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利用指引
維摩詰經研究書目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
圖書資料 | 圖書論文 | 學位論文 | 會議論文 | 期刊論文 | 研究報告 | 錄音資料

1. 收錄中文、日文、西文等維摩詰經之圖書資料、學位論文、會議論文、期刊論文、研究報告、錄音資料等資料為主。
2. 著錄欄位依序為:題名、著者、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等七項。
3. 排列順序:依筆劃順序排列。
4. 資料項度不詳者,略而不寫。
5. 本書目之日文字採用Unicode碼輸入顯示。

□圖書資料
Burton Watson translated by。《The Vimalakīrti sūtra : from the Chinese version by Kumārajīva》。1st Indian ed。Delhi :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1999, c1997。
Charles Luk trans. & ed. by。《The Vimalakirti Nirdesa Sutra》。Massachusetts, U.S.A.:Shambhala Publications, Inc.,1990。
E. Lamotte(拉蒙特)作;郭忠生譯。《維摩詰經序論》。初版。南投縣:諦觀,民79。
Etienne Lamottetrans. into French by;Sara BoinRendered into English by。《The teaching of Vimalakirti (Vimalakirtinirdesa)》。London, U.K.:The Pali Text Society,1976。
Jakob Fischer by。《Dew-drops on a lotus leaf : the life of the great Japanese poet and Buddhist priest Ryōkwan, including an appendix giving the author's translation of chapter 8, "The Way of Buddha" of the Sūtra "Vimalakīrti," a very important Buddhist holy scripture = 蓮の露》。3rd ed。Tokyo : [s.n.], 1954。
《Le sutra de Vimalakirti en mongol : texte de Ergllu-A Rincin, : ms. de Leningrad. [monograph]》。Budapest:Akademiai Kiado,1982。
Nach einem nipponischen Manuskript von Kawase Kozyun ubersetzt von Jakob Fischer und Yokota Takezo。《Das Sutra Vimalakirti (das Sutra uber Erlosung)》。Toyko:Hokusaido Druckerei,1944。
Robert A. F. Thurman trans. by。《The holy teaching of Vimalakirti : a Mahayana scripture》。U.S.A.: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c1976。
Sangharakshita。《The inconceivable emancipation : themes from the Vimalakirti Nirdesa》。Birmingham:Windhorse Publications,1995。
ひろさちや原作;巴里夫漫畫。《家庭のお經:維摩經と勝鬘經》。日本東京:鈴木出版,1994。
三田誠廣著。《釋迦と維摩:小說維摩經》。日本東京都:作品社,2003。
上海市佛教協會編。《維摩詰所說經》。中國上海:上海市佛教協會,2000。
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注維摩詰經研究會編著。《對譯注維摩詰經》。日本東京都:山喜房佛書林,2000。
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梵語佛典研究會。《梵藏漢對照『維摩經』『智光明莊嚴經』. 第一~三部》。初版。日本東京都:大正大學出版會,平成16。
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梵語佛典研究會編。《維摩經:梵藏漢對照》。日本東京都:大正大學出版會,2004。
《大谷光瑞全集. 第2卷:妙法蓮華經講話,維摩經講話,勝鬘經講話》。日本東京都:國書刊行會,1977。
《大谷光瑞全集. 第6卷:往生淨土論註講議,維摩經講話,無題錄(補遺)》。日本東京都:國書刊行會,1977。
大谷光瑞著。《維摩經講話》。再版。日本大阪市:大乘社,昭和9。
大野可圓著。《維摩の說法》。日本奈良縣:法隆寺,1982。
大鹿實秋著。《維摩經研究》。日本京都市:平樂寺書店,昭和63。
大森曹玄著。《維摩經入門:禪と道場》。日本東京都:大藏出版,1977。
大賢疏;通潤直疏。《維摩詰經折衷疏 維摩詰所說經直疏》。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8。
小林一郎著。《維摩經講義》。日本東京都:大乘佛教會,1935。
山本泰一譯。《維摩經:口語全譯》。日本東京都:一人社,大正14。
山田無文著。《維摩經》。日本京都市:禪文化研究所,2004。
山田無文著。《維摩經法話. 上》。日本東京都:春秋社,1968。
中川日史著。《三經大觀:勝鬘・維摩・法華》。日本東京都:研文館,昭和5。
中村元著。《『維摩經』『勝鬘經』》。日本東京都:東京書籍,2003。
友松圓諦編。《淨土三部經・維摩經・勝鬘經》。日本東京都:春秋社,昭和5。
手島文倉著。《維摩經:三本合訂:現代意譯》。日本東京都:二松堂書店,1922。
支謙第二譯。《維摩詰經,亦名,不可思議法門之稱 三卷》。北京:中國佛教協會:文物出版社,1989 。
日本佛教源流研究會。《維摩經義疏論集》。日本京都:平樂寺書店,1962。
木村宣彰著。《注維摩經序說》。日本京都市:真宗大谷派宗務所出版部,1995。
木津無庵編。《講纂維摩經》。日本名古屋:破塵閣書房,昭和17。
王亭之編。《維摩詰經》。香港:密乘佛學會出版,1996。
加藤咄堂著。《聖德義疏維摩經大講座. 第1-2卷》。日本東京都:平凡社,昭和22-23。
加藤咄堂著。《維摩經の文學》。日本東京都:大東出版社,昭和7。
加藤咄堂著。《維摩經講話》。2版。日本東京都:大東出版社,昭和19。
台灣琉璃經房輯。《維摩疏記叢刊》。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4。
幼存,道生注譯。《維摩詰經今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田岡嶺雲譯注。《和譯維摩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脱》。日本東京都:玄黃社,明44。
石田瑞麿著。《實踐への道-般若・維摩經》。日本東京都:筑摩書房,1974。
石田瑞麿譯。《維摩經:不思議のさとり》。日本東京:平凡社,1966。
伊凡。《維摩詰經--隨緣自在凡間行》。新店:唵阿吽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1。
伊凡著。《不可思議的解脫》。第一版。台北市:希代,民81。
全佛編輯部。《維摩詰菩薩經典》。台北市 :全佛文化,1995。
安井廣度著。《維摩經試解》。日本京都市:安居事務所,昭和13。
朱鏡宙。《維摩室賸語》。台中市:樂清朱氏詠莪堂,1967。
江素雲著。《維摩詰所說經敦煌寫本綜合目錄》。初版。台北市:東初,民80。
江部鴨村著。《維摩經新講》。日本東京都:杜陵書院,1948。
百通出版社。《佛經四種--大悲總持經 / 金剛經. 心經 / 準提經 / 維摩詰所說經》。香港:百通出版社,2002。
西田天香著。《一燈園と維摩經:一燈園夏の集り講話》。第2版。日本京都市:回光社,昭和8。
西田天香著。《不二の生活:一燈園から見た維摩經》。第5版。日本京都市:回光社,昭和10。
佛心會編。《維摩經法数》。金澤:池善書店,大正9。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53 : 敦煌變文研究. 敦煌維摩詰文學研究》。初版。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2004。
佛教說話大系編集委員會著。《大乘佛典抄. 3 維摩經物語・勝鬘經物語》。日本東京都:鈴木出版,1986。
佐伯定胤校。《維摩詰所說經》。昭和新訂。日本東京都:森江書店,昭12。
佚名撰。《維摩詰經殘石》。北京市宣武區法源寺。
李翊灼校輯。《維摩詰經集註》。南投縣埔里鎮:正覺精舍贈送,民87。
李證剛集註。《維摩詰經集註》。台北市:章嘉大師辦事處,1960。
角成之編譯。《維摩經:現代文私譯》。日本東京都:南窗社,1974。
角張月峰著。《維摩經物語》。山形:山形出版協會,大正11。
谷口雅春著。《維摩經解釋》。初版。日本:日本教文社刊,1969。
谷口雅春著;德馨編譯。《維摩經新釋(弟子問)》。初版。台北市:生命之光,民73。
貝瑪南傑著。《維摩詰經vs大圓滿》。台中市:香巴拉王國,2003。
孟穎集註。《維摩詰經的啟示》。台南市:天巨出版社,1991。
岩野真雄著。《維摩經:新譯》。日本東京都:北斗書院,昭和11。
岩野真雄譯。《維摩經・解深密經:現代意譯》。日本東京都:佛教經典叢書刊行會,大正11。
東洋哲學研究所編。《維摩經・勝鬘經一字索引》。日本東京都:東洋哲學研究所,1979。
東條風鈴著。《髑髏より人間へ:維摩經物語》。日本東京都:教材社,昭12。
林田茂雄著。《維摩經の再發見》。日本東京都:雪華社,1982。
林純瑜著。《龍藏.維摩詰所說經考》。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2001。
武田黙全著。《平易に說いた維摩經》。日本東京都:佛教經典刊行會,1930。
武者小路實篤著。《維摩經》。改版。日本東京都:角川書店,1969。
武者小路實篤撰;李君奭譯。《維摩經》。彰化市:專心企業,1979。
河口慧海。《漢藏對照國譯維摩經》。世界文庫刊行會,昭和3。
沽上逸民。《維摩詰經解義》。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3。
知空著;古知知常校。《註維摩詰經日講左券》。日本東京都:鴻盟社,明26。
芳維黙著。《辯護活動をとおして見た人生の光と影:「維摩經」の心を求めて》。日本東京都:駿台曜曜社,2003。
花山信勝。《維摩經義疏ー全譯:聖德太子分科經分》。中山書房佛書林。
邱少萍。《金光明經, 維摩詰經, 圓覺經》。台北市:文殊出版社,1988。
金維諾。《敦煌晚期的《維摩變》》。臺北:南天書局,1995。
金維諾。《敦煌晚期的維摩變》。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
金維諾。《敦煌壁畫維摩變的發展》。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金維諾。《敦煌壁畫維摩變的發展》。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
金維諾。《壁畫《維摩變》的發展》。臺北:南天書局,1995。
長尾雅人,丹治昭義譯。《維摩經・首楞嚴三昧經》。日本東京都:中央公論新社,2002。
長尾雅人。《「維摩經」を讀む》。日本東京都:岩波書店,1986。
長尾雅人譯注。《維摩經》。改版。日本東京都:中央公論社,1983。
青木得淨著。《維摩經の心髓》。日本東京都:中央出版社,1918。
南懷瑾講述。《花雨滿天破維摩說法. 上、下》。台北市:老古,2005。
柏原祐義譯。《維摩經物語:新譯》。日本東京都:甲子社書房,昭和2。
洪緣音。《如何修持維摩詰經》。台北市:全佛(阿含)文化,1995。
紀野一義著。《維摩經》。六版。日本東京都:大藏,1993。
島地黙雷講。《維摩經》。日本東京都:光融館,〔明27〕。
馬化龍。《莫高窟220窟《維摩詰經變》與長安畫風初探》。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
高崎直道,河村孝照校註。《維摩經.思益梵天所問經.首楞嚴三昧經》。日本東京都:大藏出版,1993。
深浦正文著。《維摩經解說》。日本京都市:興教書院,昭14。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卷上 : 北大D161》。上海:《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敦煌文獻》第二卷,1995。
野村耀昌著。《維摩經》。日本東京都:寶文館出版,1971。
陳引馳,林曉光著。《新譯維摩詰經》。台北市:三民,2005。
陳寅恪。《b敦煌本維摩詰經文殊師利問疾品演義跋》。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
陳寅恪。《敦煌本《<維摩詰經.問疾品>演義》書後》。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
陳清香。《維摩詰經變相》。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陳嘉璟著。《維摩斗室空間美感之研究》。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2002。
陳慧劍譯注。《維摩詰經今譯 》。再版。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陸揚。《《維摩詰經》與南北朝社會文化之關係》。北京:生活.讀者.新知三聯書店,1990。
渡邊照宏著。《維摩經講話》。改訂新版。日本東京都:大法輪閣,1982。
菅沼晃著。《ドラマ維摩經全三幕》。日本東京都:佼成出版社,2004。
菅沼晃著。《維摩經をよむ》。日本東京都:日本放送出版協會,1999。
菅原法嶺譯註。《維摩經・勝鬘經》。日本東京都:東方書院,昭和6。
雲門學園編製。《維摩詰經玄疏表解》。初版。台北縣:華梵大學出版部,民88。
甯強。《上士登仙圖與維摩詰經變-------莫高窟第249窟窟頂壁畫再探》。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
圓香語譯。《語體文維摩詰所說經》。初版。台北縣板橋市:無漏室印經組,民74。
楠活雷述。《維摩經講話:附・楠活雷師語錄並言行錄》。長崎:楠活雷師遺稿出版會,昭和11。
楊文圓編著。《維摩詰所說經譯釋》。北京第一版。中國北京:書目文獻,1995。
楊起元注;加藤咄堂譯。《維摩詰所說經評註》。日本東京都:丙午出版社,明45。
楊雄。《維摩經押座文》。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
楊雄。《維摩詰經講經文》。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
聖德太子御製;花山信勝著。《維摩經義疏:聖德太子分科經文 全譯》。改訂版。日本京都市:百華苑,1980。
聖德太子著。《維摩經義疏:3卷》。日本東京都:島田蕃根,1897。
聖德太子著。《維摩經義疏:一名・不可思議解脱經》。日本東京都:島田蕃根,明14。
聖德太子撰;四天王寺勸學院編。《維摩經義疏. 四天王寺會本》。日本大阪市:四天王寺,1976-1978。
聖德皇太子製;佐伯定胤校訂。《維摩經義疏:昭和會本. 乾,坤》。日本東京都:森江書店,昭12。
董國柱著。《維摩詰經》。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8。
道重信教著;出淵槙堂編。《維摩經釋義》。日本東京都:寶文館,昭和9。
鳩摩羅什翻譯;釋禪慧標點校刊。《維摩詰經 = Vimalakirtinirdesa》。修訂三版。台北市:三慧講堂,民89。
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台北市:法輪講堂,民69。
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台北市:佛教出版社,1987。
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註》。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6。
鳩摩羅什譯。《維摩詰經今譯》。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鳩摩羅什譯;木津無庵注。《科本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脱法門》。日本名古屋:其中堂,明34。
鳩摩羅什譯;釋僧肇注;釋宗密注。《維摩詰所說經 ; 圓覺經》。第一版。中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1994。
境野黃洋著。《維摩經・勝鬘經講義》。日本東京都:佛教聖典講義刊行會,昭和10。
福田定良著。《私は奴隷だった:新・維摩詰所說經》。日本東京都:三一書房,1968。
《維摩經義疏論集》。日本京都市:日本佛教源流研究會,1962。
《維摩經譯註》。台北市:國際佛教文化,1981。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脱經》。日本東京都:經世書院,明25。
