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收錄中文、日文、西文大方等大集經之圖書資料、學位論文、期刊論文等。 |
2. | 著錄欄位依序為:題名、著者、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等七項。 |
3. | 排列順序:依筆劃順序排列。 |
4. | 資料項度不詳者,略而不寫。 |
5. | 本書目之日文字採用Unicode碼輸入顯示。 |
□圖書資料 |
| 《大集須彌藏經.虛空孕菩薩經.虛空藏菩薩經.虛空藏菩薩神咒經……》。初版。台南市:和裕,民86。 |
| 《大集經》。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0。 |
| 久留宮圓秀校訂。《梵文寶星陀羅尼經:Ratnaketuparivarta -- Sanskrit Text》。京都:平樂寺書店,1978年。 |
| 久留宮圓秀校訂。《藏譯寶星陀羅尼經:'Dus pa chen po rin po che tog gi gzuns》。京都:平樂寺書店,1979年。 |
| 久留宮圓秀校註。《新國譯大藏經. 11 : 諸經部. 1--寶星陀羅尼經》。日本東京都:大藏,1993。 |
| 井上拓歩拓本。《摩崖刻經 : 鉄山・大集經拓本集》。福岡:自由舍,2007)。 |
| 東北著。《修行實用名相 : 佛說大集經》。初版。台北市:春天出版國際,2006。 |
| 曇無讖譯。《大集經》。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2。 |
| 釋不空譯。《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 ; 大乘密嚴經合刊》。 |
□圖書論文 |
| A. F. Rudolf Hoernle (ed. & tr.)。「Ratnadhvaja, in the Mahasamnipata sutra」。《Manuscript Remains of Buddhist Literature Found in Eastern Turkestan》。(Oxford:Clarendon Press,1916):頁100-103。 |
| 不空譯。「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虛空藏菩薩經典》。(初版。台北市:全佛文化,1995)。 |
| 水野弘元等編。「大集經」。《佛典解題事典》。(臺初版。台北縣:地平線,民66)。 |
| 水野弘元著。「大集經の心所法」。《パーリ佛教を中心とした佛教の心識論》。(改訂版。日本東京都:ピタカ,昭和53)。 |
| 王雅慧編著。「烈火鬥乾柴-《大方等大集經》」。《佛經寓言的智慧 : 一百二十篇佛陀智慧的寓言》。(初版。台中市:好讀,2001)。 |
| 平川彰著。「『大集經』における轉女身說」。《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日本東京都:春秋社,昭和43)。 |
| 平川彰著。「大集經における轉女身說」。《平川彰著作集. 第3卷 : 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 Ⅰ》。(初版。日本東京都:春秋社,1988-2000)。 |
| 任繼愈主編。「《方等大集經》及其鬼神系統」。《中國佛教史. 第三卷》。(第一版。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5-1988)。 |
| 全佛編輯部主編。「大集經」。《佛教的重要經典》。(初版。台北市:全佛文化,2004)。 |
| 宇治谷祐顯。「化身土卷における天神地祇:特に大集經月藏分との比較交涉を中心として」。《教行信證化身土末卷の研究》。(日本愛知:同朋大學佛教學會,1976):頁77-88。 |
| 吳秋慧。「大集經與行菩薩道」。《蓮華園記. 第八輯》。(台北縣:原泉,民63-)。 |
| 李順吉編著。「寶女所問經」。《佛教經典解說》。(台北縣新店市:常春樹,民75)。 |
| 李順吉編著。「寶星陀羅尼經」。《佛教經典解說》。(台北縣新店市:常春樹,民75)。 |
| 杜斗城著。「大方等大集經」。《北涼佛教研究》。(台一版。台北市:新文豐,1998)。 |
| 岩本裕譯。「大集經」。《佛教聖典選. 第4卷》。(東京:讀賣新聞社,1975)。 |
| 松田慎也。「大集部.寶星陀羅尼經 Ratnaketu-dharani-sutra」。《大乘經典解說事典》。(東京:北辰堂,1997年):頁187-190。 |
| 相川政行著。「鄒城市鐵山『大集經』題刻と「石頌」の研究」。《相川鐵崖古稀記念書學論文集》。(東京:木耳社,2007)。 |
| 唐刻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三十」。《房山雲居寺石經 : 石刻佛教大藏經》。(台北市:里仁,民70)。 |
| 高森顯徹著;余萬居譯。「『大集經』說到末法時代,除了依靠彌陀本願之外,其他都沒有任何得救之道。請寫出其一段來。」。《淨土本願教學錄》。(第一版。台北市:法爾,民77)。 |
