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利用指引
雜阿含經研究書目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
圖書資料 | 學位論文 | 會議論文 | 期刊論文 | 錄音資料

1. 收錄中文、日文、西文等雜阿含經之圖書資料、學位論文、會議論文、期刊論文、錄音資料等資料為主。
2. 著錄欄位依序為:題名、著者、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等七項。
3. 排列順序:依筆劃順序排列。
4. 資料項度不詳者,略而不寫。
5. 本書目之日文字採用內碼輸入顯示。

□圖書資料
Choong Mun-keat。《The fundamental teachings of early Buddhism : a comparative study based on the Sutranga portion of the Pali Samyutta-Nikaya and the Chinese Samyuktagama》。Wiesbaden : Harrassowitz, 2000。
Ernst Waldschmidt by。《Das Upasenasutra : ein Zauber gegen Schlangenbiss aus dem Samyuktagama》。Gottingen : Vandenhoeck, 1957。
Ernst Waldschmidt by。《Ein Fragment des Samyuktagama aus den "Turfan-Funden" (M476)》。Gottingen : Vandenhoeck, 1956。
Fumio Enomoto。《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Chinese Samyuktagama : Indic texts corresponding to the Chinese Samyuktagama as found in the Sarvastivada-Mulasarvastivada literature》。Kyoto : Kacho Junior College, 1994。
Yueh-Mei Linby。《A study on the anthology Za Ahan Jing(T101)centred on its linguistic features, authorship and school affiliation》。University of Canterbury, 2001。
張大卿講述。《無我相經》。聖弟子法脈共修會,民92。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點校。《雜阿含經(上∼下冊)》。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1999。
元嘉譯。《雜阿含經 3冊》。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1。
史原朋;吳雁濤編。《雜阿含經》。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0。
正聞出版社編輯。《《雜阿含經論會編》附錄 : 雜阿含經.經論會編對照表》。初版。新竹縣竹北市:正聞,民87。
全佛編輯部主編。《雜阿含經》。全佛文化,民86。
佛光大藏經編修委主編。《阿含藏 : 雜阿含經. 一∼四》。初版。高雄市:佛光,民72。
吳平釋譯。《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 4 : 雜阿含經》。初版。台北市:佛光文化,1997。
吳老擇編。《雜阿含經之研究》。初版。高雄市:元亨寺妙林,民77。
宋澤萊白話解釋。《八正道》。初版。台北縣新店市:鴻泰圖書,民81。
宋澤萊著。《被背叛的佛陀. 續集》。第一版。台北市:自立晚報社,民79。
宋澤萊著。《被背叛的佛陀》。初版。台北市:自立報系文化,民78。
宋澤萊語譯。《白話四聖諦•緣起法 : 雜阿含經白話翻譯. 一》。初版。台北縣新店市:鴻泰圖書,民84。
每田周一著。《雜阿含無常經讚仰》。日本東京:中山書房佛書林,1987。
求那跋陀羅譯。《四阿含經. 第八∼十冊 : 雜阿含經. 上∼下冊》。初版。台北市:佛教,民66。
求那跋陀羅譯。《央掘魔羅經》。臺一版。臺北市:新文豐,民82。