《維摩詰經注釋 : 北大D162》。上海:《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敦煌文獻》第二卷,1995。
趙亮杰。《維摩大士化跡因緣》。台北市:慧炬出版社,1986。
談錫永導讀。《維摩詰經導讀》。初版。台北市:全佛文化,1999。
《曉烏敏全集. 第5卷: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講話.十七條憲法講話.水火中間の白道》。日本石川縣:曉烏敏全集刊行會,1975-1978。
曇無讖,鳩摩羅什,佛陀多羅等譯。《金光明經. 維摩詰經. 圓覺經》。台北縣:圓明出版社 ,1997。
橋本芳契著。《註維摩詰經問疾品講鑽》。日本京都市:東本願寺出版部,1979。
橋本芳契著。《維摩の再發見》。日本東京都:大藏出版,1955。
橋本芳契著。《維摩經による佛教》。日本大阪市:東方出版,1988。
橋本芳契著。《維摩經の思想的研究》。日本京都市:法藏館,1966。
橋本芳契著。《維摩經新講:現代に生きる佛教》。日本名古屋:黎明書房,1967。
橋本芳契著;早川博信編。《維摩經講話:淨土の經への解說》。日本東京都:山喜房佛書林,1992。
賴永海釋譯。《維摩詰經》。初版。台北市:佛光文化,1997。
霖玉仙訓。《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脱》。長崎:小曾根晨太郎,明29序。
龍谷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西域研究室編。《注維摩詰經》。日本京都市:龍谷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2003。
龍谷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西域研究室編。《注維摩詰經一字索引》。日本京都市:龍谷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2003。
瞿平,道生注釋。《維摩詰經今譯》。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鎌田茂雄著。《沈默的教義.維摩經》。初版。台北縣永和市:武陵,民73。
鎌田茂雄著。《沈黙の教え:維摩經》。日本東京都:集英社,1984。
鎌田茂雄著。《維摩經入門:無我無心とはなにか》。日本京都市:PHP研究所,1984。
鎌田茂雄著。《維摩經講話》。日本東京:講談社,1990。
鎌田茂雄著;心靈雅集編譯組譯。《沉默的教示 : 維摩經》。台北市:大展,1992。
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心靈的蓮花:維摩經講話》。初版。台南市:佛教維鬘傳道協會,民84。
羅振玉。《姚秦寫本僧肇維摩詰經殘卷校記》。羅氏排印,1938。
釋太虛著。《維摩詰經釋會紀聞》。台北市:文殊出版社,1987。
釋月溪;釋法禪校。《維摩詰所說經註疏》。台北縣:圓明出版社,1998。
釋月溪講。《維摩詰經疏》。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1990。
釋白聖講;釋明性錄。《維摩詰經講錄. 上下冊》。台北市:中國佛教,民61。
釋冰谷註疏;釋月溪講。《維摩詰經註疏》。初版。高雄市:文殊講堂倡印,民79。
釋吉藏撰。《維摩經義疏--弟子品三. 菩薩品四》。:,。
釋妙華著。《智慧與解脫:《維摩詰經》釋論》。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1。
釋明慧宣講;劉錦華筆錄。《維摩經句解釋義(上下)》。香港九龍:明珠佛學社,1998。
釋果樸著。《敦煌寫卷P3006「支謙」本《維摩詰經》注解考》。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8。
釋竺摩。《維摩經講話》。台北縣:正一善書出版社,1990。
釋竺摩著。《竺摩長老佛學全書. 8 : 維摩經講話(上)》。台北市:巨龍文化 ; 慧天文物,1995。
釋竺摩著。《竺摩長老佛學全書. 9 : 維摩經講話(下)》。台北市:巨龍文化 ; 慧天文物,1995。
釋竺摩著。《維摩經講話》。六版。高雄市:佛光,民78。
釋竺摩著。《篆香畫室文集. 2 : 維摩經講話》。馬來西亞檳城:三慧講堂印經會,2003。
釋竺摩著。《篆香畫室文集. 3 : 維摩經講話》。馬來西亞檳城:三慧講堂印經會,2003。
釋能學白話譯。《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 上~下卷》。初版。高雄縣:新超峰寺,民72。
釋智諭。《維摩詰所說經句解》。台北縣:西蓮淨苑,2001。
釋智諭。《維摩詰所說經講記》。台北縣:西蓮淨苑,2003。
釋智顗疏。《維摩經玄疏》。台南市:湛然寺,民77。
釋聖嚴。《人間淨土的維摩經》。台北市:法鼓文化出版社,2000。
釋聖嚴。《心靈環保的維摩經》。台北市:法鼓文化出版社,2000。
釋聖嚴。《社會關懷的《維摩經》》。台北市 :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
釋聖嚴。《淨化人生的維摩經》。台北市: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
釋聖嚴。《慈悲喜捨的維摩經》。台北市:法鼓文化出版社,2000。
釋聖嚴。《福慧雙修的《維摩經》》。台北市 :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
釋聖嚴著。《法鼓全集. 第七輯第三冊 : 維摩經六講》。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2000。
釋聖嚴著。《修行在紅塵 : 維摩經六講》。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7。
釋僧肇述;下間安海校。《注維摩詰經》。日本京都市:永田文昌堂,明14。
釋僧肇等注。《注維摩詰所說經》。中國上海:上海古籍,1990。
釋僧肇註。《維摩經註》。台北市:普門文庫印贈,民67。
釋演培。《維摩詰所說經講記》。台北市:天華出版社,1987。
釋演培釋註;釋寬嚴記。《諦觀全集. 4 : 維摩詰所說經講記(上)》。天華一版。台北市:天華,民75-80。
釋演培釋註;釋寬嚴記。《諦觀全集. 5 : 維摩詰所說經講記(下)》。天華二版。台北市:天華,民78-80。
釋顯珠述。《維摩詰所說經講義錄》。上海:上海佛學書局,[不詳]。
釋顯珠述。《維摩詰所說經講義錄》。台北市:吉祥文物中心,民75。

□圖書論文
Akira Yuyama by。「Restoration-translation-emendation:along the way to revisit the Vimalakirti-nirdesa cited by Kamalasila in his Bhavanakrama 3」。《Buddhist and Indian studies in honour of professor Dr.Sodo Mori》。(日本Hamamatu:Kokusai Bukkyoto Kyokai,2002)。
Hokei Hashimoto。「The philosophic influence of the Vimala-k?ti-nirdesa-s ra upon Chinese culture」。《Chine ancienne (pre-modern China); W-t Chan; H Chang, et al》(1977年):頁143-154。
P. Zieme著。「A new fragment of the old uighur vimalakirtinirdesasutra」。《內陸アジア言語の研究. 18》。(日本豐中:中央ユーラシア學研究會,2003)。
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著;何定照譯。「不住無為──《維摩詰所說經》」。《正念的奇蹟 : 每日禪修手冊》。(初版。台北市:橡樹林文化,2004)。
三桐慈海著。「維摩經にみられる戒律」。《戒律思想の研究》。(日本京都:平樂寺書店,1981):頁327-342。
大久保良峻。「『維摩經文疏』と天台教學:佛についての理解を中心に」。《天台大師千四百年御遠忌記念:天台大師研究》。(1997):頁199-220。
大鹿實秋。「『淨名玄論』序の序」。《松尾義海博士古稀記念論集:密教と印度思想》。(1980):頁19-39。
大鹿實秋。「鳩摩羅什譯の特質:《維摩詰所說經》のばあい」。《密教思想:高井隆秀教授還曆記念論集》。(1977):頁72-90。
大鹿實秋。「夢中問答集と維摩經」。《那須政隆博士米壽記念:佛教思想論集》。(1984):頁840-859。
大鹿實秋。「維摩經における玄奘譯の特質」。《佐藤博士古希記念:佛教思想論叢》。(日本東京都:山喜房佛書林,1972):頁457-482(L)。
大鹿實秋。「維摩經における教團」。《佛教教團の諸問題》。(日本京都:平樂寺書店,1974)。
大鹿實秋。「維摩經における菩薩思想」。《西義雄博士頌壽記念論集:菩薩思想》。(19810511):頁93-114。
大鹿實秋。「維摩經撮要」。《橋本博士退官記念:佛教研究論集》。(日本大阪:清文堂出版,1975):頁197-208。
大鹿實秋譯。「維摩經」。《佛典》。(日本東京:河出書房新社,1969)。
小山典勇校注。「維摩經」。《佛陀・大乘佛教集》。(日本町田:玉川大學出版部,1983)。
山田和夫。「『注維摩詰經』の僧肇注と老莊思想:僧肇と郭象」。《佛教思想史. 2:佛教と他教との對論》。(1980):頁-。
中村元校注。「維摩經義疏」。《聖德太子,南都佛教集》。(日本町田:玉川大學出版部,1972)。
中村元著。「『維摩經義疏』」。《中村元選集[決定版]. 別卷6 : 聖德太子》。(日本東京都:春秋社,1998-1999)。
中村元著。「クマーラジーヴァの思想的特徵──『維摩經』漢譯のしかたを通じて」。《中村元選集[決定版]. 第21卷 : 大乘佛教思想》。(日本東京都:春秋社,1988-1997)。
中村元著。「小乘ヘの大膽な反旗──『維摩經』と『勝鬘經』」。《中村元選集[決定版]. 第21卷 : 大乘佛教思想》。(日本東京都:春秋社,1988-1997)。
中村元譯。「維摩經」。《佛典. 2》。(日本東京:筑摩書房,1981)。
中村元譯。「維摩經義疏(抄)」。《日本名著. 2:聖德太子》。(日本東京:中央公論社,1983)。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編審。「費新我《維摩詰經》」。《佛教嘉言書法集》。(第一版。香港九龍:中國佛教文化,1993)。
丹治昭義。「『維摩經』におけるアーナンダと一音說法」。《「大乘起信論」の研究》。(2000):頁104-129。
元鍾實撰。「慧能《壇經》與《維摩經》」。《慧能禪思想》。(博士論文。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84)。
尤惠貞。「佛教與現代社會的互動關係──從《維摩詰經》之『但除其病而不除法』談起」。《1995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佛教現代化》。(台北:佛光出版社,1995):頁199-222。
尤惠貞著。「佛教與現代社會的互動關係──從《維摩詰經》之『但除其病而不除法』談起」。《天臺哲學與佛教實踐》。(嘉義縣大林鎮:南華大學,1999)。
戶田宏文。「維摩經に顯れた鳩摩羅什三藏の思想」。《干潟博士古稀記念論文集》。(日本福岡市:干瀉博士古稀記念會,1964):頁422-440。
支敏度。「合維摩詰經序」。《現代佛學大系. 8 : 釋文紀》。(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1-73)。
文殊出版社編輯部編輯。「維摩經押座文」。《敦煌變文. 四》。(台北市:文殊,民77)。
文殊出版社編輯部編輯。「維摩詰經講經文」。《敦煌變文. 三》。(台北市:文殊,民77)。
方倫等選註。「維摩詰經變文──文殊問疾施人豪選註」。《菩提文選》。(台中市:菩提樹,民66)。
方廣錩著。「《維摩詰所說經》的主要內容是什麼」。《佛教典籍百問》。(初版。高雄縣:佛光,民80)。
王月清編著。「、《維摩經》述說了哪些修行主張?」。《佛學文物館. 6 : 修行篇》。(初版。台北縣板橋市:長圓圖書,民83-84)。
王安石。「讀《維摩經》」。《靈山絕美 : 佛詩三百首. 下卷》。(初版。台北縣三重市:新雨,1997)。
王徵士,周勳男主編。「維摩詰所說經佛道品」。《普庵禪師全集》。(初版。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79)。
北村茂樹。「『維摩詰經講經文』と『維摩經』との關係:スタイン三八七二文書を中心に」。《橋本博士退官記念:佛教研究論集》。(日本大阪:清文堂出版,1975):頁437-452。
北村茂樹。「敦煌出土所謂〈維摩詰經講經文〉の二つの系統について」。《佛教研究論集》。(東京:清文堂,1975):頁31-49。
平井宥慶。「敦煌本・擬題『維摩經義記』」。《壬生台舜博士頌壽記念:佛教の歷史と思想》。(日本東京都:大藏,1985):頁607-622。
田村完爾。「天台智顗撰『維摩經疏』における『佛國因果』の一考察」。《佐佐木孝憲博士古稀記念論集佛教學佛教史論集》。(日本東京都:山喜房佛書林,2002):頁91-106。
石田瑞麿。「維摩經義疏と慈悲救濟の理念」。《三經義疏論集》。(日本東京:望月一憲,1971)。
石田瑞麿著。「慈悲救濟の理念-聖德太子と『維摩經義疏』を通して ほか33編」。《日本佛教思想研究. 第3卷:思想と歷史》。(日本京都:法藏館,1986)。
任繼愈主編。「《維摩詰經》的思想剖析」。《中國佛教史. 第一卷》。(第一版。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5-1988)。
安井廣濟。「維摩經の研究」。《北魏佛教の研究》。(日本京都:平樂寺書店,1970):頁261-286。
牟宗三。「《維摩經玄義、玄疏論》『無集』」。《現代佛教學術叢刊(58) : 天台典籍研究》。(初版。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5-68):頁339-368。
牟宗三著。「維摩經玄義、玄疏論『無住本』」。《佛性與般若. 下冊》。(修訂版。台北市:臺灣學生,民82)。
臼田淳三。「『維摩經義疏』の成立について」。《論集日本佛教史1:飛鳥時代》。(日本:雄山閣,1989):頁239-266。
西義雄。「維摩經義疏撰述の意圖:特に國民の教育上の聖典たらしめんとするものとして」。《聖德太子研究》。(日本京都:平樂寺書店,1964)。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維摩經》與禪思禪詩」。《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54 : 禪詩研究(一)》。(初版。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2004)。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維摩詰經》中的『如來種』思想」。《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15 : 煩惱即菩提》。(初版。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2004)。
「佛說維摩經要義」。《鈔譯佛經要義全書. 第1卷》。(日本群馬縣:日本新藏經協會,明25)。
何劍平。「敦煌維摩詰文學研究」。《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53 : 敦煌變文研究. 敦煌維摩詰文學研究》。(初版。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2004)。
佐藤哲英著。「維摩經疏の殘欠本について」。《敦煌佛教資料》。(日本京都:法藏館,1958):頁109-126+127-132+16-17。
吳汝鈞著。「《維摩詰所說經》研究」。《印度佛學研究》。(初版。台北市:臺灣學生,民84)。
吳言生。「《維摩經》與禪宗思想」。《禪宗思想淵源》。(1版。中華書局,2001)。
李作勛編著。「無垢稱羅漢為什麼能說《維摩經》?」。《佛學文物館. 3 : 羅漢篇》。(初版。台北縣板橋市:長圓圖書,民83-84)。
李志夫著。「維摩詰經」。《中印佛學之比較研究》。(台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民75)。
李炳南著述。「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筆記」。《講經表解. 上》。(初版。台中市:青蓮,民82)。
李偉穎。「略探《維摩經 問疾品》中的『起法想』」。《佛教青年論文集》。(高雄市: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8):頁213-222。
李開濟撰。「維摩詰經論語言」。《宋代大慧宗杲禪思想研究》。(博士論文。台北縣新莊市:輔仁大學哲研所,民82)。
兒山敬一。「維摩經における入不二と菩薩行」。《大乘菩薩道の研究》。(日本京都:平樂寺書店,1968)。
定方晟著;劉欣如譯。「在家佛教徒的覺悟──『維摩經』」。《大乘佛經》。(初版。台北市:大展,1996)。
松濤泰雄著。「サンスクリット文『維摩經』動詞研究:bhuの用例」。《東洋の歷史と文化 : 佐藤成順博士古稀記念論文集》。(日本東京都:山喜房佛書林,2004)。
