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利用指引
金剛經研究書目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
圖書資料 | 圖書論文 | 學位論文 | 會議論文 | 期刊論文 | 研究報告 | 視聽資料

1. 收錄中文、日文、西文等金剛經之圖書資料、學位論文、會議論文、期刊論文、研究報告、錄音資料等資料為主。
2. 著錄欄位依序為:題名、著者、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等七項。
3. 排列順序:依筆劃順序排列。
4. 資料項度不詳者,略而不寫。
5. 本書目之日文字採用Unicode碼輸入顯示。

□圖書資料
A. F. Price tr.。《The diamond sutra; or, the jewel of transcendental wisdom》。[2d ed.]。London, Buddhist Society,1955。
A. F. Price, Wong, Mou-lam。《The Diamond Sutra and the Sutra of Hui-Neng》。Boston, Mass. : London : Shambhala,2004。
Bhagwan Shree Rajneesh。《The Diamond Sutra : discourses on the Vajrachchedika Prajnaparamita Sutra of Gautama the Buddha》。1st ed.。Poona, India : Ma Yoga Laxmi Rajneesh Foundation,1979。
Bhikshu Wai-tao, Dwight Goddard。《The Diamond sutra : a buddhist scripture ; a new translation from the Chinese text of Kumarajiva》。Santa Barbara, CA : Dwight Goddard,1935。
Bstan-'dzin-rgya-mtsho;H. H. Dalai Lama。《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 Sutra:He Prajna-Paramita-Hrdaya Sutra》。Printed by H.K. Buddhist Book,1985。
Carl Johan Elverskog。《A critical edition of the Tibetan Diamond Sutra with a study of Buddhist terminology in four Mongolian translations》。1995。
Chien Shih, William Gemmell ; Yüan-ying。《The Diamond Sutra & paintings of Guanyin and Luohan》。1st ed.。Hong Kong [PRC] : Chi Lin Buddhist Library,1997。
Colin Hester。《Diamond sutra》。Washington, D.C. : Counterpoint,1997。
Cultural Services Division, Chi Lin Nunnery。《The Diamond Sutra & paintings of Guanyin and Luohan = 金剛般若觀音羅漢合璧》。1st ed。Hong Kong:Chi Lin Buddhist Library,1997。
Dwight Goddard。《A Buddhist Bible, the favorite scriptures of the Zen sect history of early Zen Buddhism, self-realisation of noble wisdom, the Diamond sutra, the Prajna paramita sutra, the sutra of the sixth patriarch,》。Thetford, Vermont : [The author],1932。
Edward Conze (tr., ed.)。《Vajracchedikaa Praj~naapaaramitaa》。Rome, Italy:Istituto Italiano per il Medio ed Estremo Oriente,1974。
Edward Conze (Translator)。《Buddhist Wisdom : The Diamond Sutra and The Heart Sutra》。Trumbull, CT [US]:Vintage (An Imprint of Random House),2001。
Edward Conze。《Buddhist wisdom : containing the Diamond sutra and the Heart sutra》。New ed.。New York : Random House,2002。
Edward Conze。《Vajracchedika Prajnaparamita : edited and translated with introduction and glossary》。Roma:Is. M. E. O.,1957。
Gary Steven Linebarger。《A partial analysis of the sources of Yuan-Ying's commentary on the 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 Sutra》。San Francisco, CA US: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1975。
Gemmell, William.。《The diamond sutra=Chin-kang-ching=Prajna-paramita》。Berwick, Me.:Ibis Press,2003, 1912。
Gongquan Liu。《The Diamond sutra = 金剛經》。Taipei : Buddhist Culture Service,1964。
Huaijin Nan。《Diamond Sutra explained》。1st ed.。Florham Park, N.J. :; Prim Primodia,2004。
K'uan Yu Lu, Xuanzang。《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 sutra ; He Prajna-Paramita-Hrdaya sutra》。[S.l. : s.n.], Printed by H.K. Buddhist Book Distributor,1985。
Kumārajīva。《The Diamond sutra. : [Translated from Kumarajiva's Chinese version]》。Hong Kong : H.K. Buddhist Book Distributor Press,1967。
Master Hsing Yun by;Tom Graham translated by。《Describing the indescribable : a commentary on the Diamond Sutra》。Boston:Wisdom,c2001。
Nicholas Poppe。《The Diamond Sutra. Three Mongolian Versions of the Vajracchedika Prajnaparamita. Texts, Translations, Notes, and Glossaries》。Wiesbaden:Harrassowitz,1971。
《'P'ags-pa-shes-rab-kyis[sic]-p'a-rol-tu-p'yin-pa-rdo-rje-gchod-pa = Diamond-like transcendental understanding, or Vajracchedikā, or Diamond sutra from the Prajñāparamitā, Mahāyāna sūtra》。[S.l. : s.n.,1900s。
Peter D. Bishop。《The Diamond Sutra & paintings of Guanyin and Luohan》。香港:Chi Lin Buddhist Library,1997。
Red Pine.。《Diamond sutra :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 : text and commentaries》。Washington, D.C. : Counterpoint ; Plymouth : Plymbridge,2003。
Samuel Beal。《Vajra-chhediká = the Kin Kong king, or Diamond sútra》。London : Buddhist Society,1865。
Seamus Phan, Ter Hui Peng。《Dot ZEN: Practical tips and thoughts on Business, Marketing, PR and Internet from the Diamond Sutra》。McGallen & Bolden Associates,2003。
Shao-ch'ang Li。《Popular Buddhism in China : with translations of ten Buddhist poems, thirty-two Buddhist proverbs, Hsüan ts'ang's Essence of the wisdom sutra, and Kumarajiva's Diamond sutra》。Ann Arbor, Mich. :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1977, 1939。
Shu-ling Chern。《The Diamond Sutra in Chinese culture before the Sung》。London : Dept. of the Study of Religions,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2000。
Soeng Mu。《Diamond Sutra : transforming the way we perceive the world》。Boston, Mass. : Wisdom Publications,2000。
《The diamond sutra : with supplemental texts》。1st ed.。London ; Santa Barbara : Concord Grove Press,1983。
《The Diamond sutra. [Translated from Kumarajiva's Chinese version]》。Taipei, Buddhist Culture Service,1964。
《The diamond sutra》。Santa Barbara, Calif. : Concord Grove Press,1975。
《The Diamond Sutra》。Taipei, Taiwan : Buddhist Culture Service。
Thich Nhat Hanh von。《Das Diamant-Sutra》。Verfügbare Ausgaben : Gebundene Ausgabe, Broschiert,1996。
Thich Nhat Hanh。《The diamond that cuts through illusion : commentaries on the Prajnaparamita Diamond Sutra》。Berkeley,Calif:Parallax Press,c1992。
Thomas Cleary translated from the Chinese by。《The Sutra of Hui-neng, grand master of Zen : with Hui-neng's commentary on the Diamond Sutra》。1st ed.。Boston:Shambhala,1998。
Tien Cong Tran。《Phenomen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Wisdom Sutra and the Diamond Sutra》。Bloomington, IN [US]:1st Books Library,2002; 2002。
《Vajracchedika prajhaparamita》。Delhi, India:University of Delhi,1978。
Wayne H. Huang。《The diamond sutra : how to practice undiscriminating thoughts in an uncertain and changing world》。1st ed.。Hacienda Heights, Calif. : CUBT Pub.,1993。
Wayne H. Huang英譯;黃騰逸羅馬注音。《金剛般若經 = The diamond sutra : 中英文合刊本》。美國洛杉磯:觀音禪寺倡印,1998。
Wei-nung Kiang。《The commentary on Diamond Sutra》。Taipei, Taiwan : [Taiwan Sutra Print. Co.,1964。
William Brown (William Ira)。《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ien-wen and chiang-ching-wen : an analysis of the literary forms and preaching methods of the Overcoming Demons Story and Exposition of the Diamond Sūtra》。1984, 1981。
William Gemmell。《The diamond sutra : the Prajna Paramita》。York Beach, Me. : Nicolas-Hays ; Enfield : Airlift,2003。
Xingyun ; Tom Graham。《Describing the indescribable : a commentary on the Diamond Sutra》。Boston : Wisdom,2001。
バグワン.シュリ.ラジニ-ジ(Rajneesh, Bhagwan Shree)。《ダイヤモンド.ス-トラ : 金剛般若經を語る》。初版。香川縣坂出市 : 瞑想社,1986。
一行禪師。《The Diamond that Cuts through Illusion:Commentaries on the Prajnaapaaramitaa Diamond Sutra》。Berkeley, CA [US]:Parallax Press,1992。
丁仲祜(丁福保)著。《金剛經箋註》。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編。《唐玄序集王羲之書金剛經》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
上海市佛教協會編。《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中國上海:上海市佛教協會,2000。
上海博物館編。《唐玄序集王羲之書金剛經》。上海: 人民,1983。
《大谷光瑞全集. 第5卷:佛說無量壽經義疏,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と舍衛國所說無量壽經の比較研究,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講話(新釋)》。日本東京:國書刊行會,1977。
《大谷光瑞全集. 第8卷: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講話,佛教の原理,佛教の大意,佛教の應用,佛教は科學なり,聞甚深法心不疑懼》。日本東京:國書刊行會,1977。
《大乘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上海:博古齋,1925序。
大鑑訣;道川著語。《川老金剛經(新註)》。嘉義縣:清華山,1991。
大鑑禪師口訣;道川禪師着語。《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3卷》。日本京都:貝葉書院,[19--]。
小林利裕著。《金剛般若經.般若心經研究》。日本東京:近代文藝社,1999。
山本慎次郎訓點。《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首楞嚴神咒.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日本京都:山本慎次郎,明14。
山田無文著。《金剛經》。日本京都:禪文化研究所,2004。
山東省泰山風景區管理局,山東省泰安地區文物管理局藏拓。《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濟南:齊魯書社,1984。
不著論釋人。《金剛經論》。高雄市:慶芳出版社,1955。
中村元,紀野一義譯註。《般若心經 ; 金剛般若經》。改版。日本東京:岩波書店,2001。
中華佛教居士會。《景印敦煌石室秘藏繕本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臺北:中華佛教居士會,1972。
尹協理。《白話金剛經》。第1版。石家莊市:河北人民,1992。
尹協理編。《白話金剛經 壇經》。台北市:大行出版社,1995。
尹靜夫書。《尹靜夫寫金剛經》。台北市:書者自刊,1976。
心空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台南市:大新印書局,1976。
木南卓一編。《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解并類聚法語 : 慈雲尊者示眾》。枚方:木南卓一,2002。
比田井南谷編。《秦山金剛經》。日本東京:書學院,1977。
毛樹駿。《金剛經箋》。台北市:中國孔孟學會,1976。
王巨川著。《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句解易知》。台北:圓通寺法界精舍,1973。
王巨川著。《金剛經句解易知》。再版。台中市:瑞成書局,民66。
王再復註解。《金剛經暨心經新解》。香港:[出版者不詳],2003。
王琇玫著。《金剛經的人生哲學》。第一版。中國成都:巴蜀書社,2007。
王羲之書。《唐玄序集王羲之書金剛經》。台北市:華正出版社,1985。
北京社會科學研究院宗教研究所編。《金剛經六祖壇經》。台北市:博遠出版,2000。
古吳軒出版社編輯。《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江蘇, 中國:古吳軒出版社,2002。
司東真雄撮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唐代篆例三十二體》。[出版地不明]:[出版者不明],1973。
《四合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佛說阿彌陀經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台南:台南彌陀寺印經會],民85[1996]。
平井俊榮著。《般若經 : 般若心經.金剛般若經.大品般若經》。日本東京:筑摩書房,1986。
平田精耕著。《一切は空 : 般若心經.金剛般若經》。日本東京:集英社,1991。
平田精耕著;心靈雅集編譯組譯。《一切皆空 : 般若心經+金剛經》。台北市:大展,民80。
平常編文;葛閔豐等繪圖。《心經 金剛經》。北京:東方,1999。
弘法大師書;野本白雲編著。《弘法大師金剛般若經開題》。日本東京:大日本雄辯會講談社,1947。
弘法大師筆;下中彌三郎編。《金剛般若經開題》。[東京]:平凡社,1935。
本書編委會主編。《佛祖釋迦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豪華典藏本。北京:中國藏學,1999。
永樂皇帝集編。《金剛經五十三家集註》。香港:宏大,1995。
矢島隣三編著。《金剛經撰註》。甲府:山梨労資新聞社,昭和8。
石成金著。《金剛經石註》。吉隆坡: 馬來亞佛學社,1968。
石成金註。《金剛經石註》。台北市:慈恩周刊印經會印贈,民72。
仿佛著。《禪說《金剛經》》。第一版。北京市:團結,2006。
伊凡。《活在生命現場 : 「金剛經」為入世眾生說出世法》。台北縣中和市:曼尼文化,民93。
伊藤古鑑著。《金剛經の意譯と解說》。復刻版。日本東京:國書刊行會,1986。
伊藤古鑑著。《金剛經講話:禪の正しく生きる道》。日本東京:森江書店,昭13。
伊藤古鑑著。《金剛經講話》。日本東京:國書刊行會,1986。
光啟三年金剛經神驗記事》。臺北市:新文豐,民75。
光壽會稿。《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梵文和譯》。日本京都:光壽會本部,1933。
地婆訶羅等譯。《金剛般若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 唯識三十論集》。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7。
如實佛學研究室編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五)》。一版。台北市:如實,民85。
宇井伯壽著。《大乘佛典の研究》。日本東京都:岩波書店,1963。
成學敏讀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實說》。台中市:國彰出版社,1993。
朱玖瑩。《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台南縣: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89。
朱棣。《明永樂內府刻本金剛經集注》。中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朱棣集注;一葦校點。《金剛經集注》。濟南:齊魯書社,2007。
朱棣集註。《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集註》。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89。
朱棣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集注》。第1版。合肥市:黃山書社,2005。
江支地著。《金剛經解讀》。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7。
江味農。《金剛經講義》。台北市:台灣印經處,1957。
江味農校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校正本》。高雄市:青蓮印經會,民72。
江味農校正。《金剛經校正本》。中國上海:省心蓮社,1981。
江味農著。《金剛經講義》。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2007。
江味農著;朱寬郁擷錄。《金剛經講義擷錄》。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71。
江味農講述;余晉,阮添愉點校。《金剛經講義》。第一版。中國合肥:黃山書社,2006。
百通出版社。《佛經四種:大悲總持經 / 金剛經. 心經 / 準提經 / 維摩詰所說經》。香港:百通出版社,2002。
竹村牧男,大竹晉校註。《金剛仙論》。日本東京:大藏出版,2003-2004。
西藏佛典普及會編輯。《梵藏合壁佛說能斷金剛般若經 : プリント版》。日本京都:丁子屋書店,1937。
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主編。《般若藏. 注疏部:金剛般若論外四部》。初版。高雄縣:佛光,1997。
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主編。《般若藏. 經部:金剛經外五部》。初版。高雄縣:佛光,1997。
《佛經雜寫、金剛經讚文、懺悔文》。臺北市:新文豐,民75。
《佛說大乘金剛經論》。香港荃灣:東普陀寺印,1981。
《佛說金剛經纂》。臺北市:新文豐,民75。
何永清編。《金剛經語句索引》。初版。台北市:臺灣商務,民76。
余力主編。《壇經金剛經太上感應篇合集》。北京:紫禁城,1998。
吳汝鈞著。《金剛經哲學的通俗詮釋》。台北市:臺灣商務,1996。
吳宜常藏。《敦煌秘寶唐人書金剛經 一卷》。民25。
吳垂昆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再版。台北市:慧觀禪寺籌備委員會印,民71。
吳雪□主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座》。台中縣:東洋,1964。
吳潤江講授;顧寂曜筆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十版。台北市:金剛贈經會印贈,民81。
吳靜宇撰。《金剛經釋密》。台南市:大千世界,1970。
吳靜宇撰述。《金剛經釋密》。香港:香港道德善堂,1983。
呂佛庭恭書。《金剛般若經》。初版。台北市:新文豐,民71。
呂祖註解;曾國英白話註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台北市:曾倩宜,1977。
宋錫範編著;江坂輝彌監修。《金板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東京:東アジア文化交流センター,2005。
尾芳光運著。《金剛般若經》。四版。日本東京都:大藏,1992。
李子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述記》。台北市:普門文庫,1986。
李子寬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述記 ; 佛教三經合刊》。台北市:普門文庫,民75。
李安綱編著。《佛教三經 金剛經》。第2版。北京:中國社會,2003。
李利安。《白話金剛經》第2版。。中國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
李利安。《金剛經般若思想初探》。第1版。佛光文教基金會出版社,2001年。
李柏朝。《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貫釋》。中國上海:佛學,1935。
李淑君,南懷瑾,劉豫洪。《金剛經別講》。中國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
李善單。《如是觀:李善單上品華嚴金剛經三十二品.圖騰油畫世界首展》。台北:寶勝國際文化,2007。
李瑞烈口述;周安全撰集。《聞道記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篇》。初版。臺南市:祥光印刷,2006。
沈家楨。《金剛經的硏究(增訂本)》臺北:慧炬出版社,1991。
沈祖緹手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台北市:里仁書局,2001。
沈維進主編。《北齊. 隸書:泰山金剛經》。第1版。南京:江蘇美朮,2005。
良智上師講述。《圓覺宗金剛經講義密解》。初版。台北市:圓覺,民83。
周止菴撰。《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述義》。New York, U.S.A.:美國佛教會,1965。
孟獻忠撰;古典保存會編。《金剛般若經集驗記:古鈔本》。日本東京:古典保存會,昭13。
孟獻忠編。《金剛波若經集驗記. 第1,2》。日本東京:古典保存會,昭和9-10。
宗教文化出版社。《金剛經要義》。中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屈映光。《六譯金剛經 五譯心經詮釋》。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2006。
明成祖集注。《金剛經五十三家註解》。台南市:法輪贈經會,1981。
明成祖纂輯;夏蓮居會集。《金剛經百家集註大成》。台北市:普門文庫印贈,民71。
東方橋。《金剛經現代讀》。中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東方橋。《釋迦佛之金剛經=釋迦牟尼之金剛經》。台北市:玄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東北著。《永恆的付囑》。初版。台北市:慧炬,民92。
東北著。《法身舍利寶光》。初版。台北市:慧炬,民92。
東北著。《隨處護念》。初版。台北市:慧炬,民92。
東北編著。《永恒的付囑》。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5。
東北編著。《法身舍利寶光》。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5。
東北編著。《金剛經名相解》。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5。
東北編著。《隨處護念》。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5。
林光明編註。《金剛經譯本集成》。初版。台北縣新店市:迦陵,1995。
林則徐。《林文忠公手書金剛經典》。重版。廣州:林仁厚堂存版,民24[1935]。
林鈺堂編著。《養和齋明經集》。初版。美國加州:林鈺堂,1997。
林錫珍譯解講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仁川:海光寺,佛紀2992年。
松本文三郎著。《金剛經と六祖壇經の研究》。日本京都:貝葉書院,1913。
法護譯。《道果:本頌金剛句偈註》。基隆市:大藏出版社,1992。
空海書;清雅堂編。《弘法大師金剛般若經開題》。日本東京:清雅堂,昭和16。
空海書;埜本白雲編。《弘法大師金剛般若經開題》。日本東京:日本書道學院,昭和19。
空海筆;飯島春敬編.著。《金剛般若經開題》。日本東京:書藝文化新社,1979。
芳川祖眼著。《金剛經註解》。日本東京:中央佛教社,昭和10。
芥子樓主著;林荊南校閱。《金剛經鈔會》。台北市:慧豐行,1992。
金天基集註。《金剛經 金剛經石註》。台北市:法輪雜誌社,1987。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香港:法喜運社,佛經流通處,1961。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佛說阿弥陀經 ;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 楞嚴咒 ; 大悲咒 ; 十八咒》。佛陀教育基金會,200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臨済慧照禪師語錄》。神戶:祥福寺専門道場,198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六祖法寶壇經》。第2版。台北:中華禪學,199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華寶齋書社,200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展觀目錄》。Seoul:東國大學校佛教文化研究所:東國大學校圖書館,[1968]。
