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利用指引
《大乘起信論》研究書目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
圖書資料 | 圖書論文 | 學位論文 | 會議論文 | 期刊論文 | 研究報告 | 視聽資料

1. 收錄中文、日文、西文大乘起信論之圖書資料、學位論文、會議論文、期刊論文、研究報告、視聽資料。
2. 著錄欄位依序為:題名、著者、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等七項。
3. 排列順序:依筆劃順序排列。
4. 資料項度不詳者,略而不寫。
5. 本書目之日文字採用Unicode碼輸入顯示。

□圖書資料
Asvaghosa。《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ayana Doctrine: The New Buddhism》。BiblioLife,2009。
Asvaghosa; D. T. Suzuki (Translator)。《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ayana》。Jain Publishing Company,2003。
Aśvaghoa; Teitaro Suzuki。《The Awakening of Faith: The Classic Exposition of Mahayana Buddism》。Courier Dover Publications,2003。
Asvaghosha。《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ayana》。1st pub。Surrey:The Shrine of Wisdom,1964。
Asvaghosha。《The Principle and Practice of Mahayana Buddhism:An Interpretation of Professor Suzuki's Translation of Ashvaghosa's Awakening of Faith》。Brooklyn, NY [US]:AMS Press,1988。
Asvaghosha。《大乘起信論》。東京:岩波書店,1994。
Dwight Goddard; Teitaro Suzuki。《Acvaghosha's Discourse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ayana & its Commentary》。Taipei:SMC Pub。
Frédéric Girard。《大乘起信論》。東京: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2004。
Hakeda Yoshito S.。《英譯大乘起信論:英譯大藏經(63-4)》。佛教傳道協會,2005。
Suzuki & Goddard by。《Acvaghosha's Discourse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ayana and its commenentary The principle and practice of Mahayana Buddhism》。Taipei:SMC Publishing Inc.,1990。
Teitaro Suzuki (tr.)。《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a》。San Francisco:Chinese Materials Center,1983。
Teitaro Suzuki tr. by;,Dwight Giddard ed. by。《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a》。Taipei:SMC,1990。
Teitaro Suzuki translated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the Chinese version by。《Acvaghosha's Discourse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ayana》。Fremont, Calif., U.S.A.:Asian Humanities Press,2001。
Teitaro Suzuki。《Acvaghosha's Discourse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ayana》。Taipei:Chinese Materials Center,1983。
The Shrine of Wisdom。《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ayana by Asvaghosha》。The Shrine of Wisdom,1964。
Timothy Richard trans.。《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āyāna Doctrine—the New Buddhism》。Shanghai: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1907。
Whalen Wai-lun Lai。《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ayana: A Study of the Unfolding of Sinitic Mahayana Motifs》。Cambridge:Harvard Univ,1975。
Yoshito S. Hakeda (tr.)。《Awakening of Faith = 大乘起信》。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7。
Yoshito S. Hakeda by。《The awakening of faith : attributed to Aśvaghoa / translated from the Chinese of Paramārtha (Taishō Volume 32, Number 1666)》。Berkeley, Calif:Numata Center for Buddhist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2005。
Yoshito S. Hakeda translated with commentary by。《The awakening of faith : attributed to Aśvaghò£Đh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c2006。
フレデリック.ジラール著。《大乘起信論》。初版。東京: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2004。
久松真一著。《起信の課題》。第一版。東京:理想社,1983。
大內青巒著。《大乘起信論講義筆記》。秋田:秋田佛教講話會,1905。
《大乘起信論一卷》。北京:北京圖書館,1985。
《大乘起信論表解》。南投縣埔里鎮:中台山佛教基金會,民87。
《大乘起信論真偽辯》。初版。台北:建康書局,民45。
《大乘起信論略述卷上》。北京:北京圖書館,1985。
《大乘起信論略述卷下》。北京:北京圖書館,1985。
《大乘起信論略述卷上幷序》。北京:北京圖書館,1985。
《大乘起信論疏解彙集》。金陵書局,1898。
《大乘起信論廣釋卷第三》。北京:北京圖書館,1985。
《大乘起信論廣釋卷第四》。北京:北京圖書館,1985。
《大乘起信論廣釋卷第五》。北京:北京圖書館,1985。
子璿。《大乘起信論疏》。黃檗山寶藏院鐵眼道光禪師募刻,1669。
子璿錄。《起信論疏筆削記 十五卷 巖六-岫十》。第一版。上海:上海書店,2011。
子璿錄。《起信論疏筆削記. 1》。村上平樂寺,1680。
子璿錄。《起信論疏筆削記. 2》。村上平樂寺,1680。
子璿錄。《起信論疏筆削記. 3》。村上平樂寺,1680。
子璿錄。《起信論疏筆削記. 4》。村上平樂寺,1680。
子璿錄。《起信論疏筆削記. 5》。村上平樂寺,1680。
山本儼識述;神原巨道記。《大乘起信論立義分義記科解》。京都:澤田文榮堂,1894。
山本儼識著。《大乘起信論義記大意》。京都:明田嘉七[ほか],1889。
中山延二。《大乘起信論樞要》。神戶:光德寺大乘佛教研究所,1934。
中川善教編著。《科.校異大乘起信論》。高野山:高野山大學出版部,1956。
井上克人。《「大乘起信論」と法藏教學の實證的研究》。京都:井上克人,2004。
井上克人編著。《「大乘起信論」の研究》。大阪:關西大學出版部,2000。
井筒俊彥著。《意識の形而上學:大乘起信論の哲學》。七版。東京:中央公論社,1996。
元曉著;姜晶中譯註。《大乘起信論元曉疏. 第1冊》。東久留米:谷水人山房,1996。
元曉著;姜晶中譯註。《大乘起信論元曉疏. 第2冊》。東久留米:谷水人山房,1996。
元曉著;姜晶中譯註。《大乘起信論元曉疏. 第3冊》。東久留米:谷水人山房,1996。
元曉著;姜晶中譯註。《大乘起信論元曉疏. 第4冊》。東久留米:谷水人山房,1996。
元曉著;姜晶中譯註。《大乘起信論元曉疏. 第5冊》。東久留米:谷水人山房,1996。
方倫著。《大乘起信論講記》。五版。高雄縣:佛光,民78。
王恩洋。《大乘起信論研究》。琉璃經房。
主真。《大乘起信論註疏詳略 3卷3冊-享保12刊-》。江州總持密寺,1727。
加藤咄堂。《大乘起信論講話》。東京:大東出版社,1939。
加藤咄堂著。《起信論》。再版。東京:大東出版社,1978。
北村教嚴著。《大乘起信論綱要:佛教宇宙發展論》。東京:森江書店,1911。
北村教嚴著。《大乘起信論綱要》。森江書店,1911。
北京廣濟寺。《圓瑛法匯叢書. 七:大乘起信論講義》。北京:北京廣濟寺,1999。
可藤豐文著。《瞑想の心理學:大乘起信論の理論と實踐》。京都:法藏館,2000。
古賀英彥著。《譯注大乘起信論》。京都:思文閣出版,2002。
《四庫家藏. 78. 子部. 釋家:唯識三十論頌.大乘起信論.肇論.維摩詰經:外八種》。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平川彰著。《大乘起信論》。九版。東京:大藏,1993。
平川彰編。《如來藏と大乘起信論》。東京:春秋社,1990。
田養民;楊白衣。《大乘起信論樞要》。台北:彌勒出版社,1981。
田養民著。《大乘起信論における如來藏緣起の研究》。東京:東洋大學,1976。
田養民著;楊白衣譯。《大乘起信論如來藏緣起之研究》。中文初版。台北:地平線承印,民67。
田養民著;楊白衣譯。《大乘起信論樞要》。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0。
白雲法師。《大乘起信論法義》。高雄。
白雲法師。《大乘起信論概念》。台北:佛印月刊社。
白雲禪師著。《妙法蓮華經抉疑.愣伽經抉疑.大乘起信論概念.唯識學概念.唯識心理學》。第1版。北京:宗教文化,2003。
石川舜台述;平野惠粹,真田聞生記。《起信論義記講義》。金澤:吉本次郎兵衛,1889。
伊藤義賢著。《和漢文科大乘起信論》。山口縣三隅村:竹下學寮出版部,1936。
全明星監修。《四教 難字集:首楞嚴經.起信論.金剛經 五家解.圓覺經》。雲門僧伽大學出版部,2000。
印順。《大乘起信論講記》。北京:中華書局,2010。
印順導師。《大乘起信論講記》。新修訂版。新竹縣:正聞出版社,2011。
吉谷覺壽著。《大乘起信論義記略解》。京都:法藏館,1897。
如覺法師編著。《大乘起信論新釋 星光集》。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民98。
宇井伯壽,高崎直道譯注。《大乘起信論》。東京:岩波書店,1994。
宇井伯壽著。《シナ佛教史;日本佛教史;大乘起信論》。東京:大東出版社,1966。
宇井伯壽譯註。《大乘起信論》。東京:岩波書店,1990。
安居事務所編輯。《起信論講要:全》。安居事務所,1920。
旭雅;佐伯法遵編。《冠導增補大乘起信論義記》。京都:法藏館,1897。
朴太源著。《大乘起信論思想研究:「大乘起信論」에 대한 思想評價》。民族社,1994。
池田魯參著。《現代語譯大乘起信論:佛教の普遍性を說く》。東京:大藏出版,1998。
竹村牧男著。《大乘起信論讀釋》。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93。
西本龍山著;勝又俊教著;永井海雲著。《律藏の研究.大乘起信論の研究.西域記解說》。佛教年鑑社,1934。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宋立道;巫壽康;姚南強;張力力;單正齊。《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33冊):《起信論裂網疏》思想探析,論清辯對「空」的邏輯證明,《因明正理門論》研究,陳那因明思想述評,《正理門論》探微,因明的現量觀》。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劉德東;魏德東;龔崔。《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31冊):佛教唯識哲學要義,論阿賴耶識的本體論意義,《大乘起信論》與佛學中國化》。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
佛書刊行會編纂。《大日本佛教全書. 92:起信論本疏聽集記第一》。覆刻版。東京:名著普及會,昭62年。
佛書刊行會編纂。《大日本佛教全書. 93:起信論本疏聽集記第二、起信論別記聽集記》。覆刻版。東京:名著普及會,昭62年。
佛書刊行會編纂。《大日本佛教全書. 94:起信論義記教理抄、起信決疑鈔》。覆刻版。東京:名著普及會,昭62年。
《佛教大系. 1:大乘起信論.華嚴金師子章》。東京:中山書房,1977。
佛教大系刊行會編纂。《景印佛教大系. 一:大乘起信論;華嚴金師子章鈔;華嚴法界義鏡》。一版。台北:新文豐,民81。
佛教弘化社編。《大乘起信論研究》。武昌:佛經流通處,民12。
佛教體系刊行會。《大乘起信論:會本》。中山書房佛教書林,1977。
何國銓著。《《起信論》與天台教義之相關研究》。初版。台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2010。
佐藤巌英著。《理想の真宗:大乘起信論に躍動せる救世者の使命》。京都:興教書院,1901。
伯華註。《大乘起信論科注》。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民80。
即中。《起信義-延寶6刊-》。村上勘兵衛,1678。
吞虛大宗師懸吐。《四教科起信論 六卷》。初版。서울:那迦院,2012。
吳杲山著。《大乘起信論講義》。再版。實蓮閣,1980。
《戒律 俱舍論 唯識三十頌 大乘起信論》。東方書院,1928。
李圓淨編述。《大乘起信論科會指要表解合刊》。初版。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民14。
李榮祥。《大乘起信論科會指要表解合刊》。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2007。
村上專精述。《起信論講義》。東京:哲學館大學,1905。
村上專精著。《大乘起信論講話》。6版。東京:丙午出版社,1927。
村上專精著。《起信論達意》。東京:哲學書院,1902。
村上專精編輯。《科註大乘起信論》。東京:哲學書院,1889。
村山吉松著。《冠科大乘起信論》。東京:光融館,1929。
杜繼文譯注。《大乘起信論全譯》。成都:巴蜀書社,1992。
沙門法藏述。《大乘起信論疏》。臺一版。台北:新文豐,民78。
秀存著。《大乘起信論義記顯正錄》。京都:護法館,1890。
良恭述。《大乘起信論義記講義》。京都:法藏館,1893。
明石惠達著。《兩譯對照內容分科大乘起信論》。京都:永田文昌堂,1994。
東方書院編。《三種の神器 御嶽教 般若教 大乘起信論 宗教音樂》。東方書院,1934。
林彥明著。《起信論の新研究》。沼津:林輝彥,1945。
松本惠秀編。《大乘起信論科圖》。京都:護法館,1894。
松本惠秀編輯。《大乘起信論科圖》。京都:書林護法館,1894。
武邑尚邦著。《大乘起信論講讀》。京都:百華苑,1959。
武邑尚邦著。《起信論入門》。京都:百華苑,1953。
武覺超著。《天台教學の研究:大乘起信論との交涉》。京都:法藏館,1988。
法藏。《大乘起信論別記-正保4刊-》。西田庄兵衛,1647。
法藏。《大乘起信論疏 同本3部》。山口忠右衛門,1696。
法藏。《大乘起信論疏》。北京:線裝書局,2000。
法藏。《大乘起信論等八種合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 3卷3冊-元祿12刊-》。永田調兵衛,1699。
法藏。《會論 起信論義記 3卷3冊 -元祿12刊-》。永田調兵衛,1699。
法藏;凝然;馬鳴菩薩;真諦。《大乘起信論;華嚴金師子章;華嚴法界義鏡》。東京:佛教大系刊行會,1977。
法藏法師述。《大乘起信論疏》。南投縣:蓮因寺大專學生齋戒學會。
法藏等述。《大乘起信論等八種合刊》。初版。台北:新文豐,民66年。
法藏著。《大乘起信論義記. 卷上》。京都:法藏館,1894。
法藏著。《大乘起信論義記. 卷中本》。京都:法藏館,1894。
法藏著。《大乘起信論義記. 卷中末》。京都:法藏館,1894。
法藏著。《大乘起信論義記. 卷下本》。京都:法藏館,1894。
法藏著。《大乘起信論義記. 卷下末》。京都:法藏館,1894。
法藏著[他]。《大乘起信論義記:冠導傍註. 卷上》。京都:澤田文榮堂,1894。
法藏著[他]。《大乘起信論義記:冠導傍註. 卷中》。京都:澤田文榮堂,1894。
法藏著[他]。《大乘起信論義記:冠導傍註. 卷下》。京都:澤田文榮堂,1894。
法藏撰。《大乘起信論義記》。京都:西村九郎右衛門,1885。
法藏撰。《大乘起信論義記》。金陵刻經處。
法藏撰。《大乘起信論義記2卷》。洛下:井上忠兵衞等刊,1699。
法藏撰。《起信論義記 3卷》。京都:前川宗右衛門。