河口慧海著;松濤誠達,金子英一監修。「漢藏對照國譯維摩經」。《河口慧海著作集. 第10卷》。(日本新潟縣:うしお書店,2001)。
金岡照光。「所謂『維摩詰經講經文』について--スタイン4571文書を中心に」。《大乘菩薩道の研究》。(日本京都:平樂寺書店,1968):頁485-512。
金治勇。「三經義疏撰述の問題をめぐって:特に維摩經義疏について」。《伊藤真城・田中順照両教授頌德記念:佛教學論文集》。(日本:東方出版,1979):頁427-444。
金治勇。「維摩經義疏の考察:その思想內容と著者について」。《三經義疏論集》。(日本東京:望月一憲,1971)。
金維諾。「敦煌晚期的維摩變」。《現代佛教學術叢刊(20) : 佛教藝術論集》。(初版。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5-68):頁347-366。
金維諾。「敦煌壁畫維摩變的發展」。《現代佛教學術叢刊(20) : 佛教藝術論集》。(初版。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5-68):頁337-346。
長尾雅人。「西藏譯維摩經をめぐる二三の問題」。《聖德太子論集》。(日本京都:平樂寺書店,1971)。
長尾雅人譯。「維摩經」。《大乘佛典》。(日本東京:中央公論社,1978)。
胡順萍。「維摩詰經所展現之特殊風格」。《慶祝莆田黃天成先生七秩誕辰論文集》。(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1):頁259-276。
胡適。「維摩詰經唱文的作者與時代」。《胡適文存三》。(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53):頁358-361。
若林隆光。「維摩經義疏の本邦における攝受について」。《三經義疏論集》。(日本東京:望月一憲,1971)。
英秉編著。「『維摩經』的諷剌」。《般若心經入門》。(台北市:國家,民77)。
韋志林編著。「《維摩詰經》的主要內容是什麼?」。《佛學文物館. 10 : 典籍篇》。(初版。台北縣板橋市:長圓圖書,民83-84)。
韋志林編著。「《維摩詰經》為什麼會為文人士大夫所津津樂道?」。《佛學文物館. 10 : 典籍篇》。(初版。台北縣板橋市:長圓圖書,民83-84)。
「般若心經.金剛般若經.維摩經.定本和譯法華經」。《渡邊照宏著作集. 第6卷:佛教聖典. 2》。(日本東京:筑摩書房,1982)。
馬化龍。「莫高窟220窟《維摩詰經變》與長安畫風初探」。《敦煌吐魯番學研究論集》。(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頁509-516。
張強著。「維摩經師徒筆論」。《開演般若.妙解空慧 : 僧肇大師傳》。(初版。台北市:佛光,1996)。
望月一憲。「維摩經義疏獨得の轉回釋について」。《三經義疏論集》。(日本東京:望月一憲,1971)。
望月一憲編。「維摩經義疏論集」。《三經義疏論集》。(日本東京:望月一憲,1971)。
望月良晃。「大乘集菩薩學論に引用された維摩經梵文斷片について」。《三經義疏論集》。(日本東京:望月一憲,1971)。
理查 H..羅賓遜(Richard H. Robinson)著;郭忠生譯。「《注維摩詰經》」。《印度與中國的早期中觀學派》。(南投縣名間鄉:正觀,民85)。
莊申。「維摩詰所說經對於中國藝術品的影響」。《香港大學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 2》。(香港:香港大學中文系,1966):頁109-196。
許抗生著。「僧肇在《維摩經注》中所闡說的一些佛教思想」。《僧肇評傳》。(第一版。中國南京:南京大學,1998)。
郭在貽,張涌泉,黃征。「斯4571〈維摩詰經講經文〉補校」。《古文獻研究》。(哈爾濱師範大學,1989):頁200-231。
陳平坤等撰。「《維摩詰所說經》中菩薩的生死觀研究」。《2003年佛學論文獎學金得獎論文集》。(台中市:台灣省台中市正覺堂,2003)。
陳松柏撰。「《維摩經》之頓教不二法門」。《憨山禪學之研究 : 以自性為中心》。(博士論文。台中市: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民85)。
陳祚龍。「關於莊藏古抄維摩詰經背面所有的敦煌曲子詞」。《敦煌學林札記下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頁489-494。
章利國著。「宋.李公麟(傳)『維摩像軸』和『維摩演教圖卷』」。《中國佛教百科叢書. 8 : 書畫卷》。(初版。台北縣三重市:佛光文化,1999):頁134-137。
袴谷憲昭。「『維摩經義疏』と三論宗」。《三論教學の研究》。(1990):頁541-572。
彭紹升著。「書維摩詰所說經後」。《一行居集》。(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民82)。
渡部孝順。「維摩經の影響について」。《三經義疏論集》。(日本東京:望月一憲,1971)。
湯山明。「Restoration - Translation – Emendation : along the way to revisit the Vimalakīrti-nirdeśa cited by Kamalaśīla in his Bhāvanākrama III」。《Buddhist and Indian Studies in Honour of Professor Sodo MORI(森祖道博士頌壽記念・論文集)》。(2002):頁215-224(L)。
菅野博史。「『維摩經玄疏』の組識と梗概」。《多田厚隆先生頌壽記念:天台教學の研究》。(1990):頁131-158。
賀世哲。「敦煌壁畫中的維摩詰經變」。《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石窟經變篇》。(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0)。
項楚。「《維摩詰經講經文》補校」。《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 5》。(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頁69-108。
黃公偉著。「釋『楞嚴經』、『楞伽經』、『維摩詰經』」。《印度佛教思想體系論史》。(初版。台北市:臺灣商務,民61)。
塚本啟祥著;劉欣如譯。「『維摩經』及其他」。《佛教史入門》。(初版。台北市:大展,1998)。
境野哲等譯。「維摩經義疏」。《世界聖典全集 : 2輯》。(日本東京:改造社,1929-1930)。
福井文雅他譯。「維摩詰經講經文・文殊師利問疾品.維魔義記.維摩經義記卷第四」。《大乘佛典 : 中國・日本篇. 第10卷:敦煌. 1》。(日本東京:中央公論社,1992)。
福井康順。「聖德太子の維摩經義疏についての疑」。《日本佛教宗史論集. 1:聖德太子と飛鳥佛教》(吉川弘文館,1985):頁-。
「維摩詰所說經解題」。《渡邊海旭論文集》。(2版。日本東京都:壷月全集刊行會,1936)。
趙匡華錄;周紹良校。「維摩碎金(-101號) 蘇聯所藏押座文及說唱佛經故事」。《敦煌變文論文錄(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慧門編。「維摩詰所說經(節錄):文殊師利問疾品至入不二法門品」。《四大菩薩聖德叢書(二) : 文殊菩薩》。(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69)。
談錫永著。「《維摩經》的天女散花」。《閒話密宗》。(初版。台北市:全佛文化,1997)。
談錫永著。「《維摩詰經》導讀」。《大中觀論集 (上) : 未智廬叢稿》。(初版。香港:密乘佛學會,1998)。
橫超慧日。「維摩經の中國的受容」。《橋本博士退官記念:佛教研究論集》。(日本大阪:清文堂出版,1975):頁317-328。
橋本芳契。「大悲為本の真理-維摩經義疏の思想的特色」。《三經義疏論集》。(日本東京:望月一憲,1971)。
橋本芳契。「中古天台と維摩經:源信『一乘要決』所引淨名經說について」。《惠谷隆戒先生古稀記念:淨土教の思想と文化》。(日本京都:佛教大學,1972):頁239-270。
橋本芳契。「往生論註序說:維摩經との關わりに於て」。《宗教文化の諸相:竹中信常博士頌壽記念論文集》。(日本東京都:山喜房佛書林,1984):頁979-996。
橋本芳契。「傳教大師と維摩經:法相維摩の日本的超克」。《傳教大師研究》。(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出版部,1980):頁1079-1102。
橋本芳契。「維摩經義疏の宗教哲學について-bodhisattvacaryaの日本的行證」。《聖德太子論集》。(日本京都:平樂寺書店,1971)。
橋本芳契著。「維摩經の淨土思想序說:佛國品の概要と意義」。《北西弘先生還曆記念:中世佛教と真宗》。(日本東京:吉川弘文館,1985)。
賴永海編著。「『心淨則佛土淨』──《維摩詰所說經》」。《佛典輯要》。(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3)。
靜岩。「《維摩詰經》不二法門思想及其對《壇經》思想的影響」。《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27 : 南宗禪學研究等六書》。(初版。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2004)。
龍谷大學西域文化研究會編。「維摩經義疏--本文並に解說」。《西域文化叢書:資料編. 3》。(日本京都市:龍谷大學西域文化研究會,1955):頁8+39。
謝靈運。「維摩詰經中十譬讚八首」。《現代佛學大系. 8 : 釋文紀》。(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1-73)。
織田顯祐。「淨土の考察-『維摩經』を中心として」。《國際真宗學會第6回大會論文集》。(1993):頁131-133。
鎌田茂雄著;轉瑜譯。「《維摩經》與《仁王般若經》」。《天台思想入門》。(初版。高雄縣:佛光,民78)。
鵜飼光昌。「謝靈運と維摩經」。《北朝・隋・唐中國佛教思想史》。(日本京都市:法藏館,2000):頁89-122。
釋支遁。「維摩詰讚」。《現代佛學大系. 8 : 釋文紀》。(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1-73)。
釋玄奘。「說無垢稱經」。《禪宗十三經》。(第一版。中國北京:國際文化,1994)。
釋竺摩著。「維摩經的無住本」。《普賢十願講話》。(高雄市:青蓮印經會,民75)。
釋星雲編著。「《維摩經》與維摩」。《佛光教科書. 3 : 菩薩行證》。(初版。台北縣三重市:佛光文化,1999)。
釋星雲講。「維摩經的理想世界──人間淨土」。《星雲大師講演集(一)》。(高雄縣:佛光,民66-80)。
釋惟明編纂。「維摩詰所說經入不二法門品」。《經律淺輯. 續編》。(初版。台南市:和裕,民84)。
釋聖嚴著。「《六祖壇經》裡的《涅槃經》和《維摩經》思想」。《法鼓全集. 第四輯第六冊 : 禪與悟》。(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2000)。
釋聖嚴著。「《六祖壇經》裡的《涅槃經》和《維摩經》思想」。《禪與悟》。(初版。台北市:東初,民80)。
釋聖嚴著。「《維摩經六講》自序」。《法鼓全集. 第三輯第五冊 : 書序》。(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2000)。
釋聖嚴編著。「時代的推定‧般若經‧華嚴經‧維摩經‧妙法蓮華經‧」。《世界佛教通史. 上冊》。(三版。台北市:東初,民74)。
釋僧肇。「維摩詰經序」。《出三藏記集》。(初版。高雄縣:佛光,1996)。
釋演培著。「維摩經中所說往生淨土法」。《諦觀全集. 32 : 獅城演說集》。(天華一版。台北市:天華,民75-80)。
釋繼程。「優美的佛經文學──以維摩經為例」。《佛教與文藝》。(初版。馬來西亞:馬佛青總會佛教文摘社,1987)。
釋靄亭撰述。「維摩經講話序」。《栖雲文集 : 附靄亭和尚紀念特刊》。(初版。台北市:萬行,民84):頁22-23。

□學位論文
方司蕾。「《維摩詰經》的世出世觀及其對中國佛學的影響」。碩士論文。武漢大學宗教學,2003。
王志楣撰。「維摩詰經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80。
白〓力著。「モンゴル語譯『維摩經』の文獻學的研究」。博士論文。東洋大學,平成12年。
何劍平撰。「敦煌維摩詰文學研究」。博士論文。中國揚州:中國揚州大學,2000。
吳文星。「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維摩詰經變研究:莫高窟維摩詰經變對《維摩詰經》的文化選擇與時代解讀」。碩士論文。華南師範大學美術學,2002。
李皇誼。「《維摩詰經》的文學特質與中國文學」。碩士論文。台中市: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83。
林純瑜。「《龍藏.維摩詰所說經》考」。畢業論文。台北市:中華佛學研究所,民82。
林琦瑄撰。「論《維摩詰經》之入世精神 : 以現代「人間佛教」思想為說明」。碩士論文。桃園縣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民89。
林耀波。「維摩經思想之硏究」。碩士論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硏究院哲學部,1980。
武曉玲。「《敦煌變文校注.維摩詰經講經文》商榷」。碩士論文。蘇州大學漢語言文字學,2002。
邱淑慧。「《維摩詰經》探微」。碩士論文。香港:香港能仁學院文史研究所,民90。
金堯炫(靜岩)。「《維摩詰經》不二法門思想及其對《壇經》思想的影響」。碩士論文。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專業,2000。
張素芹。「《維摩詰經》與六朝文學關係論稿」。碩士論文。武漢大學中國古代文學-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學,2001。
陳嘉璟。「維摩斗室空間美感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縣: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86。
馮健生撰。「僧肇、吉藏、智顗三家維摩詰經注疏中 : 「不思議」義的發展」。碩士論文。香港: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組,民65。
楊雅惠。「敦煌本《維摩詰經講經文》研究」。碩士論文。台中市: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86。
劉芳薇撰。「《維摩詰所說經》語言風格研究」。碩士論文。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84。
蕭玉真。「中國維摩造像的起源與開展:以隋唐敦煌維摩變壁畫為研究重心」。碩士論文。台南縣:臺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民87。
蕭信雄。「《維摩詰經》講經文與注疏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新竹市: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民93。
簡秀娥撰。「《維摩詰經》禪觀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縣: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86。
羅少萍。「智顗《維摩結經》解釋之研究」。畢業論文。台北市:中華佛學研究所,民83。
釋果樸。「敦煌寫本「P3006」--「支謙」本《維摩詰經》注解考」。畢業論文。台北市:中華佛學研究所,民85。
釋禪叡撰。「秦譯《維摩經.佛國品》斠訂探微」。畢業論文。台北市:中華佛學研究所,民83。

□會議論文
Lau, C.W.。「讀維摩詰經十四品詩」。《敦煌學國際研討會》,2000年7月29日。
王小盾。「敦煌維摩詰藝術研究」。《2000年敦煌學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提要集》。(蘭州:中國敦煌研究院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2000)。
王紀月。「龍門與麥積山石窟維摩變造像對比――兼談民族文化的主體意識」。2004年龍門石窟國際學術討論會,2004年8月8日至12日。
王惠雯。「覺之教育的實踐理念與方法-以《維摩詰經‧觀眾生品》的『慈悲喜捨』觀為基礎的初步探討」。華梵大學「覺之教育」學術研討會,教育部、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華梵大學主辦,2000年10月28日。
吳文星。「淺議鳩摩羅什的〈維摩詰經〉譯本比其他譯本更?流行的原因」。炳靈寺石窟學術研討會,甘肅省敦煌學學會和炳靈寺石窟研究所主辦,2002年9月23日至25日。
李世偉。「身是維摩不著花--黃玉階之宗教活動」。《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財團法人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1996):頁97-115。