| 高觀如。「大方等大集經」。《中國佛教. 第三輯》。(第一版。中國上海:知識,1980-1989)。 |
| 張治江,成剛,汪澤源主編。「大方等大集經」。《佛教文化(上)》。(初版。高雄市:麗文文化,1995)。 |
| 望月海慧。「ディーパンカラシュリージュニャーナの『大集經』に引用される法華經」。《法華經の思想と展開:法華經研究. 13》。(平樂寺書店,2001):頁295-324。 |
| 莊明興著。「《十輪經》與《大集經》」。《中國中古的地藏信仰》。(初版。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民88)。 |
| 陳燕珠著。「大方等大集日藏分經十卷」。《新編補正房山石經題記彙編》。(初版。台北縣永和市:覺苑,1995)。 |
| 陳燕珠著。「大方等大集經」。《新編補正房山石經題記彙編》。(初版。台北縣永和市:覺苑,1995)。 |
| 陳燕珠著。「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十卷」。《新編補正房山石經題記彙編》。(初版。台北縣永和市:覺苑,1995)。 |
| 陳燕珠著。「大乘大集經須彌藏分二卷」。《新編補正房山石經題記彙編》。(初版。台北縣永和市:覺苑,1995)。 |
| 陳燕珠著。「大集經月藏分第十二十卷」。《新編補正房山石經題記彙編》。(初版。台北縣永和市:覺苑,1995)。 |
| 陳燕珠著。「佛說寶星陁羅尼經十卷」。《新編補正房山石經題記彙編》。(初版。台北縣永和市:覺苑,1995)。 |
| 黃卓越主編。「大方等大集經」。《中國佛教大觀. 上》。(第二版。中國哈爾濱:哈爾濱,2002)。 |
| 曇無讖譯。「大方等大集經(虛空藏菩薩品)」。《虛空藏菩薩經典》。(初版。台北市:全佛文化,1995)。 |
| 蕭登福著。「北涼.曇無懺譯《大方等大集經》六十卷中第一至二十六卷及三十一至三十三卷」。《道家道教影響下的佛教經籍(上)》。(台一版。台北市:新文豐,2005)。 |
| 蕭登福著。「西晉.竺法護譯《大哀經》八卷」。《道家道教影響下的佛教經籍(上)》。(台一版。台北市:新文豐,2005)。 |
| 蕭登福著。「西晉.竺法護譯《佛說無言童子經》二卷」。《道家道教影響下的佛教經籍(上)》。(台一版。台北市:新文豐,2005)。 |
| 蕭登福著。「西晉.竺法護譯《阿差末菩薩經》七卷」。《道家道教影響下的佛教經籍(上)》。(台一版。台北市:新文豐,2005)。 |
| 蕭登福著。「西晉.竺法護譯《寶女所問經》四卷」。《道家道教影響下的佛教經籍(上)》。(台一版。台北市:新文豐,2005)。 |
| 蕭登福著。「隋.那連提耶舍譯《大方等大集經》卷33至卷60」。《道家道教影響下的佛教經籍(下)》。(台一版。台北市:新文豐,2005)。 |
| 蕭登福著。「劉宋.智嚴共寶雲譯《大方等大集經》卷二十七至卷三十」。《道家道教影響下的佛教經籍(下)》。(台一版。台北市:新文豐,2005)。 |
| 謝希堯編著。「大方等大集經 烈火鬥乾柴」。《佛經寓言精選》。(初版。台北市:國家,民78)。 |
| 藍吉富主編。「大集經說五部」。《現代佛學大系. 54 : 沈曾植選集 ; 湯用彤選集 ; 楊白衣選集 ; 霍韜晦選集》。(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1-73)。 |
| 羅振玉輯。「六朝寫本大集經殘一卷 : 存卷十九」。《叢書佛教文獻類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
| 蘇俊源,周亞平主編;韋志林編著。「《大方等大集經》是怎樣一部經典?」。《佛學文物館. 10 : 典籍篇》。(初版。台北縣板橋市:長圓圖書,民83-84)。 |
| 櫻部建。「〈曇無讖譯大集經〉總說(一)」。《藤田宏達博士還曆記念論集:インド哲學と佛教》。(日本京都市:平樂寺書店,平成元):頁297-312。 |
□學位論文 |
| 古月湖。「本性清淨之學說及其在佛法修學之應用:以《虛空藏菩薩品》為主要依據」。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7。 |
| 萬伶芳。「虛空藏菩薩的修學設計:以《大方等大集經.虛空藏菩薩品》為依據」。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研究所,民97。 |
| 薩爾吉著。「《大方等大集經》之研究」。博士論文。北京大學,2005。 |
| 釋天池(鄭光原)。「『無住懺悔』之研究:以《大方等大集經.虛空藏菩薩品》為主」。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7。 |
□期刊論文 |
| Hayashi Tomoyasu。「Shinran and the Mahasamnipata-sutra」。《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4卷2號(1995年):678-684。 |
| 久米原恆久。「末法觀と淨土行:『大集經』と道綽」。《佛敎論叢》26號(1982年9月1日):頁95-98。 |