法藏撰。《會論起信論義記 3卷》。京都:井上忠兵衛ほか,1216。
法藏撰;山本儼識著。《冠導傍註大乘起信論義記. 上》。京都:澤田文榮堂,1894。
法藏撰;山本儼識著。《冠導傍註大乘起信論義記. 中》。京都:澤田文榮堂,1894。
法藏撰;山本儼識著。《冠導傍註大乘起信論義記. 下》。京都:澤田文榮堂,1894。
法藏撰;笠間龍跳冠註。《冠註大乘起信論義記 3卷》。名古屋:梶田勘助,1889。
長宥寫。《起信論注疏講輯 寫本 2種-享保13,寫年不詳版-》。,1728。
雨宮信順。《大乘起信論略註》。東京:日本振法館,1889。
亮汰。《起信論序注-寛文10刊-》。京都:前川右衛門,1670。
亮典。《大乘起信論專釋鈔 4卷》。中野治兵衛,1650。
柏木弘雄著。《大乘とは何か:『大乘起信論』を讀む》。東京:春秋社,1991。
柏木弘雄著。《大乘起信論の研究:大乘起信論の成立に關する資料論的研究》。東京:春秋社,平成3。
柏原祐義著。《大乘起信論講要》。京都:安居事務所,1937。
相馬一意著。《大乘起信論新講》。京都:百華苑,2011。
原田龜太郎。《大乘起信論私錄 西方庵》。西方庵主原田龜太郎,1940/05/19。
原坦山著。《大乘起信論兩譯勝義:標註》。東京:佛仙社,1885。
原坦山著。《大乘起信論兩譯勝義講義》。東京:萬昌院功運寺,1988。
唐大元。《大乘起信論解惑》。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2007。
唐大圓著。《大乘起信論解惑》。世界佛教居士林,1926。
島村大心著。《大乘起信論義記:現代語譯》。高野山:高野山出版社,2012。
桑名晏子著。《大乘起信論水鏡:幸せとは何かを考える》。東京:文藝社,2013。
真界纂註。《大乘起信論纂註》。台北:志蓮精舍,民61。
真諦。《大乘起信論科判》。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2001。
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廬陵黃氏,1904。
真諦譯;田中良槐編。《大乘起信論:略註》。東京:日本振法館,1889。
真諦譯;村上專精編。《大乘起信論》。東京:丙午出版社,1908。
真諦譯;法藏科判。《大乘起信論科判》。上海:佛學書局,民24。
真諦譯;法藏撰。《大乘起信論義記 上》。再版。永田長左衛門。
真諦譯;法藏撰。《大乘起信論義記 中》。再版。永田長左衛門。
真諦譯;法藏撰。《大乘起信論義記 下》。再版。永田長左衛門。
真諦譯;馬鳴菩薩造。《大乘起信論科判》。台北:大乘講堂,民74年。
真諦譯;高振農校釋。《大乘起信論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2。
真諦譯[他]。《大乘起信論:科註》。東京:哲學書院,1889。
破衲編纂。《讀大乘起信論捷訣》。上海:上海醫學書局,1912。
破衲編纂。《讀大乘起信論捷訣》。屏東縣:普門講堂,民83。
財團法人中臺山佛教基金會編。《大乘起信論表解》。南投縣埔里鎮:中臺山佛教基金會,民87。
《起信論專釋鈔-寛文11刊-》。京都:前川茂右衛門,1671。
馬鳴。《大乘起信論-1376》。南京禮部祠祭清吏司,1412。
馬鳴;真諦。《大乘起信論科判》。台北:台灣印經處,1953。
馬鳴;真諦;實叉難陀。《大乘起信論科會》。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1984。
馬鳴;真諦譯;高振農校釋。《大乘起信論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
馬鳴;智??。《大乘起信論 寛永9年版,刊年不詳版》。山城屋佐兵衛,1632。
馬鳴原著。《大乘起信論》。東京:岩波書店,1994。
馬鳴原著;真諦,難陀共譯;衛藤即應編。《新譯對照大乘起信論選註》。森江書店,1915。
馬鳴造,釋真諦譯,實叉難陀奉制譯。《大乘起信論科會》。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1984。
馬鳴造;如是觀子譯。《大乘起信論:漢和對照》。山形縣大山町:聖德會,1925。
馬鳴造;真諦譯;法藏撰;凝然撰。《大乘起信論 . 華嚴金師子章 . 華嚴法界義鏡》。東京:中山書房,1977。
馬鳴造;釋真諦譯。《大乘起信論科判》。台北:台灣印經處,1953。
馬鳴造著。《大乘起信論》。時代文藝出版社,2008。
馬鳴菩薩;真諦。《徹聖上師講大乘起信論》。台北:慧明文化,2002。
馬鳴菩薩原著;真諦原譯;蕭振士今譯。《大乘起信論》。台北:恩楷,2002。
馬鳴菩薩造;實叉難陀譯;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
馬鳴菩薩造;釋真諦譯;釋義記科判。《大乘起信論科判》。台北:臺灣印經處,民42。
馬鳴菩薩造論;白聖長老製表。《大乘起信論表解》。台北:妙音印經會,2006。
馬鳴菩薩造論;守培法師著疏。《大乘起信論妙心疏》。初版。台北:佛佗教育基金會,2012。
馬鳴菩薩造論;釋真諦譯;實叉難陀譯。《大乘起信論梁唐二譯對照本》。台中:青蓮,民91。
馬鳴菩薩撰;釋真諦譯;釋法藏疏;釋德清解。《大乘起信論直解》。台北:台灣印經處,1958。
高田道見譯。《漢和兩譯大乘起信論》。東京:佛教館,1913。
高振農譯注。《大乘起信論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
高崎直道,柏木弘雄校註。《新國譯大藏經. 19:論集部. 2--佛性論. 大乘起信論(舊.新二譯)》。東京:大藏,2005。
高崎直道著。《「大乘起信論」を讀む》。東京:岩波書店,1991。
高崎直道著。《大乘起信論.楞伽經》。東京:春秋社,2009。
倓虛法師著。《大乘起信論講義》。南投縣:正覺精舍,2007。
倓虛編。《大乘起信論講義》。青島:湛山寺印經處,民24。
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學術フロンティア實行委員會編。《大乘起信論:金剛寺一切經本.金剛寺聖教本.真福寺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松本文庫本》。東京: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學術フロンティア實行委員會,2007。
常惺。《大乘起信論親聞記》。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2007。
常惺講演;智嚴筆記。《大乘起信論親聞記》。初版。北平:華北居士林,民19。
張曼濤。《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35: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5):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初版。台北:大乘文化,民67。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講述 [第一回]》。東京:東方書院。
望月信亨〔ほか〕譯。《國譯一切經:論集部 大乘起信論 菩提資糧論 讃法界頌 ほか》。東京:大東出版社,1932。
望月信亨著。《大乘起信論之研究》。東京:金尾文淵堂,1922。
望月信亨著。《大乘起信論講述》。東京:金尾文淵堂,1922。
望月信亨著。《講述大乘起信論》。東京:富山房,昭和13。
梁啟超著。《大乘起信論考證(續)》。第1版。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
梁啟超著。《大乘起信論考證》。第1版。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
梁啟超著。《大乘起信論考證》。臺二版。台北:臺灣商務,民62。
淨界法師講述。《大乘起信論講記》。初版。南投縣埔里鎮:淨願蘭若,2011。
細川千巌著。《大乘起信論講義》。京都:護法館,1898。
陳進福著。《大乘起信論釋義》。初版。台北縣:張翠萍,2005。
堀口東四郎著。《現代語釋讀大乘起信論》。京都:南京都學園,1990。
堯蓮寫。《起信法藏疏 寫本》,1683。
尊祐。《起信論一心二門大意科略註-寶永4刊-》。村上平樂寺,1707。
惠空法師講。《大乘起信論講義》。著者。
惠遠。《大乘起信論義疏》。德島:德島縣立圖書館,1999。
普力宏法師講述。《大乘起信論新解. 一》。初版。台北:普力宏文教基金會,民92。
普寧。《大乘起信論玄譚ゴウ編-寶永7刊-》。林莊五郎,1710。
智旭述;織田得能講義。《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民76年。
智愷書。《大乘起信論》。台北:佛經流通處,民46。
湛睿。《起信論義記教理抄,十九卷 -- 起信決疑鈔,一卷》。東京:名著普及會,1981。
湛睿。《起信論義記教理抄. 卷3-19》。京都:丁子屋庄兵衛,寛文10跋。
湯次了榮著。《漢和兩譯大乘起信論新釋》。四版。京都:興教書院,昭和5[1930]。
湯次了榮著;豐子愷譯。《大乘起信論新釋》。杭州:浙江省弘法利生功德會,1996。
湯次了榮著;豐子愷譯。《大乘起信論新釋》。初版。台北市:法明,2001年。
菩提學社《勝義叢刊》編輯組。《大乘起信論的白話句解》。菩提學社,1986。
順高。《起信論本疏聽集記》。東京:名著普及會,1982。
黃征,江吟編著。《敦煌書法精品選. 二, 《大乘起信論略述》殘卷》。杭州:西泠出版社,2003。
소광섭 저(蘇光燮)。《물리학과 대승기신론 = 物理學と大乘起信論》。서울대학교출판부,1999。
隈部慈明著。《大乘起信論精義》。京都:法藏館,1926。
隈部慈明編。《兩譯對照大乘起信論》。京都:法藏館,1950。
勤息義城著。《起信論一心二門大意:冠導傍訓科註》。京都:智相堅雄,1891。
圓瑛。《大乘起信論講義》。上海:上海佛教協會,1986。
圓瑛法師。《大乘起信論講義》。高雄:文殊講堂,1994。
圓瑛撰述。《圓瑛大師法彙精裝之三:圓覺經、起信論、普門品、八大覺經講義》。重印。台北:十普寺,民61年。
慈舟老法師。《大乘起信論述記》。弘化社,1952。
慈航法師永久紀念會編。《慈航法師全集. 2:大乘起信論講話》。台北:彌勒內院,1955。
慈航法師講述。《大乘起信論講話》。台北縣三重市:三重淨宗學會,2003。
會泉講;宏船,性祥紀錄。《大乘起信論科要》。萬石佛學社,民23。
聖德法師編著。《大乘起信論講義》。初版。花蓮縣瑞穗鄉:聖德法師,民83。
鈴木大拙。《英譯大乘起信論(Awakening of Faith)》。THE OPEN COURT PUBLI,1900。
鈴木學術財團編。《大乘起信論章疏 3;真言密教論章疏 1》。增補改訂。東京:鈴木學術財團,1975。
원효 저(元曉);은정희 역주。《원효의 대승기신론 소.별기 = 元曉の大乘起信論疏.別記》。一志社,1991。
이홍우 지음(李烘雨)。《대승기신론 통석:본문 번역과 주석 딸린 = 大乘起信論通釋:本文翻譯と注釋付》。김영사,2006。
僧濬鳳潭輯訂。《起信論義記幻虎錄. 1》。皇洛:宣風坊,1701。
僧濬鳳潭輯訂。《起信論義記幻虎錄. 2》。皇洛:宣風坊,1701。
僧濬鳳潭輯訂。《起信論義記幻虎錄. 3》。皇洛:宣風坊,1701。
僧濬鳳潭輯訂。《起信論義記幻虎錄. 4》。皇洛:宣風坊,1701。
僧濬鳳潭輯訂。《起信論義記幻虎錄. 5》。皇洛:宣風坊,1701。
夢參老和尚主講;方廣文化編輯部編輯整理。《大乘起信論淺述》。初版。台北:方廣文化,2010。
實叉難陀。《大乘起信論-卷上》。平江府磧砂延聖寺,1216。
實叉難陀。《大乘起信論-卷下》。平江府磧砂延聖寺,1216。
實叉難陀譯。《大乘起信論》。金陵刻經處,1898。
榮天太了記。《大乘起信論義記甄錄 5卷》。榮天太了,寛政10 [1798]。
熊野宗純著。《念佛より觀たる法華經 ; 起信論 ; 般若心經》。熊野上人遺稿刊行會,1958。
蜷川龍夫。《起信哲學》。宗教研究會,1905。
鳳潭。《紅爐雪反唾箚 上下 付起信論註疏非詳略訣 -享保15刊-》。京都:井上忠兵衛,1730。
鳳潭。《起信論義記幻虎錄解謗 2部-寶永3刊-》。出雲寺,1706。
德清。《大乘起信論直解 2卷1冊(佛教原書 237)》。金陵刻經處,1995。
德清直解。《大乘起信論直解》。台中:青蓮出版社,民65年。
慧律法師。《大乘起信論講義. 1》。高雄:文殊講堂,民83。
慧律法師。《大乘起信論講義. 2》。高雄:文殊講堂,民83。
慧遠撰。《大乘起信疏記叢刊》。建康書局。
衛藤即應著。《大乘起信論講義》。東京:名著出版,1985。
衛藤即應編。《大乘起信論選註:新譯對照》。東京:森江書店,1915。
蕭萐父釋譯。《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69:大乘起信論》。台北:佛光出版社,民86。
賴慶。《大乘起信論立義分私記 上下》。,1681。
賴慶。《大乘起信論立義分鈔》。,1645。
龍谷大學編。《講本大乘起信論》。京都:龍谷大學出版部,1933。
憨山大師著。《大乘起信論直解》。台北:釋迦佛印經會,民89。
禪觀法師。《大乘起信論》。台北市:玉佛寺。
篠田英雄著。《大乘起信論講說》。東京:文一出版,1973。
謝有為撰語。《大乘起信論正語》。初版。台北:文史哲,民89。
鍵主良敬著。《要說大乘起信論》。京都:東本願寺出版部,1983。
韓廷傑注譯;潘栢世校閱。《新譯大乘起信論》。二版。台北:三民,2008。
織田得能。《原人論和解 大乘起信論 天台四教儀》。東京:哲學書院,1891。
織田得能著。《大乘起信論和解》。訂正增補版(2版)。東京:哲學書院,1894。
織田得能講述。《大乘起信論義記講義》。東京:光融館,1914。
織田得能講義。《大乘起信論義記講義》。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1。
織田得能講義;黃士復譯述。《大乘起信論義記講義》。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民81。
豐子愷撰。《大乘起信論新釋》。台南市:高傑。
鎌田茂雄著。《大乘起信論物語:中國佛教の實踐者たち》。東京:大法輪閣,1987。
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大乘起信論的義理與實踐》。初版。台北:善導出版社,民80。
藤井玄珠著。《起信論義記講述》。大阪府野中村:大友乘恭,1886。
藤井玄珠註。《大乘起信論校註》。京都:永田文昌堂,1888。
藤原直達著。《大乘起信論とアヴィラの聖テレサ心の深海の景色》。新裝改訂版。教友社,2009。
寶靜大師講述。《大乘起信論演義》。南投縣:埔里中臺禪寺,民87。
寶靜著。《寶靜大師全集. 4:大乘起信論演義.台》。香港:香港佛教流通處。
寶靜講;通懷,顯明記。《大乘起信論演義》。上海:佛學書局,民22。
覺光法師著。《大乘起信論詮釋》。初版.。香港:香海正覺蓮社,2001。
釋子睿。《大乘起信論疏科文》。東京:弘教書院,1880。
釋子睿錄。《起信論疏筆削記》。東京:弘教書院,1880。
釋子璿錄。《起信論疏科文》。慈聖宣文肅皇太后,1412。
釋子璿錄。《起信論疏筆削記》。中國佛教協會文物出版社,1989。
釋元曉疏並記。《大乘起信論義疏記會本》。商務印書館,1923。
釋太賢。《大乘起信論內義略探記》。商務印書館,1923。
釋正遠。《大乘起信論捷要》。商務印書館,1923。
釋白雲著。《大乘起信論概念》。彰化:佛印,民74。
釋白聖著。《大乘起信論表解》。初版。台北:中國佛教,民76。
釋印順著。《攝大乘論講記;大乘起信論講記》。北京:中華書局,2009。
釋印順講;釋演培,釋續明記。《妙雲集. 七:大乘起信論講記》。新版。新竹縣竹北市:正聞,民89。
釋如覺編著。《大乘起信論新釋.星光集(合刊)》。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民98。
釋守培述。《大乘起信論妙心疏》。台北縣新莊市:慈心贈經處印贈,民73。
釋守培著。《大乘起信論妙心疏》。新加坡:南洋佛學,1967。
釋見登。《大乘起信論同異略集本》。商務印書館,1923。
釋法藏。《大乘起信論別記》。商務印書館,1933。
釋法藏。《大乘起信論略釋》。南投:僧伽林文化事業出版社,2006。
釋法藏。《大乘起信論疏》。中國佛教協會文物出版社,1989。
釋法藏。《大乘起信論疏略》。徑山化城寺,1617。
釋法藏。《大乘起信論疏筆削記會閱》。商務印書館,1923。
釋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商務印書館,1923。
釋法藏述疏;釋子璿修記;釋續法會編。《大乘起信論疏記會閱. 二○一○年八月修訂版》。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11。
釋法藏疏。《大乘起信論疏》。台北:普門文庫印贈,民68。
釋法藏等述。《大乘起信論》。初版。台北:新文豐,民66。
釋法藏等撰。《大乘起信論等八種合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釋法藏著。《大乘起信論義記 全》。東京:光融館,1893。
釋法藏撰。《大乘起信論義記 3卷》。洛下:井上氏忠兵衛,前川茂右衛門,中野宗左衛門,元祿12[1699]。
釋法藏撰。《大乘起信論義記 七卷, 大乘起信論別記一卷》。第一版。上海:上海古籍,2002。
釋法藏撰。《校訂大乘起信論義記》。七版。東京:光融館,大正2[1913]。
釋法藏撰;釋宗密錄。《大乘起信論疏2卷》。京:山口忠右衞門刊,1696。
釋法藏編著。《大乘起信論略釋》。初版。南投縣埔里鎮:僧伽林文化,2006。
釋真界。《大乘起信論纂注》。商務印書館,1923。
釋真界。《大乘起信論纂述》。金陵刻經處,1885。
釋真界纂註。《大乘起信論纂註》。台北:志蓮精舍印贈,民61。
釋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再版。台北:台灣印經處,民57。
釋真諦譯。《大乘起信論》。金陵刻經處,1898。
釋真諦譯。《大乘起信論科注》。廬陵黃氏,1904。
釋真諦譯。《大乘起信論科會》。商務印書館,1921。
釋真諦譯。《大乘起信論疏記會本》。金陵刻經處,1899。
釋真諦譯。《大乘起信論纂注》。金陵刻經處,1885。
釋真諦譯;高振農校釋。《大乘起信論校釋》。第一版。北京:中華書局,1992。
