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四十八期/85年12月20日

四方說法--獅子吼

早期的佛教藝術(一)

林保堯

佛教文化在人類文明史上是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亞洲地區,可以說沒有佛教文化大概就沒有亞洲文化。亞洲有很多國家、民族,如中國的大漢民族、日本的大和民族、韓國的高麗民族,他們都有各自富民族特色的文化,但在亞洲地區,共通性的亞洲族群文化就是佛教文化。印度人所建立的佛教文化,最值得珍惜和可貴的地方就是將印度文化擴張為亞洲區域性、民族性,也是亞洲沒有區域和民族性的文化。從人類文明史的角度來看,佛教文化最不同於其他文化的地方,就是在這點,而且事實上,此點也是佛教文化最獨特之處。

佛教建立至今已二千多年,在這漫長的時光裡,它改變得非常多,也消失得非常多,幾千年前的東西,若只以文字來敘述,總是讓幾千年後的人不容易抓到它的原貌,從這個角度來看,要看一個宗教的信仰文化或宗教的思辯文化的話,如果能透過藝術圖像的角色,我們可以更直接了解到當時的情況。  


 

◎圖一:祭典圖章
(巴基斯坦出土,西元前二世紀初葉,古印度文明,凍石,寬約三•五公分。圖片提供:林保堯)


  【圖一】這圖案呈現的是舞獅的跳舞祭祀儀式,有個人在跪拜一個神,那神外部的圖形看起來像後代佛教造像藝術中佛的背光文化,背光一朵一朵像火燄一樣。最前面有一列參加祭禮的人,他們的穿著和祭司及神像完全一樣。圖中的獅子是真獅或由人假扮暫且不論,我們要談的是獅子,牠本來源自於波斯文化,今日一般大眾都認為舞獅、祥獅獻瑞是中國文化的代表,是很重要的民俗慶典之一,其實獅子本來不是中國的,牠是在漢朝永平年間才進入中國的世界。獅子成為吉祥的代表而有舞獅的文化,這是在埃及時代就已表現出來了的。

在漢代墓室的考古資料中,可以發現當時已有獅子當作動物獸來驅使,但獅子變成舞獅的民俗活動文化,從獅子舞衣的文樣史發展來看,今天所見最早的資料,是留在北魏雲岡石窟第十六洞南壁中央西龕的交腳佛陀像的左右獅子上。那二頭獅子的體毛,皆作卷毛狀文樣,確是舞獅之獅,這舞獅衣飾上的文樣告訴我們,中國最普遍的舞獅、祥獅獻瑞的文化,在幾千年前印度的考古資料就已有徵兆出現了。但較印度的考古資料更早的幾千年前,在波斯、埃及已有獅子的蹤影。這麼長遠的流轉移動,讓我們了解今日中國流行的祥獅獻瑞的舞獅文化,其蹤跡是這麼長遠,三、四千年前在波斯大流士帝國時代就橫跨著歐亞在表演,傳到埃及,變成埃及的宮廷文化,再傳入中國北魏王朝平城雲岡的文化,而落實於中國歷代流傳下來。這其中就是透過圖像的生命,讓我們知道一個宗教文化不是只有在我們所知道的短暫時空上。

獅子在佛教文化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佛的說法稱為「獅子吼」,在中國文化中,佛教的始祖釋迦牟尼佛涅槃後,真正留下來的生命是獅子和蓮花。就是今天的舞獅,或民間有娛樂性質的活動也少不了牠。在這裡獅子就擔任非常多的角色。

◎圖二:阿育王石柱獅子柱頭
(印度鹿野苑出土,西元前三世紀中葉,砂岩,高二一三公分。圖片提供:林保堯)

【圖二】今天之所以有佛教文化,最重要的原因是阿育王的出現,他是印度第一個統治東、西、南、北、中五個印度變成大印度的國王,他因為經歷長期的戰爭、殺戮,發現自己殺了太多人,因此開始尊重、信仰當時的新興宗教──佛教。他將佛教變成國教,在印度所有版圖的地方都插上阿育王柱,這石柱約有二、三層樓高,用石柱頂起來。經過英國學者的長年考古發現,今天剩下完整的大約不到十支,其中清楚地刻著阿育王將佛教視為印度國教,而將之傳遍整個印度的證據。

這是今日留下的最漂亮的阿育王柱。柱上頂著四隻獅子,獅子代表獅子吼,獅子吼代表佛說法,四隻獅子向著四個方向說法。

我們知道佛教本身的教義演變,從原始佛教至部派佛教至大乘佛教,到大乘佛教時,佛教的精神趨向宏世觀,超越一切的思維,我們所謂十方世界的觀念,在三世紀前的阿育王柱就可見到這個影子。佛教演變成大乘佛教時,像大乘說法、獅子吼,在經典未如此說之前,印度人如何把它形象化,如何把它告訴全印度人,在此做了最好的詮釋。這絕不是一個人想去做就可以完成的,這藝術是國家帝王的財力及全國的人力,將這麼好的一種佛教普世說的種子生命,轉化成造型藝術流傳下來,實在是大功德一件,也是人類藝術的大資產。

這裡面還有法輪與蓮華的象徵,早期法輪就如圖中這麼簡單的形式,法輪是印度神話中最重要的轉輪聖王手上的兵器,轉輪聖王在印度民族中就有如中國人最重要的皇帝──蚩尤一樣,他有七種兵器打敗天下,其中最重要的是「金輪寶」,所以當佛教文化誕生了以後,要拿一個最代表佛法力量的精神性、法律性的東西時,「金輪寶」於是變成佛教的代表──法輪。

法輪、獅子吼、蓮花這三者在幾千年後的今日,依然是佛教最強的聲音。事實上在佛教成為印度文化時,它當時一開始就是最重要的東西,也是當時最高象徵的「佛」、「法」、「僧」文化。

◎圖三:桑淇大佛塔南門
(印度,西元前一世紀,砂岩。圖片提供:林保堯)


  【圖三】在印度前三世紀的桑淇大佛塔南門前石柱,兩支立柱的柱頭是四隻背對背的獅子,在向四方說法。前圖的獅子非常寫實、逼真,屬於希臘文化的寫實主義,而這張獅子是造形化後,較僵硬的型態,屬於波斯文化的形式主義。

從印度獅子的兩個不同造型中,可知獅子這個文化本身不是印度本土的藝術,獅子代表王權的象徵,是屬於波斯文化。當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滅掉大流士所建立的波斯後,把亞利安人一起趕進印度洋,而促成了印度文化的誕生,印度佛教文化誕生時,它已經不光只是印度的文化,它把當時最好的波斯文化、亞利安人文化全部吸收進來重新組合。所以今天認識佛教文化時,身為佛教信徒的我們應該知道,佛教在二、三千年前時,已具備多麼寬容宏大的精神。

◎圖四:佛三尊像
(中國,北齊。圖片提供:林保堯)


  【圖四】這是東魏北齊的作品,是所謂的三尊像,上有飛天、寶塔,下有佛山爐與兩隻獅子,可看到印度獅子文化已移到這裡,再加上中國漢代以來的佛山文化、地神、蓮花,我們可以知道中國造像的審美觀,其元素來自於印度。

 

 

 

林保堯簡介

1.一九四七年生,日本筑波大學藝術學研究院博士課程肄。
2.著有《中國銅鏡藝術》、《中國玻璃藝術》、《兒童繪畫漸進教學》等書。
3.現任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香光資訊網]   [香光莊嚴]   [香刊48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