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五十四期/87年6月20日

救贖的歷史

──猶太教的歷史背景

蔡彥仁 主講
編輯組 整理


猶太教歷史並非一般所謂的世俗歷史,很多宗教學家將它解讀為「救贖的歷史」,

意思是說這歷史本身有它的意義,猶太人註定會有民族的形成及受殖民統治的遭遇,

整部歷史是一個神聖的計劃,而其後的主宰者就是耶和華。



  西方在猶太教、基督教為主的背景下,產生了天啟與末劫的思想,欲了解天啟思想,必須了解猶太教與基督教的歷史發展。以下約略介紹猶太教形成中有密切關係的歷史階段。

巴比倫被擄時期(586-538BCE)──建立聖殿

  西元前五八六年至西元一三五年是猶太教形成非常重要的時期,而真正形成的時間是在波斯時期( 538-333BCE )。

  猶太教歷史以聖殿作為空間與時間的區隔,第一個聖殿──所羅門聖殿( The First Temple )建立於西元前一千年左右。 在此之前,猶太人是以部落方式散居於巴勒斯坦各地,後來因為基於共同的歷史與宗教經驗,而形成共同的一神信仰──崇拜「耶和華」( yhwh ),並成立了以色列國( Israel )。

  從那時起,聖殿即成為猶太人宗教信仰與生活的核心。其中包括宗教儀式:廿四小時排班輪流照顧香火;凡事根據宗教日曆進行;生病時由祭司藉潔淨禮等宗教儀式消除罪孽。因此,祭司的地位變得非常崇高,另外兩種權威則是國王與先知,這三個體系成為猶太教傳統中的三權分立。

  幾百年後,以色列國分裂為北方的以色列與南方的猶大。以色列王朝於西元前七二二年被亞述帝國消滅,南部猶大國則在西元前五八六年被巴比倫征服,聖殿被夷為平地。

  猶太人的上層階級,特別是主掌政治與宗教的貴族與祭司集團,被擄至巴比倫,開始流亡寄居異邦的生活,而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猶大故土,則僅有下層階級的老弱者留下,無力進行傳統的宗教活動。

  巴比倫國祚七十多年,代之而起的是波斯帝國。

波斯時期(538-333BCE)──第二個聖殿歷史

  波斯帝國素以善於行政統治聞名,將其所轄領土,廣設行省,並任當地首腦為省長,古巴勒斯坦地便在此政策下, 設為猶大省。 西元前五三八年, 波斯帝國皇帝居魯士( Cyrus )下詔允許猶太人回耶路撒冷建立聖殿,猶太人遂費時二十二年完成新殿,為猶太人的信仰復興,帶來了象徵性的高潮。第二個聖殿延續至西元七十年,將近六百年的時間,相當程度地建立起猶太宗教的重心,歷史學家稱為「第二聖殿期」。

  雖然所羅門聖殿已重新恢復,但猶太人想恢復中斷已久的王朝的政治企圖卻並未實現。因為參與重建的人力與財力有限,無法恢復舊時景況。又因猶太人經歷流亡經驗,在文化上難免與外在大環境有所交流,在宗教與民族的「獨特性」與「純潔性」上自然產生量變與質變的效應,使得其信仰動力與宗教熱誠已無舊時積極。雖有聖殿,但宗教活動無法上軌道。

  猶太人的信仰逐漸變成幾種方式:回耶路撒冷的人以聖殿為核心,採取極端的排他主義,試圖除去猶太族群中「不純」的部分,如勒令與外族通婚者必須離婚等強硬的措施,以便恢復純正的正統猶太教。 至於那些散居其他各地的人, 就在聚居地建立會堂( synagogue )。會堂沒有祭司,不能舉行潔淨儀式,也無專職人員從事祭祀儀式,所以由有能力解讀經典的文士( Scribes )唸希伯來文聖經。 他們是祭司、國王、先知以外的第四種具有權威的人,在歷史的際遇下,憑著知識與解經的能力,取得猶太人的信賴,成為宗教的領導者。 直到今天, 猶太教的領導人仍是這些人, 即一般所稱的「拉比」( Rabbi,「我的老師」之意)。

