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利用指引
大毘婆沙論研究書目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
圖書資料 | 圖書論文 | 學位論文 | 會議論文 | 期刊論文 | 研究報告

1. 收錄中文、日文、西文大毘婆沙論之圖書資料、學位論文、會議論文、期刊論文、研究報告。
2. 著錄欄位依序為:題名、著者、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等七項。
3. 排列順序:依筆劃順序排列。
4. 資料項度不詳者,略而不寫。
5. 本書目之日文字採用Unicode碼輸入顯示。

□圖書資料
《大毗婆沙論》。首爾:東國大學校,1975。
玄奘。《大毘婆沙論外四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2。
釋厚觀,釋廣淨授課。《《大毘婆沙論》講義. 卷1-卷200 (10冊)》。新竹:福嚴佛學院,2002-2004。
釋慈惠等總編輯;徐醒生釋譯。《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 118:大毘婆沙論》。初版。台北:佛光文化,1998。

□圖書論文
Durt Hubert著。「Ajātaśtru, prince et roi, dans la Mahāvibhāṣā」。《アビダルマ佛教とインド思想:加藤純章博士還曆記念論集》。(東京:春秋社,2000):頁81-91(L)。
三友健容著。「『婆沙論』成立の諸問題」。《インド佛教史佛教學論叢:仲澤浩祐博士古稀記念論文集》。(東京:山喜房佛書林,2011)。
小谷信千代著。「婆沙論」。《法と行の思想としての佛教》。(京都:文榮堂,2000)。
小林芳規。「再雕高麗版阿毗達磨大眦婆沙論卷第十七」。《角筆文獻研究導論》。(汲古書院)。
干潟龍祥著。「大毘婆娑論」。《本生經類の思想史的研究. 附篇:本生經類照合全表》。(東京:東洋文庫,昭和29[1954])。
中村元著。「大毘婆沙論」。《中村元選集[決定版]. 第20卷:原始佛教から大乘佛教へ:大乘佛教. Ⅰ》。(東京:春秋社,1994)。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大毗婆沙論」。《太虛大師全書. 3:五乘共學 ; 三乘共學》。(三版。台北: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木村泰賢著。「大毘婆沙文學に於ける俱舍論の地位及其述作の傳說に關する疑ひ」。《阿毘達磨論成立の經過に關する研究》。(東京:丙午,大正11)。
木村泰賢著。「大毘婆沙論結集の因緣に就て」。《阿毘達磨論成立の經過に關する研究》。(東京:丙午,大正11)。
木村泰賢著。「現存施設論と大毘婆沙論引用句との合否に關する表」。《阿毘達磨論成立の經過に關する研究》。(東京:丙午,大正11)。
木村泰賢著;木村泰賢全集刊行編。「婆沙、俱舍、正理等の諸論に引用される施設論の諸說」。《木村泰賢全集. 第四卷:阿毗達磨論の研究》。(東京:大法輪閣,昭和42-44)。
木村泰賢著;木村泰賢全集刊行編。「現存施設論と大毘婆沙論引用句との合否に關する表」。《木村泰賢全集. 第四卷:阿毗達磨論の研究》。(東京:大法輪閣,昭和42-44)。
水野弘元等編。「大毘婆沙論」。《佛典解題事典》。(臺初版。台北:地平線,民66)。
水野弘元著。「大毘婆沙論の心所法」。《パーリ佛教を中心とした佛教の心識論》。(改訂版。東京:ピタカ,昭和53)。
水野弘元著。「大毘婆沙論の相應說」。《パーリ佛教を中心とした佛教の心識論》。(改訂版。東京:ピタカ,昭和53)。
王敬淑撰。「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說一切有部的六因四緣》。(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8):頁8-9。
加藤純章著。「『大毘婆沙論』における「譬喻者」の意味」。《經量部の研究》。(東京:春秋社,平成1)。
加藤純章著。「『大毘婆沙論』に引用される經量部」。《經量部の研究》。(東京:春秋社,平成1)。
加藤純章著。「『大毘婆沙論』の譬喻者」。《經量部の研究》。(東京:春秋社,平成1)。
加藤純章著。「說轉部と『大毘婆沙論』の譬喻者」。《經量部の研究》。(東京:春秋社,平成1)。
平川彰著。「大毘婆沙論の菩薩論と願生說」。《平川彰著作集. 第2卷:原始佛教とアビダルマ佛教》。(初版。東京:春秋社,1988-2000)。
平川彰著。「婆沙論より見たる大乘教團」。《平川彰著作集. 第5卷:大乘佛教の教理と教團》。(初版。東京:春秋社,1988-2000)。
弘學編著。「《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的內容及傳譯」。《部派佛教》。(第一版。成都:巴蜀書社,1999)。
本多至成。「敦煌佛教の周邊——『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雜抄』をめぐって」。《渡邊隆生教授還曆記念論集:佛教思想文化史論叢》。(京都:永田文昌堂,1997):頁101-148。
玄奘譯。「大毘婆沙論」。《玄奘法師譯撰全集》。(金陵刻經處,2003)。
田上太秀著。「『大毘婆沙論』の菩提心」。《菩提心の研究》。(東京:東京書籍,1990)。
全佛編輯部主編。「大毗婆沙論」。《佛教的重要經典》。(初版。台北:全佛文化,2004)。
宇井伯壽著。「鞞婆沙序」。《釋道安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56)。
宅見春雄著。「婆沙所收異部教義について」。《佐藤博士古希記念:佛教思想論叢》。(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72):頁155-167(L)。
寺本婉雅譯註。「婆沙論の編纂と、其事業」。《ターラナーダ印度佛教史》。(國書刊行會)。
早島鏡正著。「『大毘婆沙論』における修習法」。《初期佛教と社會生活》。(東京:岩波書店,昭和39)。
池煥旗。「《大毘婆沙論》二諦的運用」。《瑜伽行派二諦說的研究》。(碩士論文。: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班,2010):頁50-52。
池煥旗。「《大毘婆沙論》中的二諦」。《瑜伽行派二諦說的研究》。(碩士論文。: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班,2010):頁45-49。
羽溪了諦著;賀昌群譯。「浮陀跋摩所譯之毗婆沙論」。《西域之佛教》。(第一版。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舟橋水哉著。「婆沙の主なる編纂者」。《小乘佛教史論》。(東京:文明堂,明治37)。
舟橋水哉著。「婆沙の教義一斑」。《小乘佛教史論》。(東京:文明堂,明治37)。
舟橋水哉著。「婆沙の編纂と三藏の結集」。《小乘佛教史論》。(東京:文明堂,明治37)。
舟橋水哉著。「婆沙の編纂年時」。《小乘佛教史論》。(東京:文明堂,明治37)。
何孟玲。「「無相解脫門」能否證入正性離生之探討-以《大毗婆沙論》與《清淨道論》為中心」。《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十)》。(初版。台北:華嚴蓮社,2000):頁371-404。
佐佐木閑著。「『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と『舍利弗問經』」。《インド佛教變移論:なぜ佛教は多樣化したのか》。(初版。東京:大藏,2000)。
