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一卷。為《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的略稱,又名《大方廣圓覺經》、《圓覺了義經》、《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修多羅了義》、《祕密王三昧》、《如來決定境界》、《如來藏自性差別》。唐‧罽賓三藏佛陀多羅,於武后長壽二年(693)四月八日譯於白馬寺,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 |
為唐、宋、明以來教(賢首、天台)、禪各宗盛行講習的經典。本經的內容是佛與十二位菩薩的對答,透過文殊師利、普賢、普眼、金剛藏、彌勒、清淨慧、威德自在、辯音、淨諸業障、普覺、圓覺、賢善首等十二位菩薩,與佛陀的問答,而宣說大圓覺的妙理,並為不同根機眾生開示各種修行方法,使眾生能隨順悟入圓覺。 |
全文分為十二章,自文殊章起,至圓覺章,共十一大段,每段先長行,後重頌;最後賢善首菩薩章是屬流通分。全經主要說明大乘圓頓之理及如何觀行實踐之法,內容結構嚴謹,譬喻精彩,南宋後流通甚廣。 |
本經名「圓覺」,即圓滿的覺性。是如來所證的理性具足萬德,圓滿周備,靈明朗然。其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覺、真心,自無始已來常住清淨,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體而言,稱一心;就因而言,名如來藏;就果而言,即是圓覺,與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為同義詞。 |
本經所說「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又說「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這都合乎華嚴宗圓攝一切諸法、直顯本來成佛的圓教旨趣故收入華嚴部。又本經顯示的修行方便,處處與禪法相合故本經在禪門中也傳習甚廣。其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三種禪法及二十五種清淨定輪,乃至遠離作、止、任、滅四種禪病,這些教旨都適用於禪門修學,因而本經在叢林中盛行流傳。經中最後並稱「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故後世學人稱本經為大乘頓教。本經闡釋大乘圓頓妙理及如何觀行實踐的方法,自古以來即深受修行者所重視。 |
本經在教禪之間的盛行弘傳,實倡始於唐‧圭峰宗密禪師,其上承賢首(法藏)、清涼(澄觀)的華嚴教系,又承荷澤(神會)、荊南(惟忠)、遂州(道圓)的南宗禪系,對於本經極為欣契,精詳地顯發了本經的義蘊。在華嚴和禪宗盛行的當時,由於宗密的弘揚,致使本經廣行流傳。而宗密的疏鈔即為後世學人依憑的要籍。宗密以後,至十一世紀間,賢首宗學者杭州慧因寺淨源,曾據宗密的《道場修證儀》刪訂為《圓覺經略本道場修證儀》一卷,用以便於修習,亦有多人為本經注疏。十二世紀間,當時教禪一致的風氣流行,更有天台宗秀州竹庵可觀等注疏。由此可見台、賢兩宗學人並重本經,而其見解各別直至十七世紀,這是由於宋、明以來佛教界形成禪教融會的風氣,而本經乃契其機,因而講述頗盛。 |
本經從唐以來,在朝鮮半島甚為流行,有宗密、淨源、大軻、德素、法圓、善聰、仲希、道璘等疏著,其中以宗密的《疏鈔》流傳最廣。 |
本經在日本禪教間也盛行傳持,著名的註疏有鳳潭的《集注日本決》、普寂的《義疏》、大內青巒的《講義》、湯次了榮的《研究》。 |
本經敘述佛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諸佛眾生清淨寂滅平等圓滿不二所現淨土,文殊師利、普賢、普眼、金剛藏、彌勒、清淨慧、威德自在、辯音、淨諸業障、普覺、圓覺、賢善首等十二位菩薩,次第請問因地修證法門,佛為其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和觀行方法。故本經分為十二章,自文殊章起,至圓覺章,共十一章,先長行,後重頌;最後賢善首章只有長行問答說法,未有偈頌重宣其義。內容結構嚴謹,譬喻精彩,各章略述如下: |
(1) 文殊章 |
是一經的宗趣所在。主要在說明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是大乘菩薩發心的標準;及菩薩於大乘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本章首先宣說有大陀羅尼──圓覺法門,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顯示佛菩薩的因行果相都不外乎修證本有的圓覺道理。接著說明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故輪轉生死。只有觀淨覺相如虛空,體常不動,於如來藏中無起無滅,無知見,如法界性,究竟圓滿,普遍十方,是名因地法行。本經主要著重在行,本章說明如來因地的圓覺清淨境界,以下十章,則闡述欲知證此境界的方法。 |
(2) 普賢章 |
一切眾生種種幻化,都是從如來圓覺妙心建立。猶如空花從空而有,幻花雖滅,空性不壞。知幻即離,不用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須別立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乃能永離諸幻,而證真覺。 |
