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利用指引
十住毗婆沙論解題

論名十住毗婆沙論
著譯者龍樹造;姚秦.鳩摩羅什譯
資料出處佛書解題(香光版)
解題
《十住毗婆沙論》,梵文Daśabhūmika-vibhāsā-śāstra,又名《十住毗婆沙》或《十住論》,龍樹造,姚秦.鳩摩羅什譯,十七卷,三十五品,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六冊。本論用偈頌簡述《華嚴經》〈十地品〉中初地(歡喜地)及第二地(離垢地)一半的經文大意,再加以引申註釋,為闡揚廣大菩薩行的論書。本論第二十品〈念佛品〉到第二十五品〈助念佛三昧品〉等六品,為研究淨土學者所注意,尤其本論中說明彌陀信仰的〈易行品〉,為認識淨土思想的形成及其影響的重要典據。
本論的地位及特色:
一、本經說明彌陀信仰的〈易行品〉,自古以來即特別受矚目。該品不僅在了解龍樹思想上極為重要,亦是認識淨土思想的形成及其影響的重要典據。
二、學者在本論與《大智度論》的內容作比較研究後,發現二者在思想背景、宗教實踐等方面,特別是對戒律的理解上,均有很大的不同。
三、引大量的大乘經論,以開展其大乘菩薩道的思想。
四、論中所揭示的難行與易行二道,日僧親鸞以〈易行品〉為依提出「依靠信,較容易證入不退轉地之道」。這種仰賴他力的信,遂成為淨土教之特色。日本真宗學者依此撰述諸多〈易行品〉的註釋,終於形成認為〈易行品〉全品大意唯說彌陀易行的獨特易行觀。
五、道綽在《安樂集》中,將曇鸞之所說,結合末法思想,開出了聖道、淨土二門。
本論的大意:
本論共十七卷,三十五品,為《華嚴經》〈十地品〉中初地(歡喜地)及第二地(離垢地)一半註釋。全論先引偈頌再以以問答方試論述。第一品為總論,敘述菩薩、十地的意義及三乘的區別,第二品至第二十七品為初地之註釋,說明初地的內容及菩薩的行願果等;第二十八品至三十五品為論述第二地,力陳十方便心之重要性,並闡釋大乘菩薩的十善業道。
壹、總說
序品第一:總說,敘述造論之宗旨,注解歸敬偈,並說明欲以無上大乘度生死大海者,是人必當具足修行十地;聲聞辟支佛佛煩惱解脫雖無差別,以度無量眾生久住生死多所利益具足菩薩十地故有大差別。並說明為何解釋菩薩十地的因緣、菩薩諸功德中堅心第並菩薩1.大悲2.堅心3.智慧4.方便5.不放逸6.勤精進7.常攝念8.善知識等八法能集一切功德。
貳、釋初地
一、階位:說明菩階位及名稱
(一)住地:說明菩薩十地
入初地品第二:初地名歡喜、第二離垢地、三名為明地、第四名焰地 五名難勝地、六名現前地、第七深遠地、第八不動地、九名善慧地、十名法雲地等十地之名稱及其意義,並說明佛的十力。
(二)釋名:說明菩薩十地
地相品第三:初地菩薩有七種相貌(特徵),因常念諸佛及諸佛大法故心多歡喜,無有不活畏、死畏、惡道畏、大眾威德畏、惡名毀呰畏、繫閉桎梏畏、拷掠刑戮畏等諸怖畏。
(三)釋名:說明初地菩薩如何修治
淨地品第四:淨治初地信力增上、深行大悲等二十七法。
二、初地之行
(一)願殊勝
釋願品第五:菩薩從初發心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其中間所有諸佛,盡當供養奉給恭敬及守護一切諸佛等等十大願,及1眾生性竟2世間性竟。3虛空性竟4法性性竟5涅槃性竟6佛生性竟7諸佛智性竟8一切心所緣竟9諸佛行處智竟10世間法智轉竟等十究竟。
(二)行殊勝
1.入地行相
發菩提心品第六:1諸如來,令發菩提心。2見法欲壞,守護故發心3于眾生中,大悲而發心4或有菩薩,教發菩提心5見菩薩行,亦隨而發心6因佈施已,而發菩提心7或見佛身相,歡喜而發心,以此七因緣而發菩提心。
調伏心品第七:失菩提心有1不敬重法2憍慢心3.妄語無實4不敬知識等有五四合為二十種。
阿惟越致相品第八:阿惟越致(不退轉)菩薩及敗壞菩薩的相貌。
易行品第九:廣說念十方佛、阿彌陀佛、過去七佛、未來彌勒佛、三世諸佛、諸大菩薩等,以求阿惟越致(不退轉)。
除業品第十:於諸佛所,應修懺悔,勸請,隨喜,廻向以求阿惟越致(不退轉)
分別功德品第十一:於晝夜各三時懺悔、勸請、隨喜、回向之福德果報,並以鹽喻說明懺悔而重罪輕受。  
2.初地諸行
分別布施品第十二:說明菩薩隨所能作利益眾生,發堅固施心及布施果報,淨施及不淨施施。以二種淨施有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總相及別相二種回向。
