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五十二期/86年12月20日

印度去來(中)

釋見愷


佛陀躺在那裡,我看著他,發現他的表情是如此奇妙:

從足側看去,眼睛是張開的,口中似還在殷殷叮嚀;

從頭頂望去,眼睛是閉著的,睡姿安詳,彷彿一切已完成……



佛陀的呼喚

  菩提伽耶是佛陀成正覺的地方。佛陀六年苦行,形銷骨立,接受了牧羊女乳糜供養恢復體力後,走到一棵畢波羅樹下,用吉祥草舖成坐墊,結跏趺坐,發願:「不成正覺,不離此座。」至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成等正覺。因此稱那裡為「菩提場」,樹為「菩提樹」,座為「金剛座」。幾世紀以來,精舍、大塔寺、僧伽藍陸續增建,中國歷代西遊的僧俗大德,幾乎都到過此處,從法顯、玄奘、王玄策、義淨,而經唐、宋,有關菩提場的記載不絕於書。

  十三世紀時,回教徒入侵,虔誠的佛子,為了保護大塔,用沙土覆蓋了它,讓它潛藏在山丘中。直到一八八一年,才由孟加拉政府將已掩埋在土中好幾世紀的大塔挖掘出土,同時也在附近發現了幾處聖跡——菩提樹、金剛座、阿育王建的石欄等。

  大塔寺是四世紀時,錫蘭王得印度王許可所建,高一百六十多尺,塔成四方形,塔基的四面各有一小塔,四方形的塔身,逐段向上縮小,塔面有壁雕的佛像,頂端的四角有四個小塔做裝飾,中央是傘蓋形尖頂,看來非常巍峨壯觀。法王帶著大家繞塔三匝後,至菩樹下金剛座旁,獻上哈達,頂禮、靜坐,靜諡中,感覺到一股莫名的召喚。為了讓大家能和佛陀自由地交流,我們在菩提伽耶有五個小時的自由活動時間。我與一位女居士同行,在當地導遊的引導下,參禮了塔院內的各處聖跡。和各國的行者擦肩而過,一聲聲「Amitabha」(阿彌陀佛),穿流過彼此的心;一句句「唵嘛呢叭咪吽」,化成無盡的微笑,將我們結合在一起。許多修行者自由地在園中樹下,面向大塔靜坐、禮拜,不少人額上已鼓出拜佛留下的厚繭,我心想:「當我們不曾付出這樣的努力,請不要將『磕破頭顱也枉然』說出口呀!」

  巡禮完,我們各自找一空地,面向金剛座,拿出隨身攜帶的坐具,敷在石板上,披上袈裟,結跏趺坐,感到寧靜、清涼、舒暢,好像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所懾,菩提場的磁場畢竟不同。在這世間可能再也找不到另一個地方,有這樣的力量,讓各種膚色、各種打扮、各種語言的人,都湧來獻上五體投地的禮拜,供上瓣瓣香花,傾流慚愧、懺悔、歡喜的淚水。亙古以來,佛子的虔誠穿過塔尖,與佛陀遍虛空的呼喚合而為一,即使經過無數次的摧毀與復修,它的靈氣永遠存留。

  下午四時,法王、七位仁波切以及百來位藏僧在菩提樹的前方,修薈供法,數千盞油燈點燃了,數百支蠟燭燃燒著,豐盛的供品呈列著,幾百位僧俗二眾趺坐著,和諧的音律,似雨滴、似流水、似海潮地滑過耳邊,不經意中聞到一縷混合著酥油、蠟油、食品、藏香的特殊香味。回台灣後的二個月中,偶爾還會聞到這種香味,是心理作用?還是法王等人的加持?