李偉穎。「略探<維摩經.問疾品>中的「起法想」」。《佛教青年論文集 : 第七屆佛學論文發表會彙編》。(二版高雄市:妙林,民88):頁213-222。
京戶慈光。「關於《淨名經集解關中疏》群」。《二十一世紀敦煌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頁。二十一世紀敦煌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 中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主辦,2001年11月2日至6日。
林朝成。「《維摩詰經》方便義析論」。頁1-15。第四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成功大學主辦。
柳楊。「龍門石窟維摩詰形象的圖像志研究」。2004年龍門石窟國際學術討論會,2004年8月8日至12日。
陳之華。「『二法』的超越與圓融──《說無垢稱經‧不二法門品》關鍵詞試析」。《第十三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台中市:慈光圖書館,民91)。
陳元音。「『維摩詰經』--在家居士之一種闡釋」。第九屆國際佛學會議,1989。
陳松柏。「《維摩詰經》不二義及其在藝術活動之啟示」。《一九九○年佛光山佛教學術會議實錄》。(高雄市:佛光,民80):頁516-529。佛光山佛教學術會議,佛光山主辦,1990年1月1日至3日。。
陳清香。「敦煌壁畫中的維摩經變」。《第二屆敦煌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漢學研究中心,1991):頁373-393。第二屆敦煌學國際研討會,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 漢學研究中心主辦,1990年7月9日至11日。
陸揚。「論《維摩詰經》和淨土思想在中國中古社會之關係」。《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8):頁207-220。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1997年7月19日至21日。
游祥洲。「略論文殊法門的圓頓與漸次----以《維摩詰經》與《諸法無行經》兩部經典為討論範圍」。《二○○一年第三屆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台中縣:慈光禪學研究所,2001):頁336-361。第三屆兩岸禪學研討會,慈光禪學研究所、中華禪淨協會主辦,2001年10月27日至28日。
黃連忠。「論淨世與覺世的超越根據──以《維摩詰經》菩薩行思想為理論中心」。二屆佛教研究所研究生論文發表會,1991年2月20日。
楊惠宇。「《維摩詰經》的世間淨化論」。第十一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華梵大學、蓮華學佛園、教育部等主辦,1999年7月10日至13日。
劉芳薇。「鳩摩羅什譯品複合詞研究---以《維摩詰所說經》為例」。《第一屆全國研究生語言學研討會--中國語言學論文集》:頁115-131。第一屆全國研究生語言學研討會,1993年12月16日至17日。
劉楚華。「讀《維摩經十四品》」。《2000年敦煌學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提要集》。(蘭州:中國敦煌研究院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2000)。
劉錦賢。「從《維摩詰經》看菩薩之社會關懷──眾生病,則菩薩病」。《二○○一年佛學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市: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民90):頁37-47。二○○一年佛學與人生學術研討會,逢甲大學人文社會研教中心、教職員工佛學社、逢甲大學普覺佛學社、慈濟青年社主辦,2001年10月20日至21日。
滕理惠子。「關於中國石窟中的維摩像」。2004年龍門石窟國際學術討論會,2004年8月8日至12日。
蔡耀明。「《阿含經》和《說無垢稱經》的不二法門初探」。《現代佛教學會2002年年會 : 佛教研究的傳承與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修訂本)》。(:,民91)。
簡岫峨。「《維摩詰經》之教育思想」。第十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及本校主辦,7月21日至23日。
魏文斌。「十六國北朝石窟維摩詰變考述」。炳靈寺石窟學術研討會,甘肅省敦煌學學會和炳靈寺石窟研究所主辦,2002年9月23日至25日。
鵜飼光昌。「楊曾文 鳩摩羅什の『諸法實相』論―僧肇『注維摩詰經』おける羅什釋に基づいて―」。《第5回日中佛教學術會議發表論文集》。(中外日報社,1993)。
羅宗濤。「佛經注疏與講經文之比較研究──以維摩詰經講經文持世菩薩第二為例」。《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學組 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1986)。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中央研究院主辦,1986年12月29日至31日。

□期刊論文
BaiKal。「モンゴル語譯維摩經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7卷1號=通號93號(1998年12月20日):頁288-286。
Brook Ziporyn。「Review: The Vimalakirti Sutra by Burton Watson」。《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 57, No. 1(Feb., 1998):pp. 205-206。
EtienneLamotte著;岡田徹譯。「E.ラモット『維摩經』論」。《花園大學研究紀要》通號19號(1988年3月):頁127-167。
EtienneLamotte著:岡田徹譯。「E・ラモット『維摩經』論-2-」。《花園大學研究紀要》通號20號(1989年):頁207-239。
G. W. Houston。「Review: The Holy Teaching of Vimalakirti: A Mahayana Scripture. by Robert A. F. Thurman」。《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 37, No. 2(Feb., 1978):pp. 318-319。
Karel Werner。「The Vimalakirti Sutra (from the Chinese version by Kumarajiva)」。《Asian Philosophy》Vol. 8, Iss. 2(Jul 1998):pp. 135-136。
Richard B. Mather。「Review: The Holy Teaching of Vimalakirti, a Mahayana Scripture by Robert A. F. Thurma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Vol. 99, No. 1(Jan., 1979):pp. 135-136。
Richard B. Mather。「Vimalakirti and Gentry Buddhism」。《History of Religions》Vol. 8, No. 1(Aug., 1968):pp. 60-73。
T. H. Barrett。「Review: The Vimalakirti Sutra by Burton Watson; Kumarajiva」。《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Vol. 62, No. 2((1999):pp. 390-391。
Thaddeus J. Gurdak。「Review: The Vimalakirli Nirdesa Sutra by Charles Kuk」。《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Vol. 95, No. 2(Apr., 1975):pp. 359-360。
Zieme,Peter(au.)。「A New Fragment of the Old Uighur Vimalakīrtinirdeśasūtra.」。《內陸アジア言語の硏究》18(2003年):頁143-150。
八木宣諦。「響堂山石窟?維摩經刻石」。《佛教論叢》30期(1986年9月):頁98-。
八木格治。「十七條憲法と維摩經義疏」。《藝林》8卷3號(1957年4月)。
八木格治。「聖德太子御肇作憲法?維摩經義疏??關連????」。《日本佛教史學》2卷4期(1944年1月20日):頁41-58。
三角洋一。「源氏物語講座 匂宮卷の薰の人物設定と『維摩經』」。《むらさき》40號(2003年12月):頁84-92。
三桐慈海。「維摩詰所說經と吉藏」。《佛教學セミナー》48號(1988年10月30日):頁1-10。
三桐慈海。「羅什の維摩疏は道融の筆錄か」。《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6號=18卷2號(1970年3月31日):頁819- 。
上山大峻著。「8-9世紀敦煌における『維摩經』諸注釋の系譜」。《龍谷大學論集》387號(1968年11月30日):頁106-131。
土屋慈恭。「<所內研究發表會發表要旨>天台大師の維摩經解釋について」。《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年報》22號(2000年3月):頁160。
土屋慈恭。「天台大師の維摩經解釋に關する一考察」。《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9卷2號=通號98號(2001年3月20日):頁728-730。
大西久義。「『淨名玄論略述』の引用文獻」。《駒澤大學大學院佛教學研究會年報》17號(1984年2月):頁15-22。
大西久義。「淨名玄論釋證(1)」。《曹洞宗硏究員硏究生硏究紀要》15號(1983年):頁164-187。
大西龍峰,奧野光賢。「吉藏撰『維摩經遊意』の註釋的研究」。《駒澤短期大學研究紀要》29卷第1分冊號(2001年3月):頁257-313。
大西龍峰。「淨名玄論釋證(2)」。《曹洞宗硏究員硏究生硏究紀要》16號(1984年):頁142-167。
大西龍峰。「淨名玄論釋證(4):不二之道と一道」。《曹洞宗硏究員硏究生硏究紀要》18號(1986年):頁100-113。
大西龍峰。「淨名玄論釋證(5):入不二法門三階說」。《曹洞宗硏究員硏究紀要》19號(1987年):頁14-24。
大島啓禎。「『維摩經玄疏』をめぐる二,三の問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5號=28卷1號(1979年12月31日):頁174-175。
大島啓禎。「上宮撰『維摩經義疏』の一考察」。《佛教學》6號(1978年10月25日):頁73-92。
大鹿實秋。「『淨名玄論』序の序」。《密教學》16/17號(1980年11月21日):頁19-39。
大鹿實秋。「『維摩詰所說經』に見る羅什譯の特質」。《東洋學研究》11號(1977年3月31日):頁39-50。
大鹿實秋。「チベット文維摩經テキスト」。《インド古典研究》1號(1970年5月15日):頁137-240。
大鹿實秋。「チベット文維摩經テキスト索引」。《インド古典研究》3號(1975年5月15日):頁197-352。
大鹿實秋。「チベット文維摩經テキスト補遺:四譯對照表ならびに訂正表」。《インド古典研究》3號(1975年5月15日):頁159-195。
大鹿實秋。「不二:維摩經の中心思想」。《論集》10號(1983年12月31日):頁95-122。
大鹿實秋。「月上女經と維摩經」。《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6號=18卷2號(1970年3月31日):頁977- 。
大鹿實秋。「佛と眾生との間:『維摩經』による」。《日本佛教學會年報》44號(1979年3月):頁153-166。
大鹿實秋。「社會倫理と佛教倫理:維摩經のばあい」。《日本佛教學會年報》47號(1983年3月):頁79-100。
大鹿實秋。「圓測撰『解深密經疏』引用?維摩經」。《東洋學論叢》32期(1979年3月30日):頁1-20。
大鹿實秋。「鳩摩羅什譯の特質:《維摩詰所說經》のばあい」。《密教學》13/14號(1977年10月10日):頁72-90。
大鹿實秋。「維摩經における神秘思想」。《インド古典研究》6號(1984年5月15日):頁241-252。
大鹿實秋。「維摩經における教團」。《日本佛教學會年報》39號(1974年3月):頁71-84。
大鹿實秋。「維摩經の副題『不可思議解脱』批判」。《東洋學研究》12號(1978年3月10日):頁71-77。
大鹿實秋。「維摩經末註の系譜」。《成田山佛教研究所紀要》7號(1982年12月25日):頁227-256。
大鹿實秋。「維摩經肝心」。《成田山佛教研究所紀要》2號(1977年11月25日):頁149-190。
大鹿實秋。「維摩經撮要」。《智山學報》23・24號(1974年12月):頁183-210。
大鹿實秋。「圓測撰『解深密經疏』引用の維摩經」。《東洋學論叢》4號(1979年3月30日):頁1-20。
小妻典文。「『論註』における引文の課題:『維摩經』並びに『智度論』を中心に」。《大谷大學大學院研究紀要》7號(19901201):頁1-22。
小林圓照。「大乘化の手法-維摩經・佛國品のケース-」。《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2卷1號(2003年):頁7。
小林圓照。「大乘化の手法--維摩經・佛國品のケース」。《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2卷2號=通號104號(2004年3月20日):頁832-826。
小野玄妙著。「敦煌の藝術と佛教--特に賢劫,法華,維摩,賢愚等の諸經との關係に就て(1)-(4)」。《現代佛教》2卷8-9,11-12號(1924年11月1日-1925年1月1日,3月1日-4月1日):頁?,44-51,?,68-74。
山□弘江。「『維摩經文疏』所引の『普集經』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3卷1號(2004年12月20日):頁116-118。
山口久和。「支謙譯維摩經から羅什譯維摩經へ:譯經史研究の支那學的アプローチ」。《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1號=26卷1號(1977年12月31日):頁146-147。
山口弘江。「『維摩經文疏』と『維摩經略疏』の比較研究(1)書誌學的分析と湛然削略の特色について」。《駒澤大學大學院佛教學研究會年報》37號(2004年5月):頁71-88。
山口弘江。「『維摩經文疏』所引の『普集經』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3卷1號=通號105號(2004年12月):頁116-118。
山口弘江。「『維摩經玄疏』體玄義の譬喩依用に關する一考寧」。《宗教研究》331號=75卷4號(2002年3月30日):頁181-182。
山口弘江。「天台維摩經疏の流傳に關する諸問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1卷2號=通號102號(2003年3月20日):頁640-642。
山口弘江。「江戶時代の天台維摩經疏の研究動向について」。《宗教研究》335號(2003年3月):頁409-410。
山口弘江。「智〔ギ〕撰『維摩經疏』における佛國因果の思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2卷1號=通號103號(2003年12月):頁35-37。
山口弘江。「智顗撰『維摩經疏』における佛國因果の思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03號=52卷1號(2003年12月20日):頁35-37。
山口益。「維摩經佛國品の原典的解釋(上)」。《大谷學報》108號=30卷2號(1950年11月20日):頁1-17。
山口益。「維摩經佛國品の原典的解釋(下)」。《大谷學報》109號=30卷3號(1951年2月20日):頁46-58。
川那部保。「維摩經義疏における淨土觀--附,三經義疏の思想內容の關連についての一考察--」。《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紀要》12號(1957年4月)。
工藤哲夫。「賢治と維摩經」。《宗教・文化研究所研究紀要》3號(1990年):頁21-61。
工藤哲夫。「賢治と維摩經」。《研究紀要》3號(1990年3月):頁21-61。
工藤雅也。「『注維摩』における注釋形式の問題について」。《天台學報》42號(2000年11月):頁1-7(L)。
工藤雅也。「『注維摩』道生注における經典注釋法」。《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8卷2號=通號96號(2000年3月):頁643-645。