《金剛般若經開題:弘法大師御真筆》。明40。
《金剛般若經開題》。大阪:油谷博文堂,明44。
《金剛經 ; 維摩詰經》。北京:中國文史,1999。
《金剛經》。北京:北京大學東方語言系,1955。
《金剛經》。香港:百通,2002。
《金剛經分目》。臺北市:新文豐,民75。
《金剛經心經》。香港:百通,2002。
《金剛經注》。臺北市:新文豐,民75。
《金剛經的研究》。香港:香港佛經流通處,[19--]。
《金剛經疏 . 仁王經疏 . 神寶記:天台藏》。台南:湛然寺,1997。
金剛經會和訓。《金剛般若波羅蜜教》。日本東京:一喝社,明42。
《金剛經解義 金剛經口訣》。香港: 虛雲和尚紀念堂,1979。
《金剛經課誦本 金剛經白話直譯》。[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2004。
《金剛經論》。中國,1889 (光緒已丑年孟春)。
《《金剛經講記》講義:福嚴推廣教育班第五期課程》。新竹市:福嚴推廣教育班,民92。
《金剛經靈驗記》。臺北市:新文豐,民75。
《金剛經讚》。臺北市:新文豐,民75。
《金剛經讚文》。臺北市:新文豐,民75。
長尾雅人,戶崎宏正譯。《般若部經典 : 金剛般若經/善勇猛般若經》。初版。日本東京都:中央公論新社,2001。
阿部慈園編。《金剛般若經の思想的研究》。日本東京:春秋社,1999。
《阿彌陀經 ; 金剛般若經 ; 般若心經 ; 八大人覺經》。上海:中國印書館印,民38[1949]。
前里克夫提示。《ダイヤモンドの智惠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那覇:弛緩法研究普及會,〔1998〕。
南屏瘋僧彙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白話註解, 通俗集義》。香港:博德出版社,1949。
南條文雄著。《梵文金剛講義》。日本東京:光融館,1909。
南懷瑾。《Diamond Sutra Explained》。Primordia Media,2003。
南懷瑾。《金剛經三十二品偈頌》。
南懷瑾。《金剛經說什麼》。中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南懷瑾講述。《金剛經說甚麼》。臺灣二版。台北市:老古文化,2000。
南懷瑾講述;李淑君,劉豫洪記錄。《金剛經別講》。臺灣四版。台北市:老古文化,1989。
《持誦金剛經靈驗功德記》。臺北市:新文豐,民75。
春日井真也[ほか]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諸譯對照研究》。大阪:小林寺,1952。
柳公權書。《金剛般若波羅蜜教》。日本東京:金尾文淵堂,〔明44〕。
柳公權書。《柳公權金剛經》。南京:江蘇古籍,2000。
柳公權書。《唐拓柳書金剛經》。南京:江蘇廣陵古籍,1988。
柳公權書《金剛經》》。中國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柳絮著。《金剛經今註今譯》。初版。台北市:慧炬,民75。
柳絮著。《金剛經簡註》。台北市:建豐出版社,1980。
柳絮簡註。《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台中市:菩提樹,民63。
洪啟嵩著。《如何修持金剛經》。初版。台北市:全佛文化,2004。
苗欣注譯。《金剛經. 壇經》。中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原拓泰山金剛經》。台北縣:藝文出版社,1973。
《原拓泰山金剛經》。武漢:古籍書店,1984。
《唐咸通年刻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北京:中國書店,[2001]。
唐思鵬著。《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新注》。再版。台北縣中和市:法明,2002。
夏蓮居會集。《金剛經百家集註大成》。台北市:普門文庫,1982。
徐照英譯。《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徐槐廷著。《金剛經解義》。鄭州:中州古籍,1992。
徐興無注譯;侯迺慧校閱。《新譯金剛經》。初版。台北市:三民,民86。
悟真子輯校。《佛家大乘功法金剛經全注全解》。第1版。北京巿:北京師範大學,1993。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集聯》。中國安徽:安徽美術出版社,1996。
真微書屋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台北市:真微書屋,1991。
破瞋虛明注譯。《金剛經今譯》。最新圖文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
神月徹宗著。《金剛經提講》。日本京都:日本佛化新青年會,昭和3。
翁方綱。《翁方綱書金剛經》。中國上海:上海書店,1992。
翁虛,明空注譯。《金剛經今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4。
荊三隆。《金剛經新解》。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07。
袁進輯述。《金剛經註疏參同》。香港:法界學苑,佛曆2508[1964]。
高階瓏仙著。《清談金剛經:禪乃要諦》。2版。秋田縣:中央佛教社,1956。
高楊注;荊三隆譯。《金剛經新注與全譯》。第2版。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05。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董其昌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91。
婁西元。《金剛經新式注釋》。中國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崔富章。《金剛經. 壇經直解》。中國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張子敬居士夫婦述白;張廣性記錄;真如居士校輯。《福在空中: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研究》。臺北縣新店市:中天,民87。
張少齊著。《金剛經靈異》。二版。台北縣三重市:佛光文化,1995。
張文修,邸崇仁編著。《金剛經》。北京:北京燕山,1995。
張玉林。《漫談《金剛經》《心經》《壇經》》。中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張即之書。《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日本東京:二玄社,1962。
張即之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The diamond sutra》。初版。臺北縣中和市:世樺國際,2005。
張宏實。《圖解金剛經》。台北:橡實文化,2007。
張承斌。《金剛經及心經釋譯》。高雄縣:佛光文化,1997。
張衛國。《金剛經.壇經》。武漢:崇文書局(原湖北辭書出版社),2007。
張學武著。《張學武小楷金剛經》。天津:天津古籍,1994。
曹良弼。《金剛經句解便蒙》。台北市:松山寺,1977。
梁乃崇。《金剛經主要句型與黑格爾「辯證法」的異同》。台北縣:圓覺文教基金會,1993。
梁乃崇講述。《金剛經現代直解》。第一版。台北市:圓覺文教基金會,2000。
梵文金剛經講義》。[復刻]。出雲崎町:うしお書店,2003。
《清金冬心金剛般若經》。日本東京:二玄社,1969。
清涼道人著;李居明譯。《悟解--道德經•金剛經•易經》。中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莫菴道肯書。《集篆金剛般若經》。日本京都:日本佛教普及會,1976。
許添誠編著。《金剛經持驗錄》。最新修訂版。臺南市:和裕,2006。
許華良解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台北市:許華良,民72。
郭韻玲著。《心靈散文解讀 : 金剛經》。初版。台北市:金色蓮花,民86。
陳一陽。《東方妙智慧--金剛經白話演繹》。太原, 中國:北岳文藝出版社,1992。
陳存吾著。《大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闡說》。嘉義市:高敏翔,民56。
陳亞娃。《我如何找到自己:《金剛經》白話解說》。第1版。臺北縣新店市:水星文化,民90。
陳果齊著。《金剛經淺釋》。香港:明窗,1990。
陳秋平;尚榮;陳秋平;尚榮。《金剛經 心經 壇經》。北京:中華書局,2007。
陳高昂譯。《金剛經今釋》。台北:天華,1986。
陳淵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台南市:禪學研究會,1984。
陳慕襌講,謝學真記。《金剛經白話淺解》。台中市:菩提樹雜誌社,1975。
陳燕珠編述。《金剛經要義》。二版。新竹縣:獅頭山元光寺,2001。
陳燕珠編述。《金剛經要義》。中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陸錦川著。《本如當來:仿佛如是說金剛經》。第一版。中國北京:團結,2004。
陸錦川著。《仿佛說金剛經:應無所住的如來境界》。台北:新自然主義,2004。
麥谷邦夫編。《唐玄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索引》。初版。京都市:京都大學人文科學所附屬漢字情報センタ-,2007。
傅山。《傅山小楷金剛經》。中國上海:上海書店,1992。
《報恩金剛經文十二段》。臺北市:新文豐,民75。
彭善承書。《善承再寫金剛經》。台北市:彭善承,1974。
惠能大師註。《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台北市: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1995。
敦斌主編。《文白對照傳世名著 第 6卷:金剛經 妙法蓮華經 壇經》。奎屯:伊犁人民,1999。
《敦煌本柳公權書金剛經》。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普明燈解;釋慈航編著。《金剛經淺解》。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1988。
智崇(梁乃崇)講述。《金剛經現代直解》。第三版。台北市:圓覺文教基金會,2005。
曾農髯,李梅庵,譚組庵集聯。《泰山經石峪金剛經集聯》。合肥:安徽美術,1996。
曾鳳儀。《金剛經宗通》。台北市:老古文化。
曾鳳儀著。《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宗通》。屏東縣:普門講堂贈,民69。
程恭讓釋譯。《金剛經》。初版。台北市:佛光文化,1996。
童鷹著。《金剛經大觀》。武漢:湖北人民,1999。
善性講述。《金剛經要旨 般若心經妙義略述合集》。二版。臺北市:中華佛乘宗法界弘法協會,2008。
菩提日阿闍梨講述。《金剛經導論》。台中市:莊嚴印經功德會,民90。
菩提留支譯。《金剛般若經》。台北市:中華佛教居士會,1973。
菩提學社編。《金剛經白話句解》。香港: 菩提,1986。
菅原時保,今津洪岳。《大藏經講座. 第3卷:金剛般若經講義》。日本東京:東方書院,昭和7-11。
菅原時保著。《金剛經講義》。日本東京:東方書院,1933。
菅原時保著。《般若心經.金剛經講義》。日本東京:佛教聖典講義刊行會,1935。
《開元皇帝讚金剛經功德》。臺北市:新文豐,民75。
《集王金剛經》。日本東京:西東書房,1987。
《集泰山金剛經般若心經 : 隷書》。橫濱:天來書院,1990。
集德。《金剛經》。台北市:妙倫出版社,1990。
飲光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解》。日本東京:鴻盟社,明25。
馮炳基注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香港:[出版者不詳],1990。
黃念祖著。《心經略說 ; 金剛經一滴合刊》。彰化縣:佛教圓因功德會印贈,民84。
黃衍海書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983。
黃捷選集。《金剛經感應事蹟》。高雄市:永長印刷所,1989。
黃智海,釋倓虛譯。《心經金剛經白話解》。寧夏, 中國:人民出版社,1992。
黃嘗銘篆刻。《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台北市:真微書屋,1991。
黃墩岩講述。《無限時空的解脫 : 金剛經五十三講》。第一版。台北市:大智度,民80。
黃麟書著。《金剛經貫解》。台北市:慧炬出版社,1983。
圓香著。《語體文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三版。台北縣板橋市:無漏室印經組,民80。
圓覺作。《如何才能看懂「金剛經」》。台北市:佳金,民76。
楊帆譯注。《金剛經 六祖壇經》。合肥:安徽人民,1997。
楞伽道人講述。《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鎌倉:圓覺寺,1916。
楞伽道人講述;平本正次編輯。《金剛經講義》。日本東京市:光融館,明治33。
溥儒書。《溥儒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一版。中國上海:上海書畫,2005。
董子竹著。《《金剛經》到底說什麼》。第二版。中國武漢:長江文藝,2002。
董子竹著。《與南懷瑾商榷:「金剛經」到底說甚麼》。武漢:長江文藝,2000。
董其昌。《明董其昌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91。
董其昌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初版。臺北縣中和市:世樺國際,2005。
董國柱著。《金剛經》。哈爾濱:黑龍江人民,1998。
道川著;奧田正造翻刻。《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日本東京:光成館書店,昭和2。
道氤撰。《御注金剛般若經疏宣演 1-3》。[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9--?]。
道源。《金剛經的智慧》。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道澂月潭書。《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京]:大報恩寺,貞享2(1685)跋。
達照著。《『金剛經贊』研究》。北京:宗教文化,2002。
鈴木大拙著。《金剛經の禪 禪への道 新裝版》。日本東京:春秋社,2001。
鈴木勇夫著。《金剛般若經の言語研究 : 教壇生活50年記念》。日本名古屋市:中部日本教育文化會,昭和59。
鈴木晧滋集誌。《金剛經諸大家註譯》。[出版地不明]:佛國寺,1969。
鳩摩羅什。《金剛經》。台北市:松山寺,1966。
鳩摩羅什;瓊那.諾布旺典。《圖解100句讀懂金剛經:輕鬆通曉最深奧的佛法智慧》。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鳩摩羅什奉詔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篆隷三十二體》。日本東京:木耳社,2004。
鳩摩羅什原譯;瓊那.諾布旺典編著。《圖解金剛經:認識一部最偉大的佛經》。第一版。中國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07。
鳩摩羅什等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六譯本》。香港:香港佛經流通處藏版,民49。
鳩摩羅什等譯。《金剛經. 心經》。中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
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壽春本》。台北版。台北市:原泉,民72。
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教》。日本京都:出雲寺文次郎,明44。
鳩摩羅什譯。《金剛經解義》。台北:林天衡,1966。
鳩摩羅什譯;丁福保註。《金剛經箋註》。上海:醫學,[19--?]。
鳩摩羅什譯;法海編集。《金剛經. 壇經》。中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鳩摩羅什譯;陳柱註。《金剛經說》。上海:聚珍倣宋印書局,民10[1921] [序]。
鳩摩羅什譯;馮炳基注釋。《金剛經白話解釋》。鄭州:中州古籍,1993。
鳩摩羅什譯;道川頌并下語;宗潜評記。《金剛經川老頌古評記, 2卷》。[出版地不明]:奧田正造,[1926]。
鳩摩羅什譯;釋弘一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東京〕:慈航觀音會,1970。
鳩摩羅什譯;釋德清述。《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直說》。[香港]:荃灣東普陀寺印,[19--]。
鳩摩羅什譯;釋德清註。《金剛決疑》。台北市:佛教出版社,1980。
鳩摩羅什譯述。《金剛經句解》。臺北市:鄧勵豪印行,民63。
鳩摩囉什譯。《三十二篆體金剛經》。天津: 古籍,1985。
鳩犘羅什。《金剛經》。南京, 中國: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夢枕獏著。《キマイラ金剛變》。日本東京:朝日ソノラマ,1992。
夢禪;朱文正公註解。《金剛經講義 心經註解合冊》。九龍:徐偉出版社,1978。
廖自力著。《智慧之舟 : 金剛經參同契》。台北:新銳,1994。
熊至誠編著。《金剛經淺釋》。臺北縣中和市:熊至誠,民77。
福嚴佛學院。《《八大人覺經》、《八識規矩頌》、《金剛經 》講義》。新竹市:福嚴佛學院,2000-2001。
臧志仁注。《金剛經句解》。鄧勵豪,1974。
劉欣如著。《金剛經的生活智慧》。初版。台北市:大展,1997。
劉棟雄整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完全白話解說》。台中市:中外論壇社,1986。
蓮華學佛學園。《滴水清涼》。再版。臺北市:普門,民74。
蓮歌子著。《金剛經》。台北:多識界圖書文化,民89[2000]。
蔡銘宗編著。《金剛經闡微》。初版。臺北市:蔡銘宗,2005。
談錫永主編。《金剛經導讀》。台北:全佛文化,1999。
談錫永導讀。《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香港:密乘佛學會 ; 博益,1993。
諸廣成著。《金剛經演義註解》。初版。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78。
鄭清榮講述。《金剛經解義》。初版。臺中市:光慧文化,2005。
魯蕩本書。《魯若衡先生寫金剛經》。台北市:魯蕩本,1964。
橋本光寶,清水亮昇譯編。《蒙藏梵漢和五譯合璧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台北市:華宇出版社,1988。
《歷代碑帖法書選》編輯組編。《唐柳公權書金剛經》。第一版。中國北京:文物,1994。
燃燈古佛註。《古佛親註金剛經眞解》。臺北市:出版者不詳,[2006]。
蕭振士著。《心經.金剛經易讀 : 光照江洋》。初版。台北縣汐止市:大千,民92。
錢大鈞。《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篆書)》。錢致龢堂,1962。
錢鏡如釋義。《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釋義》。台北市:覺世圖書文具社,1950。
靜寰記;孟穎校勘。《金剛經要義句解》。台北市:巨龍出版社,1988。
靜寰筆記。《金剛經要義句解》。香港:古成。
憨山大師[德清]撰。《金剛決疑 : 附心經直說》。香港:荃灣東普陀寺,佛曆2541 [1997]。
濱地八郎著。《金剛經要義》。日本東京市:中央佛教社,昭和10。
濟佛註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崇華堂原版。香港:[出版者不詳],2004。
篠崎春洞著。《平易に說いた金剛經》。日本東京:中央出版社,昭和3。
鍾伯毅編。《大唐初刻金剛經卷子》。台北市:陳志出版社,1960。
鍾鈞梁編。《江著金剛經講義節略》。台北市:華嚴蓮社,1980。
韓清靜口授;董紹明筆授。《能斷金剛經了義疏(附波若心經頌釋)》。台北市:方廣文化,2003。
鎮庭子撰。《金剛經本旨 二十卷》。第1版。合肥市:黃山書社,2005。
顏洽茂直解。《金剛經 壇經直解》。杭州:浙江文藝,1998。
顏真卿著;臥雲山編。《泰山金剛經精華兼集聯集詩》。台北:藝術,1965。
羅時憲。《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纂釋》。中國北京:北京佛教居士林,1992。
《羅時憲全集. 第 3卷: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纂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錄》。香港:佛教志蓮圖書館:羅時憲弘法基金,1998。
羅時憲撰述。《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纂釋》。第四版。香港:佛教法相學會弘法資源,1995。
藤本治著。《無の道金剛經の話》。日本東京:春秋社,1991。
麗岸注譯。《白話金剛經》。中國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
竇景椿影印。《影印敦煌石室秘藏繕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台北市:中華佛教居士會,1973。
蘇軾。《蘇東坡書金剛經》。香港:香港佛學印,1980。
釋元賢著;笠間龍跳注。《金剛經略疏》。名古屋:文光堂,明20。
釋太虛。《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釋》。台北市:全佛(阿含)文化。
釋太虛講;薰琴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錄》。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69。
釋心空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初版。台南市:大新印書局印刷,民65。
釋文晟釋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釋要》。民75。
釋月溪。《月溪法師講金剛經》。台中市:瑞成書局,1966。
釋月溪;釋法禪校。《圓覺經, 金剛經, 心經註疏》。台北縣:圓明出版社,1997。
釋月溪講。《金剛經釋要 ; 心經印心疏》。台北縣永和市:菩提印經會,民72。
釋月溪講述。《金剛經釋要》。台北市:大乘佛教圓覺印經會,1984。
釋月溪講譯。《金剛經釋要》。香港:荃灣東普陀寺印,佛曆2541 [1997]。
釋弘一。《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中國北京:華夏出版社,1992。
釋弘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台北市:光明禪舍,1990。
釋弘一書。《弘一法師手書佛經 5》。太原:山西古籍,2000。
釋弘一書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杭州:浙江古籍,2002。
釋弘定編著。《金剛經註講》。再版。[屏東縣]潮州鎮:法興禪寺,民69。
釋正玄編述。《金剛經講解》。台北市:華嚴蓮社 ; 菩提佛堂,民61。
釋玄奘譯;韓清淨口授;董紹明筆授。《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了義疏》。台北市:方廣文化,1995。
釋玄奘譯;釋憨山撰;高良佐輯錄。《大般若經理趣分. 金剛決疑. 唐聖僧荷譯大師壇語合刊》。桃園縣:佛經善書贈送處倡印,1978。
釋白雲。《金剛經集義》。高雄市:白雲,2006。
釋白雲著。《金剛經集義》。香港:白雲,2003。
釋白雲著。《金剛經禪論》。初版。彰化縣:大智佛學苑,民64。
釋白雲著。《般若學疏義 金剛經集義 神囂心經 心之路 密乘契經》。北京:宗教文化,2003。
釋如愚著;王澤泩著。《金剛筏喻:金剛經句解易知》。台北市:新文豐,民67。
釋如覺編著。《金剛經與生活》。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2005。
釋成觀英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The diamond prajna-paramita sutra (the diamond sutra)》。初版。台北市:毘盧,2005。
釋妙峰記。《金剛經概要》。新加坡:靈峰菩提學院,1966。
釋妙華主講。《金剛經新說》。中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釋妙靈著。《般若智慧論 : 妙靈法師「金剛經」二十七疑釋》。第一版。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2。
釋志心撰。《金剛經講義表解》。台中市:法華寺,民75。
釋良智。《圓覺宗金剛經講義密解》。台北縣:圓覺文教基金會,1994。
釋宗演著。《金剛經講義 : 全》。日本東京:光融館,1900。
釋宗演著;松田竹の島人編輯。《金剛經講話 : 外二篇》。日本東京:平凡社,1929。
釋明性編述。《金經析義》。初版。台北市:中國佛教,民57。
釋明奘著述。《朗月星空:《金剛經》講記》。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6。
釋明慧著。《金剛經發微》。香港初版。香港九龍:明珠佛學社,1995。
釋法舫著。《金剛經講話》。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80。
釋法禪。《金剛經圓覺經心經解析》。宜蘭市:如來出版社,1999。
釋知義著。《金剛經入門》。台北市:普門文庫,1980。
釋知義著。《金剛經今疏》。初版。台中縣:願西精舍贈,民76。
釋竺摩。《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話》。高雄市:佛光出版社,1985。
釋竺摩著。《竺摩長老佛學全書. 7:金剛經講話》。台北市:巨龍文化;慧天文物,1995。
釋竺摩著。《篆香畫室文集. 1:金剛經講話》。馬來西亞檳城:三慧講堂印經會,2003。
釋南屏編。《白話註解通俗集義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香港:香港博德重印,民38。
釋宣化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釋》。台北市:法界佛教總會,1998。
釋星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義解》。台北縣:佛光文化,1992。
釋星雲著。《金剛經講話》。初版。台北市:佛光文化,1998。
釋星雲講。《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從金剛經說到般若空性的研究》。高雄:佛光,1993。
釋玅境著;美國法雲禪寺出版社文宣組編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初版。美國新墨西哥:美國法雲禪寺,2007。
釋悟慈述。《金剛科儀講話》。初版。台南市:開元寺佛經流通處流通,民87。
釋祖懌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出版地不明]:中野是誰,明曆戊戌 [1658]。
釋能學白話譯。《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初版。高雄縣:新超峰寺,民70。
釋倓虛法師撰。《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親聞記》。再版。台北縣中和市:廣文書局,民84。
釋倓虛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香港:青島湛山寺印經處,1959。
釋從信解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修訂三版。台北縣汐止鎮:阿含精舍,民79。
釋惟全譯。《金剛別語》。台東縣鹿野鄉:釋惟全,民96。
釋淨空節錄。《金剛經講義節要》。新加坡:淨宗學會同修印,1999。
釋淨空節錄。《金剛經講義節要》。臺北市:華藏淨宗學會,2005。
釋淨空講授;郭常錚編譯。《金剛般若研習報告》。台南:社團法人台南市淨宗學會,2000。
釋淨達主講。《淨[心]集 4, 金剛經之福德觀與智慧觀》。[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2002。
釋通理述。《金剛經新眼疏》。再版。[台北市]:道源長老倡印,民56。
釋惠能註。《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曹溪原本》。校正版。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1990。
釋惠能解義.口訣;道川註。《金剛經註[上] , [中] , 下》。[出版地不明]:中野市右衛門,寛永9 [1632]。
釋惠能講述;史鳳儒重輯。《金剛經口訣》。再版。台北市:佛教,民71。
釋普行。《金剛經探微述要》。台北市:著者,1991。
釋普獻講述。《金剛經大義》。初版。台中市:中觀佛教文化中心,民90。
釋智諭。《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再版。台北縣:西蓮淨苑,2006。
釋智儼述。《金剛般若經略疏》。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93。
釋華智修正;開真增補。《金剛經論:金剛不壞身》。高雄市:人生,2007。
釋雲照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解》。日本東京:目白僧園,1910。