王舍城巡禮

〔靈山是家鄉〕

  王舍城現在稱為拉查吉爾(Rajgir)。王舍城在阿育王時代施給婆羅門,成為印度教的聖地。根據佛經的記載,靈鷲山是環繞王舍城的五山之一,梵文名為「耆闍堀山」。

  關於此山命名,《大智度論》卷三說:「耆闍名鷲,堀名頭,問曰:何以名鷲頭山?答曰:山頂似鷲,王舍城仁見其似鷲,故共傳言鷲頭山,因名之為鷲頭山。復次王舍城南屍陀林中多諸死人,諸鷲常來噉食,還在山頭。時人遂名鷲頭山。是山於五山中最高大,多好林木,聖人住處。」

  耆闍堀山又名靈鷲山,根據《法華文句》卷一:「前佛今佛皆居此山,若佛滅後羅漢住,法滅支佛住,無支佛鬼神住,既是聖靈所居,總有三事,因呼為靈鷲山。」我們從許多大乘經典中,可發現佛陀說法之處多半在此,如著名的般若會、法華會皆在此山。

  靈山是聖靈所居,到了靈山,就是進入佛的淨土。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至藥王菩薩本事品》中「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時,入法華三昧,親見釋迦如來的靈山盛會。今日我們有幸來到靈山,親臨世尊說法之處,這是多大的福報啊!登山的道路由水泥鋪成,可容兩三人並肩而行,呼喚著「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名號,一步步走上山,一切是如此熟悉,不覺離鄉千萬里,只覺此處是家鄉。手中僅有一支小小的香、一小串花環,然而心中香雲卻縷縷湧現,花兒也朵朵綻放。

  到了說法台前,只見一個突起的山峰,襯著藍天晴空,彷彿散放著光明。轉一個彎,便至阿難入定的石洞,以及玄奘三藏建塔的地方。等前一批朝聖者離去,我們便進入說法台的壇內禮拜,獻上香、花,跏趺而坐,虔誦心經,靈山一會儼然未散。

  我們從靈山下來,驅車前往靈鷲山麓,一塊方圓不足兩英畝的地方,該地用紅磚堆砌成方陣形的城牆基礎,是阿闍世王囚禁父母頻婆沙羅王及韋提希王后的所在地。根據《觀無量壽經》的敘述,當時摩揭陀國的太子阿闍世,因受提婆達多的唆使:「你做新王,我為新佛。」所以將父親頻婆沙羅王囚禁於深宮之內,想將他餓死。韋提希夫人以蜜和麵塗身,每天進入禁宮送食,經過二十一天後,被阿闍世王發現,也將母后關入深宮。韋提希夫人每天面向靈山禮佛祈求,佛陀領著阿難和目犍連,以神通力進入獄中,為夫人說淨土的修行法門,這就是《佛說觀無量壽經》的緣起。

  我們在土坑前,效法韋提希夫人朝向靈鷲山頂禮,感謝佛陀說法之恩,也感謝韋提希夫人的求法之恩。

  隨後驅車行至一方形石窟,傳為阿闍世王藏寶的金庫,壁上刻著一列奇異的文字,據說內含密碼,如果能解讀出來,便能開啟石窟內金庫的門,取出財寶。一行人左瞧右看,猜不出所以然。我們不是為財寶而來,沒有因此干擾朝聖心情。

〔竹林中的僧團〕

  坐上車不久便到了迦蘭陀竹園,此地通常稱為「竹林精舍」。它是王舍城外不遠處的一個園林,由迦蘭陀長者奉施給佛陀。佛陀度化三迦葉及他們的弟子共一千人後,就到竹園棲止,頻婆沙羅王得知消息,立刻趕到竹林,聽佛陀說法,歡喜雀躍,在竹林中建造精舍,後來舍利弗、目犍連也領了二百五十位弟子歸投到佛陀座下,可見佛經中常見的「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的佛教僧團,就是在此地形成的。佛陀雖常常至各地遊化,但仍時常回到竹林精舍,直至提婆達多背叛佛陀,阿闍世王篡奪王位,佛陀才移住舍衛城祇園精舍,可見竹林精舍是佛教歷史上第一座著名的大道場。

  我們徒步走入竹林,放眼望去並沒有見到精舍遺跡,竹林範圍不出二十英畝,除了幾十叢翠竹、一方水池和池邊的新塑佛像外,有間小小的紀念堂,中間牆壁上繪著一幅佛陀為頻婆沙羅王說法圖,經過歲月的侵蝕已剝落糢糊,壁畫前供著一尊銅製佛像,合基座約有半人高。我們所到之處是佛陀及諸大阿羅漢走過、坐過、站過的地方,每一寸土地都值得我們恭敬禮拜。心中想著:「從前有一個人住在這裡,用舉手投足、動靜語默等,極平凡又極不平凡的一切,來教導弟子,不知再過多久,我們才能接受這樣的指導?還是早已有人如此教導,而我們剛強難調,不肯受教,日日與佛陀法身擦身而過,以致千百年來依然故我?」