中村了權。「大乘佛教における人間存在論と救濟論:『維摩經』を中心として」。《兵庫女子短期大學論集》8號(1975年2月10日):頁T.1-14。
中島覺了。「維摩經義疏の研究」。《佛教研究》2卷2期=5期(1921年4月25日):頁32-68。
中逵啓示。「米中纖維摩擦の構圖:市場と政治權威の錯綜」。《國際政治》118號(1998年):頁133-148。
丹治昭義。「『維摩經』における佛國土の一考察」。《關西大學文學論集》45卷2號(1995年12月):頁1-28。
丹治昭義。「維摩經におけるア-ナンダと一音說法」。《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紀要》29號(1996年3月):頁75-92。
丹治昭義。「維摩經の一考察」。《關西大學文學論集》44卷1~4號(1995年3月):頁245-264。
井上光貞。「十七條憲法と三經義疏」。《聖德太子研究》6號(1971年11月22日):頁169-182。
井野口孝。「智光『淨名玄論略述』に引く『玉篇』の佚文について」。《大谷女子大國文》28號(1998年):頁184-201。
今成元昭。「日蓮遺文中の維摩經典に關する基礎的覺え書」。《立正大學大學院紀要》11號(1995年3月1日):頁20-31。
內田誠一。「王維における維摩詰的生活:半官半隱の思想を中心に」。《中國詩文論叢》7集(1988年):頁44-67。
內田誠一。「王維の在家信仰:維摩經を中心に」。《中國詩文論叢》5集(1986年):頁132-136。
內藤龍雄。「傳上宮御製疏維摩經義疏における『百行』の問題」。《日本歷史》113號(1957年10月)。
太虛大師。「維摩詰居士研究系列--維摩詰經別記」。《金色蓮花:佛學月刊》54期(民86年6月):頁70-71。
太虛大師。「維摩詰居士研究系列(1):維摩詰經別記 - 2 -」。《金色蓮花:佛學月刊》55期(民86年7月):頁62-63。
太虛大師。「維摩詰居士研究系列--維摩詰經別記 - 3 -」。《金色蓮花:佛學月刊》56期(民86年8月):頁68-71。
太虛大師。「維摩詰居士研究系列--維摩詰經別記 - 4 -」。《金色蓮花:佛學月刊》57期(民86年9月):頁74-75。
戶田宏文。「維摩經『佛國品(諸菩薩淨土之行)』に於ける諸語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4號=12卷2號(1964年3月31日):頁179-183。
方廣錩,許培玲。「敦煌遺書中的《維摩詰所說經》及其注疏」。《宗教》1期(1995年):頁40-46。
方廣錩,許培玲。「敦煌遺書中的《維摩詰所說經》及其注疏」。《敦煌研究》1994年4期=總41期(1994年11月):頁145-151。
木村迎世。「<學內學術研究發表會發表要旨>『安樂集』における『維摩經』について : 『第二大門』を中心に」。《大正大學大學院研究論集》24號(2000年3月):頁236-237。
木村宣彰。「注維摩經の異本について」。《真宗總合研究所研究所紀要》4號(1986年1月31日):頁1-17。
木村宣彰。「注維摩經所引の別本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70號=35卷2號(1987年3月25日):頁99-104。
木村宣彰。「維摩詰經と毘摩羅詰經」。《佛教學セミナー》42號(1985年10月30日):頁17-34。
王志楣。「『維摩詰經』與中國文人、文學、藝術」。《中華佛學學報》5期(民81年7月):頁263-297。
王松木。「從『維摩詰所說經』看繫詞『是』的歷史演化」。《高雄師大學報》15卷2期(民92年12月):頁369-385。
王開府。「『維摩詰經』中直心、深心及其相關概念的探討」。《佛學研究中心學報》1期(民85月):頁89-109。
王繼如。「《維摩碎金》校釋補正」。《俗語言研究》創刊號(1993年12月):頁46-66。
丘山新。「『注維摩詰經』所引の『別本』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1號=26卷1號(1977年12月31日):頁154-155。
加治洋一。「クマーラジーヴァ講述『注維摩詰經』解讀の試み:佛國品(1)」。《佛教學セミナー》66號(1997年10月30日):頁28-40。
加治洋一。「クマーラジーヴァ講述『注維摩詰經』解讀研究--佛國品(上)」。《文藝論叢》53號(1999年9月):頁69-96。
加治洋一。「クマーラジーヴァ講述『注維摩詰經』解讀研究--佛國品(下)」。《文藝論叢》55號(2000年9月):頁70-92。
加藤みち子。「維摩經における菩薩行について」。《學習院大學文學部研究年報》39號(1992年):頁37-55。
北村弘明。「維摩詰の『沈黙』は言語か」。《聖德大學總合研究所論叢》3號(1995年11月20日):頁95-143。
北村茂樹。「『維摩詰經講經文』の異本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8號=24卷2號(1976年3月31日):頁146-147。
北村茂樹著。「敦煌出土所謂『維摩詰經講經文』の二つの系統について」。《北陸史學》24號(1975年11月30日):頁31-49。
史金波著。「西夏文《維摩詰所說經》-現存最早的泥活字印本考」。《今日印刷》1998年2期。
外村彰。「岡本かの子『金魚撩亂』と『維摩經』」。《昭和文學研究》34號(1997年2月):頁60-70。
平井俊榮。「三經義疏と吉藏疏」。《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4號=27卷2號(1979年3月31日):頁22-28。
平井宥慶。「敦煌本『維摩經義記』考」。《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3號=32卷1號(1983年12月25日):頁115-121。
平井宥慶。「敦煌本・注維摩詰經序注釋書」。《大正大學大學院研究論集》3號(1979年3月):頁153-165。
平井宥慶。「敦煌本・南北朝期維摩經疏と注維摩」。《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年報》4號(1982年3月):頁1-19。
平井宥慶。「敦煌本・南北朝期維摩經疏の系譜」。《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0號=30卷2號(1982年3月31日):頁264-268(771-775)。
平井宥慶。「敦煌本・維摩經疏と勝鬘經疏」。《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5號=33卷1號(1984年12月25日):頁72-77。
平井宥慶。「敦煌本北朝期維摩經疏にあらわれた思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70號=35卷2號(1987年3月25日):頁105-111。
平井宥慶著。「敦煌本『維摩疏釋前小序抄』」。《豐山學報》24號(1979年3月30日):頁67-84。
平井宥慶著。「敦煌本『維摩經義記』」。《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年報》5號(1983年3月30日):頁33-52(+1)。
平井宥慶著。「敦煌本・注維摩詰經の原型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1卷2號(1983年3月25日):頁327-332(812-817)。
平井宥慶著。「敦煌本・注維摩詰經序注釋書」。《大正大學大學院研究論集》3號(1979年3日):頁1-13。
平泉澄。「維摩經義疏太子真撰說は動揺するか」。《藝林》9卷1號(1958年4月)。
平關。「維摩經的教理體系」。《新覺生》18卷12期(民69年12月):頁10-11。
正木晴彥。「"on the problem of prajñā,carya and śraddhā":in connection with the commentary upon the Vimalakīrti-nirdeśa-sūtra」。《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8號=19卷2號(1971年3月31日):頁32-41(L)。
永明法師。「《維摩詰經》的幾點外緣考察」。《梵音》3期(1986年11月):頁17-19。
田村完爾。「天台教學における國土論の一考察」。《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1卷2號=通號102號(2003年3月):頁565-569。
田村晃祐。「最澄と維摩經」。《東洋學研究》22號(1988年3月31日):頁1-8。
田村晃祐。「維摩經義疏に引く『百行』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0號=15卷2號(1967年3月31日):頁278-285。
白井成允。「維摩經義疏佛國品十重問答私解」。《南都佛教》10號(1961年11月20日):頁1-20。
白聖。「維摩詰經相錄」。《中國佛教》14卷3期(民58年11月):頁8-10。
白聖。「維摩詰經講錄」。《中國佛教》14卷4期(民58年12月):頁8-9。
白聖。「維摩詰經講錄」。《中國佛教》14卷5期(民59年1月):頁3-6。
白聖。「維摩詰經講錄」。《中國佛教》14卷7期(民59年3月):頁5-8。
白聖。「維摩詰經講錄」。《中國佛教》14卷8期(民59年4月):頁5-8。
石明慶。「“維摩人生”芻說──略談《維摩詰經》對中土士人人生態度的影響」。《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1期:頁57-66。
石松日奈子。「維摩・文殊像の硏究:中國南北朝期佛敎美術における左右對置表現の一例として」。《南都佛敎》71號(1995年):頁31-63。
伍先林。「《維摩詰所說經》思想試探」。《宗教學研究》1996年1期:頁48-56。
吉井和夫。「蘇東坡と寫經(2)『華嚴經』『維摩經』」。《西山學報》49號(2004年):頁1-21。
多田孝文。「梵本『維摩經』發見と意義(報告)」。《叡山學院研究紀要》26號(2004年3月):頁111-131。
多田厚隆。「高祖天台維摩部述作の年次」。《新山家學報》新1卷4號(1931年12月18日):頁269-277。
宇野正三。「佛教の悟りの世界--維摩經を中心に」。《哲學》47號(1995年):頁57-66。
宇衛康弘。「『三觀義』と『維摩經玄疏』卷二『三觀解釋』の比較對照」。《駒澤大學大學院佛教學研究會年報》17號(1984年2月):頁61-70。
安井廣濟。「大乘への回心:法華經・維摩經を讀んで」。《大谷學報》211號=56卷3號(1976年12月30日):頁1-12。
安田治樹譯。「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中の維摩詰經變」。《東洋學術研究》24卷1期(1988年5月):頁134-176。
朴亨國。「慶州石窟庵の龕內像群に關する一試論:維摩・文殊と八大菩薩の復原を中心に」。《佛敎藝術》239號(1998年7月30日):頁50-72。
朱文光。「敦煌寫卷p.3006『維摩詰經』譯注音之謎:從釋果樸之推證看敦煌學涉及的學術面向」。《敦煌學》(88年12月)。
池田宗譲。「『注維摩詰經』肇注の緣起論をめぐって」。《天台學報》24號(1982年11月1日):頁149-153。
池麗梅。「敦煌寫本『維摩詰經解』」。《印度學佛教學研究》99號=50卷1號(2001年12月20日):頁235-237(L)。
百濟康義。「僧肇の維摩詰經單注本」。《佛教學研究》56號(2002年3月):頁17-34(L)。
臼田淳三。「ペリオ3006番漢文佛典注釋書斷片をめぐって--鳩摩羅什譯以前の維摩經注釋書」。《佛教史學研究》23卷2號(1981年3月31日):頁1-19。
臼田淳三。「注維摩詰經の研究」。《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1號=26卷1號(1977年12月31日):頁262-265。
臼田淳三。「維摩經義疏における『上弘佛道・下化蒼生』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2號=21卷2號(1973年3月31日):頁170-171。
臼田淳三。「維摩經義疏の研究ーその本義について」。《Dhammadipa》1卷2號(1970年11月)。
臼田淳三。「維摩經僧肇單注本」。《聖德太子研究》11號(1977年12月22日):頁29-44。
西義雄。「佛道漸新化の維摩の佛教:老化せる佛教の活素材」。《東洋學論叢》12號(1987年3月6日):頁1-88。
西義雄。「維摩經義疏撰述の意圖--特に國民の教育上の聖典たらしめんとするものとして」。《日本佛教學會年報》29號(1964年3月):頁133-156。
何佳垣。「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畫中的維摩變」。《美苑》1995年6期:頁7-9。
何祖芸。「維摩詰經習講記-美好的仗」。《大方廣學刊》10期(1999年3月)。
何曼盈。「『維摩詰經』之航若智慧」。《鵝湖》20卷9期=237期(民84年3月):頁9-15。
何劍平。「《維摩詰經講經文》的撰寫年代」。《敦煌研究》2003年4期=總80期:頁64-67,112。
佐藤心岳。「六朝時代における『維摩經』の研究講說」。《人文學論集》3號(1969年9月):頁33-46。
佐藤心岳。「唐代における『維摩經』の研究講說」。《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8號=19卷2號(1971年3月31日):頁308-312。
佐藤心岳。「隋代における『維摩經』の研究講說」。《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5號=18卷1號(1969年12月25日):頁200-203。
佐藤哲英。「天台維摩疏の研究序說:維摩疏の述作過程に關する論攷」。《龍谷學報》307號(1933年11月):頁70-98。
佐藤哲英。「天台維摩疏の研究序說:維摩疏の述作過程に關する論攷」。《龍谷學報》308號(1934年2月):頁86-109。
余崇生。「吉藏與《維摩經》研究概說」。《普門》206期(1996年11月):頁90。
余崇生。「吉藏與『維摩經』」。《獅子吼》33卷6期(民83年6月):頁10-14。
余崇生。「法海一滴:略論吉藏與<維摩詰經>」。《普門》207期(民85年12月):頁86-88+93。
余崇生。「法海一滴--吉藏與<維摩經>研究概說」。《普門》206期(民85年11月):頁90-92。
余崇生。「略論吉藏與《維摩詰經》」。《普門》207期(1996年12月):頁84。
吳汝鈞。「現代人讀維摩經(一)」。《普門雜誌》111期(1988年12月):頁15-20。
吳汝鈞。「現代人讀維摩經(二)」。《普門雜誌》112期(1989年1月):頁13-18。
吳汝鈞。「現代人讀維摩經(三)」。《普門雜誌》113期(1989年2月):頁13-17。
吳言生。「維摩不二印禪心──論《維摩詰經》對禪思禪詩的影響」。《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1期:頁63-69。
吳忠華。「維摩詰經之『佛國』與『如來種』」。《慧炬》265期(1986年7月):頁7-9。
吳敏卿製作;陳子帆示範;波爾攝影。「『維摩詰居士』戲劇演出研究系列--印度美學頭飾篇」。《金色蓮花:佛學月刊》58期(民86年10月):頁56-57。
妙華。「《維摩詰所說經》導讀」。《佛教文化》1994年6期:頁22-24。
宋洪志。「敦煌變文咀華--說〈維摩詰經講經文持世菩薩(第二)〉」。《齊魯學刊》1989增刊(1989月)。
宋龍飛。「從李公麟維摩演教圖卷看佛教藝術人物的民族化」。《藝術家》76期(民70年9月):頁158-163。
李剛。「《維摩詰所說經》與淨土法門」。《浙江佛教》4期(1994年12月):頁159-161。
李振聲。「從「維摩詰經」看維摩詰與舍利弗對話的意義」。《雷音》124期。
李富華。「《維摩詰所說經》導讀」。《佛教文化》1997卷2期(1997年3月):頁19-21。
李霖燦。「紐約博物館中的維摩詰經卷」。《大陸雜誌》29卷4期(民53年8年31月):頁8-13。
村中祐生。「淨名玄論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6號=13卷2號(1965年3月31日):頁217-220。
杉田暉道。「『維摩經』にみる醫の心」。《日本醫史學雜誌》48卷3號(2002年9月20日):頁336-337。
杉田まゆ子。「公任の釋教歌--維摩經十喩歌 その發生の機緣」。《和歌文學研究》69號(1994年11月):頁1-13。
沙武田。「S.P.76《維摩詰經變稿》試析──敦煌壁畫底稿研究之四」。《敦煌研究》2000年4期=總66期:頁10-20。
沈心慧。「梁簡文帝立身、文論與《維摩詰經》關係考」。《國立編譯館館刊》25卷1期(1997年3月):頁37-73。
谷川理宣。「『注維摩經』(佛國品・方便品)僧肇注における中國的思考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7號=24卷1號(1975年12月25日):頁242-245。
佘熙。「一位思辨神靈的歷史沉積相--《維摩詰經變》看敦煌藝術的民族性」。《江漢大學》期(1986年1月):頁。
依空。「佛教的文學家--燈錄裡的維摩:黃山谷」。《普門》216期(民86年9月):頁82-88。
兒山敬一。「無にして一の限定へ: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3號=7卷1號(1958年12月1日):頁57-66。
兒山敬一。「維摩經における入不二と菩薩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3號=12卷1號(1964年1月31日):頁85-90。
