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所行讚》,梵名Buddha-carita,又稱《佛本行讚經》、《佛所行讚經》、《佛所行讚傳》、《所行讚經傳》、《馬鳴菩薩讚》、《馬鳴讚》,全五卷,共分二十八品,印度馬鳴菩薩造,北涼.曇無讖譯,收於《大正藏》第四冊。本經為第一部完整的佛教文學,採用梵文韻體以五言偈頌敘述佛陀一生的故事,全篇共九千三百句,四萬六千餘字,是一部長篇的敘事詩,堪稱印度佛教文學的空前鉅著,在當時五印度及南海諸國曾傳誦一時,後來貴霜王朝的佛傳雕塑,即依此部長頌詩篇而製成。依七世紀遊學印度的唐‧義淨在《南海寄歸內法傳》說明本經在印度情況「五天南海無不諷誦,意明字少而攝義能多,復令讀者心悅忘倦,又復纂持聖教能生福利。」本經於五世紀傳入中土,再傳遍東亞,傳遍世界。 |
本經的地位及特色: |
一、本經把共知的宗教內容和很難理解的教義,和當時最高水平的文學形式,巧妙地結合起來了,用典故及排比寫法,在現有的古典詩中仍然是水平很高的作品,於佛教史和文學史上做出偉大的貢獻。 |
二、印度古典期之詩歌文學的濫觴,也是印度文學史上有名的傑作之一。 |
三、古典梵文學美文體之先驅,佛傳文學無出其右者,曾廣泛流傳於古印度和印尼等國,在印度梵文文學史上有極高的地位。 |
四、最早的課誦儀制中古印度係奉行「三啟」儀制,當時普遍諷誦本經之讚佛詩文,其次正誦佛經,後陳述迴向發願。 |
五、在敦煌、吐魯番出土的回鶻文文獻中,佛傳故事為數不多,其中以《佛所行讚》存寫本數量最多,有二十餘件。 |
六、中國們近代的純文學,像小說歌曲等,皆與佛典之翻譯有密切關系。孔雀東南飛、水蘭辭等長篇敘事詩為受本經的影響所產生。 |
七、本經關於八王分舍利品,儼然戲曲形式之對白,更奠定了元人雜劇之基礎。 |
八、本經在思想上並無大乘佛教思想之成分,頗受說一切有部之影響。 |
本經內容描述佛陀的一生,身為太子拋卻榮華、離家求道的過程描寫得深刻精彩;大智成道、大悲救世的精神表現得生動感人;把佛弟子對佛陀的愛戴敬仰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共有五卷二十八品組成。本經各品要義如下: |
生品第一 |
敘述佛陀為太子,父親為淨飯王,母親為摩耶后於四月八日於藍毘尼勝園誕生,出生後的種種瑞相,有賢者預言如果太子在家會成為一個統理世界的賢王,如果他走出世之道,就會成為一位覺行圓滿的佛陀。 |
處宮品第二 |
敘述太子在宮中的成長過程。淨飯王因生聖子故國泰民安,淨飯王擔心太子出家而選耶輸陀羅為太子妃,希望太子隨心恣五欲,唯願樂世榮,不欲令學道。 |
厭患品第三 |
太子出遊,見生老病死等人生的苦痛。 |
離欲品第四 |
太子心無五欲想,對宮廷內諸婇女眾,伎樂莊嚴具一切都沒有興趣。 |
出城品第五 |
太子深厭離,了無愛樂情,思生死苦如被箭師子,淨居天子化為比丘形,勸其畏厭老病死,出家求解脫。太子騎上馬與御者車匿一同逃離王宮。 |
車匿還品第六 |
太子與車匿至跋伽仙人處,太子即脫寶瓔珞授於車匿,叫御者車匿帶馬返回王宮。 |
入苦行林品第七 |
太子入森林中修種種苦行。 |
合宮憂悲品第八 |
車匿回國,眾人太子聞出家,嗚咽而啼泣。 |
推求太子品第九 |
國王推派國師和大臣,搜索喬答摩太子,並勸說太子回宮。 |
瓶沙王詣太子品第十 |
太子出家修行後入王舍城乞食,國人見太子其容德深且明,恭敬合掌禮問訊,隨宜而供養。國王瓶沙王見其庠步顯真儀,供養食物及種種用具,邀請太子來到王宮,勸太子協助他一同治理國政。 |
答瓶沙王品第十一 |
太子與頻婆娑羅王對答,說明五欲的過患,體會無常,只有修行才能真正的解脫。 |
阿羅藍頭藍品第十二 |
