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鬘經》,全稱《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又稱《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經》、《勝鬘夫人師子吼經》、《師子吼方廣經》、《勝鬘大方便方廣經》,簡稱《師子吼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冊,全一卷。南朝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梵S/ri^ma^la^-sim!ha-na^da-su^tra,藏Lha- mo dpal phren%-gi sen%-geh!i sgra。「勝鬘」是波斯匿王,特別鍾愛的女兒,由於父波斯匿王、母末利夫人的引導,聞法見佛而生信解,而得授記。本經即敘述勝鬘夫人對釋尊立十大誓願、三大願,並自說大乘一乘法門,闡釋聖諦、法身、如來藏等。全經結構分十四門,即有十四義,其內容主要闡述佛性,說法基本上與《大涅槃經》的後分一致,但著重結合心的法性。心的法性,即是心以「清淨」為本質。由此本質來說心,就是「自性清淨心」。本經是大乘如來藏系經典中的代表作之一,涵蓋《法華》、《涅槃》、《楞伽》等經的要義,在南北朝時代,流通極廣。 |
本經的主旨為三乘之教歸於大乘之一乘,得一乘即得如來法身;眾生雖被煩惱所纏,然其本性清淨無垢,與如來同等,故皆具有如來之佛性即如來藏。且以如來藏為基礎,即使在生死輪迴之世界,亦有獲得涅槃之可能。 |
本經的一乘思想,是承繼法華經者,而成為大乘佛教之重點。 |
本經的特色乃在以在家婦人說法,故與維摩居士所說之《維摩經》,並為大乘佛教在家佛教的代表作。於天台宗所立藏、通、別、圓四教中,本經被攝於別、圓二教;而華嚴宗所立小乘、始、終、頓、圓等五教之中,本經被攝於終教中。 |
本經的要義︰1.平等義(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不分出家與在家、男子與女人、老年與少年),2.究竟義(大乘佛法說平等,是要求普遍的進展、提高、擴大,而到達最究竟最圓滿的的究竟平等。),3.攝受義(接受佛法、領受佛法,達到自己與佛法的合一。佛乘是究竟而又平等的,從平等到究竟,關鍵就在攝受正法。攝受正法,以信為初門;有信而後立大願,修大行,這即是本經從歎佛功德到攝受正法章。) |
本經十五章的內容大意分述如下: |
如來真實義功德章第一 |
本經的緣起為波斯匿王和末利夫人受佛陀的教化,得佛法益,欲令其愛女也能見佛生信,於是派遣使者旃提羅送信予女兒,讚嘆如來的無量功德。勝鬘夫人閱信後,歡喜頂受,生希有心,說偈讚歎如來功德,並祈願即時見佛,此念一生,佛陀即時現前,更於眾中為其授記成佛,勝鬘夫人以此稱歎如來真實功德善根,當於無量阿僧祇劫天人之中為自在王,一切生處常得見佛,又復供養無量阿僧祇佛,過二萬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普光如來。彼佛國土,無諸惡趣、老病衰惱。彼諸眾生,純一大乘,無量眾生諸天及人,願生彼國。 |
十受章第二 |
主要說明勝鬘夫人於佛前發願受持的十大受,即: |
1.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所受戒,不起犯心。 |
2.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諸尊者,不起慢心。 |
3.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諸眾生,不起恚心。 |
4.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他身色及外眾具,不起嫉心。 |
5.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內外法,不起慳心。 |
6.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不自為己,受畜財物,凡有所受,悉為成熟貧苦眾生。 |
7.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不自為己行四攝法,為一切眾生故,以不愛染心,無厭足心、無罣礙心,攝受眾生。 |
8.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若見孤獨、幽繫、疾病,種種厄難,困苦眾生,終不暫捨,必欲安隱,以義饒益,令脫眾苦,然後乃捨 |
9.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若見捕養眾惡律儀及諸犯戒,終不棄捨。我得力時,於彼彼處見此眾生,應折伏者而折伏之,應攝受者而攝受之。 |