釋真諦譯;釋知禮述;釋智國撰。《大乘起信論疏略(全2卷上.下) 觀音玄義記(全4卷) 觀音玄義(上.下卷) 1帙3冊》。,1617。
釋馬鳴撰;釋寶靜演義。《大乘起信論演義》。台北:佛教,民71。
釋倓虛著。《倓虛大師大乘起信論講義》。初版。台北:台灣印經處,民61。
釋敏智講。《大乘起信論講記》。再版。美國紐約:世界佛教中心,1984。
釋淨界講述。《大乘起信論講記》。初版。南投縣埔里鎮:淨願蘭若,2011。
釋通潤。《大乘起信論續疏》。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1987。
釋通潤。《大乘起信論續疏》。商務印書館,1923。
釋智旭。《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1987。
釋智旭。《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商務印書館,1923。
釋智愷。《大乘起信論會譯》。[出版者不詳],1920。
釋智愷。《起信論一心二門大意》。商務印書館,1923。
釋圓瑛。《大乘起信論講義》。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
釋圓瑛。《大乘起信論講義》。商務印書館,1933。
釋圓瑛述。《大乘起信論講義》。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
釋圓瑛述;胡法智記;釋德清直解。《大乘起信論講義. 圓覺經略釋. 大乘起信論直解合刊》。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6。
釋圓瑛輯。《大乘起信論講義》。初版。台北:新文豐,民64。
釋慈舟講述。《大乘起信論述記》。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民78年。
釋慈航講解。《大乘起信論講話》。高雄:旗津佛教居士林印贈,民73。
釋慈雲會編。《《大乘起信論》疏記會閱》。初版。台南市:和裕,民90。
釋聖德編著。《大乘起信論講義》。初版。花蓮縣:釋聖德,民84。
釋聖嚴著。《印順長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論 -- 我讀《大乘起信論講記》》。新竹縣:正聞出版社,2000。
釋德清(釋憨山)述。《大乘起信論直解》。台中:青蓮,民65。
釋德清。《大乘起信論直解》。金陵刻經處,1890。
釋慧遠。《大乘起信論義疏》。商務印書館,1923。
釋賢首(釋法藏)義記科判。《大乘起信論科會》。台北: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流通,民70。
釋賢首(釋法藏)義記科判。《新譯大乘起信論科會》。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民73。
釋曇延。《大乘起信論義疏》。商務印書館,1923。
釋蕅益述。《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民87。
釋寶靜講述。《大乘起信論演義》。初版。台北:佛教,民71。
釋續法輯。《大乘起信論疏記會閱》。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民65。
釋顯明著。《大乘起信論義疏》。初版。台北:觀宗別院,民72。
續法輯。《大乘起信論疏記會閱》。二版。台北:新文豐,1998。
龔雋著。《大乘起信論與佛學中國化》。初版。台北:文津,民84。
顯慧。《大乘起信論義記幻虎錄辨偽 3卷3冊-寶永3年-》。京都:井上忠兵衛,1706。

□圖書論文
Frederic Girard著。「The trinomial substance(ti體),signs(xiang相) and activity(yong用) in some Dunhuang manuscripts related to the Dilun school and the treatise on the act of faith in the great vehicle(大乘起信論)」。《地論思想の形成と變容》。(東京:國書刊行會,2010)。
Timothy Richard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Introduction to the Awakening of faith」。《The New Testament of higher Buddhism 》。(Edinburgh:T. & T. Clark,1910)。
一雨通潤。「大乘起信論續疏自序」。《圓明文集闡教篇》。(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3)。
丁福保編纂。「讀大乘起信論捷訣」。《叢書佛教文獻類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三井晶史編。「大乘起信論」。《昭和新纂國譯大藏經:論律部 第9卷》。
上田天瑞著;高野山大學佛教通信講座部編。「大乘起信論」。《佛教の聖典》。(和歌山縣高野町:高野山出版社,1948):頁110-。
上田照遍。「大乘起信論義記玄談 1卷」。《照遍和尚全集. 2:華嚴部》。
上田義文著。「空の論理と大乘起信論」。《佛教思想史研究:インドの大乘佛教》。(日本京都市:永田文昌堂,昭和26)。
于凌波著。「大乘起信論的啟示」。《楊仁山居士評傳》。(台一版。台北市:新文豐,民84)。
于康輝。「因《起信論》悟入佛門」。《在融合與開新之間—楊文會佛教思想述論》。(碩士論文。:蘇州大學,2011):頁11-12。
土井光祐。「順高の編集による講說聞書類の性格-起信論本疏聽集記、起信論別記聽集記-」。《鎌倉時代に於ける法談聞書類の國語學的研究》。(博士論文。:中央大學,1996):頁162-249。
土井光祐著。「『起信論本疏聽集記』に見る『聞書』の注釋書化と古辭書の利用」。《古辭書の基礎的研究:山內潤三教授.木村晟教授學術研究獎勵記念》。(東京:翰林書房,1994)。
大村西崖,中野義照著。「大乘起信論章疏」。《日本大藏經佛書解題. 卷下》。(2版。東京:藏經書院,1922)。
大村西崖撰。「起信論釋」。《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74:密教發達志(下)》。(初版。台北縣中和市:華宇,民73-78)。
大谷大學編。「大乘起信論」。《印度佛教概說. 下》。(京都:法藏館,1939):頁143-148。
大東出版社編。「大乘起信論に於ける『信』」。《佛教より觀たる正信と迷信の區別》。(東京:大東出版社,1936)。
大屋德城著。「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下(筒井寛聖氏藏) 永仁五年」。《寧樂刊經史 [本編]》。(京都:內外出版,1923):頁44。
大屋德城編。「大乘起信論義記 卷下」。《金澤遺文. 卷上》。(京都:便利堂,1934)。
大屋德城編。「大乘起信論義記 卷下」。《寧樂古經選. 下》。(京都:便利堂コロタイプ印刷所,1926)。
大屋德城編。「起信論」。《寧樂古經選. 下》。(京都:便利堂コロタイプ印刷所,1926)。
大屋德城編。「起信論義記 卷上」。《寧樂古經選. 下》。(京都:便利堂コロタイプ印刷所,1926)。
大屋德城編。「起信論義記教理抄 卷第十八」。《金澤遺文. 卷中》。(京都:便利堂,1934)。
「大乘起信論〈節錄〉」。《善用其心集:辟邪寶鑑》。(台南市:般若念佛會,2003)。
「大乘起信論」。《佛教大學講座. 第3》。(東京:佛教年鑑社,1935):頁90。
「大乘起信論」。《國譯一切經. 印度撰述部 論集部. 5》。(改訂4刷。東京:大東出版社,2003)。
「大乘起信論述記」。《慈舟大師法彙》。(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93)。
「大乘起信論略述 卷上 (北敦06346號)」。《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85》。(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大乘起信論略述 卷上 (北敦06548號)」。《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89》。(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大乘起信論略述 卷下(北敦03561號)」。《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49》。(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大乘起信論略述 卷下 (北敦07740,41號)」。《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98》。(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大乘起信論略述卷上并序」。《敦煌書法叢刊 26》。
「大乘起信論義記」。《佛藏輯要. 第一十五冊》。(初版。台北市:古亭出版事業,1993)。
「大乘起信論廣釋 卷3 (北敦06295號)」。《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83》。(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大乘起信論廣釋 卷5 (北敦08340號)」。《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102》。(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大野美惠丸述;細谷静俊記。「起信論の唯心一元論」。《薫習講話:催眠學術新論》。(東京:講習講話發行所,1906):頁66-77。
小林鶯里著。「大乘教と起信論」。《佛教入門》。(東京:東京出版通信社,1938):頁96。
小野玄紗著。「起信論の作者」。《佛教年代考》。(東京:宗教研究會,1905):頁139-144。
山田史生。「『起信論』に於ける兩方向的な「心」の把捉」。《華嚴教學の哲學的考察》。(博士論文。:東北大學,2001):頁67-69。
中山延二著。「大乘起信論に於ける無明緣起の忽然念起に就て」。《佛教に於ける時の研究》。(京都:興教書院,1943):頁272-316。
中川善教。「大乘起信論に顯われたる佛性」。《佛教學論集》。(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76)。
中國佛教會文獻委員會。「大乘起信論」。《中華民國六十年來佛教論文目錄》(臺北市:中國佛教會文獻委員會,1975年):頁865。
井上圓了著。「起信論」。《佛教通觀》。(東京:文明堂,1904):頁12。
井上圓了講述。「起信論」。《佛教哲學》。(東京:哲學館,1800):頁59-70。
五十嵐隆幸。「西山淨土教の湛然の影響と『起信論』」。《西山淨土教の基盤と展開》。(東京:思文閣出版,2010)。
今西順吉。「『大乘起信論』の說く無明」。《「心」の秘密:漱石の挫折と再生》。(東京:トランスビュー,2010)。
元曉。「大乘起信論別記 2卷」。《韓國佛教全書 1 新羅時代篇1》。
元曉。「大乘起信論疏.別記 ; 金剛三昧經論」。《한국의 불교사상》。(삼성출판사,1990)。
元曉。「大乘起信論疏」。《韓國의 思想大全集 1:元曉 . 圓測 . 義湘 . 慧超 . 諦觀 . 義天》。(同和出版公社,1972)。
元曉。「大乘起信論疏記會本 6卷」。《韓國佛教全書 1 新羅時代篇1》。
元曉。「起信論海東疏并刊行序 2卷」。《韓國佛教全書 1 新羅時代篇1》。
元曉著。「大乘起信論疏記會本」。《元曉大師文集》。(景仁文化社,1993)。
元曉著;李箕永譯。「大乘起信論疏:別記」。《韓國思想全集. 三省版 1:韓國의 佛教思想》。(三省出版社,1981)。
元鍾實撰。「《大乘起信論》之如來藏義」。《慧能禪思想》。(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84)。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大乘起信論別說」。《太虛大師全書. 15:法界圓覺學》。(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大乘起信論研究序」。《太虛大師全書. 30:文叢》。(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大乘起信論唯識釋」。《太虛大師全書. 9:法相唯識學》。(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乘起信論略釋」。《太虛大師全書. 15:法界圓覺學》。(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答起信論唯識釋質疑」。《太虛大師全書. 9:法相唯識學》。(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纂。「評大乘起信論考證」。《太虛大師全書. 25:書評》。(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太賢作。「大乘起信論內義略探記」。《韓國佛教全書. 第3冊》。(서울:東國大學校出版部,1980)。
太賢著。「大乘起信論內義略探記」。《太賢和尚文集》。(景仁文化社,1993.6)。
孔祥玲。「《大乘起信論》」。《“菩薩唯識觀行”的研究 -- 以《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為範圍》。(博士論文。:四川大學,2005)。
尤惠貞著。「《大乘起信論》『一心開二門』的殊義」。《天臺哲學與佛教實踐》。(嘉義縣大林鎮:南華大學,1999)。
戶頃重基著。「真如とイデア(その一):起信論とプラトン」。《宗教と唯物弁證法》。(東京:白揚社,1948):頁220-230。
戶頃重基著。「真如とイデア(その二):起信論とアリストテレス」。《宗教と唯物弁證法》。(東京:白揚社,1948):頁231-244。
方立天著。「《大乘起信論》的一心二門說」。《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下卷)》。(第一版。中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2)。
方立天著。「《大乘起信論》的三身理論」。《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上卷)》。(第一版。中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2)。
方立天著。「攝論學、《大乘起信論》等──法藏的重要學說淵源」。《法藏》。(初版。台北市:東大圖書,民80)。
方廣錩主編。「《大乘起信論》的翻譯考辨」。《藏外佛教文獻. 第二編, 總第十四輯》。(第一版。中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5-)。
日下大痴著。「天台教義上に於ける起信論の地位」。《台學指針》。(京都:興教書院,1936):頁236-273。
日本大藏經編纂會編。「起信論義記幻虎錄五卷」。《日本大藏經. 第7卷》。(日本大藏經編纂會,1920)。
日本大藏經編纂會編。「起信論義記幻虎錄弁偽三卷 ...」。《日本大藏經. 第7卷》。(日本大藏經編纂會,1920)。
日本大藏經編纂會編。「起信論義記教理抄十九卷」。《日本大藏經. 第7卷》。(日本大藏經編纂會,1920)。
日本書誌學會。「大乘起信論 寛元元年刊 圖版二葉」。《舊刊影譜》。(東京:日本書誌學會,1932)。
木村清孝著。「『華嚴玄明要決』一卷.『大乘起信論義記』一卷.『大乘起信論疏』一卷.『入道禪門秘要』一卷.『十玄旡果章』一卷」。《初期中國華嚴思想の研究》。(日本東京都:春秋社,昭和52)。
木村毅,相田隆太郎著。「大乘起信論」。《世界宗教十六講》。(東京:新潮社,1926):頁362-371。
木村駒子著。「大乘起信論」。《觀自在術》。(東京:育成會,1914):頁64。
木村鷹太郎著。「大乘佛教起信論の哲學を〓す」。《哲學と人生》。(東京:日進堂,1915):頁106-146。
止湖著。「一心二門──《大乘起信論》」。《法海慈航:佛教典籍.法系宗派》。(第一版。中國上海:上海古籍,2003)。
毛惕園敬輯;釋懺雲圈點提要。「大乘起信論節引」。《念佛法要》。(南投縣水里鄉:蓮因寺大專學生齋戒學會,民96)。
水野弘元等編。「大乘起信論」。《佛典解題事典》。(臺初版。台北縣:地平線,民66)。
水野弘元等編。「大乘起信論義記」。《佛典解題事典》。(臺初版。台北縣:地平線,民66)。
王俊彥編述。「大乘起信論之法門所言之二識分別」。《方便菩提(四):心意識》。(初版。台中市:尚哲,民79)。
王俊彥編述。「大乘起信論義所說五蘊」。《方便菩提(四):心意識》。(初版。台中市:尚哲,民79)。
王秋桃。「依《起信論》建立三性之二義」。《法藏對唯識三性思想的融攝與超越》。(畢業論文。: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1998)。
王恩洋。「大乘起信論真偽辯」。《現代佛學大系. 51:歐陽漸選集. 呂澄選集. 王恩洋選集. 景昌極選集》。(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1-73)。
王恩洋著。「大乘起信論料簡」。《中國佛教與唯識學》。(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3)。
王恩洋著。「大乘起信論料簡駁議答辨」。《中國佛教與唯識學》。(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3)。
王恩洋著。「起信論唯識釋質疑」。《中國佛教與唯識學》。(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3)。
王恩洋撰。「起信論唯識釋質疑」。《內學年刊. 第一至四輯》。(初版。台北市:鼎文,民64)。
