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四十二期/84年6月20日

在善美的循環裡─陪幼兒閱讀

文學篇(3)

王靜蓉


書是伴,提供生活典型

  閱讀是美事,我的成長常常是讓心性在文字智慧間觀照、剝析、抖落,自然地,也以這樣的方式來帶領女兒。

  女兒涵涵現在四歲,選書、買書是生活中自然的行為。涵涵未出生時,我偶爾就會讀繪本書(兒童圖畫書),但是真的讀出興趣來是因為生了她,一個真真實實的生命讓我在繪本書裡看到更多。

  書是最佳的玩具。記得涵涵的第一本書是五味太郎的《小魚兒不見了》,藉尋找小魚兒辨識形狀, 趣味與遊戲兼具; 隨著成長,涵涵從聆聽,自己看、玩、貼貼紙、畫上去.... ,用不同的方式玩這本書,這時候她一歲多。

  兒童繪本的閱讀年齡層分得很細,可以依孩子個別需要選擇。兒童繪本都是主題書,比如家中有三本繪本均在描繪幼兒的生活,也許是調皮搗蛋的一天,也許是忙碌的早晨,這些情節與幼兒的經驗吻合,看了便會心微笑。

  二歲時,涵涵喜歡一本由 Anthony Browne 所繪的 I Like Book(我喜歡書),主人翁是一位可愛得不得了的猴子,牠喜歡各種書,包括好玩的書、恐怖的書、故事性的書、冒險的書、厚的書、薄的書 .... 。最可愛的是 Anthony Browne 的繪筆,色彩鮮麗,細膩靈活,幼兒看了便愛上了。

  這本書給涵涵許多快樂,她會自己去翻看,看時臉上洋溢甜笑;孩子是喜歡想像的,在想像中,五蘊情感得以滿足,生命有豐富之感。書是伴,提供了某一種故事典型,將會在生活中再現,比如,看到超人影集中愛冒險的超人,她會想起:猴子和她一樣喜歡看冒險故事。

  書幫助生活,從小就是。有一本許多小朋友都知道的《第一次上街買東西》(林明子繪)幾乎已成為一種典型,涵涵沒看過此書,卻在生活中體驗了。她三歲時,有個星期天起來,爸爸教她認識銅板,要她到商店買一份報紙。於是她便演了一場「第一次上街買東西」,不會走人行道,在馬路上亂闖,到了商店又因為老闆正在吃早餐,空手折回。沒去 「行」,「知」總是有限。

探索生命,認識世界

  繪本書開展了兒童的生活體驗,生活體驗讓兒童在書裡看到更多東西。在繪本書裡,字是不重要的,圖畫就足以和孩子溝通了。圖畫宛如色相,色即是空(色是現象,空是本質),在現象裡呈現了本質,幫助孩子探索生命,認識世界。

  因緣際會,在涵涵幼兒期,自立早報找我開了一個專欄「童書視窗」,專門介紹繪本。幸朋友相助,讓我在繪本圖畫書的世界裡悠游,一睹當代繪本的創作成績。

  歐美及日本的兒童繪本創作已有好成績,題材相當豐富,比如曾讀過一本描述男孩和他老人院的鄰居的繪本,讓孩子接觸到老人問題;比如有一本《一九九六•六•廿九》,以中學生的實驗為題,解構了我們對既定事物的認識。繪本書其實是從○歲至九○歲都可以讀的書,體會豐富的人,便能在書中看到豐富寓意。

  所以,陪女兒讀繪本,是生命共享,在閱讀之時,我們分享我們看到的。比如有一本《忙碌的週末》,畫風特別,小趣味特別多,總是邊看邊討論,甚至一邊表演,我們最常在床前故事時間上演的戲是「白雪公主」和「巫婆的糖果屋」。

  陪孩子閱讀需要把自己放下,融入孩子的世界,父母可以把時間區隔,有時專心做自己的事,有時專心做孩子的事;專心陪伴才能體會孩子的美,孩子是活力無限的,和孩子在一起時,大人也必須是孩子。