10.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攝受正法,終不忘失。 |
三願章第三 |
勝鬘於佛前所發的三大願,即: |
1.以此善根,於一切生得正法智。 |
2.我得正法智已,以無厭心為眾生說。 |
3.我於攝受正法,捨身命財,護持正法。 |
攝受章第四 |
勝鬘承佛陀威神之力,說菩薩所有恒沙諸願,皆入一大願中,這一大願也就是所謂攝受正法。攝受正法,才是真實無異的大願。又以大雲喻、大水喻、大地喻、大寶喻四種譬喻說明攝受正法是無量,得一切佛法,攝八萬四千法門。而攝受正法就是菩薩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波羅蜜成熟眾生,建立正法。佛陀並以大力士喻、牛王喻、須彌山王喻、三喻讚嘆攝受正法大精進力,起隨喜心。攝受正法的功德利益無量無邊,所以菩薩應該開示眾生,使得大利;教化眾生,使得大福;建立眾生,使得大果;而大眾應當歡喜修學。 |
一乘章第五 |
主要說明三乘歸於一乘。 |
無邊聖諦章第六 |
分別佛陀與二乘的聖諦的差別。二乘的聖諦智,但斷四住地,不能斷無明住地,因此不能稱為第一義智,不是究竟智,是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智。如來所圓滿成就的是不思議空智,能斷一切煩惱藏,就是第一義智,也就是聖諦。 |
如來藏章第七 |
以如來藏即是佛性,來說明聖諦的體性。聖諦微細難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自覺自證所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因為此聖諦即是甚深如來之藏,而如來藏是如來境界,非一切聲聞、緣覺所知,故聖諦也就甚深難知。 |
法身章第八 |
明聖諦義。聖諦義分為作聖諦義與無作聖諦義二種。作聖諦,又名有量四聖諦,是聲聞、緣覺二乘智境;無作聖諦,又名無量四聖諦,即是如來智境。 |
空義隱覆真實章第九 |
明理智一如。如來藏智就是如來空智,如來藏智與如來空智的理智一如,名為如來藏空智。如來藏空智有空不空二種,一為空如來藏,即如來藏從無始以來,為一切煩惱所纏縛,雖被煩惱所纏,卻不因此與煩惱合而為一。二為不空如來藏,因為如來藏具有過恒河沙不可思議功德。此二空智,是二乘所不能信解,唯佛得證。 |
一諦章第十 |
明四諦歸於滅諦,滅諦是第一義。謂苦、集、滅、道四聖諦中,唯有滅諦是離有為相,是常住法,其餘三諦入有為相,悉是無常,是虛妄法,非第一義諦。 |
一依章第十一 |
明苦滅諦離有為相,是常,非虛妄法,是第一義。 |
顛倒真實章第十二 |
滅諦不是一切眾生心識所緣,也不是一切羅漢辟支佛的智慧境界。佛陀說四依,是世間法,是隨順四預流支而說四依,實則只有一依,這一依就是滅諦,是諸法的止住處,於一切依中,此是最上第一義依,不可思議。 |
自性清淨章第十三 |
生死二法依如來藏,非如來藏有生有死。如來藏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藏。此自性清淨的如來藏,本是清淨的,而被客塵煩惱所污染。也就是淨心與客塵是同時並存的,但兩者性質不同,又是分離的,這是不思議如來境界,不是凡夫、聲聞、緣覺所能了知的。 |
真子章第十四 |
謂隨順法智是由施設根意解境界、業報、阿羅漢眼、心自在樂及禪樂、阿羅漢及辟支佛和大力菩薩聖自在神通等五種觀察成就而得,此即就是入大乘道因。 又有自成就甚深法智者、成就隨順法智者、於諸深法不自了知,仰推世尊者等三種人對於甚深的法義,能得離自毀傷、生大功德、入大乘道三種利益。 |
勝鬘章第十五 |
佛陀讚歎勝鬘於甚深法方便守護,降伏非法,善得其宜,勝鬘以法傳化流通:勝鬘向友稱王稱歎大乘,友稱王及舉國人民皆向大乘。最後佛陀付囑阿難及帝釋廣為流通。 |
本經梵文原典已散佚,唯於「寶性論」、「大乘集菩薩學論」可提供片段之梵文。本經漢文譯本有三種︰(1)《勝鬘經》一卷,北涼‧曇無讖譯,久已失傳。(2)《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一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收在《大正藏》第十二冊,此譯有二事勝,一者文字簡當,二者譯人學有師承。蓋求那傳譯諸經,先後有序,皆出於一系統也。為歷代學者講說、著述所據而受到重視。(3)《勝鬘夫人會》一卷,唐‧菩提流志譯,編入《大寶積經》第四十八會,譯文較明暢,但精要處時失原意。藏文譯本現存一種,二卷,勝友、善帝覺、智軍合譯,也編入《大寶積經》裡。 |
本經之註疏有《勝鬘經疏》一卷(北魏‧昭法師)、《勝鬘義記》一卷(作者不詳)、《勝鬘經述記》二卷(唐‧窺基說,義令記)、《勝鬘義記》上卷;下卷缺(隋‧慧遠撰)、《勝鬘經義疏》一卷(日本‧聖德太子撰)、《勝鬘經疏義私鈔》六卷(日本、聖德太子義疏,唐.明空私鈔)、《勝鬘經講記》(民國.印順導師講,演培、續明記)等。 |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