王國琛。「大乘起信論略釋緣起」。《太虛大師全書. 30:文叢》。(三版。[台北市]: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民69)。
王連冬。「《大乘起信論》的一心開二門」。《唐代華嚴宗“唯心”思想研究》。(博士論文。:吉林大學,2012):頁46-54。
王頌著。「《起信論》與華嚴觀法」。《宋代華嚴思想研究》。(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8)。
王榮益。「《大乘起信論》與東山法門的建立」。《禪宗發展的唯識學背景研究》。(碩士論文。: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08):頁58-69。
王興煥撰。「舉例操作:關於《大乘起信論》本體論爭議的評議」。《佛典語言的詮釋學問題:以觀詮教的建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民92):頁175-191。
主真。「起信論註疏詳略 3卷」。《豐山全書 第12卷》。(東京:豐山全書刊行會)。
主真述。「起信論註疏詳略三卷」。《豐山全書. 第15》。(東京:豐山全書刊行會,1939):頁311-。
加藤精神。「起信論の作者問題」。《佛教研究叢書. 第7》。(東京:大東出版社,1932)。
加藤精神。「起信論所說の悟り方」。《佛教研究叢書. 第7》。(東京:大東出版社,1932)。
加藤精神。「唯識學と起信論との佛陀觀の相違」。《佛教研究叢書. 第7》。(東京:大東出版社,1932)。
司教,雲山龍珠。「大乘起信論より大無量壽經へ」。《生命の深み》。(東京:光明閣,1923):頁31-50。
平川彰,尾山雄一,高崎直道編集。「『大乘起信論』の信」。《如來藏思想》。(日本東京都:春秋社,昭和57)。
平川彰,尾山雄一,高崎直道編集。「起信論說における『覺.不覺』義にたいする位置づけ」。《如來藏思想》。(日本東京都:春秋社,昭和57)。
平川彰著。「大乘起信論の立場」。《平川彰著作集. 第8卷:日本佛教と中國佛教》。(初版。日本東京都:春秋社,1988-2000)。
平川彰著。「起信論の三大について」。《平川彰著作集. 第5卷:大乘佛教の教理と教團》。(初版。日本東京都:春秋社,1988-2000)。
本多隆仁。「大乘起信論における真生二門と如來藏思想」。《佛教教育.人間の研究:齋藤昭俊教授古稀記念論文集》。(東京:こびあん書房,2000):頁619-633。
玉城康四郎。「大乘起信論の根本問題:本論の理解と批判を含めて止觀の實踐におよぶ」。《止觀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75):頁147-180。
玉城康四郎。「大乘起信論之根本問題」。《止觀方法及其實踐之研究》。(初版。台北市:嚴寬祜文教基金會,2005)。
田中晴川著。「大乘起信論」。《大乘教:要略》。(神奈川縣大師町:江畔書屋,1924)。
田村芳朗。「佛教哲學體系 -- 『大乘起信論』」。《田村芳朗佛教學論集. 第1卷:本覺思想論》。(東京:春秋社,1990)。
石井公成。「『海東疏』以後の『起信論』研究狀況」。《華嚴教學史の研究》。(博士論文。:早稻田大學,1994):頁982-1014。
石井公成。「『起信論』にかかわる著作の特色」。《華嚴教學史の研究》。(博士論文。:早稻田大學,1994):頁917-981。
石井公成。「和諍の根據としての『起信論』」。《華嚴教學史の研究》。(博士論文。:早稻田大學,1994):頁901-916。
石井公成著。「『大乘起信論』における『大乘』と『摩訶衍』」。《大乘佛教の起源と實態に關する總合的研究――最新の研究成果を踏まえて》。(平成15~18年度科學研究費補助金.基盤研究(B)(2)研究成果報告書,2007):頁165-179(L)。
石井公成著。「『起信論』にかかわる著作の特色」。《華嚴思想の研究》。(日本東京都:春秋社,1996)。
石井公成著。「和諍の根據としての『起信論』」。《華嚴思想の研究》。(日本東京都:春秋社,1996)。
石吉岩著。「『大乘起信論』の地論宗撰述說に對する異見」。《地論思想の形成と變容》。(東京:國書刊行會,2010)。
伊藤隆壽。「梁武帝『神明成佛義』の考察──神不滅論から起信論への一視點──」。《中國佛教の批判的研究》。(博士論文。:駒澤大學,1994):頁233-278。
伊藤圓定著。「起信論の實踐門」。《佛教全講:應化自在》。(東京:日本禪書刊行會,1927):頁392-395。
伊藤圓定著。「起信論の價值」。《佛教全講:應化自在》。(東京:日本禪書刊行會,1927):頁206-210。
伊藤瑞叡著。「『大乘起信論』における本覺という語の原意」。《華嚴菩薩道の基礎的研究》。(日本京都市:平樂寺書店,昭和63)。
任繼愈主編。「《大乘起信論》思想剖析」。《中國佛教史. 第三卷》。(第一版。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8)。
全佛編輯部主編。「大乘起信論」。《佛教的重要經典》。(初版。台北市:全佛文化,2004)。
全明星編。「起信論序文」。《諸經序文》。(五版。韓國:寶蓮閣,1983)。
吉田宏晢。「『大乘起信論』と空海」。《空海思想の形成》。(東京:春秋社,1993)。
吉田宏晢。「『大乘起信論』と空海」。《空海思想形成過程の研究》。(博士論文。:早稻田大學,1991):頁309-350。
吉田宏晢。「大乘起信論 漢英.英漢對照索引」。《佛教文化論集 第5輯》。
吉田剛。「起信論に對する判じ方」。《宋朝華嚴教學史の研究》。(博士論文。:駒澤大學,2000):頁325-326。
吉津宜英。「『大乘起信論』實叉難陀(S本)の成立:いわゆる真諦譯(P本)諸注釋書を考慮する視點から」。《佛教と文化:多田孝正博士古稀記念論集》。(東京:山喜房佛書林,2008):頁157-170(R)。
吉津宜英。「『大乘起信論義記』の成立と展開」。《華嚴一乘思想の研究》。(博士論文。:駒澤大學,1992):頁491-562。
吉津宜英。「大乘起信論の再檢討」。《東アジア佛教の諸問題:聖嚴博士古稀記念論集》。(東京:山喜房佛書林,2001):頁133-149。
吉津宜英。「大乘起信論成立の重層性とその思想の包容性」。《佛教研究の諸問題:佛教學創刊十周年記念特輯》。(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87)。
吉津宜英。「宋代における『華嚴禪』の展開:子璿の『起信論疏筆削記』を中心として」。《禪學研究の諸相:田中良昭博士古稀記念論集》。(東京:大東出版社,2003):頁177-198。
吉津宜英。「慧遠の大乘義章における起信論思想-論文改變の事實をめぐって」。《アジア文化の思想と儀禮:福井文雅博士古稀記念論集》。(東京:春秋社,2005):頁591-606。
向子平,沈詩醒編。「大乘起信論略釋」。《太虛文選(上)》。(第一版。中國上海:上海古籍,2007)。
宇井伯壽。「大乘起信論」。《宇井伯壽著作選集 2》。
宇井伯壽著。「大乘起信論の說」。《佛教思想の基礎》。(再版。東京:大東出版社,1948):頁407-408。
宇井伯壽著。「大乘起信論の說」。《佛教思潮論》。(東京:喜久屋書店,1948):頁134。
宇井伯壽著。「起信論の趣意及び立場」。《印度哲學研究(第四)》。(東京:甲子社書房,1932)。
宇井伯壽著。「起信論說の批評」。《佛教汎論. 上卷》。(東京:岩波書店,1947):頁508-512。
守脱撰。「大乘起信論講述 1卷」。《天台宗全書. 7》。
守脱撰。「大乘起信論講述(1卷)」。《天台宗全書. 第2卷:大寶和尚講述類聚. 第1》。(東京:第一書房,1973)。
朱世龍著。「大乘起信論中因緣生法」。《佛教哲理與中西文化》。(初版。台北市:獅子吼,民65)。
牟宗三著。「知禮:天臺教與起信論融會章」。《佛性與般若. 下冊》。(修訂版。台北市:臺灣學生,民82)。
牟宗三著。「前後期唯識學以及起信論與華嚴宗」。《佛性與般若. 上冊》。(修訂版。台北市:臺灣學生,民82)。
牟宗三著。「起信論與華嚴宗」。《佛性與般若. 上冊》。(修訂版。台北市:臺灣學生,民82)。
牟宗三著。「楞伽經與起信論」。《佛性與般若. 上冊》。(修訂版。台北市:臺灣學生,民82)。
竹村牧男。「『大乘起信論』の信について:信解大乘の展開」。《高崎直道博士還曆記念論集:インド學佛教學論集》。(東京:春秋社,1987):頁545-560。
竹村牧男。「如來藏緣起說について:『大乘起信論』との關係を含めて」。《佛教思想の諸問題:平川彰博士古稀記念論集》。(東京:春秋社,1985):頁229-245(R)。
竹村牧男著。「『大乘起信論』の信について」。《インド學佛教學論集:高崎直道博士還曆記念論集》。(東京:春秋社,1987)。
舟橋水哉著。「大乘起信論講義」。《俱舍哲學》。(東京:京華堂,):頁221-。
舟橋水哉著。「起信論と吠擅多の梵論との關係」。《俱舍哲學》。(東京:京華堂,):頁60-。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大乘起信論》的圓融思想」。《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16:智圓佛學思想研究. 隋唐佛學圓融思想研究. 論隋唐佛教中的圓融思維》。(初版。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2004)。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大乘起信論》疑偽說」。《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7:體用簡別與佛旨真詮. 唯識思想與晚明唯識學研究》。(初版。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2004)。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起信論》的真如緣起」。《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11:緣起論的基本問題. 原始佛教緣起論的研究. 說一切有部的哲學思想探索. 論佛學對本體學說的發展》。(初版。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2004)。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起信論》與禪思禪詩」。《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54:禪詩研究(一)》。(初版。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2004)。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由《大乘起信論》真偽問題引起的風波」。《中國佛教學術論典. 42:中國近代佛教復興與日本. 楊文會與近代佛教復興. 太虛、星雲的人間佛教與中國佛教的現代化》。(初版。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2004)。
佛書研究會編。「起信論義記教理抄及起信決疑鈔解題」。《佛書研究》。(復刻版。日本東京都:名著普及會,昭和56)。
佛書研究會編。「起信論聽集記解題」。《佛書研究》。(復刻版。日本東京都:名著普及會,昭和56)。
佛教大系刊行會編。「大乘起信論」。《佛教大系. 12》。(東京:佛教大系刊行會,1918)。
佛教大系刊行會編纂。「大乘起信論」。《佛教大系. 1》。(東京:佛教大系刊行會,1918)。
何金洲作。「大乘起信論紀事(五十四則)」。《陽燄集》。(初版。高雄市:西去精舍,民100)。
何勁松著。「元曉與《大乘起信論》」。《韓國佛教史(上卷)》。(第一版。中國北京市:宗教文化,1997)。
何國詮著。「禪法義理多據起信論」。《中國禪學思想研究:宗密禪教一致理論與判攝問題之探討》。(台北市:文津,民76)。
佐佐木現順編著。「染法聚煩惱義と『起信論』」。《煩惱の研究》。(日本東京都:清水弘文堂,昭和50)。
佐佐木憲德著。「起信論について」。《天台緣起論展開史》。(京都:永田文昌堂,1953):頁46-47。
佐佐木憲德著。「起信論の止觀門」。《列傳體漢魏六朝禪觀發展史論》。(訂3版。熊本縣上益城郡豐秋村:林田米吉,1936):頁26-34。
佐佐木憲德著。「起信論の生命論」。《佛典に現れたる療病法》。(東京:日東堂書店,1918):頁8-9。
佐佐木憲德著。「起信論の法門査定」。《天台緣起論展開史》。(京都:永田文昌堂,1953):頁73-77。
佐伯良謙著。「馬鳴の起信論竝に地論.攝論宗」。《賴耶緣起論》。(奈良縣斑鳩町:間中定泉,1956):頁17。
佐藤巌英著。「予の眼に映たしる起信論」。《理想の真宗:大乘起信論に躍動せる救世者の使命》。(興教書院,1901)。
吳汝鈞著。「《大乘起信論》的自緣現起思想」。《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初版。台北市:文津,民83)。
吳言生著。「《起信論》與禪宗思想」。《禪宗思想淵源》。(北京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1)。
吳彥隆撰。「《大乘起信論》一行三昧的禪學思想與實踐特色」。《一行三昧之研究:一行三昧思想及其在中國早期佛教中之開展》。(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1):頁39-68。
吳彥隆撰。「四卷本與十卷本《楞伽經》的差異及與《大乘起信論》的關係」。《一行三昧之研究:一行三昧思想及其在中國早期佛教中之開展》。(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1)。
吳苔綺(釋天禪)。「對《起信論》之分判比較」。《知禮精簡一念心與智旭對一念心之詮釋的對比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頁116-119。
呂真觀著。「《大乘起信論》真偽的問題」。《實證佛教導論》。(初版。台北市:橡樹林文化,2010)。
呂澂。「大乘起信論考證」。《呂澂佛學論著選集(第1冊)》。(濟南:齊魯書社,1996)。
呂澂。「大乘起信論攷證」。《經論攷證講述》。(臺北市:大千出版社,2003):頁149-215。
呂澂。「起信與楞伽」。《呂澂佛學論著選集(第1冊)》。(濟南:齊魯書社,1996)。
尾澤溪州著。「大乘起信論」。《國本に立てる大弐主義》。(甲府:朗月堂書店,1927)。
岑詠芳撰。「以起信論之如來藏乃依魏譯楞伽之誤譯而成誤解」。《楞伽經如來藏藏識一體二名之辨》。(碩士論文。: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組,民65)。
岑詠芳撰。「以起信論之如來藏思想乃來自魏譯的論證」。《楞伽經如來藏藏識一體二名之辨》。(碩士論文。: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組,民65)。
岑詠芳撰。「對大乘起信論之影響」。《楞伽經如來藏藏識一體二名之辨》。(碩士論文。: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組,民65)。
李世傑著。「大乘起信論的特質」。《印度大乘佛教哲學史》。(一版。台北市:新文豐,民71)。
李世鎮撰。「華嚴與地論、攝論、起信論」。《法藏之法界緣起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民78)。
李正覺著。「《大乘起信論》是怎樣的一部書?」。《圖解佛教:佛教文化百科1000問》。(第二版。中國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11)。
李正覺編著。「《大乘起信論》是怎的樣一部書?」。《佛教百科全書》。(第一版。中國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07)。
李永亮。「《大乘起信論》義理與儒家義理的會通」。《馬一浮儒佛會通思想研究》。(博士論文。:山東大學,2012):頁112-115。
李伯元。「《大乘起信論》的玄妙唯心思想」。《杜順圓教思想研究》。(博士論文。:東海大學哲學系,2001)。
李炳南著述。「大乘起信論五分體系略表」。《講經表解. 下》。(初版。台中市:青蓮,民82)。
李炳南著述。「大乘起信論講表」。《講經表解. 下》。(初版。台中市:青蓮,民82)。
李炳南著述。「大乘起信論講表」。《講經表解. 下》。(初版。台中市:青蓮,民82)。
李淳玲撰。「起信論所云之『真如心』是否滿足淨法生因之要求,而成為『轉識成智』之依據?」。《論「佛說無我」後一切法存在的問題》。(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民69)。
李淳玲撰。「起信論所云開二門之『一心』是否可能作為一切法存在之根源?」。《論「佛說無我」後一切法存在的問題》。(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民69)。
李富華等著。「《大乘起信論》的爭論」。《佛教學》。(北京第一版。中國北京:當代世界,2000)。
李智浩。「李提摩太對《大乘起信論》的詮釋」。《佛教與基督教對話》。(北京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5)。
李琳華編著。「『大乘起信論』之『信』」。《如來藏識》。(台北縣新店市:常春樹,民79)。
李順吉編著。「大乘起信論」。《佛教經典解說》。(台北縣新店市:常春樹,民75)。
李箕永著。「大乘起信論疏記會本」。《元曉思想 1 世界觀》。(圓音閣,1967)。
李廣良。「唯識與《起信》」。《太虛唯識學思想研究》。(博士論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頁54-66。
李廣良著。「《起信論》的近代境遇」。《心識的力量:太虛唯識學思想研究》。(第一版。中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4)。
李廣良著。「《起信論》的唯識學闡釋」。《心識的力量:太虛唯識學思想研究》。(第一版。中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4)。
李廣良著。「系統佛學中的《起信論》」。《心識的力量:太虛唯識學思想研究》。(第一版。中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4)。
