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四十二期/84年6月20日

閱讀生命

編輯組


  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等這些家喻戶曉的人物,到了現代佛教兒童文學創作裡,會有什麼表現呢?

  孫悟空是隻聰明但脾氣很壞的猴子,他和豬八戒常吵架且打得頭破血流。他想找師父修理壞脾氣,師父請他把脾氣拿出來看看,他從頭髮找到手,再找到腳,始終沒有找到...

  豬八戒很喜歡找樂子,他好吃、愛睡、貪玩。有一次,他迷上電動玩具,竟不能自拔,一有錢就往電動玩具店跑,錢花光了,就看別人玩或回家找東西當掉,晚上還會夢見自己打 電動玩具而發出怪聲 ....

  沙悟淨挑著笨重的行李,於是發起牢騷來了,他想:「為什麼同是師兄弟,悟空和八戒就不必挑東西,而我就要?」他愈想愈氣,雙腳似乎也愈來愈重....

  孫悟空因師父的開導領悟到脾氣本來是「空」的道理,而得到「安祥」、「自在」的寶貝。豬八戒在使用過各種方法──頓戒法、漸戒法都無效,最後只好靠「他力」才戒除了貪玩電動玩具的習氣。沙悟淨由比較孫悟空及豬八戒的能力後,最後也領會到「事情往往有一得一失」的道理。

  愛鬧脾氣、沉迷電動玩具、愛計較.... 這些都是人常犯的貪、瞋、痴的毛病, 也是生命中真實的現象,藉著西遊記中的角色來表達,引用傳統而能別出新意,相應兒童的生活經驗,是具足現代感的創作。

  由於近幾年來佛教弘法活動熱烈,在佛教兒童文學方面也有許多創作產生。尤其於民國七十年至七十五年間,佛教慈恩育幼基金會創辦「慈恩兒童文學研習營」,培養佛教兒童創作的人才,更出版有關創作或研究的論集,為將來佛教兒童文學的發展奠定下很好的基礎,使得佛教童書不論是在讀本、漫畫或圖畫書方面,都有所成績。如經典淺譯讓孩子明瞭經典的內容,道德與護生的故事培養孩子的德性,寓言則讓孩子知道人生的道理。

  好的童書應具備怎樣的精神?法國著名的文學史家保羅•亞哲爾曾說他所喜愛的書「不是給予兒童感傷,而是豐富感性的書,使兒童尊重一切生命。」閱讀能幫助人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陶冶性情,只有在呈現生命內涵時,書才真正擁有它的價值。佛教兒童讀物的提供,便是想幫助孩子們從小接觸佛法,培養慈悲、布施、感恩的心懷,讓大人、小孩都能在善美的循環裡彼此成長。



[回gaya首頁]   [香光莊嚴]   [香刊42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