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 上∼下冊》。初版。台北市:佛教,民66。
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上海:上海古籍,1995。
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選集》。2版。臺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6。
求那跋陀羅譯;全佛編輯部主編。《雜阿含經》。臺北市:全佛,1997。
求那跋陀羅譯;周春煦節錄。《雜阿含經節本》。再版。臺北市:臺灣印經處,民41。
求那跋陀羅譯;林崇安編輯。《雜阿含經.八眾品》。桃園縣:內觀教育基金會,民92。
求那跋陀羅譯;林崇安編輯。《雜阿含經.弟子/如來品》。桃園縣:內觀教育基金會,民92。
求那跋陀羅譯;林崇安編輯。《雜阿含經.處品》。桃園縣:內觀教育基金會,民92。
求那跋陀羅譯;林崇安編輯。《雜阿含經.道品》。桃園縣:內觀教育基金會,民92。
求那跋陀羅譯;林崇安編輯。《雜阿含經.緣品》。桃園縣:內觀教育基金會,民92。
求那跋陀羅譯;林崇安編輯。《雜阿含經.蘊品》。桃園縣:內觀教育基金會,民92。
求那跋陀羅譯經;釋玄奘譯論;釋印順會編。《雜阿含經論會編(上∼下)》。台北市:正聞,民72。
邱少萍執行編輯。《雜阿含經選集》。初版。台北市:文殊,民77。
金子真應著;石田博補注.校訂。《評釋轉法輪經》。日本東京:雄山閣,1983。
長崎法潤,加治洋一校註。《雜阿含經》。日本東京:大藏,2004。
張西鎮譯。《雜阿含經白話譯解(一、二)》。初版。高雄市:淨心文教基金會,民92。
張碧華主編。《遠離煩惱得自在》。初版。臺北市:明和講堂,2002。
張鐵山著。《敦煌本回鶻文《雜阿含經》殘卷研究》。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
莊春江作。《雜阿含經二十選》。三版。莊春江,民87。
莊純玲等譯;張碧華主編。《守護六根如來禪》。明和講堂,民93。
曾金財等譯著。《遠離煩惱得自在》。明和講堂,民91。
渡邊[木*某]雄著。《雜阿含經 : 雜尼柯耶ソ研究》。日本東京市:甲子社,大正15。
無著菩薩造;釋玄奘譯。《標點本雜阿含經論》。台一版。台北市:新文豐,民81。
黃家樹導讀。《雜阿含經》。台北市:全佛文化,民87。
黃家樹導讀。《雜阿含經》。香港:密乘佛學會,1996。
圓光出版社編輯小組製作。《雜阿含經論會編頁碼索引》。初版。桃園縣中壢市:圓光,民83。
熊十力著。《存齋隨筆》。上海市:上海遠東,1996。
歐陽竟無編。《藏要. 4, 第一輯(四) : 雜阿含經緣起誦外五種》。台一版。台北市:新文豐,民77。
蔡志忠作。《佛陀說》。台北市:時報文化,民86。
《雜阿含經》。初版。嘉義市:嘉義新雨道場倡印,2000。
羅時憲等編輯。《雜阿含經》。[初版]。香港:密乘佛學會,1996。
釋天襄著。《《雜阿含經.受相應》之研究》。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8。
釋玄奘譯。《標點本雜阿含經論》。台北市:新文豐,民81。
釋玄奘譯著。《雜阿含經論 4冊》。台北市:新文豐,民72。
釋悟慈譯。《雜阿含. 第一∼五冊》。台南市:開元寺佛經流通處,民82。
釋從信解釋。《阿含經正見》。台北縣汐止鎮:阿含精舍,民76。
 
[圖書論文]
細田典明。「梵文『雜阿含經』佛所說品外道相應(I)」。《藤田宏達博士還曆記念論集:ユ⑦Э哲學シ佛教》(1989):頁185-206。
椎尾弁匡。「雜阿含ズ就ゆサ」。《荻原博士還曆紀念祝賀論文集(第一部 邦文部)》(1972年6月):頁287-330。
溫金柯。「『雜阿含經論會編』簡介」。《印順導師的思想與學問--印順導師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市:正聞,民77)。
溫金柯著。「《雜阿含經》貫珠」。《生命方向之省思 : 檢視台灣佛教》(台北市:現代禪,1994)。
溫金柯著。「《雜阿含經》辨義」。《生命方向之省思 : 檢視台灣佛教》(台北市:現代禪,1994)。
溫金柯著。「原始佛教指導悟道的方法-以《雜阿含經》所見實例為主」。《生命方向之省思 : 檢視台灣佛教》(台北市:現代禪,1994)。
榎本文雄。「『雜阿含經』ソ譯出シ原典ソ由來」。《石上善應教授古稀記念論文集:佛教文化ソ基調シ展開 第1卷》(2001):頁31-42。