李慶餘著。「真心思想與《大乘起信論》」。《大乘佛學的發展與圓滿:牟宗三先生對佛家思想的詮釋》。(初版。台北市:臺灣學生,2003)。
村上專精。「印度哲學-大乘起信論講義」。《哲學館講義錄. 第1期 第2年級》。(東京:哲學館)。
村上專精。「起信論達意」。《佛教講演集:第二回夏期講習會》。(東京:鴻盟社,1903)。
村上專精。「起信論講義」。《哲學館講義錄 佛教科16輯》。
村上專精著。「大乘起信論の來歷」。《佛教唯心論》。(大阪:創元社,1943):頁286-309。
村上專精著。「流支、真諦等傳來の地論宗、摂論宗及び起信論に於ける真理觀」。《佛教統一論. 第2編:原理論》。(東京:金港堂,1905):頁209-247。
村上專精著。「起信論」。《佛教概論》。(東京:光融館,1909):頁233-252。
村上專精著;釋印海譯。「大乘起信論之來歷」。《佛教唯心論概論》。(初版。台北市:慧日講堂,民66)。
村上專精著;釋印海譯。「大乘起信論之來歷」。《法印集. 12:佛教唯心論概論》。(初版。台北市:嚴寬祜文教基金會,2004)。
杜一心編著。「《起信論》中有哪些思想影響禪宗的發展?」。《圖解禪宗:禪宗圖文百科1000問》。(第二版。中國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11)。
杜繼文,魏道儒著。「《起信論》與禪的理論模式」。《中國禪宗通史》。(第一版。中國南京:江蘇古籍,1993)。
杜繼文著。「《大乘起信論》的“一心二門”:中國佛教哲學大綱」。《漢譯佛教經典哲學(下卷)》。(第一版。中國南京:江蘇人民,2008)。
杜繼文著。「《大乘起信論》述評」。《中國佛教與中國文化》。(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3)。
杜繼文著。「評元曉關藍《大乘起信論》的疏解」。《中國佛教與中國文化》。(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3)。
沖本克己。「起信論と禪宗」。《禪思想形成史の研究》。(京都:花園大學國際禪學研究所,1998)。
肖平著。「由《大乘起信論》真偽問題引起的論爭」。《近代中國佛教的復興:與日本佛教界的交往錄》。(第一版。中國廣東:廣東人民,2003)。
良恭撰。「大乘起信論義記講義9卷」。《智山全書. 第16卷》。(京都:智山全書刊行會,1965)。
見登子。「大乘起信論同異略集 2卷」。《韓國佛教全書 3 新羅時代篇3》。
見登之補。「大乘起信論同異略集 2卷」。《韓國佛教全書. 第3冊》。(서울:東國大學校出版部,1980)。
赤沼智善論文集刊行會編。「起信論の真如に就いて」。《赤沼智善論文集. 第2卷》。(名古屋:破塵閣,1939):頁517-540。
赤沼智善論文集刊行會編。「起信論の唯心說」。《赤沼智善論文集. 第2卷》。(名古屋:破塵閣,1939):頁66-68。
周永西。「試辨如來藏思想與大乘起信論的基本差別」。《大靈山:靈山佛學研究會論文選. 第三集》。
周艾綸撰。「《大乘起信論》的影響: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從宋代默照禪探討諸宗融合的實踐:以宏智正覺為主,真歇清了為輔》。(畢業論文。:中華佛學研究所,民97)。
周志煌著。「唯識與如來藏交涉之一—《大乘起信論》真偽問題之論辯」。《唯識與如來藏》。(初版。台北市:文津,1998)。
周志煌撰。「『唯識』與『如來藏』交涉之一──《大乘起信論》真偽問題之論辯」。《民初佛學「唯識」與「如來藏」之交涉:以支那內學院與武昌佛學院之法義論諍為核心的開展》。(碩士論文。: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84)。
周叔迦著。「《大乘起信論內義略探記》一卷」。《周叔迦佛學論著全集. 第五冊》。(北京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6)。
周叔迦著。「《大乘起信論同異略集》二卷」。《周叔迦佛學論著全集. 第五冊》。(北京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6)。
周叔迦著。「《大乘起信論別記》一卷」。《周叔迦佛學論著全集. 第五冊》。(北京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6)。
周叔迦著。「《大乘起信論略述》二卷」。《周叔迦佛學論著全集. 第五冊》。(北京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6)。
周叔迦著。「《大乘起信論疏》二卷」。《周叔迦佛學論著全集. 第五冊》。(北京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6)。
周叔迦著。「《大乘起信論義記》一卷」。《周叔迦佛學論著全集. 第五冊》。(北京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6)。
周叔迦著。「《大乘起信論義記》七卷」。《周叔迦佛學論著全集. 第五冊》。(北京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6)。
周叔迦著。「《大乘起信論義疏》四卷」。《周叔迦佛學論著全集. 第五冊》。(北京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6)。
周叔迦著。「《大乘起信論廣釋》二卷」。《周叔迦佛學論著全集. 第五冊》。(北京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6)。
周叔迦著。「《起信論一心二門大意》一卷」。《周叔迦佛學論著全集. 第五冊》。(北京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6)。
周貴華著。「《大乘起信論》的心性如來藏思想特徵」。《唯識、心性與如來藏》。(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6)。
周貴華著。「《楞伽經》對《大乘起信論》的心性如來藏思想的影響」。《唯識、心性與如來藏》。(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6)。
宗性上人研究會。「起信論別記要文抄ヲ抄ス」。《宗性上人關係資料集. 第1部 第1集》。(奈良:宗性上人研究會,1956):頁75。
宗曉編。「天台教與起信論融會章一篇」。《四明尊者教行錄》。
岡本かの子著。「大乘起信論より(第十講)」。《綜合佛教聖典講話》。(東京:交蘭社,1934):頁113。
岡本かの子著。「大乘起信論より」。《光をたづねて》。(東京:大東出版社,1943):頁166-172。
岡田宜法著。「起信論又は華嚴の真如と佛性又は法性」。《道元禪師の思想》。(東京:井田書店,1944):頁29。
岩野真雄編。「大乘起信論」。《國譯一切經:論集部. 五》。(東京:大東出版社,1938)。
性聰。「大乘起信論疏筆削記會編 4卷」。《韓國佛教全書 8 朝鮮時代篇2》。
杭州佛學院編。「《大乘起信論》教學大綱」。《杭州佛學院文件選編》。(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9)。
東北帝國大學心理學研究室編。「起信論の現識」。《表象の心理學》。(東京:東宛書房,1937)。
東京大學佛教青年會編。「大乘起信論」。《佛教聖典》。(改訂版。東京:三省堂出版,1955):頁253-268。
東京帝大佛教青年會編。「大乘起信論」。《青年佛教叢書. 第17編:佛教聖典の解說》。(東京:三省堂,1939):頁175-179。
東京帝國大學佛教青年會編。「大乘起信論」。《佛教聖典》。(東京:三省堂,1934):頁471-504。
林士琛。「闡述《大乘起信論》真心系統之要義」。《佛家之存有論》。(博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1984)。
林孟蓉撰。「起信論離染」。《明清禪宗「牧牛詩組」之研究》。(博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6)。
林晏琳。「《原人論》以《起信論》作為判教的標準」。《圭峰宗密《原人論》研究》。(博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2012)。
松本文三郎著。「起信論に就いて」。《佛典乃研究》。(東京:丙午出版社,1914):頁1-48。
松本文三郎著。「起信論の支那撰述說に就いて」。《佛教史の研究》。(京都:弘文堂書房,1927):頁134-162。
松本文三郎著。「起信論の譯者と其註疏」。《佛典乃研究》。(東京:丙午出版社,1914):頁51-69。
松本文三郎著。「起信論後語」。《佛典乃研究》。(東京:丙午出版社,1914):頁49-50。
松田和信。「『大乘起信論』とMahadharmadarsa」。《チベット佛教と社會》。(東京:春秋社,1986):頁269-290。
松田福一郎編。「宋刊本大乘起信論疏卷下之二(高山寺本)」。《不空菴常住古鈔舊槧錄》。(東京:大塚巧藝社,1943):頁29。
松濤誠廉著。「三論と起信論」。《佛教における信と行》。(日本京都市:平樂寺,昭和42)。
松濤誠廉著。「起信論の觀について」。《佛教における信と行》。(日本京都市:平樂寺,昭和42)。
松濤誠廉著。「起信論思想の體系と年代」。《佛教における信と行》。(日本京都市:平樂寺,昭和42)。
松濤誠廉著。「馬鳴と起信論」。《佛教における信と行》。(日本京都市:平樂寺,昭和42)。
武覺超。「『九品往生義』と起信論」。《元三慈惠大師の研究》。(同朋舍,1984)。
武覺超。「天台口傳法門と起信論:九識說の基調とその種種相」。《叡山佛教研究:獅子王教授喜壽記念》。(京都:永田文昌堂,1974):頁226-242。
武覺超。「安然和尚と起信論──菩提心を中心に──」。《安然和尚の研究》。(同朋舍,1979)。
河口秋次著。「阿彌陀の名目起信論に始るとする事」。《破聖敵》。(丸龜:弘聖寺,1904)。
河野重雄。「大乘起信論に說く眾生心の意義」。《佛教と文化:中川善教先生頌德記念論集》。(京都:同朋舍出版,1983):頁353-364。
法藏。「大乘起信論別記(選)]」。《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 第二卷第二冊》。(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1981-)。
法藏。「大乘起信論別記(選)]」。《佛教歷代高僧名著精選附略傳記(一)》。(台北市:法輪)。
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選卷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 第二卷第二冊》。(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1981-)。
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選卷一)」。《佛教歷代高僧名著精選附略傳記(一)》。(台北市:法輪)。
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國譯一切經. 和漢撰述部諸宗部4下》。(東京:大東出版社,1978)。
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序」。《佛光教科書. 12:佛教作品選錄》。(初版。台北縣三重市:佛光文化,1999)。
法藏述;玉城康四郎譯。「大乘起信論義記」。《國譯一切經:和漢撰述. 47−2:諸宗部. 4下》。(東京:大東出版社,1978)。
祁志祥著。「《大乘起信論》:“樂念真如法”」。《中國佛教美學史》。(第一版。中國北京:北京大學,2010)。
邱湘凌。「《大乘起信論》有三種發心層次」。《《華嚴經》的菩提心思想》。(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2006):頁96-98。
金思良撰。「太虛與大乘起信論考證者的衝突」。《太虛大師近代中國佛教復興運動的理念與實踐(1890-1947)》。(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民86)。
金倉圓照著。「『起信論』との關係」。《馬鳴の研究》。(京都:平樂寺書店,1966):頁88-91。
金倉圓照著。「如來藏緣起と起信論」。《インド哲學史》。(日本京都市:平樂寺,1990)。
長尾雅人。「井筒さんの『起信論』哲學」。《井筒俊彥著作集 別卷 對談鼎談集.著作目錄 付錄12》。
阿部和雄。「英譯『大乘起信論』をめぐって」。《序跋文篇/雜篇/問答篇/草稿篇(鈴木大拙全集 35) 月報 35》。
亮汰述。「大乘起信論序鈔」。《續豐山全書. 第6卷:宗乘部. 第6》。(東京:續豐山全書刊行會,1978)。
信海撰。「起信義記察要1卷」。《智山全書. 第16卷》。(京都:智山全書刊行會,1965)。
前川健一。「真如觀はやすかりぬべき物也:『起信論本疏聽集記』に於ける喜海說」。《東アジア佛教――その成立と展開:木村清孝博士還曆記念論集》。(東京:春秋社,2002):頁279-300。
前田專學編。「行の內發性──『大乘起信論』の人間觀」。《東洋における人間觀:インド思想と佛教を中心として》。(初版。日本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會,1987)。
前田慧雲著。「大乘起信論著者に就ての疑」。《修養と研究》。(東京:井冽堂,1905):頁176-185。
南魁。「性覺:“心造法界”延續了《大乘起信論》的“一心開二門”思維架構」。《佛教宇宙論的中國化》。(碩士論文。:遼寧大學,2012):頁30-32。
姚長壽。「『往生論註』と『大乘起信論』」。《明末淨土教の研究》。(博士論文。:佛教大學,1996):頁144-211。
柏木弘雄。「『大乘起信論』における法と義」。《佛教における法の研究:平川彰博士還曆記念論集》。(東京:春秋社,1975):頁293-312。
柏木弘雄。「心真如と心生滅」。《佛教と心の問題》。(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80)。
柏木弘雄。「明惠上人門流における華嚴教學の一面:『起信論本疏聽集記』をめぐって」。《佛教教理の研究:田村芳朗博士還曆記念論集》。(東京:春秋社,1982):頁371-386。
柏木弘雄。「起信論支那撰述說の論據について」。《佛教研究論集》。(日本大阪市:清文堂,昭和50):頁393-404。
柏木弘雄。「勝鬘經と起信論」。《三經義疏論集》。(東京:望月一憲,1971)。
柏木弘雄。「曇延の『大乘起信論義疏』について」。《インド思想と佛教:中村元博士還曆記念論集》。(東京:春秋社,1973)。
柏木弘雄譯。「大乘起信論」。《大乘佛典》。(東京:筑摩書房,1982)。
柏木弘雄譯。「大乘起信論」。《佛典. II》。(3版。日本東京都:竺摩書房,昭和41)。
柳田聖山。「『大乘起信論』價值の世界を越えて」。《無の探求「中國禪」》。(東京:角川書店,1997)。
洪文雄。「《大乘起信論新釋》中的生滅相表」。《唐人楷書的文化意涵》。(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4):頁75-82。
洪修平,許穎著。「《大乘起信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佛學問答》。(第一版。中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9)。
洪修平主編。「《大乘起信論》(真諦譯)(全選)」。《儒佛道哲學名著選編》。(第一版。中國南京:南京大學,2006)。
洪啟嵩,黃啟霖主編。「大乘起信論講義序」。《當代中國佛教大師文集(七):圓瑛文集》。(台北市:文殊,民76-77)。
洪啟嵩,黃啟霖主編。「書起信論海東疏記後」。《當代中國佛教大師文集(一):楊仁山文集》。(台北市:文殊,民76-77)。
洪啟嵩,黃啟霖主編。「起信與禪──對於大乘起信論來歷的探討」。《當代中國佛教大師文集(八):呂澂文集》。(台北市:文殊,民76-77)。
洪啟嵩,黃啟霖主編。「起信論法數別錄跋」。《當代中國佛教大師文集(一):楊仁山文集》。(台北市:文殊,民76-77)。
洪啟嵩,黃啟霖主編。「起信論真妄生滅法相圖跋」。《當代中國佛教大師文集(一):楊仁山文集》。(台北市:文殊,民76-77)。
洪啟嵩,黃啟霖主編。「起信論證果」。《當代中國佛教大師文集(一):楊仁山文集》。(台北市:文殊,民76-77)。
洪啟嵩,黃啟霖主編。「會刻古木起信論義記緣起」。《當代中國佛教大師文集(一):楊仁山文集》。(台北市:文殊,民76-77)。
洪德美撰。「《大乘起信論》」。《宗喀巴佛性思想之論述》。(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6):頁26-28。
秋山悟庵編。「大乘起信論兩譯勝義」。《坦山和尚全集》。(東京:光融館,1909):頁246-269。
胡春業。「《大乘起信論》與《宗鏡錄》的心性義理特徵」。《禪學研究. 第七輯》。(中國南京:江蘇人民,1992-)。
胡順萍撰。「『大乘起信論』之一心開二門」。《宗密教禪一致思想之形成與影響》。(博士論文。: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民85)。
胡順萍撰。「起信論之如來藏義」。《六祖壇經思想之承傳與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民77)。
胡順萍撰。「起信論之無念義」。《六祖壇經思想之承傳與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民77)。
胡順萍撰。「起信論之無相修行」。《六祖壇經思想之承傳與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民77)。
范觀瀾主編;釋常惺等著。「大乘起信論講要」。《華嚴文匯. 上》。(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7)。