周雅清。「『維摩詰經』的圓斷思想」。《鵝湖》27卷8期=320期(民91年2月):頁37-44。
宗玉微。「不可思議之不二、解脫、方便:一個維摩詰經異名之探討」。《諦觀》76期(民83年1月):頁153-171。
明真。「維摩詰所說經」。《中國佛教》3期(1989年5月):頁。
東京大學。「橋本芳契著『維摩經の思想的研究』」。《鈴木學術財團年報》4號(1968年3月):頁113-115。
林久稚。「中土佛教圖典的再現--『千手千眼大慈心陀羅尼經』圖像精印序說」。《故宮文物月刊》8卷7期=91期(民79年10月):頁20-23。
林文彬。「『維摩詰經』不二法門義理初探」。《興大中文學報》10期(民86年1月):頁145-158。
林田茂雄。「死を以て生を行ず--維摩經の人生學-12-」。《大法輪》18卷7號(1951年7月):頁56-63。
林田茂雄。「行動の中の淨土論--維摩經の人生學(第4講)」。《大法輪》17卷10號(1950年10月):頁63-69。
林田茂雄。「佛教革命と維摩經」。《大法輪》17卷7號(1950年7月):頁68-73。
林田茂雄。「念佛者と維摩經」。《大法輪》21卷10號(1954年10月):頁40-46。
林田茂雄。「維摩たちの責任--在家佛教運動の發展のために」。《大法輪》19卷10號(1952年10月):頁38-48。
林田茂雄。「維摩經の人生學-〔2〕-」。《大法輪》17卷8號(1950年8月):頁78-83。
林田茂雄。「維摩經の人生學-3-法樂自在の人生」。《大法輪》17卷9號(1950年9月):頁25-31。
林田茂雄。「維摩經の人生學-5-菩薩は家をもたず」。《大法輪》17卷11號(1950年11月):頁13-19。
林田茂雄。「維摩經の人生學-6-眾生病めば菩薩病む」。《大法輪》17卷12號(1950年12月):頁28-36。
林田茂雄。「維摩經の人生學-8-眾生の心行を尊重す」。《大法輪》18卷2號(1951年2月):頁32-39。
林田茂雄。「維摩經の人生學-9-多欲不満足こそ佛法」。《大法輪》18卷3號(1951年3月):頁84-91。
林田茂雄。「維摩經の人生學-13-有為の道と無為の道」。《大法輪》18卷8號(1951年8月):頁27-35。
林田茂雄。「維摩經の人生學-14-けし粒の奇跡」。《大法輪》18卷10號(1951年10月):頁35-43。
林田茂雄。「維摩經の人生學-15-久遠實成の實感」。《大法輪》18卷11號(1951年11月):頁46-53。
林伯謙,沈淑芳。「梁簡文帝立身、文論與『維摩詰經』關係考」。《國立編譯館館刊》25卷1期(民85年6月):頁37-73。
林伯謙。「王梵志出生傳奇再探」。《東吳中文學報》5期(民88年5月):頁179-213。
林昭益。「舍利弗在《維摩經》中的性格與角色」。《中華佛學研究》1期(1997年3月):頁1-21。
林純瑜。「『《龍藏 維摩詰所說經》考』內容概述及撰寫感言」。《人生》126期(1994年2月15日):頁26-27。
林純瑜。「菩薩的繫縛與解脫--支謙譯《維摩詰經》用詞解析」。《諦觀》76期(1994年1月):頁173-205。
松濤誠達。「『維摩經』サンスクリット原典發見の意義」。《宗教研究》76卷4號=通號335號(2003年3月):頁885-901。
武曉玲。「《敦煌變文校注‧維摩詰經講經文》商補」。《敦煌研究》2003年3期=總79期:頁105-106,112。
注維摩詰經研究會。「<共同研究>對譯注維摩詰經」。《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年報》2號(1980年3月):頁123-151。
注維摩詰經研究會。「<共同研究>對譯注維摩詰經(二)」。《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年報》3號(1981年3月):頁117-160。
注維摩詰經研究會。「<共同研究>對譯注維摩詰經(三)」。《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年報》4號(1982年3月):頁127-157。
注維摩詰經研究會。「<共同研究>對譯注維摩詰經(四)」。《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年報》5號(1983年3月):頁91-141。
注維摩詰經研究會。「<共同研究>對譯注維摩詰經(五)」。《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年報》6號(1984年3月):頁47-78。
注維摩詰經研究會。「<共同研究>對譯注維摩詰經(六)」。《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年報》7號(1985年3月):頁87-121。
注維摩詰經研究會。「<共同研究>對譯注維摩詰經(七)」。《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年報》8號(1986年3月):頁95-128。
注維摩詰經研究會。「<共同研究>對譯注維摩詰經(八)」。《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年報》9號(1987年3月):頁49-76。
注維摩詰經研究會。「<共同研究>對譯注維摩詰經(九)」。《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年報》10號(1988年3月):頁48-78。
注維摩詰經研究會。「<共同研究>對譯注維摩詰經(十)」。《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年報》11號(1989年3月):頁65-95。
注維摩詰經研究會。「<共同研究>對譯注維摩詰經(十一)」。《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年報》12號(1990年3月):頁35-67。
注維摩詰經研究會。「<共同研究>對譯注維摩詰經(十二)」。《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年報》13號(1991年3月):頁95-121。
注維摩詰經研究會。「<共同研究>對譯注維摩詰經(十三)」。《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年報》14號(1992年3月):頁32-72。
注維摩詰經研究會。「<共同研究>對譯注維摩詰經(十四)」。《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年報》15號(1993年3月):頁80-126。
注維摩詰經研究會。「<共同研究>對譯注維摩詰經(十五)」。《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年報》16號(1994年3月):頁74-94。
注維摩詰經研究會。「<共同研究>對譯注維摩詰經(十六)」。《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年報》17號(1995年3月):頁61-95。
注維摩詰經研究會。「<共同研究>對譯注維摩詰經(十七)」。《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年報》18號(1996年3月):頁96-124。
注維摩詰經研究會。「<共同研究>對譯注維摩詰經(十八)」。《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年報》19號(1997年3月):頁176-207。
注維摩詰經研究會。「<共同研究>對譯注維摩詰經(十九)」。《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年報》20號(1998年3月):頁70-89。
河野訓。「『正法華經』藥王如來品と『維摩經』法供養品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91號=46卷1號(1997年12月20日):頁242-246。
法逸。「『維摩詰居士』戲劇演出研究系列--維摩詰居士的中國造型~畫家王家良的敦煌壁畫『再生緣』」。《金色蓮花:佛學月刊》60期(民86年12月):頁24-25。
花山信勝。「『維摩經義疏』について(講演要旨)」。《大倉山論集》通號18號(1985年8月):頁143-152。
花山信勝。「三經義疏について:福井教授の疑問に即答」。《印度學佛教學研究》8號=4卷2號(1956年3月30日):頁14-23。
花塚久義。「『淨名玄論略述』の資料的価値」。《駒澤大學大學院佛教學研究會年報》16號(1983年1月):頁45-52。
花塚久義。「吉藏の引用句について:『淨名玄論』を中心として」。《駒澤大學大學院佛教學研究會年報》15號(1981年12月):頁79-86。
花塚久義。「注維摩詰經の編纂者をめぐって」。《駒澤大學佛教學部論集》13號(1982年10月):頁201-214。
花塚久義。「淨名玄論硏究序說」。《曹洞宗硏究員硏究生硏究紀要》14號(1982年):頁178-196。
邵曉敢譯。「《維摩詰所說經》對照譯白(待續)」。《廣東佛教》2期(1995年4月):頁1-5。
金子寛哉。「『群疑論』と『維摩經』」。《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8卷1號=通號95號(1999年12月):頁183-189。
金岡照光。「所謂敦煌本「維摩詰經講經文」について」。《東方宗教》31號(1968年5月20日):頁82。
金治勇。「聖德太子の維摩經義疏と天台の維摩經疏(文疏・略疏)との比較」。《天台學報》11號(1968年):頁46-52。
金治勇。「維摩經義疏における聖德太子の秋風と大悲為本の精神について」。《哲學》通號5號(1955年10月)。
金治勇。「維摩經義疏における聖德太子釋風の一端」。《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5號=8卷1號(1960年1月25日):頁176-177。
金治勇。「維摩經義疏撰述の問題をめぐっ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3號=27卷1號(1978年12月31日):頁96-99。
金理那。「六世紀中國七尊佛にみえる螺髻像について:『維摩經』の螺髻梵王とその圖像」。《佛教藝術》219號(1995年3月30日):頁40-55。
金堯炫。「《維摩詰經》以不二法門對小乘佛教基本概念的會通」。《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3卷5期(2003年10月):頁47-52。
金維諾。「敦煌晚期的『維摩變』」。《文物》1959年4期(1959年):頁54-60。
金維諾。「敦煌晚期的維摩變」。《現代佛學》1959年7期(1959年4月):頁24-31。
金維諾。「敦煌壁畫維摩變的發展」。《文物》1958年2期(1958年2月)::頁3-8。
金維諾。「敦煌壁畫維摩變的發展」。《現代佛學》1959年3期(1959年2月):頁29-33。
長尾雅人。「『維摩經』を機緣として:否定と肯定の二方向について」。《佛教學セミナー》50號(1989年10月30日):頁53-70。
長尾雅人著;文林譯。「維摩經譯註 -1-」。《新覺生》16卷10期(民67年10月):頁7-9。
青木隆。「『維摩經文疏』における智顗の四土說について」。《早稻田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紀要別冊》11號(1985年1月31日):頁51-58。
侯傳文。「《維摩詰經》的文學意義」。《齊魯學刊》1998年3期:頁67-74。
保羅.戴密微著;劉楚華譯。「維摩詰在中國」。《內明》143期(1984年2月):頁4-7。
前田崇。「チベット譯『維摩經』」。《天台學報》44號(2002年11月1日):頁8-13。
前田崇。「梵本寫本『維摩經』と『注維摩詰經』」。《天台學報》45號(2003年11月1日):頁1-9。
南懷瑾。「傅大士(善慧大士)--中國維摩禪大師」。《人文世界》2卷1期(1972年1月):頁8-13。
施穗鈺。「般若學與玄學的交匯及選擇--以『維摩詰經』為核心」。《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2期(民91年12月):頁255-275。
柏木文雄。「『維摩經』の副題『不可思議解脱』における一考察」。《佛教學會報》14號(1989年5月31日):頁65-68。
洪滉進。「纖維摩擦特性對棉條高倍牽伸之影響」。《紡織中心期刊》3卷6期(民82年11月):頁8-11。
胡文和。「四川摩崖造像中的 "維摩變"」。《考古》1988卷6期(1988年6月):頁562-566。
胡永炎。「郭煌維摩詰經變--古代文人審美形象的發皇」。《藝術家》51卷3期=304期(民89年9月):頁236-241。
胡朝陽。「論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維摩詰情感的藝術表現」。《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期(2004年4月):頁73-76。
兼子鉄秀。「源信と『維摩經』佛道品偈」。《天台學報》29號(1987年10月23日):頁104-107。
唐代吐蕃期八世紀末『維摩經變相圖』」。《藝術家》57卷2期=339期(民92年8月):頁462-465。
唐佳。「從《維摩詰經》看印度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上)」。《禪刊》2002年第5期=總71期。
唐佳。「從《維摩詰經》看印度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下)」。《禪刊》2002年第6期=總72期。
唐忠毛。「試論“不舍道法而現凡夫事”」。《宗教學研究 》1998年4期:頁87-89,118。
夏金華。「(美)懷海特著《維摩詰經的中國化歷程》」。《上海佛教》1998年第4期。
夏星。「《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讀後感」。《佛學研究》6期(1997年):頁317-319。
孫昌武。「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詰與觀世音」。《社會科學戰綫》1993年1期(1993年):頁246-253。
孫昌武。「唐代文人的維摩信仰」。《唐硏究》1卷(1995年):頁87-117。
孫勁松。「破解偶像--從『維摩詰所說經通論』談佛教經典的詮釋方法」。《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2期(民91年12月):頁79-99。
孫壽嶺著。「再談西夏文〈維摩詰所說經〉是泥活字版本」。《隴右文博》1999年1期:頁12-15。
宮部亮侑。「天台における慈悲の一考察」。《天台學報》46號(2003年度):頁162-168。
徐金龍,許海云。「維摩古佛道場--福源禪寺」。《台州佛教》12期(1996年12月):頁41-43。
徐恩廣。「略論『無法之法』的概念--從『維摩詰經』談起」。《藝術論衡》7期(民90年12月):頁85-90。
真鍋廣濟。「歌詠と經典:維摩經・般若經・地藏經・涅槃經・華嚴經・金光明經について」。《龍谷大學論集》345號(1952年12月10日):頁149-160。
納一。「佛教美術中的維摩詰題材釋讀」。《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4期。
袁荻湧。「關於維摩詰故事的隨想」。《貴州文史叢刋》1993年1期(1993年):頁30-32。
高田仁覺。「維摩經の思想的立場とその寶性論との關連」。《日本佛教學會年報》(1958年3月):頁121-。
高明道。「淺談林純瑜著『《龍藏 維摩詰所說經》考』」。《人生》126期(1994年2月15日):頁28。
高明道。「談《維摩詰說》的譯本」。《法光雜誌》94期(1997年7月)。
高城梓。「僧肇の十地思想--『注維摩詰經』を中心として」。《集刊東洋學》91號(2004年):頁21-39。
高崎正芳。「『維摩經』の諸譯語と思想考察の一面」。《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4號=32卷2號(1984年3月25日):頁71-76。
高崎正芳。「『維摩經』研究の一面:そのII」。《花園大學研究紀要》11號(1980年3月15日):頁69-96。
高崎正芳。「『維摩經』研究の一面」。《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8號=29卷2號(1981年3月31日):頁70-73。
高崎正芳。「漢藏和五譯對照『維摩經』菩薩行品:有盡と無盡と言われる法の贈別章 付研究」。《禪學研究》65號(1986年11月15日):頁1-50。
高崎正芳。「維摩經と正法眼藏の記述の解釋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8號=34卷2號(1986年3月25日):頁279-288。
高崎正芳。「維摩經の一研究」。《宗教研究》246號=54卷3號(1983年2月):頁226-227。
高崎正芳。「維摩經研究の一面」。《禪文化研究所紀要》6號(1974年5月):頁29-50。
高崎正芳。「續・維摩經研究の一面」。《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1號=31卷1號(1982年12月25日):頁79-82。
高橋正芳。「維摩經の一硏究」。《宗敎硏究》54卷3輯(1981年):頁226-227。
高橋尚夫。「新發見『維摩經』の梵本」。《大法輪》69卷3號(2002年3月):頁166-170。