釋圓瑛撰述。《圓瑛大師法彙:金剛經 心經 仁王經講義》。台北市:十普寺,1971。
釋圓瑛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高雄市:林隱寺。
釋慈舟著。《金剛經中道了義疏》。基隆市:自由書店,1958。
釋慈空註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解》。台北市:瑞成書局,1968。
釋慈空註講。《金剛經伯註講義》。嘉義市:鎮德印經會印贈,民82。
釋慈雲述;釋雲照閱。《金剛經講解》。3版。日本東京:鴻盟社,1910。
釋會泉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集講》。龍雲寺,民60。
釋溥畹,釋通理註疏。《金剛經心印疏 金剛經新眼疏合刊》。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1982。
釋瑞智撰。《金剛經白話句釋》。高雄市:[撰者],1967。
釋聖一述。《金剛經淺易》。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民87。
釋聖印著。《妙行無住六度行:金剛經講話》。第一版。台北市:圓明,民81。
釋聖印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話》。初版。台中市:慈明,民79。
釋聖印著。《得優游處且優游:金剛經演講錄》。台北縣新店市:圓明出版社,民81。
釋聖嚴。《金剛經如是說》。台北市:法鼓文化出版社,2003。
釋聖嚴。《隨身經典:金剛經》。台北市: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
釋聖嚴著。《法鼓全集. 第七輯第二冊 : 金剛經講記 ; 福慧自在》。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2000。
釋聖嚴著。《金剛經講記》。二版。臺北市:法鼓文化,2005。
釋聖嚴著。《福慧自在. 修訂版 : 金剛經生活》。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2004。
釋道源講。《金剛經講義》。中國上海:上海玉佛寺法物流通處,2000。
釋道源講;釋淨觀錄。《金剛經講錄》。初版。台中市:菩提樹,民78。
釋道源講述。《金剛經講錄》。台南:和裕,2001。
釋達理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0。
釋達理編。《金剛經講義》。三慧學處,1993。
釋達照著。《《金剛經贊》研究》。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2。
釋達觀著。《般若三經偈頌:金剛經.心經.六祖壇經合輯》。一版。臺中市:瑞成,2008。
釋達觀總編註。《e世代佛典羅馬拼音台語版 : 金剛經.藥師經.彌陀經.普門品》。新竹市:智觀寺,2004。
釋達觀總編註。《金剛經. 藥師經. 彌陀經. 普門品》。釋宏德,2004。
釋夢參。《金剛經》。台北市:方廣文化,1998。
釋夢參講;方廣編輯部整理。《金剛經講述》。2版。臺北市:方廣文化出版,2005。
釋演培釋註。《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天華三版。台北市:天華,民78。
釋演培釋註;釋淨輝記。《諦觀全集. 3: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天華一版。台北市:天華,民75-80。
釋慧能等集注。《金剛經五十三家集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
釋慧能講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台北市:臨濟護國禪寺。
釋慧輪編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解義(上卷)》。初版。嘉義市:妙法藏菩提道場贈,民83。
釋樂果。《金剛經釋要二卷》。臺北市:普航國際貿易公司,民71。
釋默如著。《金經輯要》。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82。
釋憨山撰。《金剛決疑》。初版。台北市:佛教,民69。
釋蕅益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空論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要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觀心釋》。新竹縣:元光寺,2003。
釋蕅益著述。《金剛經破空論》。[台北市]:道源道老倡印,民60。
釋濟群著。《《金剛經》的現代意義》。台北市:益生文教基金會籌備處,民89。
釋繼夢著。《非常金剛經(一)~(四)》。第一版。台北縣中和市:空庭書苑,2004。
釋覺開。《金剛經略解, 六祖壇經略解》。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1998。
釋續法述。《金剛直解》。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8。
釋顯明著。《顯明大師法集. 7 : 法華經玄題簡述.普門品會解.行願品集註.金剛經正解.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講義》。初版。台北市:觀宗別院,民72。
釋顯慈述。《金剛經真義疏》。香港:陳湘記書局藏版,1975。
顧大剛。《金剛經古文集》。清蔚科技,2003。
靈鷲山出版中心編製。《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二版。臺北縣永和市:靈鷲山般若出版,2008。

□圖書論文
Chu-fei Huang。「The beauty of ancient scripts: 32 unusual script-forms found in an old Buddhist Diamond Sutra written with characters」。《East Asian calligraphy education》。(Bethesda, Md.:University Press of Maryland,2004):頁299-301。
Gregory Schopen。「The Manuscript of the Vajracchedika found at Gilgit:An Annotated Transcription and Translation」。《Studies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Great Vehicle: Three Mahayana Buddhist Texts》(Ann Arbor, MI [US]:Collegiate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BuddhistLiterature,1989年):頁89-139。
Michael Roach by。「The Diamond sutra, the diamond business」。《Adventures with the Buddha : a personal Buddhism reader》。(New York:W.W. Norton,c2005)。
Peter J. Gibbs, Kenneth R. Seddon。「The Dunhuang Diamond Sutra: an update [its restoration]」。《Conservation des manuscrits de Dunhuang et d'Asie Centrale》。(Paris:Bibliotheque national de France,1998):頁121-130。
一燈著。「金剛經」。《梵音墨緣》。(台北市:蕙風堂經銷,1997)。
一燈著。「金剛經六如頌──夢」。《梵音墨緣》。(台北市:蕙風堂經銷,1997)。
一燈著。「金剛經如理實見分」。《梵音墨緣》。(台北市:蕙風堂經銷,1997)。
一燈著。「金剛經妙行無住分」。《梵音墨緣》。(台北市:蕙風堂經銷,1997)。
一燈著。「金剛經持經功德分」。《梵音墨緣》。(台北市:蕙風堂經銷,1997)。
一燈著。「金剛經淨心行善分」。《梵音墨緣》。(台北市:蕙風堂經銷,1997)。
一燈著。「金剛經莊嚴淨土分」。《梵音墨緣》。(台北市:蕙風堂經銷,1997)。
一燈著。「金剛經章經知見不生」。《梵音墨緣》。(台北市:蕙風堂經銷,1997)。
一燈著。「金剛經無得無說分」。《梵音墨緣》。(台北市:蕙風堂經銷,1997)。
一燈著。「霖禪師金剛經六如頌」。《梵音墨緣》。(台北市:蕙風堂經銷,1997)。
了藏。「淺談《金剛經》大意」。《佛學文集》。(第一版。中國蘇州:江蘇人民,1990)。
大千編輯室編著。「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佛事儀軌》。(初版。台北市:大千,民88)。
大谷光瑞。「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講話」。《大谷光瑞全集. 第8卷》。(日本東京:國書刊行會,1977)。
大谷光瑞。「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講話(新釋)」。《大谷光瑞全集. 第5卷》。(日本東京:國書刊行會,1977)。
大坪併治。「東大寺本金剛般若經贊述仁和點續貂」。《島根大學論集, 人文科學10周年記念集號》。(松江:島根大學,1960年)。
小林芳規。「唐代說話の翻譯:『金剛般若經集驗記』について」。《日本の說話. 第7卷:言葉と表現》。(日本東京:東京美術,1974)。
中川孝著。「『金剛經口訣』と『六祖壇經』」。《禪學論攷 : 山田無文老師喜壽記念》。(日本京都:思文閣出版,1977):頁195-220。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編審。「啟功《金剛經》」。《佛教嘉言書法集》。(第一版。香港九龍:中國佛教文化,1993)。
中條曉秀。「金剛集の研究 第六「真言宗見聞」に着目して」。《勝呂信靜博士古稀記念論文集》。(1996):頁571-582。
元鍾實撰。「金剛般若波羅蜜」。《慧能禪思想》。(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84)。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義脈」。《太虛大師全書. 6:法性空慧學》。(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錄」。《太虛大師全書. 6:法性空慧學》。(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釋」。《太虛大師全書. 6:法性空慧學》。(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能斷金剛般若經釋序」。《太虛大師全書. 30:文叢》。(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題普庵祖師書金剛經」。《太虛大師全書. 30:文叢》。(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文殊出版社編輯部編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經文」。《敦煌變文. 二》。(台北市:文殊,民77)。
方廣錩主編。「佛說金剛經纂」。《藏外佛教文獻. 第一輯》。(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1995-)。
方廣錩主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纂」。《藏外佛教文獻. 第八輯》。(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1995-)。
方廣錩主編。「金剛般若經疏」。《藏外佛教文獻. 第三輯》。(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1995-)。
方廣錩主編。「金剛經讚集」。《藏外佛教文獻. 第九輯》。(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1995-)。
方廣錩主編。「銷釋金剛經科儀」。《藏外佛教文獻. 第六輯》。(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1995-)。
方廣錩著。「《金剛經》有多少種譯本」。《佛教典籍百問》。(初版。高雄縣:佛光,民80)。
方廣錩著。「《金剛經》有多少種譯本」。《佛教典籍百問》。(第二版。中國北京:今日中國,1992)。
方廣錩著。「《金剛經》講了些什麼」。《佛教典籍百問》。(初版。高雄縣:佛光,民80)。
方廣錩著。「《金剛經》講了些什麼」。《佛教典籍百問》。(第二版。中國北京:今日中國,1992)。
方廣錩著。「敦煌遺書中的《金剛經》及其註疏」。《敦煌學佛教學論叢(上)》。(第一版。香港九龍:中國佛教文化,1998)。
月輪賢隆。「金剛般若經に就いて」。《佛教學論纂》。(日本京都:平樂寺書店,昭和19)。
木村隆德著。「チベット譯『金剛經』の敦煌諸寫本」。《インド學佛教學論集:高崎直道博士還曆記念論集》。(日本東京:春秋社,1987):頁447-464。
止湖著。「無上菩提──《金剛經》」。《法海慈航:佛教典籍.法系宗派》。(第一版。中國上海:上海古籍,2003)。
比叡山専修院附属叡山學院編。「金剛般若經開題」。《傳教大師全集. 第3卷》。(滋賀縣:比叡山圖書刊行所,大正15)。
水谷真成。「Brahmi文字轉寫『羅什譯金剛經』の漢字音」。《名古屋大學文學部十周年記念論集》。(日本名古屋:名古屋大學文學部,1959):頁749-774。
水野弘元等編。「金剛經」。《佛典解題事典》。(臺初版。台北縣:地平線,民66)。
王文顏著。「金剛般若(七本)譯文對照表」。《佛典漢譯之研究》。(初版。台北市:天華,民73)。
王定理等繪。「金剛般若波蜜經」。《佛教莊嚴大圓滿工筆畫粹》。(初版。台北市:開發商業顧問,1996)。
王亭之著。「《金剛經》與《大悲咒》」。《王亭之談佛談密》。(初版。台北市:時報文化,1994)。
王俊彥選述。「金剛經前言準備」。《密》。(初版。台中市:松滿佛教文物流通社倡印,民76)。
王俊彥選述。「說明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之經名」。《密》。(初版。台中市:松滿佛教文物流通社倡印,民76)。
王重民。「持誦金剛經靈驗功德記跋」。《敦煌古籍敘錄》。(中華書局1,979年)。
王國良。「《金剛般若經靈驗記》探究」。《「山鳥下聽事, 簷花落酒中.」唐代文學論叢》。(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1998):頁515-547。
王堯著。「藏漢佛典對勘釋讀舉要(西藏研究)──《金剛經》」。《藏學零墨》。(初版。高雄縣:佛光,民81)。
王智益著。「金剛般若三法句」。《三個三分鐘的現代佛學》。(新竹市:三季,民84)。
王智益著。「深入檢討與總結論──兼釋《金剛經》的大乘正宗分」。《三個三分鐘的現代佛學》。(新竹市:三季,民84)。
王徵士,周勳男主編。「和光讀金剛經,師以頌示之」。《普庵禪師全集》。(初版。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79)。
北野元峰著。「金剛經講義」。《曹洞宗選書. 第15卷》。(日本京都:同朋舍出版,1982)。
古寶紅。「恭讀『金剛經』後感」。《蓮華園記. 第五輯》。(初版。台北市:原泉,民63-)。
史金波著。「漢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發願文」。《西夏佛教史略》。(臺灣初版。台北市:臺灣商務,1993)。
史金波著。「漢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題款」。《西夏佛教史略》。(臺灣初版。台北市:臺灣商務,1993)。
平井俊榮著。「般若心經.金剛般若經.大品般若經. 解說」。《般若經》。(日本東京:筑摩書房,1986)。
平井宥慶。「金剛般若經」。《講座敦煌. 7:敦煌と中國佛教》。(日本東京:大東出版社,1984):頁17-34。
平井宥慶。「敦煌文書における金剛經疏」。《新羅佛教研究》。(日本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73):頁535-574。
平井宥慶著。「道氤の『御注金剛般若經宣演』」。《慈悲と智慧の世界:遠藤祐純先生吉田宏晢先生古稀記念論文集》。(東京:智山勸學會,2005)。
平野顯照。「刻經と寫經: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を中心として」。《大谷大學所藏敦煌古寫經(續)》。(日本京都:大谷大學,1972):頁35-46。
平野顯照著;張桐生譯。「『金剛般若經』普及考」。《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92:唐代文學與佛教》。(初版。台北縣中和市:華宇,民73-78)。
弘一大師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手書金剛經跋」。《弘一大師全集. 第七冊:佛學卷(七).傳記卷.序跋卷.文藝卷》。(第一版。中國福州:福建人民,1991-1993)。
弘一大師全集編輯委員會編。「金剛經大意(存目)」。《弘一大師全集. 第一冊:佛學卷(一)》。(第一版。中國福州:福建人民,1991-1993)。
弘一大師全集編輯委員會編。「為金咨甫寫金剛經題記」。《弘一大師全集. 第八冊:雜著卷.書信卷》。(第一版。中國福州:福建人民,1991-1993)。
弘法大師筆;真言宗各派総本山會監修;弘法大師墨蹟聚集刊行會編。「金剛般若經開題」。《弘法大師墨蹟聚集:書の曼荼羅世界. 第4帙》。(日本京都:弘法大師墨蹟聚集刊行會,2001)。
弘法大師著;密教文化研究所弘法大師著作研究會編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開題」。《定本弘法大師全集. 第4卷》。(和歌山縣:密教文化研究所,1995)。
末木文美士著。「〈即非の論理〉と『金剛般若經』」。《佛教:言葉の思想史》。(日本東京都:岩波書店,1996)。
末木文美士著。「『金剛般若經』第三節の分析」。《佛教:言葉の思想史》。(日本東京都:岩波書店,1996)。
末木文美士著。「『金剛般若經』第四節以下の問題點」。《佛教:言葉の思想史》。(日本東京都:岩波書店,1996)。
田上太秀。「金剛般若經のさとりとすくい」。《悟りと救い:その理念と方法》。(日本京都市:平樂寺,1979)。
田村圓澄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古代國家と佛教經典》。(吉川弘文館,2002)。
石天基。「金剛經總論」。《圓明文集禪宗篇》。(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5)。
石峻等編。「金剛般若經新解序」。《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 第三卷第三冊》。(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1981-)。
石峻等編。「金剛經四句偈說」。《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 第三卷第四冊》。(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1981-)。
石峻等編。「金剛經說」。《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 第三卷第三冊》。(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1981-)。
石峻等編。「屏山居士金剛經別解序」。《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 第三卷第三冊》。(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1981-)。
石峻等編。「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後」。《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 第三卷第三冊》。(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1981-)。
石峻等編。「書金剛經別解後」。《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 第三卷第三冊》。(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1981-)。
石峻等編。「御註金剛般若經序」。《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 第二卷第四冊》。(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1981-)。
石峻等編。「答張九齡賀御註金剛經批」。《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 第二卷第四冊》。(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1981-)。
石峻等編。「跋金剛經後」。《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 第三卷第三冊》。(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1981-)。
石峻等編。「釋金剛經」。《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 第三卷第二冊》。(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1981-)。
全佛編輯部主編。「金剛經」。《佛教的重要經典》。(初版。台北市:全佛文化,2004)。
全佛編輯部編。「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長壽延命本尊》。(初版。台北市:全佛文化,2000)。
全明星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五家解序說」。《諸經序文》。(五版。韓國:寶蓮閣,1983[民72])。
吉津宜英著。「長水子[セン]の『金剛經』理解」。《大乘佛教思想の研究:村中祐生先生古稀記念論文集》。(東京:山喜房佛書林,2005)。
向斯著。「《金剛經》」。《皇帝的佛緣》。(初版。香港柴灣:和平圖書,2005)。
向斯著。「《金剛經》」。《皇帝的佛緣》。(第一版。中國北京:紫禁城,2004)。
圭峰宗密。「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序」。《圓明文集闡教篇》。(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3)。
多識著。「破執斷惑慧寶《金剛經》妙理剖析」。《愛心中爆發的智慧》。(第一版。中國北京:民族,1996)。
宇井伯壽。「金剛般若經及び論の翻譯並に註釋」。《常盤博士還曆記念佛教論叢》。(弘文堂書房,1933):頁35-60。
朱斐編述;王炯如畫。「武帝詔請講金剛經」。《歷代高僧居士畫傳. 初集》。(再版。台中市:菩提樹,民67)。
朱斐編述;王炯如畫。「誦金剛經矢不能入」。《歷代高僧居士畫傳. 初集》。(再版。台中市:菩提樹,民67)。
朱瑞玟編著。「與《金剛經》有關的成語」。《成語與佛教》。(第一版。中國北京:北京經濟學院,1989)。
朱義肯著。「六祖大師提倡金剛經的禪宗頓法」。《世尊拈花正法眼藏智慧教化》。(初版。高雄市:高雄市禪宗協會,2001)。
江支地著;江明泱等編輯。「金剛經之分段與今譯」。《做農做工做佛》。(初版。台北縣三峽鎮:江支地,2005)。
江支地著;江明泱等編輯。「感恩──錄自小著《金剛經解讀》」。《做農做工做佛》。(初版。台北縣三峽鎮:江支地,2005)。
衣川賢次。「地獄のなかの救い-金剛經靈驗譚の意味-」。《興膳教授退官記念中國文學論集》。(汲古書院,2000):頁383-396。
衣川賢次。「唐玄宗《御注金剛般若經》的復元與研究」。《新世紀敦煌學論集》。(第一版。中國成都:巴蜀書社,2003):頁114-125。
衣川賢次。「試論『金剛般若經』的靈驗譚」。(南開大學中文系(中國語),1996)。
庄垣內正弘著。「ロシア所藏ウイグル文「金剛般若經」斷片一葉について」。《日本學.敦煌學.漢文訓讀の新展開》。(東京:汲古書院,2005)。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編製。「星雲大師金剛經講座」。《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做了些什麼?》。(初版。高雄縣:佛光,民80)。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金剛經》與禪思禪詩」。《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54:禪詩研究(一)》。(初版。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2004)。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所謂『《金剛經》革命』」。《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35:荷澤宗研究等六書》。(初版。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2004)。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敦煌寫本《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24:傅大士研究》。(初版。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2004)。
佛教藝術研究中心編輯委員會編輯。「《泰山金剛經》卷」。《佛教與藝術. 貳:典藏文物》。(台北縣: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2004)。
「佛說金剛經要義」。《鈔譯佛經要義全書. 第1卷》。(大胡村(群馬縣):日本新藏經協會,明25)。
何侃如著。「民國三十二年圓瑛老法師講金剛經奉詩歌頌」。《出苦飛航》。(初版。台北市:聖國印刷承印,民83)。
佐和隆研,中田勇次郎編。「金剛般若經開題.」。《弘法大師真蹟集成》。(增補版。京都:法藏館,1974-1979)。
吳光爀。「『金剛般若經集驗記』研究」。《新羅佛教研究》。(日本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73):頁471-504。
吳汝鈞著。「金剛經」。《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初版。台北市:文津,民83)。
吳言生。「《金剛經》與禪宗思想」。《禪宗思想淵源》。(1版。中華書局,2001)。
吳言生。「《金剛經》與禪思禪詩」。《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54:禪詩研究(一)》。(初版。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2004)。
吳潤江講述。「金剛經真言──金剛般若無盡藏真言」。《蓮華金剛藏上師開示錄》。(增訂再版。台北市:台灣諾那精舍,民63)。
吳寶煒藏。「敦煌秘室唐人書金剛經朝墨妙(姚秦鳩摩羅什譯)」。《潢川吳氏涑水硯齋北平影印本》。(1936)。
呂鐵鋼編輯。「房山石經本《唐玄宗註金剛經》整理記」。《房山石經研究(二)》。(第一版。香港九龍:中國佛教文化,1999)。
宋濂。「金剛般若經新解序」。《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 第三卷第三冊》。(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1981-)。
宋濂。「跋金剛經後」。《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 第三卷第三冊》。(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1981-)。
尾芳光運著。「金剛般若經」。《原始般若經の研究. その一:大乘佛教の成立史的研究》。(日本東京都:山喜房佛書林,昭和55)。
李利安。「〈金剛經〉六種漢譯本之比較」。《少林寺與禪文化》:頁391-402。
李利安。「〈金剛經〉出版時間的再考證」。《西北大學歷史研究論文集》:頁177-190。
李利安。「〈金剛經〉玄奘譯本對羅什譯本的補正作用」。《玄奘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頁304-322。
李利安。「〈金剛經〉經文及其流傳」。《宗教研究》。(西安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李利安。「《金剛經》玄奘譯本淺析」。《玄奘研究文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頁295-318。
李利安。「《金剛經》般若思想初探」。《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21:三論宗佛學想研究等六書》。(初版。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2004)。
李利安。「金剛經的傳承與文本」。《宗教研究論集》。(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李利安。「關於金剛經產生時間問題的再探討」。《西北大學史學叢刊. 第2輯》。(中國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
李炳南著述。「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述筆記上下冊」。《講經表解. 下》。(初版。台中市:青蓮,民82)。
李炳南著述。「金剛經要義序」。《雪廬寓臺文存》。(台中市:青蓮,民84)。
李炳南著述。「續印金剛經講義序」。《雪廬寓臺文存》。(台中市:青蓮,民84)。
李隆基。「答張九齡賀御註金剛經批」。《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 第二卷第四冊》。(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1981-)。
李隆基。「答張九齡賀御註金剛經批」。《佛教歷代高僧名著精選附略傳記(四)》。(台北市:法輪)。
