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梵名為Maha-prajnaparamita-sutra,略稱《大般若經》,六百卷,收錄於《大正藏》第五、六、七冊,經號220。 |
「般若」,意譯為慧、智慧、明,是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智慧。「波羅蜜多」,又作波羅蜜,意譯為彼岸、度無極、度、事究竟,即自生死迷界的此岸而至涅槃解脫的彼岸。「般若波羅蜜」,意即「通過智慧到達彼岸」。經中說菩薩為到達彼岸,必須修六種行(或十種行),亦即六波羅蜜(或十波羅蜜)。其中般若波羅蜜(智慧波羅蜜),為「諸佛之母」,是其他五波羅蜜的根本,居於最重要的地位。 |
漢譯大藏經中,般若部是最大部的經典,而《大般若經》在般若部中就佔了四分之三。在其成立的發展過程中,最先是竺佛朔與支婁迦讖共譯《般若道行品經》十卷,通稱《道行般若經》,相當於《大般若經》第四會,是《大般若經》別行本傳入中國的先端。而最早形成的卻似是八千頌般若,即相當於《大般若經》第四會的小品般若。另外朱士行西行求得二萬頌大品般若梵本,由無羅叉等譯成《放光般若波羅蜜經》二十卷這相當於《大般若經》第二會。 |
其後姚秦鳩摩羅什重譯出《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二十七卷(《大品》)、《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十卷(《小品》)及新譯《金剛》等部般若,其弟子僧叡〈小品經序〉中即說般若經的梵本有十萬偈、大品、小品、六百偈本四種。之後宋翔公《濡首般若》、梁曼陀羅仙《文殊般若》、陳月婆首那《勝天王般若》等陸續譯出,於是出現八部般若之說,即十萬偈、二萬五千偈、一萬八千偈、八千偈、四千偈、二千五百偈、六百偈、三百偈本八種。由此顯示出這時對於般若部類之說,已續有擴展。 |
及至唐玄奘於663年在坊州玉華宮寺,集眾重譯,校合三種梵文原本,以嘉尚、大乘欽、大乘光、慧朗、窺基等法師任「筆受」之職,玄則、神昉等法師任「綴文」之職,慧貴、神泰、慧景等法師任「證義」之職,譯成全部《大般若經》十六會,共六百卷。玄奘不僅全譯出傳說的八部般若,而且還譯出前所未聞的好幾部般若,大大超越了當時佛教界有關般若部類的知見範圍,而使學人震驚於這部大經,文義的廣博,因而可知《大般若經》實為諸部般若總集大成的經典。 |
《大般若經》在印度甚為流行,其中第二會繁簡適中,流傳更廣。中觀派創始人龍樹曾疏釋此經而撰成《大智度論》,用以闡述此經所呈顯的性空實相之理。而瑜伽行派創始人之一的彌勒,相傳也總攝此經之義而撰成《現觀莊嚴論》,闡述此經所啟示的實踐行證之道。其後無著、世親又疏釋此經第九會,各自撰成《金剛般若經論》,陳那則依此經第四會撰成《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綜述此經要旨。此外,龍樹、提婆所撰《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論書,也都是發揮此經義旨,弘揚大乘般若性空教義的著作,由此可見此經在印度流行的盛況。 |
在中國,從《道行般若》、《大品般若》譯出之後,中經衛士度、帛法祚、支孝龍、康僧淵、支敏度、竺道潛、竺法溫、支遁等傳寫講述,般若之學逐漸流行。東晉道安在襄陽講《放光般若經》,並撰制注解文記,發揚此經奧義。當時弘揚般若的尚有於法開、竺法溫、竺曇壹、於道邃等。當時他們在玄學的影響下,形成所謂般若學的六家七宗。之後秦鳩摩羅什廣譯《大品》、《小品》、《金剛般若》及《大智度論》、《中論》、《百論》等,其弟子僧叡、僧肇等競造章疏,般若之學的研習達到高潮,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基礎理論,並影響到隋唐有關的宗派。例如三論宗以《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為主要典籍,直接沿襲此經傳統;而經第九會〈金剛能斷分〉的異譯本《金剛般若》,成為禪宗傳心的法本;此外,天臺宗更以此經為觀法,在其化法四教中判為「通教」。如此可見此經在大乘佛教中,具有廣大深遠的影響。 |
本經為大乘佛教的基礎理論,亦為諸部般若經的集大成者。全經共有四處十六會(16次集會)。四處是指佛陀宣說本經之四個處所,即:王舍城鷲峰山、給孤獨園、他化自在天宮、王舍城竹林精舍。十六會中,第一、三、五、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等九會為玄奘大師新譯,共計四八一卷,其餘七會為重譯。其中前五會文異義同,都是對般若教義全面而有系統的敍述,第六會至第九會,撮取大部般若的精要,說無所得空的法門義理,第十會為佛對金剛手菩薩等說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淨法門等,帶有密教的色彩,最後六會,依次談六度(即六波羅蜜多)。全經文辭典雅暢達,是一部富有哲理的文學作品。 |
現行《大般若經》中,初會四百卷實為全經的主流。因此,以下將各會各品大意略加敘述。 |
第一會:卷1至卷400,共四百卷,七十九品。 |
此會說於鷲峰山,詳述般若觀之開闡與習行、菩薩之願行進趣、般若之甚深殊勝,並敘說諸大弟子、諸天、釋梵之供養讚歎因緣及受持一句之廣大功德,且由常啼、法涌二菩薩受持般若的因緣,說明聽聞般若波羅蜜甚為難得,實為全經的主流。 |
據《開元釋教錄》所載,此會梵本共有十三萬二千六百頌,相當於現存梵文十萬頌般若(Satasahasrika-prajnaparamita)。根據《大正藏》之校對,梵本原有六章七十二品,內缺〈常啼菩薩〉、〈法涌菩薩〉、〈結勸〉等三品,其餘諸品之開合與漢譯本相異處頗多;藏譯各版本亦多同於梵本,惟奈塘(藏Snar-than)版中具有〈常啼菩薩〉、〈法涌菩薩〉、〈結勸〉等三品,共計七十五品。 |
其中漢譯本各品大意如下: |
緣起品第一︰卷1至2 |
記述佛在王舍城鷲峰山頂,放光照十方佛土,一切世界上首菩薩各以金色蓮花來獻,佛散花遍諸佛界,花台化佛說大般若,大眾歡喜,嘆未曾有。 |
學觀品第二︰卷3至4 |
佛知大眾都來集會,對舍利子說般若波羅蜜的學、修,當圓滿三十七品、三解脫門乃至大慈悲喜捨等無量佛法,以無所得為方便,而無住無著,世出世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等皆不可得。如是菩薩智慧超勝二乘,為真福田。 |
相應品第三︰卷4至7 |
佛又為舍利子說菩薩和一切法空、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不著一切法有、空等,也不見有諸法和空相應等,如是菩薩不見有所修般若。 |
轉生品第四︰卷7至9 |
記敘說安住般若的菩薩轉生處所以及無量大苾芻眾聞已發心受記,又有無量有情發願往生十方淨土,也得受記。 |
讚勝德品第五︰卷10 |
舍利子等同讚菩薩般若,佛加以印可。 |
現舌相品第六︰卷10 |
佛現廣長舌相,放光照十方世界,十方菩薩和諸天來供養佛,無量有情得到受記。 |
教誡教授品第七︰卷11至36 |
佛令善現為諸菩薩說般若的相應法。佛又為說菩薩、般若但是假名,不可得;菩薩於一切法住無分別,能修六度等。又說不著色,乃至不著方便善巧,能著、所著、著處、著時皆不可得。並就菩薩、般若、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無所見等義和善現相問答、印證。 |
勸學品第八︰卷36 |
善現向佛及舍利子說菩薩為成滿六度、遍知及修得一切佛法,當學般若。 |
無住品第九︰卷36至37 |
敘說諸法無所住,也非不住,諸法因緣假合,皆不可說,應以性空觀一切法,於諸法無所取,而能成辦一切事業。 |
般若行相品第十︰卷38至41 |
說菩薩修行般若,觀察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由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又般若及一切法離相,亦離自性,無所取,名於一切無所取著,三摩地,無得無為,名畢竟淨。 |
譬喻品第十一︰卷42至45 |