泛希臘文化時期(332-63BCE)──「末世觀」發展的起點

  泛希臘文化時代是天啟與末劫思想興起最重要的時期。西元前三三二年,亞歷山大統一地中海東部及羅馬、希臘,他不僅用行政統治,也用文化來統治。希臘文化是徹底的城市現象,這種城邦文化包含傳播希臘宗教或神話、傳播希臘哲學流派、建立體育場、設一公共領域讓學者討論各種學問等等。

  希臘人將他們的文化帶到各地,希臘語( Koine,原意為「普通話」)成為受教育者的國際語言,希臘神話與廟宇在各地廣泛流行,這對治下各類民族的影響非常大。後來希臘帝國分成四部分,其中兩個部分與猶太人比較有關,即以巴勒斯坦為分界,北方是塞流卡斯王朝( Seleucus ),南方佔據埃及大半領土的是托勒密王朝( Ptolemy )。

  西元前三二三年後,泛希臘文化出現文化融合的重要現象。東、西方因政治的統一造成文化幾千年來的交會,例如希臘當地原來崇拜的女神,後來加上埃及女神的特點,變個名字就成為他們喜歡的女神,這是東、西方文化融合與互動的結果。

  另一特殊的現象是不安與焦慮。泛希臘文化時期沒有戰亂,但各個民族都感到不安、焦慮,學者稱為「焦慮年代」。有人認為可能是文化融合後產生的一種現象,原本很有把握的文化或宗教信仰,因受到外在的侵擾,文化的藩籬突然被拆除,如原本是講亞蘭話(巴勒斯坦方言),現在要講希臘話、寫希臘字,以前安身立命的傳統突然被掏空而感到不安。

  耶路撒冷因有第二聖殿的存在,總會聚集一些虔誠的猶太人,但希臘文明也影響了他們的傳統思想與宗教。古代猶太人稱自己獨一無二的神為「耶和華」,用好多屬性來形容祂,如「萬軍之耶和華」,把神當成軍事神、武神,但是後來也和希臘神話中的宇宙之神──宙斯( Zeus )的名字相結合。

  猶太人的宗教和外來的文化結合,讓虔誠、保守的猶太人覺得自己的宗教要被污染甚至滅亡了,這種焦慮在猶太人之中變成很普遍的情緒,天啟與末劫的思想便因此在泛希臘文化中慢慢蘊釀而成。

  西元前一七五至一六四年塞流卡斯國王安提阿克斯( Antiochus Epihanes ),執意要把希臘文化強加在他所統治的地方。他把「耶路撒冷」(原意為「和平的城市」)改成安提阿克亞( Antiochia ),使其類似一般的希臘城邦, 且把猶太人認為不潔的豬血灑在聖殿裡,故意屈辱猶太人。他把聖殿變成宙斯神殿,想要以希臘的神話體系代替猶太人的信仰。

  於是很多猶太人便開始進行武力革命, 馬克比( Maccabean )家族與羅馬人結盟,趕走安提阿克斯,於西元前一六四年成立哈斯莫尼亞( Hasemonean Dynasty )王朝,就是所謂的「馬克比革命」。大約同時,艾瑟人到死海組成昆蘭公社,以逃避強權,並保留宗教的命根子。

  猶太人將塞流斯王趕走以後,重新潔淨聖殿後再獻給耶和華,那個節日便稱為「重獻聖殿節」( Hanukkah ),直到今天,猶太人仍紀念這個讓他們屈辱的節日,這段時期也是猶太人末世觀發展的重要起點。《聖經》中的〈但以理書〉便在此時完成,內容是藉一個名叫「但以理」的人因看到很多異象,而講了很多預言。