李順吉編著。「金剛經」。《佛教經典解說》。(台北縣新店市:常春樹,民75)。
李磬著。「金剛經云若為人輕賤」。《禪是一枝花:碧巖錄新語》。(九版。台北市:三三書坊,民73)。
李贄。「金剛經說」。《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 第三卷第三冊》。(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1981-)。
沈明進著。「金剛經與西方極樂世界」。《佛心常樂》。(台一版。台北市:新文豐,民84)。
沈家楨。「為什麼勸您念《金剛經》」。《一九九○年美國佛教會台灣弘法訪問團簡介 ; 顯明長老.沈家楨居士開示法要》。(台北市:慧炬)。
邢東風釋譯。「與乾光法師論金剛經義」。《神會語錄》。(初版。高雄縣:佛光,1996[民85])。
姊崎正治著。「金剛經の結論」。《根本佛教》。(三版。日本東京都:博文館,明治43)。
忽滑谷快天著;郭敏俊譯。「金剛經口訣為疑問之作」。《禪學思想史. 2:中國部. 1》。(初版。台北縣汐止市:大千,民92)。
忽滑谷快天著;郭敏俊譯。「最上乘論非弘忍真說之諸證並金剛經」。《禪學思想史. 2:中國部. 1》。(初版。台北縣汐止市:大千,民92)。
東方橋著。「啟蒙的金剛經」。《讀法寶壇經的方法學》。(初版。台北市:玄同文化,2001)。
林安梧。「邁向佛家型般若治療學的建立-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為核心的展開」。《1995年佛學研究論文集 : 佛教現代化》。(初版。台北市:佛光,1996):頁479-512。
林崇安編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般若經選集》。(內觀教育版。桃園縣中壢市:內觀教育基金會,2004)。
林清玄著。「金剛經二帖」。《鳳眼菩提》。(十六版。台北市:九歌,民76)。
林勤。「恭聞慧僧老法師宣講『金剛經』」。《蓮華園記. 第四輯》。(初版。台北市:原泉,民63-)。
林慈超著。「初誦金剛經,一女孤魂升天」。《地藏菩薩靈感記》。(台北市:普門文庫印贈,民65)。
林鈺堂著。「<金剛經>之大圓滿」。《養和齋蘭香集》。(初版。美國加州:林鈺堂,1997)。
板本幸男編。「金剛般若經」。《法華經の思想と文化》。(影印本。日本京都市:平樂寺書店,)。
河內昭圓。「持誦金剛經靈驗功德記私考」。《大谷大學所藏敦煌古寫經》。(京都,1972):頁93-102。
河村孝照。「金剛般若經の經典崇拜と法華經の經典崇拜」。《真野龍海博士頌壽記念論文集:般若波羅蜜多思想論集》。(日本東京都:山喜房佛書林,平成4):頁203-224。
空海書。「金剛般若經開題」。《弘法大師真蹟全集. 第1-7,9,11-13帖》。(日本東京:平凡社,昭和9-10)。
空海書。「金剛般若經開題」。《和漢名家習字本大成. 第22卷》。(日本東京:平凡社,昭和8-10)。
空海筆。「金剛般若經開題」。《日本名筆全集. 平安時代篇 第21卷》。(日本東京:書芸文化院,1959)。
空海著;勝又俊教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開題」。《弘法大師著作全集. 第2卷》。(日本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70)。
邱思昱。「由牛頓第一、第二運動定律推出《金剛經》的『著相』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禪的應用」。《第二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縣: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工業管理學系,民86)。
長尾雅人。「金剛般若經に對する無着の釋偈」。《東方學論集》。(日本東京:東方學會,1972)。
長尾雅人譯。「金剛般若經」。《大乘佛典. 1:般若部經典》。(日本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1)。
長尾雅人譯。「金剛般若經.維摩經」。《大乘佛典》。(日本東京:中央公論社,1978)。
阿純章著。「智顗說『金剛般若經疏』の思想傾向」。《大乘佛教思想の研究:村中祐生先生古稀記念論文集》。(東京:山喜房佛書林,2005)。
俞君明編選;陳慧昶譯白文。「寫金剛經得免入冥幫忙」。《因果輪回實錄》。(台北市:十普寺倡印,民66)。
南條文雄著;佐佐木教悟,長崎法潤,木村宣彰監修.編。「梵文金剛經講義 (光融館明治42年刊)」。《南條文雄著作選集. 第6卷》。(出雲崎町(新潟縣):うしお書店,2003.7)。
南懷瑾著。「金剛經三十二品偈頌自話」。《序集》。(臺灣初版。台北市:老古文化,民75)。
指月慧印撰;梵光編。「金剛經和解不能語1卷」。《曹洞宗全書. 續 第8卷》。(日本東京:曹洞宗全書刊行會,1975)。
春日政治。「金剛般若經讃述嘉祥點」。《橋本博士還曆記念國語學論集》。(日本東京:岩波書店,昭和19)。
柳啟戎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佛教修學要典》。(初版。台北市:新文豐,民66)。
柳啟戎編。「金剛經」。《佛教修學要典》。(初版。台北市:新文豐,民66)。
洪介偉。「由經濟學的觀點看金剛經」。《一九九七年佛學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補編》。(台中市:逢甲大學人文社會研教中心,民86)。
洪啟嵩,黃啟霖主編。「金剛經四句偈說」。《當代中國佛教大師文集(一):楊仁山文集》。(台北市:文殊,民76-77)。
洪啟嵩,黃啟霖主編。「顧明心居士手書金剛經」。《當代中國佛教大師文集(七):圓瑛文集》。(台北市:文殊,民76-77)。
洪啟嵩著。「點心婆婆的金剛經」。《女人禪》。(初版。台北市:阿含文化,1998)。
洪緣音著。「金剛經」。《佛經修持法. 上冊》。(初版。台北市:全佛文化,民83)。
耶律楚材。「書金剛經別解後」。《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 第三卷第三冊》。(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1981-)。
胡妙觀。「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釋序」。《太虛大師全書. 30:文叢》。(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胡順萍撰。「金剛般若波羅蜜」。《六祖壇經思想之承傳與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民77)。
胡順萍撰。「金剛經「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壇經思想之承傳與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民77)。
胡順萍撰。「金剛經之無相實相義」。《六祖壇經思想之承傳與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民77)。
面山瑞方口授;門人等編。「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聞解1卷」。《曹洞宗全書. 拾遺》。(日本東京:曹洞宗全書刊行會,1973)。
韋志林編著。「《金剛經》為什麼能在中國家喻戶曉?」。《佛學文物館. 10 : 典籍篇》。(初版。台北縣板橋市:長圓圖書,民83-84)。
倉田治夫校注。「大乘佛教の經典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佛陀.大乘佛教集》。(町田:玉川大學出版部,1983)。
「唐刻金剛經、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房山雲居寺石經:石刻佛教大藏經》。(台北市:里仁,民70)。
宮元啟一著;楊鴻儒譯。「金剛經」。《佛學經典指南》。(台北市:大展,民80)。
徐長孺輯。「金剛經跋尾」。《東坡禪喜集》。(台一版。台北市:新文豐,民82)。
桐谷征一著。「敦煌本石版金剛經について : 石版刻經の成立と出版起源の問題」。《法華佛教文化史論叢:渡邊寶陽先生古稀記念論文集》。(日本京都:平樂寺書店,2003)。
氣賀澤保規。「房山雷音洞石經和金剛經:開山祖師靜〓的刻經事業意義試探」。《北朝摩崖刻經研究(續)》。(2003):頁285-299。
神林隆淨著;許洋主譯。「金剛般若經中的菩薩思想」。《菩薩思想的研究(下)》。(初版。台北縣中和市:華宇,民73-78)。
耕雲著。「金剛經之殊勝」。《邁向生命底圓滿》。(台北市:普門文庫,民73)。
耕雲著。「金剛經之殊勝」。《觀潮隨筆(上冊)》。(台北市:普門文庫,民72)。
耕雲著。「學襌的寶典-金剛經 六祖壇經」。《安祥禪》。(再版。台北市:中華禪學,1995)。
酒井真典。「チベット.ラサ請來の金剛般若經に因んで」。《中川善教先生頌德記念論集:佛教と文化》。(1983):頁553-568。
高堂晃壽。「『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金剛經宣揚部の意昧するもの」。《木村清孝博士還曆記念論集:東アジア佛教―その成立と展開》。(日本東京:春秋社,2002):頁131-146。
崇山禪師作。「傅大師講《金剛經》」。《世界一花:一○八則公案精選》。(第一版。香港銅鑼灣:秀峰禪院文教部,2001)。
常盤義伸著。「Vajra-cchedikaにおける歷史創造の論理」。《禪學論攷:山田無文老師喜壽記念》。(日本京都:思文閣出版,1977)。
張治江,成剛,汪澤源主編。「金剛經」。《佛教文化(上)》。(初版。高雄市:麗文文化,1995)。
張勇。「《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版本源流考述」。《敦煌文學論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頁403-426。
張勇。「敦煌寫本《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24 : 傅大士研究》。(初版。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2004)。
張勇著。「敦煌寫本《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傅大士研究》。(第一版。中國成都:巴蜀書社,2000)。
梁乃崇等著;圓覺文教基金會主編。「《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和科學中的『公設與假設』」。《第一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初版。台北市:陳國鎮,民80-)。
梁乃崇講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探究真心找回自我:探索人類心靈的天然法則》。(第一版。台北市:圓覺文教基金會,2000):頁189。
梁乃崇講述。「金剛經的主要句型」。《探究真心找回自我:探索人類心靈的天然法則》。(第一版。台北市:圓覺文教基金會,2000):頁173。
梁乃崇講述。「金剛經與四相真義」。《探究真心找回自我:探索人類心靈的天然法則》。(第一版。台北市:圓覺文教基金會,2000):頁141。
梁湘潤編集。「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現代大藏經(十一)》。(台北市:梁湘潤,民83)。
淨慈編輯。「戚繼光誦《金剛經》超度部屬的故事」。《慧淨法師講演集(一)》。(初版。台北市:淨土宗文教基金會,民94)。
莫正熹編述。「金剛經的功德」。《驚奇集. 下》。(台北市:普門文庫印贈,民72)。
莫正熹編述。「能誦梵文金剛經」。《驚奇集. 中》。(台北市:普門文庫印贈,民72)。
許文恭譯。「金剛經輕賤」。《白話碧巖錄》。(第一版。台北市:圓明,民80)。
許文恭譯述。「金剛般若經」。《白話臨濟錄.禪關策進》。(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2)。
陳士強撰。「金剛經類之一:唐孟獻忠《金剛般若經集驗記》三卷」。《佛典精解》。(第一版。中國上海:上海古籍,1992[民81])。
陳士強撰。「金剛經類之二:唐段成式《金剛經鳩異》一卷」。《佛典精解》。(第一版。中國上海:上海古籍,1992[民81])。
陳平坤撰。「弘忍禪教與《金剛經》無相行」。《論慧能會通般若與佛性的頓教禪法 : 《壇經》禪教思想探義》。(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88)。
陳耳東,陳笑吶,陳英吶編著。「金剛經」。《佛教文化的關鍵詞:漢傳佛教常用詞語解析》。(第一版。中國天津:天津古籍,2005)。
陳運星撰。「《金剛經決疑》、《般若心經》:般若體性之「空色相即」的要義」。《儒道佛三教調合論之研究 : 以憨山德清的會通思想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民80)。
陳榮波著。「『金剛經』與六祖慧能」。《禪海之筏》。(再版。台北市:志文,民73)。
陳燕珠著。「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新編補正房山石經題記彙編》。(初版。台北縣永和市:覺苑,1995)。
陳燕珠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新編補正房山石經題記彙編》。(初版。台北縣永和市:覺苑,1995)。
陳燕珠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新編補正房山石經題記彙編》。(初版。台北縣永和市:覺苑,1995)。
陳燕珠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序御注并序」。《新編補正房山石經題記彙編》。(初版。台北縣永和市:覺苑,1995)。
陳燕珠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二卷」。《新編補正房山石經題記彙編》。(初版。台北縣永和市:覺苑,1995)。
陳燕珠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三卷」。《新編補正房山石經題記彙編》。(初版。台北縣永和市:覺苑,1995)。
陳燕珠著。「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卷」。《新編補正房山石經題記彙編》。(初版。台北縣永和市:覺苑,1995)。
陳燕珠著。「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一卷」。《新編補正房山石經題記彙編》。(初版。台北縣永和市:覺苑,1995)。
陳燕珠著。「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三卷」。《新編補正房山石經題記彙編》。(初版。台北縣永和市:覺苑,1995)。
陳燕珠著。「梁朝傅大士夾頌金剛經」。《房山石經中遼末與金代刻經之研究》。(初版。台北縣永和市:覺苑,1995)。
陳燕珠著。「梁朝傅大士夾頌金剛經一卷」。《新編補正房山石經題記彙編》。(初版。台北縣永和市:覺苑,1995)。
章利國著。「北齊.〈泰山經石峪金剛經〉」。《中國佛教百科叢書. 8:書畫卷》。(初版。台北縣三重市:佛光文化,1999)。
章利國著。「宋.蘇軾〈金剛經〉」。《中國佛教百科叢書. 8:書畫卷》。(初版。台北縣三重市:佛光文化,1999)。
章利國著。「唐.〈唐玄序集王羲之書金剛經〉」。《中國佛教百科叢書. 8 : 書畫卷》。(初版。台北縣三重市:佛光文化,1999)。
章利國著。「唐.『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首圖』」。《中國佛教百科叢書. 8 : 書畫卷》。(初版。台北縣三重市:佛光文化,1999)。
傅翕撰。「金剛經頌一卷」。《周叔迦佛學論著集. 下冊》。(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1991)。
單培根著。「金剛經以燉煌本為殊勝」。《單老居士文集》。(第一版。台北市:方廣文化,民85)。
單培根著。「金剛經前後二半之異」。《單老居士文集》。(第一版。台北市:方廣文化,民85)。
單培根著。「金剛經是說無我」。《單老居士文集》。(第一版。台北市:方廣文化,民85)。
單培根著。「金剛經與中觀學」。《單老居士文集》。(第一版。台北市:方廣文化,民85)。
彭紹升著。「重刻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跋」。《一行居集》。(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民82)。
彭紹升著。「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後」。《一行居集》。(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民82)。
彭際清。「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後」。《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 第三卷第三冊》。(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1981-)。
智崇(梁乃崇)講述。「金剛經的主要句型」。《探究真心》。(第四版。台北市:圓覺文教基金會,2005)。
智崇(梁乃崇)講述。「金剛經與四相真義」。《探究真心》。(第四版。台北市:圓覺文教基金會,2005)。
渡邊章悟著。「『金剛般若經』に見られる色身.法身の偈頌」。《東洋思想における心身觀》。(日本東京:東洋大學東洋學研究所,2003)。
渡邊照宏。「金剛般若經」。《渡邊照宏著作集. 第6卷:佛教聖典. 2》。(日本東京:筑摩書房,1982)。
程剛編著。「金剛經」。《佛教入門》。(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1999)。
費師洪。「為弘一法師手寫金剛經題跋」。《弘一大師全集. 第十冊:附錄卷》。(第一版。中國福州:福建人民,1991-1993)。
逸塵著。「安住真心,降伏妄心──《金剛經》在禪定中的妙用」。《禪定指要》。(第一版。中國成都:巴蜀書社,1999)。
飲光著;長谷寶秀編。「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解1卷」。《慈雲尊者全集. 首卷-第7輯》。(日本京都:思文閣,1974)。
黃友棣作曲;何照清,鍾毅青編輯。「應無所住(金剛經摘句)」。《合唱佛歌選輯》。(初版。台北縣板橋市:安祥,民85)。
黃心川著。「高揚著《金剛經新注》序」。《東方佛教論:黃心川佛教文集》。(第一版。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2)。
黃卓越主編。「金剛經」。《中國佛教大觀. 上》。(第二版。中國哈爾濱:哈爾濱,2002)。
黃念祖著。「金剛經一滴」。《心聲錄》。(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民82)。
黃阿伴。「恭聞上慧下僧老法師宣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後記」。《蓮華園記. 第四輯》。(初版。台北市:原泉,民63-)。
黃夏年主編。「金剛經對禪宗有什麼影響?」。《禪宗三百題》。(初版。台北市:建安,1996[民85])。
黃墩岩講述。「如何與金剛經契合」。《明心人間禪. 上 : 六祖壇經100講》。(第一版。台北市:大智度,民79)。
業露華著。「《金剛經》是一部怎樣的經?」。《佛教小百科:歷史》。(第一版。中國鄭州:大象,2005)。
業露華著。「《金剛經》是一部怎樣的經?」。《佛教百科:歷史卷》。(第一版。台北市:雲龍,2005)。
楊仁山。「金剛經四句偈說」。《中國佛教復興之父:楊仁山居士評傳》。(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7)。
楊仁山著。「金剛經四句偈說」。《等不等觀雜錄》。(初版。台北市:新文豐,民75)。
楊文會。「金剛經四句偈說」。《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 第三卷第四冊》。(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1981-)。
楊文會撰;周繼旨校點。「金剛經四句偈說」。《楊仁山全集》。(第一版。中國合肥:黃山書社,2000)。
楊圭。「金剛經集解序」。《圓明文集禪宗篇》。(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5)。
楊富學,李吉和輯校。「金剛經陀羅尼咒題記願文(奈字42)」。《敦煌漢文吐蕃史料輯校. 第一輯》。(第一版。中國蘭州:甘肅人民,1999)。
楊惠南著。「《金剛經》裡的般若空」。《禪思與禪詩 : 吟詠在禪詩的密林裡》。(初版。台北市:東大圖書,民88)。
楊惠南著。「《金剛經》與惠能的人性論之關係」。《禪史與禪思》。(初版。台北市:東大圖書,民84)。
楊惠南著。「從《楞嚴經》到《金剛經》」。《禪思與禪詩 : 吟詠在禪詩的密林裡》。(初版。台北市:東大圖書,民88)。
楊曾文編校。「宣傳誦持金剛般若經的功德」。《神會和尚禪話錄》。(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1996)。
楊寶玉。「P.2094持誦金剛經靈驗功德記校考」。《周紹良先生欣開九秩慶壽文集》。(中華書局,1997):頁265-274。
落合俊典。「唐代における金剛般若經の注釋書について」。《宮澤正順博士古稀記念:東洋-比較文化論集》。(日本東京:青史出版,2004):頁387-400。
詹秀惠撰。「世說新語、洛陽伽藍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妙法蓮華經的著作及譯作年代」。《南北朝著譯書四種譯法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64)。
賈題韜著。「《金剛經》」。《菩提本無樹:壇經講座》。(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5)。
鈴木一男。「金剛般若經述卷下嘉祥點續紹」。《大坪併治教授退官記念國語史論集》。(日本東京:表現社,1976)。
鳩摩羅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禪宗十三經》。(第一版。中國北京:國際文化,1994)。
鳩摩羅什譯。「Book Review:"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一卷」。《大藏經入門 -- 印度撰述部》。(香港:倡印社,1995):頁20。
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國佛家氣功經典導讀》。(第一版。中國北京:人民體育,1993)。
鳩羅摩什譯。「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在家佛教徒必讀經典》。(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1)。
僧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題解)」。《圓明文集闡教篇》。(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3)。
褚亮,釋慧淨。「金剛般若註序」。《現代佛學大系. 8 : 釋文紀》。(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1-73)。
褚柏思著。「心經金剛經與觀音經」。《經論序跋集》。(台北市:新文豐,民70)。
褚柏思著。「金剛三經略說」。《經論序跋集》。(台北市:新文豐,民70)。
褚柏思著。「金剛般若經」。《玄奘學概論》。(台北市:新文豐,民70)。
褚柏思著。「金剛經十頌」。《經論序跋集》。(台北市:新文豐,民70)。
趙立真撰。「《金剛經讚(一)》(或名《開元皇帝讚金剛經功德》)」。《敦煌讚文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82)。
趙春蘭撰。「《金剛經決疑》、《般若心經直說》之『空色相即』義」。《從憨山德清思想探討其夢遊詩:以<山居詩>為重心》。(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87)。
劉明。「金剛經所論之般若道」。《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第三輯》。(民50)。
劉述庭。「讀金剛經句解儭序書後」。《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 第九至十一期》。(中國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民14-15)。
增田任雄。「『金剛經五家解の傅大士頌』メモ」。《新羅佛教研究》。(日本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73):頁505-534。
潘重規編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經文」。《敦煌變文集新書》。(初版。台北市:文津,民83)。
潘桂明著。「《金剛經》是怎樣一部佛經?」。《佛教小百科:禪宗》。(第一版。中國鄭州:大象,2005)。
潘桂明著。「《金剛經》是怎樣一部佛經?」。《佛教百科:禪宗卷》。(第一版。台北市:知書房,2005)。
潘桂明著。「《金剛經》是怎樣一部佛經」。《佛教禪宗百問》。(二版。高雄縣:佛光,民81)。
談錫永著。「《金剛經》導讀」。《大中觀論集 (上) : 未智廬叢稿》。(初版。香港:密乘佛學會,1998)。
談錫永著。「金剛經」。《佛家經論 : 見修法鬘》。(初版。台北市:全佛文化,1998 [民87])。
鄭保村。「評【由經濟學的觀點看金剛經】」。《一九九七年佛學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補編》。(台中市:逢甲大學人文社會研教中心,民86)。
蕭登福著。「姚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道家道教影響下的佛教經籍(上)》。(台一版。台北市:新文豐,2005)。
賴永海主編。「《金剛經》評介」。《佛道要籍》。(北京第一版。中國北京:中國青年,2000)。
賴永海主編;張宏生,章利國著。「北齊《泰山經石峪金剛經》」。《中國佛教百科全書. 陸:詩偈卷.書畫卷》。(第一版。中國上海:上海古籍,2000-2001)。
賴永海主編;張宏生,章利國著。「宋蘇軾《金剛經》」。《中國佛教百科全書. 陸:詩偈卷.書畫卷》。(第一版。中國上海:上海古籍,2000-2001)。
賴永海主編;張宏生,章利國著。「唐《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首圖》」。《中國佛教百科全書. 陸:詩偈卷.書畫卷》。(第一版。中國上海:上海古籍,2000-2001)。
賴永海主編;張宏生,章利國著。「唐《唐玄序集王羲之書金剛經》」。《中國佛教百科全書. 陸:詩偈卷.書畫卷》。(第一版。中國上海:上海古籍,2000-2001)。
賴永海編著。「『掃一切相,破一切執』──《金剛經》」。《佛典輯要》。(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3)。
霍韜晦著。「陳文傑書《金剛經》序」。《法住於世:踐行篇》。(新二版。香港九龍:法住,1999)。
謝國河主編。「唐玄宗聽神光大師解釋佛祖,並親譯(金剛經)」。《大教東流記》。(初版。台北市:泰景陽,民82)。
聶清。「所謂『《金剛經》革命』」。《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35:荷澤宗研究等六書》。(初版。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2004)。
藍吉富。「金剛經與中國佛教」。《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上輯》。(台北縣新莊市: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研究委員會,民84)。
藍吉富主編。「北齊.泰山石峪金剛經」。《現代佛學大系. 11:佛教碑帖集成》。(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1-73)。
藍吉富主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經文」。《現代佛學大系. 2:敦煌變文》。(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1-73)。
藍吉富主編。「金剛經跋尾」。《現代佛學大系. 48:東坡禪喜集 ; 平等閣筆記 ; 齊物論釋》。(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1-73)。
藍吉富著。「金剛經與中國佛教」。《聽雨僧廬佛學雜集》。(初版。台北市:現代禪,2003)。
藍吉富編。「金剛經功德頌」。《觀世音菩薩聖德彙編》。(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4)。
藍吉富編。「金剛經功德頌序」。《觀世音菩薩聖德彙編》。(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4)。
藍吉富編。「報應一(金剛經)」。《現代佛學大系. 12:中國佛教史料初編》。(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1-73)。
藍吉富編。「報應二(金剛經)」。《現代佛學大系. 12:中國佛教史料初編》。(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1-73)。
藍吉富編。「報應四(金剛經)」。《現代佛學大系. 12:中國佛教史料初編》。(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1-73)。
藍吉富編。「報應五(金剛經)」。《現代佛學大系. 12:中國佛教史料初編》。(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1-73)。
藍吉富編。「報應六(金剛經)」。《現代佛學大系. 12:中國佛教史料初編》。(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1-73)。
藍吉富編。「報應七(金剛經)」。《現代佛學大系. 12:中國佛教史料初編》。(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1-73)。
藍吉富編。「續集卷之七:金剛經鳩異」。《現代佛學大系. 12:中國佛教史料初編》。(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1-73)。