佐佐木閑著。「尸陀槃尼撰『鞞婆沙論』と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の對照表」。《佛教とジャイナ教:長崎法潤博士古稀記念論集》。(平樂寺書店,2005)。
吳老擇口述;卓遵宏,侯坤宏主訪;周維朋,王千蕙,莊豐吉紀錄整理。「和格西強巴嘉措談述《大毘婆沙論》」。《臺灣佛教一甲子:吳老擇先生訪談錄(增訂本)》。(增訂版。台北新店:國史館,民95)。
吹田隆道。「降魔成道と降魔 -- 婆沙論が說く「降魔成道」の口傳をめぐって」。《石上善應教授古稀記念論文集:佛教文化の基調と展開. 第1卷》。(東京:山喜房佛書林,2001):頁203-218。
李尚全著。「欽定本《大毗婆沙論》」。《漢傳佛教概論》。(第一版。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
李順吉編著。「阿毘達摩大毘婆娑論」。《佛教經典解說》。(台北新店:常春樹,民75)。
杜斗城著。「大毗婆娑論」。《北涼佛教研究》。(台一版。台北:新文豐,1998)。
阮清珠。「在《大毗婆沙論》中的大天」。《阿羅漢的概念在印度佛教史上的發展與演變之研究--以大天五事為中心》。(博士論文。:華梵大學: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2008):頁145-148。
周柔含著。「『大毘婆沙論』.『毘曇婆沙論』說」。《說一切有部の加行道論「順決擇分」の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2009)。
周柔含著。「『大毘婆沙論』の「大德」」。《說一切有部の加行道論「順決擇分」の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2009)。
周柔含著。「『大毘婆沙論』の記述」。《說一切有部の加行道論「順決擇分」の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2009)。
周柔含著。「『婆沙論』三譯本及びその成立」。《說一切有部の加行道論「順決擇分」の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2009)。
忽滑谷快天著。「大毘婆沙論に於ける六妙門の說明」。《禪學思想史. 上卷》。(再版。東京:玄黃社,大正14)。
忽滑谷快天著。「大毘婆沙論の說明」。《禪學思想史. 上卷》。(再版。東京:玄黃社,大正14)。
忽滑谷快天著;郭敏俊譯。「《大毘婆沙論》之說明」。《禪學思想史. 1:印度部》。(初版。台北汐止:大千,民92)。
忽滑谷快天著;郭敏俊譯。「大毗婆沙論就六妙門之說明」。《禪學思想史. 1:印度部》。(初版。台北汐止:大千,民92)。
林育民撰。「《大毘婆沙論》中漸頓對論」。《《俱舍論.賢聖品》修證法義之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民97):頁162。
林崇安輯。「印度因明源流略探──從《大毗婆沙論》來考察」。《林崇安佛學論文選集》。(內觀教育版。桃園中壢:內觀教育基金會,2004)。
金倉圓照著。「有部の發智論.婆沙論」。《インド哲學史》。(京都:平樂寺,1990)。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兌廢稿)卷62」。《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5》。(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兌廢稿)卷81」。《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5》。(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兌廢稿)卷82」。《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5》。(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兌廢稿)卷101(北敦03429號2)」。《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47》。(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阿毘曇毘婆沙卷第五十二 唐龍朔二年」。《敦煌書法叢刊. 23》。(東京:都二玄社,1983)。
「阿毘曇毘婆沙論 卷32」。《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20》。(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阿毘曇毘婆沙論(兌廢稿)序,卷1,11(北敦03427號2,3,4)」。《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47》。(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阿毘曇毘婆沙論(兌廢稿)卷14(北敦04495號)」。《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60》。(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阿毘曇毘婆沙論(兌廢稿)卷17(北敦08055背號)」。《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100》。(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阿毘曇毘婆沙論(兌廢稿)卷21」。《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5》。(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前田惠學著。「『婆沙論』のvaipulya解釋──例示經典の特徵」。《原始佛教聖典の成立史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昭和39)。
哈磊。「《大毗婆沙論》對北傳部派佛教四念處法的總結」。《四念處研究》。(博士論文。:四川大學,2004):頁82-89。
哈磊著。「《大毗婆沙論》對北傳部派佛教四念處法的總結」。《四念處研究》。(第一版。成都:巴蜀書社,2006)。
唐大圓著。「引婆沙論」。《唯識的科學方法》。(台北:佛教,民64)。
唐大圓著述。「引婆沙論」。《唯識新裁擷彙》。(台中,民77)。
真野龍海著。「大毘婆沙論」。《現觀莊嚴論の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昭和47)。
高觀如。「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中國佛教. 第三輯》。(第一版。上海:知識,1980-1989)。
高觀如著。「《婆沙》及其繼承者」。《佛學講義》。(第一版。台北新店:圓明,民81)。
高觀如著。「《發智》、《婆沙》的教義」。《佛學講義》。(第一版。台北新店:圓明,民81)。
高觀如著。「世親研究婆沙與造論的因緣」。《小乘佛教概述》。(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民74)。
高觀如著。「婆沙的編纂」。《小乘佛教概述》。(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民74)。
張治江,成剛,汪澤源主編。「大毗婆沙論」。《佛教文化(上)》。(初版。高雄:麗文文化,1995)。