韋漢傑。「《楞伽經》對《起信論》的一些影響」。《志蓮文化集刊(第六期)》。(第一版。香港九龍:志蓮淨苑,2005-)。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編。「大乘起信論」。《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彙編 (1963-2000)》(嘉義縣:香光書鄉出版社,2001年):頁940。
修羅挑天著。「起信論の幽靈」。《佛教より觀たる幽靈の正體》。(東京:中央出版社,1931):頁284-308。
原田秀泰著。「馬鳴の大乘起信論」。《淨土教教理之再檢討》。(新潟縣:淨土教研究所,1948):頁82-85。
原田秀泰著。「馬鳴の大乘起信論」。《開悟成佛を目標として全佛教の批判的研究》。(新潟縣:淨土教研究所,1953):頁111-114。
原坦山。「大乘起信論兩譯勝義」。《原坦山和尚全集》。
夏金華。「《起信論》與真如緣起」。《隋唐佛學三大核心理論的爭辯之研究》。(博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2003):頁37-47。
夏金華著。「《大乘起信論》與真如緣起」。《緣起 佛性 成佛:隋唐佛學三大核心理論的爭議之研究》。(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3)。
孫業成。「《起信論》的如來藏緣起要義」。《法藏圓融之“理”研究》。(博士論文。:蘇州大學,2009):頁96-98。
宮元啟一著;楊鴻儒譯。「大乘起信論」。《佛學經典指南》。(台北市:大展,民80)。
宮澤勘次。「觀經疏妙宗鈔と大乘起信論」。《四明知禮: 觀經疏妙宗鈔の研究》。(博士論文。:立正大學,1995)。
島地大等。「大乘起信論解題」。《國譯大藏經 論部 5》。
島地大等。「國譯大乘起信論」。《國譯大藏經 論部 5》。
島地大等譯。「大乘起信論」。《國譯大藏經:論部. 第5卷》。(東京:國民文庫刊行會,1921)。
徐文明。「《大乘起信論》唐譯本序研究」。《禪學研究. 第九輯》。(中國南京:江蘇人民,1992-)。
徐文明著。「地論師的興起和心性論的發展──兼論《大乘起信論》的主旨及其作者等問題」。《中土前期禪學思想史》。(第一版。中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4)。
徐文明著。「慧光法師的生卒年及其後學對《大乘起信論》出處的曲折說明」。《中土前期禪學思想史》。(第一版。中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4)。
徐榮愛。「『大乘起信論疏、別記』の一心義」。《新羅元曉の「金剛三昧經論」 -韓國初期禪思想の究明のための試論》。(博士論文。:大谷大學,2000):頁83-90。
海應撰。「起信論義記私記5卷」。《智山全書. 第16卷》。(京都:智山全書刊行會,1965)。
真諦譯;馬鳴菩薩造。「大乘起信論 一卷」。《房山石經(遼金刻經)第9冊》。
能海寛著;金子民雄監修;能海寛研究會編。「二十號『起信論達意』、『支那學史傳』、『馬氏思想學』、『開化及幸福關係論』、『忠孝活論』、『應用心理學』、『教育宗教關係論』、『妖怪學』、『實驗教』」。《能海寛著作集. 第11卷 下:大學講義錄と民俗》。(東京:USS出版,2008)。
袁宏禹。「唯識學與《大乘起信論》」。《王恩洋唯識學思想研究》。(碩士論文。:雲南師範大學,2007):頁36-48。
財團法人中台文教基金會編審。「大乘起信論」。《隨身法藏》。(南投縣埔里鎮:中台文教基金會,民88)。
財團法人台北市華嚴蓮社編著。「大乘起信論別記(選)」。《華嚴宗五祖論著精華》。(初版。台北市:華嚴蓮社,民87)。
「起信論疏 卷下 (北敦06119號背)」。《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82》。(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起信論註疏非詳略訣」。《紅爐反唾箚 卷下》。(木版。:土河宇平,1730)。
馬鳴;真諦。「大乘起信論 一卷」。《大藏經入門 -- 印度撰述部》。(香港:倡印社,1995):頁142。
馬鳴;真諦譯。「國譯 大乘起信論」。《國譯大藏經 論部第5卷》。
馬鳴造,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傳世藏書》。([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6)。
馬鳴著。「大乘起信論」。《渡邊照宏著作集. 第8卷:佛教聖典. 4》。(東京:筑摩書房,1982)。
高峰了州著。「『起信論』研究之經過」。《華嚴思想史》。(複刻版。日本京都市:百華苑,昭和51)。
高峰了州著。「性起と性具との混同.同別論の問題.澄觀.宗密の排拒.起信論研究」。《華嚴思想史》。(京都:興教書院,1942):頁453-458。
高峰了州著。「起信論研究の經過」。《華嚴思想史》。(京都:興教書院,1942):頁140-144。
高峰了州著。「馬鳴の大乘起信論の思想」。《華嚴思想史》。(京都:興教書院,1942):頁63-66。
高峰了州著。「馬鳴的『大乘起信論』的思想」。《華嚴思想史》。(複刻版。日本京都市:百華苑,昭和51)。
高峰了州著。「教判論の研究と義理分齊の組織についての考察.起信論の教學的立場について」。《華嚴思想史》。(京都:興教書院,1942):頁431-440。
高峰了州著。「智旭的『起信論』解釋」。《華嚴思想史》。(複刻版。日本京都市:百華苑,昭和51)。
高峰了州著。「袾宏の華嚴と淨土と禪との融合.德清の普賢三昧の默證.智旭の起信論解釋」。《華嚴思想史》。(京都:興教書院,1942):頁358-363。
高峰了州著;釋慧嶽譯。「『起信論』研究之經過」。《華嚴思想史》。(初版。台北縣新店鎮: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民68)。
高峰了州著;釋慧嶽譯。「馬鳴的『大乘起信論』的思想」。《華嚴思想史》。(初版。台北縣新店鎮: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民68)。
高峰了州著;釋慧嶽譯。「智旭的『起信論』解釋」。《華嚴思想史》。(初版。台北縣新店鎮: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民68)。
高島米峰著。「現代思潮と大乘起信論」。《物の力心の力》。(東京:實業之日本社,1934):頁27-38。
高振農。「《大乘起信論》簡論」。《宗教問題探索1985年文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1986)。
高振農著。「《大乘起信論》簡論」。《近現代中國佛教論:高振農佛學文集》。(第一版。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2)。
高崎直道。「魏譯『入楞伽經』の『如實修行』と『起信論』」。《知の邂逅―佛教と科學:塚本啓祥教授還曆記念論文集》。(東京:佼成出版社,1993):頁223-238。
高崎直道等著;李世傑譯。「『大乘起信論』之『信』」。《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68:如來藏思想》。(初版。台北縣中和市:華宇,民73-78)。
高崎直道等著;李世傑譯。「起信論說之『覺、不覺』義之位置」。《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68:如來藏思想》。(初版。台北縣中和市:華宇,民73-78)。
高淑慧。「《大乘起信論義記》」。《《華嚴經》明地菩薩之禪定修行:以華嚴宗之思想為主》。(碩士論文。: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2011):頁134-135。
高楠順次郎著。「馬鳴菩薩の起信論」。《親鸞聖人》。(東京:東京佛教學會出版部,1933)。
高勳。「與太虛就《大乘起信論》之真偽的論辯」。《王恩洋唯識學思想探微》。(碩士論文。:吉林大學,2009):頁20-24。
高觀如。「大乘起信論」。《中國佛教. 第三輯》。(第一版。中國上海:知識,1980-1989)。
高嶋米峰著。「マルキシズムと『大乘起信論』」。《佛教とはどんなものか》。(東京:學風書院,1955):頁64-74。
高嶋米峰著。「マルキシズムと『大乘起信論』」。《佛教の全貌》。(東京:學風書院,1957):頁64-74。
高嶋米峰著。「マルキシズムと『大乘起信論』」。《佛教入門》。(東京:學風書院,1956):頁64-74。
高嶋米峰著。「現代思潮と大乘起信論」。《修養四十日》。(東京:學風書院,1955):頁38-51。
高嶋米峰著;增田貞三編。「現代思潮と大乘起信論」。《毎日の修養》。(東京:學風書院,1957):頁38-51。
曼殊著。「大乘起信論真如門」。《漢英三昧集》。(東京:陳辟,1915)。
國民文庫刊行會編。「大乘起信論」。《國譯大藏經. 第18卷:論部. 第5卷》。(東京:國民文庫刊行會,1921)。
常盤大定著。「『大乘起信論』の真偽問題」。《支那佛教の研究. 續》。(東京:春秋社松柏館,1941)。
常盤大定著。「『大乘起信論』印度撰術卑見」。《支那佛教の研究. 續》。(東京:春秋社松柏館,1941)。
常盤大定著。「三たび『大乘起信論』印度撰術を論ず」。《支那佛教の研究. 續》。(東京:春秋社松柏館,1941)。
常磐大定著。「大乘起信論を論ず」。《馬鳴菩薩論:教界文豪》。(東京:金港堂,1905)。
張治江,成剛,汪澤源主編。「《大乘起信論》」。《佛教文化(上)》。(初版。高雄市:麗文文化,1995)。
張曼濤著。「大乘起信論之思想體系」。《佛教思想文集(1)》。(初版。台北市:大乘文化,民69)。
張華。「楊文會與《大乘起信論》」。《禪學研究. 第六輯》。(中國南京:江蘇人民,1992-)。
張華著。「以起信論為本的實踐意義」。《楊文會與中國近代佛教思想轉型:有音如雷,有氣如霞》。(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4)。
張華著。「楊文會與《大乘起信論》」。《楊文會與中國近代佛教思想轉型:有音如雷,有氣如霞》。(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4)。
張雲江。「真如心與如來藏之抉擇——唐君毅對《大乘起信論》與法相唯識學佛學道路的詮釋」。《大乘佛學的融攝與超越:論唐君毅對中國佛教思想的哲學詮釋》。(博士論文。:中國人民大學,2008):頁134-192。
張愛順。「『起信論義記』」。《法藏教學の思想史的研究》。(博士論文。:佛教大學,1993):頁656-658。
張愛順。「法藏と起信論」。《法藏教學の思想史的研究》。(博士論文。:佛教大學,1993):頁1317-1336。
張瑞良撰。「大乘起信論概述」。《緣起觀》。(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民56)。
張聖嚴(釋聖嚴)著。「楞伽經および起信論と智旭」。《明末中國佛教の研究:特に智旭を中心として》。(日本東京都:山喜房佛書林,昭和50)。
曹潤鎬。「『起信論疏』の成立について」。《『圓覺經』と宗密の「圓覺思想」》。(博士論文。:東京大學,1998):頁53-55。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日本宗教大講座. 9:聖典綱要III》。(東京:東方書院)。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日本宗教大講座. 第8 佛教篇 [第6]》。(東京:東方書院,1927)。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日本宗教講座. 3:佛教II》。(東京:東方書院,1934)。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支那撰述考」。《佛書研究》。(復刻版。日本東京都:名著普及會,昭和56)。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註釋書(一)」。《佛書研究》。(復刻版。日本東京都:名著普及會,昭和56)。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註釋書(二)」。《佛書研究》。(復刻版。日本東京都:名著普及會,昭和56)。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註釋書(三)」。《佛書研究》。(復刻版。日本東京都:名著普及會,昭和56)。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註釋書(四)」。《佛書研究》。(復刻版。日本東京都:名著普及會,昭和56)。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註釋書(五)」。《佛書研究》。(復刻版。日本東京都:名著普及會,昭和56)。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註釋書(六)」。《佛書研究》。(復刻版。日本東京都:名著普及會,昭和56)。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註釋書(七)」。《佛書研究》。(復刻版。日本東京都:名著普及會,昭和56)。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註釋書(八)」。《佛書研究》。(復刻版。日本東京都:名著普及會,昭和56)。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註釋書(九)」。《佛書研究》。(復刻版。日本東京都:名著普及會,昭和56)。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註釋書(十)」。《佛書研究》。(復刻版。日本東京都:名著普及會,昭和56)。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講述 第1回」。《日本宗教大講座. 第5卷》。(東京:東方書院,1927)。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講述」。《日本宗教大講座. 第19卷》。(東京:東邦書院,1927)。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講述」。《俱舍論概說》。(東方書院,1930)。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講義」。《日本宗教大講座. 第14卷》。(東京:東邦書院,1927)。
望月信亨。「順高の起信論聽集記と湛睿の教理抄」。《佛書研究》。(復刻版。日本東京都:名著普及會,昭和56)。
望月信亨著。「馬鳴造と傳へられる大乘起信論」。《佛教經典成立史論》。(京都:法藏館,1946):頁532-641。
望月信亭。「大乘起信論講述 第2回」。《日本宗教大講座. 第11卷》。(東京:東方書院,1928)。
望月信亭。「大乘起信論講述 第3回」。《日本宗教大講座. 第14卷》。(東京:東方書院,1928)。
望月信亭。「大乘起信論講述 第4回」。《日本宗教大講座. 第16卷》。(東京:東方書院,1928)。
梁啟超,黃懺華,蔣維喬著。「《大乘起信論考證》序」。《中國佛教十六講》。(第一版。中國北京:長征,2008)。
梁啟超。「大乘起信論考證序」。《中國佛教研究史》。(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4)。
梁啟超著。「大乘起信論考證序」。《佛學研究十八篇》。(三版。台北市:臺灣中華,民60)。
梁啟超撰;陳士強導讀。「《大乘起信論考證》序」。《佛學研究十八篇》。(第一版。中國上海:上海古籍,2001)。
梅原真隆著。「起信論」。《教行信證新釋. 結卷》。(滑川:專長寺文書傳道部發行所,1959):頁594-602。
清水信順著。「起信論」。《通俗佛教要義:道德涵養》。(養心會,1914)。
郭朋。「《大乘起信論》及其思想」。《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濟南:齊魯出版社,1986)。
郭朋著。「《大乘起信論》及其思想」。《中國佛教思想史. 上卷: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思想》。(第一版。中國福州:福建人民,1994)。
郭朋著。「真如『受熏』與『起信論』」。《印順佛學思想研究》。(初版。台北市:正聞,民81)。
野依秀市著。「馬鳴と起信論」。《印度佛教史講話》。(東京:秀文閣書房,1934):頁143-146。
野依秀市著。「龍樹.無著.世親.馬鳴と起信論」。《誰にもわかる佛教の解說》。(東京:世界佛教協會,1954):頁109-115。
陳明聖撰。「《壇經》中的《大乘起信論》思想」。《敦博本《六祖壇經》的禪學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民94):頁58-68。
陳松柏撰。「《起信論》之真常心理論」。《憨山禪學之研究:以自性為中心》。(博士論文。: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民85)。
陳芷燁。「《起信論》系統的特殊貢獻及如來藏的不違佛法義」。《現代新儒家對傳統佛學的詮釋與借鑒》。(博士論文。:湘潭大學,2008):頁96-102。
陳芷燁。「牟宗三與歐陽競無、呂澂等有關《楞伽經》、《起信》爭論」。《現代新儒家對傳統佛學的詮釋與借鑒》。(博士論文。:湘潭大學,2009)。
陳寅恪。「梁譯大乘起信論偽智愷序中之真史料」。《金明館叢稿二編》。(臺北市:里仁書局,1981):頁132-136。
陳寅恪。「梁譯大乘起信論偽智愷序中之真史料」。《現代佛學大系. 53:梁啟超選集. 陳寅恪選集. 選堂選集. 陳援庵選集》。(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1-73)。
陳寅恪。「梁譯大乘起信論偽智愷序中之真史料」。《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陳寅恪。「梁譯大乘起信論偽智愷序中之真史料」。《陳寅恪先生論文集》。(臺北縣:文理出版社,1977):頁1343-1347。