榎本文雄。「лю⑦я寫本中ソ『雜阿含』斷片メバをコサ 『雜阿含經』、世親、『俱舍論』真諦譯ソ位置」。《櫻部建博士喜壽記念論集:初期佛教ろヘヤжФюсл》(2002)。
釋妙境述。「依小乘雜阿含經之央掘魔羅經證有如來藏」。《入決定勝》(美國新墨西哥:法雲寺禪學院,2003)。
釋開仁。「[七十七智]與[度疑清淨]之關係探究--以《雜阿含經》及《清淨道論》為主」。《福嚴佛學院第九屆學生論文集上冊》(新竹市:福嚴佛學院,2002):頁169-183。

□學位論文
呂凱文撰。「初期佛教『緣起』概念析論 : 緣起與《雜阿含》『雜因誦』諸相應概念之交涉」。博士論文。台北縣: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2002。
阮氏雪撰。「《雜阿含經》無我說及無我正觀禪修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縣: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1。
柯春玉撰。「《雜阿含經.陰相應》初探 : 以藏本《瑜伽師地論》為會編之依據」。台北市: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民87。
曾惠耕(釋宗禪)。「論『第一義空』與『涅槃』:以《雜阿含經.第一義空經》、《大般若經.第二分》和《大般涅槃經》為主」。碩士論文。台北市: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2。
黃美英。「初期教法弘傳之開展--以漢譯<<雜阿含經>>之信為趣向解脫道之修學」。碩士論文。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民91。
黃齡瑩。「雜阿含經的生死觀」。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民91。
榎本文雄著。「『雜阿含經』ソ文獻學的研究」。博士論文。日本京都市:京都大學,平成12年。
釋天真撰。「從《雜阿含》一○一三、一○二二、五七四 三經經群看善終輔導(spiritual and pastoral counseling)」。台北市:中華佛學研究所,民88。
釋天襄。「《雜阿含經.受相應》初探」。台北市:中華佛學研究所,民85。
釋悲昱撰。「《雜阿含經》緣起思想的研究」。碩士論文。香港:香港能仁學院哲學研究所,民84
釋傳德撰。「《雜阿含經.因緣相應》初探 : 以藏本《瑜伽師地論.攝事分<緣起>》初頌為會編之依據」。台北市: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民87。

□會議論文
林崇安。「《阿含經》中所建構的佛教知識系統」。《佛教知識組織管理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10-1~16。佛教知識組織管理研討會,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中正廳,2002年9月13日至14日。
陳紹韻。「《雜阿含•1178經》為主之喪親輔導個案初探」。《第十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一場--第十四場)》:頁[2]1-18。第十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桃園圓光佛學研究所,1999年8月20日至22日。
釋德範。「《雜阿含經》「魔」的探微」。《「宗教與心靈改革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市:高雄道德院):頁147-178。

□期刊論文
Chizen Akanuma。「A Comparative Index to the Samyutta-Nikaya and the Samyukta-Agama (Concluded)」。《The Eastern Buddhist (Original Series)》3卷4期(1925年):頁350-375。
Chizen Akanuma。「A Comparative Index to the Samyutta-Nikaya and the Samyukta-Agama (Continued)」。《The Eastern Buddhist (Original Series)》3卷3期(1924年):頁252-272。