張富萍撰。「『大毘婆沙論』の二諦說」。《アビダルマ佛教における修道論:俱舍論賢聖品を中心として》。(修士論文。: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佛教學,平成5)。
梁啟超。「說《大毗婆沙》」。《中國佛教研究史》。(第1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梁啟超。「說大毗婆沙」。《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5):部派佛教與阿毘達磨》。(初版。台北:大乘文化,1980):頁277-296。
梁啟超。「說大毗婆沙」。《現代佛學大系. 53:梁啟超選集. 陳寅恪選集. 選堂選集. 陳援庵選集》。(台北新店:彌勒,民71-73)。
梁啟超著。「說大毗婆沙」。《中國佛教研究史》。(初版。台北:新文豐,民64)。
梁啟超著。「說大毗婆沙」。《佛學研究十八篇》。(三版。台北:臺灣中華,民60)。
梁啟超撰;陳士強導讀。「說《大毗婆沙》」。《佛學研究十八篇》。(第一版。上海:上海古籍,2001)。
深浦正文著。「婆沙論の編纂」。《俱舍學概論》。(四版。京都:百華苑,昭和50)。
許暖宜(釋宗平)。「《大毘婆沙論》有部譬喻師見解與論難」。《無表業、無表色與無表戒之研究─以說一切有部的論書為中心》。(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頁76-80。
陳玉芬(釋空寂)撰。「《大毗婆沙論》對「不善」有四種詮釋」。《犯罪學與佛教倫理學思想中的幽闇意識》。(碩士論文。: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民92)。
勝又俊教著。「大毘婆沙論における心性本淨說の批判」。《佛教における心識說の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昭和36)。
勝又俊教著。「大毘婆沙論に現われた心所否定說」。《佛教における心識說の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昭和36)。
曾蘭惠撰。「《中論》之時間觀點:與《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的比較研究」。《《中論》時間觀之研究》。(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5)。
森章司著。「『婆沙論』の引用經と現存經」。《原始佛教から阿毘達磨への佛教教理の研究》。(初版。東京:東京堂,1995)。
森章司著。「『婆沙論』の系統」。《原始佛教から阿毘達磨への佛教教理の研究》。(初版。東京:東京堂,1995)。
森章司著。「新.舊『婆沙論』引用經の同異」。《原始佛教から阿毘達磨への佛教教理の研究》。(初版。東京:東京堂,1995)。
渡邊海旭。「二楞學人の「婆沙結集の疑義」につきて」。《壺月全集. 上卷》。(東京:大東出版社,1977)。
焦明晨著。「阿毗曇毗婆沙卷第六十」。《敦煌寫卷書法研究》。(初版。台北:文史哲者,民86)。
焦明晨撰。「阿毗曇毗婆沙卷第六十」。《敦煌寫卷書法研究》。(碩士論文。: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1990)。
童瓊慧撰。「《中論》「觀業品」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間之互動」。《龍樹對說一切有部業思想的評破:以中論第十七「觀業品」為論述重點》。(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89):頁100-121。
黃公偉著。「佛藏第四結集與「毗婆娑論」(附地圖)」。《印度佛教思想體系論史》。(初版。台北:臺灣商務,民61)。
黃卓越主編。「大毗婆沙論」。《中國佛教大觀. 上》。(第二版。哈爾濱:哈爾濱,2002)。
黃雪梅撰。「以《婆沙論》為中心」。《慧解脫所依二智及定地之研究》。(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88)。
黃雪梅撰。「以《婆沙論》為主的討論」。《慧解脫所依二智及定地之研究》。(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88)。
溫金柯著。「《婆沙》之確證」。《生命方向之省思:檢視台灣佛教》。(初版。台北:現代禪,1994)。
溫淑花(釋文修)。「《婆沙》之煩惱障與所知障」。《佛與阿羅漢斷障差別之研究》。(碩士論文。: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班,民100):頁70-80。
溫淑花(釋文修)。「《婆沙》的記載」。《佛與阿羅漢斷障差別之研究》。(碩士論文。: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班,民100):頁67-69。
溫鈺華撰。「大毗婆沙論」。《四梵住實踐義涵之比較研究:以《清淨道論》、《大智度論》、《菩提道次第廣論》之思想傳承為主》。(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4)。
道安。「鞞婆沙序」。《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 第一卷》。(第一版。北京:中華,1981-)。
道安。「鞞婆沙序」。《現代佛學大系. 4: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 佛經文學故事選》。(初版。台北新店:彌勒,民71-73)。
達賴那他著。「毘婆沙論之編造」。《印度佛教史》。(初版。台北:佛教,民67)。
福原亮嚴著。「大毘婆沙論」。《有部阿毘達磨論書の發達》。(京都:永田文昌堂,1965)。
福原亮嚴著。「如意作毘婆沙論」。《有部阿毘達磨論書の發達》。(京都:永田文昌堂,1965)。
福原亮嚴著。「佛陀駄娑作有部毘婆沙論」。《有部阿毘達磨論書の發達》。(京都:永田文昌堂,1965)。
福原亮嚴著。「阿毘達大毘婆沙論條目」。《有部阿毘達磨論書の發達》。(京都:永田文昌堂,1965)。
福原亮嚴著。「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條目」。《有部阿毘達磨論書の發達》。(京都:永田文昌堂,1965)。
福原亮嚴著。「阿毘曇毘婆沙論」。《有部阿毘達磨論書の發達》。(京都:永田文昌堂,1965)。
福原亮嚴著。「婆沙論の業思想」。《業論》。(京都:永田文昌堂,1982)。
福原亮嚴著。「悉達作鞞婆沙論」。《有部阿毘達磨論書の發達》。(京都:永田文昌堂,1965)。
福原亮嚴著。「圓滿作釋毘婆沙論」。《有部阿毘達磨論書の發達》。(京都:永田文昌堂,1965)。
福原亮嚴著。「鞞婆沙論」。《有部阿毘達磨論書の發達》。(京都:永田文昌堂,1965)。
福原亮嚴著。「鞞羅尼作鞞婆沙論」。《有部阿毘達磨論書の發達》。(京都:永田文昌堂,1965)。
福嚴佛學院。「《大毘婆沙論》卷177(大正27,890b5~27)與《大智度論》卷30(大正25,283b26~29)說:「釋迦與彌勒等諸菩薩同時發心,因釋迦菩薩精進力故,,超越九劫速成佛。」但《大毘婆沙論》卷101(大正27,545b14~21)及《大智度論》卷28(大正25,266c14~15)卻說:「聲聞乘疾者三世,遲者六十劫得解脫;獨覺乘疾者四世,遲者百劫得解脫;佛乘經三阿僧祇劫而得解脫。」原因何在?越快得解脫者一定是越精進的人嗎?」。《《大智度論》講義. 中華民國八十六學年度》。(新竹:福嚴佛學院,1997-1998)。
龍谷大學原著;王進瑞翻譯。「婆沙論的編集」。《印度佛教史》。(初版。高雄鳳山:王進瑞,民62)。
藍吉富主編。「浮陀跋摩所譯之毗婆沙論」。《現代佛學大系. 49:西域之佛教. 世界屋脊─西藏》。(台北新店:彌勒,民71-73)。
