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收錄中文、日文、韓文般舟三昧經之圖書資料、學位論文、會議論文、期刊論文等。 |
2. | 著錄欄位依序為:題名、著者、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等七項。 |
3. | 排列順序:依筆劃順序排列。 |
4. | 資料項度不詳者,略而不寫。 |
5. | 本書目之日、韓文字採用Unicode碼輸入顯示。 |
□圖書資料 |
| 《般舟三昧經》。初版。臺南市:和裕,民86。 |
| Lokakṣema translated by; Paul Harrison translated by。《The Pratyutpanna samādhi sutra . The Śūraṅgama samādhi sutra》。Berkeley, Calif.:Numata Center for Buddhist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1998。 |
| Paul M. Harrison。《The Samadhi of Direct Encounter with the Buddhas of the Present : An Annotated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Tibetan Version of the Pratyutpanna-Buddha-Sammukhavasthita-Samadhi-Sutra》。日本東京: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附置國際佛教學研究所,1990。 |
| Paul M. Harrisoned. by。《The Tibetan text of the Pratyutpanna-Buddha-Sammukhavasthita-Samadhi-Sutra》。Tokyo, Japan:The Reiyukai Library,1978。 |
| 支婁迦讖譯。《佛說般舟三昧經》。京都:平樂寺,延寚7[1679]。 |
| 支婁迦讖譯。《般舟三昧經》。香港:佛教慈慧服務中心,1995。 |
| 支婁迦讖譯。《般舟三昧經等十經合刊》。新竹市:新竹佛學中心倡印,民86。 |
| 末木文美士著;梶山雄一著。《淨土佛教の思想. 第2卷:觀無量壽經.般舟三昧經》。東京:講談社,1992。 |
| 全佛編輯部主編。《般舟三昧經典》。初版。臺北市:全佛文化,1996。 |
| 林純教著。《藏文和譯般舟三昧經》。東京:大東出版社,1994。 |
| 徐蓀銘,吳立民釋譯。《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 40 : 般舟三昧經》。初版。台北市:佛光文化,1997。 |
| 지루가참 한역 ; [한] 보광 국역=支婁迦讖漢譯;普光國譯。《반주삼매경 = 般舟三昧經》。성남:여래장,1998。 |
| 釋智諭撰。《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通義》。再版。台北縣三峽鎮:西蓮淨苑,民76。 |
| 釋慧琛編注。《般舟三昧經注》。臺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94。 |
□圖書論文 |
| 小玉大圓。「般舟三昧經と十住毘婆沙論—智顗の般舟三昧說への一試攷」。《佛教における三昧思想》。(日本京都市:平樂寺,1976)。 |
| 平川彰著。「『般舟三昧經』『大阿陀彌經』の成立年代」。《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日本東京都:春秋社,昭和43)。 |
| 平川彰著。「阿彌陀經‧般舟三昧經と文殊菩薩」。《平川彰著作集. 第6卷初期大乘と法華思想》。(初版。日本東京都:春秋社,1988-2000)。 |
| 平川彰著。「般舟三昧經と觀佛」。《平川彰著作集. 第5卷大乘佛教の教理と教團》。(初版。日本東京都:春秋社,1988-2000)。 |
| 平川彰著。「般舟三昧經の佛塔信仰」。《平川彰著作集. 第7卷淨土思想と大乘戒》。(初版。日本東京都:春秋社,1988-2000)。 |
| 平川彰著。「般舟三昧經の塔寺」。《平川彰著作集. 第4卷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 Ⅱ》。(初版。日本東京都:春秋社,1988-2000)。 |
| 平川彰著。「般舟三昧經の譯者」。《平川彰著作集. 第7卷淨土思想と大乘戒》。(初版。日本東京都:春秋社,1988-2000)。 |
| 平川彰著。「般舟三昧經の觀佛三昧の意義」。《平川彰著作集. 第8卷日本佛教と中國佛教》。(初版。日本東京都:春秋社,1988-2000)。 |
| 平川彰著。「般舟三昧經‧大阿彌陀經の成立年代」。《平川彰著作集. 第3卷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 Ⅰ》。(初版。日本東京都:春秋社,1988-2000)。 |
| 末木文美士。「《般舟三昧經》--形成史與思想史若干問題之研究」。《華林. 第一卷》。(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1-)。 |
| 末木文美士。「『般舟三昧經』をめぐって」。《藤田宏達博士還曆記念論集:インド哲學と佛教》。(日本京都市:平樂寺書店,1989):頁313-332。 |
| 末木文美士著。「『般舟三昧經』をめぐつて」。《佛教言葉の思想史》。(日本東京都:岩波書店,1996)。 |
