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五十四期/87年6月20日

為天啟與末劫拼圖

──天啟與末劫思想的理論與詮釋

蔡彥仁 主講
編輯組 整理


宗教現象學家認為天啟、末劫思想是為回歸「宗教人」的層次,

人類學家認為它是人生存危機意識下的產物,社會、心理學家也各有其特別的詮釋,

在各種不同的理論與詮釋下,天啟與末劫思想展現著不同的面貌。



  西方學者多年來企圖從不同的方向,尋求或建構合理的理論,以解釋為何猶太人的天啟思想與天啟運動會於數百年間開花結果,延續不斷。除了從猶太教內部的神學發展來探討外,一般學者大致是從比較神話、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等領域提出個別的看法。

比較神話──天啟、末劫思想是為回歸「宗教人」的層次

〔人應找回原屬於「宗教人」的層次〕

  所謂「歷史」是從有文字記載開始,歷史之前的就是神話,對歷史學家而言,神話不屬於史料,但對於宗教學家而言,神話卻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材料。很多人把天啟與末劫當作神話,而從神話學角度來解釋。

  宗教現象學家伊利亞德( M. Eliade )探討古代不同的宗教神話, 他認為一般人誤把天啟與末劫當成是「歷史發展的反常」(如認為末世教派是極端的邪教),其實天啟與末劫是很正常的事。因為人是徹底的「宗教人」,人會創造神話,表示人內在有重要的宗教情緒要表達,而以神話作為象徵,來描述宇宙如何形成、人類如何起源等。可是歷史產生後,人便愈向趨世俗化,而遠離了「宗教人」的層次。時至今日,世俗化的傾向更為嚴重,這也是現階段所有宗教遇到的最重要課題。

  因此,伊利亞德不認為進入歷史階段是進步的,反而說是人不願意進入,卻又被強拉進去的一個階段。從宗教學來看,現代化完全切割了人的宗教性,造成人的疏離感及後工業社會的種種亂象。所以,人之所以會迷信是因為他有宗教情緒,只是沒有宗教知識引導至正確的抒發管道,才會被怪力亂神的說法所迷惑。雖然如此,人不會因為是「歷史人」就忘了是「宗教人」,在歷史發展階段中,人還是需要很多神話、宗教儀式及象徵,找回原來屬於「宗教人」的層次。

〔反時間的「永恆回歸」〕

  伊利亞德認為人類皆賦「永恆回歸」的本能,經常在世道衰微或世界瀕臨毀滅的邊緣時,興起要超越歷史的心態,冀望回歸到歷史尚未開啟前的遠古美好時代。所以,很多年節乃至宗教節日的目的,其實是在提醒我們「人」的本源。如過新年時,我們會放下工作,徹底地休息;或清明節掃墓,會感覺到與遠古的祖先一脈相承,這些活動或儀式都是要把人從世俗繁瑣的生活情境中提昇出來。

  伊利亞德認為這就是宗教意義的所在──一種「永恆的回歸」(the eternal return),不論人如何世俗化、歷史如何演變,還是需要透過各種儀式把人提昇, 回到最原始的狀況,那才是真正的自我,這是人之所以成為「宗教人」最重要的一點。

〔「末世觀」與「宇宙創生」為一體兩面〕

  按照依伊利亞德的解釋,宇宙生成與毀滅的神話是連在一起的,這是神話的一體兩面。 任何描述宇宙生成的神話裡,最先一定是混沌狀態( chaos ),然後宇宙生成;或善神(如 Marduk )把惡神(如 Tiamat )殺了,以其屍首分為天地;或如耶和華創造天地萬物,無論用什麼方式,都是一種「宇宙創生」。開始創造的時空一定是最好的伊甸園,之後世界卻慢慢地衰微、墮落。

  與墮落有關的神話也很多,如很多部落認為大地像母親一樣會生產,會隨著年齡增加而衰老,所以不要無盡地開發,這點非常合乎生態的觀念。因大地會疲倦,所以它會慢慢墮落,最後會毀滅,毀滅後又陷入另一種開天闢地以前的狀態。伊利亞德說天啟與末劫其實就是如此周而復始地產生,是很自然的事。

〔巫覡「通天」及其儀式〕

  伊利亞德也認為,宗教儀式是最直接、最有效地把「歷史人」返回到最原初「宗教人」的管道。原始宗教的儀式基本上都是由巫覡主持,他們具有「通天」的本領,能把人帶到天上去,使人找到「永恆的回歸」。

  伊利亞德認為可以用這種觀點來看天啟與末劫所發生的宗教現象,就如薩滿教巫師能「通天」,並看到別人所不能看到的,其實這種現象存在於很多宗教裡,是很多正常宗教現象的一部分而已。

