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五十期/86年6月20日
台中佛學書院
(編者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僧材的有無,影響著佛教的興衰,而在僧人的養成教育中,佛學院是重要的一環。在台灣佛教史上,除了目前開辦的佛學院,有一些已停辦的佛學院,它們曾經養育了?多傑出的人才,接續佛教的慧命。「老照片說佛教」單元,針對已停辦的佛學院作一系列的介紹,在第四十六期刊登的是「中國佛教三藏學院」,以後將陸續刊登這些已走入歷史長廊的佛學院,藉著這些圖片影像,我們回顧那些僧人、大德曾耕耘的身影,串連起對台灣佛教的記憶。
台中佛學書院創辦於民國四十三年,院址設於台中市寶覺寺,前身為台中佛學院,係由當時三光寺住持國強法師與寶覺寺住持林錦東居士共同發起創設,並延請白聖老和尚擔任院長,林錦東任副院長,董事長則為國強法師,該年八月正式開學。後因白聖老和尚住持台北,不能長期駐院,聘心悟法師任教務,訓導則為心然法師,負責籌辦一切院務,淨心法師任監學。
白聖老和尚原希望能依上海楞嚴專宗學院成規辦學,但由於人事不融洽,一學期後即辭去院長職務,當時寶覺寺住持智性老和尚(原住持林錦東,因膺任中國佛教會台灣省分會理事長,為專心辦理佛教會事務,所以禮請其師智性老和尚晉任寶覺寺住持,主持寺務。)不忍學院中斷,接掌院務改組人事,四十四年春,易名台中佛學書院。智性老和尚自任院長,林錦東任副院長,聘悟慈法師為教務,聖印法師任訓導,待悟慈法師離職,聖印法師又兼教務,其後聘清霖法師任訓導。
書院第一屆學生男、女兼收,最高額達五、六十人,學生流動性高,四十六年冬畢業當時有三十四人,讀完三年的有十六人,二年半以下的有十八人。四十七年春第二屆入學,學生全為女眾,院長、副院長、教務主任等行政人員同第一屆。監學慈妙法師為第一屆畢業生,該屆本應於四十九年冬畢業,但因聖印法師創建的慈明寺開光,希望學生留下來協助,故延至五十年二月一日畢業,畢業生三十一人,旁聽生五人。第二屆學生畢業後,聖印法師請辭。寶覺寺續辦第三屆,由睿理法師任教務,慧文法師任監學,但未辦完即停辦。
人物介紹
智性老和尚,號聖靜,台灣淡水人,生於清光緒十年(一八八四),卒於民國五十三年六月九日,世壽八十一歲。十八歲渡海至福州鼓山禮振光和尚出家,翌年於鼓山湧泉寺受具足戒。在大陸參訪多年,並曾遊歷南洋,返臺後曾駐錫蘆州湧達寺,後於北投關渡創建慈航禪寺,並受聘為圓山臨濟寺、北投鐵真院住持。
民國卅六年被推舉為台灣省佛教分會第二屆理事長。四十三年出任台中寶覺寺住持,四十四年接辦台中佛學書院,出任院長,聘其徒聖印法師為監院及訓導、教務主任。因老和尚駐錫台北,所以寶覺寺寺務和書院院務皆託付聖印法師。
聖印法師生於民國十九年,十八歲依智性老和尚披剃,四十四年受具足戒,八十五年圓寂,世壽六十七,僧臘四十九,戒臘四十一。
生前創建台中慈明寺和萬佛寺,住持道場達三十六處,致力傳戒,熱衷佛教會事務,講經弘法不遺餘力,著書四十餘部,興辦僧伽教育三十多年,除任職台中佛學書院,並創辦慈明、中華佛學院和慈明佛學研究所。任職台中佛學書院期間,不論安排課程和作息、聘請教師、籌措經濟等學院行政工作,皆由其負責,且同時還教授多門課程。
課程與師資
該院不僅讓學生充實佛理的認知,同時要求社會常識也要達到普通中學的程度,因此開設的課程以佛學為主,世學為輔。教師有法師和居士。現就以第二屆的課程和師資為例,列舉如下:
佛學方面:溈山大圓禪師警策、佛說八大人覺經、菩薩學處、沙彌律儀、佛遺教經、四十二章經、禪林寶訓等課程皆由聖印法師講授。睿理法師所開的課程有:佛學概論、印度佛教史、宗派源流;楊白衣居士則講圓覺經、俱舍綱要、唯識三字經。廣化法師講授初機佛學、般若心經,常諦法師講六祖壇經,演培法師講學佛三要,青松法師講大乘起信論,星雲法師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律航法師講勸發菩提心文。其他的課程還有天台四教儀、佛乘宗要論、百法入門、宗教學、唯識三十頌、八識規矩頌、佛說阿彌陀經、中國佛教史、佈教法概論等。