國枝利久。「維摩經十喩と和歌:釋教歌研究の基礎的作業」。《佛教大學研究紀要》64號(1980年3月14日):頁1-25(L)。
常正。「《維摩經》敎學心得」。《法音》1985年6期(1985年):頁41-42。
張乃翥。「龍門石窟維摩變像及其意義」。《中原文物》1982年3期(1982年9月):頁40-45。
張元林。「淨土思想與仙界思想的合流——關于莫高窟第249窟窟頂西披壁畫定名的再思考」。《敦煌研究》2003年4期=總80期:頁1-8,109。
張呂章。「從維摩經弟子品看佛教大乘精神」。《慧炬》62-63期(1968年6月-07):頁17-19。
張呂章。「簡介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譯解脫經之佛國品」。《慧炬》65期(1968年12月):頁9-11。
張湧泉。「斯2292《維摩詰經講經文》補校」。《浙江學刊》1988年5期。
望月一憲。「維摩經の佛國品:とくに聖德太子との連關から」。《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8號=9卷2號(1961年3月31日):頁132-133。
望月一憲。「維摩經義疏と十七條憲法と」。《聖德太子研究》6號(1971年11月22日):頁68-77。
望月一憲。「維摩經義疏の一特徵」。《宗教研究》230號=50卷3號(1976年12月):頁179-180。
望月一憲。「維摩經義疏の本義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2號=11卷2號(1963年3月31日):頁110-115。
望月一憲。「維摩經義疏の特徵」。《東京醫科齒科大學教養部研究紀要》通號7號(1977年2月):頁1-7。
望月一憲。「憲法十七條と三經義疏」。《聖德太子研究》9/10號(1976年12月4日):頁55-62。
望月一憲。「憲法十七條と維摩經義疏との關係」。《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5號=18卷1號(1969年12月25日):頁116-121。
梁寒衣。「『維摩詰經』偈語」。《普門》242期(民88年11月):頁72-73。
梁寒衣。「維摩詰的疾病」。《人生雜誌》217期(民90年9月):頁58-64。
梁寒衣。「維摩詰的疾病 - 下 -」。《人生雜誌》218期(民90年10月):頁62-65。
梅弘理。「智顗維摩詰三觀玄義略釋」。《慧炬》95期(1971年11月):頁73-79。
添田隆昭。「真實攝經に引用された維摩經の一偈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2號=26卷2號(1978年3月20日):頁162-163。
涯舟。「論《維摩詰所說經》的不可思議」。《閩南佛學院學報》1期(1995年6月):頁25-31。
深津行德。「對峙する王者:敦煌莫高窟『維摩詰所說經變相』の圖像解釋のために」。《韓國佛教學SEMINAR》9號(2003年8月25日):頁90-118(L)。
深浦正文。「維摩經--經典物語-11-」。《世界佛教》6卷7號(1951年7月):頁30-33。
深浦正文。「維摩經--經典物語-12-」。《世界佛教》6卷9號(1951年9月):頁56-59。
深浦正文。「維摩經--經典物語-13-」。《世界佛教》6卷11號(1951年11月):頁74-77。
深浦正文。「維摩經--經典物語-14-」。《世界佛教》6卷12號(1951年12月):頁49-51。
莫佩嫻。「觀音與維摩」。《菩提樹》30卷1期=349期(1981年12月):頁56-58。
莊申。「北魏石刻維摩變相圖考(上)」。《大陸雜誌》17卷8期(1958年10月):頁14-16。
莊申。「北魏石刻維摩變相圖考(下)」。《大陸雜誌》17卷9期(1958年11月):頁20-24。
許宗興。「『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三階論』詮釋架構的商榷」。《華梵人文學報》1期(民92年7月):頁271-293。
許忠陵。「《維摩演教圖》及其相關問題討論」。《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4期=總114期。
許美玉。「維摩詰所說經第四品習講記」。《大方廣學刊》10期(1999年3月)。
郭在貽等。「伯2292〈維摩詰經講經文〉補校」。《浙江學刊》1988年5期(1988月)。
陳沛然。「《維摩詰經》之不二法門」。《新亞學報》18卷(1997年7月31日):頁415-438+509。
陳洪。「論《維摩經》對李卓吾思想及文學批評之影響」。《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5期:頁161-168。
陳祚龍。「學佛瑣記 (下)」。《海潮音》67卷2期(民75年2月):頁32-34。
陳寅恪。「敦煌本〈維摩詰經文殊師利問疾品演義〉書後」。《清華週刊》37卷9-10期(1932年)。
陳寅恪。「敦煌本維摩詰經文殊師利問疾品演義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卷1期(1930年5月):頁6-10。
陳敏。「論《維摩詰經》之哲學思想」。《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7卷2期(1998年6月):頁28-31。
陳清香。「維摩詰經變相」。《佛教與東方藝術》期(1989年8月):頁。
陳榮波。「維摩經讀後」。《香港佛教》288期(1984年5月1日):頁26-27。
陳榮洲。「研讀《維摩詰經》的心得」。《慧炬》102-103期(1972年6月-07):頁56-62。
勞悅強。「Persuasion and Entertainment at Once--Kumarajiva's Buddhist Storytelling in His commentary on the Vimalakirti-Sutra」。《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1期(民91年9月):頁89-115。
單培根。「《維摩詰所說經序》釋」。《閩南佛學院學報》期(1990年1月):頁。
富原カンナ。「山上憶良の佛教受容--維摩と釋迦の並舉表現をめぐって」。《萬葉》189號(2004年7月):頁57-72。
彭震球。「維摩結經的群性教育」。《海潮音》69卷5期(民77年5月):頁9-17。
敦煌寫本研究會。「<共同研究>敦煌本『維摩經義記』(一)」。《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年報》10號(1988年3月):頁79-99。
敦煌寫本研究會。「<共同研究>敦煌本『維摩經義記』(二)」。《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年報》11號(1989年3月):頁96-108。
敦煌寫本研究會。「<共同研究>敦煌本『維摩經義記』(三)」。《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年報》12號(1990年3月):頁68-87。
敦煌寫本研究會。「<共同研究>敦煌本『維摩義記』」。《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年報》6號(1984年3月):頁79-99。
敦煌寫本研究會。「<共同研究>敦煌本『維摩義記』(二)」。《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年報》7號(1985年3月):頁123-136。
敦煌寫本研究會。「<共同研究>敦煌本『維摩義記』(三)」。《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年報》8號(1986年3月):頁129-146。
敦煌寫本研究會。「<共同研究>敦煌本『維摩義記』(四)」。《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年報》9號(1987年3月):頁77-100。
朝山幸彥。「『維摩詰經』に見られる中國的變容」。《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8號=34卷2號(1986年3月25日):頁133-141(L)。
渡部孝順。「三經義疏の真身について」。《聖德太子研究》9/10號(1976年12月4日):頁63-70。
渡部孝順。「法花・維摩經義疏に見ゆる『乞食』の二字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2號=11卷2號(1963年3月31日):頁192-193。
渡部孝順。「維摩經義疏に見える『菴羅』の字句釋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5號=18卷1號(1969年12月25日):頁233-236。
渡部孝順。「維摩經義疏に見える外教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7號=34卷1號(1985年12月25日):頁35-39。
渡部孝順。「維摩經義疏に見ゆる『唯除五逆誹謗正法』に就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5號=8卷1號(1960年1月25日):頁142-143。
渡部孝順。「維摩經義疏に見ゆる『嫉妬』の二字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9號=10卷1號(1962年1月25日):頁148-149。
渡部孝順。「維摩經義疏に見ゆる一音釋に就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7號=14卷1號(1965年12月25日):頁142-143。
渡部孝順。「維摩經義疏の『上弘佛道下化蒼生』の一句について」。《聖德太子研究》6號(1971年11月22日):頁78-88。
渡部孝順。「維摩經義疏の五事六論について」。《聖德太子研究》14號(1980年12月22日):頁23-31。
渡部孝順。「維摩經義疏の法身說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5號=28卷1號(1979年12月31日):頁196-198。
渡部孝順。「維摩經義疏方便品に見ゆる金粟如來について」。《聖德太子研究》13號(1979年11月30日):頁38-42。
渡部孝順。「維摩經義疏佛國品に見える『有既非有無何所無』の一句に就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9號=15卷1號(1966年12月25日):頁374-377。
渡部孝順。「維摩經義疏佛國品十重問答第二共位直心章に就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3號=12卷1號(1964年1月31日):頁138-139。
湛如。「《維摩詰經》通論(上))。《南洋佛教》284期(1992年12月):頁1-4, 12。
湛如。「《維摩詰經》通論(下)」。《南洋佛教》285期(1993年1月):頁9-12。
湯山明。「KamalasilaのBhavanakramaに引用された維摩經」。《東方學》38號(1969年8月):頁90-105。
湯淺陽子。「蘇軾の詩における佛典受容について--『維摩經』『楞嚴經』を中心に」。《中國文學報》59號(1999年10月):頁63-98。
菅沼晃。「維摩經--『空』に生きる」。《大法輪》71卷1號(2004年1月):頁114-116。
菅野博史。「『維摩經玄疏』譯注(一)」。《大倉山論集》40號(1996年12月20日):頁235-262。
菅野博史。「『維摩經玄疏』譯注(二)」。《大倉山論集》43號(1999年3月):頁297-316。
菅野博史。「中國における『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の諸解釋:佛教における真理と言語」。《大倉山論集》22號(1987年12月):頁81-104。
菅野博史。「淨影寺慧遠『維摩經義記』の研究:注釋の一特徵と分科」。《東洋學術研究》107號=23卷2號(1984年11月):頁231-246。
菅野博史。「維摩經分科に關する智顗と吉藏の比較」。《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5號=33卷1號(1984年12月25日):頁165-168。
賀世哲。「敦煌莫高窟壁畫中の維摩詰經變」。《東洋學術研究》108號=24卷1號(1985年5月):頁101-153。
賀世哲。「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維摩詰經變》」。《敦煌研究》2期(1983年2月):頁62-87。
項一峰。「《維摩詰經》與維摩詰經變──麥積山127窟維摩詰經變壁畫試探」。《敦煌學輯刊》1998年2期=總34期:頁94-102。
項楚。「《維摩碎金》探索--附錄《維摩碎金》補校」。《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卷2期(1983年3月):頁50-59。
黃平福。「維摩詰經文殊菩薩問疾品研究」。《慧炬》61期(1968年5月):頁15-18。
黃河。「觀如來與藝術審美——讀什譯《維摩詰所說經》札記」。《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1期:頁67-71。
黃夏年。「〈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讀後感」。《佛學研究》1997年。
黃國清。「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維摩詰所說經』導讀 - 上 -」。《人生雜誌》221期(民91年1月):頁110-115。
黃國清。「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維摩詰所說經』導讀 - 下 -」。《人生雜誌》222期(民91年2月):頁110-113。
黃麗文賞書者。「維摩詰居士研究系列(2)~賞書時光:不可思議的解脫」。《金色蓮花:佛學月刊》55期(民86年7月):頁64-66。
奧野光賢。「吉藏撰『維摩經遊意』について:その割注をめぐって」。《駒澤短期大學佛教論集》2號(1996年10月30日):頁99-115。
奧野光賢,大西龍峰。「吉藏撰『維摩經遊意』の註釋的研究」。《駒澤短期大學研究紀要》29號(2001年3月25日):頁191-234。
新井晉司。「高崎直道,河村孝照校註《維摩經.思益梵天所問經.首楞嚴三昧經》」。《科學史硏究》194號(1995年6月):頁150-152。
新田。「維摩經義疏(佐伯定胤)」。《佛教研究》18卷4期=68期(1937年10月20日):頁169-170。
新田雅章。「智顗における『維摩經疏』選述の思想的意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4號=22卷2號(1974年3月31日):頁122-127。
楊小霖。「略述維摩詰經要義」。《中國佛教》29卷10期(民74年10月):頁22-28。
楊曾文。「《<維摩詰經>釋論》序」。《法音》1997年9期(1997年):頁24-26。
楊曾文。「鳩摩羅什的『諸法實相』論--據僧肇《註維摩詰經》的羅什譯語」。《世界宗教研究》2期(1994年6月):頁22-26。
楊雄。「〈維摩詰經講經文〉(S4571)補校」。《敦煌研究》1987年2期=總11期(1987年5月):頁58-68,33。
楊雄。「〈維摩詰經講經文〉補校」。《敦煌研究》1989年4期=總21期(1989年11月):頁79-90。
萬金川。「維摩詰經的主要論題研究--由大乘思想的精神取向談起」。《慧炬》197期(民69年11月):頁5-15。
寧強。「上士登先圖與維摩經變--莫高窟第249窟窟頂壁畫再探」。《敦煌研究》1990年1期=總22期(1990年2月):頁30-37。
寧稼雨。「從《世說新語》看維摩在家居士觀念的影響」。《南開學報: 哲社版》期(2000年4月):頁69-76。
福山泰男。「『維摩經』の文學性:登場人物の機能をめぐって」。《山形大學紀要(人文科學)》13卷3號(1996年1月):頁111-129。
福井康順。「三經義疏の成立を疑う」。《印度學佛教學研究》8號=4卷2號(1956年3月30日):頁1-13。
福井康順。「上宮御製維摩經義疏の成立年代」。《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2號=6卷2號(1958年3月30日):頁265-275。
「維摩詰所說經.入不二法門品第九」。《禪刊》2003年第2期=總74期。
趙亮杰。「維摩大士化跡因緣序」。《內明》13期(民62年4月):頁3-6。
劉元如。「學習《維摩詰經》的一點體會:關於迦葉與須菩提"乞食"的不同」。《美佛會訊》89期(2004年3月):頁82-94。
劉楚華。「各種漢譯維摩經之比較研究」。《內明》208期(1989年7月):頁27-37。
劉楚華。「維摩經與東晉士人的生死觀」。《鵝湖》20卷7期=235期(民84年1月):頁24-30。
劉楚華。「維摩詰在中國」。《內明》143期(1983年)。
影山悦子。「敦煌莫高窟維摩詰經變相圖中の外國使節について」。《神戶市外國語大學研究科論集》1號(1998年):頁65-81。
蔣武雄。「略論《維摩經》漢譯與收錄」。《法光學壇》4期(2000年):頁57-78。
蔡惠明。「維摩『彈偏斥小』的新探」。《內明》223期(1990年10月):頁25-29。
蔡耀明。「『阿含經』和『說無垢稱經』的不二法門初探」。《佛學研究中心學報》7期(民91年7月):頁1-26。
談錫永。「《維摩》經旨密義初探」。《內明》284期(1995年11月):頁3-18。