太子來到了在阿羅藍、鬱陀仙等座下修行,雖修到最高階段,但還是無法得到真正的證悟,於是就離開至伽闍山苦行林,遇五比丘,持戒修苦行,經六年形體極消羸,欲求度未度,重惑逾更沈,故接受牧牛女的供養,得現法果。 |
破魔品第十三 |
太子於菩提樹下,建立堅固誓言成就。惡魔波旬用愛欲、愛念、愛樂三個魔女前來撓亂,想斷除修行的念頭,後來均被釋尊所降伏。 |
惟三菩提品第十四 |
菩薩降魔已,志心求盡第一義,入於深妙禪初夜入正受,憶念過去、來生受生死無量,一切眾生曾為親屬,而起大悲心。又觀眾生輪迴六趣苦,即於中夜得淨天眼,見一切眾生,如觀鏡中像,眾生隨業而流轉生死,最後以四諦十二因緣證悟。 |
輪轉品第十五 |
迦尸城最初說八正道四諦等法。 |
瓶沙王諸弟子品第十六 |
首度五比丘證道,接著度了迦葉諸多弟子。 |
大弟子出家品第十七 |
度瓶沙王於王舍城附近的竹林修行,度舍利弗、目犍連等大弟子。 |
化給孤獨品第十八 |
度給孤獨長者學佛,給孤獨長者供養祇園精舍。 |
父子相見品第十九 |
生報恩心,回伽維羅衛與父王重逢,釋氏悉從於佛教,受法為弟子,並有諸多人出家修道。 |
受祇洹精舍品第二十 |
往憍薩羅國,詣波斯匿王,為其說法,波斯匿王以祇桓精舍,奉施十方僧祇。 |
守財醉象調伏品第二十一 |
佛陀四處遊化度眾,提婆達見佛德殊勝,內心懷嫉妒,欲破壞正法以崩石打佛,石分為二分,墮於佛左右。用醉象攻擊佛,但醉象見佛心即醒,投身禮佛足 佛為說法。 |
菴摩羅女見佛品第二十二 |
世尊廣化畢,生涅槃心,於王舍城出發,詣巴連弗邑,為菴摩羅女說法。 |
神力住壽品第二十三 |
為鞞舍離諸離車長者說法,佛告波旬,卻後三月滿,當入於涅槃佛陀臨終。 |
離車辭別第二十四 |
佛告阿難陀,住三月壽餘命行悉捨,是時地大動,佛告阿難不應處憂悲,一切諸有為,悉皆磨滅法,合會性別離,欲令長存者,終無有是處。諸離車聞之驅馳至佛所,佛為說法並告別。 |
涅槃品第二十五 |
佛至涅槃處,受純陀最後供,於中夜欲於雙樹間涅槃。 |
大般涅槃品第二十六 |
度須跋陀羅為最後弟子,於涅槃前興大悲心,遺誡諸弟子以戒為師,志求解脫道。入初禪三昧,次第九正受,逆次第正受,還入於初禪,復從初禪起,入於第四禪出定心無寄,便入於涅槃。 |
歎涅槃品第二十七 |
諸天、弟子們悲歎佛陀的涅槃,諸天散香花,空中鼓天樂,人天一悲歎,聲合而同哀。以諸名香木,置佛身於上,灌以眾香油,三燒而不燃。直迦葉至,悲歎俱瞻顏,敬禮於雙足,火乃燃。 |
分舍利品第二十八 |
八王分得舍利起塔供養。時五百羅漢,,還耆闍崛山,結集諸經藏。 |
本經有諸多譯本,不僅有漢、藏本流傳,而且有梵文原典留存。漢、藏文本均為二十八品,但梵文原典卻僅有前半的十四品。據考證,後半內容當係後人所補,並非出自馬鳴之手。除漢譯、藏譯外,尚有法、英、德、日等譯本。 |
一、漢譯:本經譯者,一般為北涼.曇無讖,然亦有學者考訂為劉宋.寶雲。另劉宋.寶雲所譯之《佛本行經》,全七卷,三十一品,第四至第三十一品,順序略同本經係同本異譯,二經均收於《大正藏》第四冊。梵本現存十七章,僅述釋尊誕生至歸國等事。與梵本比對,漢譯本頗有增刪,且有梵本所無之後代思想,故可推斷漢譯本非忠實之譯作。 |
二、西藏譯本亦為二十八品,係八世紀前期薩溫贊孛、洛得卡兒孛,二人所共譯。此譯本乃梵本之逐字譯,與梵本較為相近,故於校訂梵本之脫落遺漏時,此譯本頗有借鑑之功,故甚受學界重視。 |
三、法譯:烈維(Sylvain Levi)所譯。 |
四、英譯:一為柯威爾(E. B. Cowell)據梵本所譯,一為比爾(S. Beal)據漢譯本譯出。 |
五、德譯:一為理查舍米特(Richard Schmidt)所譯,另為韋勒(F. Weller)據藏譯本譯出前十七品。 |
六、日譯:寺本婉雅依據藏譯本所譯。 |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