善現與如來問答,明一切法不異幻,幻不異一切法;一切法即幻,幻即一切法。若無方便善巧,不為善友之所攝受;聞說甚深般若,其心有驚恐怖。若以應一切智智心,觀一切法常無常相等不可得,是有方便善巧,其心不驚恐怖。次明善友之相。雖說一切法不可得,而勸依此法勤修善根,不令迴向二乘,唯令證得一切智智。若離應一切智智心,於修一切法有所得、有所恃,以有所得為方便故,聞說甚深般若,有驚恐怖。次明惡友之相。若教厭離般若等相應法,若不為說魔事魔過,是名惡友。應速遠離。 |
菩薩品第十二︰卷45至46 |
佛又為解說菩薩的句義,及善、非善、有記、無記等,並說菩薩於如是自相空法不應執著,應以無二為方便,覺一切法。 |
摩訶薩品第十三︰卷47至49 |
廣說摩訶薩義,舍利子、善現、滿慈子也各說摩訶薩義。 |
大乘鎧品第十四︰卷49至51 |
說菩薩擐六度、十二禪、三十七品、二十空等大乘之鎧,遍照諸界令息諸苦,奉持佛法,而實皆如幻,作者不可得故。善現又述所領解義,並答滿慈子說一切法性無所有乃至性無淨,應勤修學一切無縛無解法門,乃至如是成熟菩提、嚴淨佛土。 |
辨大乘品第十五︰卷51至56 |
佛更為善現解說六度二十空等大乘相,及發趣大乘的十地的行業,觀一切法無所有,以無所得為方便,出三界生死,至一切智智,利樂有情至無盡際等。 |
讚大乘品第十六︰卷56至61 |
廣讚菩薩所住的大乘相,超勝一切世間。 |
隨順品第十七︰卷61 |
明大乘和般若無二無別義。 |
無所得品第十八︰卷61至70 |
善現說菩薩、般若都畢竟不生,無所有、不可得,菩薩但有假名,諸法也無自性,離畢竟不生,也無菩薩能行菩提等。更為舍利子廣加解說。 |
觀行品第十九︰卷70至74 |
善現又說菩薩修行般若,觀諸法時,無受、無取、無執、無著;又諸法性空,不生不滅,非二非不二等。又為舍利子廣釋菩薩、摩訶薩、般若,觀諸法及諸法不生、不滅、不二等義。 |
無生品第二十︰卷74至75 |
善現又說菩薩修行般若,觀我、人、諸法乃至如來法無生,畢竟淨故,並為舍利子廣解其義。 |
淨道品第二十一︰卷75至76 |
善現又說菩薩修行六度,須淨諸法乃至淨菩提道;又六度由有所得和無所得為方便而有世間,有出世間;般若為一切善法母,普能出生、攝受一切善法;菩薩聞般若心無疑惑,常不捨離一切有情大悲作意;此種作意無自性,故空無覺知等。佛加以讚印,三千大千世界震動,無量天人得忍發心。 |
天帝品第二十二︰卷77至81 |
述諸天來會,善現為帝釋說菩薩般若︰發菩提心、離聲聞地、以應一切智智心、用無所得為方便的思惟、觀、修,雖觀諸法而都無所見。又為舍利子說菩薩雖住般若,於一切法都無所住、亦非不住等。 |
諸天子品第二十三︰卷81至82 |
善現又為未理解所說的諸天子說般若離語言文字,應住無說無聽無解的甚深般若修學不捨,乃至欲為如幻夢有情說如幻夢法,幻夢事與一切法乃至涅槃無二無別。 |
受教品第二十四︰卷82至84 |
更為舍利子說甚深般若在住不退地菩薩和已見諦的聲聞等人能信受。般若教中廣說三乘法,於我、法等以無所得為方便,由內、外空故乃至無自性空故等義。 |
散花品第二十五︰卷84 |
述諸天聞法化花散供佛,善現和帝釋論說花不生、諸法不生,乃至無上乘亦不生等義。 |
學般若品第二十六︰卷85至89 |
又為帝釋說菩薩知諸法但是假名而不離法性,如是學般若時不於色等學、不於空學、不見若生若滅等而學般若,以無所學無所成辦為方便等。 |
求般若品第二十七︰卷89至98 |
說菩薩求般若當以如來為依處,亦非依處,但隨順世俗說為依處,非如來、真如、法性等可得,亦非如來與真如、法性等相應不相應,般若不應於一切法求、不應離一切法求等。 |
嘆眾德品第二十八︰卷98至99 |
稱嘆菩薩般若是大波羅蜜與無量、無邊波羅蜜。 |
攝受品第二十九︰卷88至103 |
諸天聞說稱善,佛也加以讚印,說菩薩以無所得為方便修學一切法,不離一切佛法。又述受持、讀誦、修習、思惟、演說、流布般若的功能,及般若能攝受一切善法、能滅諸惡。帝釋又讚般若調伏菩薩令不高心,行六度時以無所得為方便,能令迴向一切智智。佛更為說般若是一切咒王,於我及法雖無有所得,而能使自他得大饒益等。 |
校量功德品第三十︰卷103至168 |
分別校量般若的功德。以般若故有一切勝因勝果及菩薩,菩薩所有方便善巧皆以般若增長,依此成就一切功德勝利。時外道惡魔欲來尋求佛的過失,帝釋念誦般若使外魔退卻。佛又為慶喜說般若於一切法為尊為導,以無二無生無所得為方便修習六度等迴向一切智智。並說般若及般若供養乃至流布等功德,及較量書寫施他等種種功德,而勸以無所得慧和巧妙文義宣說六度,並分別有所得相似般若和無所得的真正般若行六度等的區別。更廣為較量功德而勸修學菩薩般若等。 |
隨喜迴向品第三十一︰卷168至172 |
彌勒與善現論說菩薩隨喜有情的福業,迴向菩提,以無得為方便,超勝異生、二乘,於所緣事及一切法皆不取相,而能發起隨喜迴向無上菩提。善現又承彌勒的意旨,為帝釋說新學菩薩修善根迴向,與隨喜行諸福業等的無得無相方便。彌勒又和善現問答菩薩不取相而能隨喜迴向等事。佛加以讚印,更為善現說菩薩無倒的隨喜迴向。 |
讚般若品第三十二︰卷172至181 |
舍利子廣讚般若,佛為說一切善法皆由般若出現。舍利子更為帝釋說般若殊勝,五度如盲,般若如導。佛更為舍利子說菩薩應引發般若,於一切法無所得故。更為善現說菩薩信般若則不信色等諸法,觀一切法不可得故。善現領解,因說菩薩般若名大波羅蜜等。 |
謗般若品第三十三︰卷181 |
佛又為舍利子說信解般若的人是從十方如來的法會來生、久發菩提心、常修六度的。又為善現說般若無能聞見者,也無所聞見。並說有菩薩初發心即能修學甚深般若,有菩薩不敬般若,造作惡業,墮三惡道,及愚癡人毀謗般若有四因緣等。 |
難信解品第三十四︰卷182至284 |
又為說不勤精進、未種善根、具不善根為惡知識所攝受的人,於甚深般若難信難解。由於諸法非解非縛,以無所有性為自性、諸法清淨與果清淨、般若清淨、一切智清淨乃至見清淨無二無別無壞無斷、無不淨不相應等。 |
讚清淨品第三十五︰卷285至287 |
又為舍利子說如是清淨的甚深意義,清淨般若於一切法無所執受等。又為善現廣說一切畢竟淨義。 |
著不著相品第三十六︰卷287至292 |
又為說菩薩以有所得為方便的不能證得實相般若,以無所得為方便的得證實相般若。善現又為舍利子及帝釋分別執著不執著相等,佛加以印可,更說其微細相,顯示般若甚深無性無作不可得等。善現又說般若修行甚難,如修虛空都無所有、無可施設等。又為帝釋說護持般若人如護虛空,菩薩修行般若雖知諸法如幻而亦不執為幻等。 |
說般若相品第三十七︰卷292至296 |
時三千大千世界諸天由佛的神力各見千佛宣說般若,各見請說的上首善現,問難的上首帝釋。佛又為善現說彌勒等當來諸佛宣說般若的行相,當證當說諸法畢竟淨等。善現又述讀誦、演說般若的功德,時諸天散華,佛又為解說般若轉法輪義。 |
波羅蜜多品第三十八︰卷296至297 |
善現更廣讚般若波羅蜜多的大、無邊等,佛一一加以印證。 |
難聞功德品第三十九︰卷297至302 |
這時帝釋心念般若殊勝難聞,舍利子也說聞已信解不信解由於夙因,佛為帝釋宣說一切智智皆從般若生故,菩薩應學般若。又菩薩修行般若,於五蘊乃至諸佛無上菩提等法不住不習、亦非住非不住、非習非不習、所住習諸法不可得等。又為舍利子說般若甚深無量。舍利子也說聞是般若信受修行,當是善根成熟,不久當受菩提記,如行曠野已近王都等,佛加以讚可。並為說菩薩的四攝,及離我法等見著修行般若、速得圓滿等。又般若是大寶聚、清淨聚,受持讀誦書寫宣說般若的功德,乃至佛滅度後般若當盛行於東南,漸傳至東北方等。 |
魔事品第四十︰卷303至304 |
佛為善現具說修行般若時的魔事留難等。 |
佛母品第四十一︰卷305至308 |
佛為善現說佛護念般若,如子護母,般若能示世間諸法實相,為諸佛母;般若雖能生諸佛、示世間相,而無所生、亦無所示,復能為諸佛示世間空相乃至無相、無願相等。 |
不思議等品第四十二︰卷308至310 |
善現又說甚深般若為大事故而現於世,為不可思議事,乃至無等等事而現於世。佛加以印可,並說諸法乃至諸佛無上菩提也不可思議乃至無等等。會中四眾各得法益,菩薩得忍受記。 |
辦事品第四十三︰卷310至311 |
佛為善現說般若能成辦六度、二十空等,佛以三乘法付囑般若,般若於五蘊乃至無上菩提無所取著、出現世間、能成辦一切事業,菩薩亦於諸法無所取著等。諸天並讚菩薩般若所成就忍。 |
眾喻品第四十四︰卷311至313 |
佛更為說信解修習般若的菩薩所從來處。菩薩若不攝受般若和方便善巧,從初發心,住我我所執修行施等,墮二乘地;若從初發心離我我所執修行施等,便能攝受一切善法,不墮二乘,疾證菩提。卷三一八至三二四 |
真善友品第四十五︰卷313至316 |
佛更為說初業菩薩應先親近真善知識,修行善法,普施有情,迴向無上菩提,勿於諸法而生貪愛,自性空故。又菩薩雖知一切法空,而為世間令得義利、安樂等故發趣菩提。 |