〔空前絕後的佛教綜合大學〕

  中午時分,我們到達那爛陀寺。那爛陀寺是在五世紀初由笈多王朝的戒日王所創建,爾後歷代君王屢次增建,成為印度佛教史上最繁榮、學風最盛的寺院。玄奘、義淨法師時代,有所謂「九寺一門,八十伽藍,周圍四十八里」,可見規模之大。有兩位服務員帶我們登上主要建築物的基台中心,可以看到舍利弗紀念塔的遺跡,以及依戒律而建築的一間間僧房和講堂的基腳,都是由大塊的紅磚砌成,顏色非常古樸,排列極其整齊,配置很緊密,東西南北雖有許多高低大小不同的建築物,但是彼此連接,頗有一氣呵成之勢。可以想像曾有上千的教授和上萬的學生在此地研習中觀、瑜伽、密教等各派的義理,弘揚大乘佛法,它是佛教史上空前絕後的綜合性大學,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佛教學府能有這樣的規模。

  法王、喇嘛和比丘們在牆基旁合影,笑著說:「我們都是那爛陀大學當年的同班同學。」雖是戲笑之語,卻是大家共同的夢想。

  面對這些斷垣殘壁,

  誰能重整昔日的輝煌燦爛?

  何日這裡再有大師雲集,法音宣流?

  當年新壁今雖殘,猶待菩薩乘願來。


永恆的說法

  從巴特那往拘尸那羅,車程十一小時,這條彈簧墊般波浪形的路,坐起來真過癮,誰如果有結石一定會給震落了。因為有一段路面壞得太厲害,正在整修,所以大塞車,司機左閃右避,險象環生,幾乎撞上對面來車,對方氣惱抓了一隻木棍揮來,我方司機也不甘示弱地抓起鐵榔頭,眼看印度式全武行就要上演,還好在導遊及大家力勸下,互瞪一眼了事。途中有人垂下大竹擋路,助手匆匆下車繳費:一根大竹,綁在一個樁上,前面吊一顆大石,看到有車來便把它放下,一點都不像收費站,倒有點像小說裡山賊攔路要錢的味道。

  從清早坐到日落西山,風塵僕僕地到達瑪亞旅館。這旅館是此地唯一的一家,做著獨門生意。建築有三百年歷史,原是當地土王的王宮,由於土王權利沒落,經濟破產,故將它轉賣商人,改為旅館。所以看來頗為豪華,但有點老舊陰森,衛生也有點差,毯子、床單上滿是汙垢,真是巨大而不實際,寬敞而不舒適。

  拘尸那羅是佛子心痛的地方,一切雖然已成過去,卻歷久而彌新,佛陀四十九年說法,他老人家在這娑羅雙樹間躺了下來。

  我們沉重地走進涅槃城紀念堂內,佛陀躺在那裡,丈六金身,身上覆蓋著繡花桃紅色被,身旁供養著莊嚴的幡蓋,貼金、燃香、旋繞、禮拜、趺坐,有人已經忍不住哭泣。我看著佛陀,發現他的表情是如此奇妙;當我們從足側看去,他的眼睛是張開的,嘴巴似乎仍在殷殷叮嚀;當我們繞到頭頂望他,佛陀的眼睛是閉著的,他的睡姿多麼安詳,彷彿應度者已度,未度者已種下得度因緣,一切都已完成。

  隨著法王念著佛陀將入涅槃前回答阿難尊者的偈頌,念著念著悲痛化為勇往菩提道的力量!

  吾在雙樹間 偃臥心不亂

  樹神心清淨 以花散佛上

  阿難問佛言 云何名供養

  答受法能行 覺華為供養

  紫金華如輪 散佛未為供

  陰界入無我 名第一供養


  離開涅槃場車行五分鐘,我們來到了火化場,佛陀的色身在自燃的三昧火光中,化成無數的舍利,在世界各地興起了無數覺醒人心的寶塔。慈悲無量、智慧無盡的佛陀心光,於是點燃了世世代代佛子的心燈……。(下期待續)



[回gaya首頁]   [香光莊嚴]   [香刊52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