Chizen Akanuma。「A Comparative Index to the Samyutta-Nikaya and the Samyukta-Agama」。《The Eastern Buddhist (Original Series)》3卷2期(1924年):頁158-186。
Satoshi Hiraoka。「The Sectarian Affiliation of Two Chinese Samyuktagamas」。《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9卷1期=通號97期(2000年12月):頁506-500。
三枝充[直/心]。「相應部雜阿含經ズれんペ四諦說」。《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7卷1期=33期(1968年12月25日):頁66-69。
三枝充[直/心]。「雜阿含經ソ經ソ數ズコゆサ」。《宗教研究》196期=42卷1期(1968年9月30日):頁25-47。
中大佛學教材編寫小組。「佛典選註(1):雜阿含經選」。《內明》118期(民年1月):頁7-10。
中大佛學教材編寫小組。「佛典選註(2):雜阿含經選」。《內明》120期(民71年3月):頁11-16。
水野弘元。「『雜阿含經』ソ研究シ出版」。《佛教研究》17期(1988年3月30日):頁1-45(L)。
水野弘元。「別譯雜阿含經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8卷2期=36期(1970年3月31日):頁41-51。
水野弘元著;關世謙譯。「雜阿含經的研究與出版」。《獅子吼》27卷7期(民77年7月):頁20-25。
水野弘元著;釋覺上譯。「關於『轉法輪經』(1)」。《普門學報》5期(民90年9月):頁左63-91。
水野弘元著;釋覺上譯。「關於『轉法輪經』(2)」。《普門學報》6期(民90年11月):頁左49-77。
平岡聰。「『雜阿含經』シ說一切有部ソ律藏」。《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1卷2期=通號102期(2003年3月):頁818-813。
平岡聰。「The Sectarian Affiliation of Two Chinese Samyuktagamas」。《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9卷1期=97期(2000年12月20日):頁1-7(L)。
平原弘史。「別譯雜阿含經ソ研究ガソ所屬部派シ構成メ中心シウサ」。《龍谷大學大學院紀要》7期(1986年3月22日):頁103-106。
平野真完。「因緣相應ソ梵文資料印度古塔出土ソ煉瓦銘文ソ內容比定」。《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2卷1期=23期(1964年1月31日):頁158-161。
本庄良文。「漢譯雜阿含 ヨеㄧユロㄧ對照」。《佛教論叢》34期(1990年):頁9-12(L)。
田光烈;游俠。「雜阿含經」。《中國佛教》3期(1989年5月):頁。
向井亮。「『瑜伽師地論』攝事分シ『雜阿含經』--『論』所說ソ<相應ヤㄧヮс>ソ大綱ろヘ『雜阿含經』ソ組織復原案ネザ 附『論』攝事分-『經』對應關係一覽表」。《北海道大學文學部紀要》33卷2期=通卷第56號(1985年1月):頁1-41(左)。
向捨。「法海一滴:雜阿含經中的『斷苦之道』」。《普門》205期(民85年10月):頁93-95。
宇治谷祐顯。「阿含經所說ソ『六念』說『別譯雜阿含』所譯ソ問題提起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3卷2期=46期(1975年3月31日):頁70-74(L)。
江淑美。「雜阿含經道品誦--三學相應」。《菩提樹》44卷3期=519期(1996年2月):頁15-17。
江淑美。「雜阿含道品論--譬喻相應」。《菩提樹》46卷1期=525期(1996年8月):頁29-32。
百濟康義。「ヨユヲю譯『別譯雜阿含經』斷片:"Pelliot ouigour 218"ソ意味エペアシ」。《佛教學研究》45/46期(1990年3月):頁99-124(左)。
伴戶昇空。「漢譯雜阿含考」。《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0卷2期=60期(1982年3月31日):頁347-350。