| 久留宮圓秀。「Ratnaketuparivartaの一偈頌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4卷1號=總47號(1975年12月25日):頁67-72(L)。 |
| 大田利生。「『論註』と『大集經』:名號觀を中心として」。《真宗學》96號(1997年3月18日):頁24-47。 |
| 大門照忍。「曇鸞歸淨の傳記について--《大集經》と《觀經》の意義」。《大谷學報》43卷2號=總158號(1963年12月1日):頁46-59。 |
| 大野法道。「大集經の成立發展翻譯編輯について」。《大正大學學報》33號(1942年5月):頁35-47。 |
| 山本浩信。「『教行信證』『化卷』(末)における『大集經』の引用について」。《宗教研究》79卷4號(2006年3月30日):頁1196-1197。 |
| 山田龍城。「末法思想について大集經の成立問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卷2號=總8號(1956年3月30日):頁54-63。 |
| 中村瑞隆。「寶星陀羅尼經斷簡」。《法華文化研究》1號(1975年3月):頁13-37(L)。 |
| 氏家昭夫。「大集經におけるダーラニー說」。《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6卷2號=總52號(1978年3月20日):頁615-622。 |
| 氏家覺勝。「大集經における陀羅尼說」。《成田山佛教研究所紀要》11號(1988年3月28日):頁13-47。 |
| 石井公成。「『大集經』尊重派の地論師」。《駒澤短期大學研究紀要》23號(1995年3月25日):頁103-110。 |
| 宇治谷祐顯。「『大集月藏分』所說の天神地祗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5卷2號=總50號(1977年3月31日):頁84-87。 |
| 竹內良英。「食厭想の種種相:『修行道地經』及び『大方等大集經』の諸說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85號=43卷1號(1994年12月20日):頁398-392。 |
| 佐野靖夫。「大乘經典における星辰信仰:『大集經』數理天文シミュレーションによる」。《大學院年報》15號(1998年3月1日):頁107-137。 |
| 明神洋。「陀羅尼咒の成立について:『大集經』を中心に」。《東洋の思想と宗敎》8號(1991年):頁55-71。 |
| 林智康。「親鸞と『大集經』」。《印度學佛教學研究》88號=44卷2號(1996年3月20日):頁678-684。 |
| 阿部貴子。「入出息念の大乘的展開--『大集經』を中心として」。《智山學報》55號(2006年3月):頁113-132。 |
| 相川政行。「鄒城市鐵山『大集經』題刻と『石頌』の研究」。《立正大學文學部研究紀要20號(2004年3月25日):頁1-17。 |
| 高橋晃一。「『大集經』に見られるanabhilāpyaの用例と『菩薩地』の思想形成との關連について」。《インド哲學佛教學研究》6號(1999年3月20日):頁31-45(L)。 |
| 高觀如。「大方等大集經」。《中國佛教》3期(1989年5月1日)。 |
| 善波周。「大集經の天文記事:その成立問題に關連して」。《日本佛教學會年報》22號(1957年3月):頁101-116。 |
| 聖凱。「《大集經》與地論學派--以判教為中心」。《法音》2008年第1期(2008年1月1日):頁6-11。 |
| 幡谷明。「淨土教と大集經」。《親鸞教學》53號(1989年1月20日):頁1-29。 |
| 橋爪觀秀。「末法思想に關する社會的由因:大集月藏經の譯出者を問題點とし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4號=17卷2號(1969年3月31日):頁134-135。 |
| 橋本芳契。「大集經の世界と維摩經:毘摩羅詰の密教的存在」。《密教文化》143號(1983年8月21日):頁1-13。 |
| 橋本芳契。「曇鸞の信仰論理大集經の淨土教理」。《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2卷1號=總63號(1983年12月25日):頁103-108。 |
| 鎧淳。「RATNAKETUPARIVARTA Sanskrit Text Edited and Annoted by Y. Kurumiya, Ph. D. Kyoto: Heirakuji Shoten」。《宗教研究》247號=54卷4號(1981年3月31日):頁103-106。 |
| 坂本廣博。「『大集經』と南岳慧思」。《叡山學院硏究紀要》4號(1981年):頁62-72。 |
| 坂本廣博。「中國に於ける『大集經』の流傳に關するメモ」。《天台學報》通號22號(1980年11月):頁132-137。 |
| 坂本廣博。「諸法無諍三昧法門と大集經」。《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8卷1號=總55號(1979年12月31日):頁366-3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