陳紹聖。「試論牟宗三對法藏三性思想與《大乘起信論》心意識交涉之探論」。《2003年佛學論文獎學金得獎論文集》。(台中市:台灣省台中市正覺堂,2003)。
陳朝曙著。「《大乘起信論》──馬鳴宗」。《楊仁山傳》。(第一版。中國北京:當代中國,2011)。
陳雁姿。「《大乘起信論》心意識說之探析」。《志蓮文化集刊(創刊號)》。(第一版。香港九龍:志蓮淨苑,2005)。
陳運星撰。「『八條目』之詮釋,賦以《大乘起信論》之『一心開二門』之詮釋格局」。《儒道佛三教調合論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會通思想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民80)。
陳運星撰。「德清註疏佛教諸經論,概以『《楞伽經》──《大乘起信論》』的格局來貫串」。《儒道佛三教調合論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會通思想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民80)。
陳燕珠著。「大乘起信論一卷」。《新編補正房山石經題記彙編》。(初版。台北縣永和市:覺苑,1995)。
陳麗馨。「《大乘起信論》之『一心開二門』」。《「三界唯心」的多元詮釋與意義》。(碩士論文。: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班,2009):頁111-118。
陳継東。「佛教思想の基盤:『大乘起信論』と華嚴思想」。《楊文會研究:清末における中國佛教の復古と綜合》。(博士論文。:東京大學,1999):頁186-202。
傅偉勳著。「《大乘起信論》義理新探」。《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初版。台北市:東大圖書,民75-84):頁265-304。
勝又俊教。「大乘起信論の研究」。《佛教大學講座 5》。(東京:熊崎閑由,1934)。
勝又俊教。「大乘起信論の研究」。《佛教大學講座. 第7》。(東京:佛教年鑑社,1935)。
勝又俊教。「大乘起信論の研究』」。《佛教大學講座 第4: 聖典編》。([佛教年鑑社],[1933-1935])。
勝又俊教著。「楞伽經起信論における心意識說」。《佛教における心識說の研究》。(日本東京都:山喜房佛書林,昭和36)。
富士川游著。「大乘起信論講話」。《富士川游著述選. 第5卷:講錄》。(東京:中山文化研究所,1942)。
普明燈淺解。「馬鳴菩薩所著大乘起信論所論念佛之事」。《阿彌陀經淺解》。(高雄縣鳳山市:鳳山龍山寺,民39)。
智愷造。「起信論序」。《序語類要》。([出版者不明],天和3[1683])。
智愷造。「起信論序」。《類要》。([出版者不明],天和3[1683])。
曾其海編著。「馬鳴《大乘起信論》(節選)」。《天台宗基礎佛典提要》。(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10)。
曾嵩山撰。「起信論一心法界」。《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補義, 又名, 一乘成佛道理華嚴法界緣起論》。(初版。台北市:小報文化,民84)。
森川達也。「山でら讀書會−「大乘起信論」をよむ」。《いのちと〈永遠〉:宗教への希求》。(初版。:審美社,1995)。
森田龍僊著。「大乘起信論と諸家の釋義」。《釋摩訶衍論之研究》。(京都:藤井佐兵衛,1935):頁601-662。
森田龍僊著。「大乘起信論の真儀」。《釋摩訶衍論之研究》。(京都:藤井佐兵衛,1935):頁708-740。
森田龍僊著。「大乘起信論の翻譯」。《釋摩訶衍論之研究》。(京都:藤井佐兵衛,1935):頁689-707。
森田龍僊著。「大乘起信論一部の槪觀」。《釋摩訶衍論之研究》。(京都:藤井佐兵衛,1935):頁77-116。
森田龍僊著。「起信論の破邪門」。《秘密佛教の研究》。(京都:六大新報社,1930):頁141-150。
渡邊明照。「大乘起信論における無名染法の意義」。《東西における知の探究:峰島旭雄教授古稀記念論集》。(東京:北樹出版,1998)。
湛睿編。「起信論義記教理抄十九卷」。《大日本佛教全書 94》。
湯次了榮著。「大乘起信論」。《佛教原理論》。(東京:叢文閣,1940):頁182-187。
湯次了榮著;豐子愷譯。「大乘起信論解題」。《世界佛學名著譯叢. 27:佛典研究(初編)》。(初版。台北縣中和市:華宇,民77)。
程剛編著。「《大乘起信論》」。《佛教入門》。(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1999)。
程恭讓著。「《大乘起信論》疑偽說」。《抉擇于真偽之間:歐陽竟無佛學思想探微》。(第一版。中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0)。
程恭讓著。「《大乘起信論》疑偽說」。《歐陽竟無佛學思想研究》。(臺一版。台北市:新文豐,2000)。
程恭讓著。「牟宗三《大乘起信論》一心開二門說辨正」。《華梵之間》。(第一版。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7)。
結城令聞。「大乘起信論」。《現代佛教講座. 第5卷:聖典.高僧篇》。(東京:角川書店,1955):頁284-290。
結城令聞。「華嚴鳳潭の研究──特に起信論幻虎錄を中心として──」。《干潟博士古稀記念論文集》。(福岡:干潟博士古稀記念會,1964):頁549-560。
順高編。「起信論本疏聽集記」。《大日本佛教全書 92.93》。
順高編。「起信論別記聽集記四卷」。《大日本佛教全書 93》。
須永梅尾著。「マニ教と大乘起信論との間」。《異界と常世》。(千葉:樂瑯書院,2013)。
馮煥珍。「《起信論》非佛教“說的教理學反省」。《融通孔佛:一代佛學大師歐陽竟無》。(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4[民93])。
馮學成著。「心真如門和心生滅門──《大乘起信論》的意識魔方」。《心的世界:佛學.心理學.禪》。(第一版。中國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8)。
黃守正。「《大乘起信論》的運用」。《明代《楞伽經》注疏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2010):頁83-84。
黃守正。「《大乘起信論》的運用與調和」。《明代《楞伽經》注疏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2010):頁108-110。
黃卓越主編。「《大乘起信論》」。《中國佛教大觀. 上》。(第二版。中國哈爾濱:哈爾濱,2002)。
黃夏年。「二十世紀《大乘起信論》研究述評」。《華林(第一卷)》。(北京:中華書局,2001):頁309-326。
黃夏年主編。「大乘起信論對禪宗的形成有何作用?」。《禪宗三百題》。(初版。台北市:建安,1996)。
黃連忠著。「宗密一心論與起信論的體系」。《宗密的禪學思想》。(台一版。台北市:新文豐,民84)。
黃連忠撰。「《大乘起信論》體相用範疇對禪宗思想的影響」。《禪宗公案體相用思想之研究:以《景德傳燈錄》為中心》。(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0[民89])。
黃連忠撰。「宗密一心論與起信論的體系」。《宗密禪教一致與和會儒道思想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83)。
黃雪慧。「《大乘起信論》大乘佛法之行」。《楊仁山居士儒釋道思想之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99)。
黃雪慧。「《大乘起信論》的洗滌」。《楊仁山居士儒釋道思想之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99)。
黃雪慧。「佛教生涯《大乘起信論》的牽引」。《楊仁山居士儒釋道思想之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99)。
黃懺華。「大乘起信論底真如緣起學說」。《現代佛教學術叢刊(53):佛教根本問題研究(一)》。(初版。台北市:大乘文化,1980):頁241-250。
黃懺華著。「大乘起信論底真如緣起學說」。《佛學叢話》。(初版。台北市:佛教,民67)。
圓香等著。「起信論海東疏刊行序」。《經論指南:藏經序文選譯》。(初版。台北市:佛光,1996)。
塚本啟祥教授還曆記念論文集刊行會編集。「魏譯『入楞伽經』の『如實修行』と『起信論』」。《塚本啟祥教授還曆記念論文集:知の邂逅--佛教と科學》。(日本東京都:佼成,平成5)。
塚本善隆等編。「厭世觀の克服―『大乘起信論』」。《佛教の思想. 第7卷》。(東京:角川書店,1969):頁227-243。
會泉大師全集編輯委員會。「大乘起信論科要」。《會泉大師全集》。(新加坡:南洋佛學書局,1966)。
業露華著。「《大乘起信論》是怎樣的一部書?」。《佛教小百科:歷史》。(第一版。中國鄭州:大象,2005)。
業露華著。「《大乘起信論》是怎樣的一部書?」。《佛教百科:歷史卷》。(第一版。台北市:雲龍,2005)。
楊仁山著。「起信論證果」。《等不等觀雜錄》。(初版。台北市:新文豐,民75)。
楊仁山著;劉靜嫻,余晉點校。「《起信論》證果」。《楊仁山居士文集》。(第一版。中國合肥:黃山書社,2006)。
楊仁山著;劉靜嫻,余晉點校。「《起信論真妄生滅法相圖》跋」。《楊仁山居士文集》。(第一版。中國合肥:黃山書社,2006)。
楊仁山著;劉靜嫻,余晉點校。「《起信論疏法數別錄》跋」。《楊仁山居士文集》。(第一版。中國合肥:黃山書社,2006)。
楊仁山著;劉靜嫻,余晉點校。「書《起信論海東疏記》後」。《楊仁山居士文集》。(第一版。中國合肥:黃山書社,2006)。
楊仁山著;劉靜嫻,余晉點校。「會刊古本《起信論義記》緣起」。《楊仁山居士文集》。(第一版。中國合肥:黃山書社,2006)。
楊文會撰;周繼旨校點。「書起信論海東疏記後」。《楊仁山全集》。(第一版。中國合肥:黃山書社,2000)。
楊文會撰;周繼旨校點。「起信論真妄生滅法相圖跋」。《楊仁山全集》。(第一版。中國合肥:黃山書社,2000)。
楊文會撰;周繼旨校點。「起信論疏法數別錄跋」。《楊仁山全集》。(第一版。中國合肥:黃山書社,2000)。
楊文會撰;周繼旨校點。「起信論證果」。《楊仁山全集》。(第一版。中國合肥:黃山書社,2000)。
楊文會撰;周繼旨校點。「會刊古本起信論義記緣起」。《楊仁山全集》。(第一版。中國合肥:黃山書社,2000)。
楊白衣著。「大乘起信論的思想」。《印度佛教概說》。(台南市:法音,民48)。
楊維中著。「攝論學派及《大乘起信論》的傳播」。《中國唯識宗通史(上)》。(第一版。中國南京:鳳凰,2008)。
楊鋒兵著。「《大乘起信論》」。《禪學研究徑路初探》。(北京第一版。中國北京:線裝書局,2010)。
道空撰。「起信義記道空記2卷」。《智山全書. 第16卷》。(京都:智山全書刊行會,1965)。
道重信教著。「大乘起信論早分り」。《人生を歩み行く道》。(東京:中央出版社,1928):頁175-192。
道重信教著。「大乘起信論梗概」。《普濟法話集. 第1輯》。(東京:普濟法話集刊行會,1926):頁442-451。
鈴木大拙。「本經と『起信論』と禪宗」。《鈴木大拙全集. 第14卷:禪とは何ぞや,禪學への道,禪》。(東京:岩波書店,1969)。
鈴木大拙。「英文「大乘起信論」自序(M33)」。《鈴木大拙全集 別卷1 補遺1》。
鈴木大拙。「英文『大乘起信論』自序」。《鈴木大拙全集 30》。
鈴木大拙著。「本經と起信論と禪宗」。《禪とは何か》。(東京:角川書店,1954)。
鈴木大拙著。「本經と起信論と禪宗」。《禪とは何ぞや》。(東京:大雄閣,1930)。
頓慧著;小栗栖香頂校。「『起信論』ノ廣ク魔事ヲ弁ズル下『義記』ノ十事五對」。《教行信證真佛土化身土卷講義》。(東京:光融館,1910):頁128。
頓慧著;小栗栖香頂校。「『起信論』引意」。《教行信證真佛土化身土卷講義》。(東京:光融館,1910):頁127。
實叉難陀。「大乘起信論」。《禪宗十三經》。(第一版。中國北京:國際文化,1994)。
廖明活著。「瑜伽行教學的形成和傳入、以及《大乘起信論》的真心思想」。《中國佛教思想述要》。(初版。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
廖恆賢。「質疑《起信論》」。《近代法相唯識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99):頁81-84。
廖鍾慶。「大乘起信論之『一心開二門』的義理規模」。《哲學論集》。(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3):頁675-688。
蜷川龍夫著。「大乘起信論講義」。《起信哲學》。(東京:宗教研究會,1905):頁221-。
蜷川龍夫著。「本論(二)(起信論の內容)」。《起信哲學》。(東京:宗教研究會,1905)。
蜷川龍夫著。「起信論と吠擅多の梵論との關係」。《起信哲學》。(東京:宗教研究會,1905):頁60-。
裴春苓撰。「《新唯識論》『即用顯體』與《起信論》『一心二門』義的異同」。《熊十力《新唯識論》與佛教義理融攝的問題探討》。(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民89)。
褚柏思著。「起信論講者慈舟大師」。《佛門人物志》。(台北市:傳記文學,民62)。
趙亮杰著。「修改起信論符合己意違背論旨」。《正本清源論》。(初版。台北市:新文豐,民65)。
趙春蘭撰。「《大乘起信論》『一心二門三大』格局之通用性」。《從憨山德清思想探討其夢遊詩:以〈山居詩〉為重心》。(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87)。
趙春蘭撰。「《大乘起信論》與中國佛學」。《從憨山德清思想探討其夢遊詩:以〈山居詩〉為重心》。(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87)。
趙春蘭撰。「《起信論直解》之性相會通的詮釋體系」。《從憨山德清思想探討其夢遊詩:以〈山居詩〉為重心》。(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87)。
趙春蘭撰。「『八條目』之詮釋,賦以《大乘起信論》『一心開二門』之詮釋格局」。《從憨山德清思想探討其夢遊詩:以〈山居詩〉為重心》。(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87)。
閩南佛學院編。「《大乘起信論》課程教學大綱」。《閩南佛學院教學大綱彙編. 上冊》。(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7)。
劉連朋。「《摧惑顯宗記》:拒絕《起信論》系統」。《在佛學與哲學之間》。(博士論文。:南開大學,2006):頁118-120。
劉連朋。「關於《大乘起信論》在佛教思想史上意義的認識」。《在佛學與哲學之間》。(博士論文。:南開大學,2006):頁137-138。
劉貴傑著。「《大乘起信論》的本體論」。《佛教哲學》。(初版。台北市:五南圖書,2006)。
劉貴傑著。「《大乘起信論》的修行途徑」。《佛教哲學》。(初版。台北市:五南圖書,2006)。
劉菡撰。「《大乘起信論》:曹溪禪中的心性思想」。《曹溪禪思想源流略要》。(碩士論文。:天津大學,2004):頁30-32。
劉聰。「致良知與《起信論》」。《陽明學與佛道關係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
劉續騰。「《大乘起信論》對智儼、法藏唯心思想的影響」。《華嚴宗教理思想的形成》。(博士論文。:復旦大學,2011):頁100-127。
增永靈鳳著。「起信論」。《主要經論の研究》。(東京:東成出版社,1955):頁122-137。
歐崇敬著。「《成實論》在南朝到隋代的流傳與地位與《起信論》的地位」。《中國大乘禪佛教哲學史》。(BOD一版。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10)。
歐崇敬著。「自鳩摩羅什到慧遠、僧肇及《起信論》」。《中國大乘禪佛教哲學史》。(BOD一版。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10)。
潘桂明。「《大乘起信論》與中國哲學」。《戒幢佛學. 第二卷》。(第一版。中國長沙:岳麓書社,2002):頁223-240。
潘桂明著。「《大乘起信論》的思維模式」。《中國佛教思想史稿. 第一卷:漢魏兩晉南北朝卷(下)》。(第一版。中國南京:江蘇人民,2009)。
潘桂明著。「天台止觀與《大乘起信論》」。《智顗評傳》。(第一版。中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潘桂明著。「華嚴學說與《起信論》」。《中國佛教思想史稿. 第二卷:隋唐五代卷(上)》。(第一版。中國南京:江蘇人民,2009)。
潘蒙孩。「《壇經》與《大乘起信論》的心學比較」。《《壇經》禪學新探》。(博士論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0):頁59-64。
蔣年豐(Nien-Feng Chiang)。「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oncept of “Ignorance” in Ta-cheng-ch`i-hsin-lun and in Kierkegaard`s The Concept of Anxiety」。《東西哲學比較論文集》。(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2):頁239-253。
蔣維喬著。「對於起信論教理見解之變遷」。《中國佛教史》。(臺景印一版。台北市:國史研究室,民61)。
蔡日新著。「起信論證果」。《中國佛教復興之父:楊仁山居士評傳》。(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7)。
蔡日新著。「會刊古本起信論義記緣起」。《中國佛教復興之父:楊仁山居士評傳》。(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7)。