  父母可依個別的需要為孩子選書。坊間為孩子做的讀物類型很多,你想要什麼,都能找得到。對我來說,心理成長或生活教育比較重要。所以,即使家裡也有些書是讓孩子認識時間和數字的,我卻很少使用。孩子的性向會受父母的影響,女兒涵涵在開始說話時便喜愛閱讀,會指著路邊招牌或報上的標題要我教她讀,讀時的聲音節奏會令她歡喜。閱讀的習慣是我對涵涵的無形的影響。

  學習應與生活融合成一片,對幼兒來說,玩就是學習。每個階段,孩子都會以他的身心狀態讓父母知道該給他何種學習。幼兒期是人格的奠基期,父母應給孩子充分的愛與安全感,使得原本就純粹完整的小生命能少一點分裂,能在愛和支持中去豐富自我,認識生命。

啟發想像力,寓意無窮

  涵涵讓我體會相融相忘的愛,我和她在一起,可以忘憂,雖然有時她的活力會令我疲憊不堪,但孩子是那麼敏感,容不得你不專心對待。涵涵也教會我:愛的本質是給予,是布施,給的愈多,源頭愈無限;涵涵是境界,讓我看到自己愛心有限、疏懶有餘,尤其,透過她,我看到童年的自己,一個內在的兒童。

  有本繪本《巨人與春天》描繪的就是給予、布施。

  巨人塊頭大,心卻小,獨自居於冰天雪地,拒絕朋友。有一天,「春天」飛到他窗前,「春天」是個小小人兒,只著一件綠披風,巨人怕她凍,邀她進屋,給她暖水(「春天」小得泡在咖啡杯裡當浴池),給她食物,「春天」開心了,「她一笑,屋裡的花都開了。」

  「春天」的氣息來到巨人冰冷的家,巨人想獨自佔有「春天」。但是,不能回到大地,令「春天」不安,她不回去,萬物怎能甦醒?執著的巨人和自己抗戰很久,最後,執著融解了,他願意釋放「春天」,他的壓力頓失,心打開了。

  「春天」回到大地,萬物皆美。當我們釋放心中的執愛,退一步海闊天空,心境的轉化是最大的收穫。

  好的兒童文學總是寓意無窮,是永遠的朋友,不同的年齡心境階段去看,會受到不同的啟發。像《巨人與春天》以寓言形態、精鍊語言傳達了言外意,比直接的教誨更具啟發性。

  鮮明的意象、好品質的圖繪、趣味、啟發想像力是幼兒圖畫書的基本質素。另外,像經典故事, 如愛麗絲夢遊奇境、白雪公主、美女與野獸、胡桃鉗、青鳥.... 等典型,涵涵也相當愛,書中呈現顛倒離奇的夢境,正能滿足孩子的想像。孩子需要的兒童故事不一定是「佛教的」,佛教教誨的意義在對治生命之病,是當人的生命已開始分裂、矛盾、痛苦後的對治,孩子的生命本來圓滿,應該持續成長這份圓滿,減少框框、教條的制約。

  所以,父母所能做的,不必是把佛教的思想加諸孩子,因為沒有體驗歷練,思想只是空談。而是在自己濡染了佛陀的教誨,成為生命的一部分後,以身教熏習子女。孩子很敏感,他會學的是父母的言行而不是言談規定。

善美的循環

  閱讀習慣的養成能幫助一個人獨立思考,體驗遭遇的問題,父母有閱讀習慣自然能熏習孩子,幫孩子打開一扇窗。但是,只有身心開朗穩定,能隨時觀照自己的父母,才能活用書本文字,傳遞給孩子。

  書是一道橋樑,協助我們通過它,邁向更廣大的成長。書就像助人渡河的筏,是某階段成長的需要,它是個媒介,讓父母與孩子共度的時光裡,有一份美好的聯繫。

  很重要的是,佛法幫助我們內觀轉化,透過對自己清晰地看見,對外在自有一份了知,由內而外,復由外而內的觀照,親自去做,能把這份清晰傳遞給周遭的人,或者是孩子,或者是大人。我把閱讀看成是「善美的循環」,在這個循環裡,有些芬芳在傳送,有些喜悅在滋長。



[回gaya首頁]   [香光莊嚴]   [香刊42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