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卷,唐代中天竺沙門般剌蜜帝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九冊,經號945。 |
本經一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略稱《楞嚴經》、《大佛頂經》、《首楞嚴經》,為鳩摩羅什所譯《首楞嚴三昧經》之別本。 |
本經的流傳有四種不同說法:一說是因南使流傳來中土。第二說是房融奏入,因禪學者自內道場傳寫流通。第三說是神秀親遇奏經,因而傳寫歸荊州度門寺。第四說是房融抄寫留家供養,因而傳出。此外,本經除漢譯本外,亦有藏譯本,是清高宗乾隆年間自漢譯本轉譯的。 |
關於此經的傳譯,經中卷一記有:「大唐神龍元年龍集乙巳五月己卯朔二十三日辛丑,中天竺沙門般剌蜜帝於廣州制止道場譯出。菩薩戒弟子前正諫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授,烏長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而《開元釋教錄》卷九中則以此經是懷迪所譯,兩說頗相違異,所以此經的譯人譯時歷有質疑之處。 |
此經內容與其他顯教各經論所說多有分歧,所以自古以來對於此經就有真偽的爭執而不能決。法相宗諸師均以本經為偽經;近代學者間以此經不載於唐、宋、元、明四大藏而有真偽之諍。但據開元釋教錄卷九記載,當時即有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十卷。另外宋史藝文志,亦有「首楞嚴經十卷」的記載。而歷來所疑約有七點︰ |
(1)一般經論都說四大(地、水、火、風),或說五大(地、水、火、風、空),或說六大(地、水、火、風、空、識)。此經於六大外又立「見大」,是一切經所無。 |
(2)此經卷四辨六根功德中說︰「三四四三,宛轉十二,流變三疊,一十百千。總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此文在諸家疏釋中無有定解,莫衷一是。 |
(3)卷五中,世尊說偈。其最初一偈︰「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是清辯菩薩所造《大乘掌珍論》偈。此偈若是佛說,論中不應不標明。 |
(4)此經卷七中說十二類眾生,與各經論有情無情之說不符。 |
(5)一般經論只說五趣(天、人、鬼、畜、地獄),或說六趣(五趣外加阿修羅)。而此經於六趣外又有仙道一趣,成為七趣。 |
(6)此經說菩薩修位階次有五十七位。最初立乾慧位,中間切入四加行,亦與各經所說有異。 |
(7)卷十中說行陰魔立十種外道論,亦與各經論所說相違。 |
此經的註解,在唐有三家,但早已失傳。現今所存的都是宋以後的著作,大半是屬於賢首、天台、禪宗三家的。此經所以受到台、賢、禪者的重視,是因為此經所說常住真心性清淨體,與台、賢二家圓教宗旨相合。又所說七處徵心、八還辨見,對於禪宗的參究可以有很大的幫助和啟發。五陰魔的說明,也給禪修者以警策,總之此經是詳細說明了圓頓禪的途徑。而尤其著名的是卷五之二十五圓通法門,其中第二十四敘說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常被淨土宗所引用。楞嚴經可說是開示修禪、耳根圓通、五蘊魔境等禪法要義之經典。另外本經譯筆華美也成為文學之士所愛好,而自宋元以後,楞嚴咒成為叢林早課之一,於是此經的流傳和講習就更普遍了。 |
本經經題,據《大藏經綱目指要錄》記載:「大:藏性廓周,普容法界;佛:覺定妙圓,應機示相;頂:最勝超倫,高不可極;如來:智實無涯,名稱自在;密因:定惠雙融,識情難測;修證:因圓塵劫,果滿剎那;了義:究竟寂滅,顯明勝性;諸菩薩:海會相入,覺明普照;萬行:一心本具,廣利有情;首楞嚴:妙定湛然,堅固不動;經:唯此言說,詮明性相。」而首楞嚴為佛所得三昧(三摩提)之名,萬行之總稱。經中各卷的內容,如下: |
第一卷:記敘阿難因乞食,被摩登伽女用幻術攝入淫席,將毀戒體。如來放光,並敕文殊師利以神咒往護,於是將阿難及摩登伽女來歸佛所。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悔恨自己一向多聞,道力未全,因而啟請宣說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佛告訴他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有諸妄想故有輪轉。又告訴他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能破客塵煩惱,以顯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
第二卷:因波斯匿王之問,顯示真性圓明,無生無滅,本來常住之理。並說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皆由「眾生別業妄見」、「眾生同分妄見」等二顛倒分別妄見,隨業輪轉。故當抉擇真妄,而明五陰身心不有,世界本空,破我法二執,顯本覺真如,顯示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第三卷:佛就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等,對阿難陀一一說明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
第四卷:因富樓那之問,顯示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但以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等三種相續,諸有為相循業遷流,妄因妄果其體本真。真智真斷不重起妄,是故如來證真故無妄。四大本性周遍法界,歇即菩提,不從人得等。 |
第五卷:憍陳如五比丘、優波尼沙陀、香嚴童子、藥王藥上二法王子、跋陀婆羅等十六開士、摩訶迦葉及紫金光比丘尼等,阿那律陀、周利槃特迦、驕梵鉉提、畢陵伽婆蹉、須菩提、舍利弗、普賢菩薩、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優波離、大目犍連、烏芻瑟摩、持地菩薩、月光童子、琉璃右王子、虛空藏菩薩、彌勒菩薩、大勢至菩薩等,各各自說最初得道的方便以顯圓通。 |
第六卷:最後觀世音菩薩說耳根圓通,以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獲十四種無畏功德,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文殊師利以偈讚歎,佛更為說四種律儀(淫、殺、盜、妄),令離禪魔。 |
第七卷:佛說四三九句大佛頂陀羅尼,即《大白傘蓋佛頂陀羅尼經》,並說安立壇場法則及持誦功德。次因阿難請問修行位次,佛先為說十二類眾生(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顛倒之相。 |
第八卷:說明三摩提三種漸次,次明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等五十七位。又因文殊問而示經五名,說明經的歸趣。因阿難問,說地獄趣造十習因,受六交報,以及鬼、畜、人、仙、修羅、天等七趣,自業所感差別。 |
第九卷:說明三界二十五有之相,次明奢摩他中微細魔事,即五陰魔等。 |
第十卷:說五陰的行陰魔中十種外道(二無因論、四遍常論、四一分常論、四有邊論、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顛倒論、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顛倒論、立五陰中死後俱非心顛倒論、立五陰中死後斷滅心顛倒論、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顛倒論)、識陰魔中禪那現境十種魔事,次明五陰相中五種妄想等。 |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