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四十一期/84年3月20日

到佛陀的家上幼稚園

編輯組


  台南正覺寺前庭,正覺幼稚園的小朋友們,在二千六百平方公尺的活動空間裏跳著、笑著、叫著,有的小朋友還在大殿裡學師父拜佛,為寧靜的寺院帶來活潑的生氣。

  *       *       *       *

  高雄市區中一棟靜謐的公寓裡,一加一幼稚園五十多位小朋友在教室內,正專注地使用著各種教具。每天下課前的「靜思時間」裡,他們會將一天的學習分享給老師與同學。

  *       *       *       *

  星期六,鳳山市明善幼稚園六十多位小朋友,在「宗教日」裡,正專心地靜坐,整間教室鴉雀無聲....

  *       *       *       *

  正覺與明善幼稚園皆由佛寺主辦,而一加一則由居士創辦,三所幼稚園都在有形、無形中以佛法與小朋友結緣,希望在他們小小的心靈中種下菩提種子。

生活教育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

[當媽媽的小幫手]

  已有二十多年歷史的正覺幼稚園,除了擁有十六間室內幼兒活動教室外,另有美勞、視聽、舞蹈等教室,目前共有三百五十位學生,二十位老師。課程設計主要參考教育廳發行的幼稚園單元教學活動設計,並以蒙氏教具操作為輔助。採啟發漸進的方式引導孩子學習,如教數學時著重在觀念上的運用,由老師設計與觀念有關的課程,而不偏向計算。

  生活訓練與安全教育是孩子每天學習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像如何上廁所、打掃環境,要有禮貌,遵守團體規矩。培養合群、獨立的性格,能保護自己、服務自己,進一步能服務同學,如用完餐後收拾碗筷、倒垃圾、擦桌子等等,老師則從旁輔導他們完成工作,負責園務行政的心戒法師說:「希望經過這樣的訓練後,回家能當媽媽的小幫手,這樣才能將學校的教育延伸到家庭及日常生活中。」

[把環境還給老師]

  一加一幼稚園成立五年多,園長吳惠美希望孩子能培養出獨立的人格,因此採用「蒙特梭利教學法」教育孩子。老師通常都會尊重小朋友們的選擇(依日常生活、感官、語文、數學、文化五大區域作選擇),各自操作喜歡的工作。這些工作都經過老師的設計,如利用混合後的豆子,讓小朋友撿豆子並分類,以訓練手眼協調,且培養耐性;又如分辨東西的顏色、高低、長短,讓他們認識並感覺事物的存在。吳惠美特別解釋:「在日常生活中,老師給他們什麼環境,他們就要把環境還給老師,學會收拾自己的工作。」她認為日常生活的良好習慣要從小訓練,「比較起來,一般的數學、國音反而不是最重要的。」一語點出她心中的幼教圖案。

  因此吳惠美特別注重孩子的生活訓練,常舉辦家庭生活訓練,如清理家裡的鞋櫃,曾有個小朋友將放在家門外的鞋子都收到鞋櫃裡去,結果爸媽回來時以為鞋子全被偷走了,一問之下他才說:「老師說鞋子不可以亂丟,擺在外面很難看,這一星期我負責整理鞋櫃。」吳惠美滿眼笑意地說:「這無形中也教育了父母」。

[訓練觀察,心懷感恩]

  明善幼稚園創立至今已有十三年,應用皮亞傑認知發展的理論,設計適合孩子學習的課程。訓練孩子從各個角度觀察,並感受別人的辛苦,引導他們體諒別人。從成立之初就已在此教學的王文玲表示,這樣的訓練可以使小朋友的心性開放,對每件事充滿感恩,與佛法的精神相應。

  幼兒的教學法有許多種,端看園方的課程設計而定,家長應如何選擇呢?吳惠美表示:「每種教學法都有其精神存在,選擇適合孩子的教學方式就是最好的。」

佛教教育讓孩子進入宗教世界

  那麼,到底佛教創辦的幼稚園與一般的幼稚園有何不同?是否也有屬於佛教的課程?園方如何接引孩子們學佛呢?家長對於有佛教色彩的課程的看法又如何呢?

[以身教潛移默化]

  心戒法師提到,近年來佛教徒的學生家長比例逐漸提高,但也有非教徒的,他們就會提醒園方不要將有宗教色彩的東西給予孩子,於是在考量學生家長及園中老師各有其宗教信仰後,就沒有設計宗教課程,唯一帶有宗教色彩的是一年一次的浴佛活動。園方也沒有硬性要求全體師生參與,老師可自行決定是否帶領小朋友到正覺寺浴佛。幾年下來,「發現大家很感興趣,都會主動帶小朋友參加。」心戒法師很愉快地說出她的觀察。

  雖然沒有宗教活動的課程,法師們平日以身教來潛移默化,如見到爸媽禮佛,孩子們也會跟著禮佛,見到師父會以「阿彌陀佛」打招呼,就讓他們在自然的環境中學習。

[「宗教日」大家來念佛]

  明善幼稚園採取積極的方式讓孩子們接觸佛法。當他們來到幼稚園時聽到的第一卷錄音帶就是佛號或心經,用餐及吃點心前老師會帶領他們供養諸佛菩薩,從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中學習布施與感恩。

