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四十六期/85年6月20日

僧入震旦

釋見憨

僧入震旦

  《五運圖》記載:周朝聖教的各種靈驗以及阿育王在中國造塔的事蹟,照理說應該是有記載,只因秦始皇焚書,這些記錄也隨著被焚毀,所以現在無處可尋。

  秦始皇時代,有沙門釋利房等十八位賢者,攜帶經典來到中國從事教化工作,而秦始皇並不相信,反而把他們拘禁起來,當天晚上,有神人衝破監獄救出他們。又漢成帝時,劉向在天祿閣校書,常常讀到佛經,直到撰著《列仙傳》,共錄一三六人,其中七四人已在佛經中出現,根據這份資料詳細推究,可知周、秦時代已經有佛教沙門,只是還沒有很興盛罷了!

  到後漢第二位君主明帝永平七年, 因為夢見金人 [ 發金色身光的人 ],才命令秦景、蔡愔、王遵等人往天竺去探迎佛教。他們在月氏國遇見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位沙門,而把他們迎接到中國。現在的人認為這兩位沙門進入中國,是佛教傳入中國的開始。當時佛法雖然已傳到中國,卻並未流傳到長江流域,信奉受持佛法的人不多,傳衍的區域也還不普遍。直到孫氏 [ 孫權父子 ] 建立吳國,與劉蜀、曹魏三分天下,而南北阻隔時,有位本是康居國人的沙門康僧會,在赤烏 [ 吳的年號 ] 年中才開始到南方從事佛教教化工作。

經像東傳

  佛道原即難以思議,佛的神通事蹟本超乎尋常,不可以常情揣測,不可以一般事例推求。

  就像東漢有梵僧來中土,劉向已在梵典中讀到這類記載;阿育王塔在中國出現,也早有靈驗。 根據《釋老志》的記載,佛教的學說在前漢就有所聞:漢武帝元狩年中 [ 西元前一二二至一○三年間 ], 霍去病獲得昆耶王所獻的金人 [ 金色像 ],武帝以為是大神,而把它供奉在甘泉宮,燒香禮拜,這是佛法東傳的開始。到開闢西域,派遣張騫出使大夏,張騫歸還漢土時報告說:「身毒 [ 今印度 ] 有浮圖 [ 即佛陀 ] 之教。」漢哀帝元壽年間 [ 西元前二至一年間 ],景憲往月支,得到口授的佛經。 雖有這些事蹟,但當時的人對佛教還沒有深刻的信仰,佛法大道尚未通行,猶如大江才剛濫觴,或好像是巨木的小枝末罷了!

  現代都以東漢明帝時兩位沙門帶來《四十二章經》和白氈畫像是佛教東傳的開始。又《感通傳》中所記載的周穆王造靈安寺、永州石花捧 [ 阿 ] 育王塔等,這些不就是東漢以前的事蹟嗎?但這些是思慮無法揣測、言語無法形容的事情,不妨把它置之度外,現在暫且根據可思可議的事蹟,以永平年為開始。

創造伽藍

  經像和佛教的修行者們既已來到中國,接下來要面對的就是:得有個可以安身的清淨住所,而且轉法輪也需要有個處所作根據地,因此建立了寺宇。

  葉摩騰、竺法蘭二位高僧和道士角力獲得大勝 [ 註一 ],漢明帝大悅, 最初命人安頓他們住在鴻臚寺,以禮相待。鴻臚寺本是四方外邦和遠方國土來的外交使節們的邸舍,兩人若始終居住在那兒也不是長久之計,不久,明帝就令人另外在洛陽西雍門外擇地蓋一間精舍安頓他們。因為他們兩人以白馬馱著經像來中國,於是該精舍就以「白馬」為名。

  至於「寺」這個字,按解釋是「寺嗣」,也就是管理事情的人在其中相續承繼,而能成辦事情的意思,所以原來是在稱呼辦事單位的,但西域僧突然來臨,權宜之計只好暫時讓他們在公家的辦公室止宿,現在雖然移居別處,為了不要忘記初來中國的根本,所以還是用「寺」來標明該處所,「僧寺」這個名稱就是這麼起源的。

  「僧伽藍」,翻譯為「眾園」,是眾人所居住的地方,而「園」是指園圃,能生長繁殖的地點,佛弟子要生長繁殖的是道芽聖果,因此佛經中有迦蘭陀竹園、祇樹給孤獨園等,都是西域的寺舍。

  如果要追溯有關伽藍不可思議的事蹟,勉強可以說的有周穆王建造顯濟寺,但其實這件事很難找到有力的根據來證實它的存在,我們只能說它是件難思議的事罷了。

  「寺」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 [ 四二四 ] 創立伽藍時,把它稱為「某某招提」; 隋煬帝大業年中 [ 六○五──六一六 ],又命令「寺」一律改稱「道場」;直到唐朝 [ 六一八── ] 才又重新稱所有的伽藍為「寺」。

  靈裕法師「寺誥」記載,寺共有十個名稱:一、寺(如前述);二、淨住(穢濁的處所不可用來共住);三、法同舍(法食二同界);四、出世舍(修出離世俗之行的場所);五、精舍(非麤暴者所居);六、清淨園(三業無雜染之處);七、金剛剎(剎土堅固如金剛,是道人所居);八、寂滅道場(祇園有蓮花藏世界,以七寶莊嚴,名為寂滅道場,盧舍那佛在此說華嚴經);九、遠離處(進到這裡來的人,遠離煩惱迷惑,親近寂滅之樂);十、親近處(因為這個處所與正法相近,所以居住在此處就像行安樂行一般)。

  中國稱呼「寺」的這十個名稱,依《祇洹圖經》解釋,也像「寺誥」一樣,各有不同的意義。現在就把它的六個意義臚列於後:

  一、窟--例如後魏鑿山為窟,安置聖像,也作僧人的居所(現在洛陽龍門天竺寺有石窟,就像那羅延金剛佛窟等);

  二、院(今禪宗住持之處多用此名);

  三、林(律藏有「住一林」一句,經藏中有「逝多林」一詞);

  四、廟(如《善見論》中有「瞿曇廟」);

  五、蘭若(沒有院的形式稱蘭若);

  六、普通(目前五台山就有好幾所)。

  此外,漢明帝崩卒,在陵寢上蓋祇洹,從此以後,就有百姓在墳塚供佛像了(這項記載見楊玄之《洛陽伽藍記》)。 洛陽自東漢永平年間 [ 七五 ] 到西晉永嘉年間 [ 三○七──三一二 ] 只有四十二座寺, 而北魏建都洛陽以後 [ 四七一左右 ] 非常崇信佛教,相繼建造了許多高大莊嚴的佛教建築物,百官朝臣以及民間的大家族也相競設置寺宇,僅只洛陽一地,就有一千餘所。後趙以鄴 [ 今河南臨漳縣 ] 為國都,也蓋了八百多座佛寺,其中有些寺至今還留有遺址。

[註一] 漢明帝永平十四年 [ 七一 ] 正月一日, 五嶽八山的道士褚善信等六九○人上表,請明帝火驗佛道二教的優劣。同月十五日,明帝集合大眾在預建的壇場上,驗燒佛道二教的經典,結果道教的經典完全化為灰燼,佛經卻毫無損傷,葉摩騰和竺法蘭二人於是出面大力宣揚佛德,見聞的人,莫不歸依佛門。

【譯自:宋.贊寧,《大宋僧史略》,大正藏卷五十四】



[回gaya首頁]   [香光莊嚴]   [香刊46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