趣智品第四十六︰卷316至318 |
佛又為說於般若生信解的菩薩的性、相、狀、貌、所趣,並所擐的甲胄等。善現又述般若甚深無能修、所修、修處等,於此甚深義中無少法實法可得,如修虛空乃至修除遣,佛加以印可。又說於般若等不生執著是不退菩薩,不為貪瞋癡慢等雜染心所牽引,相續隨順趣向臨入一切智智等。 |
真如品第四十七︰卷318至324 |
時諸天散華禮佛讚嘆般若,並說般若經中說一切法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法即真如,皆一真如無二無別,佛加以印可,並說甚深般若即佛所證無上菩提,無能證、所證、證處、證時、非世間一切所能比度。菩薩若起我我所執,為攝取五蘊乃至一切佛法,或為棄捨諸法而行,即不能修六度證二十空等。善現又說隨順般若乃至三智等一切法,以無礙為相,一切法真如平等無二。善現更說一切法都無所有,諸隨生者或所隨生及隨生處皆不可得,舍利子也說五蘊乃至真如亦不可得,佛皆加以印可。會中苾芻、苾芻尼、菩薩多得法益,有六萬菩薩成阿羅漢。佛為舍利子說菩薩取聲聞果,由於遠離般若及方便善巧力的因緣,並說菩薩不應取相,不見有少法可得,以無得為方便修六度住二十空等。又為諸天說現覺一切法相證得菩提,而都不得勝義法相的能證、所證、證處、證時等可說,以一切畢竟空故。又善現、舍利子各述所解,佛均加以讚印。 |
菩薩住品第四十八︰卷324至325 |
善現又說菩薩欲得菩提,當於一切有情住平等心,起大慈等心乃至空、無相、無願心,自他共離十惡、修一切善,則於五蘊乃至一切佛法住無障礙等。 |
不退轉品第四十九︰卷325至327 |
佛為善現說不退轉菩薩以無得為方便,如實知異生、二乘、菩薩、佛地諸法真如無二無別,並為說不退轉菩薩的行相等。 |
巧方便品第五十︰卷328至330 |
佛又為說不退菩薩依深般若相應理趣、如應而住、如應而學,攝取廣大無數功德,共諸有情,迴向菩提;由此迴向巧方便力,證得無上菩提等。 |
願行品第五十一︰卷330至331 |
說菩薩修行施等,見有情苦,作願勤修六度等相。 |
殑伽天品第五十二︰卷331 |
述會中有一殑伽天女,發願修行六度成佛後也宣說般若,並散花供佛,蒙佛授記。 |
善學品第五十三︰卷331至335 |
佛為善現說行深般若的菩薩修習證入空等三三摩地等行相。又菩薩觀法空時,為學而觀,不為證而觀,不退六度二十空等,不證漏盡,不住於空,並廣說不退轉相及魔嬈亂相、傲慢的過患、真遠離行、真勝善友、菩薩應修的一切法相等,及般若以虛空為相、無相為相乃至性空為相、遠離為相等。又一切法空,由諸有情有我我所執而流轉生死,既有雜染亦有清淨。並廣說般若相應作意的功德等。 |
斷分別品第五十四︰卷335至336 |
說菩薩不離般若及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因皆自性空、遠離、無增、無減等。又非即般若或離般若能行般若,乃至非即諸法離諸法能行般若,並就諸法空虛、不實、即、離等義廣作問答。並及菩薩成無生忍、得不退地、證得菩提等問題。 |
巧便學品第五十五︰卷337至341 |
帝釋說於般若自修、教他至於菩提不雜餘心心所的功德成就,佛加以印可。又為阿難分別惡魔嬈亂的有無,乃至菩薩和菩薩間的共住。更為善現說菩薩學義,及一切法本性清淨,菩薩於中修學般若,離諸雜染復得清淨,並以善巧方便令諸有情證此清淨,不起慳貪執取心等。 |
願喻品第五十六︰卷341至342 |
時帝釋心念菩薩般若殊勝,佛又為說隨喜的福不可數量。又為善現說般若等法畢竟離,菩薩依止它能得無上菩提。善現又說菩薩所證的法義、能證的般若、證法、證者、證處、證時都不可得,如虛空、幻士等於一切法無分別。又為舍利子說一切法本無分別,但因有情顛倒造業感異熟果而有五趣差別及三乘聖位,菩薩應行如是無分別相的般若,得證無分別相所求的菩提。 |
堅等讚品第五十七︰卷342至346 |
善現又為舍利子說行般若為行無堅實法,也不見有無堅實和堅實可得。時諸天子心念菩薩知諸法及有情皆不可得,而發心擐功德鎧,度令究竟涅槃、心不沉沒,甚為希有。善現又說菩薩行深般若心不沉沒的因緣。佛說如是菩薩為釋梵乃至十方佛所護念,當令一切功德圓滿,乃至證得一切智智。並說諸法實性不可得,菩薩觀一切法空,如佛所化,安住真如精進修學、疾證菩提等。 |
囑累品第五十八︰卷346至3247 |
帝釋讚善現所說般若殊勝,諸天散花,六千苾芻得菩提記,佛以般若付囑慶喜,並為說般若行的要義,及般若於諸法中最勝,等如虛空無量無邊無盡。佛又出廣長舌相,顯示所說不虛,並說受持般若陀羅尼,即為總持一切佛法。 |
無盡品第五十九︰卷347至348 |
佛為善現宣說般若及一切法如虛空無盡,觀十二緣起等,遠離二邊,不見有法生、滅、有我、有情、常、無常乃至遠離、不遠離等,以無所得為方便,如是修行般若,魔不能嬈等。 |
相引攝品第六十︰卷349至350 |
佛為善現廣說六波羅蜜多互相引攝,乃至安住般若,引攝布施諸度等。 |
多問不二品第六十一︰卷351至363 |
善現與佛廣泛問答菩薩久已發心,善根無不圓滿;而般若照餘五度,最居先導;菩薩依諸法自性空,而為有情修行六度;又依世俗言說般若最勝,而實無勝劣差別。又般若於諸善法無有取捨,菩薩以般若無執著、無安住為方便,遍攝受善法,引發殊勝功德,為諸有情迴向菩提,乃至證得一切智智。又應勤學般若與略廣六度相應法,如實了知五蘊乃至無上菩提實際相法界相略廣相等。如是等法門,利根乃至不定根人能入,由此能證六度、二十空等。應當於般若無間地行、引、修,不起餘作意;般若及一切法不可施設,佛依世俗方便說法,假說諸法法性,以三乘法度脫有情,及三智與三乘道與涅槃的性相差別,菩薩修行般若及般若的名義和甚深義趣等。 |
實說品第六十二︰卷363至365 |
說菩薩雖不見有有情佛果,而為除有情我執顛倒、修滿六度、證得菩提。一切法、有情、佛、菩薩真如皆無異,菩薩圓滿修學真如,故名如來。又初心菩薩應思惟一切法以無性為性,乃至以無相為相,而常精勤成熟有情嚴淨佛土,以行般若為最勝方便,觀一切法非無非有,世俗、勝義也非有異,為愍有情分別諸法,令知非實有。 |
巧方便品第六十三︰卷365至366 |
說於五蘊乃至無為界空行菩薩行,於諸法中不作二相。又菩薩行深般若時,於諸法不為益、損、生、滅、染、淨,廣說善巧方便,修行六度及一切善法等。 |
遍學道品第六十四︰卷366至372 |
佛又為善現說菩薩於五蘊乃至無上菩提的無性自性無所動,離諸戲論,用菩薩道入正性離生,起一切淨道相智,以三十七品乃至三智、三乘道及因果安立有情,修此無相不著二邊等義。 |
三漸次品第六十五︰卷372至373 |
說菩薩行深般若,不住有無等想,無性即菩薩現觀;又如來昔修菩薩道時,無倒修行六度,入四靜慮,而無執著、無得、無分別。又於無性為自性法中,有漸次業、漸次學、漸次行,為趣菩提度有情等。 |
無相無得品第六十六︰卷373至378 |
說一切法無性故無得、無差別;為令有所得者離染著故,方便說有六度等差別相。菩薩修般若時,一心具攝一切佛法,以離相無漏心修行六度,圓滿一切佛法。 |
無雜法義品第六十七︰卷376至379 |
說菩薩安住如夢響等無性無相的諸法中修行六度、圓滿佛法。 |
諸功德相品第六十八︰卷379至383 |
說菩薩住畢竟無際二空,修行般若,而方便善巧撥濟有情,令修六度等一切佛法,令住三乘。又一切有情一切法和此等施設皆不可得,即由於內空乃至無自性空等都無所得,而能安立有情,住所應住,令解脫妄想顛倒執著,依世俗諦安立黑法白法、因果差別,於一切處皆得無礙等。 |
諸法平等品第六十九︰卷383至386 |
說菩薩善達諸法實相,於法性都無分別,知諸法如幻化,而安立有情於無漏法;當學般若,亦學靜慮,以方便善巧為諸有情施設名相等。 |
不可動品第七十︰卷386至390 |
說菩薩安立有情於實際中,令離顛倒,謂諸法性空,而亦不壞色等,無二無相,也無分別;於一切法及諸有情住本性空,而修諸功德令證菩提,這是依世俗說,不依勝義等。 |
成熟有情品第七十一︰卷390至393 |
說菩薩方便善巧修行六度,安住內空等,而為有情說法令得三乘。並廣說布施、淨戒及餘大菩提道等。 |
嚴淨佛土品第七十二︰卷393至394 |
說六度、三十七品、二十空等總一切法皆菩薩道。知諸法性空而常學無倦,及常清淨自他三業粗重,嚴淨佛土,令所化有情往生彼土、成就菩提等。 |
淨土方便品第七十三︰卷394至395 |
說菩薩住佛乘正定聚,但為利樂有情願生惡趣。又由觀空方便善巧引發神通自在、成熟有情、嚴淨佛土等。 |
無性自性品第七十四︰卷395至396 |