世學方面的課程有:菜根譚(聖印法師)、國文(石端)、古文選(張福慧)、論語(常諦法師)、歷史(索文林)、書法(施壽柏)、音樂(陳金鑾)、地理、三民主義、體育等。
書院的教育奠定了學生的基礎知識,有些學生在四十年後的今天仍保留著當年的筆記簿、書院所發的獎狀等,緬懷這一段學習的日子。
活動空間
前頁圖中古樸的建築物就是當年學生主要的活動空間,一樓是教室,也是寶覺寺提供信徒作告別式的場地。有告別式時,書院暫時停課,學生則幫忙佈置場地、誦經。二樓是宿舍,隔成小間,每間住二至三人。
生活作息
〔升旗〕
書院的作息安排是:清晨四點半早課,接著早操、早齋、清掃環境,然後舉行升旗典禮。每天由副院長林錦東或教務主任聖印法師帶領升旗,大家唱國歌、升旗歌,還有學生負責打鼓。
八點至十點半上課,十點半至十一點半自修,十一點半午齋,下午二點至三點五十分上課,四點晚課,五點出坡約一小時,晚上七點晚自修。所以學生如果不外出作佛事,生活很單純。
〔出坡〕
當時就讀書院,雖不用繳學雜費,但每人每個月要繳六十至八十元的伙食費(此項規定於第二屆中途取消),生活用品自理。
學生的執事工作主要是打掃環境,三?有專人負責,學生不必煮飯,出坡主要是種菜、種地瓜。那時,菜園很大,學生吃的菜大部分是自己種的,而地瓜是主食之一,生活清苦,早晚二餐吃粥,只有中餐是乾飯。粥是蕃薯簽加一點點米熬成的,菜往往就只是一小塊炸得很鹹的豆腐而已。那時慈善寺的住持律航法師不忍學生的飲食這麼差,有時就拿錢補助學生的菜金。
課外活動
〔誦經〕
五○年代的台灣,信佛的人並不普及,社會經濟尚未發展,護持書院的人更少,所以該院主要的經濟來源,大部分是仰賴寶覺寺七寶塔納骨、法會和經懺佛事的收入。因此,出家學生常常要被安排出外到員林、彰化、大甲、水里、沙鹿、銅鑼等地誦經拜懺。尤其是善於唱誦的學生,被派出去的機率較頻繁,外出時便會缺課,使得課程無法連貫。起初學生稍有微言,但後來經聖印法師的說明,學生也漸漸地了解這是書院的經濟來源,只有這樣書院才能持續辦下去,因此較能釋懷。而在家學生較少外出誦經,但每年二月、九月寶覺寺的春、秋二祭法會(每次七天)也要輪流誦經。
〔浴佛節、冬令救濟〕
由於台中市佛教會理事長翁茄冬居士很護持書院,因此台中市佛教會舉辦的各種活動,該院全體師生都全力支持參與。每年固定的有浴佛節、冬令救濟,不固定的特殊事件,例如四十八年的八七水災、八二三炮戰等的托缽救濟活動。四月八日浴佛節的前幾天翁茄冬居士會帶領學生到附近村落佈教弘法,浴佛節當天早上先遊行,然後舉行慶典儀式,由聖印法師帶領學生上供、散花,下午到三軍醫院勞軍。
冬令救濟時,聖印法師親自帶領學生參與台中市佛教會所舉辦的行腳托缽活動,托缽所得由佛教會悉數交給政府從事救濟工作。
〔佈教訓練〕
寶覺寺位於台中市區,但佔地大,有田園、造景、池塘等,提供學生們很好的教育和休閒環境。學生除了上佛學與世學的課程外,更接受演講佈教法的訓練。
該院佈教法的訓練是相當有方法和特色的。先由林錦東居士於課堂講授演講方法和聽眾心理,其次學生輪流上台練習講演。題目由學生自訂,時間從五分鐘,慢慢延長至十五分鐘。然後再由翁茄冬居士長利用晚上時間帶領學生外出佈教弘法。
佈教時,先由在家學生上台唱誦佛教歌曲。再由二、三位出家學生輪流上台演講,每人講十五分鐘,之後由翁茄冬居士放幻燈片講說三藏取經等佛教故事。若聖印法師同去時,就由一位學生先講「小場」(時間較短)的,再由聖印法師講「大場」(時間較長)的,最後再由翁居士以幻燈片講說故事。
[回gaya首頁]
[香光莊嚴]
[香刊50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