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卷,宋求那跋陀羅譯,也簡稱為《楞伽經》,又名《四卷楞伽》、《宋譯楞伽經》,梵文名稱為Lankavatara-sutra,收在《大正藏》第十六冊,經號670。 |
「楞伽」是梵語,是「不可入」或「不可往」的「危險處」之意,只有具神通人方能到達,而意譯則為「難入」。另外,「楞伽」也是山名,原本指的是一處地名,一般傳說是在今印度東南的斯里蘭卡,古稱為「楞伽國」。印度傳說,古時此一島國有一楞伽山,山上居住了很多羅剎、夜叉,因此人皆不敢前往,恐被傷害,故又稱「危險處」。 |
阿跋多羅,「入」的意思,佛入此山說法之意。寶字應是譯人添加,因「楞伽寶」表經義是無上之寶。因此《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就是說本經是佛陀入楞伽山所說的寶經。 |
本經最早為北涼曇無讖所譯《楞伽經》,但此本已佚,現存三種: |
第一即是本經,只有〈一切佛語心品〉一品,而再分之一、之二、之三、之四。譯文多依梵文直出,語多倒綴,不易句讀,比較質直。 |
第二是元魏菩提流支譯,名《入楞伽經》,有十卷,又稱《十卷楞伽經》、《魏譯楞伽經》,收在《大正藏》第十六冊,經號671。此本分十八品,除第一〈請佛品〉、第十七〈陀羅尼品〉、第十八〈總品〉外,餘十五品與宋譯相當。此本譯文為求暢達有加字混文,如將「阿賴耶識」與「如來藏」截然分開,稱「如來藏識不在阿賴耶識中」等與原意多有背離,但它是法相宗所依持的根本經典之一。 |
第三是唐實叉難陀譯,名《大乘入楞伽經》,有七卷,又稱《七卷楞伽經》、《唐譯楞伽經》,收在《大正藏》第十六冊,經號672。此本分十品,內容與魏譯相當,僅品目開合有異。譯文經多次校勘,採用梵本對照前兩個譯本的方法,因此義理教準確,文意內容超越現存的二譯本,並且文筆通順、詳實。 |
在三種漢譯本中,實叉難陀的譯本與梵本比較接近,而求那跋陀羅的譯本則最能表現此經的原始形態,流行亦最廣。 |
除漢譯本外,另有西藏譯本與日譯本。藏譯本有二種,第一種與梵文原典完全一致,第二種則為求那跋陀羅漢譯本的重譯本。而本經現存的梵本是尼泊爾所傳,日本學者南條文雄、河口慧海等人於一九二三年將之校正出版。 |
本經是印度後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之一,記錄大乘佛教多種重要教義,猶如一大集要的經典。但他闡明佛說無量法,唯明一心義,此經明諸法唯心,因此各卷品標明為「一切佛語心品」。在大乘經典中,都會出現眾多佛、菩薩的名字,但是本經唯有大慧菩薩一人。從始至終,只有佛陀與大慧二人之間的問答。而且本經著重於哲學智慧的思辨,富有大乘唯識、唯心理論的哲理思維特徵,貫通大乘佛教的空、有二宗,融會大小二乘,統合如來藏系和唯識系的思想,融攝性相二宗,同時也具有宗教冥想的意蘊。 |
全經主要以哲理思辨為主,而輔以各種形象的比喻,事理互相發明,使修習者易於理解、掌握。內容上既沒有描繪放光現瑞的奇跡,也沒有咒語,更少談及陀羅尼有不可思議力量。在批判外道邪論,為眾菩薩解疑析難的同時,還指出了修行正確的態度與正確方法,以及各種修行結果。 |
此經在南朝劉宋時傳入我國之後,對我國的佛教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它的唯識思想,是從涅槃學向唯識學過渡的橋梁,是後世大乘起信論思想的先驅;它的種性論,特別是一闡提人可棄惡從善的思想,對中國佛性論產生極為有力的影響;它的唯心論、禪法、頓、漸之法,則成為禪宗開宗的基石,至唐代,則隨禪宗之發展,本經亦隨之備受重視,於當時有所謂「楞伽師」、「楞伽宗」之出現。經中將禪分為愚夫所行禪、觀察義禪、攀緣如禪、如來禪等四種,是禪宗史上頗值得注意的資料,對中國禪宗的形成有很大的貢獻。據說禪宗初祖菩提達摩曾將此經授予二祖慧可,希望以此做為印心之法而祖祖傳授,因而達摩以後的禪者,無不以此作為研究的參考經典。 |