人類學──天啟、末劫思想是人生存危機意識下的產物

〔「拜貨教」源於文化衝突與強烈的危機意識〕

  有時可由田野調查的對象來探討天啟與末劫思想產生的原因,如從人類學的觀點來解釋便是另一個方向。在十九世紀時,美拉尼西亞人受殖民統治後所產生的「拜貨教」,就是個很好的實例。

  「拜貨教」是十九世紀時,在大洋洲美拉尼西亞島所發生的一種宗教現象,在當時受歐洲殖民統治的美拉尼西亞人,本來生活在原始的樂園裡,因為沒看過白人而歡迎他們,之後發現白人掠奪他們的土地而想反抗,但因長矛無法對抗西洋長槍,在集體危機意識下,產生了特異的思想。他們做許多宗教儀式,希望藉由神靈的力量,幫助他們反抗白人。不久之後,西方船隻運來他們不知道的貨品,如罐頭、西洋武器,他們認為這是祖先派遣來的。因此,每次看到輪船時,即對所運來的洋貨產生崇拜的心理,藉由崇拜那些「武器」而讓心理平衡,卻沒想到那些貨物其實只是文明的產物而已。

  這種心理和宗教現象,使人類學家產生宗教研究的興趣,發現這些宗教現象和天啟、末劫思想有密切的關係,它不但是起源於種族文化的衝突,也是人在生存的危機意識下的產物。

〔社群暫時的「失序狀態」〕

  人類學家特那( V. Turner )則認為很多儀式的舉行都是為了渡過「門檻」, 這種危機意識也是「門檻」的群體經驗,當危機發生時,人為了能突破、跨過門檻,可能引發天啟與末劫運動,這運動往往與現實秩序不能配合,而趨向激烈的宗教運動,把一群人從正常的族群裡分別出來,而以特殊的倫理規範來度過眼前的危機。

  這是屬於人類學的解釋,他的觀點與伊利亞德不同,伊利亞德把它當成是常態,而依特那的理論則認為是一種反常,前述拜貨教現象的詮釋也是屬於負面的觀點。

社會學──天啟、末劫思想是追求烏托邦型的理想世界

〔弱勢族群的邊緣化〕

  有人認為人類學大部分著重研究組織結構較簡單的宗教族群,對有文化傳統的猶太教、基督教又如何解釋呢?

  客觀來看,猶太人只是當時亞歷山大統一地中海時的一個小族群而已,在那麼多的弱小民族中,每個民族應該都會有產生天啟與末劫思想的可能,為什麼特別在猶太族群中,才產生強烈的天啟運動?這問題許多學者仍繼續在研究。

  從外在的政治情況來看,他們是被邊緣化的一群,由內在的心理來看,他們對一神信仰的自信被外來的泛希臘文化打破了,由於心理的挫敗,讓他們對現實產生對抗,爆發的張力就非常之大。

〔魅力型領導者與嚴密組織〕

  當有一群人因遇到挫折,無法重新建造生活秩序時,往往會獨立出來自組一個能符合他們宗教信念的團體,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這族群一定有非常嚴密的組織,如果他們的組織比原來所處的大環境更鬆散的話,就不成為一個天啟的團體。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看到其領導人都有特別的稱呼,如艾瑟人組成昆蘭公社,他們自認為「公義」,因猶太人認為「義人」是宗教上最高的理想人格,他們不說要修持成神,因這是褻瀆的, 只能說變成「義人」, 所以領導人便稱為「義人之師」( The Teacher of the Righteous ),而他一定有種特殊的魅力人格,才能帶領這個組織。

〔平等、公義、輕視財富〕

  末世團體的重要特徵是內部的階級劃分很清楚,但又強調平等與公義。

  他們認為既然現實如此混亂,就要創造另一個烏托邦型的理想世界。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末世的宗教團體裡有很多特殊的現象,其中之一就是過著共產式的生活,早期基督教就是如此,每個人都自願將東西充公,沒有私人財產,以表示公平,只要進入這團體就一視同仁,受到應有的照顧,這是公平、公義。可是由於階級劃分得很清楚,所以要服從最有力的領導人,這與前述的公平在邏輯上似乎衝突,卻並存於此種團體裡。

〔向前看,但以過去的「黃金時代」為歸依或靈感之源〕

  從社會學角度來看,相信天啟與末劫思想的人有兩種傾向,一是向後看,一是向前看。他們認為過去是「黃金時代」,帶有一種無限的眷戀。對猶太人而言,耶和華創造的伊甸園就是最好的回歸樂園,值得人去追求。而對於未來,他們認為有個理想模型,用這模型來預測未來,目前雖沒有力量扭轉現實,但希望藉著外力的干涉,以改變外在的大環境。

〔積極、理性、介入以改變現狀〕

  他們在行動上也可分為兩種,如昆蘭公社的人非常積極地準備,想加速未來美好世界的實現,可是另一方面又非常消極地等待,不用人的力量勉強去推動,這就是為何此末世團體可以存活達二百年的原因。