(3) 普眼章 |
本章於無方便中,權宜為說修行漸次,乃至種種方便。即: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止)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晏坐靜室。觀身心皆如幻化,如是漸次修行,一切悉皆清淨,平等不動,遍滿法界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花,三世悉平等,畢竟無去來。 |
(4) 金剛藏章 |
藉金剛藏代設三難,說明眾生本來成佛,真如淨覺,眾生本具,非待外求,使諸菩薩與末世初心依之修學,生決定信心,永斷眾生本來是佛的疑念。 |
(5) 彌勒章 |
說示愛欲為輪迴根本,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凡夫性、二乘性、菩薩種性、不定種性、外道種性等五性差別不等,依事理二障而現深淺。應發大願,求善知識,漸斷諸障,證大圓覺。 |
(6) 清淨慧章 |
圓覺自性本無取證,但於除滅一切幻化修證位中,有凡夫隨順覺性、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如來隨順覺性諸位差別。 |
(7) 威德自在章 |
修行的方便,依著眾生的根性而有奢摩他、三摩缽、禪那三種差別。此三種法門,可名為三止,或名為三觀,隨順修習皆可直證圓覺,十方如來因此成佛;菩薩所修種種方便,都不出此三法門。 |
(8) 辯音章 |
說明單修奢摩他或三摩缽提或禪那一法,乃至或先或後齊修二法乃至三法,共有1.單修奢摩他、2.單修三摩缽提、3.單修禪那、4.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5.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6.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缽提,後修禪那、7.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後修三摩缽提、8.修奢摩他,齊修三摩缽提及修禪那、9.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後修禪那、10.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三摩缽提、11.先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12.先修三摩缽提,後修禪那、13.先修三摩缽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禪那、14.先修三摩缽提,中修禪那,後修奢摩他、15.先修三摩缽提,齊修奢摩他、禪那、16.齊修三摩缽提、奢摩他,後修禪那、17.齊修三摩缽提、禪那,後修奢摩他、18.先修禪那,後修奢摩他、19.先修禪那,後修三摩缽提、20.先修禪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21.先修禪那,中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22.先修禪那,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23.齊修禪那、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24.齊修禪那、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25.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的修行方法。 |
(9) 淨諸業障章 |
說明修行過程中的禪病,即自心病。覺性本淨,但由眾生從無始以來,妄執有我、人、眾生、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妄生瞋愛,生妄業道,所以雖有種種修行方便,仍是迷悶不能入於清淨覺。 |
(10) 普覺章 |
修圓覺者,以發大乘心為正因,應除作、任、止、滅四種病相,當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以平等的心觀法,則生死、涅槃無殊,於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如此發心以策修行,則不墮邪見,直至求證圓覺之道。 |
(11) 圓覺章 |
修行大圓覺者,建設道場,安置淨居,長期、中期、下期三種安居的方法。以及修習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三觀等方便,加功用行以證入。 |
(12) 賢善首章 |
說示此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等五名,本經義無不盡,理無不融,若能深解此經,則大小乘十二部經教得以貫通,喻如清淨眼目,明見一切等功德利益等。 |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