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莊嚴四十期/83年12月20日

把握當下

──從前世催眠熱談起

編輯組


  最近臺灣媒體及民間吹起一股探索前世的熱潮,不僅坊間書籍大行其道,倡導「前世療法」的醫師、治療團體也紛紛出籠,電視臺更延聘外籍「催眠大師」公開表演。

  追溯這股前世熱的原因,有人認為與社會人心不安及與佛教輪迴觀深入民間有密切關係。事實上,臺灣「一窩蜂」跟進的文化,由來已久,從早期大家樂、股票、飆車,到後來的挫魚、抓娃娃機的風行,顯示了轉型中的臺灣社會,人心無依的窘態。因此,學習自我身心的安頓,雖是老生長談,卻是必須重新正視的問題。

  催眠治療通常用於治療情緒困擾的患者,但醫界普遍認為療效有限。從催眠中找出潛在記憶中的不愉快經驗,以解釋現在的處境,是可提供患者某一程度的心理安慰,但性格缺陷、人際關係問題,仍須長時間的心理治療,一味藉單一的方式──催眠,來尋求解決,恐非治本之道。

  至於電視媒體的「催眠表演」則已脫離治療目的而淪為電視秀,在娛樂效果外,所牽涉的道德、醫療、社會、宗教層面等問題,確實令人擔憂:被催眠者在大眾面前坦誠自己的隱私,事後造成情緒困擾,如何補救呢?

  佛教主張輪迴,但不認為有個不變的「我」可以從今生投向他生,生命是五蘊(色、受、想、行、識)和合而成,是剎那變化而相續不斷的一個系列,沒有兩個相續的剎那是相同的,因此前世的身心,已不同於現世的身心。其次,因果雖相續,但其關係十分複雜,現在的果不見得是催眠出的前世那個因所造成,也可能是現世的緣所締造的。

  而所謂的前世、今生、來世的說法,是一種時間的切割,就如同過去、現在、未來,時間每一刻都在遷流當中,也沒有一個註定宿命、永恆不變的過去或未來。真正的生活,是眼前的瞬間,不是已經死掉而消逝的過去記憶,更不是尚未出生的未來。

  現在的問題,應在現世中找到原因,與其追溯到不可知的宿世前生,倒不如看清現世因緣,把握當下,作適切的努力,才是佛教所要引導的人生觀。

  何不把握今生,安頓身心!



[回gaya首頁]   [香光莊嚴]   [香刊40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