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五十九期/88年9月30日

媽媽的心是佛的心

李素英


我們對待孩子、期待子女時該體認到:

眾生是千差萬別的,就像大地上的樹木,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生命體。

那麼,又如何能期待用相同的教養,成長出相同的生命呢?



現代媽媽經

  在報紙上看到一篇這樣的文章:

  一群媽媽共同觀看一部北歐默片,片中講一位小男孩,如何歷經試探,努力攢電影票錢的經過。……其中一個片段有很大的爭議。那是小男孩想用最快的方式得到錢,於是回家去搖錢罐,被媽媽發現了,挨了一頓打,可是挨打後的男孩,不但有熱水敷屁股,媽媽還給了他一瓶可樂。鏡頭中,所有的人看到一個滿臉淚痕的小男孩,坐在熱水盆中,喝著他的可樂。

  於是幾位媽媽們開始熱烈的討論起處罰、管教、關懷、教育等等的界線,每個媽媽都有自己尺度上的抉擇與拿捏,也各有自己的矛盾與掙扎。然而不管是體罰後給予撫慰;或只是嚴格地糾正小孩犯錯的行為;或者著重了解孩子犯錯動機;或者處罰了孩子,也反省自己的行為……。不同的媽媽有不同的思惟方式,就像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掌紋一般,事相上的行為永遠沒有一個標準的模式。

  然而從這樣的討論中,讓人清楚地看到、深刻地感受到為人母親,背後那份如佛陀一般的慈悲—慈愛子女的天真、悲憫稚子的無知!其實佛陀的教喻在世間的人倫生活中,要掌握住的就是這樣一份「慈悲心」的胸懷與善念,至於在作法與態度的討論上,讓我們來看看視眾生如子的佛陀,對待眾生、教導眾生的一些比喻,也許可以給予我們一些啟示與思考。

雨水哲學

  佛陀在《法華經》〈藥草喻品〉中說到: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谿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各色各異。

  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中上下,各有所受。

  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果敷實,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大地上的種種樹木花草的成長茁壯,當然是需要雨水,而雨水甘霖是平等普下,至於花草樹木要吸收多少,要以那種方式吸收,雨水都無法做主或左右。當花草樹木得到雨水的滋潤涵養之後,它要生長成大樹、小樹或者只是小草、小花,那是各有因緣的,雨水更無法決定支配。

  媽媽的愛是子女的甘露法水,滋養著子女的成長茁壯,就想想天上的雨、學學雨水哲學吧!那麼媽媽的心可能會比較舒坦自在些!

應機就是好

  天下的媽媽們總是會說:「我是在給予他最好的,我是為了他好啊!」可是往往在諸多嘗試後,才會發現自己所認為最好的,卻未必是孩子們最想要的,而感到懊惱或埋怨子女不肯聽話。有這樣困境的媽媽們,就學學佛陀教導眾生的方式吧!

  如來于時,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

  「隨其所堪,而為說法」,不就是現代心理學所說:適應孩子的資質、興趣而教育他嗎?而要看清子女的資質、性向,是要在「媽媽」的身分中,放下他是「我的孩子」的執取,捨去「他要更出色」的比較分別,接納、尊重孩子也是一個生命的個體。這樣的媽媽才能真正客觀、真實地了解到孩子的需求,那麼教育態度才會更自在、更從容!

  因為媽媽純然無私的慈愛,加諸於子女的期待,就只能是:

  如彼大雲,雨於一切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

  我們對待孩子、期待子女時該體認到:眾生是千差萬別的,就像大地上的樹木,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生命體。那麼,又如何能期待用相同的教養,成長出相同的生命呢?

做個豁達的媽媽

  在那子女眾多的年代裡,媽媽們從經驗裡了解到:「我同樣地養育,他們就是長得不一樣」,語氣中有一份諒解與豁達,但這卻是現代父母的「生活缺陷」。

  大概是由於現代父母所教養的子女數量較少,因此常常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對生活的期許加諸於子女身上,而要求他們要完成自己未達到的理想;或者因為對子女「鍾愛一身」,反而在教養上惶然不已,不知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真正照顧到孩子的需要。

  然而,在這個處處強調自我,尊重個別差異的時代,媽媽們在負起教養子女責任的同時,更要學習雨水普潤大地的精神哲學,學習去接納子女,看清楚他們是一個個單獨的生命個體,絕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或滿足父母期待的替代品。

  教養孩子本是父母的天職,然而吸收與成長卻是子女的事情,即使親如母子也無法相代。父母在教養孩子時,態度上能如此拿捏,那麼親子之間自然有從容的空間,關係便能融洽和諧。



[回gaya首頁]   [香光莊嚴]   [香刊59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