說菩薩法即是佛法,由般若證四諦平等性,即是涅槃,如實見一切法空,能入菩薩正性離生等。 |
勝義瑜伽品第七十五︰卷396至397 |
說一切法平等性是清淨法,是依世俗說,勝義諦中無分別無戲論,菩薩於一切法不取為有為無,知皆如夢等。佛於無相中方便善巧,建立佛法差別,而於平等法性都無所動。 |
無動法性品第七十六︰卷397 |
說菩薩不動於法性空,而令有情離妄想顛倒,住無為界,脫生死苦。又一切法皆如化,即自性空,無生無滅無一非化等。 |
常啼菩薩品第七十七︰卷398至399 |
說初業菩薩當信解諸法自性畢竟皆空的方軌,欲求般若當如常啼菩薩不惜賣血、髓、心,欲從法涌菩薩求受般若的故事。 |
法涌菩薩品第七十八︰卷399至400 |
繼說法涌為常啼演說般若法義,乃至常啼以血灑地供養、獲得法益等。 |
結勸品第七十九︰卷400 |
佛告善現,結勸菩薩應學習聞思讀誦書寫流布般若,更以此法付囑慶喜。 |
第二會:卷四○一至卷四七八,共有七十八卷,八十五品。 |
此會說於鷲峰山,內容大同於初會,而品名的開合稍有差別,文字亦比初會簡略,且無有最後的常啼、法涌、結勸三品。相當於現存的梵文二萬五千頌般若(Pancavimsatisa=hasrika-prajnaparamita),《開元釋教錄》亦載其梵本有二萬五千頌。西藏譯本分為七十品,內有〈常啼品〉等。西晉無羅叉譯《放光般若經》二十卷,竺法護譯《光讚經》十卷(缺後半)、姚秦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二十七卷(《大品》)等諸經,皆為此會之同本異譯。 |
緣起品第一:卷401 |
佛住鷲峰山。與五千苾芻,五百苾芻尼等俱。並如初分中說。 |
歡喜品第二:卷402 |
佛知有緣眾一切來集,告舍利子言:菩薩欲於一切法,等覺一切相,當學般若。舍利子歡喜禮問。佛言:應以無住而為方便,安住般若。所住、能住、不可得故。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修習四念住,乃至無量無邊佛法。如是諸法,不可得故。復次、欲疾證一切智智,乃至成就無量功德,當學般若。若修行般若,天人歡喜。 |
舍利子問:菩薩決有父母妻子等耶?佛言:或有、或無;或示受五欲,厭捨出家。 |
觀照品第三:卷402至405 |
舍利子問:云何修行般若?佛言:應如是觀:不見菩薩,不見菩薩名;不見般若,不見般若名;不見行,不見不行。何以故?菩薩自性空,菩薩名空,色等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等空,非色等;色等不離空,空不離色等;色等即是空,空即是色等。如是自性,無生無滅,無染無淨。不見生滅染淨故,不生執著。觀一切法,但有名,實不可得。如是修行般若,除諸佛慧,二乘等慧所不能及。以不可得空故。 |
舍利子問:三乘般若差別既不可得,云何說菩薩所修般若、二乘所不能及?佛言:菩薩皆作是念:我當修行六度,成熟有情,嚴淨佛土;滿佛十力等法,度無量眾。譬如日光,照無不遍。二乘如螢,無如是念。依菩薩故,一切善法出現世間,便有人天三乘。 |
又問:與何法相應故,言與般若相應?佛言:與色等空相應故,不見色等若相應若不相應,若生若滅,若染若淨,無有少法與法合者,以本性空故。復次、入一切法自相空已,不觀一切法若合若散。復次、不著色等有性無性、常無常,乃至無願有願。不作是念:我行般若,不行般若;亦行亦不行般若,非行非不行般若;不為布施,乃至不為平等性故,修行般若;以不見諸法性差別故。如是與般若相應,則能安立無量有情於涅槃界,魔不得便。佛菩薩皆護念,諸天擁護。苦報轉輕,常不離佛。是菩薩,不見諸法與空相應,亦不見空與諸法相應,是為第一與空相應,普能引發十力等佛法,畢竟不起慳貪、犯戒等心。 |
舍利子問:與般若相應菩薩,從何處來生,從此生何處?佛言:有從餘佛土來,有從睹史天來,有從人中來。從此間沒,生餘佛土,常得值佛。 |
次廣分別無方便善巧、有方便善巧、種種差別之相。乃至淨五眼,發六通,不自高舉。於著不著,俱無所著。說此修行般若勝利時,三百苾芻,以衣奉佛,發無上心。佛授其記。一萬有情,各隨願力,生萬佛土。 |
無等等品第四:卷405 |
舍利子、大目連、善現、大飲光、滿慈子等,同讚菩薩般若,佛印成之。 |
舌根相品第五:卷405 |
世尊現舌根相,量等大千,出無數光,照十方界。十方無量菩薩,皆來供養。諸天亦來供養。佛令供具合成台蓋、量等大千。百千俱胝那庾多眾,悟無生忍。佛授其記。 |
善現品第六:卷406至408 |
佛告善現:汝以辯才,為菩薩宣說般若。善現白佛:我都不見有一法可名菩薩,可名般若;云何令我為菩薩宣說般若?佛言:菩薩唯有名,般若唯有名;如是二名,亦唯有名。不生不滅,唯假施設,不在內外兩間,不可得故。如世間我等、色等,唯有假名。如是假名,不生不滅。唯假施設謂唯我等。菩薩於一切法,名假,法假,方便假,應正修學。不應觀色名若常無常、樂苦、我無我、淨不淨、空不空、有相無相、有願無願、寂靜不寂靜、遠離不遠離、雜染、清淨、生滅,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名亦如是。若菩薩,若菩薩名;若般若,若般若名;皆不見在有為界中,亦不見在無為界中。於一切法不作分別,能修布施等,能住內空等,善達實相。於名法假如實覺已,不執著一切法;增益六度,趣入正性離生,見佛聞法。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皆得自在。 |
復次、即色等是菩薩不?離色等有菩薩不?善現一一答言:不也。佛言:善哉!若菩提,若薩埵,若色等法,不可得故,菩薩及所行般若,亦不可得。菩薩應如是學。 |
復次、即色等真如是菩薩不?離色等真如有菩薩不?善現一一答言:不也。佛言:善哉!色等法不可得故,色等真如亦不可得,菩薩及般若亦不可得。應如是學。 |
復次、色等增語,色等常無常等增語,是菩薩不?善現一一答言:不也。佛言:善哉!色等法及常無常等不可得故,增語亦不可得。菩薩及般若亦不可得,應如是學。復次、諸法不見諸法,諸法不見法界,法界不見諸法,法界不見法界;有為界不見無為界,無為界不見有為界;非離有為施設無為,非離無為施設有為。菩薩於一切法都無所見,其心不驚恐怖沉沒憂悔。應如是教誡教授諸菩薩,令於般若皆得成辦。 |
入離生品第七:卷408 |
善現白佛:菩薩欲圓滿六度,欲遍知一切法,欲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得一切佛法,滿一切有情心願等,當學般若。 |
舍利子問:何名頂墮?善現答言:無方便善巧而行六度,住三脫門,退墮二乘地,是名頂墮。若不見空,依空觀空,如實知色等不應執,知心本性清淨,無變異,無分別;一切法亦無變異,無分別。能如是學,住不退地,則為遍學三乘諸法。 |
勝軍品第八:卷408至409 |
善現白佛:我於菩薩及般若,皆不知不得,云何令我以般若相應法教菩薩?我於色等一切法,若增若減,不知不得;如何可言此是色等?是色等名,皆無所住,亦非不住。是色等義,無所有故。我於菩薩及般若,若義、若名,不知不得。若以是法教諸菩薩,我當有悔。若菩薩聞如是說,心不沉沒憂悔,不驚恐怖,決定已住不退,以無所住方便而住。若無方便善巧,我我所執所纏擾故,心住色等,於色等作加行,不能攝受修學圓滿般若,不能成辦一切智智。何以故?色等不應攝受,便非色等,本性空故。乃至其所攝受修學圓滿甚深般若,亦不應攝受,便非般若。本性空故。以本性空,觀一切法,心無行處,是名無所攝受三摩地,不共二乘。其所成辦一切智智,亦不應攝受,便非一切智,以內空故,乃至無性自性空故。非取相修得,諸取相皆是煩惱。若取相修得一切智智者,勝軍梵志於一切智智不應信解。彼生淨信,由勝解力,思察一切智智,不以相為方便,亦不以非相為方便,亦不以非相為方便,以相非相俱不可取故。雖名隨信行,而能以本性空悟入一切智智,不取諸相。乃至涅槃亦不取著。菩薩雖於一切皆無所取,而以本願所行未滿所證未辦,終不涅槃。雖能圓滿所行,成辦所證,而不見四念住,乃至十八不共法。以四念處,即非四念住;乃至十八不共法,即非十八不共法。以一切法,非法、非非法故。是菩薩、雖不取著一切法,而能成辦一切事業。 |
行相品第九:卷409至410 |
善現白佛:菩薩無方便善巧,若行色等,是行其相;若行常無常等,是行其相,非行般若。又謂舍利子言:若於色等住想勝解,則作加行,不能解脫。尚不能證二乘,況證菩提?此名無方便善巧者。若不行色等,不行色等相;不行常無常等,不行常無常等相;有方便善巧故,能證菩提。是菩薩不取行,不取不行,不取亦行亦不行;不取非行非不行;於不取亦不取。於不取亦不取。由般若以無性為自性故。是名無所取著三摩地,不共二乘。若菩薩於是勝三摩地,恆住不捨,速證菩提。復有健行三摩地等,略舉一百十五名,及餘無量無數三摩地門,陀羅尼門,若能恆善修學,亦令速證菩提。菩薩雖依一切法平等性,證入如是等持,而於平等性及諸等持,不作想解。以無所有中,分別想解無容起故。佛讚印云:菩薩應如是學於一切法,都無所學。 |
