愛的「慈悲女神」。這樣的轉變,無疑是令人驚異的,因為在其他各國,觀音都不曾出現過性別的轉換,為什麼在中國觀音不僅女性化,甚至有各種形式的女性觀音產生,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
首先我們要了解女性觀音有那些主要的形象?這些形象又是怎麼形成的?其中包含那些重要的因素?流行且普及在中國的女性觀音形象共有五個,分別是:水月觀音、白衣觀音、魚籃觀音、南海觀音、觀音老母。其中觀音老母在藝術中較少描寫,其餘四種則常見於中國藝術中。當觀音信仰逐漸為中國接受之際,信徒們以更適合中國人的方式來呈現觀音,他們以新方式描繪觀音,同時也賦予觀音新的特徵與稱號。
每種形式的女性觀音,原先都發展於某一特定地區,屬於地方性的創作,與某一個神話有關,並且以某一形式的圖像來描述,如妙善公主在河南、魚籃觀音在陜西、白衣觀音在杭州、南海觀音在普陀。她們不僅以藝術型態保留下來,更因儀式與宗教慣例而強化,本土經典、小說、戲劇、通俗文學、寶卷等傳播媒介,進一步推廣新形象,使觀音由外來的男性神祇,轉化成獨具中國特色的女性救世者。
水月、白衣、魚籃、南海觀音等取材自經典外的創作,呈顯了觀音在中國轉化的女性化身。但是,不管觀音的形象如何變化,其普度眾生的慈悲精神,才是觀音長久以來受中國人愛戴的重要原因。經典記載,觀音菩薩現各種身,為眾生說法,眾生應以什麼身分得度,觀音菩薩就現什麼身,或長者、或居士、或婦女身、或童男童女……。水月觀音、白衣觀音、魚籃觀音、南海觀音,都是觀音菩薩的慈悲示現,只是你「看見」了嗎?該用什麼心與之相應呢?
[回gaya首頁]
[香光莊嚴]
[香刊61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