羅因。「《大毘婆沙論》的「實有論」與「極微論」」。《「空」、「有」與「有」、「無」----玄學與般若學交會問題之研究》。(博士論文。: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2)。
羅因著。「《大毘婆沙論》的「實有論」與「極微論」」。《「空」、「有」與「有」、「無」:玄學與般若學交會問題之研究》。(初版。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民92)。
蘇俊源,周亞平主編;韋志林編著。「為什麼說《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對印度佛教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進作用?」。《佛學文物館. 10:典籍篇》。(初版。台北板橋:長圓圖書,民83-84)。
釋印順著。「大毘婆沙論的分別論者」。《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五版。台北:正聞,民78)。
釋印順著。「大毘婆沙論的諸大論師」。《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五版。台北:正聞,民78)。
釋印順著。「發智論與大毘婆沙論」。《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五版。台北:正聞,民78)。
釋如嵩。「《大毘婆沙論》佛身觀之探討」。《福嚴佛學院第八屆高級部學生論文集》。(新竹:福嚴佛學院,1999):頁39-67。
釋如嵩。「<大毘婆沙論>佛身觀之探討」。《福嚴佛學院高級部學生論文集. 第八屆》。(新竹:福嚴佛學院,民88)。
釋有信。「四諦現觀之略探--以《大毘婆沙論》及《清淨道論》為主」。《福嚴佛學院第九屆學生論文集(上)》。(新竹:福嚴佛學院,2002)。
釋宗平撰。「《大毘婆沙論》有部譬喻師的反論」。《說一切有部「無表色」之研究》。(畢業論文。:圓光佛學研究所,民91)。
釋厚觀(葉德生)著。「《大毘婆沙論》的說法」。《深觀廣行的菩薩道》。(初版。台北:慧日講堂,2006)。
釋悟殷著。「《大毘婆沙論》〈菩薩品〉的迴響」。《部派佛教系列. 中篇:修證篇》。(初版。台北市:法界,民90-)。
釋悟殷著。「《大毘婆沙論》主的問難」。《部派佛教系列. 上編:實相篇、業果篇》。(初版。台北:法界,民90-)。
釋悟殷著。「《涅槃經》糅集《婆沙論》文」。《印順導師《印度之佛教》勘訂與資料彙編(下)》。(初版。台北:法界,民98)。
釋悟殷著。「大毘婆沙論」。《部派佛教系列. 中篇:修證篇》。(初版。台北:法界,民90-)。
釋悟殷著。「從唐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探討論師詮釋戒律之風格」。《部派佛教系列. 中篇:修證篇》。(初版。台北:法界,民90-)。
釋悟殷著。「輯錄《大毘婆沙論》中,有關羅漢之論題」。《部派佛教系列. 中篇:修證篇》。(初版。台北市:法界,民90-)。
釋悟耿。「未至定之初探--以《清淨道論》《大毘婆沙論》《俱舍論》為主」。《印順導師百歲嵩壽祝壽文集. 論文篇》。(新竹:福嚴佛學院,2004)。
釋海弘。「<大智度論>與<十住毘婆沙論>中之般舟三昧略探」。《福嚴佛學院初級部學生論文集. 第八屆》。(新竹:福嚴佛學院,民88)。
釋海全。「毘曇三三摩地-以《大毘婆沙論>>為主」。《《大智度論》講義. 中華民國八十八學年度》。(新竹:福嚴佛學院,1999-2000)。
釋祖蓮。「「涅槃為所緣」初探--以《大毘婆沙論》及《大智度論》為主」。《福嚴佛學院第九屆學生論文集(上)》。(新竹:福嚴佛學院,2002):頁223-260。
釋祖蓮。「略探聞所成慧在修道中的意義--以《大毘婆沙論》《俱舍論》、《順正理論》為主」。《福嚴佛學院第九屆學生論文集(上)》。(新竹:福嚴佛學院,2002):頁81-101。
釋智者古本原著;松果(釋振法)編著。「《阿毗曇毘婆沙論》四善根」。《天台析津(四):次第法門析津》。(初版。南投:果子,2007-)。
釋善成。「《大毘婆沙論》中四家的二諦說之初探 -以釋印順《性空學探源》為主」。《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台北:華嚴蓮社,2010):頁199-208。
釋傳印主編。「毗婆沙論第十一秩第三卷」。《中華律藏. 第三十三卷:藏外律宗文獻.敦煌遺書(一)》。(第一版。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
釋圓修。「《發智論》、《婆沙論》之「菩薩」、「菩提心」用語」。《梵、藏《大乘莊嚴經論.發心品》注疏之研究》。(碩士論文。: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2011):頁59-60。
釋慈旭。「《大毘婆沙論》佛陀論之探討」。《福嚴佛學院第八屆高級部學生論文集》。(新竹:福嚴佛學院,1999):頁1-38。
釋慈旭。「<大毗婆沙論>佛陀論之探討」。《福嚴佛學院高級部學生論文集. 第八屆》。(新竹:福嚴佛學院,民88)。
釋道一。「修所成慧依定而生之探討--以《大毘婆沙論》及《清淨道論》為主」。《福嚴佛學院第九屆學生論文集(上)》。(新竹:福嚴佛學院,2002):頁103-133。
釋道安。「十四卷鞞婆沙序」。《現代佛學大系. 8:釋文紀》。(初版。台北新店:彌勒,民71-73)。
釋道安法師。「鞞婆沙序第十五」。《出三藏記集》。(第一版。北京:中華書局,1995)。
釋道安原著;胡中才注釋.譯文.簡析。「鞞婆沙序」。《道安著作譯注》。(第一版。北京:宗教文化,2010)。
釋道埏。「六十卷阿毗曇毗婆沙經序」。《現代佛學大系. 8:釋文紀》。(初版。台北新店:彌勒,民71-73)。
櫻部建著。「大毘婆沙論.鞞婆沙論」。《俱舍論の研究:界.根品》。(初版。京都:法藏館,昭和44)。
觀淨比丘著。「《大毘婆沙論》中的記載」。《復歸佛陀的教導(二):導論章--兼論印順法師的新典範》。(初版。彰化員林:正法律學園,2006)。
坂本幸男著。「『大毘婆沙論』に引用されたる『品類足論』について」。《阿毘達磨の研究》。(初版。東京:大東,昭和56)。
坂本幸男著;釋依觀譯。「《大毘婆沙論》所引用的《品類足論》」。《坂本幸男教授遺集(一):阿毘達磨之研究》。(初版。台北石碇: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2005)。

□學位論文
宋雲鳳撰。「《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中〈世第一法〉之研究」。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9。
李秀真(釋會忍)撰。「《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業論研究」。碩士論文。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民92。
周柔含著。「說一切有部における修行道論の研究:『大毘婆沙論』の「順決擇分」を中心として」。博士論文。立正大學,平成19[2007]。
孫儷茗著。「『婆沙論』を中心とする說一切有部の修道論:主に見道以前の修習を中心とした研究」。博士論文。龍谷大學,平成16[2004]。
高穎。「《大毗婆沙論》的修心思想研究:兼與西方心理治療比較」。博士論文。四川大學,2007。
顏建益。「《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中有」相關議題之探究:以「中有救度」為核心」。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3。

□會議論文