分別法施品第十三:所有佈施中法佈施最勝,說法者要四法,法施時處獅子座有四合四共十六法。
歸命相品第十四:先明在家者應多行財施,出家者應行法施義,最後說明皈依三寶義。
五戒品第十五:在家菩薩,自住善利亦能利人的修善人業,遠離自陷衰惱令人衰惱惡人業。說明在家五戒之法,集聚善法及如何饒益眾生等。
知家過患品第十六:在家菩薩應知在家家是有破諸善根等過患,常行布施、持戒等六度並對妻子眷屬作無常及對眾生起平等想。
入寺品第十七:在家菩薩入塔寺的注事事項,如何受持八關齋戒,比較在家與出家的勝劣,禮敬三寶,最後再次說明清淨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共行品第十八:忍辱法施法忍思惟不曲法,尊重法不障法,供養法信解修空,不貪嫉隨所說行,燈明施伎樂施乘施正願攝法思量利安眾生,等心於一切。此是在家出家共行要法,並明佛有三十二大人相。
四法品第十九:修三十二相以慧為本,明八種四法應遠離,八種四法應修習,乃至以信悲慈舍,堪受無疲厭,又能知義趣,引導眾生心,愧堪受第一,深供養諸佛,住佛所說中等菩薩道十法能淨治初地。
3.初地果報
念佛品第二十:念諸佛應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念觀諸佛(色身)。如是正心憶念諸佛,在閒靜處除卻貪欲嗔恚睡眠疑悔調戲,一心專念不生障礙失定之心得今世後世利樂。
四十不共法品第二十一:念佛諸功德法身,共有1飛行自在2變化無量3聖如意無邊4聞聲自在5無量智力知他心6心得自在7常在安慧處8常不妄誤9得金剛三昧力10善知不定事11善知無色定事12具足通達諸永滅事13善知心不相應無色法14大勢波羅蜜15無礙波羅蜜16一切問答及記具足答波羅蜜17具足三轉說法18所說不空19所說無謬失20無能害者諸賢聖中大將22-25四不守護26-29四無所畏30-39佛十種力40無礙解脫等四十不共法身。
四十不共法中難一切智人品第二十二:說明佛的一切智。
四十不共法中善知不定品第二十三:舉諸經說明種種作業事中受諸果報,在家白衣,能修福德善根勝出家者,出家或有不修善則不如在家。並再次說明四十不共法及佛四十四種不共。
讚偈品第二十四:以偈讚佛四十不共法相念佛,成就念佛三昧。
助念佛三昧品第二十五:應以法身念佛心轉深入得上勢力。應以實相念佛而不貪著。明二種四法,能生般舟三昧。又明在家菩薩有二十種法成就三昧,出家菩薩有六十種法成就三昧,並有五十種助法,並說明其果報。
譬喻品第二十六:是故堪受不諍喜悅清淨悲心無嗔等七法,是初地相。成就此堪受等七法名為得,即是初地得。行此七法能從一地至一地。住地轉增益者。以譬喻說明菩薩通達地法。
略行品第二十七:以法數一漸增到十說明種攝佛道之法,如是等法菩薩應生,生已應守護,守護已應增長,於一善事從一轉增。求佛道者。以法數一漸增到十說明種種。最後說明人有三十二妙法亦能發願是名真實菩薩。
貳、二地
一、持戒清淨
分別二地業道品第二十八:欲得第二地當生直心等十種方便心,說明身三口四意三的善及不善,並以此十不善道十善道等種種別相知二十種分別,及所引生的業果。
分別聲聞辟支佛品第二十九:說明十善道能令行者至聲聞地,亦能令至辟支佛地,亦能令人至於佛地。先說明十善道令眾生得至聲聞地、辟支佛地。
大乘品第三十:十善道能令眾生得至佛地,故求佛道者,應如是修十善業。
護戒品第三十一:說明十善道總相果報者,若生天上若生人中。別相果報者。因守十善而有相應的果報。並說明六十五種尸羅波羅蜜。
解頭陀品第三十二:比丘欲具足行持戒品。應著二六種衣。以見十利故,見有十利盡形乞食者等十二頭陀修行方法及十種功德。
助尸羅果品第三十三:護身口意業者,常應正念身口意業乃至小罪不令錯謬,能令尸羅清淨等四合六共二十四法。並說明1形色相沙門2威儀矯異沙門3貪求名利沙門4真實行沙門等四種沙門。
讚戒品第三十四:讚歎淨持尸羅有種種功德利益。
 二、持戒果報
戒報品第三十五:住第二地常作轉輪聖王,十惡根本永盡,七寶具足,以十善道教化眾生。
本論的傳譯如下:
本論僅存漢譯,並無梵本及藏譯本,由於被視為不完整的註釋,因此在十地思想的研究上,不太受重視。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
top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