| 全佛編輯部主編。「般舟三昧經」。《佛教的重要經典》。(初版。台北市:全佛文化,2004)。 |
| 色井秀讓。「龍樹依用の般舟三昧經」。《奧田慈應先生喜壽紀念『佛教思想論集』》。(日本京都:平樂寺書店,1976):頁935-948。 |
| 李幸玲撰。「《般舟三昧經》與《阿彌陀經》見佛之異同」。《廬山慧遠研究》。(博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民91)。 |
| 林明珂,申國美編。「般舟三昧經」。《淨土宗大典. 一》。(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2)。 |
| 洪修平著。「《般舟三昧經》與般若思想」。《中國禪學思想史綱》。(第一版。中國南京:南京大學,1994)。 |
| 宮元啟一著;楊鴻儒譯。「般舟三昧經」。《佛學經典指南》。(台北市:大展,民80)。 |
| 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般舟三昧經》之成立」。《淨土教起源及其開展》。(美國加州:法印寺,1994)。 |
| 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般舟三昧經之出現」。《淨土教概論》。(新竹:無量壽,1987)。 |
| 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般舟三昧經之見佛說」。《淨土教概論》。(新竹:無量壽,1987)。 |
| 許文恭譯述。「般舟三昧經」。《白話臨濟錄.禪關策進》。(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2)。 |
| 廖閱鵬。「般舟三昧經」。《淨土三系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1987)。 |
| 廖閱鵬著。「般舟三昧經」。《淨土三系之研究》。(初版。高雄市:佛光,民78)。 |
| 稻垣久雄。「Pan-chou-san-mei-ching 般舟三昧經 (Translation with Notes)」。《藤田宏達博士還曆記念論集:インド哲學と佛教》。(日本京都市:平樂寺書店,1989):頁49-88。 |
| 蔣維喬著。「般舟三昧經之異譯」。《中國佛教史》。(臺景印一版。台北市:國史研究室,民61)。 |
| 蔡纓勳撰。「般舟三昧經之傳譯及要義」。《善導思想之研究》。(博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民86)。 |
| 盧笑芳。「般舟三昧經與淨土思想」。《慧遠佛教思想研究》。(碩士論文。香港:能仁書院哲學研究所,1983)。 |
| 藍吉富主編;梅鼎祚輯。「般舟三昧經記(後漢)」。《現代佛學大系. 8釋文紀》。(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1-73)。 |
| 譚明光編著。「般舟三昧經」。《大藏經入門》。(台北縣新店市:常春樹,民77)。 |
| 釋海弘。「<大智度論>與<十住毘婆沙論>中之般舟三昧略探」。《福嚴佛學院初級部學生論文集. 第八屆》。(新竹市:福嚴佛學院,民88):頁725-。 |
| 釋惠敏等著。「《般舟三昧經》對慧遠大師之影響」。《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一)》。(台北市:東初,民78)。 |
| 釋惠敏等著。「《般舟三昧經》與餘淨土經典之比較」。《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一)》。(台北市:東初,民78)。 |
| 釋聖嚴著。「《般舟三昧經》的念佛方法」。《法鼓全集. 第五輯第八冊念佛生淨土》。(二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2000)。 |
| 釋聖嚴著。「《般舟三昧經》的念佛方法」。《念佛生淨土》。(初版。台北市:東初,民84)。 |
| 釋慧嚴著。「般舟三昧經」。《淨土概論》。(初版。台北市:東大圖書,民87)。 |
| 釋繼坤撰。「《般舟三昧經》『法師』考」。《支讖譯經「法師」考》。(影印本。台北市:中華佛學研究所,民86)。 |
| 櫻部建。「般舟三昧經管見:一卷本と三卷本との關連について」。《佛教研究論集》。(大阪:清文堂,1975)。 |
□學位論文 |
| 陳漢洲。「般舟三昧念佛法門及其傳播」。碩士論文。台北縣新莊市: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民93。 |
| 蔡貴亮撰。「《般舟三昧經》思想之探討」。碩士論文。台北縣: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0。 |
| 釋心宏(盛崑宏)撰。「《般舟三昧經》的研究」。畢業論文。台北市:中華佛學研究所,民87。 |
□會議論文 |
| 汪維輝。「從語言角度看兩種《般舟三昧經》的譯者」。第二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2004。 |
□期刊論文 |
| Paul M.Harrison。「Buddhanusmrti in the pratyutpanna-buddha-sammukhavasthita-samadhi-sutra」。《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no.6(1978.1.1):pp. 35-57。 |