吳宜芳。「雜阿含經之精神與內涵﹣﹣由雜阿含卷一說起」。《獅子吼》27卷11期(民77年11月):頁25-27。
宋萊澤。「以阿含經來振興台灣佛教思想--序《雜阿含經試譯與導讀》」。《新雨》25期(1989年7月):頁4-10。
求那跋陀羅譯;江淑美語譯。「雜阿含經道品誦譬喻相應」。《菩提樹》44卷9期=525期(民85年8月):頁29-32。
汪中興。「讀『雜阿含經』札記」。《建國學報》11期(民81年6月):頁1-12。
赤沼智善。「漢巴雜阿含經對照」。《佛教研究》5卷1期=15期(1924年3月20日):頁107-142。
赤沼智善。「漢巴雜阿含經對照(續)」。《佛教研究》5卷2期=16期(1924年7月20日):頁57-75。
林崇安。「《雜阿含經》的探索」。《法光》91期(1997年4月)。
林崇安。「『雜阿含經』偈語」。《普門》243期(民88年12月):頁42-43。
林崇安。「釋尊時期止觀法門的實踐」。《中華佛學學報》10期(民86年7月):頁125-146。
松田和信。「緣起ズろモエペ「雜阿含」ソ三經典」。《佛教研究》14期(1984年12月28日):頁89-99(L)。
花山勝道。「雜阿含經ソ阿育王譬喻Asokavadanaズコゆサ」。《大倉山學院紀要》通號1期(1956年1月)。
花山勝道。「雜阿含經ソ原型ズ關エペ考察別譯雜阿含經原型シソ比較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卷2期=4期(1954年3月30日):頁139-140。
花山勝道。「雜阿含ソ現在形成立年代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卷1期=5期(1954年9月25日):頁314-317。
哈磊。「《雜阿含經》中的波斯匿王」。《宗教學研究》2001年1期。
徐玉燕。「讀經心得」。《諦觀》62期(1990年7月):頁181-188。
徐學瑩。「雜阿含經道品誦--五力相應」。《菩提樹》44卷3期=519期(1996年2月):頁13-14。
張大卿。「《雜阿含經》『陰相應品』修行要領」。《新雨》10期(1987年11月):頁73-75。
張慈田訪問。「根本佛法﹣﹣阿含經的特色:訪楊郁文老師」。《菩提樹》36卷9期=429期(民77年8月):頁28-31。
張慈田訪問。「根本佛法﹣﹣阿含經的特色:訪楊郁文老師 (續完)」。《菩提樹》36卷10期=430期(民77年9月):頁25-29+。
張鐵山。「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敦煌本回鶻文《雜阿含經》殘葉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4期。
張鐵山。「莫高窟北區B53窟出土回鶻文《雜阿含經》殘葉研究」。《敦煌研究》2001年2期。
張鐵山。「敦煌莫高窟北區B159窟出土回鶻文《別譯雜阿含經》殘卷研究」。《民族語文》2001年6期。
張鐵山。「敦煌莫高窟北區B159窟出土回鶻文《別譯雜阿含經》殘卷研究(二)」。《民族語文》2003年1期。
細田典明。「『雜阿含經』『婆蹉種相應』考」。《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3卷1期=85期(1994年12月):頁200-204。
細田典明。「《雜阿含經》ソ傳りペ先尼外道」。《印度哲學佛教學》8期(1993年10月30日):頁63-83。
細田典明。「『雜阿含經』ソ傳承ズコゆサ」。《宗教研究》67卷4號=299號(1994年3月):頁179-392。
細田典明。「『雜阿含經』見相應シ『發智論』見納息」。《印度哲學佛教學》10期(1995年10月30日):頁106-129。
細田典明。「『雜阿含經』道品ソД⑦ЗヱэЧЬ斷片--SHT(4)Kat.-Nr.162ズコゆサ」。《印度哲學佛教學》16期(2001年10月):頁325-311。
細田典明。「『雜阿含經』道品ソ考察 失マホギ『雜阿含經』第二十五卷所收『正斷相應』メ中心ズ」。《東方學》105期(2003年1月):頁179-165(L)。
細田典明。「梵文《雜阿含經》佛所說品外道相應(一)」。《印度哲學佛教學》4期(1989年10月30日):頁140-153。
細田典明。「梵文《雜阿含經》佛所說品外道相應(二)」。《印度哲學佛教學》6期(1991年10月30日):頁172-191。
細田典明。「Ьюиャ⑦將來木版刷梵文雜阿含經斷簡--R.зЁラю公表梵文斷簡ズコゆ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7卷2期=74期(1989年3月20日):頁28-34(L)。
