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邏輯的觀點來解讀這四句的邏輯形式,一直是學界非常熱門的話題。這四句的表達形式在某些學者看來,有其一定的邏輯困難。此處我們若以第一句為 p,而把這種四句形式加以符號化,則可表之為:p、- p、p & - p、- p & - - p。然而在如此形式化之後我們便會發現第三句:p & - p 在邏輯上是一句恆假句。p 或 -p 則為恆真句,如說「去或不去」,這句話一定為真;但是若說「來並且不來」,那麼這句話就是恆假的,因為它是一句前言不對後語的矛盾句。「一切實」並且「一切非實」,在邏輯上是矛盾的。而且第三句:p & - p 與第四句:- p & - - p,在邏輯上是等值的, 因此第三與第四句都是假話。經由這樣的邏輯分析之後,便可以發現所謂的「四句」,其實在邏輯形式上只有三句而已,並且在這三句之中還包括了一個必然為假的句子。
如此一來,除非我們願意承認在佛陀有關「我、法」的四句教法裡,只有一句在邏輯上可以為真,而其餘皆假(亦即 p 與 - p 不得同時為真,也不得同時為假,而只有其中之一為真),但這樣論斷的結果,便意味著佛陀在四句之教中說了謊話。可是在佛教自來的傳統裡,佛陀是說謊者的論斷是不被允許的,因此如何維持佛陀之語為真實語的傳統,便成為了一個非常棘手的邏輯問題,這些問題包括了如何在邏輯上,仍然維持四句而非三句的形式,以及如何化解第三與第四句為恆假句的邏輯困境,還有就是如何使得這四句同時為真的問題也必須解決。
二次大戰之後,西方學界的研究者援引了各種新興的邏輯理論,以及複雜的運算技術,試圖來解決四句教法的邏輯困難,例如 p & - p 與 - p & - - p 二者在邏輯上等值的說法,便被認為只是站在二值邏輯的觀點而說的,但是透過不承認在無限集合裡排中律仍然有效的直覺主義邏輯,以及多值邏輯的觀點,則這兩句話便不是等值的,如此一來便可在邏輯上維持了四句的形式,但仍然無法解決它們必須同時為真的問題。
所謂「多值邏輯」,是指一個命題的值不止於真與假兩種,因此 p 與 - p 在二值邏輯裡不可以同時為真,而在多值邏輯裡便有可能可以同時為真。至於透過取消排中律的方式,來解決 p & - p 與 - p & - - p 二者在邏輯上是否等值的問題,基本上與多值邏輯的方式是一樣的。所謂「排中律」,是指一個東西不是 A,便是非 A,其間沒有第三種可能。但是在無限集合的情況下,我們便無法將之窮盡地二分,此時排中律便不再是有效的,當排中律不再有效時,對 -p 的否定就不等於 p,而 p & - p 在邏輯上也就不等於 -p& - -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