羅宗濤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經文時代考」。《敦煌講經變文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61)。
羅時憲著。「《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之中英譯本對照」。《詩文聯語遺照墨跡》。(初版。香港九龍:佛教志蓮圖書館,1998)。
譚明光編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藏經入門》。(台北縣新店市:常春樹,民77)。
關口真大。「曹溪慧能の『金剛般若經解義』について」。《新羅佛教研究》。(日本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73):頁461-470。
蘇俊源,周亞平主編;韋志林編著。「《金剛經》為什麼能在中國家喻戶曉?」。《佛學文物館. 10:典籍篇》。(初版。台北縣板橋市:長圓圖書,民83-84)。
譯叢編委會編。「蒙藏梵漢和五譯合璧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西藏密教圖像集」。《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總目.索引》。(初版。台北縣中和市:華宇,民73-78)。
釋大舫記。「金剛經與阿彌陀經」。《獅子城隨行札記》。(初版。南投縣:人乘佛教書籍,民77)。
釋大寂著。「「乃至十念」與金剛經中說「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類同」。《往生淨土修行之路. 上冊》。(初版。台中縣太平市:草屯華嚴念佛會倡印,民93-)。
釋仁隱。「恭聞慧僧老法師宣講『金剛經』有感」。《蓮華園記. 第四輯》。(初版。台北市:原泉,民63-)。
釋太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義脈」。《現代佛教學術叢刊(45) : 般若思想研究》。(初版。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5-68):頁267-280。
釋心印編輯;唐一玄校閱。「聞誦金剛經」。《六祖壇經禪學基本教材》。(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民87)。
釋古芳標註。「金剛經輕賤」。《標註碧巖錄》。(天華初版。台北市:天華,民68)。
釋白雲主答;千佛山雜誌社編輯部整理。「心經、金剛經」。《解惑篇(一)》。(新編再版。台南縣:千佛山,民83)。
釋白雲主答;千佛山雜誌社編輯部整理。「心經、金剛經」。《解惑篇(二)》。(初版。台南縣:千佛山,民84)。
釋印光著述;釋廣定彙編。「金剛經功德頌序」。《印光大師全集. 第一冊》。(再版增訂。台北市:佛教,民68)。
釋印光著述;釋廣定彙編。「金剛經石刻序」。《印光大師全集. 第一冊》。(再版增訂。台北市:佛教,民68)。
釋印光著述;釋廣定彙編。「金剛經次詁序」。《印光大師全集. 第一冊》。(再版增訂。台北市:佛教,民68)。
釋印光著述;釋廣定彙編。「金剛經勸持發隱」。《印光大師全集. 第一冊》。(再版增訂。台北市:佛教,民68)。
釋印光著述;釋廣定彙編。「金剛經綫說序」。《印光大師全集. 第一冊》。(再版增訂。台北市:佛教,民68)。
釋印順作。「影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記」。《妙雲集. 二十三:華雨香雲》。(新版。新竹縣竹北市:正聞,民89)。
釋印順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市:正聞,民70)。
釋印順講;釋演培,釋續明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妙雲集. 一:般若經講記》。(新版。新竹縣竹北市:正聞,民89)。
釋吉藏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義疏六卷」。《周叔迦佛學論著集. 下冊》。(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1991)。
釋守培著。「金剛經研究」。《守培法師全集. 上冊》。(台北縣新店鎮:珠林,民65)。
釋妙境述。「依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密意證有如來藏」。《入決定勝》。(初版。美國新墨西哥:法雲寺禪學院,2003)。
釋竺摩著。「金剛經上的無住心」。《篆香畫室文集. 7:普賢十願講話》。(馬來西亞檳城:三慧講堂印經會,2003)。
釋竺摩著。「金剛經中三大問題」。《竺摩長老佛學全書. 5:佛理論集》。(台北市:巨龍文化 ; 慧天文物,1995)。
釋竺摩著。「金剛經的修法與感應」。《竺摩長老佛學全書. 6:佛教演講集》。(台北市:巨龍文化 ; 慧天文物,1995)。
釋竺摩著。「金剛經的修法與感應」。《篆香畫室文集. 21:佛教演講集. 下》。(馬來西亞檳城:三慧講堂印經會,2003)。
釋竺摩著。「金剛經的無住心」。《普賢十願講話》。(高雄市:青蓮印經會,民75)。
釋竺摩著。「答檳城李心勖居士十則~金剛經中的問題」。《篆香畫室文集. 12:佛學問答一集》。(馬來西亞檳城:三慧講堂印經會,2003)。
釋竺摩講。「金剛經的修法與感應」。《佛教演講集. 下》。(再版。馬來西亞檳城:慧堂印經會,1991)。
釋竺摩講;釋祖印,釋泉慧記。「金剛經的無住心」。《普賢十大行願講話》。(高雄市:淨心印經會倡印,民80)。
釋玠宗述作。「金剛經人生宇宙涅槃觀」。《玠宗法彙》。(台北市:普門文庫印贈,民74)。
釋玠宗述作。「金剛經無相明心論」。《玠宗法彙》。(台北市:普門文庫印贈,民74)。
釋星雲著。「空,非常玄妙──從金剛經說到般若空性的研究」。《清淨琉璃》。(第一版。台北市:希代,民81)。
釋星雲編著。「金剛般若經序」。《佛教(九):藝文》。(初版。高雄縣:佛光,1995-1997)。
釋星雲講。「從金剛經說到般若空性的研究」。《星雲大師講演集(一)》。(高雄縣:佛光,民66-80)。
釋真可。「釋金剛經」。《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 第三卷第二冊》。(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1981-)。
釋能淨等編輯。「樂老上人與佛光寺宣講金剛經」。《樂果老法師永懷錄》。(南投縣埔里鎮:佛光寺,民72)。
釋祥雲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內容述要」。《慧絮集》。(初版。台北市:世樺印刷承印,民82)。
釋祥雲著。「金剛經釋句」。《廬山煙雨浙江潮》。(天華初版。台北市:天華,民71)。
釋祥雲著。「金剛經釋句」。《懺願室文集》。(台北市:普門文庫印贈,民69)。
釋普獻講述;林榮吉筆記。「金剛經概要」。《普獻法師演講集》。(再版。新竹縣:無量壽,民77)。
釋智顗說;灌頂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疏一卷」。《周叔迦佛學論著集. 下冊》。(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1991)。
釋智儼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二卷」。《周叔迦佛學論著集. 下冊》。(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1991)。
釋超定著。「金剛般若經的菩提行」。《緣起的面面觀》。(美國加州:觀音禪寺,2001)。
釋聖嚴著。「《金剛經》與《法華經》」。《行雲流水》。(初版。台北市:東初,民82)。
釋聖嚴著。「《金剛經》與《法華經》」。《法鼓全集. 第六輯第八冊 : 行雲流水》。(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2000)。
釋聖嚴著。「農禪寺的《金剛經》講座」。《東西南北》。(初版。台北市:東初,民81)。
釋聖嚴著。「農禪寺的《金剛經》講座」。《法鼓全集. 第六輯第六冊 : 東西南北》。(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2000)。
釋僧肇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注維摩詰經等四種合刊. 上冊》。(高雄市:高雄市淨宗學會,2004)。
釋僧肇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一卷」。《周叔迦佛學論著集. 下冊》。(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1991)。
釋僧懺選輯。「金剛經纂」。《高僧選集蓮池大師集》。(初版。台北市:佛教,民67)。
釋僧懺選輯。「釋金剛經」。《高僧選集紫柏大師集》。(再版。台北市:佛教,民71)。
釋演培著;黃則洵校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演培法師選集(上)》。(初版。高雄縣:慈源禪寺,1999):頁1-316。
釋演培著;諦觀全集編委會編集。「金剛經概要」。《諦觀全集. 23:雜說. 二》。(新加坡:靈峰般若講堂,民67)。
釋演培釋註;釋淨輝記。「金剛經概要」。《諦觀全集. 3: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天華一版。台北市:天華,民75-80)。
釋德清。「金剛決疑解序」。《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 第三卷第二冊》。(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1981-)。
釋慧淨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三卷」。《周叔迦佛學論著集. 下冊》。(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1991)。
釋賢德著。「略述金剛經要義」。《佛教的宇宙人生觀》。(初版。香港:香港東蓮覺苑,2002)。
釋曉雲著;雲門學園編輯。「般若實相如來體──珍本《金剛經》重印序」。《佛學獻詞》。(初版。台北市:原泉,民86)。
釋諦閑著;釋倓虛編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新疏」。《諦閑大師遺集. 第五編 : 遺著 ; 語錄》。(台灣影印三版。台中市:僧伽,民87)。
釋諦閑著;釋寶靜輯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新疏」。《諦閑大師遺著 ; 語錄》。(台北市:佛教,民63)。
釋默如著。「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論」。《默如叢書 (一):經釋》。(台一版。台北市:新文豐,民78)。
釋憨山述;釋福善日錄;釋通炯編輯。「血書金剛經跋二則」。《憨山大師夢遊集(3)》。([台北縣汐止鎮]:白雲寺倡印,民76)。
釋憨山述;釋福善日錄;釋通炯編輯。「金剛經頌十八首」。《憨山大師夢遊集(3)》。([台北縣汐止鎮]:白雲寺倡印,民76)。
釋憨山述;釋福善日錄;釋通炯編輯。「書金剛經頌後」。《憨山大師夢遊集(3)》。([台北縣汐止鎮]:白雲寺倡印,民76)。
釋憨山述;釋福善日錄;釋通炯編輯。「題血書金剛經」。《憨山大師夢遊集(3)》。([台北縣汐止鎮]:白雲寺倡印,民76)。
釋證惟。「恭聞慧僧老法師宣講『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有感」。《蓮華園記. 第四輯》。(初版。台北市:原泉,民63-)。
釋寶靜輯。「金剛經略解題辭」。《諦閑大師語錄》。(初版。台北市:新文豐,民64)。
釋鐘鏡選。「金剛經跋」。《蕅益大師文選》。(台北市:佛教,民65)。
釋鐘鏡選。「唐氏女繡金剛經跋」。《蕅益大師文選》。(台北市:佛教,民65)。
釋顯明,沈家楨開示。「金剛經與西方極樂世界」。《福慧莊嚴》。(台北市:慧炬,民82)。
釋顯明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正解」。《顯明大師法集. 7:法華經玄題簡述.普門品會解.行願品集註.金剛經正解.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講義》。(初版。台北市:觀宗別院,民72)。
釋靈源著。「金剛經要義」。《靈源夢話集》。(初版。基隆市:十方大覺禪寺,民70)。

□學位論文
Bernard Montoneri。「Eclairages apportes par la reconstitution d'un texte sanskrit du Sutra de diamant - evolution de la Vajracchedika (金剛經) en Chine entre le Ve et le VIIIe siecle」。These de doctorat博士論文。1999。
Qian Su。「Poetry : Yefu Daochuan's commentary on the Diamond Sutra」。Thesis (M.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2002。
何佳玲。「明清金剛經靈驗記之研究」。碩士論文。嘉義縣: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民92。
何慧俐。「敦煌佛經感應記研究:以《普賢菩薩說證明經》、《金光明經》、《金剛經》為研究範圍」。碩士論文。台北市: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85。
李利安。「金剛經般若思想初探」。碩士論文。西北大學歷史系,1987。
林紫榆。「《金剛經》之無住本」。碩士論文。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民94。
金英子。「慧能與宗密的《金剛經》詮釋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民96。
姚琳。「《金剛經》般若思想述評」。學士論文。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專業,1998。
皇德勝(釋明智)。「《金剛經》在越南的流傳及其特色」。碩士論文。台北縣: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89。
胡海燕。「《金剛經》梵本及漢譯初步分析」。碩士論文。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南亞所宗教專業,1982。
荒川慎太郎。「西夏文『金剛經』の研究 : 言語學的研究.校訂テキスト.譯注」。博士論文。日本京都市:京都大學,平成14[2002]。
張漢鴻。「《金剛經》非相論」。碩士論文。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民94。
張曜鐘。「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校釋」。碩士論文。花蓮市: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民92。
許絹惠。「唐代敦煌金剛經變研究:兼論『禪淨融合』思想的發展」。碩士。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民95。
陳素卿。「金剛般若經空義的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市: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民79。
閆若玉。「隋唐《金剛經》報應故事研究——以《太平廣記》為例」。碩士論文。雲南大學民俗學(含:中國民間文學),2006。
渡邊章悟。「金剛般若經の研究」。博士論文。東洋大學,2005。
臺惠芝。「鳩摩羅什譯本《金剛經》的篇章分析」。碩士論文。台北市: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民86。
劉碧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義研究」。碩士論文。香港:香港能仁書院哲學研究所,民78。
謝氏映鳳(釋堅蓮)。「《金剛經》中離相無住思想之研究」。碩士論文。福建師範大學古典文獻學,2006年。
釋定行。「《金剛經》的身心超越哲理:以笛卡兒的身心二元論作對照」。畢業論文。圓光佛學研究所,民94。

□會議論文
A. McNair。「Zhang Jizhi's Transcriptions of the Diamond Sutra and the Critical Response to Buddhist Calligraphy」。《Abstracts of the Annual Meeting-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Incorporated》1996:頁95。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1996 Apr。
K. Matsuoka。「An investigative study of the frontispiece of the Diamond Sutra」。《British Library Studies in Conservation Science》1996; Issue 1:頁20-26。Preservation of material from cave 17: Dunhuang and Turfan; contents and conversation of ancient documents from Central Asia,1993 Oct。
P. J. Gibb, K. R. Seddon。「The Dunhuang Diamond Sutra: a challenging problem for scientific conservation techniques」。《British Library Studies in Conservation Science》1996; Issue 1:頁59-69。Preservation of material from cave 17: Dunhuang and Turfan; contents and conversation of ancient documents from Central Asia,1993 Oct。
王國良。「《金剛般若經靈驗記》探究」。《「山鳥下聽事,簷花落酒中。」唐代文學論叢》:頁515-547。隋唐五代文學研討會,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中華民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辦,1998年3月14日至15日。
衣川賢次。「《唐玄宗御注金剛般若經》的復原與研究」。《二十一世紀敦煌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8。二十一世紀敦煌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中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主辦,2001年11月2日至6日。
衣川賢次。「地獄のなかの救い-金剛般若經靈驗譚の意味-」。第5回太平廣記研究會,1993年12月。
李利安。「〈金剛經〉玄奘譯本對羅什譯本的補正作用」。第二屆玄奘國際學術研討會,玄奘研究中心、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等聯合主辦,1999年3月22日至23日。
李利安。「金剛經六種漢語譯本之比較」。《中國嵩山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頁391-402。紀念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河南嵩山少林寺、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主辦,1995年9月4日至6日。
李利安。「金剛經玄奘譯本淺析」。第一屆國際玄奘學術研討會,1994年4月。
李利安。「金剛經在西天的產生及其向中土的傳播」。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西北大學、奧地利薩爾茨堡大學主辦,1999年8月。
李利安。「關於金剛經的幾個問題」。印度宗教與中國佛教學術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與東南亞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所、哲學研究所、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學哲學系、復旦大學哲學系和常熟市佛教協會共同主辦,1988年9月18日至20日。
李利安。「關於金剛經產生時間問題的再考證」。中國南亞學會第4屆年會,1987年7月。
李霖生。「金剛經的夢幻詩學」。《佛學與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第二期》。(2004)。
李霖生。「金剛經隱喻學」。《佛學與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第一期》。(2003)。
杜保瑞。「《金剛經》的無相境界」。《華梵大學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台北縣:華梵大學哲學系,2002):頁243-268。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哲學系主辦,2002年5月4日至5日。
周平。「金剛經的『諸相非相』觀對社會科學類型化的啟發性」。宗教視野與社會科學視野的交鋒與對話--宗教社會學學術研討會,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暨應用社會學系主辦,2006年5月27日至28日。
邱思昱。「由牛頓第一、第二運動定律推出《金剛經》的『著想』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禪的應用」。《第二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05-114。第二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華梵工業管理系主辦,1997年5月31日。
金永斗。「惠能和涵虛對金剛經觀點的比較研究以壇經、金剛經釋義和金剛經註為例」。《佛光山國際禪學會議實錄》:頁370-372。佛光山國際禪學會議,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主辦,1989年11月8日至11日。
洪介偉。「由經濟學的觀點看金剛經」。《一九九七年佛學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市:逢甲大學人文社會研教中心,民86):頁53-58。一九九七年佛學與人生學術研討會,逢甲大學人文社會研教中心、教職員工佛學社、逢甲大學普覺佛學社、慈濟青年社主辦,1997年5月3日至4日。
殷光明。「莫高窟第31窟金剛經變與華嚴禪」。2004年石窟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甘肅省人民政府和國家文物局主辦,敦煌研究院和甘肅省文物局承辦,2004年8月15日至20日。
梁乃崇。「《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和科學中的『公設與假設』」。《第一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縣:圓覺文教基金會,2001):頁129-149。
許絹惠。「試論唐代莫高窟『金剛經變』的意涵與功能---作為往生淨土輔助工具的可能性」。臺灣2005年藝術史領域研究生論文發表會,2005年5月28日至29日。
郭瓊瑤。「《金剛經》的『即非』論理」。第二屆印度學學術研討會,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主辦,2005年10月7日至8日。
陳祚龍。「敦煌古抄《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之考證和校訂」。《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思想哲學組》。(臺北:中央研究院,1981):頁475-496。
賀世哲。「敦煌金剛經變」。二○○二年海峽兩岸研究生敦煌石窟研習營,台灣「佛教圖像」研究後援會主辦,絲路佛教圖像文獻整合研究中心協辦,2002年7月15日至8月15日。
遏照。「《金剛經》相關的懺法初探」。《第十一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台北縣:中華佛學研究所,2000):頁144-165。第十一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主,2000年8月26日至27日。
劉靜宜。「敦煌本P.2133《金剛經講經文》之探析」。第十五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福嚴佛學院主辦,民93年9月11日至12日。
蔡崇名。「泰山經石峪金剛經的書法藝術」。《王靜芝教授九十誕冥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37-361。王靜芝教授九十冥誕紀念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2005年5月21日至22日。
鄭阿財。「敦煌寫卷《持誦金剛經靈驗功德記》研究」。《全國敦煌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1995):頁251-276。
鄭保村。「評【由經濟學的觀點看金剛經】」。《一九九七年佛學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補編》。(台中市:逢甲大學人文社會研教中心,民86)。一九九七年佛學與人生學術研討會,逢甲大學人文社會研教中心、教職員工佛學社主辦,1997年5月3日至4日。
藍吉富。「金剛經與中國佛教」。《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上冊》。(台北縣: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研究委員會,1995):頁71-80。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研究委員會主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承辦,1994年7月23日至25日。
羅因。「從智顗《金剛般若經疏》的四相註釋到魏晉言意之辨──一個有關經典註釋的方法論問題初探」。東亞語文學與經典詮釋學術研討會,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2004年11月19日至20日。
釋永有。「The Diamond Sutra in Stein's Tunhuang Collection in the British Library = 大英圖書館中史坦因收藏的敦煌遺書中金剛經之研究」。1996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宗教研討會。
釋永有。「金剛經及其信仰者研究」。2000年敦煌學國際學術討論會,敦煌研究院、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主辦,2000年7月29日至8月3日。
釋永有。「金剛經的第四類接觸」。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南華大學主辦,2002年10月。
釋永有。「敦煌遺書中的金剛經」。2001年敦煌佛教藝術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蘭州大學、臺灣南華大學、美國密西根大學主辦,2001年7月12日至15日。
釋達照。「《金剛經》相關的懺法初探」。第十一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民89年8月。
釋德心。「《金剛經》諸漢譯本中的『相』與『想』」。《宗教與心改革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市:高雄道德院,1998):頁320-365。

□期刊論文
Aleksei G. Sazykin, Gyorgy Kara tr.。「A fifth, anonymous, Mongolian translation of the Diamond Sutra」。《Mongolian Studies》22(1999):頁69-99。
B. Hsiung。「An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Diamond Sutra」。《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economics》12, Part 1(2000):頁17-40。
Bernard Montoneri。「Influence du Theme de L'accumulation des Merites Sur L'impression des Sutras: Exemple du Couperet de Diamant金剛經」。《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16期(民86年12月):頁161-182。
C. R. Bawden。「The Diamond sutra: Three Mongolian Versions of the Vajracchedika Prajnaparamita by Nicholas Poppe」。《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Vol. 36, No. 1(1973):頁171-173。
E. H. Parker。「The Diamond Sutra(Chin-kang-ching)」。《Asiatic Quarterly Review》4卷2期(1913年):頁428-429。
Edward Conze。「Some more comments on the Diamond Sutra」。《Vajra》3期(1976年)。
Edward Conze。「The Diamond Sutra Explained I」。《The Middle Way》31卷3期(1956年)。
Edward Conze。「The Diamond Sutra Explained II」。《The Middle Way》31卷4期(1957年)。