  試想如果有些人等不及的話,就會像天門教派因過度積極地介入,而想以自殺改變現狀,他們自殺時衣服都穿得非常整齊,用紫色布巾覆蓋屍體……,可以說是非常理性地在追求未來,但因等不及,於是採取較激烈的手段,以求改變現狀。

  自殺並非猶太人的宗教觀念,所以,如昆蘭公社的人便認為應由外力來改變最後的結局,他們說自己是「義人」,要等待彌塞亞來拯救,這是比較消極性的。

心理學──天啟、末劫思想是人的心理投射

〔受壓迫者的心理投射〕

  心理學的解釋基本上是採取正、負二個面向,傳統馬克思主義對宗教採取的是負面的看法,認為社會存在階級壓迫的關係,人就產生了心理的投射,宗教不過是反映人的生存處境,宗教本身不是個實體,當階級關係可以藉著生產關係的改變而調整時,那麼宗教的負面現象就會自然地消失。

  現代人的思考模式都是實證主義式的,我相信大部分受科學教育的人,都會認為宗教不過是一種心理的投射,如研究猶太教的 John Collins 就認為這是天啟的一種想像,他質問:這許多詭異的神秘景象是如何產生的呢?如果不是憑空想像的話,怎麼可能會得到這些東西呢?雖然馬克思的說法在某個程度上有其道理存在,可是我相信大部分的宗教學家們會認為如果只是這樣解釋還不夠完整,無法掌握宗教本質。

  台灣新約教會在戒嚴時代受到強烈的壓迫,因為這群人堅持相信所佔據的土地是將來耶穌要降臨的地方,即使政府派軍警去拆毀,他們又會回來。後來宗教學者建議應以同情的角度來看待此事件,不該運用強制的壓力,因為愈壓迫他們,反彈的力量也會愈大。最後政府只好任他們在特定的範圍內開墾,現在那地方變成很著名的觀光地,裡面治理得很好,又比別人更關心生態環境,形成始料未及的現象。

  有人建議欲消解這許多追求天啟與末劫思想的末世團體,最好的方法不是壓迫,而是使它世俗化,給予物質上的需求,解除所有外在的壓力,把他們拉到主流來,末世觀就會自然地消失。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這的確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如在中國大陸,不論佛教、道教、天主教都要加入所謂「三自愛國委員會」(自傳、自立、自養),全部納入官方的組織,而且政府不允許任何教內存在分派的行為,如基督教之下若再分長老會、信義會、路得會等就是在搞分裂,為了愛國所以大家都得同在一個教堂做禮拜,因為上帝只有一個。

  但是,許多具有基督教末世思想的團體後來轉入地下,稱為「地下教會」,香港許多研究中國大陸宗教發展的機構認為,地下教會人數比符合官方要求的教會還多得多。尤其在文革時期,信仰宗教必須要冒生命危險,因此激起很多地下教會對末劫的現實感,覺得〈啟示錄〉所講的正是他們生存的現實處境,於是更加堅定其反抗的意志,寧可犧牲生命也要相信上帝。當文革高壓稍微鬆弛了後,有些地方整個村莊幾乎全變成基督徒。後來鄧小平主張改革開放,東南沿海加上香港成為整個中華經濟圈,很多人說廈門、深圳的建設看起來比台灣還要光鮮,社會在急速世俗化,人們都轉向物質的追求。以前高壓下的善惡分明、信與不信宗教的對立現象,慢慢模糊了,「地下教會」都變成「地上」,可以蓋教堂了,同時為了與海外維持良好的關係,沿海較開放的共產黨幹部基本上已經不再嚴格限制宗教活動。很多年輕人都往美國、日本打工賺錢,以前他寧可為信仰而死,現在他賺了錢,不論內在的心理或外在的大環境都已改變,因此他們以前所感受到的末世感已經變得很淡。

  前述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現象,可用來支持心理學的觀點,雖然它還不夠周延,可是在某個程度上,用心理投射的角度來解釋宗教現象也有其合理的地方。其實馬克思的說法正是說中了很多人性的弱點,在政治階級劃分不平等的現象解除後,形成末世觀的大情境就會因此瓦解,這點看法提供各位參考。

〔「深度心理」:人類普遍存在的「原基型」〕

  由容格( C. G. Jung )的深度心理學來說,以天啟與末劫神話的象徵來表現的心理運作,其實是普遍存在的現象,是人類的一種「原基型」(最原始的東西),它蘊涵在人的心裡,每個民族因受到不同文化的局限,因此投射出來的意象與象徵也可能不同。

  天啟與末劫的宗教作品中許多特殊描寫,如動物、怪獸、善惡之戰等,都只是人類心理重要的一環,因為人類本來就會製造神話。這是用比較肯定的角度來解釋天啟與末劫思想,或許對於其他宗教的天啟與末劫現象,也可用這些不同理論加以解釋。



[回gaya首頁]   [香光莊嚴]   [香刊54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