黃俊威。「梵漢《中論》〈觀因緣品〉與《大毘婆沙論》〈見蘊.智納息〉之對比研究──以說一切有部之〈六因四緣說〉為中心」。《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華梵大學哲學系,民89):頁91-128。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哲學系主辦,民國89年5月27日至28日。
釋安慧。「『斷煩惱』的探討---以《大毘婆沙論》為中心」。《第十五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會後論文集》。(新竹:福嚴佛學院,民93):頁A1-A31。第十五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福嚴佛學院主辦;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圓光佛學研究所、中華佛學研究所、南華大學佛教學研究所、中華慧炬佛學會、慈光禪學研究所、元亨佛學研究所、玄奘學術研究院、佛教解脫道研修所、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協辦,2004年9月11日至12日。
釋悟殷。「《施設論》思想與風格之探究(上)──以唐譯《大毘婆沙論》為主」。《人間佛教解與行:第九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論壇大會手冊.會議論文》。(桃園觀音:玄奘大學宗教學系,民99)。第九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論壇──人間佛教解行研習營,玄奘大學宗教學系、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主辦;玄奘大學應用倫理研究中心、佛教弘誓學院承辦,2010年4月17日至18日。
釋悟殷。「《施設論》思想與風格之探究(續編)──以唐譯《大毘婆沙論》為主」。第十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暨傳道法師七秩壽慶學術研討會,玄奘大學宗教學系、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主辦;新竹市法源講寺、財團法人妙雲蘭若、台南妙心寺、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協辦;玄奘大學應用倫理研究中心、佛教弘誓學院承辦,2011年3月12日至13日。
釋祖蓮。「『聞所成慧唯緣名境』考─以《大毘婆娑論》、《俱舍論》、《順正理論》為中心」。《第十一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2000):頁1-15。第十一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2000年8月26日至27日。

□期刊論文
강신보 (Sin Bo Kang)。「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에 나타난禪定에서의 四念住의 意義」。《韓國禪學》8號(2012年2月14日):頁125-165。
三友健容。「『大毘婆沙論』成立の諸問題」。《宗教研究》83卷4號(2010年3月30日):頁1466-1467。
三友健容。「『婆沙論』と『大智度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8卷1號=通號119號(2009年12月20日):頁379-373。
小野玄妙。「婆沙結集に對する疑議」。《新佛教》7卷3號。
「支那內學院出版《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結蘊》」。《佛學半月刊》100期(1935年4月1日):頁35。
「支那內學院出版《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結蘊》」。《佛學半月刊》98期(1935年3月1日):頁19。
「支那內學院出版《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結蘊》」。《佛學半月刊》99期(1935年3月16日):頁5。
加藤精神。「木村泰賢博士の新說「大毘婆娑論結集の因緣に就て」を讀む」。《六大新報》1062號。
加藤精神。「木村泰賢博士の新說「大毘婆娑論結集の因緣に就て」を讀む」。《六大新報》1063號。
加藤精神。「木村泰賢博士の新說「大毘婆娑論結集の因緣に就て」を讀む」。《六大新報》1064號。
加藤精神。「婆娑論編成に關する木村博士の新說を批判す」。《中央佛教》8卷9號。
平川彰。「婆沙論より見たる大乘教團の在り方」。《日本佛教學會年報》22號(1957年3月1日):頁249-274。
平秀道,福原亮嚴。「大毘婆沙論の總合的研究」。《龍谷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紀要》11號(1972年6月):頁119-148。
平秀道。「大毘婆沙論中の說話」。《龍谷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紀要》11號(1972年6月)。
田上太秀。「大毘婆沙論における發心について」。《宗教研究》218號。
田上太秀。「大毘婆沙論の發心說」。《駒澤大學佛教學部論集》4號(1973年12月):頁29-42。
田中教照。「阿毘曇心論系と大毘婆沙論の修行道論のちがい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4卷1號=通號47號(1975年12月25日):頁172-173。
石田一裕。「解釋のあり方 -- 『婆沙論』を通して」。《佛教論叢》53號(2008年1月1日):頁117-124。
光川豐藝。「實有說と無自性說:特に婆沙論と中論に留意して」。《佛教學研究》32/33號(1977年3月31日):頁42-61。
宅見春雄。「大毘婆沙論に於ける諸部派教義概觀」。《佛教學論叢》1號(1936年3月)。
宅見春雄。「婆沙論の萬有區分に就いての諸問題」。《摩訶衍》16號(1936年3月5日):頁86-97。
宅見春雄。「婆沙論所出諸論師教說に就て」。《佛教論叢》4號(1956年3月1日):頁57-59。
宅見春雄。「婆沙論所收の諸異說について」。《宗教研究》131號(1952年8月1日):頁43-44。
池田宗讓。「『世諦の中に第一義諦有りや不や』發問の周圍(1)『婆沙論』と『涅槃經』において」。《大正大學大學院研究論集》35號(2011年3月):頁1-14。
池田宗讓。「『世諦の中に第一義諦有りや不や』發問の周圍(2)『婆沙論』と『涅槃經』において」。《大正大學大學院研究論集》36號(2012年3月):頁1-16。
舟橋一哉。「尸陀槃尼の鞞婆沙論編纂の形式と其の支那傳譯に就いて」。《大谷學報》15卷3號=通號55號(1934年10月30日):頁146-168。
西尾京雄。「報身佛の歷史的研究:婆沙論時代を中心として」。《大谷學報》11卷1號=通號37號(1930年3月5日):頁34-69。
西村實則。「『婆沙論』結蘊について」。《佛教論叢》41號(1997年1月1日):頁3-12。
西村實則。「『發智論』『婆沙論』の煩惱體系」。《三康文化研究所年報》29號(1998年3月30日):頁1-60。
佐佐木宣祐。「所知障の研究:『婆沙論』の不染污無知說」。《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0卷1號=通號125號(2011年12月20日):頁402-398。
佐佐木閑。「『婆沙論』の構造分析における留意點」。《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9卷2號=通號123號(2011年3月20日):頁911-903。