舍利子問:若爾,諸法如何而有?佛言:諸法如無所有,如是而有。若於如是無所有法不能了達,說名無明。由明及愛勢力,分別執著斷常二邊,於諸法不知不見,不能出離三界。於三乘法,不能成辦。若以無所得為方便,速能成辦一切智智。 |
幻喻品第十:卷410 |
善現白佛:設有問言:幻士能學般若,能成辦一切智智不?當云何答?佛言:色等與幻有異不?答言:色等不異幻,幻不異色等;色等即是幻,幻即是色等。佛言:幻有染淨生滅不?答言:不也。佛言:無染淨生滅法,能學般若,成辦一切智智不?答言:不也。佛言:於五蘊中起想等想,施設言說,假名菩薩不?答言:如是。佛言:假建立者,有生滅染淨不?答言:不也。佛言:無想無等想、無施設、無言說、無假名,無身、身業,語、語業,意、意業,無染淨生滅法,能學般若,成辦一切智智不?答言:不也。佛言:菩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學如是甚深般若,速成一切智智。乃至若無方便善巧,不為善友所攝受者,聞說是法,心驚恐怖。有方便善巧者,其心不驚恐怖。次更分別善友惡友之相。 |
譬喻品第十一:卷411 |
佛答善現:無句義是菩薩句義。如空中鳥跡等。次釋善不善法等。次釋摩訶薩義。 |
斷諸見品第十二:卷411 |
舍利子亦說摩訶薩義。以能說法,令斷諸見故。善現亦說摩訶薩義。發菩提心,不取著故。 |
六到彼岸品第十三:卷411至412 |
滿慈子亦說摩訶薩義。普為利樂一切有情,修行六度,於一一度,皆修六度,令得圓滿,是名被大功德鎧故。 |
乘大乘品第十四:卷412 |
舍利子問:云何菩薩乘於大乘?滿慈子答: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雖行六度等,而不得六度等,如實觀察一切,但有假名,施設言說不可得故。 |
無縛解品第十五:卷413 |
善現白佛:云何菩薩被大乘鎧?佛言:六度、三十七品等,雖有所為,而無其實。諸法性相皆如幻故。善現言:不被功德鎧。當知是為被大乘鎧。以一切法自相空故。佛言:一切智智無造無作,一切有情亦無造無作。菩薩為此事故,被大乘鎧,由諸作者不可得故。 |
善現言:色等無縛無解。滿慈子問:何等色無縛無解?答言:如夢、如響等色,去來現在、善不善無記等色,一切無縛無解。以一切法無所有故,遠離故,寂靜故,無生滅染淨故。 |
三摩地品第十六:413至414 |
善現白佛:何等是大乘相?齊何當知發趣大乘?從何處出,至何處住?為何所住?誰乘而出?佛言:六度是大乘相,二十空,百千三摩地,是大乘相。 |
念住等品第十七:卷414至415 |
復次、四念住等,三十七品,(於中身念住觀最詳。)三解脫門,十一智,三無漏根,三三摩地,十隨念,四靜慮等,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不共法,入諸字門,得二十種功德,是大乘相。 |
修治地品第十八:卷415至416 |
答齊何當知大乘之問。明初地修治十勝業等。 |
出住品第十九:卷416至417 |
答從何處出、至何處住之問。謂從三界中出,至一切智智中住。然以無二為方便故,無出無住。 |
又答誰乘而出之問。都無乘是大乘出者。以若所,若能,若時,若處,皆不可得故。菩薩修行般若,雖觀諸法皆無所有,畢竟淨故,無乘大乘而出住者。然無所得而為方便,乘於大乘,從生死中出,至一切智智中住。盡未來際,利樂有情。 |
超勝品第二十:卷417至418 |
善現讚大乘超勝,佛廣明之。 |
無所有品第二十一:卷418至420 |
廣明大乘與虛空等,普能容受。無來無去,無住可見。前中後際皆不可得。三世平等,超出三世,故名大乘。菩薩修行般若時,住此三際平等性中,精勤修學一切相智,無所取著,速得圓滿。 |
隨順品第二十二:卷420 |
滿慈子問:如來令善現說般若,今何故說大乘?佛言:般若、大乘二名,義無異故。 |
無邊際品第二十三:卷420至423 |
善現明三際菩薩皆不可得。一切法無邊際故,菩薩亦無邊際。即一切法,離一切法,菩薩不可得。諸法畢竟不生,但有假名,都無自性。舍利子 一一重問,善現廣答。次白佛言:菩薩修行般若,觀察諸法無受、無取、無住、無著,亦不施設為我。以不見一切法故。以一切法性空,無生滅故。一切法不生不滅,即非一切法。以一切法與不生不滅,無二無處。不生不滅法,非一非二,非多非別故,一切法入無二法數。 |
遠離品第二十四:卷423至424 |
舍利子問:云何菩薩?云何般若?云何觀察諸法?善現對曰:勤求菩提,利樂有情,名菩薩。具如實覺,遍知一切法相而無所執,名摩訶薩。有勝妙慧,遠有所離,遠有所到,名般若。觀一切法,非常無常等,名觀察諸法。 |
次白佛言:菩薩見一切法無生,畢竟淨故。舍利子言:六趣應無差別,三乘不應得果?善現對曰:非勝義中有三乘六趣等。 |
次明諸法不生,都無所依。次明應淨菩提道,有世出世二種六度。次明大功德聚,皆由般若所辦。般若為善法母,三乘從此生故。 |
舍利子言:若菩薩住如是住,恆不捨離,成就大悲相應作意者,則一切有情亦應成就菩薩。以一切有情亦於此住,及此作意,常不捨離。則菩薩與有情,應無差別。善現報言:善哉!能如實知我所說意。雖似難我,而成我意。何以故?有情非有故,無實故,無性故,遠離故,寂靜故,無覺知故。當知如是住及作意,亦非有,乃至無覺知,歷一切法,廣說亦爾。由此因緣,菩薩於如是住及此作意,常不捨離。與諸有情,亦無差別。以一切法無差別故。佛讚印之。大千震動,佛笑顯益。 |
帝釋品第二十五:卷425至426 |
諸天來集,佛光赫奕。帝釋重問:何謂般若?云何應住、應學?善現先勸諸天發心,次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思惟世間法皆無常苦等。佛讚印之。善現白言:為報恩故。水為帝釋說如所應住不應住相。舍利子念言:若一切法不應住,云何應住般若?善現謂言:同諸如來,於一切法都無所住,亦非不住。以色等法無二相故。 |
天子作念:咒句猶可了知,般若竟不能解。善現告言:我曾不說一字,汝亦不聞,當何所解?如化、如夢、谷響、幻事,說聽及解,都不可得。天子復念轉深轉妙。善現告言:色等非深非妙,色等自性非深非妙。天子復念:善現所說,不施設色等。善現告言:從初發心,應住無說、無聽、無解、甚深般若。 |
信受品第二十六:卷426 |
天子作念:善現欲為何等有情,樂說何法?善現告言:欲為如幻化夢有情,樂說如幻化夢之法。諸聲聞及菩薩同問:誰能信受?阿難答以有能信受。善現告諸天子:其中實無能信受者。舍利子問:豈不於中說三乘法,乃至令得最勝妙辨?善現答言:誠如所說。此般若中,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說三乘法等,由內空等故。 |
散華品第二十七:卷426至427 |
諸天化華散供,佛令合成華台,善現念為從心化出。帝釋言:但變現耳。善現言:既非生法,則不名華。乃至一切法亦如是。佛答帝釋:善現不違色等假名,而說法性。善現謂言:菩薩知一切法但假名已,應學般若,不於色等學,不見色等可於中學故。舍利子問:何故不為攝受色等、亦不為壞滅色等故學?善現對曰:不見有色等可攝受、可壞滅:亦不見有能攝受及壞滅者。若能、若所,內外空故。以無所學無所成辦為方便故,而學般若,則能成辦一切智智。 |
次明諸法皆無依持,隨順世俗說依佛力。次答菩薩所學般若,不應於色等求,不應離色等求。帝釋歎般若大,無量無邊。善現印之。 |
授記品第二十八:卷427 |
天仙三返唱善,佛述見然燈佛得授記事。預命帝釋,勤加守護。 |
攝受品第二十九:卷427至428 |
佛為帝釋說現法當來功德勝利。 |
窣堵波品第三十:卷428 |
佛明修般若者,能降自他貪等刀戰,是大明咒等。書經功德,勝於供設利羅。 |
福生品第三十一:卷429 |
佛印帝釋歎經功德。 |
功德品第三十二:卷429 |
諸天及佛,皆勸帝釋受持般若。 |
外道品第三十三:卷429 |
外道來求佛過,帝釋念般若退之。魔軍亦爾。 |
天來品第三十四:卷429至430 |
慶喜白佛:何緣但讚般若?佛言:般若盤為尊為導故。帝釋更說功德,佛又廣說功德,并明諸天龍神來禮般若之相。是故經典隨所在處,應周匝除穢,掃拭塗治,香水散灑,寶座安措,香華珍寶莊嚴供養。 |
設利羅品第三十五:卷430 |