此外,藏傳佛教寧瑪派的最高法門「大圓滿」也依《楞伽經》為基本經典。印度論師中,屬「瑜伽行中觀派」者皆重視《楞伽經》,如西藏初傳佛法的寂護,即謂《十卷楞伽經》的「總品」已盡攝大乘佛教義理。 |
本經先由大慧菩薩發問,共有一百零八義,以「五法、三自性、八識 、二無我」等為中心論典,詳細地闡述了後期大乘佛教的重要思想,涵蓋了「三界唯心」、「唯識」、「種性」、「緣起」、「涅槃」、「禪定」、「漸頓」等重要內容。特別是它指出一闡提的人(即斷了善根的極惡之人,在佛的教化下,可重植善根,棄惡從善。最後提出「斷食肉」,說明食肉的過患與不食肉的功德,使本經也具有律的性質。 |
本經各卷品大意,依《閱藏知津》摘錄如下: |
一切佛語心品之一:卷一 |
與《十卷楞伽經》的問答品及集一切佛法品前半,《七卷楞伽經》集一切佛法品前半同。 |
佛住楞伽山頂,與大比丘僧及大菩薩眾俱。大慧菩薩,以偈問百八句。佛以偈頌,並為出所末問,總以一切句非一切句答之。次答諸識生住滅有二種。次明七種性自性,七種第一義。次答心、意、意識,五法,自性,相。次明上聖智三相。次答所問聖事分別自性經。次答淨除自心現流頓漸之問。次答常不思議非同外道之問。次明五無問種性及菩薩一闡提。次明三自性。次明二種無我相。次答離建立、誹謗、見。次答一切法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之問。 |
一切佛語心品之二:卷二 |
與《十卷楞伽經》的集一切佛法品後半,《七卷楞伽經》集一切佛法品後半同。 |
答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次答修行者大方便。次答一切諸法緣因之相。次答言說妄想想心經之問。次答自覺聖智所行之問。次明四種禪。次答般涅槃問。次明二種自性相,二種神力建立。次答緣起不同外道因緣之問。次答常聲為惑亂。次明一切法如幻。次明當善觀名、句、形、身,及四種計論。次答四果差別通相之問。次明有二種覺。次明當善四大造色。次明當說諸陰自性相。次明外道有四種涅槃。次說妄相自性分別通相。次答自覺聖智相及一乘之問。 |
一切佛語心品之三:卷三 |
與《十卷楞伽經》的佛心品、盧迦耶陀品、涅槃品,《七卷楞伽經》無常品相當。 |
說三種異生身。次答五無問不入地獄之問。次答佛知覺問。次答諸佛四等,謂字等,語等,法等,身等。次答不說是佛說問。次答離有無有相問。次答宗通相問。次答不實妄想問。次答善義問。次明智識問。次明外道九種轉變論。次答一切法相續義,解脫義。次答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問。次明一切法不生不應立宗。次答智不得問。次分別說通及宗通。次答勿習瑢世間論問。次答外道妄想涅槃,非涅槃。 |
一切佛語心品之四:卷四 |
與《十卷楞伽經》的法身品至遮食肉品,《七卷楞伽經》無常品後半至斷食肉品相當。 |
答如來為作為不作等問。次答不生不滅無奇特問。次答外道七種無常,非是佛事。次答滅正受次第相續問。次答如來非常非無常。次因誰生誰滅問,明如來藏是善不善因。次答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究竟分別相。次答如恆河沙。次答一切法剎那問。次答六波羅密,有三種分別。次有種種相違問難。次答不食肉義。 |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