佐佐木閑。「『婆沙論』諸本の相互關係」。《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6卷1號=通號113號(2007年12月20日):頁350-344。
佐佐木閑。「尸陀槃尼撰『鞞婆沙論』と浮陀跋摩等譯『阿毘曇毘婆沙論』の對照表」。《佛教研究》33號(2005年3月30日):頁51-82。
佐佐木閑。「六足と『婆沙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2卷1號=通號103號(2003年12月1日):頁348-353。
佐佐木閑。「婆沙論と律」。《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9卷1號=通號97號(2000年12月1日):頁413-421。
佐野靖夫。「《見えるもの》と《見てしまうもの》:『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定蘊一行納息第五之四をめぐる一試論」。《佛教學論集》21號(1997年3月21日):頁72-80。
佐野靖夫。「『大毘婆沙論』見蘊見納息遡及の外道と異部」。《宗教研究》71卷4輯=315號(1998年):頁196-197。
佐野靖夫。「思想史における非連續と連續:『發智論』.『大毘婆沙論』所出の異部宗」。《日本佛教學會年報》66號(2001年3月):頁65-82。
吳老擇。「《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在佛法中的地位」。《法光》195號(2005年12月1日):頁頁次。
宋雲鳳。「《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中『世第一法』之探源」。《法光》196期(2006年1月1日):頁頁次。
那須(櫻井)良彥。「『婆沙論』における得修(未來修)と成就(得)の實在論證」。《東海佛教》51號(2006年3月):頁72-55。
那須良彥。「心亂.心狂亂.掉舉:『發智論』と『大毘婆沙論』を中心とし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0卷1號=通號125號(2011年12月20日):頁371-365。
那須良彥。「空界と虛空無為との區別--婆沙論を中心とし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6卷2號=通號114號(2008年3月20日):頁865-861。
那須良彥。「記憶するしくみ--『發智論』『大毘婆沙論』の所說を中心とし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9卷1號=通號122號(2010年12月20日):頁372-365。
那須圓照。「『婆沙論』第75卷『虛空と空界について』及び『俱舍論』2,55c-dに對する衆賢註『三つの無為、虛空、非擇滅』--"Louis de La Vallee Poussinによって翻譯され註釋されたアビダルマ文獻--涅槃と無為一般に關わるテクスト2."Bulletin de l'Ecole Francaise d'Extreme-Orient(1930年),pp.247-250, pp.263-272,pp.292-298の和譯研究[含 中國語文]」。《インド學チベット學研究》14號(2010年1月1日):頁21-47[含 英語文要旨]。
周柔含。「《婆沙論》三譯本及其成立」。《臺大佛學研究》15號(2008年6月1日):頁1-44。
林崇安。「印度因明源流略探--依《大毘婆沙論》」。《法光》81期(1996年6月1日):頁頁次。
松島央龍。「『大毘婆沙論』の無表--俱舍論以前の無表業(2)」。《印度哲學佛教學》25號(2010年10月):頁294-279。
松濤泰雄。「ābhidhārmikaについて:婆沙論を中心とし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9卷1號=通號57號(1980年12月31日):頁124-125。
松坂旭信。「忍辱行者(「新婆沙論」によりて)」。《真言》293號。
武田宏道。「『婆沙論』における有為相の研究」。《龍谷大學論集》442號(1993年6月):頁73-94。
河村孝照。「大毘婆沙論に說かれた菩薩論」。《宗教研究》36卷3輯=174號(1963年1月1日):頁70-71。
河村孝照。「大乘涅槃經と婆沙論:二種施食の果報無差別をめぐっ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9卷2號=通號58號(1981年3月31日):頁664-667。
河村孝照。「法救造五事毘婆沙論についての檢討:大毘婆沙論研究の一環とし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3卷2號=通號26號(1965年3月31日):頁583-587。
河村孝照。「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綱要」。《東洋大學大學院紀要》25號(1988年2月28日):頁136-164(L)。
河村孝照。「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綱要(V7-V9)」。《東洋學研究》24號(1990年3月31日):頁1-20(L)。
河村孝照。「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綱要(V9-V12)」。《東洋大學大學院紀要》27號(1991年2月28日):頁92-116(L)。
河村孝照。「阿毘達磨大毘婆娑論綱要(V13-V14)」。《東洋學研究》27號(1992年3月30日):頁1-10。
河村孝照。「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綱要(V14-V16)」。《東洋大學大學院紀要》29號(1993年2月27日):頁95-118。
河村孝照。「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綱要(V17-V19)」。《東洋大學大學院紀要》30號(1994年2月28日):頁126-102。
河村孝照。「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綱要(V19-V22)」。《東洋大學大學院紀要》31號(1995年2月28日):頁176-153。
河村孝照。「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綱要(V26-V28)」。《東洋大學大學院紀要》26號(1989年2月28日):頁179-204(L)。
河村孝照。「婆沙論における外國師について」。《宗教研究》41卷3輯=194號(1968年3月1日):頁115-116。
河村孝照。「婆沙論における斷惑說--大毘婆沙論綱要の中」。《東洋學論叢》20號(1995年3月):頁190-172。
河村孝照。「婆沙論における斷惑說-大毘婆沙論綱要の中-」。《東洋學論叢》48號。
河村孝照。「婆沙論に說かれた緣起論(婆沙論綱要)」。《東洋學研究》23號(1989年3月31日):頁1-20(L)。
河村孝照。「新舊兩婆沙論の相違について:とくに兩譯依用の本論の比較にお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5卷2號=通號30號(1967年3月31日):頁569-573。
河村孝照。「鞞婆沙論に關する若干の問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6卷2號=通號32號(1968年3月31日):頁847-851。
近藤伸介。「『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における種子の考察」。《佛教大學大學院紀要. 文學研究科篇》39號(2011年3月1日):頁1-15。
