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四十九期/86年3月20日

重現古剎光輝

香光寺的過去與現在

編輯組


心志法師晉山,信徒大會訂立公約,奠立寺基;

悟因法師創辦佛學院,培育僧材,推廣佛教教育;

明迦法師繼紹弘化志業,推展各項建設……



村民信仰中心—— 玉山岩

  香光寺原名「玉山岩」,位於台灣省嘉義縣竹崎鄉的山間,是座擁有百年歷史的古剎。清光緒二年,據說村民林極供奉一尊來自唐山的觀世音菩薩,非常靈驗,村人請其將菩薩讓所有村民禮拜,以護佑地方。於是在溪州現址建構殿堂,為菩薩安座,名為「玉山岩」,又因現址地形似把金交椅,所以村人又將之稱為「金交椅廟」。

  光緒三十二年春,嘉義發生大地震,木造的殿堂傾圮殆盡,村民乃奔走重建,在同處架起石砌的大殿,成為附近十三庄信仰的中心。村民稱觀世音菩薩為「觀音佛祖」或「大媽」,每年有一次的遶境活動;每月初一、十五日及二月十九日菩薩聖誕,村民會入寺燒香;若家中偶有事故,亦會請「大媽」回家問卜。

  民國三十年冬,地震再襲嘉義,大殿再度摧毀殆盡,於是「大媽」輪寄百姓家,當年裊裊香火盡失,頓成人煙罕至的地方,僅剩蔓草及斷垣,且幾經轉折,原有土地、田產也都蕩然無存。

  五十九年春,部分村中長老林對、曾南居、林宜和、林恢弘、林萬來、張登財等發起成立重建委員會,集資以鋼筋水泥再造,迄六十一年冬完成現存觀音殿粗胚。六十二年辦妥寺廟登記,林對任住持,林恢弘任管理人。

心志法師與信徒訂立公約,奠立初基

  殿宇初具,村民有感道場要永久持續管理,必得由出家法師住持,重建委員會遂派代表至高雄禮請白聖長老座下心志法師前來駐錫。當時法師累次婉拒,長老幾次南下力邀,遂於民國六十三年三月率弟子見竺法師晉山,擔任住持、管理人。

  六十四年與信徒訂立公約,敬奉諸佛之祭品,以清香、鮮花、水果為原則,例行法會有二月十九日觀音聖誕、正月遶境平安、四月浴佛法會,並不建納骨塔,不收功德牌位,且經信徒大會同意,將「玉山岩」更名為「香光寺」。

  法師晉山時,香光寺無任何寺產,只有大殿粗胚及茅篷一間,相當簡陋,但隨即開始弘法工作,法師抱定「為菩薩點香火」的心情,四處奔走募化,開始向民間購買土地,再加後繼歷任住持繼續努力募化,每筆土地與殿舍均登記於「香光寺」名下,香光寺寺基於焉奠立。

悟因法師創辦佛學院,培育僧材,推廣佛教教育

  民國六十八年,心志法師有感於個人不足,乃禮讓賢能,敦請甫自美歸國的悟因法師,經信徒大會同意晉山為住持,心志法師仍任管理人。悟因法師六十九年初晉山,旋於當年二月開辦香光尼眾佛學院,並成立圖書館,造就僧青年。

  七十年,寺前土地的地主與人合建公寓,寺前景觀已遭破壞,於是法師們在十萬火急中奔走借貸,遂買下寺前土地約一千九百坪,連前後陸續購買共有近二甲之數。七十二年,來寺出家法師增至四十餘人,為長遠設想及接納更多的修學者,遂作全盤規劃整建,工程計分七期。七十四年第一期工程有講堂、齋堂、寮房、關房完工使用。

  悟因法師一方面以培育僧材為職志,一方面與心志、明事社會教化。從六十九年至八十五年間,於佛學院畢業學僧計九十餘人,一一分派至雲嘉、高屏地區弘化。歷年舉辦的活動有村莊兒童課業輔導與兒童、婦女、大專、工商團體等營活動,並傳授在家戒法等。寺務推展成績斐然,屢受教會、政府頒獎。

  七十一年悟因法師因晉駐嘉義佛教會館因緣,於七十三在該館創辦「佛學研讀班」,以有系統、有結構的教學方法向社會大眾介紹正信的佛法。同年,協助縣政府推廣「書香飄到百姓家」教學活動;香光寺法師受聘至各道場、校園弘化,並於中國廣播公司相繼開播「一葉一如來」、「恆河上的月光」、「菩提樹下」等廣播節目,落實推廣佛教教育的志業。

  七十四年創辦《香光莊嚴》雜誌,以文字推動建設智信的生活教育。八十年推動《台灣佛學院志》叢書的編纂工作,至八十五年為止,已出版的有《福嚴佛學院志》、《圓光佛學院志》。八十一年創辦「香光書鄉出版社」,出版各類叢書,計有法音叢書、法衍叢書、香光叢書等,其中法音叢書是翻譯引介南傳佛教思想,目前已出版佛使尊者著作六本——《一問一智慧》、《解脫自在園十年》、《生命之囚》、《生活中的緣起》、《法的社會主義》、《精神食糧》。另外出版了「四分比丘尼戒講錄」錄音帶,在推動佛教文化出版方面不遺餘力。

明迦法師繼紹弘化志業,推展硬體建設

  八十一年秋,悟因法師以「住持佛法」為念,為使寺院機構生生不已,期由新血創新機,乃毅然卸任,禮請j自美國西帝大學研究所畢業的明迦法師,經信徒大會同意晉任為住持。

  法師晉山後,繼紹弘化志業。並於八十二年二月對竹崎鄉及鄰近鄉鎮民眾開辦香光寺佛學研讀班,推廣成人終生學習理念,以提高人文素養,美化心靈生活,回饋造福鄉里。

  八十二年五月香光寺舉行擴建動土典禮,地方紳仕、顯達、村民獻供舞獅剪綵凝聚共識,增建有大雄寶殿、禪堂、校舍、圖書館、行政大樓,增建後的寺宇景觀展現三殿凜然的新面貌。原後區觀音殿供奉觀世音菩薩,是法師平日殿課諷誦行持之處;最前的彌勒殿以沉思彌勒和拱手圍抱形的曲道,迎接每位入寺者;中棟的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佛,是法師平日禪修及帶領信眾參修之所。

弘法護教、關懷鄉土是始終不變的堅持

  香光寺四面環山,自成一方淨域,從一間小木屋到石砌的佛堂,從鋼筋水泥的殿宇到雄偉的現代建築,其過程是迂迴而曲折,其演進發展更是艱苦而卓絕,由法師們克盡心力與護法、善信鼎力扶持,這座百年古剎才得重現佛陀慈光﹗現今的香光寺不僅是民間的信仰中心,更是全國信眾修學的場所,也是佛教宗教師的培養處。

  日復一日,一群追隨佛陀教育理想的法師,在這塊土地上耕耘,募集十方法緣,闢一方淨土。堅守不為觀光遊覽道場,也不做寶塔佛事門庭,以從事佛陀教育為職志。

  「此是佛行處還至本道場」、「五百年前我輩是同堂羅漢,三千界內問誰能安坐須彌」,客堂前的對聯,也如是迎著每個向上向善的生命,日出、日落。繼往開來弘法護教,關懷鄉土回饋社區,是我們始終不變的堅持。



[回gaya首頁]   [香光莊嚴]   [香刊49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