Edward Conze。「The Diamond Sutra Explained III」。《The Middle Way》32卷1期(1957年)。
Edward Conze。「The Diamond Sutra Explained IV」。《The Middle Way》32卷2期(1957年)。
Edward Conze。「The Frontispiece to the Diamond Sutra」。《The Middle Way》30卷1期(1955年)。
Frank J. Hoffman。「Non-dual awareness and logic」。《Asian Philosophy》11, no.2(Jul 2001):頁125-132。
G. Kara。「The Diamond Sutra. Three Mongolian Versions of the Vajracchedika Prajnaparamita by Nicholas Popp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Vol. 95, No. 3(Jul., 1975):頁534-535。
Gerald Doherty。「Form is emptiness: reading the Diamond Sutra」。《Eastern Buddhist》16, no.2(Aut 1983):頁114-123。
Gregory Schopen。「The phrase 'sa prthivipradesas caityabhuto bhavet' in the Vajracchedika:notes on the cult of the book in Mahayana」。《Indo-Iranian Journal》17期(1975年):頁147-182。
Heinrich Dumoulin。「Buddhist Wisdom Books: The Diamond Sutra and the Heart Sutra. by Edward Conze」。《Monumenta Nipponica》Vol. 14, No. 3/4(Oct., 1958):頁444-445。
James R. Kuhlman。「The Diamond Sutra (Book).」。《Library Journal》, Vol. 126 Issue 20(12/1/2001):頁134-140。
Jennifer Manlowe。「Not relying on signs: wisdom lessons on Bodhisattva values from the Diamond Sutra」。《Virginia Review of Asian Studies》7(Fall 2004):頁74-79。
Julian L. Alvarez。「The Vajracchedika Prajnaparamita and Aristotle's Principle of Contradiction」。《Trans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Orientalists in Japan》8期(1963年):頁54。
Kun Chang。「Buddhist Wisdom Books by Edward Conz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Vol. 81, No. 2(Apr., 1961):頁163-165。
Mark Woodhouse。「The Diamond Sutra and the Sutra of Hui Neng」。《Library Journal》Vol. 124, Iss. 16(Oct 1, 1999):頁59。
Martin Lehnert, Dieter M Back, Michael Pye。「The Strategy of a Commentary to the Diamond-Sutra Jingang-boruo-boluomi-Jingang Zhujie」。(1999年):頁360。
Mary Evelyn Tucker。「The teachings of Mahayana Buddhism:central themes in the Heart sutra, the Diamond sutra, and the Vimalakirti sutra」。《Religion and Intellectual Life》4期(1987年 Summer):頁92-100。
Michael Kenward。「Sodium Nitrate Comes to the Aid of the Dunhuang Diamond Sutra」。《New Scientist》Vol. 127, Iss. 1729(Aug 11, 1990):頁22。
Ronald E. Emmerick。「The concluding verses of the Khotanese Vajracchedika [inc text, tr and Vasubandhu's analysis]」。《Prajparamita and related systems》(1977年):頁83-92。
S Zacchetti。「Dharmagupt's unfinished translation of the 'Diamond-cleaver' (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sutra) (Vol 82, Pg 151, Yr 1996)」。《TOUNG PAO》82, no. 4-5(1996):頁413。
Samuel Beal (tsl)。「Vajra-chhedika, The 'Kin Kong King' or 'Diamond Sutra'」。《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1期(1864年):頁1-24。
Shigenori Nagatomo。「The logic of the Diamond Sutra: A is not A, therefore it is A」。《Asian Philosophy》10, no.3(Nov 2000):頁213-244。
Stefano Zacchetti。「Dharmagupta's Unfinished Translation of the Diamond-Cleaver (Vajracchedika-Prajñaparamita-Sutra)」。《T'oung Pao》82, no. 1/3(1996):頁137-152。
Sybil S Steinberg。「Diamond Sutra」。《Publishers Weekly》Vol. 244, Iss. 9(Mar 3, 1997):頁66。
T, T. H. Barret。「The British Library : The Diamond Sutra. London: 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 2004. CD-ROM. £9.95.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68, no. 1(2005):頁189-190。
Tai Dong Han。「Meditation process in cultural interaction:a search for dialogue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Buddhism Chalce-donian creed and Diamond sutra」。《Northeast Asia Journal of Theology》3期(1969年9月):頁88-105。
Tamás Agócs。「The Diamondness of the Diamond Sutra」。《Acta Orientali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 (AOASH) 》53 (1-2)(2000):頁65-77。
Tom Pynn。「Jack Kerouac and the Diamond Sutra or what happens when Beat meets Buddha」。《Southeast Review of Asian Studies》24(2002):頁35-48。
丁潤如。「我研誦金剛經的一點心得」。《海潮音》61卷11期(民69年11月):頁28-29。
丁黎炯珠。「印贈金剛經緣起」。《菩提樹》90期(49年5月8日):頁34。
人生雜誌編輯部。「借問自性何處有--《金剛經》誦持者訪談錄」。《人生》112期(1992年12月月15日):頁34-35。
人生雜誌編輯部。「無相無念無住--《金剛經》與現代生活的契機」。《人生》112期(1992年12月月15日):頁24。
八力廣喜。「阿部慈園編『金剛般若經の思想的研究』」。《印度哲學佛教學》15號(2000年10月30日):頁385-386。
于洪江。「拜讀南懷瑾先生著《金剛經說什麽》感賦」。《佛教文化》1997年1期:頁30。
大竹晉。「『金剛仙論』の成立問題」。《佛教史學研究》44卷1號(2001年11月):頁49-70。
大竹晉。「著者問題を中心とした『華嚴經關脈義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の研究:法藏.智儼の真撰ならざることを證明し、併せて撰述の背景に言及す」。《宗教學.比較思想學論集》2號(1999年7月):頁13-24(L)。
大南龍昇。「金剛般若經?見佛說」。《佛教論叢》18號(1974年10月):頁148-?。
小田義久。「大谷文書中にみえる書写佛典斷片の一考察--特に『御注金剛般若經宣演』斷片を中心に」。《東洋史苑》67號(2006年3月):頁1-26。
小池一郎。「『金剛般若經』の逆說と初期唯識派の『無の有』」。《言語文化》3卷3號(2001年1月):頁293-337。
小林雨峰(正盛)。「敦煌發掘の金剛經につきて」。《密教》4卷1號(1914年4月10日):頁109-119。
小澤憲珠。「金剛仙論における佛土觀」。《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8號=24卷2號(1976年3月31日):頁208-211。
小澤憲珠。「莊嚴國土思想の一面:金剛般若經の註釋書を通し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4號=22卷2號(1974年3月31日):頁390-393。
山本正博。「無著の金剛經の釋論偈における三身思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7號=9卷1號(1961年1月25日):頁128-129。
山本幸男。「天平寶字2年の『金剛般若經』書寫--入唐廻使と唐風政策の様相」。《市大日本史》4號(2001年5月):頁1-20。
干潟龍祥。「長尾雅人.戶崎宏正譯『金剛般若經.善勇猛般若經』」。《鈴木學術財團年報》10號(1974年5月):頁94-98。
不著。「《金剛經》的智慧」。《澳門佛教》64期(2008年11月15日)。
不著。「金剛經的重點與精神」。《澳門佛教》58期(2007年1月15日)。
不著。「金剛經的重點與精神」。《澳門佛教》59期(2007年3月15日)。
不著。「金剛經的重點與精神」。《澳門佛教》60期(2007年5月15日)。
不著。「金剛經的重點與精神」。《澳門佛教》61期(2007年7月15日)。
不著。「金剛經的重點與精神」。《澳門佛教》62期(2007年9月15日)。
不著。「金剛經的重點與精神」。《澳門佛教》63期(2007年11月15日)。
不著名。「唐咸通九年木刻金剛經引首及卷末題名(有鄭振鐸[原題西諦]志)」。《現代佛學》1950年1期(1950年)。
中川孝。「『金剛經口訣』と『六祖壇經』」。《禪文化研究所紀要》9號(1977年11月15日):頁195-220。
中村了權。「<國際交流>『金剛般若經』研究への視座」。《研究所報》2號(1997年9月30日):頁287-290。
中村元著;藍碧珠譯。「大乘佛教思想的開啟--《金剛經》的歷史社會背景與思想」。《人生》112期(1992年12月月15日):頁29-31。
「中國首部絲織『金剛經』珍藏版落戶浙江圖書館」。《圖書館研究與工作(漢學)》2001年1期=85期(2001年2月):頁36。
中條賢海。「『金剛般若經開題』について」。《密教學研究》29號(1997年3月):頁1-13。
六指頭陀。「與某公商量他所著的金剛貫攝」。《菩提樹》57期(46年8月8日):頁18-19。
孔維勤。「與金剛經共舞」。《張老師月刊》298期(民91年10月):頁34-37。
文華智慧文、慧蓉譯。「金剛經」。《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20期(民91年12月):頁112-115。
文華智慧解譯。「金剛經」。《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24期(民92年4月):頁42-46。
文華智慧解讀、慧蓉譯。「智慧:優美散文解讀--金剛經」。《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21期(民92年1月):頁14-17。
文華智慧解讀、慧蓉譯。「優美散文解讀--金剛經」。《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22期(民92年2月):頁30-33。
文華智慧解讀、慧蓉譯。「智慧--優美散文解讀:金剛經」。《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23期(民92年3月):頁10-12。
文華智慧解讀。「優美散文解讀--金剛經」。《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25期(民92年5月):頁56-59。
文華智慧解讀。「優美散文解讀--金剛經」。《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26期(民92年6月):頁28-31。
文華智慧解讀。「優美散文解讀--金剛經」。《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27期(民92年7月):頁14-17。
文華智慧解讀。「優美散文解讀--金剛經」。《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28期(民92年8月):頁16-19。
文華智慧解讀。「優美散文解讀--金剛經」。《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29期(民92年9月):頁14-17。
文華智慧解讀。「優美散文解讀--金剛經」。《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30期(民92年10月):頁12-15。
文華智慧解讀。「優美散文解讀--金剛經」。《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31期(民92年11月):頁18-21。
文華智慧解讀。「優美散文解讀--金剛經」。《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32期(民92年12月):頁26-31。
文華智慧解讀。「優美散文解讀--金剛經」。《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33期(民93年1月):頁28-29。
文華智慧解讀。「優美散文解讀--金剛經」。《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34期(民93年2月):頁28-31。
文華智慧解讀。「優美散文解讀--金剛經」。《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35期(民93年3月):頁26-27。
方廣錩。「敦煌文獻中的《金剛經》及其注疏」。《新疆文物》1995年1期(1995):頁73-86。
方廣錩。「敦煌文獻中的《金剛經》及其註疏」。《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1期(1995年3月):頁73-80。
木村清孝。「金剛經略疏の三種般若思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6號=18卷2號(1970年3月31日):頁825-。
木村隆德。「『金剛經』を媒介とした禪と印度佛教の比較」。《佛教學》11號(1981年4月25日):頁89-106。
木村隆德。「Kamalaśīla作金剛經廣註の敦煌出土チベット寫本」。《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7號=24卷1號(1975年12月25日):頁237-241。
王月清。「佛門的智慧之母──《金剛經》的思想價值及文化意蘊」。《中國典籍與文化》1998年2期:頁73-77。
王世安。「《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新講(一)」。《五臺山研究》1989年3期。
王世安。「《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新講(二)」。《五臺山研究》1989年4期。
王玉池。「柳公權書《金剛經》譯注」。《中國藝術報》2003年5月2日。
王玉池。「柳公權書《金剛經》譯注」。《中國藝術報》2003年6月6日。
王玉池。「柳公權書《金剛經》譯注」。《中國藝術報》2003年7月4日。
王玉池。「柳公權書《金剛經》譯注」。《中國藝術報》2003年8月1日。
王玉池。「柳公權書《金剛經》譯注」。《中國藝術報》2003年9月5日。
王玉池。「柳公權書《金剛經》譯注」。《中國藝術報》2003年10月3日。
王志遠。「《金剛經千禧百家書畫典藏》面世」。《法音》2001年11期:頁9。
王信善。「讀《金剛經》一得」。《浙江佛教》1期(1995年3月):頁39-40。
王笠丹。「持誦金剛經的功德」。《菩提樹》120期(51年11月8日):頁34。
王堯。「漢藏佛典對勘釋讀之二-《金剛經》」。《西藏硏究》1989年4期(1989):頁57-63。
王超一。「金剛經古今本經文考證」。《菩提樹》89期(49年4月8日):頁18-19。
王超一。「金剛經古今本經文考證(續完)」。《菩提樹》90期(49年5月8日):頁22-23。
王龍智隆。「《金剛經》中之『何以故』」。《廣東佛教通訊》(1989年4月-1990年2月)。
包廣。「《金剛經》講了些甚麼?」。《菩提》154期(1998年12月15日):頁36-37。
古天英。「從『金剛經』看大乘佛學之反省:『蕩相遣執』與『無住生心』之探究」。《獅子吼》25卷9期(民75年10月):頁26-29。
史葦湘。「論敦煌藝術的世俗性--兼論『金剛經變』在莫高窟的出現與消失」。《敦煌研究》1985年3期=5期(1985年12月):頁19-27。
巨輪。「《金剛經》分段釋義」。《廣東佛教》6期=52期(1996年12月):頁6-8。
平井宥慶。「<學內學術研究發表要旨>敦煌本金剛經疏の問題點 : 特に慧淨の註疏との關係において」。《大正大學學報》34號(1972年11月1日):頁63-65。
平井宥慶。「敦煌本.道氤集『御注金剛經宣演』考」。《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3號=22卷1號(1973年12月31日):頁316-319。
平井宥慶。「敦煌本金剛經疏と唐慧淨」。《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1號=21卷1號(1972年12月31日):頁146-147。
平井宥慶。「敦煌本金剛經疏の問題點」。《大正大學學報》34期(1972年)。
平井宥慶。「道氤の『御注金剛般若經宣演』」。《智山學報》54號(2005年3月):頁59-77。
本刊資料室。「影畫版:唐代壁畫金剛四姿素描」。《菩提樹》40期(45年3月8日):頁2。
永井政之。「中國民眾の『金剛經信仰』研究試論--慧義寺清虛の場合」。《宗教學論集》23號(2004年):頁131-149。
永定。「金剛經別解」。《雷音》113期(2001年1月):頁12-21。
永定。「金剛經別解」。《雷音》114期(2001年4月):頁12-23。
永定。「金剛經別解」。《雷音》115期(2001年9月):頁12-25。
永定。「從金剛經說到般若偏空論」。《菩提》117期(1995年11月15日):頁15-17。
玉置韜晃。「金剛仙論に就いて」。《顯真學報》3號(1931年3月10日):頁26-39(L)。
田上太秀。「金剛般若經のさとりとすくい」。《日本佛教學會年報》44號(1979年3月):頁95-107。
田中現詠。「金剛般若經の心について」。《宗學研究》20號(1978年3月):頁159-162。
田光烈。「《金剛經》主題研究〈上〉」。《香港佛教》535期(2004年12月1日):頁3-5。
田光烈。「《金剛經》主題研究〈下〉」。《香港佛教》536期(2005年1月1日):頁3-4。
田光烈。「呂澂先生《金剛經三義》解讀」。《法音》2003年6期=總226期(2003):頁9-12。
白山和宏。「房山雷音洞收藏『金剛般若經』の歷史的意義」。《宗教研究》331號=75卷4號(2002年3月30日):頁208-209。
石忘塵。「『金剛經』偈語」。《普門》243期(民88年12月):頁40-41。
立川武藏。「『金剛般若經』に見られる『即非の論理』批判」。《印度學佛教學研究》82號=41卷2號(1993年3月25日):頁176-179(L)。
伊吹敦。「『金剛經解義』の成立をめぐっ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89號=45卷1號(1997年3月):頁63-67。
伊吹敦。「『金剛經解義』の諸本の系統と古形の復元」。《論叢アジアの文化と思想》6號(1997年12月):頁63-218(L)。
伊吹敦。「『金剛經變相』について:宋代佛教の一面を傳える特異な文獻」。《東洋學研究》35號(1998年2月28日):頁29-51(L)。
伊吹敦。「北宗禪の新資料--金剛藏菩薩撰とされる『觀世音經讚』と『金剛般若經註』について」。《禪文化研究所紀要》17號(1991年5月):頁183-212。
伊吹敦。「金剛藏菩薩撰『金剛般若經註』校訂テキスト」。《東洋學研究》40號(2003年3月30日):頁101-136(L)。
伊吹敦。「慧能に歸される數種の『金剛經』の注釋書について」。《禪文化研究所紀要》22號(1996年5月20日):頁49-87。
伊藤和男。「梵文金剛經を讀む」。《禪學研究》43號(1952年7月1日):頁50-58(L)。
伊藤唯真。「ウテン文金剛般若經に於ける二三の問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號=2卷2號(1954年3月30日):頁207-209。
伊藤唯真。「于闐文金剛經歸敬文について」。《佛教學紀要》1號(1952年12月20日):頁1-5。
伊藤淨嚴。「金剛般若經の中心教學」。《密教文化》110號(1975年3月25日):頁94-97(L)。
伍先林。「《金剛經》中的般若思想」。《佛學硏究》(1992年):頁17-23。
伏見冲敬。「金冬心とその手書『金剛經』」。《書品》180號(1967年5月):頁2-55。
印明仁岩。「《金剛經惠能註》與《金剛經六祖口訣》評析」。《浙江佛教》1期(1995年3月):頁34-37。
吉原浩人。「『金剛般若經驗記』逸文をめぐって--三善為康」。《國文學解釋と鑑賞》55卷10號(1990年10月):頁98-102。
多識.東舟寧洛。「妙釋《金剛經》」。《西藏民俗》1996年2期。
多識.東舟寧洛。「破執斷惑慧寶《金剛經》妙理剖析(待續)」。《佛教知識》6號(1994年12月):頁10-13。
宇井伯壽。「金剛般若經和譯」。《名古屋大學文學部研究論集》21號(1958年2月26日):頁1-56。
宇井伯壽。「金剛般若經釋論研究」。《名古屋大學文學部研究論集》12號(1955年3月25日):頁49-104。
宇井伯壽。「金剛般若經釋論研究」。《名古屋大學文學部研究論集》15號(1956年3月31日):頁49-50。
宇井伯壽。「金剛般若釋論研究」。《名古屋大學文學部研究論集》12號(1955年10月)。
宇井伯壽。「第一部金剛般若經和譯」。《名古屋大學文學部研究論集》21號(1958年2月):頁1-55。
寺本婉雅。「西藏文金剛經和譯」。《無盡燈》16卷7-9號(1911年7-9月):頁17-23,11-22,28-38。
朱小豐。「《金剛經》研究--兼論《金剛經》與中國文化」。《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2年2月)。
朱世龍。「略談金剛經的意趣」。《獅子吼》12卷3期(民62年3月):頁9。
朱慶之。「略論笈多譯《金剛經》的性質及其研究價值」。《普門學報》36期(2006年11月1日):頁17-34。
朱學東。「"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試論《金剛經》所蘊含的詩學理論及其影響」。《廊坊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1期(2004年1月)。
朱鏡宙。「金剛經探賾(上)」。《菩提樹》241期(61年12月8日):頁9-12,18。
朱鏡宙。「金剛經探賾(下)」。《菩提樹》242/243期(62年1月8日):頁9-14。
朱鏡宙。「跋王玠唐咸通九年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刊本」。《菩提樹》250期(62年9月8日):頁26。
江妙煦遺著;聖參註。「金剛經講義一.首釋經題(1)說般若綱要」。《新覺生》15卷12期(民66年12月):頁2-6。
江妙煦遺著。「金剛經講義(36-47)」。《新覺生》19卷1-12期(民70年1-12月):頁2-4。
江妙煦遺著。「金剛經講義(48-55)」。《新覺生》20卷1-8期(民71年1-8月):頁3-6。
江淑君。「金剛經『無住』與『離相』觀」。《中國文化月刊》180期(民83年10月):頁59-74。
江傑來。「絲織《金剛經》的工藝設計與生產實踐」。《現代紡織技術》9卷2期(2001年):頁18-19。
竹內弘道。「初期禪宗と『金剛般若經』」。《曹洞宗硏究員硏究生硏究紀要》15號(1983年):頁132-143。
竹內弘道。「荷澤神會考:『金剛經』の依用をめぐって」。《宗學研究》24號(1982年3月):頁241-247。
竹內弘道。「慧能撰『金剛經解義』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1號=31卷1號(1982年12月25日):頁144-145。
竹內弘道。「慧能撰『金剛經解義』の思想的特質と成立をめぐって」。《宗學研究》25號(1983年3月):頁195-201。
竹橋太。「『金剛般若經』の研究:法と想について」。《大谷大學大學院研究紀要》9號(1992年12月1日):頁1-18(L)。
竹橋太。「『金剛般若經』の研究:法と想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82號=41卷2號(1993年3月25日):頁173-175(L)。
羽金之宏。「『金剛般若經疏』の研究」。《駒澤大學大學院佛教學研究會年報》26號(1993年5月):頁57-65。
艾畦。「《金剛經》中若干詞語的釋譯」。《中國典籍與文化》1996年3期(1996年3月):頁12-14。
艾畦。「《金剛經》新解」。《中華文化論壇》1995年4期(1995年12月):頁101-106。
行健。「談唯識與金剛經」。《普門雜誌》63期(1984年12月):頁28-36。
衣川賢次。「唐玄宗『御註金剛般若經』的復元與研究」。《花園大學文學部研究紀要》36號(2004年3月):頁1-75。
何峰。「從《金剛經》寫本特色淺談寫本斷代問題」。《敦煌學》21輯(1998):頁63-70。
何照清。「惠能與《金剛經解義》」。《中國佛學》2卷2期(1999年10月):頁103-130。
佐藤信衛。「金剛般若經考」。《法政大學文學部紀要》7號=7卷1號(1962年3月31日):頁105-143。
吳士鼎。「世界印刷史和版畫藝術的冠冕:唐刻《金剛經》」。《社會科學戰線》1982年3期=18期(1982年3月):頁84。
吳汝鈞,梁萬如。「『金剛經』研究」。《圓光佛學學報》創刊號(民82年12月):頁1+3-47。
吳汝鈞。「《金剛經》研究」。《圓光佛學學報》創刊號(1993年12月):頁3-46。
吳汝鈞。「『金剛經』的思考法:四相否定與即非詭辭」。《鵝湖學誌》10期(民82年6月):頁117-129。
吳言生。「《金剛經》的精髓及其人文意義」。《運城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4期:頁43-44。
吳言生。「金剛般若印禪心」。《中國佛學》1999年1期。
吳言生。「金剛經的現代人文意義」。《河東學刊》2000年2期。
吳言生。「金剛經對禪思禪詩的影響」。《中國佛學》2卷1期(1999年4月):頁253-266。
吳美慧。「葉志勇桌上出現一本『金剛經』:群益事件主角葉志勇的心路歷程」。《商業周刊》513期(民86年9月22日-9月28日):頁50-51。
吳登臺。「從思想方法學的觀點來看金剛經的性質」。《慧炬》188-189期(民69年2-3月):頁13-21。
吳傳融。「貫串《金剛經》的般若妙句」。《台州佛教通訊》(1991年12月)。
吳夢麟。「房山石經本《唐玄宗注金剛經》錄文:附整理後記」。《世界宗敎硏究》1982年2期(1982年):頁9-25。
妙覺。「金剛經究竟說什麽」。《佛教文化》1994年1期(1994年):頁46-47。
李一光。「我對金剛經講義研讀的心得(一)(本刊第一屆菩提創作獎第一名)」。《菩提樹》266/267期(64年1-2月8日):頁15-20。
李一光。「我對金剛經講義研讀的心得(二)(本刊第一屆菩提創作獎第一名)」。《菩提樹》268期(64年3月8日):頁21-25,30。
李一光。「我對金剛經講義研讀的心得(三)(本刊第一屆菩提獎創作第一名)」。《菩提樹》269期(64年4月8日):頁17-20。
李一光。「我對金剛經講義研讀的心得(四)(本刊第一屆菩提創作獎第一名)」。《菩提樹》271期(64年6月8日):頁21-24。
李利安。「〈金剛經〉與清淨心的培養」。《禪露》1997年2期(1997年)。
李利安。「《金剛經》雙遣否定法賞析」。《華夏文化》1997年2期(1997年):頁43-44。
李利安。「淺析〈金剛經〉中的雙重否定」。《中國文化》1997年第2期(1997年)。
李利安。「試論《金剛經》的地位、流傳與影響」。《南亞研究》1989年2期(1989年)。
李杏村。「金剛經別講(六)」。《十方》5卷1期(1986年10月):頁16-18。
李炳南。「金剛經要義序」。《菩提樹》96期(49年11年月月8日):頁7。
李炳南。「續印金剛經講義序」。《菩提樹》240期(61年11月8日):頁33。
李書銳。「宋拓《新集金剛經》」。《書法》1982年3期(1982):頁20。
李海兵,劉榮華。「《金剛經》中"空有不二"的哲學思想」。《綏化師專學報》24卷2期(2004年5月):頁26-27。
李慧泉。「淺談金剛經中的『偈』」。《廣東佛教通訊》(1990年2月)。
李霖生。「《金剛經》的夢幻詩學」。《玄奘人文學報》4期(民94年2月):頁187-225。
李霖生。「『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玄義疏論」。《玄奘人文學報》1期(民92年7月):頁175-190。
李鐵錚。「淺談金剛般若經的『語言邏輯』」。《獅子吼》24卷4期(民74年4月):頁35-37。
杜正乾。「《金剛經》研究述評」。《五臺山研究》2007年1期(2007年1月1日):頁12-16。