帝釋答佛:於設利羅寧取般若。以諸佛身皆依般若生故。 |
經文品第三十六:卷431至432 |
佛為帝釋展轉較顯書經功德。帝釋白佛:應以種種巧妙文義,為他演說。佛又較顯功德。并明說相似法、真正法、不同之義。 |
隨喜迴向品第三十七:卷432至433 |
慈氏菩薩,與善現酬唱隨喜迴向之法。諸天讚美。 |
大師品第三十八:卷434 |
舍利子向佛廣讚般若,佛言:般若即是大師。善現亦歎般若是大波羅密多。 |
地獄品第三十九:卷434至435 |
舍利子問:能信解者,從何處來;乃至修習為已久如?佛言:從十方法會來,乃至信解甚久。又為善現分別修學久近之相。并說謗般若者墮三塗相。 |
清淨品第四十:卷436 |
佛與舍利子明一切法畢竟淨故。是法清淨,最為甚深。善現答帝釋問所起執著。佛又為說微細執著。 |
無標幟品第四十一:卷436至437 |
善現問:云何應行般若?佛言:不行色等若常若無常等。善現白佛:菩薩如為虛空擐功德鎧。會中有一苾芻作念:般若微妙難測。雖非有法,而亦非無。佛讚印之。善現答天帝釋:若欲守護修般若者,不異守護虛空幻夢化等。諸天以佛神力,見十方各有千佛同說般若。佛告善現:慈氏證菩提時,亦於此處宣說般若。乃至諸天慶慰唱言:今見第二轉妙法輪。佛告善現:如是法輪,非第一轉,亦非第二。於一切法不為轉故、還故、出現世間。但以無性自性空故,標幟名言,皆不可得,是故名大波羅密多。 |
不可得品第四十二:卷437 |
善現廣歎,佛為釋成。 |
東北方品第四十三:卷438至440 |
帝釋念聞經善根。舍利子讚信解功德。佛答帝釋云何住習之問。又印舍利子甚深等讚。舍利子又說王都前相等喻,佛讚印之。又印善現甚深等讚。次為舍利子說:此經從東南方,乃至最後於東北方興盛。 |
魔事品四十四:卷440 |
佛為善現說修行時留難魔事。 |
不和合品第四十五:卷440至441 |
次說學法與持法者,種種兩不和合,皆為魔事。及說惡魔所化作事。 |
佛母品第四十六:卷441至442 |
佛告善現:佛觀般若,如子護母。 |
示相品第四十七:卷442至443 |
諸天問:般若以何為相?佛言:以空無相無願等為相。依世俗說,不依勝義。當知般若遠離眾相,不應問言以何為相。乃至一切法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般若不見色等故,名示色等相。能為如來顯色等世間空,示色等世間遠離寂靜等,由是能示世間實相,名如來母,能生如來。又、色等皆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數量,無等等。以不可得故。於是四眾得益,菩薩得記。 |
成辦品第四十八:卷444 |
佛答善現:般若能辦六度十八空等。信解般若菩薩,從人中來,或從他方佛處來,或從睹史多天來。 |
船等喻品第四十九:卷444至445 |
佛為善現說海船破喻,不取所依,則溺死;能取所依,則至岸。菩薩亦爾。不依般若,則退入二乘;能依般若,則定證菩提。及說度曠野等諸喻。 |
初業品第五十:卷445至446 |
佛答善現:初業菩薩應親近真淨善友。 |
調伏貪等品第五十一:卷446 |
善現白佛:誰於般若能生淨信勝解?若生信解心,何性何相,何狀何貌?佛言:心心調伏貪瞋痴等,為性相狀貌。 |
真如品第五十二:卷446至448 |
諸天散華禮讚,佛印述之。又讚善現隨如來生,善現答之。大千震動,天又散華。善現復說真如相義。眾生獲益,六千菩薩成阿羅漢。佛告舍利子,此由不攝受般若,遠離方便善巧,如大鳥無翅故。 |
次諸天謂菩提極難信解證得,善現謂極易信解證得。舍利子謂:若暢信解證得,不應有退屈者。善現問:色等有退屈不?色等真如有退屈不?離色等及色等真如有法有退屈不?舍利子一一答言:不也。然佛何故說三種乘?滿慈子令問:為許有一菩薩乘不?善現以真如義反徵辯竟,結云:若菩薩,聞說諸法真如不可得相,心不驚恐怖等,速證菩提,定無退屈。佛讚印之。 |
善現請問:菩薩欲疾成辦菩提,當於何住?應云何住?佛廣答之。二千菩薩得無生忍。 |
不退轉品第五十三:卷448 |
佛為善現說不退轉菩薩諸行狀相,乃至常得身語意淨,魔不能惑。 |
轉不轉品第五十四:卷449 |
佛答善現:不退轉菩薩,既名不退轉,亦得名退轉,於色等想有退轉故。復次、不退轉菩薩,當生上士,不作下士。常不遠離念佛作意,聞法作意。生生之處,常不離佛,恆聞正法。 |
甚深義品第五十五:卷449至450 |
善現白佛:惟願復為菩薩說甚深義,令住其中,能修施等,令速圓滿!佛言:種種增語,皆顯涅槃為甚深義。乃至色等亦名甚深,色等真如甚深故。色等真如,非即色等,非離色等,是故甚深。 |
次較顯如教住、如說學之功德。又較顯隨喜迴向功德。又答無數無量無邊之義。又明依止無增減無所有為方便,修行般若。由此為門,集諸功德,便證菩提,如焰燋紸,非初非後,不離初後。 |
夢行品第五十六:卷451 |
舍利子問:夢中行此三三摩地,於深般若有增益不?善現答言:晝行有增益者,夢行亦有增益。次與彌勒菩薩問答。 |
願行品第五十七:卷451 |
佛告善現:菩薩修行施等,為諸有情發大願行。 |
殑伽天品第五十八:卷451 |
授天女記。 |
習近品第五十九:卷452 |
佛答善現:觀色等空,不令心亂,則不見法、不作證。未入定位,繫心於所緣,已入定時,不繫心於境。不退施等,不證漏盡。如壯士過曠野,如堅翅翔虛空等。 |
增上慢品第六十:卷452至454 |
佛為善現說菩薩不退轉相,及說增上慢相。次明菩薩欲證菩提,應常親近真善知識。次說般若妙相。次較說經功德。 |
同學品第六十一:卷454至455 |
帝釋歎持說者非少善根所能。佛為較顯勝德。帝釋復為一苾芻廣明勝德,兼為慶喜明仗佛力。佛又為慶喜分別有惱亂不惱亂之所由。次明菩薩與菩薩共住,相視應如大師。 |
同性品第六十二:卷455至456 |
佛答善現:內空等是菩薩同性。住此中學,名為同學。又問:若一切法本性清淨,菩薩云何復於妙法而得清淨?佛言:於性淨中,精勤修學甚深般若,如實通達,遠離煩惱染著,故說復得清淨。復次、方便善巧威德力故,攝持增長導引一切波羅密多。如薩伽耶見,如命根。 |
無分別品第六十三:卷456 |
帝釋散華發願,問隨喜福,佛為較顯。善現問:如幻心,云何能證菩提?佛為徵釋。并歎菩薩能為難事。善現復言:不應說彼能為難事。以所證、能證、證法、證者、證處、證時、都不可得。如幻、如影,乃至如化,如機關等,無分別故。舍利子言:若一切法皆無分別,云何分別五趣三乘?善現答言:有情顛倒惑業因緣,施設五趣差別。無分別故,施設三乘聖者,三世如來,皆由分別斷故,可施設有種種差別。菩薩應行無所分別甚深般若,便能證得無所分別微妙菩提。覺一切法無分別性,盡未來際利樂有情。 |
堅非堅品第六十四:卷456至457 |
善現答舍利子:菩薩修行般若,行非堅法,不行堅法。又為諸天明希有事。如欲調伏虛空。當知:色等離故,即施等離。又答佛不沉不沒之問。次問何等菩薩為佛讚歎?佛言:住不退轉位者。又、隨不動佛為菩薩時所行而學者。又、隨寶幢、頂髻二菩薩所行而學者。 |
實語品第六十五:卷457至458 |
佛為帝釋歎善現住於勝住,然猶不及菩薩所住甚深行住。六百苾芻發菩提願,佛授其記。次以般若付囑慶喜,并現不動佛國,令大眾見。又出舌相,再囑慶喜。 |
無盡品第六十六:卷458 |
佛答善現:般若菩提、皆如虛空,不可盡故。應觀色等無盡故,引發般若。乃至魔皆愁苦。 |
相攝品第六十七:卷459 |
佛答善現,六度互相攝取之相。 |
巧便品第六十八:卷460至463 |
佛答善現:菩薩成就巧方便者,發心甚久,乃至善根甚多。又、般若雖於五度最為前導,而無分別作用真實自體。菩薩為有情故,勤行六度。前五攝在般若,性無差別。為度有情,假說差別。又、般若於一切法,都無所捨。若不思惟色等,便能增長善根,圓滿六度,證得菩提。乃至著無所有不可取法,則離般若。般若如轉輪王,一切善法,隨行隨至。又能示現道非道相。又、如實觀色等非相應非不相應,是能與六度常共相應,不相捨離。又、般若是諸善法所趣向門,如水趣海。又、應於諸法如實了知略廣之相。又、應觀色等彫落故,破壞故,乃至性虛偽故,行深般若。如引虛空,修深般若。破壞諸法,修深般若。從初發心,至菩提座,應行、應引、應修。無容橫起諸餘作意。又、應學一切法皆不可施設而趣菩提。都無所行,是行般若。從初發心,常學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修布施等,應住內空等。諸有二者,名有所得;諸無二者,名無所得。雖於諸法常樂決擇,而不得色等。以無為無作而為方便,行深般若。佛以淨五眼,求色等不可得。雖證一切智智,不住有為界,亦不住無為界。如變化者,度化有情。如來與變化佛,俱為真淨福田,諸法法性為定量故。又、一切法但有名相。唯假施設,名相性空。有情執著,沉淪生死。菩薩悲愍,發心行行,證得一切智智,拔濟令出。然諸名相,無生無滅,亦無住異施設可得。又、前際後際俱不可得。達一切法自相空已,應行般若,無所執著。次釋般若不與諸法為義非義。 |
