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四十四期/84年12月20日

在書本中行腳

釋見諦

  中國古人曾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的意義很多:它可以說是在強調知識的獲得除了文字之外,經驗也是重要的來源;也可以說是強調實踐是印證知識的方法;甚至可以說,好的讀書方法就像到遠處行腳一樣。

  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克爾博士勉勵學生說:「當你讀一本書時,記得你是在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地方旅遊,你原來的想法、習慣、價值觀、信仰等等,都一律放在一邊。你旅遊的目的是去認識一個新的地方、新的風俗、新的思想方法、新的價值體系....,我不要你的評論,我要你告訴我你看到了作者所看到的東西。你可以把你的評論寫下來,將來這本書要再版時,你的評論可以提供作者增訂新的東西進去。不過現在我要你練習的是:確確實實認識作者在說什麼?怎麼說的?它的道理在那兒?除非你看到作者所看到的,否則你沒有在讀書。 .... 把個人的成見放下來,讀書並不容易,不過如果你學會了,我保證你是個優秀的研究生。」

  很多人讀書(與討論)的毛病是急著發表自己的意見,結果意見一大堆卻根本不對題,作者的原意沒有被認識清楚,所有的意見與討論都沒有意義。以這樣的態度讀書,讀到的只是和自己想法一致的部分,書讀完了,它的內容便被忘光了,因為當讀者以這種心態來讀書時,那個頑固的「我」從中作祟,看來看去還是只看到自己,沒有看到作者的心靈。倘使讀者的反應老是:「哦!這個說法很有意思,它就是 xx 所說的 yy 嘛!這個我懂了。 」這位讀者所瞭解的永遠只是他(她)心中的 xy,而不是作者心中真正的那個思想。

  也有些人在討論時,總是要把對方的意思駁倒,好像討論的目的不是在瞭解;好像討論是一種你死我活的戰場,沒有相容共存的餘地;好像思想是一種稀有的戰利品,只能一方獲得; 好像語言是用來壓打對方的武器,必須咄咄逼人.... 這樣的討論沒有傾聽到對方的要點,一昧地只在緊張氣氛下護衛自己的優勢,確實沒有太大的意義。

  如果讀書與討論的出發點是增廣見聞、開拓心胸,那麼首先必須養成好的習慣:把自己的一切放在一邊,學習進入對方的世界,學習在對方的世界裡看到森羅萬象的宇宙。所有的評論(或所謂批判性的思考)必須建立於此,方能達到交流與開拓心靈的目的,否則只是各說各話、相互饒舌罷了!把自己放在一邊,不以自己的想法給對方作任何價值判斷,自己的心靈才有空間可以認識並體驗到對方的思想、心情與情感。一本書的完成花了作者一段寶貴的生命,如果沒有什麼特別,作者又何必那麼辛苦地自討苦吃呢?讀者必須體驗到這點,才能欣賞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東西。

  在一個多元的環境裡,在一個崇尚民主的地方,共識的定義不能(也不可能)只是大家一致認同或接受某一套價值觀或道德行為系統,它必須強調一種根本的精神:相互尊重生命尊嚴的態度與修養。讀書是我們接觸世界、接觸其他人類的一扇窗,我們都該學習如何開啟這扇心靈之窗,學習如何善用其他生命的資源。過去的人行腳千里是為尋師訪道,而今尋師訪道的目的依然不變,不過我們行腳的方式不同了,我們在書本中行腳!



[回gaya首頁]   [香光莊嚴]   [香刊44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