青原令知。「『婆沙論』における『作用』について」。《龍谷大學大學院佛教學研究室年報》2號(1986年4月1日):頁2-8。
青原令知。「『婆沙論』における『作用』について」。《龍谷大學佛教學研究室年報》2號(1986年4月):頁2-8。
青原令知。「『婆沙論』の論述形態」。《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8卷2號=通號76號(1990年3月20日):頁872-876。
前田至成。「大毘沙論の釋疏と婆沙條目の研究」。《龍谷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紀要》11號(1972年6月)。
前田英一。「『婆沙論』における正しい認識の根拠について」。《早稻田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紀要. 第1分冊》47號(2001年度):頁85-96。
前田英一。「『婆沙論』における佛眼と天眼の認識對象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3卷1號=通號105號(2004年12月20日):頁227-230。
前田英一。「『婆沙論』における苦の認識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1卷1號=通號101號(2002年12月20日):頁202-205。
前田英一。「『婆沙論』における無分別のとらえ方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4卷1號=通號107號(2005年12月20日):頁401-397。
前田英一。「『婆沙論』における聲聞の利他について」。《論叢アジアの文化と思想》12號(2003年):頁1-23。
前田英一。「『婆沙論』に見える聖言量と推理との關係について」。《論叢アジアの文化と思想》9號(2000年12月30日):頁1-12。
前田英一。「『婆沙論』に說かれる定中における言語について」。《早稻田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紀要. 第1分冊》51號(2005年度):頁79-89。
前田英一。「說一切有部における無分別とされる五識に關する議論について--『婆沙論』の記述を中心に」。《日本佛教學會年報》73號(2007年1月1日):頁257-269。
洪鴻榮。「大毘婆沙論における止觀の構造」。《佛教學論集》25號(2003年3月30日):頁19-32(L)。
孫儷茗。「『婆沙論』における三善根と四慧の關係について」。《宗教研究》77卷4輯=339號(2004年3月30日):頁252-253。
孫儷茗。「『婆沙論』における順福分善根について」。《パーリ學佛教文化學》17號(2003年12月20日):頁55-64。
孫儷茗。「四諦における道諦說について―『婆沙論』を中心とし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0卷2號=通號100號(2002年3月20日):頁903-905。
孫儷茗。「說一切有部の修行段階說と三善根の關係について--『婆沙論』から『俱舍論』へ」。《佛教學研究》58/59號(2003年3月):頁259-288。
徐一智。「《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相關論著初探」。《法光》196號(2006年1月1日):頁頁次。
祖父江章子。「阿毘達磨大毘婆娑論における菩薩行--特に波羅蜜多行を中心として」。《東洋學研究》31號(1994年3月31日):頁505-517。
祖父江章子。「阿毘達磨大毘婆娑論における菩薩思想の一考察:特に阿毘曇と毘婆娑論とビ婆娑論と比較して」。《東洋學研究》13號(1979年3月31日):頁63-69。
祖父江章子。「阿毘達磨大毘婆娑論における釋迦菩薩像」。《東洋學研究》27號(1992年3月30日):頁65-71。
高觀如。「阿毗達磨大毗婆娑論」。《中國佛教》3期(1989年5月1日):頁頁次。
惟康法師。「說一切有部『四諦現觀』之初探-以《大毘婆沙論》為主」。《福嚴會訊》4期(2004年):頁53-72。
敖子魚。「法尊上人譯大毗婆沙論始末記」。《現代佛學》(1951年1月1日)。
「清藏阿毗曇毗婆沙論」。《微妙聲》1期(1936年11月15日)。
許瀟。「《大毗婆沙論》中的極微說」。《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1期(2012年2月15日)。
郭東和。「고려 팔만대장경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판각에 관한 사례 연구」。《書誌學研究》46輯(2010年9月):頁403-433。
森章司。「新.舊『婆沙論』の引用經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1卷2號=通號42號(1973年3月31日):頁801-886。
渡邊海旭。「二楞學人の「婆沙結集の疑義」につきて」。《新佛教》7卷7號。
渡邊楳雄。「婆沙結集說についての教授の達識」。《大正大學學報》16號(1933年2月):頁139-141。
「發起補刻二百卷大毗婆沙論所缺的三十卷經版」。《弘化月刊》151期(1953年12月25日):頁20。
楠宏生。「『婆沙論』における離繋得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7卷1號=通號116號(2008年12月1日):頁355-351。
楠宏生。「『發智論』『婆沙論』における得の展開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6卷1號=通號113號(2007年12月20日):頁361-358。
落合俊典。「『大毘婆沙論』の譯出と綱要書の編集--『文義次第』復元への試み」。《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研究紀要》10號(2006年3月1日):頁41-84。
葉德生。「『大毘婆沙論』における三三昧.三解脱門」。《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1卷1號=通號81號(1992年12月20日):頁452-454。
「補刻大毘婆娑論消息」。《覺訊月刊》88期(1954年4月10日):頁20。
정연실 (Yon Sil Jeong)。「敦煌本과 再雕本 『阿毗達磨大毘婆沙論』의 異體字」。《中國語言研究》29輯(2009年11月4日):頁259-279。
福田琢。「『大毘婆沙論』に見える譬喻者の心心所別體說」。《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5卷2號=通號90號(1997年3月20日):頁910-913。
福田琢。「『婆沙論』における得と成就」。《大谷大學大學院研究紀要》7號(1990年12月1日):頁1-22(L)。
福原亮嚴。「大毘婆沙論の智の研究」。《龍谷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紀要》11號(1972年6月)。
福原亮嚴。「西域出土『婆沙論雜抄』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卷1號=通號11號(1958年1月10日):頁182-185。
榎本文雄。「『婆沙論』の梵文寫本斷片」。《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2卷1號=通號83號(1993年12月25日):頁490-495。