杜正乾。「俞樾的《金剛經》研究析論」。《青海社會科學》2004年3期(2004年5月):頁134-136,142。
杜正乾。「唐代的《金剛經》信仰」。《敦煌研究》2004年5期=總87期(2004年):頁52-111。
杜保瑞。「《金剛經懸解》再版序」。《世界弘明哲學季刊》2002年6月號。
沈乃宣。「《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電腦專集問世感言」。《慧炬雜誌》399期(1997年9月30日):頁14-20。
沈津。「關於中國現存最早的元刻朱墨套印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圖書館雜誌》21卷11期(200211月):頁77-78。
沈家楨。「《金剛經》的日用」。《慧炬》373期(1995年7月):頁15-35。
沈家楨。「《金剛經》與日常生活」。《慧炬》376期(1995年10月):頁42-48。
沈家楨。「金剛經日用」。《十方》16卷2期(1997年11月):頁30-35。
沈家楨。「為什麼勸您念金剛經」。《慧炬》509期(民95年11月):頁16-21。
沈家楨。「然燈佛在《金剛經》中的重要意義」。《慧炬》373期(1995年7月):頁10-13。
汪娟。「敦煌寫本《金剛五禮》研究」。《敦煌學》20期(1995年12月):頁69-88。
見山。「泰山金剛經版本及書人研究」。《故宮文物月刊》6卷1期=61期(民77年4月):頁112-121。
谷口富士夫。「『金剛般若經』における言語と對象」。《佛教學》30號(1991年3月):頁29-46。
谷川理宣。「『金剛般若經』一字索引(上)」。《佐賀龍谷短期大學紀要》30號(1984年2月29日):頁189-221(L)。
兒玉信久。「蒙古に傳承される金剛經靈驗秘話」。《大法輪》24卷3號(1957年1月)。
周平。「金剛經的無相境界作為一種閱讀策略」。《教育社會學通訊》70期(民95年6月):頁16-22。
周宣德。「<金剛經今註今譯> 序」。《慧炬》266/267期(民75年9月):頁37-39。
周曉安。「學佛何以必須修學般若?:重印金剛經校正本序」。《菩提樹》201期(58年8月8日):頁19。
孟雅麗。「《金剛經》譜寫科技魅力」。《中國紡織》2004年11期。
宗志。「唐版"金剛經"的發現」。《圖書館工作與研究》1981年3期。
岩城英規。「明清代の『金剛經』解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解釋の變遷」。《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8卷1號=95號(1999年12月):頁212-217。
東武。「カマラシーラ(Kamalasīla)造『金剛般若經廣註』の研究 (1)序論」。《高野山大學論叢》12號(1977年2月21日):頁1-29。
林光明。「《金剛經》有無咒語?--金剛般若無盡藏真言」。《人生雜誌》290期(2007年10月):頁102-103。
林安梧。「邁向佛家型般若治療學的建立──以《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為核心的展開〈上〉」。《菩提》173期(2000年7月15日):頁18-23。
林安梧。「邁向佛家型般若治療學的建立──以《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為核心的展開〈之二〉」。《菩提》174期(2000年8月15日):頁19-24。
林安梧。「邁向佛家型般若治療學的建立──以《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為核心的展開〈之三〉」。《菩提》175期(2000年9月15日):頁24-27。
林安梧。「邁向佛家型般若治療學的建立──以《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為核心的展開〈之四〉」。《菩提》176期(2000年10月15日):頁27-32。
林安梧。「邁向佛家型般若治療學的建立──以《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為核心的展開〈之五〉」。《菩提》177期(2000年11月15日):頁24-28。
林岱雲。「金剛般若經の研究」。《禪學研究》19號(1932年12月):頁1-20(L)。
林信宏。「『金剛般若經』における『即非即名』の論理」。《哲學と教育》38號(1990年):頁48-63。
林信宏。「『金剛般若經』における『即非即名』の論理の意味」。《哲學と教育》41號(1993年):頁61-67。
林信宏。「『金剛般若經』の分割成立に關する一考察」。《哲學と教育》37號(1989年):頁77-85。
林清玄。「金剛經二帖」。《成功》2007年3期(2007年)。
林琪桂。「唐代小說與佛教流傳--以『金剛經』為例」。《輔大中研所學刊》13期(民92年9月):頁245-258。
林德林。「金剛經物語」。《獅子吼》24卷4期(民74年4月):頁10-34。
林曉輝。「《金剛經》中的時間和空間」。《五臺山研究》2005年3期(2005年7月1日):頁14-15。
松本史朗。「『金剛經解義』と神會」。《駒澤大學禪研究所年報》4號(1993年3月):頁81-104。
松崎清浩。「傅大士と『金剛經』」。《宗學研究》24號(1982年3月):頁231-235。
河村孝照。「智顗說金剛經疏に關する中國の傳承」。《宗敎硏究》60卷4輯(1987年):頁190-191。
法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話」。《香港佛教》188期(民65年1月):頁12-14。
牧本卓郎。「いろのみち曼荼羅--色に住して心を生ずべからず。住する所無くしてしかもその心を生ずべし--金剛經」。《日本及日本人》1612號(1993年10月):頁138-149。
牧田諦亮。「漢譯佛典傳承上の一問題--金剛般若經の冥司偈について」。《龍谷史壇》56.57號(1966年12月1日):頁116-128。
竺摩。「金剛經中三個問題」。《海潮音》60卷3期(民68年3月):頁5-10。
金子宗元。「道元の『金剛經』解釋について:「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の解釋を中心として」。《宗學研究》42號(2000年3月31日):頁1-6(L)。
金子宗元。「道元の經典解釋の特徵について(1)『金剛般若經』『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の解釋を巡って」。《宗學研究紀要》13號(2000年3月):頁27-50。
金克木。「《漢梵對勘金剛經》小引」。《南亞研究》1985年2期。
金良年編譯。「石版《金剛經》和出版的起源」。《出版史料》26期(1991):頁108-110,107。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芻議」。《菩提》140期(1997年10月15日):頁14-16。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西藏硏究》1989年4期(1989):頁63-71。
「《金剛經》簡介」。《菩提》91期(1993年9月15日):頁5-6。
「金剛經注釋」。《菩提》138期(1997年8月15日):頁20-24。
門外。「東方傳統思想淺涉——《金剛經》篇」。《新東方英語(大學版)》2005年5期(2005年)。
阿依達爾•米爾卡馬力。「敦煌莫高窟北區石窟出土《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殘葉研究」。《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3期(2006年)。
青木文教。「西藏所傳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邦譯」。《大乘》5卷6-8號(1926年6月1日-8月1日):頁32-41,24-33,21-32。
青木紀元。「日本書紀に見える佛典--金剛經.仁王經」。《福井大學教育學部紀要. 第1部, 人文科學, 國語學.國文學.中國學編》21號(1971年):頁1-17。
宓雄。「『金剛經』偈語」。《普門》241期(民88年10月):頁22-23。
南懷謹。「《金剛經.第七品》精義 -- 無得無說分」。《慧炬雜誌》510期(2006年12月15日):頁15-20。
南懷謹講;李淑君記。「金剛經別講(一)」。《十方》4卷8期(1986年5月):頁20-22。
南懷謹講;李淑君記。「金剛經別講(二)」。《十方》4卷9期(1986年6月):頁19-22。
南懷謹講;李淑君記。「金剛經別講(三)」。《十方》4卷10期(1986年7月):頁18-20。
南懷謹講;李淑君記。「金剛經別講(四)」。《十方》4卷11期(1986年8月):頁17-20。
南懷謹講;李淑君記。「金剛經別講(五)」。《十方》4卷12期(1986年9月):頁19-22。
姜劍云。「謝靈運翻譯《金剛經》小考」。《文學遺產》2005年6期(2005年)。
姜濤。「唐咸通九年(868年)雕版《金剛經》」。《中國宗教》2006年10期(2006年)。
春日井真也。「金剛般若經に於ける塔崇拜の問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號=2卷1號(1953年9月30日):頁326-330。
柳炳德。「金剛經と少太山の教判思想:圓佛教はいかなる宗教であるか」。《印度學佛教學研究》74號=37卷2號(1989年3月20日):頁135-139。
柳絮。「《金剛經今註今譯》摘要」。《慧炬雜誌》510期(2006年12月15日):頁21-22。
柳絮。「<金剛經今註今譯> 緒言」。《慧炬》271期(民76年1月):頁33-35。
柳絮。「金剛經今註今譯(一)」。《香港佛教》294期(1984年11月):頁3-9。
柳絮。「金剛經今註今譯(二)」。《香港佛教》295期(1984年12月):頁3-10。
柳絮。「金剛經今註今譯(三)」。《香港佛教》296期(1985年1月):頁8-13。
柳絮。「金剛經今註今譯(四)」。《香港佛教》297期(1985年2月):頁5-13。
柳絮。「金剛經今註今譯(五)」。《香港佛教》298期(1985年3月):頁7-12。
柳絮。「金剛經今註今譯(六)」。《香港佛教》299期(1985年4月):頁3-14。
柳絮。「金剛經今註今譯(七)」。《香港佛教》300期(1985年5月):頁23-30。
柳絮。「金剛經今註今譯(八)」。《香港佛教》301期(1985年6月):頁23-27。
柳絮。「金剛經今註今譯(九)」。《香港佛教》302期(1985年7月):頁18-23。
柳絮。「金剛經今註今譯(十)」。《香港佛教》303期(1985年8月):頁15-19。
柳絮。「金剛經今註今譯(完)」。《香港佛教》304期(1985年9月):頁7-11。
柳絮。「金剛經要義淺說(上)」。《菩提樹》252期(62年11月8日):頁7-9。
柳絮。「金剛經要義淺說(下)」。《菩提樹》253期(62年12月8日):頁11-13。
柳絮。「金剛經簡註(一)」。《菩提樹》254/255期(63年1-2月8日):頁9-13。
柳絮。「金剛經簡註(二)」。《菩提樹》256期(63年3月8日):頁23-27。
柳絮。「金剛經簡註(三)」。《菩提樹》257期(63年4月8日):頁24-26。
柳絮。「金剛經簡註(四)」。《菩提樹》258期(63年5月8日):頁18-20。
柳絮。「金剛經簡註-自序及後記」。《菩提樹》251期(62年10月8日):頁20-21。
毗陵居士。「亡魂向生人乞贈金剛經」。《菩提》120期(1996年2月15日):頁36。
玳瑁山人,劉芳遠。「金剛經概要」。《建設》30卷2期(民70年7月):頁33-34。
紀野一義。「on the influence of the Vajracchedikā upon the Saddharma-puṇḍarīka-sūtra」。《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9號=10卷1號(1962年1月25日):頁25-29(L)。
胡秀卿。「『金剛經』偈語」。《普門》241期(民88年10月):頁20-21。
胡海燕。「關於《金剛經》梵本及漢譯對勘的幾個問題」。《南亞研究》1985年2期。
胡海燕。「關於《金剛經》梵本及漢譯對勘的幾個問題」。《南亞研究》1985年3期。
胡進杉。「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 記宋開慶元壽聖寺刊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故宮文物月刊》24卷2期=總號278期(2006年5月1日):頁62-69。
胡進杉。「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上)--宋開慶元年壽聖寺刊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人生雜誌》279期(民95年11月):頁114-117。
胡進杉。「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下)--宋開慶元年壽聖寺刊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人生雜誌》280期(民95年12月):頁120-123。
胡進杉。「故宮典藏《金剛經》寫本 三之一:宋朝張即之寫本」。《人生雜誌》271期(民95年3月):頁72-74。
胡進杉。「故宮典藏《金剛經》寫本三之二:流美瀟灑、字字風骨 元朝趙孟頫寫本」。《人生雜誌》272期(民95年4月):頁72-73。
胡進杉。「故宮典藏《金剛經》寫本三之三:禪味雋永、意趣簡遠 明朝董其昌寫本」。《人生雜誌》273期(民95年5月):頁72-73。
若知。「《金剛經研讀》般若旨趣(上)」。《千佛山雜誌》137期(2000年8月29日):頁38-43。
若知。「金剛研讀廣播稿之卅八:殊勝的金剛經---一」。《千佛山雜誌》178期(2004年2月):頁32-35。
若知。「金剛經研讀廣播稿之卅九:殊勝的金剛經(二)」。《千佛山雜誌》179期(2004年3月):頁30-33。
若知。「金剛經研讀廣播稿之四十:殊勝的金剛經(三)」。《千佛山雜誌》180期(2004年4月):頁26-29。
若知。「金剛經研讀廣播稿之四十一:殊勝的金剛經(四)」。《千佛山雜誌》181期(2004年5月):頁28-31。
若知。「金剛經研讀廣播稿之四十二:殊勝的金剛經(五)」。《千佛山雜誌》182期(2004年6月):頁28-33。
若知。「金剛經研讀廣播稿之四十三: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一)」。《千佛山雜誌》183期(2004年7月):頁30-33。
若知。「金剛經研讀廣播稿之四十四: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二)」。《千佛山雜誌》184期(2004年8月):頁28-35。
若知。「金剛經研讀廣播稿之四十五: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三)」。《千佛山雜誌》185期(2004年9月):頁32-37。
若知。「金剛經研讀廣播稿之四十六:《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四)」。《千佛山雜誌》186期(2004年10月):頁30-33。
若知。「金剛經研讀廣播稿之四十七:《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五)」。《千佛山雜誌》187期(2004年11月):頁32-37。
若知。「金剛經研讀第四十八集:所證無實無虛 (一)」。《千佛山雜誌》188期(2004年12月):頁26-31。
若知。「金剛經研讀第四十九集:佛陀所證無實無虛 (二)」。《千佛山雜誌》189期(2005年1‧2月):頁24-27。
若知。「金剛經研讀第五十集:佛陀所證無實無虛 (三)」。《千佛山雜誌》190期(2005年3月):頁22-25。
若知。「金剛經研讀第五十一集:佛陀所證無實無虛(四)」。《千佛山雜誌》191期(2005年4月):頁24-29。
香川孝雄。「金剛般若經諸本語彙の比較研究〔梵藏漢各譯本の對照〕」。《人文學論集》3號(1969年9月):頁1-63。
香光莊嚴編輯組。「去來無往金剛經:悅讀經典 -1-」。《香光莊嚴》85期(民95年3月):頁4-5。
香光莊嚴編輯組。「你要點哪一個心?十個故事說《金剛經》」。《香光莊嚴》85期(民95年3月):頁6-17。
修文。「《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語譯(一)」。《南洋佛教》244期(1989年8月):頁1-4。
修文。「《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語譯(二)」。《南洋佛教》245期(1989年9月):頁11-13。
修文。「《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語譯(三)」。《南洋佛教》251期(1990年3月):頁5-8。
修文。「《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語譯(四)」。《南洋佛教》254期(1990年6月):頁11-15。
修文。「《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語譯(五)」。《南洋佛教》255期(1990年7月):頁6-9。
修文。「《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語譯(六)」。《南洋佛教》258期(1990年10月):頁18-21。
修文。「《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語譯(七)」。《南洋佛教》266期(1991年6月):頁12-14, 18。
修文。「《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語譯(八)」。《南洋佛教》267期(1991年7月):頁13-15。
修文。「《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語譯(九)」。《南洋佛教》271期(1991年11月):頁14-16。
兼子鐵秀。「天台大師と『金剛般若經』 特に四弘誓願との關連について」。《天台學報》30號(1988年10月25日):頁101-106。
兼田真理。「金剛般若經の研究」。《龍谷大學大學院紀要》5號(1983年3月22日):頁126-128。
唐思鵬。「觀法如幻成正覺--讀《金剛經》末后一偈的體會」。《臺州佛教》1997年3期(1997年3月):頁15-18。
「唐柳公權書《金剛經》譯注」。《中國藝術報》2003年1月3日。
「唐柳公權書《金剛經》譯注」。《中國藝術報》2003年2月7日。
孫璽龍。「金剛經到底說什麼」。《佛教文化》3期(1993年8月):頁39-41。
徐貴源。「由金剛經之發起序淺談般若」。《慧炬》141-142期(1976年1-2月):頁26-29。
晏斌。「秉承佛陀精神,開啟人間佛教的南宗禪──讀〈論《金剛經》人間佛教思想對南宗禪的影響與發展〉」。《普門學報:2003年讀後感》(2004年5月):頁55-59。
格西康卓。「金剛經真言口傳」。《雷音》110期(1999年12月):頁10-15。
「泰山《金剛經》書者之謎」。《光明日報》2002年11月21日。
般若居士文;守強譯。「金剛經(1) - 1 -」。《金色蓮花:佛學月刊》90期(民89年6月):頁12-15。
般若居士文;守強譯。「金剛經(2) - 2 -」。《金色蓮花:佛學月刊》91期(民89年7月):頁18-21。
般若居士文;守強譯。「金剛經之三(3)」。《金色蓮花:佛學月刊》92期(民89年8月):頁14-17。
般若居士文;守強譯。「金剛經之四(4)」。《金色蓮花:佛學月刊》93期(民89年9月):頁14-17。
般若居士文;守強譯。「金剛經之五(5)」。《金色蓮花:佛學月刊》94期(民89年10月):頁22-25。
般若居士文;守強譯。「金剛經之六(6)」。《金色蓮花:佛學月刊》95期(民89年11月):頁14-17。
般若居士文;守強譯。「金剛經之七(7)」。《金色蓮花:佛學月刊》96期(民89年12月):頁18-21。
般若居士文;守強譯。「金剛經之八(8)」。《金色蓮花:佛學月刊》97期(民90年1月):頁16-19。
般若居士文;守強譯。「金剛經之九 - 9 -」。《金色蓮花:佛學月刊》98期(民90年2月):頁16-19。
般若居士文;守強譯。「金剛經」。《金色蓮花:佛學月刊》99期(民90年3月):頁100-102。
般若居士文;守強譯。「金剛經」。《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00期(民90年4月):頁104-106。
般若居士文;慧蓉譯。「金剛經」。《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01期(民90年5月):頁118-122。
般若居士文;慧蓉譯。「金剛經」。《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02期(民90年6月):頁52-56。
般若居士文;慧蓉譯。「金剛經」。《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03期(民90年7月):頁104-107。
般若居士文;慧蓉譯。「金剛經」。《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04期(民90年8月):頁106-109。
般若居士文;慧蓉譯。「金剛經(16)」。《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05期(民90年9月):頁108-114。
般若居士文;慧蓉譯。「金剛經」。《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06期(民90年10月):頁108-113。
般若居士文;慧蓉譯。「金剛經」。《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07期(民90年11月):頁108-113。
般若居士文;慧蓉譯。「金剛經」。《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08期(民90年12月):頁114-116。
般若居士文;慧蓉譯。「金剛經」。《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09期(民91年1月):頁112-115。
般若居士文;慧蓉譯。「金剛經」。《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10期(民91年2月):頁108-115。
般若居士文;慧蓉譯。「金剛經」。《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11期(民91年3月):頁74-78。
般若居士文;慧蓉譯。「金剛經」。《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12期(民91年4月):頁80-85。
般若居士文;慧蓉譯。「金剛經」。《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16期(民91年8月):頁116-119。
高井恭子。「『集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をめぐって--經典と書跡の役割から」。《黃檗文華》120號(1999-2000年):頁103-116。
高永霄。「金剛經六譯本的研究(一)」。《香港佛教》243期(1980年8月1日):頁3-8。
高永霄。「金剛經六譯本的研究(二)」。《香港佛教》244期(1980年9月1日):頁6-13。
高永霄。「金剛經六譯本的研究(三)」。《香港佛教》245期(1980年10月1日):頁4, 9-12。
高永霄。「金剛經解義,金剛經口訣校勤緣起、經過及後記」。《香港佛教》239期(1980年4月1日):頁23-25。
高柏園。「金剛經初探」。《中國文化月刊》81期(1986年7月):頁64-82。
高橋佳典。「玄宗朝における『金剛經』信仰と延命祈願」。《東洋の思想と宗教》16號(1999年3月25日):頁38-56(L)。
高橋佳典。「唐代における『金剛經』信仰と延命祈願」。《宗敎硏究》71卷4輯(1998年):頁239-241。
高橋佳典。「唐代に於ける『金剛經』信仰に關する一考察:『金剛經鳩異』を中心として」。《論叢アジアの文化と思想》3號(1994年):頁27-58。
副島正光。「Vajracchedikā Prajñāpāramitāの倫理學的考察」。《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5號=13卷1號(1965年1月31日):頁140-141。
「國內首部黃金版《金剛經》發行純度99.9%」。《黃金》25卷2期(2004年):頁22。
常盤義伸。「Vajra-cchedikāにおける歷史創造の論理」。《禪文化研究所紀要》9號(1977年11月15日):頁79-106。
張子開。「論傅大士《金剛經頌》」。《原學》3期(1995年8月)。
張永強。「象王行處落花紅——訪北齊《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刻石」。《中國書畫》2007年3期(2007年)。
張光賓。「鄭思肖墨蹟孤本:跋葉鼎隸書金剛經册」。《故宮文物月刊》1卷4期(1983):頁79-82。
張宏偉。「說《金剛經》」。《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2期(1990年)。
張尚德。「金剛經的思想結構」。《因明》26-27期(1979年2-3月):頁1-7。
張尚德。「金剛經的思想結構(續)」。《因明》28期(1979年4月):頁22-29。
張尚德。「金剛經的思想結構」。《華學月刊》85期(民68年1月):頁49-56。
張秉金。「《金剛經》雜談」。《台州佛教》(1992年6月)。
張勇(子開)。「俄藏ДX00201A號殘卷考:兼評達照〈《金剛經贊》研究〉又其〈序〉」。《敦煌學》25期(民93年9月):頁337-346。
張海沙。「唐宋文人對《金剛經》的接受」。《人文雜志》2007年4期(2007年)。
張健。「金剛經要義之研究」。《慧炬》47期(1966年11月):頁5-11。
張健。「金剛經與齊物論」。《慧炬》4-5期=21-22期(1964年1月):頁5-6。
張國剛。「唐代世俗家庭的宗敎生活:跋房山石經題記《故上柱國龐府君金剛經頌》」。《中華文史論叢》59輯(1999年):頁138-152。
張景全。「『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電腦專集簡介」。《佛教圖書館館訊》14期(民87年6月):頁57-60。
梁乃崇。「《金剛經》中四相的真義(一、二)」。《圓覺之友》17期。
梁乃崇。「《金剛經》主要句型與黑格爾『辯證法』的異同」。《圓覺之友》3期。
梁乃崇。「《金剛經》的實踐──建立人間淨土」。《圓智天地》創刊號。
梁永康。「金剛經義試探」。《內明》19期(民62年10月):頁6-7。
梁永康。「憨山妙頌金剛經」。《工商日報》1974年1月9日第3版。
梁玉明。「《金剛經現代直解》書介--梁乃崇教授對佛法的真切體悟」。《圓智天地》19期。
梁寒衣。「於我節節支解的肉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上 -」。《人生雜誌》230期(民91年10月):頁106-110。
梁寒衣。「於我節節支解的肉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下 -」。《人生雜誌》231期(民91年11月):頁118-123。
許洋主。「採摭生命的智慧花朵:十個議題談《金剛經》」。《香光莊嚴》85期(民95年3月):頁30-33。
連寶猜。「『金剛經』偈語」。《普門》250期(民89年7月):頁83。
郭宣瑄。「專訪開會前先讀金剛經的黃安捷:品牌價值是一種「文化問題」」。《新新聞》956期(民94年6月30日至7月6日):頁96-97。
郭韻玲編撰解讀、蓉譯。「金剛經的晶鑽智慧!!」。《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40期(民93年8月):頁14-19。
郭韻玲編撰解讀、慧蓉譯。「金剛經的晶鑽智慧!!--連載第48回」。《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41期(民93年9月):頁28-31。
郭韻玲編撰解讀、慧蓉譯。「智慧之美--金剛經的晶鑽智慧!!~連載第49回」。《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42期(民93年10月):頁18-22。
郭韻玲編撰解讀。「金剛經的晶鑽智慧!:~連載第50回」。《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43期(民93年11月):頁28-34。
郭韻玲編撰解讀。「金剛經的晶鑽智慧!~連載第51回」。《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44期(民93年12月):頁24-29。
郭韻玲編撰解讀。「智慧之美:金剛經的晶鑽智慧!~連載第52回」。《金色蓮花:佛學月刊》145期(民94年1月):頁16-21。
陳一標。「重現梵文佛經新面貌--新譯《金剛經》」。《佛教圖書館館訊》2期(1995年6月):頁35-36。
陳文超。「第一部印本圖書《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吉林日報》1962年11年4月。
陳佳彌。「話說《金剛經》--文獻燦然可觀」。《人生》112期(1992年12月月15日):頁32-33。
陳明暉。「《金剛經》宗要釋論」。《法音》1991年9期(1991年):頁3-13。
陳家成,林杜娟。「金剛經的數學模型及其解之探討」。《佛學與科學》1卷1期(2000年7月):頁18-25。
陳祚龍。「關於李唐玄宗御『注』金剛經--佛學隨筆之一」。《獅子吼》16卷8期(1977年8月):頁13-16。
陳祚龍。「關於李唐玄宗御『注』金剛經--佛學隨筆之一」。《獅子吼》16卷9期(1977年9月):頁20-23。
陳祚龍。「關於李唐玄宗御『注』金剛經--佛學隨筆之一」。《獅子吼》16卷10期(1977年10月):頁12-14。
陳常裕。「從金剛經、十六觀經談佛教人生觀」。《新聞天地》43年第18號=總2046期(1987年5月2日):頁25-26。
陳清香。「金剛經的文字圖像藝術」。《慧炬》509期(2006年11月15日):頁4-8。
陳清香。「續金剛經的文字圖像藝術」。《慧炬》510期(2006年12月15日):頁3-7。
陳榮波。「我讀『金剛經』之感想」。《海潮音》61卷8期(民69年8月):頁21-22。
陳榮波。「金剛經與六祖慧能」。《普門雜誌》13期(1980年10月):頁11-14。
創古仁波切講;孫一譯。「金剛乘佛法的淵源及其傳布」。《菩提樹》31卷9期=369期(民72年8月):頁22-23+。
勝崎裕彥。「『金剛般若經』靈驗記類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79號=40卷1號(1991年12月20日):頁85-89。
單培根。「楊《金剛經》會本」。《上海佛教》(1992年4月)。
壹闡提。「簡介<金剛經>」。《書評書目》1期(民61年9月):頁60-64。
彭雄。「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書者之謎」。《文史雜誌》2003年4期:頁51-52。