樹喻品第六十九:卷463 |
善現以空中種樹喻菩薩能為難事,佛以良田種樹之喻答釋之。次釋菩薩當知如佛。並較發心不退,乃至如來功德,展轉增勝。又答初發心菩薩,恆正思惟一切智智,信解一切法,皆無性為性。 |
菩薩行品第七十:卷464 |
佛答善現:當於色等空,行菩薩行。不以二故,攝受修行六度,乃至證得一切智智,恆時增長一切善法。 |
親近品第七十一:卷464 |
佛答善現:若不親近諸佛,圓滿善根,承事善友,尚不名菩薩,豈能證一切智智? |
遍學品第七十二:卷464至465 |
佛答善現:菩薩成就最勝覺慧,雖能受行清淨深法,而不攝受殊勝果報。於法自性能不動故。次明離四句,而有得、有現觀,以一切法常無常等為戲論。應離諸戲論,行深般若,遍學諸道。由菩薩道,得入正性離生。於聖法毗奈耶中,應如是學甚深般若,修除遣一切法。若一切有二想者,定無布施等。下至順忍,彼尚非有,況能遍知一切法,況能得一切智智? |
漸次品第七十三:卷465至466 |
佛答善現:住無想者,亦無順忍。菩薩於一切法皆無有想,亦無無想。以無性為聖道,以無性為現觀。若一切法有少自性,或復他性為自性者,佛不應通達一切法無性為性已,入四禪,起五通,證菩提,度有情。菩薩初發心位,聞一色法及諸有情皆以無性為性;證得此故,說名為佛。乃至預流深信此故,名賢善士。故我定應發趣菩提。普為有情得涅槃故,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所謂六度、六念,乃至一切相智。 |
無相品第七十四:卷466至467 |
佛答善現:以一切法皆以無性為性,諸有情類,具斷常見,住有所得,難可解脫。若無所得,即是得,即是現觀,即是菩提。以不壞法界相故,由此故得有初地,乃至十地,得有異熟神通六度等法。由離諸相無漏心力,能於無相無作法中,圓滿一切功德。 |
無雜品第七十五:卷467至468 |
佛答善現:安住如夢等五取蘊中,為諸有情:布施、持戒、安忍、精進、修定、學慧。如實了知如夢等五蘊,皆同一相,所謂無相。若如是知而行施等,則能圓滿一切善法。 |
眾德相品第七十六:卷468至471 |
佛答善現:愚夫異生,於夢得夢,得見夢者;乃至於化得化,得見化者。顛倒執著,造三業行,往來生死。菩薩以二種空,觀察諸法,一、畢竟空,二、無際空。安住二空,為說正法,色等是空,離我我所,如夢、如化、都無自性。又以方便神力,拔濟令出,得三乘果。 |
次明菩薩甚奇希有之法,安住異熟六度五通等,隨應攝受有情,布施、愛語、利語、利行、同事,財施、法施,說三十七品,乃至相好等法,四十二字母等,不壞諸法,無二分別。為諸有情,如實宣說。令離妄想顛倒執著,趣三乘果。譬如化佛,教所化眾。又、一切法,不異真法界等,而依世俗,施設因果差別。菩薩於諸法中,自無執著,教他無執。善達諸法如實相故。 |
善達品第七十七:卷471至473 |
佛答善現:如所變化,於一切法都無所行,是為善達諸法實相。以諸法但有假之名相,是故菩薩於諸善法,能自增進,亦能令他增進。又、如實知色等相,色等生滅,色等真如,是為能學三解脫門,則能學一切法。又、欲學法界,當於一切法學。知一切法,即真法界。初中後際,常無差別。 |
實際品第七十八:卷473至474 |
佛答善現:菩薩但以實際為量,行深般若。由方便善巧力故,安立有情,令住施等,而不執著。觀本性空,都無所得。為度執有情想及法想故,行道相智,得三乘道,趣證無上菩提,佛眼常無斷壞。 |
無闕品第七十九:卷474至475 |
佛答善現:菩薩具足殊勝方便善巧,修行施等,不得施等,亦不遠離施等,修菩提道。次答舍利子:不和合一切法,不離散一切法,諸法皆無自性可離合散故。如實了知一切法性,皆不可取。於一切法得無障礙。安住二諦,宣說正法。如化食施化眾等。又答善現:修行施等,及餘大菩提道,皆能成熟有情。 |
道士品第八十:卷476 |
佛告善現:總一切法,皆菩薩道。不學一切法,定不能得一切智智。審察諸法皆畢竟空,不應執著。而於諸法,學無厭倦。觀諸有情心行差別,如實了知,但行虛妄所執,方便善巧,教令遠離所執,修諸善行。然勿恃此而生憍逸。次明清淨自他三種麤重,能淨佛土。 |
正定品第八十一:卷477 |
佛答善現:是菩薩從初發心,至最後有,皆住菩薩正性定聚。次釋如來本生之疑。次明一切善法皆是菩提資糧。 |
佛法品第八十二:卷477 |
佛答善現:即菩薩法,亦是佛法。由位有異,法性非異。 |
無事品第八十三:卷478 |
佛答善現:無性法中,無業無果,亦無作用。愚夫不了,顛倒發業,受三界身。為拔濟故,施設聖法,及毗奈耶分位差別。廣說夢、像、響、燄、影、幻、變化、尋香城喻。 |
實說品第八十四:卷478 |
佛答善現:我說一切法平等性為清淨法。菩薩知一切法不可取已,為饒益彼諸有情故,求趣菩提。不為己身,非為餘事。乃至依世俗故,說得菩提。若執有二,不能得果,亦無現觀。執無二者亦復如是。法平等性,非佛所行。以與佛無別故。又復、法平等性,非即一切,非離一切,說名勝義。菩薩行深般若,不動勝義而行菩薩行。成熟有情,嚴淨佛土,證得菩提,說法度眾。 |
空性品第八十五:卷4778 |
佛答善現:若有情自知諸法皆本性空,則佛菩薩不現神通作希有事。又、一切世出世法,無非是化。然、有聲聞化,有獨覺化,有菩薩化,有如來化,有煩惱化,有諸業化。乃至非有實法名為涅槃,是故可說涅槃非化。又、一切法,先既非有,後亦非無。自性常空,不應驚怖。 |
第三會:卷四七九至卷五三七,共五十九卷,三十一品。 |
說於鷲峰山,其旨趣雖與前兩會相近,而諸品之開合不同,亦缺〈常啼〉、〈法涌〉〈結勸〉等三品。據《開元釋教錄》記載,第三會梵本有一萬八千頌,相當於西藏譯一萬八千頌般若,西藏譯本共分八十七品,具有〈常啼菩薩品〉等。 |
緣起品第一 |
佛住鷲峰,與五億苾芻等俱。餘並同初二分,而九方文略。 |
舍利子品第二 |
與初分學觀品至現舌相品同,而文較第二分又稍略。 |
善現品第三 |
與初分教誡教授品至淨道品同。 |
天帝品第四 |
與初分天帝品至歎眾德品同。 |
現窣堵波品第五 |
與初分攝受品同。 |
稱揚功德品第六 |
佛設利羅品第七 |
福聚品第八 |
隨喜迴向品第九 |
地獄品第十 |
歎淨品第十一 |
讚德品第十二 |
陀羅尼品第十三 |
魔事品第十四 |
現世間品第十五 |
此品與初分佛母品同。 |
不可思議等品第十六 |
譬喻品第十七 |
此品與初分辦事品等同。 |
善友品第十八 |
真如品第十九 |
不退相品第二十 |
空相品第二十一 |
殑天品第二十二 |
巧便品第二十三 |
學時品第二十四 |
見不動品第二十五 |
此品即初分願喻品等。 |
方便善巧品第二十六 |
此品即初分無盡品等。 |
慧到彼岸品第二十七 |
妙相品第二十八 |
施等品第二十九 |
佛國品第三十 |
宣化品第三十一 |
第四會:卷五三八至卷五五五,共有十八卷,二十九品。 |
說於鷲峰山,其大旨雖與前三會相同,文字則頗見省略。據《開元釋教錄》所載,梵本共有八千頌,相當於現存梵文八千頌般若(Astasahasrika-prajnaparamita)。後漢支婁迦讖《道行般若經》十卷、吳支謙《大明度經》六卷、後秦鳩摩羅什《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十卷、前秦曇摩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鈔經》五卷、北宋施護《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十五卷等諸經,皆為此會之同本異譯。 |
其中〈妙行品〉即善現教誡品,而〈深功德品〉談夢覺義,較前三分更明暢。 |
第五會:卷五五六至卷五六五,共有十卷,二十四品。 |
說於鷲峰山,所說較第四會尤為簡略,《開元釋教錄》記載其梵本為四千頌。 |
第六會:卷五六六至卷五七三,有八卷,十七品。 |
亦說於鷲峰山,此會乃佛對最勝天王說般若及其修習之法。《開元釋教錄》記其梵本共有二千五百頌。月婆首那《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七卷為其同本。 |
緣起品第一:卷566 |