莊春江。「雜阿含經二十選(一)」。《新雨》52期(1991年12月):頁9-13。
莊春江。「雜阿含經二十選(二)」。《新雨》53期(1992年1月):頁12-17。
莊春江。「雜阿含經二十選(三)」。《新雨》54期(1992年3月):頁16-20。
莊春江。「雜阿含經二十選(四)」。《新雨》55期(1992年4月):頁15-19。
莊春江。「雜阿含經二十選(完)」。《新雨》56期(1992年5月):頁14-17。
陳勁甫。「『雜阿含經』偈語」。《普門》252期(民89年9月):頁39。
椎尾辨匡。「雜阿含ズ就ゆサ」。《大正大學學報》6卷7期(1930年5月):頁287-330。
渡邊文[麻/呂]。「論書ソ始原形態 雜阿含シ無礙解道シソ關係」。《印度學佛教學研究》7卷2期=14期(1959年3月30日):頁174-177。
渡邊文[麻/呂]。「論書ソ始原形態特ズ雜阿含經メ中心シウ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卷1期=11期(1958年1月10日):頁132-133。
黃兆榮。「雜阿含經選讀--覺悟之階次:覺支經」。《內明》238期(1992年1月):頁11-13。
黃國清。「學佛者的根本聖典--『雜阿含經』導讀」。《人生雜誌》244期(民92年12月):頁116-121。
黃連忠。「從漢譯雜阿含經論原始佛教禪定學的特質與意義」。《內明》279期(民84年6月):頁3-16+34。
黃慧禎。「『相應部•魔相應』譯註與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47期(民92年6月):頁635-796。
楊郁文。「南、北傳『十八愛行』之法說及義說」。《中華佛學學報》3期(民79年4月):頁1-23。
溫宗[(方*方)/土]。「漢譯『阿含經』與阿毘達磨論書中的『慧解脫』--以『雜阿含•須深經』為中心」。《正觀》26期(民92年9月):頁5-51。
溫金柯。「《雜阿含經》辨義--因黃崧修居士質疑略談」。《現代禪》23期(1991年11月1日)。
溫金柯。「原始佛教指導悟道的方法 (上) --以《雜阿含經》所見實例為主」。《現代禪》18期(1991年6月1日):頁。
溫金柯。「原始佛教指導悟道的方法 (下) --以《雜阿含經》所見實例為主」。《現代禪》19期(1991年7月1日):頁。
溫金柯。「雜阿含經演義」。《現代禪》22期(1991年10月1日):頁。
趙麗雲。「『雜阿含經』偈語」。《普門》247期(民89年4月):頁20。
榎本文雄。「『雜阿含』*DevatasamyuktaシDevatasutraソ展開:Ratnavadanamala第八章ソ成立」。《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1卷1期=61期(1982年12月25日):頁87-90(L)。
榎本文雄。「『雜阿含』關係ソ梵文寫本斷片 『Turfan出土梵文寫本目錄』第5卷メバをコサ」。《佛教研究》15期(1985年12月28日):頁81-93(L)。
榎本文雄。「Udanavarga諸本シ雜阿含經, 別譯雜阿含經, 中阿含經ソ部派歸屬」。《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8卷2期=56期(1980年3月31日):頁55-57(L)。
榎本文雄。「說一切有部系ヤㄧヮсソ展開:『中阿含』シ『雜阿含』メバをゲ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2卷2期=64期(1984年3月25日):頁51-54(L)。
榎本文雄。「雜阿含1299經シ1329經メバをコサ--Gandhari Dharmapada343-344シTurfan出土梵文寫本No.50ソ同定シMahabharata13. 132ソ成立」。《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0卷2期=60期(1982年3月31日):頁79-85(L)。
蔡惠明。「《雜阿含經》研習--《雜阿含經》論增上心學」。《內明》274期(1995年1月):頁32-37。
蔡惠明。「《雜阿含經》研習」。《上海佛教》1992年2期。
蔡惠明。「《雜阿含經》研習」。《法音》11號=總第51期(1988年11月):頁12-13。
蔡惠明。「《雜阿含經》研習」。《法音》1988年11-12期。
蔡惠明。「《雜阿含經》研習論施食得受」。《內明》225期(1990年12月):頁15-19。