諸羅生。「維摩詰經習講記-教學相長」。《大方廣學刊》10期(1999年3月)。
鄭世成。「『法華玄義』と『維摩經玄疏』の教判論に關しての一考察」。《宗教研究》331號=75卷4號(2002年3月30日):頁200-201。
鄭世成。「『摩訶止觀』と『維摩經玄疏』の十乘觀法に關しての一考察」。《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00號=50卷2號(2002年3月20日):頁213-215(L)。
曇昕譯。「《維摩詰經》序論(一)」。《諦觀》36期(1986年4月):頁9-27, 33。
曇昕譯。「《維摩詰經》序論(二)」。《諦觀》37期(1986年5月):頁12-22。
曇昕譯。「《維摩詰經》序論(三)」。《諦觀》38期(1986年6月):頁11-24。
曇昕譯。「《維摩詰經》序論(四)」。《諦觀》39期(1986年7月):頁19-28。
曇昕譯。「《維摩詰經》序論(五)」。《諦觀》40期(1986年8月):頁1-31。
曇昕譯。「《維摩詰經》序論(六)」。《諦觀》41期(1986年9月):頁1-18。
曇昕譯。「《維摩詰經》序論(七)」。《諦觀》42期(1986年10月):頁1-20。
曇昕譯。「《維摩詰經》序論(八)」。《諦觀》43期(1986年11月):頁1-14。
曇昕譯。「《維摩詰經》序論(九)」。《諦觀》44期(1986年12月):頁17-27。
曇昕譯。「《維摩詰經》序論(十)」。《諦觀》45期(1987年1月):頁1-13。
曇昕譯。「《維摩詰經》序論(完)」。《諦觀》46期(1987年2月):頁1-12。
樹玄靜輝。「『碧巖錄』講義室(43)維摩不二法門・桐峰庵主大蟲」。《大法輪》68卷7號(2001年7月):頁148-151。
橋川正。「上宮御製疏と淨名玄論略述」。《佛教研究》5號=2卷2號(1921年4月25日):頁83-99。
橋本芳契作;西苑譯。「現代在家佛教與維摩經 (續完)」。《新覺生》12卷3期(民63年3月):頁17-19。
橋本芳契。「concerning the philosophic influence of Vimalakīrti-nirdeśa sūtra upon Chinese culture」。《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3號=22卷1號(1973年12月31日):頁1-9。
橋本芳契。「三教論衡における維摩經:智圓『垂裕記』の山外義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7號=9卷1號(1961年1月25日):頁245-248。
橋本芳契。「三階佛法におよほした維摩經の影響について」。《宗教研究》162期(1960年)。
橋本芳契。「三論宗義における維摩經--嘉祥大師『淨名玄論』の思想的特色について」。《金澤大學法文學部論集哲學史學編》5號(1958年1月)。
橋本芳契。「大乘佛教における入不二(advaya-pravesa)の哲學--維摩經第九章の一考察」。《金澤大學法文學部論集哲學編》13號(1966年4月):頁1-34。
橋本芳契。「大乘起信論の『起信』について:維摩經と起信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6號=28卷2號(1980年3月31日):頁32-39。
橋本芳契。「大鹿實秋《維摩經の硏究》」。《宗敎硏究》67卷2號=通卷297號(1993年9月):頁145-149。
橋本芳契。「大集經の世界と維摩經--毘摩羅詰の密教的存在」。《密教文化》143號(1983年8月):頁1-13。
橋本芳契。「不可思議解脱」。《宗教研究》238號=52卷3號(1979年2月28日):頁199-200。
橋本芳契。「天台儀に於ける維摩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卷2號(1955年4月):頁146-147。
橋本芳契。「世親の淨土觀試論--『教行信證』『證卷』所出の維摩經說について」。《真宗研究》22號(1977年12月):頁33-50。
橋本芳契。「初唐佛教の一斷面--慈恩大師の維摩經觀」。《金澤大學法文學部論集哲學史學編》7號(1960年4月)。
橋本芳契。「信の淨土:淨土真宗と維摩經」。《真宗教學研究》1號(1977年11月23日):頁49-64。
橋本芳契。「敦煌資料における維摩經:道掖淨名疏の俗信的特色」。《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3號=27卷1號(1978年12月31日):頁88-95。
橋本芳契。「智度論における維摩經」。《宗敎硏究》62卷4輯(1989年):頁187-188。
橋本芳契。「註維摩經の羅什說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2號=21卷2號(1973年3月31日):頁16-22。
橋本芳契。「註維摩詰經の思想構成:羅什・僧肇・道生三師說の對比」。《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2號=6卷2號(1958年3月30日):頁198-202。
橋本芳契。「慈恩大師の維摩經觀」。《宗教研究》184號=39卷1號(1965年6月):頁67-91。
橋本芳契。「慈恩教學における維摩經の地位について:『說無垢稱經疏』の思想史的意義」。《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5號=8卷1號(1960年1月25日):頁99-104。
橋本芳契。「維摩の戒精神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卷1號(1956年1月)。
橋本芳契。「維摩世界の實踐展開論--淨土義における維摩經思想の一考察」。《金澤大學法文學部論集哲學編》21號(1974年3月):頁1-41。
橋本芳契。「維摩經と西田哲學:Yamakaの論理について」。《松ヶ岡文庫研究年報》2號(1988年2月25日):頁111-134(L)。
橋本芳契。「維摩經と蓮如教學:回向道の真義」。《印度學佛教學研究》86號=43卷2號(1994年12月20日):頁49-57。
橋本芳契。「維摩經における佛性思想の特質」。《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8號=14卷2號(1966年3月31日):頁186-189。
橋本芳契。「維摩經における淨土系思想:無量壽經との關係」。《印度學佛教學研究》76號=38卷2號(1990年3月20日):頁162-167。
橋本芳契。「維摩經の中道思想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號=2卷1號(1953年9月30日):頁334-337。
橋本芳契。「維摩經の本質に關する一考察:とくに『不可思議解脱』の概念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3號=7卷1號(1958年12月1日):頁215-219。
橋本芳契。「維摩經の空觀と淨土義:その註維摩における展開」。《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2號=31卷2號(1983年3月25日):頁19-24。
橋本芳契。「維摩經の流傳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號=1卷1號(1952年7月20日):頁196-201。
橋本芳契。「維摩經の原型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號=3卷1號(1954年9月25日):頁308-311。
橋本芳契。「維摩經の密教義に關する一考察:謙・什・奘三譯の對比を通じ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0號=10卷2號(1962年3月31日):頁28-35。
橋本芳契。「維摩經義疏の淨土教的性格について:聖德太子における宗教と國家」。《聖德太子研究》9/10號(1976年12月4日):頁32-54。
橋本芳契。「慧遠の維摩經義記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9號=5卷1號(1957年1月25日):頁204-207。
橋本芳契。「禪經????維摩」。《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卷2期=4期(1954年3月30日):頁308-310。
橋本芳契。「禪經としての維摩」。《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卷2號(1954年3月):頁661-663。
諦觀資料室譯。「《維摩詰經》相關資料」。《諦觀》40期(1986年8月):頁32。
龍晦。「敦煌佛曲《五更轉兼十二時・維摩托疾》跋:維摩詰文學試論」。《世界宗敎硏究》1988年4期(1988年12月):頁17-28。
濱田智純。「天台維摩疏の三觀について」。《天台學報》18號(1976年11月5日):頁146-150。
濱田智純。「維摩文疏における『疾』について」。《大正大學大學院研究論集》2號(1978年2月):頁77-90。
濱田智純。「維摩玄疏の省略された引用典籍」。《天台學報》23號(1981年11月5日):頁107-110。
濱田智純。「維摩經室內六品の四教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2號=26卷2號(1978年3月20日):頁293-295。
濟群。「《維摩詰經》聽後感:淺談通達緣起性空義的重要性」。《法音》1984年4期(1984年):頁41-42。
簡秀娥。「從佛教禪史論『維摩詰經』之禪觀思想」。《嶺東學報》15期(民93年5月):頁297-332。
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沈默之教的維摩經」。《獅子吼》25卷2期(1986年3月):頁28-32。
藤井教公。「天台智顗と『維摩經』:『維摩經文疏』を中心に」。《印度學佛教學研究》92號=46卷2號(1998年3月20日):頁50-57。
藤田清。「維摩經にあらわれたカウンセリング的性格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6號=13卷2號(1965年3月31日):頁37-42。
藤枝晃。「維摩變の一場面--變相と變文との關係」。《佛教藝術》34號(1958年5月15日):頁87-95。
藤枝晃。「維摩變の系譜」。《東方學報》36號(1964年10月30日):頁287-303。
譚淑琴。「維摩經變所體現的中國藝術精神的嬗變」。《中原文物》2003年6期:頁57-63。
譚朝炎。「《維摩詰經》與王維的佛教美學思想」。《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9卷6期(2003年11月):頁148-152。
關世謙。「《維摩詰經》涵義」。《獅子吼》30卷10期(1991年10月):頁39-41。
關根正雄。「維摩經典の中の人間の疾患」。《日本醫史學雜誌》34卷1號(1988年1月):頁63-65。
釋妙華。「《維摩詰所說經》導讀」。《佛教文化》6期(1994年11月):頁22-24。
釋妙華。「《維摩詰經》釋論」。《臺州佛教》1期(1993年1月):頁7-10。
釋果樸。「羅什前『維摩經』之流行與文獻再探」。《正觀》1期(民86年6月):頁84-112。
釋惠敏。「『心淨則佛土淨』之考察」。《中華佛學學報》10期(民86年7月):頁25-44。
釋傳德。「試探《維摩詰所說經 弟子品》維摩詰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和具足』的原意」。《護僧雜誌》10期(1998年1月15日):頁56-66。
釋聖嚴。「維摩經與人間淨土(一)」。《人生》145期(1993年9月1日):頁33-35。
釋聖嚴。「維摩經與人間淨土(二)」。《人生》146期(1995年10月1日):頁33-35。
釋聖嚴。「維摩經與人間淨土(三)」。《人生》147期(1995年11月1日):頁28-31。
釋聖嚴。「維摩經與心靈環保(一)」。《人生》137期(1995年1月1日):頁36-40。
釋聖嚴。「維摩經與心靈環保(二)」。《人生》138期(1995年2月1日):頁34-38。
釋聖嚴。「維摩經與心靈環保(三)」。《人生》139期(1995年3月1日):頁42-44。
釋聖嚴。「維摩經與心靈環保(四)」。《人生》140期(1995年4月1日):頁48-51。
釋聖嚴。「維摩經與慈悲喜捨(一)」。《人生》141期(1995年5月1日):頁38-40。
釋聖嚴。「維摩經與慈悲喜捨(二)」。《人生》142期(1995年6月1日):頁43-45。
釋聖嚴。「維摩經與慈悲喜捨(三)」。《人生》143期(1995年7月1日):頁31-33。
釋聖嚴。「維摩經與慈悲喜捨(四)」。《人生》144期(1995年8月1日):頁33-35。
釋道海。「《維摩詰經》譯本及其論疏概況」。《閩南佛學院學報》1期(1995年6月):頁41-46。
釋演培。「維摩經中所說往生淨土法」。《南洋佛教》35期(1972年3月):頁15。
釋禪叡(俗名江素雲)。「《敦煌莫高窟第三三五窟的維摩詰經變》」。《法光雜誌》94期(1997年7月)。
釋禪叡(俗名江素雲)。「秦譯《維摩經 佛國品》斠訂探微簡介」。《人生》144期(1995年8月1日):頁44-46。
櫻部建。「E. Lamotte : L'Enseignement du Vimalakīrti」。《大谷學報》157號=43卷1號(1963年9月1日):頁50-54。
袴谷憲昭。「『維摩經』批判」。《印度學佛教學研究》71號=36卷1號(1987年12月25日):頁10-16。
袴谷憲昭。「『維摩經』批判資料」。《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研究紀要》46號(1988年3月31日):頁1-34(L)。
辻毅。「三經義疏と倫理教育に關する一考察 : 『幼學綱要』との比較を中心に」。《帝京平成大學紀要》12卷1號(2000年6月30日):頁103-138。

□研究報告
尤惠貞。「智者大師之身心解脫觀--以《維摩詰經玄義》為主的考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92年8月至93年7月。

□錄音資料
《《維摩經》講要》。初版。1996年。共5輯42盒。
《維摩經1-10》。香港:出版者不詳。錄音聲帶1盒。
霍韜晦主講。《書名: 維摩經. 見阿閦佛品. 1-2》。香港:佛教法住學會,[199-?]。錄音聲帶2盒。粵語講述。
霍韜晦主講。《維摩經. 入不二法門品. 1-3》。香港:佛教法住學會,[199-?]。錄音聲帶3盒。粵語講述。
霍韜晦主講。《維摩經. 不思議品. 1-3》。香港:佛教法住學會,1994。錄音聲帶1盒。粵語講述。
霍韜晦主講。《維摩經. 文殊師利問疾品. 1-5》。香港:佛教法住學會,1994。錄音聲帶1盒。粵語講述。
霍韜晦主講。《維摩經. 方便品. 1-2》。香港:佛教法住學會,1994。錄音聲帶2盒。粵語講述。
霍韜晦主講。《維摩經. 佛國品. (一~四)》。香港:佛教法住學會,1994。錄音聲帶4盒。粵語講述。
霍韜晦主講。《維摩經. 佛道品. 1-3》。香港:佛教法住學會,[199-?]。錄音聲帶3盒。粵語講述。
霍韜晦主講。《維摩經. 弟子品. 1-10》。香港:佛教法住學會,1994。錄音聲帶8盒。粵語講述。
霍韜晦主講。《維摩經. 法供養品》。香港:佛教法住學會,[199-?]。錄音聲帶1盒。粵語講述。
霍韜晦主講。《維摩經. 香積佛品. 1-2》。香港:佛教法住學會,[199-?]。錄音聲帶2盒。粵語講述。
霍韜晦主講。《維摩經. 菩薩行品. 1-2》。香港:佛教法住學會,[199-?]。錄音聲帶2盒。粵語講述。
霍韜晦主講。《維摩經. 菩薩品. 2-4》。香港:佛教法住學會,1994。錄音聲帶1盒。粵語講述。
霍韜晦主講。《維摩經. 導論. (一~二)》。香港:佛教法住學會,1994。錄音聲帶2盒。粵語講述。
霍韜晦主講。《維摩經. 囑累品》。香港:佛教法住學會,[199-?]。錄音聲帶1盒。粵語講述。
霍韜晦主講。《維摩經. 觀眾生品. 1 -4》。香港:佛教法住學會,[199-?]。錄音聲帶4盒。粵語講述。
釋如本。《維摩詰經》。台南法王講堂。60分125卷。台語講演。
釋妙境主講。《維摩詰所說經 : 文殊師利問疾品》。台北市:普濟,民81。10捲卡式帶。81年6月15日至22日講於台中慈明寺。國語講演。
釋妙境主講。《維摩詰所說經 : 觀眾生品》。台北市:普濟,民84。6捲卡式帶。84年7月26日至7月31日講於台中霧峰萬佛寺精進禪七(Ⅱ)。國語講演。
釋妙境主講。《維摩詰所說經(一~六)》。台北市:普濟,民75。58捲卡式帶。民75年講於舊金山大覺蓮社。國語講演。
釋星雲。《維摩經大意》。6卷。
釋星雲講。《維摩其人及不可思議》。台北縣: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釋悟因講。《維摩詰經(一~二)》。嘉義縣:香光尼眾佛學院,民83。11捲卡式帶。83年3月15日、22日、5月31日、6月14日、28日演講。國語講演。
釋悟因講。《維摩詰經》。嘉義縣:香光尼眾佛學院,民83。4捲卡式帶。八十三年大專夏令營。83年8月14日至15日講於祗園講堂。國語講演。
釋聖嚴主講。《維摩經生活系列講座. 1-3》。台北市:中華佛教文化館。6捲卡式帶。82年9月25日講於台北市國父紀念館。國語講演。
釋寬謙。《入文殊法門:維摩詰所說經及經變》。新竹市: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2004。VCD 18片。
top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