  馬克比王朝維持近九十年,猶太人處於半獨立的狀態,但還是夾在兩大政權之間。當時猶太人中能讀希伯來文的人非常少,最通行的是把希伯來文的《舊約》譯成希臘文,即「七十士譯本」,且大部分的統治者都傾向國際化。因為一方面要保持獨立的特徵,另一方面又無法抗拒希臘化的風潮,於是內部就有人對祭司產生不滿,認為祭司本人就是受到污染的人。昆蘭公社裡的艾瑟人眼中最大的敵人其實不是希臘人,而是耶路撒冷的祭司,他們認為祭司意志不堅,出賣自己的信仰,而把耶路撒冷的祭司稱為「黑暗之子」,自認為是「光明之子」。

羅馬時期(63BCE-135CE)──拉比猶太教出現

  西元前六三年,羅馬人攻佔了巴勒斯坦,將軍隊駐紮在耶路撒冷聖殿旁的安東尼樓(遺蹟至今仍存),以防猶太人起來革命。羅馬人把那些地方分成幾個小地區,某些地區由猶太人當王,祭司仍是猶太人,而耶路撒冷則派巡撫、總督的方式來統治。雖然在宗教事務上能獨立自主,可是最後的裁決者仍是羅馬總督。

  很多猶太人不斷尋找機會想趕走羅馬人,當時有一批被稱為「奮銳黨人」( Zealots )的愛國主義分子,時常在猶太人的山區打游擊戰,耶穌的門徒裡就有革命黨人,所以羅馬人殺害耶穌是有政治原因的。西元六六年,猶太人發起了在羅馬帝國時代第一次最大規模的叛變,但還是打不過羅馬人,直到西元七十年耶路撒冷被夷為平地。

  從此羅馬人更加用嚴厲的手段來壓制, 很多猶太人逃到詹尼耳( Jamnia,敘利亞西北部),那地方變成猶太人另一個集結的區域。既然沒有國王及祭司,出頭的就是那些最有能力把握猶太經典的文士——拉比( Rabbis )了。從西元七十年以後,拉比猶太教出現,自此之後猶太教的宗教核心由聖殿移轉到拉比身上,一直延續到今天。現在在紐約還可以看到很多有名的拉比,仍然帶領著廣大的猶太族群。

  西元一三五年,猶太人貴族的後裔巴克巴( Bar Kochba )發起最後一次反抗。不少猶太人認為巴克巴一定就是彌賽亞,目的是帶領他們打敗現實的政權,恢復猶太人的光榮。這種「救贖」思想在他們亡國受殖民統治後一直延續不斷,每次一有機會就會認為那揭竿而起的人就是彌賽亞,可是詹尼耳還是被夷為平地,猶太人從此流散到世界各地去了。

  從那時直到今天,猶太人再也沒有明顯的暴動,可是盼望彌賽亞出現的思潮一直流傳,如現在紐約布魯克林猶太人集結的社區裡有很多拉比,其中一位是許多猶太人公認的彌賽亞,他已經快要九十歲了,還是有人至死不渝地相信他會來拯救他們,地位幾乎像神一樣。

  後來由基督教所產生的天啟與末劫思想都是以西元七十年為分水嶺,因為那時基督教已產生,第一代的基督徒是猶太人,他們也經歷到耶路撒冷被攻毀的惡運,在基督徒的《新約》中,可以看到各種天災、人禍的描述,都是在指涉這次耶路撒冷被毀的歷史事件。

猶太教歷史是「救贖的歷史」

  猶太教歷史並非一般所謂的世俗歷史,很多宗教學家將它解讀為「救贖的歷史」( history of salvation ),意思是說這歷史本身有它的意義, 猶太人註定會有民族的形成及受殖民統治、革命等的特殊遭遇,整部歷史是一個神聖的計劃,而其後的主宰者就是耶和華。

  雖然聖殿被夷為平地,猶太民族受到屈辱而無法復原,但他們還是一直相信會再回去,因為這是早已預定好的,不論任何因素都無法改變神的計劃。儘管處境黑暗,他們仍然認為前途光明,這是以一種宗教的信念來看待一般世俗的歷史,這觀念和天啟與末劫思想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回gaya首頁]   [香光莊嚴]   [香刊54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