佛住鷲峰,與四萬二千苾芻,七萬二千菩薩,及天龍鬼神眾俱。面門放光,照無邊界,還歸面門。東方普光佛所,離障菩薩;南方日光佛所,日藏菩薩;西方功德光照佛所,功德藏菩薩;北方自在王佛所,廣聞菩薩;東南方甘露王佛所,不退轉菩薩;西南方智炬佛所,大慧菩薩;西北方妙音王佛所,功德聚菩薩;東北方智上佛所,常喜菩薩;上方金剛相佛所,寶幢菩薩;下方金剛寶莊嚴王佛所,寶信菩薩;皆 |
來集會。 |
通達品第二:卷566 |
最勝天王請問:云何菩薩修學一切法,能通達一切法?佛答以修學般若,能達十波羅密。 |
顯相品第三:卷567 |
佛答最勝:如地水火風空等相;甚深般若,亦復如是。 |
法界品第四:卷567至568 |
佛答最勝:菩薩學深般若,有妙慧故,通達法界即是不虛妄性,不變異性。諸法真如,但可智知,非言能說。於是大千變動,菩薩脫衣敷座,諸天散華奏樂,龍澍香雨。十方佛放眉間光,遍照此土,還歸佛頂。眾會獲益。最勝復問:甚深般若既絕語言,離諸文字;云何菩薩為諸有情說法,隨順甚深法相,不違世俗?佛言:具大方便善巧力故。謂大慈非喜捨。又問:云何為度有情,示現諸相?佛言:相不可得。但由方便善巧威力,示現入胎乃至涅槃種種化相。 |
念住品第五:卷568 |
佛答最勝:菩薩行深般若,心正無亂;善修身受心法念住,及說如來功德大威神相。 |
法性品第六:卷569 |
佛答最勝:如來法性,不可思議;如無價珠墮在淤泥,不為所染。依此法性修習善根,具足方便大悲願力,不捨有情,遠離一切虛妄分別心得清淨,深如大海;一一行中具眾行故。生淨佛土,不為胎汙。於是舊住天神,空中讚歎,並為光德天子現淨土相。 |
平等品第七:卷570 |
佛答最勝法性平等之義,並為授記。 |
現相品第八:卷570 |
舍利子問先現苦行等事,最勝答之。 |
無所得品第九:卷571 |
善思菩薩問最勝得受記耶?答言:我雖受記,而猶夢等。乃至重重問答,令眾獲益。最勝問佛:云何未發心者,即能發心,皆悉成就,得不退轉?佛言:以純淨意,發菩提心,親近賢聖,樂聞正法,遠離慳嫉,正信業果;設為耳命,終不作惡。乃至佛為破四見故,說無常、苦、無我、涅槃寂靜四法。次說神咒。 |
證勸品第十:卷571 |
佛為最勝說過去功德寶王佛時,治世輪王,問深正法,成然燈佛。彼時千子,即是賢劫千佛。最勝又問:云何修行,速成大道?佛言:一切善法無不修滿。又問:現何色像?佛言:如鏡隨現。又、般若猶如虛空,無有一法可為譬喻。 |
顯功德品第十一:卷572 |
佛答曼殊室利:過去多聞佛時,精進力菩薩,即今最勝天王。又答云何護持正法,云何能調伏心等問。 |
現化品第十二:卷572 |
最勝答善思問:佛所化身,更能化作無量化佛,往昔願力清淨故。及答護正法問。又有賢德天子,相與問答。 |
陀羅尼品第十三:卷572 |
曼殊室切及寂靜慧菩薩,共說眾法不入陀羅尼功德。大千震動,天雨妙華。佛說過去寶月佛時,寶功德菩薩,有大辨才,即今寂靜慧是。 |
勸誡品第十四:卷572至五573 |
佛答曼殊室利,具明信受福聚,毀謗罪過。 |
二行品第十五:卷573 |
佛為曼殊室利說化他自行二種般若。及說五事不可思議,三十二相,八十隨好。 |
讚歎品第十六:卷573 |
曼殊室利,妙色天子,善名天子,大梵天王,各以頌讚。佛印成之。 |
付囑品第十七:卷573 |
佛以十法付囑阿難:一、書寫,二、供養,三、施他,四、諦聽,五、披讀,六、受持、七、廣說,八、諷誦,九、思惟,十、修習。及為持髻梵天,說佛讚三事最為無上:一、發菩提心,二、護持正法,三、如教修行。 |
第七會:曼殊利分,卷574至575,共二卷。 |
說於給孤獨園,相當於梵文七百頌般若(Saptasstika-prajnaramita),不另立品名。《開元釋教錄》說其梵本共有四百頌。 |
敘述曼殊室利及佛有關如來、有情界之一相不可得、福田相不可思議、一相莊嚴三摩地等之說法。此會與梁代曼陀羅仙譯之《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二卷(收載於《大寶積經》第四十六會)、僧伽婆羅譯之《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一卷為同本。 |
第八會:那伽室利分,卷576,一卷。 |
亦說於給孤獨園,《開元釋教錄》說其梵本共有四百頌。 |
敘述妙吉祥菩薩有關一切法非實如幻夢及無上法食等之說法,與宋代翔公譯之《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二卷為同本。 |
第九會:能斷金剛分,卷577,一卷。 |
亦說於給孤獨園,相當於梵文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多(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 ,《開元釋教錄》說其梵本有三百頌。 |
乃佛陀對善現尊者說菩薩乘之發趣、般若之修行及心之攝伏等。此會與後秦鳩摩羅什、元魏菩提流支、陳真諦譯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各一卷,及隋代笈多譯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唐代義淨譯之《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卷、唐代玄奘《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等皆屬同本。 |
第十會:般若理趣,卷578,一卷。 |
說於他化自在天宮,相當於梵文般若理趣百五十頌(Prajnaparamita-naya-s=atapancasatika)。《開元釋教錄》載其梵本凡三百頌,《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一則說此會與現存梵本相同,皆為一百五十頌。 |
乃佛陀為諸菩薩說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淨法門等。唐代菩提流志譯之《實相般若波羅蜜經》、金剛智譯之《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不空譯之《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摩耶經》、宋代施護譯之《遍照般若波羅蜜經》各一卷、北宋法賢《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皆與此會為同本。密部之理趣經與此同本,而咒不同。 |
第十一會:布施波羅蜜多分,卷579至583,共五卷。 |
說於給孤獨園,《開元釋教錄》說其梵本有二千頌。由此以下至第十五會,相當於藏譯ha-rol-tu-phyin-palna-bstan-pa。 |
舍利子為諸菩薩述說以大悲心行布施,則得攝受一切智智,證無上菩提等。佛陀對滿慈子闡明一切法非實有,無捨得損益之義,並以神力令大眾見十方世界無量菩薩之布施行,並宣說發心乃至菩提之差別、發心求一切智智之功德、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之發起等。 |
第十二會:淨戒波羅蜜多分,卷584至588,共五卷。 |
亦說於給孤獨園,《開元釋教錄》說其梵本有二千頌。 |
舍利子承佛神力而廣說淨戒之真義,闡明持守淨戒與非持淨戒之一一戒條,如發二乘心為犯戒,趣向無上正等菩提為持戒,味著師相、分別諸法、遠離一切智為犯戒。 |
第十三會:安忍波羅蜜多分,卷589,一卷。 |
亦說於給孤獨園,《開元釋教錄》說其梵本有四百頌。 |
滿慈子與舍利弗之間,闡明安忍無上菩提之法,即以慚愧心作空觀,則止息鬥心而得安穩。 |
第十四會:精進波羅蜜多分,卷590,一卷。 |
亦說於給孤獨園,《開元釋教錄》說其梵本有四百頌,《法苑珠林》則謂十四會梵本為八百頌。 |
佛陀對滿慈子視住於般若,止息六情,精勤三學,完成菩薩之道。 |
第十五會:靜慮波羅蜜多分,卷591至592,二卷。 |
說於鷲峰山,《開元釋教錄》說其梵本有八百頌。 |
佛陀在靈山會中對舍利子、滿慈子解說四禪、八解脫、九次第定等一切定,並說空般若三昧。 |
第十六會:般若波羅蜜多分,卷593至600,八卷。 |
說於竹林精舍白鷺池之側。《開元釋教錄》載其梵本為二千五百頌,相當於現存梵文Suvikrantavikrami-pariprccha,西藏譯分為七章。 |
佛陀於王舍城竹林會中對善勇猛菩薩遍說般若無所得解脫。 |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