| 八力廣喜。「『十住毘婆沙論』における『般舟三昧經』の引用」。《印度哲學佛教學》6號(1991年10月30日):頁192-212。 |
| 小丸真司。「『般舟三昧經』と觀佛三昧 」。《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2卷2號(1984年3月):頁936-939。 |
| 小玉大圓。「般舟三昧經と十住毘婆沙論:智顗の般舟三昧說への一試攷」。《日本佛教學會年報》通號41號(1976年3月):頁99-110。 |
| 小玉大圓。「般舟三昧經と稱名念佛. 1:天台智顗の解釋をめぐって」。《佛教大學研究紀要》通號62號(1978年3月14日):頁33-56。 |
| 小玉大圓。「稱名念佛の始源--般舟三昧經を中心に〔含資料〕」。《龍谷史壇》通號81.82號(1983年3月):頁56-98。 |
| 本部圓靜。「般舟三昧經『行品』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3卷2號=總46號(1975年3月31日):頁673-674。 |
| 本部圓靜。「般舟三昧經におけるさとりの周邊」。《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5卷1號=總49號(1976年12月25日):頁158-159。 |
| 本部圓靜。「般舟三昧經における一,二の問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3號=22卷1號(1973年12月31日):頁365-368。 |
| 本部圓靜。「般舟三昧經における行法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4卷2號=總48號(1976年3月31日):頁719-721。 |
| 本部圓靜。「般舟三昧經における戒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7卷2號=總54號(1979年3月31日):頁225-228。 |
| 末木文美士。「《般舟三昧經》:形成史與思想史若干問題之研究」。《華林》第1卷(2001年4月):頁139-148。 |
| 成瀨隆純。「『觀念法門』に引用された『般舟三昧經』」。《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5卷2號=總50號(1977年3月31日):頁779-782。 |
| 色井秀讓。「般舟三昧經の成立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1號=11卷1號(1963年1月15日):頁203-206。 |
| 周叔迦。「敦煌寫本《大方等大集 賢護 經卷第一疏》--殘卷(1)」。《現代佛學》1960年4期(1960年):頁23-34。 |
| 周叔迦。「敦煌寫本《大方等大集 賢護 經卷第一疏》--殘卷(續)」。《現代佛學》1960年5期(1960年):頁23-34。 |
| 岩松淺夫。「Some Names in Pan Chou San Mei Ching」。《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8卷1號(1979年12月31日):頁27-32(L)。 |
| 林純教。「『般舟三昧經』チベット譯及び漢譯諸本に於ける比較研究--特に『般舟三昧經』と空思想との關係について」。《東洋學研究》通號32號(1995年):頁81-93。 |
| 香川孝雄。「カダリック出土Bhadrapla-straの梵文斷簡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0卷2號=總20號(1962年3月31日):頁199-203。 |
| 香川孝雄。「般舟三昧經における淨土教思想」。《佛教大學研究紀要》35號(1958年10月23日):頁118-140。 |
| 桐原秀應。「『般舟三昧經』の淨土教的性格」。《大正大學淨土學研究室大學院研究紀要》3號(1977年):頁36-39。 |
| 陳敏齡。「般舟三昧經的阿隬陀佛觀」。《東方宗教研究》1期(民76年9月):頁1+3-15。 |
| 陳敏齢。「般舟三昧經における阿彌陀佛」。《比較思想の途》5號(1986年):頁55-64。 |
| 陳銀舟。「從般舟三昧經中對念佛見佛法門之探述」。《中國佛教》33卷7期(民78年7月):頁3-9。 |
| 漆間正徳。「般舟三昧經成立私考:特に道行般若經との關係に就き」。《淨土學》11號(1937年4月):頁71-83。 |
| 賴隆彥。「淨土思想的禪觀性格--《般舟三昧經》念佛法門考」。《獅子吼》29卷6期(1990年6月1日):頁9-13。 |
| 賴隆彥。「淨土思想的禪觀性格——《般舟三昧經》念佛法門考——結論」。《獅子吼》30卷3期(1991年3月):頁13-15。 |
| 藤原凌雪。「般舟三昧經の念佛思想」。《顯真學報》19號(1938年9月1日):頁16-25(L)。 |
| 釋惠謙。「『般舟三昧經』的念佛禪觀啟示」。《慈光禪學學報》2期(民90年12月):頁45+47-66。 |
| 釋證光。「般舟三昧經中的淨土思想」。《慧炬》253期(民74年7月):頁4-6。 |
| 櫻部建。「Paul Harrison: The Samādhi of Direct Encounter with the Buddha of the Present」。《佛教學セミナー》53號(1991年5月30日):頁48-58。 |
| 櫻部建。「唯心思想を盛った般舟三昧經の一說について」。《大谷學報》231號=61卷3號(1981年12月15日):頁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