蔡惠明。「《雜阿含經》說八正道」。《內明》210期(民78年9月):頁36-39。
蔡惠明。「《雜阿含經》說正見」。《上海佛教》1990年3期。
蔡惠明。「《雜阿含經》說緣起法」。《內明》211期(1989年10月):頁20-23。
蔡惠明。「《雜阿含經》論「法次法向」」。《上海佛教》1989年4期。
蔡惠明。「《雜阿含經》論四念處修習」。《內明》248期(1992年11月):頁38-42。
蔡惠明。「《雜阿含經》論阿含道」。《內明》245期(1992年8月):頁21-27。
蔡惠明。「《雜阿含經》論施食得受」。《台州佛教通訊》1991年1期。
蔡惠明。「《雜阿含經》論涅槃」。《內明》268期(1994年7月):頁33-38。
蔡惠明。「《雜阿含經》論無常, 苦, 無我」。《內明》266期(1994年5月):頁38-42,30。
蔡惠明。「《雜阿含經》論精進」。《內明》254期(1993年5月):頁28-33。
蔡惠明。「《雜阿含經》論增上戒學」。《內明》272期(1994年11月):頁38-42。
蔡惠明。「《雜阿含經選注》前言」。《廣東佛教通訊》1990年4期。
蔡惠明。「研習《雜阿含經》(上)」。《南洋佛教》238期(1989年2月):頁3-5。
蔡惠明。「研習《雜阿含》(下)」。《南洋佛教》239期(1989年3月):頁4-6, 17。
蔡惠明。「雜阿含經研習《雜阿含經》論五蘊法門」。《內明》284期(1995年11月):頁33-37。
蔡煥鈞。「雜阿含大葉相應」。《菩提樹》44卷2期=518期(1996年1月):頁15-19。
蔡煥鈞。「雜阿含經不壞淨相應」。《菩提樹》45卷3期=523期(1996年6月):頁21-22。
鄭以芳。「雜阿含經研究」。《內明》151期(民73年10月):頁26-31。
鄭以芳。「雜阿含經研究」。《慧炬》241期(民73年7月):頁4-9。
褘願。「晨鐘--《雜阿含經》讀後」。《內明》252期(1993年3月):頁9-11。
顏嘉志。「雜阿含經四不壞淨相應」。《菩提樹》44卷4期=520期(1996年3月):頁14-16。
羅無虛講;蔡惠明記。「《雜阿含經選要》序言」。《內明》226期(1991年1月):頁17-21。
羅無虛講;蔡惠明記。「『雜阿含經』研習﹣﹣八正道是一乘道」。《內明》214期(民79年1月):頁30-33。
藤田祥道。「瑜伽行派ズれんペ『雜阿含』703經ソ解釋メバをコサ」。《龍谷大學大學院佛教學研究室年報》3期(1987年3月31日):頁29-24(L)。
釋大航。「『雜阿含經論會編』對照表」。《諦觀》75期(民82年10月):頁15-93。
釋天真。「從『雜阿含』第1013經經群看『善終輔導』」。《中華佛學研究》4期(民89年3月):頁1-33。
釋印順。「<雜阿含經論會編> 序」。《菩提樹》31卷9期=369期(民72年8月):頁12。
釋從信。「四句推論法(上)」。《海潮音》76卷10期(民84年10月):頁5-15。
釋從信。「四句推論法(下)」。《海潮音》76卷11期(民84年11月):頁13-23。
釋從信。「阿含經的邏輯形式」。《海潮音》75卷9期(民83年9月):頁4-8+。
釋惠敏。「《月喻經》的研究--以《瑜伽師地論》有關部分為主」。《中華佛學學報》2期(1988年10月):頁143-155。
釋繼彥。「介紹《雜阿含五陰誦經》中有關『五陰』的譬喻」。《法光》62期(1994年11月):頁。
釋顯如。「《雜阿含經》與初期大乘思想」。《新雨》26期(1989年8月):頁12-14。

□錄音資料
陳重文主講。《雜阿含經論會編. 1∼20》。[向覺雜誌]。200捲卡式帶。國語講演。
黃家樹主講。《雜阿含經講要 : 《雜阿含經》第三三五經說第一義空》。香港:Buddhist Audio Visual Production Centre,1996。鐳射唱片。粵語講述。
黃家樹居士主講。《雜阿含經講要 : 《雜阿含經》第二九六經說緣起》。香港:Buddhist Audio Visual Production Centre,1996。鐳射唱片。
楊郁文著。《自在增上法門 : 南北傳「根相應」》。台北縣新店市:甘露道,1998。7捲卡式帶。國語講演。
霍韜晦主講。《《阿含經》講要. 5上、下, 重新 聽佛陀的法音 (一) 《雜阿含經》選講(上、下)》。香港:佛教法住學會,[199-?]。粵語講述。
釋妙境主講。《雜阿含經》。台北市:普濟,民80。4捲卡式帶。民80年講於美國加州法雲寺(國語講演)。
top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