廣瀨智一。「アビダルマにおける破邪の形態:特に『大毘婆沙論』を中心として」。《日本佛教學會年報》48號(1983年1月):頁87-102。
橘惠勝。「大毘婆沙と起信論(上)」。《新佛教》7卷8號。
橘惠勝。「大毘婆沙と起信論(中)」。《新佛教》7卷9號。
橘惠勝。「大毘婆沙と起信論(下)」。《新佛教》7卷10號。
齋藤滋。「『アビダルマ.ディーパ』と『大毘婆沙論』」。《東海佛教》44號(1999年3月):頁100-86。
齋藤滋。「尸陀槃尼撰『[ビ]婆沙論』における‘dravya’」。《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9卷1號=通號122號(2010年12月20日):頁377-373。
齋藤滋。「說一切有部における『アビダルマ』--『大毘婆沙論』と『俱舍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7卷1號=通號116號(2008年12月1日):頁350-344。
齋藤滋。「說一切有部の有為相について--『アビダルマ.ディーパ』と『大毘婆沙論』」。《東海佛教》46號(2001年3月):頁85-69。
釋果暉。「『大毘婆沙論』における止觀の構造」。《佛教學論集》19號(2003年1月1日):頁19-32。
釋悟殷。「《大毘婆沙論》中的分別論師之思想與風格(上)」。《弘誓雙月刊》74期(2005年4月)。
釋悟殷。「《大毘婆沙論》中的分別論師之思想與風格(中)」。《弘誓雙月刊》77期(2005年10月)。
釋悟殷。「《大毘婆沙論》中的分別論師之思想與風格(下)」。《弘誓雙月刊》78期(2005年12月)。
釋悟殷。「從唐譯《阿毘達磨大毗婆沙論》--探討論師詮釋戒律之風格(待續)」。《弘誓通訊》18號(1995年12月1日):頁10-17。
釋悟殷。「從唐譯《阿毘達磨大毗婆沙論》探討論師詮釋戒律之風格(三)」。《弘誓》20期(1996年4月1日):頁4-10。
釋悟殷。「讀《大毗婆沙論》劄記--論師的菩薩觀(上)」。《圓光新誌》39期(1998年5月1日):頁5-16。
釋悟殷。「讀《大毘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時間』觀(一)」。《弘誓雙月刊》48期(2000年12月)。
釋悟殷。「讀《大毘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時間』觀(二)」。《弘誓雙月刊》49期(2001年2月)。
釋悟殷。「讀《大毘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佛陀觀(一)」。《弘誓雙月刊》30期(1997年12月1日):頁5-12。
釋悟殷。「讀《大毘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佛陀觀(二)」。《弘誓雙月刊》31期(1998年2月)。
釋悟殷。「讀《大毘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佛陀觀(三)」。《弘誓雙月刊》32期(1998年4月)。
釋悟殷。「讀《大毘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佛陀觀(四)」。《弘誓雙月刊》33期(1998年6月)。
釋悟殷。「讀《大毘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業力觀(上)」。《弘誓雙月刊》43期(2000年2月)。
釋悟殷。「讀《大毘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業力觀(中)」。《弘誓雙月刊》44期(2000年4月):頁25-40。
釋悟殷。「讀《大毘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業力觀(下)」。《弘誓雙月刊》45期(2000年6月)。
釋悟殷。「讀《大毘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聖果觀(一)」。《弘誓雙月刊》35期(1998年10月)。
釋悟殷。「讀《大毘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聖果觀(二)」。《弘誓雙月刊》36期(1998年12月)。
釋悟殷。「讀《大毘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聖果觀(三)」。《弘誓雙月刊》37期(1999年2月)。
釋悟殷。「讀《大毘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聖果觀(四)」。《弘誓雙月刊》38期(1999年4月):頁31-38。
釋悟殷。「讀《大毘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聖果觀(五)」。《弘誓雙月刊》39期(1999年6月)。
釋悟殷。「讀《大毘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中有觀(上)」。《弘誓雙月刊》40期(1999年8月)。
釋悟殷。「讀《大毘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中有觀(中)」。《弘誓雙月刊》41期(1999年10月):頁13-17。
釋悟殷。「讀《大毘婆沙論》劄記 論師的中有觀(下)」。《弘誓雙月刊》42期(1999年12月):頁7-17。
櫻井良彥。「小得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2卷2號=通號104號(2004年3月20日):頁840-837。
坂本幸男。「大毘婆沙論に引用されたる品類足論について」。《宗教研究》新12卷5號=90號():頁58-75。
桝田善夫。「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の一特相」。《佛教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所報》2號(1985年3月31日):頁2-4。
桝田善夫。「阿毘達磨毘沙論の一特相」。《佛教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年報》3號(1987年3月31日):頁2-4。
桝田善夫。「發智.大毘婆沙論における世第一法說の一考察」。《佛教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所報》1號(1984年3月31日):頁7-9。
桝田善夫。「新舊兩毘婆沙論における一.二の相違點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0卷2號=通號60號(1982年3月31日):頁858-861。
桝田善夫。「新舊兩毘婆沙論に於ける發智論の異本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9卷1號=通號57號(1980年12月31日):頁122-123。
桝田善夫。「新舊兩毘婆沙論の一相違點」。《佛教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年報》6號(1988年6月30日):頁2-4。
梶濱亮俊。「『婆沙論』における夢の研究」。《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0卷1號=通號79號(1991年1月1日):頁21-27。

□研究報告
佐佐木閑。「『婆沙論』の總合的研究」。2006年度~2009年度。
河村孝照。「大毘婆沙論を中心とした部派佛教各派の教義の整理とその研究」。1971年度。
top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