  園方更訂定每週六為「宗教日」,當天老師會帶領小朋友一起念佛、靜坐、唱佛曲,並講說佛教的故事,有時也會帶他們演戲,扮演佛教故事中的各個角色,讓他們更容易接觸佛教的義理與精神。園中最特殊的活動是每年在佛堂舉行佛化畢業典禮,小朋友在進入佛堂時先上供,整個活動都以佛教的儀式進行,大部分的家長都覺得那一刻很感動。

[感恩、靜思時間]

  一加一幼稚園則將佛法的精神帶入教學中。吳惠美學佛多年,覺得開辦幼稚園五年的體會是:「工作就是修行」,在每日的實修中以肢體語言展現對孩子的關愛,她不稱自己是老師,而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輔導者。

  每天第一節活動是「感恩時間」,孩子們圍成圈,繞著地板上的橢圓形軌跡慢慢走,老師們會問每個小朋友:「從昨天到現在你最需要謝謝的是誰?」讓他們發現今天能來上課是由於許多人的付出,而能從內心感謝每個人。吳惠美笑著說:「常常有孩子在感恩時間時說我好喜歡媽媽,或我媽媽好偉大!」

  放學前最後一個活動是「靜思時間」,用三到五分鐘靜靜回想今天的學習過程,再將心聲表達出來,透過這樣的觀照,訓練孩子反省能力。平常課程中則穿插播放佛教音樂、教唱佛曲、講述佛教故事或閱讀佛教漫畫等,為了顧及家長們各有不同的宗教信仰,這部分比重並不多。

  「我以後要當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當其他小朋友希望自己是白馬王子、白雪公主時,一加一幼稚園的小朋友卻如此發願。以佛菩薩為模仿學習的對象,這是種心態與角色的認同,也是佛教幼稚園在生活訓練課程外,與一般幼稚園不同的特色。

落實佛教教育

  雖然佛教在幼稚教育上擁有一段不算短的歷史,但在屬於佛教兒童教育的方法上,卻沒有像一般幼教教學法來得有系統而深入,只停留在課餘的活動中,而且有待共識與學習。

  家長對佛教的態度固然是決定孩子能否接觸佛教的重要關鍵,但對從事佛教兒童教育者來說,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將佛教的精神,應用在兒童能瞭解、實踐的生活課程中,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下,能不斷改變自己,培養優良的品德,而非只學到表面的宗教儀式而已。這些都要先擬訂教學原則、教案及施行的評量檢討,以最適合的方式幫助孩子成長,引領他們進入佛教的心靈世界。

  什麼才是適合孩子學習的佛教課程呢?佛教的兒童教育看來還得走上一段長長的路程。

【幼稚教育檔案(1)】

兒童花園(Kindergarten)

  德國的福祿貝爾( 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obel 1782 ── 1852 ),世人尊為「幼教之父」,他於一八三七年在布朗根堡( Blank enburg )設立一所實習的學校,取名為「遊戲及作業教育所」,專收三歲至七歲的兒童,以幼兒的遊戲歌、一套次序連貫的恩物( Giftthings, 有分解恩物與綜合恩物二類共二十種)及各種作業等為指導幼兒的課程。一八四○年這所學校正式改名為「兒童花園」( Kindergarten ),就是現在所謂的「幼稚園」。

  福祿貝爾以花草喻兒童,以園丁喻老師,以花園喻學校,學校為兒童生長的園地,教師像懂得培育花木的園丁。他認為人、自然與造物主三者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教育就是達到這三者的聯結和諧,這便是他教育思想的中心。

【幼稚教育檔案(2)】

蒙特梭利( Dottoressa Maria Montessori, 1870 ── 1952)

  義大利的蒙特梭利是二十世紀初對幼稚教育貢獻最大的教育家,其教育原則有二:(一)自由或自動:讓兒童自由活動,除必要的指導,教師絕不干涉或幫助。(二)義務或責任:管理責任要歸於兒童自己,鼓勵獨立的活動,成為「自由的人」。從實際生活中,自然地培養兒童合群的能力、責任意識及道德觀念。

  其教育理論是用教具引起兒童自由活動,再由活動中,把兒童和他的同伴、環境連結在一起,成為團體,生活在這團體的兒童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其教育體系是以日常生活、感官、語文、數學、文化五大區域為基礎,以思考為過程,以自由為目的,是一種以兒童為本位的教育。

【幼稚教育檔案(3)】

皮亞傑(Jean Piaget,1896 ── 1980 )

  瑞士的皮亞傑是當代在發展心理學上最具權威的教育家,他大半生都在研究兒童認知的發展,致力於如何將有關知識的抽象問題與實際的生物學連結,以哲學的觀點提出問題, 以科學實事求是的方法及科技統整的內容尋求解答,而建立其獨創的發生認識論(Genetic Epsitemology )。

  皮亞傑認為影響兒童認知發展的因素有四:(一)成熟,(二)個體的經驗,(三)社會的經驗,(四)平衡。他認為兒童的認知能力,是由活動主動獲得,而非得自被動的觀察,是在自然連續的發展中循序漸進,而非突然的出現。

資料來源:

王靜珠編著,《幼稚教育》,民76。

許興仁編著,《新幼兒教育入門》,台南:光華女中,民72。

盧雪梅編譯,《教學理論學習心理學的取向》,台北:心理出版,民80。



[回gaya首頁]   [香光莊嚴]   [香刊41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