「插頁:宋版『妙法蓮華經』、趙城金藏、敦煌唐寫本『金剛經』、日蓮法師手」。《北京圖書館館刊(漢學)》1998年3期=25期(1998年9期):頁82-85。
曾守正。「『金剛經』的思考方法探析」。《臺北技術學院學報》28卷2期(民84年7月):頁217-227。
森山清徹。「カマラシーラの『金剛般若經釋』と中觀思想の形成:經量部說と唯識說の吟味」。《佛教論叢》49號(2005年1月1日):頁246-267。
游春。「重讀《金剛經》」。《佛教文化》1996年2期(1996年):頁22。
游添燈。「太極拳如是我聞:以金剛經般若法體的觀點談修練太極拳的理念」。《體育學報》34期(92年3月):頁223-234。
渡邊章悟。「『金剛般若經』に見られる色身.法身の偈頌」。《東洋思想における心身觀:東洋學研究別冊》(2003年3月20日):頁17-42(L)。
渡邊章悟。「インド佛教の法滅思想I:『金剛般若』の法滅句をめぐって」。《東洋學研究》37號(2000年3月30日):頁79-102(L)。
渡邊章悟。「スコイエン.コレクションの『金剛般若經』--バーミヤン溪谷より發見されたVajracchedikaの寫本:Schoyen Collection #2385」。《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0卷1號=通號99號(2001年12月):頁435-427。
渡邊章悟。「チベット語譯『金剛般若經』シェルカル(Shel dkar)寫本の特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2卷1號=通號103號(2003年12月):頁436-429。
渡邊章悟。「チベット語譯『能斷金剛般若經』校訂テクスト(I)」。《東洋學研究》41號(2004年2月25日):頁105-120(L)。
渡邊章悟。「佛典はどのように漢譯されたのか -- 笈多譯『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を巡って」。《東洋學論叢》30號(2005年3月1日):頁157-137。
渡邊章悟。「金剛般若の法滅句」。《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8卷1號=通號95號(1999年12月):頁469-461。
無虛。「金剛經句選今釋」。《菩提樹》327期(69年2月8日):頁16-21。
程正。「『頓悟真宗金剛般若修行達彼岸法門要訣』と『大乘開心顯性頓悟真宗論』」。《駒澤大學大學院佛教學研究會年報》35號(2002年4月):頁180-171。
粟谷良道。「吉藏撰『金剛經義疏』における問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0號=30卷2號(1982年3月31日):頁164-165。
粟谷良道。「荷澤神會における『金剛般若經』宣揚の背景」。《宗教研究》273號=61卷2號(1987年9月30日):頁1-23。
菅沼晃。「著名なお經ガイド:法句經/經集/阿含經/大般若經/法華經/華嚴經/淨土三部經/涅槃經/維摩經/金剛般若經/佛遺教經/大日經/金剛頂經」。《大法輪》74卷7號(2007年7月1日):頁74-81。
華定漠。「《金剛經》禪心意境的初步體會」。《浙江佛教》3期(1996年9月):頁106-107。
虛緣。「金剛經研讀心得」。《雷音》111期(2000年6月):頁8-11。
賀世哲。「敦煌壁畫中的金剛經變研究」。《敦煌研究》2006年6期(2006年)。
賀世哲。「敦煌壁畫中的金剛經變研究(續)」。《敦煌研究》2007年4月期(2007年)。
隆泉。「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要義自序」。《菩提樹》98期(50年1月8日):頁14。
馮仁厚。「固守根本:從《金剛經》看企業經營」。《中外企業文化》2005年10期(2005年)。
馮殿忠。「《金剛經》述評」。《江西社會科學》4期=113期(1996年4月):頁32-36。
馮殿忠。「《金剛經》哲學述評」。《宗教》1996年4期(1996年9月28日):頁40-44。
黃心川。「高揚著《金剛經新注》序」。《南亞研究》(1992年4月)。
黃念祖。「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一)」。《慧炬雜誌》523/524期(2008年2月15日):頁10-19。
黃東陽。「唐代《金剛經》應驗故事抉微」。《北商學報》8期(民94年7月):頁177-189。
黃國清。「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人生雜誌》217期(民90年9月):頁72-75。
圓香。「《金剛經》中的兩個問題」。《普門》202期(1996年7月):頁65。
圓香。「讀經心得--<金剛經>中的兩個問題」。《普門》202期(民85年7月):頁65-68。
楊白衣。「金剛經之研究」。《華岡佛學學報》5期(民70年12月):頁57-111。
楊君。「《金剛經》與唐朝民眾崇經活動及其觀念」。《西華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6期:頁29-33。
楊明。「《金剛經》及其文化價值」。《華夏文化》1997年3期:頁22-23。
楊崑生。「金剛經講解之一」。《大方廣學刊》8期(1997年8月)。
楊崑生。「金剛經講解之二」。《大方廣學刊》9期(1998年7月)。
楊惠南。「《金剛經》的詮釋與流傳」。《中華佛學學報》14期(2001年9月):頁185-230。
楊惠南。「秦譯《金剛經》簡介(綱要)」。《法光》187期(2005年4月1日)。
楊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經文》補校」。《敦煌研究》1987年4期=13期(1987年11月):頁61-70。
楊雄。「《金剛經》、金剛經變及金剛經變文的比較研究」。《敦煌研究》1986年2期。
楊雄。「金剛經、金剛經變及金剛經變文的比較」。《敦煌研究》1986年4期=10期(1986年11月):頁56-64。
楊翼風。「論金剛經的三層心--『住相生心』、『不住相生心』、『無所住生心』」。《玄奘佛學研究》5期(民95年7月):頁153-168。
楊寶玉。「敦煌本感應記資料及研究綜述」。《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研究通訊》1991年第2期。
聖嚴法師。「福慧自在--金剛經生活:『金剛經』的地位--諸經中之最高」。《人生雜誌》252期(民93年8月):頁42-44+46+49-50。
葉瑞卿。「金剛般若探討」。《新覺生》15卷2期(民66年2月):頁4-11。
道源。「金剛經講錄序」。《菩提樹》411期(76年2月8日):頁38,46。
道源長老講;淨觀錄音筆錄;廣化校正。「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錄(一)」。《菩提樹》379期(73年6月8日):頁22-26。
道源長老講;淨觀錄音筆錄;廣化校正。「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錄(二)」。《菩提樹》380期(73年7月8日):頁31-36,47。
道源長老講;淨觀錄音筆錄;廣化校正。「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錄(三)」。《菩提樹》381期(73年8月8日):頁15-20。
道源講;淨觀筆錄;廣化校正。「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錄(四)」。《菩提樹》382期(73年9月8日):頁28-33,50。
道源長老講;淨觀錄音筆錄;廣化校正。「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錄(五)」。《菩提樹》383期(73年10月8日):頁38-43。
道源長老講;淨觀錄音筆錄;廣化校正。「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錄(6)」。《菩提樹》384期(73年11月8日):頁40-44,39。
道源長老講;淨觀錄音筆錄;廣化校正。「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錄(7)」。《菩提樹》386期(74年1月8日):頁21-26。
道源長老講;淨觀錄音筆錄;廣化校正。「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錄(8)」。《菩提樹》387期(74年2月8日):頁20-23。
道源講;淨觀筆錄;廣化校正。「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錄(9)」。《菩提樹》398期(75年1月8日):頁31-35。
道源長老講;淨觀筆錄;廣化校正。「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錄(10)」。《菩提樹》399期(75年2月8日):頁15-24。
道源長老講;淨觀筆錄;廣化校正。「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錄(11)」。《菩提樹》400期(75年3月8日):頁19-24。
道源長老講;淨觀筆錄;廣化校正。「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錄(12)」。《菩提樹》401期(75年4月8日):頁14-23。
道源長老講;淨觀筆錄;廣化校正。「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錄(13)」。《菩提樹》402期(75年5月8日):頁22-27。
道源長老講;淨觀筆錄;廣化校正。「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錄(14)」。《菩提樹》404期(75年7月8日):頁22-32。
道源長老講;淨觀筆錄;廣化校正。「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錄(15)」。《菩提樹》405期(75年8月8日):頁16-21。
道源長老講;淨觀筆錄;廣化校正。「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錄(16)」。《菩提樹》406期(75年9月8日):頁18-24。
道源長老講;淨觀筆錄;廣化校正。「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錄(17)」。《菩提樹》407期(75年10月8日):頁21-27,39。
道源長老講;淨觀筆錄;廣化校正。「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錄(18)」。《菩提樹》408期(75年11月8日):頁24-29。
道源長老講;淨觀筆錄;廣化校正。「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錄(19)」。《菩提樹》409期(75年12月8日):頁18-20。
道源長老講;淨觀筆錄;廣化校正。「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錄(20)」。《菩提樹》410期(76年1月8日):頁16-21。
道源長老講;淨觀。「金剛經講錄跋語」。《菩提樹》412期(76年3月8日):頁36-37。
達照。「敦煌本P2039V號《金剛經贊》的考察」。《法源:中國佛學院學報》19期(2001):頁90-103。
鈴木勇夫。「金剛般若經の絶對處格構文」。《椙山女學園大學研究論集》14卷1號(1983年):頁11-17。
鈴木勇夫。「梵漢對照 金剛般若經」。《椙山女學園大學研究論集》15卷1號(1984年):頁95-116。
「雍正御筆金剛經 做客皇城豪宅」。《法人雜志》2006年6期(2006年)。
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西藏研究》(1989年4月)。
演培法師講;淨輝記。「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 -8-」。《海潮音》50卷12期(民58年12月1日):頁4-5。
滿耕著。「《金剛經》的歷史影響與四無思想的現實指導意義」。《法音》2003年8期(2003年):頁37-40。
熊秉元。「法律經濟學個案研究:經濟學對金剛經的闡釋」。《經社法制論叢》28期(民90年7月):頁171-193。
熊秉元。「從經濟學角度看《金剛經》」。《信報財經月刊》24卷8期=總284期(2000年11月號):頁45-55。
熊秉元。「對《金剛經》的經濟學闡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年6期(2006年)。
福島俊翁。「清儒兪曲園とその金剛經注(一)」。《禪學研究》7號(1928年7月1日):頁27-47(L)。
福島俊翁。「清儒兪曲園とその金剛經注(二)」。《禪學研究》8號(1929年1月20日):頁1-32(L)。
福島俊翁。「清儒兪曲園とその金剛經注(三)」。《禪學研究》9號(1929年3月28日):頁37-56(L)。
翟萬益。「『泰山金剛經』書藝摭談」。《書友》119期(民86年2月):頁47-51。
臺信祐爾。「慶誾寺所藏至正二十七年銘白紙金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について」。《大和文華》72號(1984年):頁25-33。
褚良才。「敦煌寫本《金剛經頌》校詁」。《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0卷2期(1996年6月):頁93-98。
趙建軍。「《金剛經》"正信希有"之義理闡釋」。《常熟高專學報》2000年3期(2000年5月):頁54-64。
趙建軍。「《金剛經》"莊嚴淨土"之義理闡釋:《金剛經》新解之十」。《青海師專學報》21卷3期(2001年5月):頁7-11。
趙建軍。「《金剛經》美學思想初探」。《文史哲》1994年4期(1994年7月):頁85-90。
趙建軍。「平凡的源始——《金剛經》"法會因由"之義理闡釋」。《勝利油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15卷3期(2001年9月):頁83-86。
趙建軍。「平凡的源始——《金剛經》"法會因由"之義理闡釋」。《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3卷1期(2001年2月):頁81-83。
趙建軍。「超越內外虛空——《金剛經》"妙行無住"之義理闡釋」。《常熟高專學報》2001年1期(2001年1月):頁19-23。
趙萬鈞。「敦煌文獻《金剛經》」。《甘肅日報》2002年11月1日。
劉冰。「唐咸通本金剛經卷及元刻朱墨本金剛經復制本出版印刷追憶」。《出版史料》2006年3期(2006年)。
劉承符。「《金剛經》『無實無虛』說」。《慧炬》248-249期(1985年3月):頁37-38。
劉明。「金剛經所論之般若道」。《菩提樹》101期(50年4月8日):頁21。
劉道廣。「《金剛經》和《畫山水序》」。《美術研究》2002年4期=總108期(2002年):頁61-64。
劉道廣。「『金剛經』和『畫山水序』」。《普門學報》15期(2003年5月):頁95-107。
劉繼漢。「亦談佛經的白話翻譯兼評修文法師《金剛般若 密經》的語譯文」。《廣東佛教》(1991年4月)。
慧昭。「論《金剛經》人間佛教思想對南宗禪的影響與發展」。《普門學報》13期(2003年1月):頁39-104。
慧勳。「略述《金剛經講義》之妙義」。《僧伽雜誌》6卷3期(1997年4月20日):頁25-29。
稻吉陽子。「『金剛般若經』における菩薩觀」。《哲學と教育》42號(1994年):頁49-66。
稻垣瑞穂。「大英圖書館藏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開題の訓點」。《訓點語と訓點資料》62號(1979年3月):頁82-93。
篁幸子。「『ささめごと』にみる佛教思想--金剛般若經との關連を中心に」。《國文學論叢》39號(1994年2月):頁8-25。
蓮華妙音。「怎樣聽金剛經」。《菩提樹》40期(45年3月8日):頁13。
蔡崇名。「〈泰山經石峪金剛經〉的書法藝術」。《普門學報》35期(2006年9月1日):頁125-140。
蔡崇名。「泰山經石峪金剛經的書法藝術」。《輔仁國文學報》增刊(民95年1月):頁369-384。
蔡惠明。「《金剛經》研習三題」。《上海佛教》(1991年6月)。
蔡惠明。「《金剛經》與中國禪宗」。《台州佛教通訊》(1991年11月)。
蔡惠明。「金剛經中的妙語」。《菩提》84期(1993年2月15日):頁15-18。
談錫永。「《六金剛句》說略」。《內明》278期(1995年5月):頁3-18。
談鍚永。「《金剛經》導讀(上)」。《內明》249期(1992年12月):頁3-12。
談錫永。「《金剛經》導讀(下)」。《內明》250期(1993年1月):頁19-26。
談錫永。「『六金剛句』說略(上)」。《慧炬》382期(民85年4月):頁12-24。
談錫永。「『六金剛句』說略(下)」。《慧炬》383期(民85年5月):頁28-35。
鄭大為。「林文忠公抄寫《金剛經》」。《香港佛教》462期(1998年11月1日):頁32-33。
鄭志明。「銷釋金剛科儀義理初探」。《中國佛教》29卷5期(1985年5月):頁28-33。
鄭阿財。「敦煌本《持誦金剛經靈驗功德記》綜論」。《敦煌學》20輯(199512月):頁119-146。
鄭阿財。「敦煌靈應小說的佛敎史學價値:以《持誦金剛經靈驗功德記》爲例」。《唐硏究》4卷(1998):頁31-46。
槻朝子。「敦煌本『六祖壇經』と『金剛經解義』について」。《駒沢大學大學院佛教學研究會年報》38期(2005年5月):頁71-86。
樹玄靜輝。「『碧巖錄』講義室(その49)趙州三轉語、金剛經先世罪業」。《大法輪》69卷1號(2002年1月):頁154-157。
築島裕。「輪王寺天海藏金剛般若經集驗記古點」。《書誌學》6號(1966年12月):頁40-57。
蕭永明。「《金剛經》『悖論』--自我涉及中的佛法」。《內明雜誌》295期(1996年10月):頁18-23。
濱地天松。「金剛經の體驗を語る」。《大乘禪》27卷10號(1950年10月):頁18-19。
濟群。「《金剛經》的現代意義(上)」。《法音》1995年2期(1995年):頁10-17。
濟群。「金剛經的現代意義(下)」。《法音》1995年4期(1995年):頁11-18。
謝易甫。「蕩相遣執與破相顯性--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旨趣」。《鵝湖》7卷12期=84期(民71年6月):頁29-32。
謝磊。「《金剛經》與《畫山水序》再辨識——與劉道廣教授商榷」。《美術研究》2003年4期=總112期:頁108-114,107。
鍾鈞梁。「讀金剛經講義筆記」。《菩提樹》268期(64年3月8日):頁45。
藍青。「世界最古的刻本──唐代《金剛經》」。《菩提》95期(1994年1月15日):頁38-39。
魏龍圖。「泰山金剛經版本及書人研究補述」。《故宮文物月刊》6卷5期=65期(民77年8月):頁80-83。
鵜飼光昌。「謝靈運『金剛般若經注』の基礎的研究(上):僧肇撰と傳えられる『金剛經註』一卷との關係について」。《佛教大學大學院研究紀要》20號(1992年3月14日):頁1-21(L)。
鵜飼光昌。「謝靈運『金剛般若經注』の基礎的研究--僧肇撰と傳えられる『金剛經註』1卷との關係について-下-」。《文學部論集》通號77號(1992年12月):頁59-75。
羅因。「中國佛教徒對於《金剛經》「無我」、「無相」思想的詮釋」。《臺大中文學報》22期(民94年6月):頁313-315+317-357。
藤原東演。「金剛般若經--無我を生きる」。《大法輪》71卷1號(2004年1月):頁82-86。
嚴振非。「諦閑法師論《金剛經》」。《佛教文化》4期(1993年11月):頁9-10。
嚴振飛。「諦閑法師論《金剛經》」。《臺州佛教》8期(1993年8月):頁47-48。
懺雲。「金剛經講義擷錄序」。《工商日報》1974年5月6日第3版。
竇俠父。「補白--散失在敦煌民間的唐寫本《金剛經》」。《敦煌研究》創刊號=3期(1983年12月):頁244。
釋永有。「敦煌金剛經及其相關文獻題記之研究」。《世界宗教學刊》2期(2003年11月):頁111-139。
釋印順。「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經題」。《慧炬》510期(2006年12月15日):頁8-14。
釋自衍。「什麼是《金剛經》?十個途徑解《金剛經》」。《香光莊嚴》85期(民95年3月):頁18-29。
釋見瓚。「從這裡開始:十個練習學《金剛經》」。《香光莊嚴》85期(民95年3月):頁34-45。
釋長清。「吉藏《金剛般若疏》之初探」。《正觀》34期(民94年9月):頁59-92。
釋衍生。「《金剛經》要義論」。《閩南佛學院學報》1993年1期(1993年6月):頁33-38。
釋普獻。「了解金剛經:走在正確的修行路上」。《慧炬》509期(2006年11月15日):頁9-15。
釋聖印。「金剛經概要(一)」。《菩提樹》441期(78年8月8日):頁24-33。
釋聖印。「金剛經概要(二)」。《菩提樹》442期(78年9月8日):頁23-35。
釋聖印。「金剛經概要(三)」。《菩提樹》443期(78年10月8日):頁29-38,17。
釋聖印。「金剛經概要(四)」。《菩提樹》444期(78年11月8日):頁23-34,22。
釋聖印。「金剛經概要(五)」。《菩提樹》445期(1989年12月):頁37-39。
釋聖印。「金剛經概要(六)」。《菩提樹》446期(1990年1月):頁30-36。
釋聖印。「金剛經概要(七)」。《菩提樹》447期(1990年2月):頁23-27。
釋聖印。「金剛經概要(八)」。《菩提樹》448期(1990年3月):頁27-28。
釋聖印。「金剛經概要(九)」。《菩提樹》449期(1990年4月):頁27-31。
釋聖印。「金剛經概要(十)」。《菩提樹》450期(1990年5月):頁23-27。
釋聖印。「金剛經概要(十一)」。《菩提樹》451期(1990年6月):頁25-27。
釋聖印。「金剛經概要(十二)」。《菩提樹》452期(1990年7月):頁26-28。
釋聖印。「金剛經概要(十三)」。《菩提樹》38卷8期=453期(1990年8月):頁25-26。
釋聖嚴講;人生雜誌編輯部整理。「金剛不壞最是『空』--《金剛經》講記節錄」。《人生》112期(1992年12月月15日):頁25-28。
釋道安。「金剛經簡註序」。《菩提樹》261期(63年8月8日):頁39。
釋道源。「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錄」。《臺州佛教》1997年3期(1997年3月):頁5-8。
釋寬謙。「金剛經初探」。《覺風季刊》17期(1996年12月):頁15-17。
觀然。「持誦金剛般若經得定的要訣」。《海潮音》63卷12期(民71年12月):頁24-25。
栂尾祥雲著;釋聖嚴譯。「金剛頂經與南天鐵塔」。《獅子吼》27卷1期(民77年1月):頁3-8。
梶芳光運。「金剛般若經に就いて」。《密教研究》76號(1941年2月25日):頁92-101。

□研究報告
Montoneri, Bernard。「Reconstitution and Commentary of the Lost Sanskrit Version of the Diamond Sutra translated by Dharmagupta」。NSC grant 93-2411-H126-002。
Montoneri, Bernard。「The Vajracchedika, edited in Sanskrit, translated into French and with a commentary based on some Sanskrit and Chinese manuscripts」。1999-2000。
孟丞書,郭其珍。「達摩笈多金剛經梵文版本之重建與釋譯(III-I)」。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執行期間:93年8月至96年7月
林安梧子計劃主持。「以中國文化為本的大學通識教育內涵之研究(二) : 《金剛經》課程的通識內涵與教學設計」。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民86。國科會八十六年度「科學教育研究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執行時間:85年7月1日至86年7月31日。
氣賀澤保規。「金剛般若經の思想的研究(房山雲居寺石經と金剛經)」。1999。
陳淑芬。「梵漢金剛經版本之比較研究」。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4。執行期間:2002年8月至2003年7月。
渡邊章悟。「金剛般若經の成立と展開についての研究―新發見のサンスクリット資料を中心として」。2005-2006。
羅因。「〈從《金剛經》四相的翻譯與理解到魏晉言意之辨的反省〉研究計畫」。

□視聽資料
British Library。《The Diamond Sutra》。London : British Library, 2004。1 CD-ROM。
中村元講演。《ゴータマ・ブッダの心を語る:中村元講演集》。日本東京:アートデイズ,1993。12卷。
中國佛教協會監製。《金剛經》。民族音像出版社,2004。CD。
佛光山錄製。《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台北縣:佛光文化。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製。《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第二版。美國紐約: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1片CD。系統需求:Windows 3.1/95 ; CPU 486/66MHz以上 ; 8M RAM ; 256以上的色彩顯示設備 ; 兩倍速度以上的光碟機 ; 音效卡及喇叭。
《金剛般若經波羅蜜經 ; 金剛經枝蔓 ; 金剛經肇注枝蔓》。日本京都:佛教大學圖書館,1992。1卷。
《金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高雄:南星。唱片1張。
《金剛經意解》。香港:Video Learning。錄影帶1盒(VHS)。粵語版。
《金剛經簡介一~七》。香港:佛學班同學會印製。錄音聲帶4盒。
春日井真也[ほか]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諸譯對照研究》。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1997。9枚。
黃念祖主講。《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高雄市:高雄淨宗學會。6捲卡式帶。國語講演。
黃慧音製作、作曲、編曲、唱誦。《金剛經》。台北縣新店市:風潮有聲,2005。1張CD(約53分)。
楊崑生主講。《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解(一~二十)》。美國加州:大方廣學會。20片CD。
慧開法師主講。《經典與人生:金剛經與人生》。台北市: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人間佛教讀書會,2006。1張DVD。
霍韜晦主講。《金剛經. 1-36》。香港:佛教法住學會,[199-?]。錄音聲帶36盒。粵語講述。
釋白雲講解。《金剛經DVD》。金禧廣播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製作。DVD二盒裝14片。
釋妙境主講。《金剛般若波羅密經》。18捲卡式帶。國語講演。
釋妙境主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二)》。台北市:普濟。16捲卡式帶。講於加拿大溫哥華世界佛教會講堂。國語講演。
釋星雲主講;釋慈惠台語翻譯。《金剛經》。高雄縣:佛光。26捲卡式帶。國語講演。
釋星雲講。《金剛經的四句偈(三)》。台北縣:佛光文化。
釋星雲講。《金剛經的四句偈》。台北縣:佛光文化。
釋星雲講。《金剛經的般若生活(一)》。台北縣:佛光文化。
釋星雲講。《金剛經的般若生活》。台北縣:佛光文化。
釋星雲講。《金剛經的無住生心(五)》。台北縣:佛光文化。
釋星雲講。《金剛經的無住生心》。台北縣:佛光文化。
釋星雲講。《金剛經的發心與修持(四)》。台北縣:佛光文化。
釋星雲講。《金剛經的發心與修持》。台北縣:佛光文化。
釋星雲講。《金剛經的價值觀(二)》。台北縣:佛光文化。
釋星雲講。《金剛經的價值觀》。台北縣:佛光文化。
釋若知。《金剛經研讀》。臺北市:金禧廣播,民93?。雷射唱片25張。
釋淨空主講。《金剛般若研習報告》。203片CD。1996年4月講於新加坡及聖荷西。國語發音。
釋淨空講。《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一~四)》。34捲卡式帶。國語講演。
釋淨達主講。《金剛經之福慧雙修選講 : 佛教的智慧觀》。香港:眾佛弟子,c[199-]。錄音聲帶2盒。
釋祥雲講。《金剛經: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2捲卡式帶。國語講演。
釋惠空講。《金剛經大義》。台中市:台中慈善寺。6捲卡式帶。國語講演。
釋普獻講。《金剛經微義》。台北市:一心圓。5捲卡式帶。台語講演。
釋傳印誦讀。《金剛經; 心經》。香港 : Video Learning。錄影帶1盒(VHS)。國語版。
釋聖嚴主講。《金剛經》。台北市:東初,民81。3捲卡式帶。81年1月13日至15日講於農禪寺。國語講演。
釋聖嚴主講。《金剛經生活:撫平煩惱的天平:1-8》。台北市:法鼓文化,2002。8張CD。
釋聖嚴主講。《金剛經生活系列演講(上下)》。台北市:東初,民82。8捲卡式帶。82年2月1日至4日講於台北市國父紀念館。國語講演。
釋聖嚴主講。《金剛經如是說:探索生命的頻率:1-3》。台北市:法鼓文化,2003。3張CD。
釋道源講。《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上下)》。台北市:一心圓。21捲卡式帶。國語講演。
釋道源講。《金剛經(一~二)》。20捲卡式帶。國語講演。
釋達觀恭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台語版》。新竹市:智觀寺,2004。5片CD。台語發音。
釋夢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幸會夢參老和尚二○○三在清泉會館講演金剛經》。臺北市:方廣出版,2003。2003年2月6日至20日講於臺北清泉會館。雷射唱片16張。
釋夢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CD》。方廣文化。
釋寬謙。《般若學入門: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新竹市: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2004VCD 16片。
釋慧律主講。《金剛經》。台北縣三重市:菩提樹佛教文物。10捲卡式帶。台語講演。
釋慧律領眾敬誦。《般若妙德淨土來.金剛經》。高雄市:諦聽文化。雷射唱片1片。
釋顯明講。《金剛經概要》。台北市:一心圓。7捲卡式帶。國語講演。
top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