蔡金昌。「《起信論》與『唯心識觀』」。《憨山德清三教會通思想研究》。(碩士論文。: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2005):頁76-77。
談錫永,邵頌雄著。「《起信論》與他空派」。《如來藏論集》。(初版。台北市:全佛文化,2006)。
談錫永著。「《起信論》與他空派」。《大中觀論集(下):未智廬叢稿》。(初版。香港:密乘佛學會,1998)。
談錫永譯。「《起信論》與他空派」。《寶性論新譯》。(初版。香港:密乘佛學會,1996)。
「賢首の觀たる大乘起信論」。《佛教大學講座. 第4》。(東京:佛教年鑑社,1935)。
賢首法藏。「大乘起信論疏序」。《圓明文集闡教篇》。(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3)。
鄭以芳。「起信論的真妄和合心」。《妄心之研究--賴耶現象論與心理論的源起與發展》。(博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1986)。
鄭曉江主編。「《大乘起信論》“非佛教”嗎──歐陽竟無等人」。《融通孔佛:一代佛學大師歐陽竟無》。(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4[民93])。
鄧子美著。「千古疑案:《大乘起信論》等經論真偽之爭」。《傳統佛教與中國近代化:百年文化衝撞與交流》。(第一版。中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4)。
橋田邦彥著;山極一三編。「大乘起信論管見」。《空月集》。(東京:岩波書店,1936):頁502-507。
蕭文真。「《大乘起信論》」。《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2004):頁73-75。
蕭振邦。「佛教言說系統之探究──以《大乘起信論》為例」。《1995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佛教現代化》。(初版。台北市:佛光,1996):頁151-186。
蕭萐父。「序龔雋君《大乘起信論與佛學中國化》一書」。《1992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中國歷史上的佛教問題》。(初版。台北縣三重市:佛光文化,1998):頁495-503。
蕭萐父。「關於《大乘起信論》的思想源流」。《吹沙二集》(四川:巴蜀書社,1999年)。
蕭萐父。「關於《大乘起信論》的歷史定位」。《吹沙二集》(四川:巴蜀書社,1999年)。
賴光朋。「大乘起信論之『一心開二門』」。《華嚴宗法界緣起思想之研究》。(博碩士論文。:香港大學新亞研究所哲學組,1990)。
霍韜晦著。「主體的入路──起信論、華嚴宗、禪宗」。《如實觀的哲學》。(香港第二版。香港九龍:法住,1992)。
駱海飛。「力挺《起信論》解讀唯識學」。《釋守培研究》。(碩士論文。:上海社會科學院,2009):頁30-38。
龍山章真著。「大乘起信論」。《印度佛教史》。(京都:法藏館,1944):頁205-206。
龍谷大學編。「唐譯大乘起信論序」。《講本大乘起信論》。(龍谷大學出版部,1933)。
龍谷大學編。「梁譯大乘起信論序」。《講本大乘起信論》。(龍谷大學出版部,1933)。
龜川教信著。「起信論の真如觀」。《緣起の構造》。(京都:全人社,1944):頁469-475。
謝如柏。「佛性說的發展:寶亮、梁武帝與《起信論》」。《從神不滅論到佛性論:六朝佛教主體思想研究》。(博士論文。: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6):頁533-535。
謝京恩撰。「《大乘起信論》」。《焦竑與佛教》。(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89)。
韓廷傑著。「《大乘起信論》的唯識觀點」。《唯識學概論》。(初版。台北市:文津,民82)。
韓廷傑著。「關於《大乘起信論》問題」。《印度佛教史》。(初版。台北市:文津,民85)。
齋藤唯信述。「起信論引用の意趣」。《教行信證真化二卷御自釋講要》。(京都:安居事務所,1940):頁40-42。
齋藤唯信著。「起信論と他力教」。《佛教に於ける輪廻轉生と解脱》。(京都:法文館,1930):頁70-74。
齋藤唯信著。「馬鳴と起信論」。《佛教に於ける二大唯心論》。(京都:法文館,1930):頁299-306。
簡秀娥。「<大乘起信論>與天台、華嚴兩宗之關涉」。《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七)》。(初版。台北市:華嚴蓮社,民82-)。
藍吉富主編;石峻等編;高觀如著。「大乘起信論別記〈選〉」。《現代佛學大系. 15: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三). 中外佛教關係史略》。(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1-73)。
藍吉富主編;石峻等編;高觀如著。「大乘起信論義記〈選卷一〉」。《現代佛學大系. 15: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三). 中外佛教關係史略》。(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1-73)。
藍吉富主編;梅鼎祚輯。「大乘起信論序」。《現代佛學大系. 8:釋文紀》。(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1-73)。
藍吉富主編;蔣維喬撰;陳援庵著。「對於起信論教理見解之變遷」。《現代佛學大系. 28:中國佛教史. 明季滇黔佛教考》。(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1-73)。
藍吉富主編;釋慧嶽著;高峰了州著。「『起信論』研究之經過」。《現代佛學大系. 37:天台教學史. 華嚴思想史》。(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1-73)。
藍吉富主編;釋慧嶽著;高峰了州著。「馬鳴的『大乘起信論』的思想」。《現代佛學大系. 37:天台教學史. 華嚴思想史》。(初版。台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1-73)。
闕明。「新譯大乘起信論序」。《圓明文集闡教篇》。(第一版。台北縣新店市:圓明,民83)。
鎌田茂雄。「『大乘起信論』の譯出をめぐる諸問題」。《中國佛教史》。(Tokyo Daigaku Shuppankai,1990)。
鎌田茂雄。「大乘起信論の譯出場所とその年代:起信論序の再檢討」。《高崎直道博士還曆記念論集:インド學佛教學論集》。(東京:春秋社,1987):頁487-495(R)。
鎌田茂雄著。「大乘起信論の譯出場所とその年代」。《インド學佛教學論集:高崎直道博士還曆記念論集》。(東京:春秋社,1987)。
鎌田茂雄著。「中國禪思想形成の教學的背景──大乘起信論を中心として──」。《宗密教學の思想史的研究:中國華嚴思想史の研究. 第二》。(日本東京都: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7)。
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大乘起信論》之譯出所面臨的諸問題」。《中國佛教史. 第四卷:南北朝佛教》。(初版。台北市:獅子吼,民80)。
羅永吉。「《大乘起信論》──從本已來,色心不二」。《陽明心學與真常佛學之比較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頁65-67。
羅永吉。「《大乘起信論》之『一心開二門』」。《陽明心學與真常佛學之比較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頁106-110。
羅永吉。「從《大乘起信論》『一心開二門』之架構看四句教與四無說」。《陽明心學與真常佛學之比較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頁113-128。
羅永吉著。「《大乘起信論》----從本已來,色心不二」。《良知與佛性:陽明心學與真常佛學之比較研究》。(初版。台北市:萬卷樓圖書,2006)。
羅永吉著。「從《大乘起信論》『一心開二門』之架構看四句教與四無說」。《良知與佛性:陽明心學與真常佛學之比較研究》。(初版。台北市:萬卷樓圖書,2006)。
羅永樺撰。「對《大乘起信論》的批評」。《歐陽竟無佛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88):頁84-89。
羅光。「大乘起信論--真如緣起」。《中國哲學思想史:魏晉隋唐佛學篇》。(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5)。
羅光作。「大乘起信論」。《簡說佛教哲學》。(初版。台北縣新莊市:輔仁大學,2000)。
羅同兵。「起信唯識之諍」。《太虛對中國佛教現代化道路的抉擇》。(博士論文。:四川大學,2002):頁51-60。
藤原凌雪著。「起信論の念佛」。《念佛思想の研究:特に純正淨土教の成立と傳承について》。(京都:永田文昌堂,1957):頁99-106。
藤原凌雪著。「起信論の念佛に就て」。《念佛思想開展史. 印度之部》。(京都:顯真學苑出版部,1940):頁104-。
藤原凌雪著;釋印海譯。「大乘起信論之念佛說」。《法印集. 14:念佛思想之研究》。(初版。台北市:嚴寬祜文教基金會,2004)。
證悟,翟飆著。「《大乘起信論》對唐代禪宗的影響」。《禪宗簡史:超脫塵世適意生活的大智慧》。(第一版。中國北京:華齡,2008)。
譚明光編著。「大乘起信論」。《大藏經入門》。(台北縣新店市:常春樹,民77)。
關世謙;鎌田茂雄。「《大乘起信論》之譯出所面臨的諸問題」。《中國佛教通史(第四冊)》。(台北市:佛光出版社,1991)。
難忍。「《大乘起信論》的核心思想」。《佛學文集》。(第一版。中國蘇州:江蘇人民,1990)。
嚴珂。「大乘起信論學理考察」。《梁啟超佛學思想研究》。(碩士論文。:首都師範大學,2009):頁18-22。
嚴珂。「用《大乘起信論》的一心二門論來貫通老子的“道”」。《梁啟超佛學思想研究》。(碩士論文。:首都師範大學,2009):頁22-24。
蘇俊源,周亞平主編;韋志林編著。「為什麼《大乘起信論》一直被看作是大乘佛教的入門書?」。《佛學文物館. 10:典籍篇》。(初版。台北縣板橋市:長圓圖書,民83-84)。
蘇俊源,周亞平主編;韋志林編著。「為什麼說《大乘起信論》對中國佛教的發展影響巨大?」。《佛學文物館. 10:典籍篇》。(初版。台北縣板橋市:長圓圖書,民83-84)。
釋元曉撰。「《大乘起信論疏記》六卷 金陵刻經處本」。《釋家藝文提要》。(第一版。中國北京:北京古籍,2004)。
釋太虛著。「大乘起信論唯識釋」。《太虛大師選集(上)》。(三版。台北市:正聞,民82)。
釋太虛著。「大乘起信論唯識釋」。《法相唯識學. 下冊》。(第一版。中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釋太虛著。「答起信論唯識釋質疑」。《法相唯識學. 下冊》。(第一版。中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釋太虛著;釋印順主編。「大乘起信論略釋」。《太虛大師全書. 15:法界圓覺學》(臺北市:善導寺佛經流通處,1980年)。
釋太賢撰。「《大乘起信論內義略探記》一卷 續藏經本」。《釋家藝文提要》。(第一版。中國北京:北京古籍,2004)。
釋幻生著。「論『大乘起信論』作者與譯者」。《滄海文集(上冊)》。(台北市:正聞,民80)。
釋心悟著。「略談起信論對兩大問題的說法」。《佛教人生觀》。(台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84)。
釋本空著。「為諸居士講起信論感賦」。《煙水集》。(香港再版。台北市:原泉,民63)。
釋印順著。「《大乘起信論》中之戒波羅密多」。《戒律學論集(下)》。(初版。新竹縣竹北市:正聞,民93)。
釋印順著。「《起信論》與扶南大乘」。《永光集》。(北京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11)。
釋印順著。「《起信論》與扶南大乘」。《永光集》。(初版。新竹縣竹北市:正聞,2004)。
釋印順著。「泛評周繼武居士《起信論正謬》」。《華雨集(下)》。(北京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11)。
釋印順著。「泛評周繼武居士『起信論正謬』」。《華雨集. 第五冊》。(初版。台北市:正聞,民82):頁93-98。
釋如悟編著。「大乘起信論的世界觀」。《圓光佛學文選. 第一輯》。(初版。桃園縣中壢市:圓光,民97)。
釋守培著。「起信論妙心疏」。《守培法師全集. 上冊》。(台北縣新店鎮:珠林,民65)。
釋守培著;釋隆根編校。「起信論妙心疏(上下卷)」。《守培全集. 中編》。(新加坡:靈峰般若講堂,2009)。
釋守培著;釋隆根編校。「起信論料簡駁議(一冊)」。《守培全集. 中編》。(新加坡:靈峰般若講堂,2009)。
釋安慧。「如來藏的探討--以《大乘起信論》為主」。《福嚴佛學院第九屆學生論文集(下)》。(新竹市:福嚴佛學院,2002):頁725-761。
釋見登補。「《大乘起信論同異略集》二卷 續藏經本」。《釋家藝文提要》。(第一版。中國北京:北京古籍,2004)。
釋明暘主編。「在講習所講授《大乘起信論》。並作《講義序》。」。《圓瑛大師年譜》。(初版。中國上海:上海圓明講堂,1989)。
釋明暘主編。「作《大乘起信論述記序》並寫《臺宗十要序》。」。《圓瑛大師年譜》。(初版。中國上海:上海圓明講堂,1989)。
釋果通編輯。「大乘起信論詮釋」。《覺光法師文集》。(初版。香港:香海正覺蓮社流通,民68)。
釋法藏撰。「《大乘起信論別記》一卷 金陵刻經處本」。《釋家藝文提要》。(第一版。中國北京:北京古籍,2004)。
釋法藏撰。「《大乘起信論疏》二卷 金陵刻經處本」。《釋家藝文提要》。(第一版。中國北京:北京古籍,2004)。
釋法藏撰。「《大乘起信論義記》七卷 金陵刻經處本」。《釋家藝文提要》。(第一版。中國北京:北京古籍,2004)。
釋恆清著。「《大乘起信論》的心性說」。《佛性思想》。(初版。台北市:東大圖書,民86)。
釋星雲。「大乘起信論」。《佛教叢書之二:經典》。(高雄縣:佛光出版社,1995)。
釋星雲編著。「大乘起信論序」。《佛教(九):藝文》。(初版。高雄縣:佛光,1995-1997)。
釋迦覺蘊著。「起信論」。《佛教概要》。(京都:永田文昌堂,1939):頁46。
釋迦覺蘊著。「起信論」。《佛教概要及び印度哲學梗概》。(京都:永田文昌堂,1953):頁46-49。
釋倓虛著;釋能淨,釋曉雲重編訂。「釋大乘起信論以一切法唯心以一切法說真如以一切法說生滅之立義」。《倓虛大師精華錄》。(台北市:原泉,民72)。
釋常惺著。「大乘起信論料簡駁議」。《常惺法師集》。(台北市:華嚴蓮社 ; 中華大典編印會,民57)。
釋常惺著。「大乘起信論講要」。《常惺法師集》。(台北市:華嚴蓮社 ; 中華大典編印會,民57)。
釋常斌。「大乘起信論序科判」。《埔里廬山我的修行歷程和多次佛七實況體驗》。(南投縣埔里鎮:埔里廬山中林寺)。
釋惠空著。「《起信論》」。《大乘禪觀入徑:名色支之禪觀定位》。(台中縣太平市:太平慈光寺,2010)。
釋普行著。「引起信論」。《大乘止觀法門啟蒙》。(初版。田中鎮:鼓山寺,民66)。
釋智愷切撰。「起信論一心二門大義一卷」。《周叔迦佛學論著集. 下冊》。(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1991)。
釋智愷撰。「《起信論一心二門大意》一卷 北京刻經處本」。《釋家藝文提要》。(第一版。中國北京:北京古籍,2004)。
釋虛雲等著。「大乘起信論(節錄)」。《參禪要旨. 學禪方便譚. 紹雲法師開示錄. 善用其心集. 辟邪寶鑑. 止觀大意. 佛教靜坐法》。(台北市:妙音印經會,民97)。
釋慈航著;慈航法師永久紀念會編輯。「大乘起信論講話」。《慈航法師全集(上)》。(再版。[台北縣汐止鎮]:慈航法師永久紀念會,民70)。
釋會雲撰。「《大乘起信論》之『一心』思想會通三教」。《釋德清三教會通思想之研究:以《莊子內篇註》為中心》。(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民97):頁65-84。
釋聖德著。「大乘起信論講義」。《聖德法師全集》。(初版。台北市:法嚴,民92)。
釋聖嚴。「印順長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論──我讀《大乘起信論講記》」。《印順思想: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初版。新竹縣竹北市:正聞,2000):頁1-11。
釋聖嚴著。「楞伽經および起信論と智旭」。《法鼓全集. 第九輯第一冊:明末中國佛教の研究》。(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1999-2000)。
釋聖嚴著;釋會靖譯。「《楞伽經》及《起信論》與智旭」。《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2009)。
釋聖嚴編著。「大乘起信論」。《世界佛教通史. 上冊》。(三版。台北市:東初,民74)。
釋廣定。「《大乘起信論》的唯識觀點」。《印光大師全集. 第六冊》。(台北市:佛教出版社,1991)。
釋慧遠撰。「《大乘起信論義疏》四卷 續藏經本」。《釋家藝文提要》。(第一版。中國北京:北京古籍,2004)。
釋慧遠撰。「大乘起信論義疏四卷」。《周叔迦佛學論著集. 下冊》。(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1991)。
釋慧廣著。「《大乘起信論》是真常唯心嗎?」。《禪宗說生命圓滿》。(初版。高雄縣:解脫道,民93)。
釋曇延撰。「《大乘起信論義記》一卷 法海珠璣本」。《釋家藝文提要》。(第一版。中國北京:北京古籍,2004)。
釋曇延撰。「大乘起信論義記一卷」。《周叔迦佛學論著集. 下冊》。(第一版。中國北京:中華,1991)。
釋曇曠撰。「《大乘起信論略述》二卷 大正新修大藏經本」。《釋家藝文提要》。(第一版。中國北京:北京古籍,2004)。
釋曇曠撰。「《大乘起信論廣釋》三卷 大正新修大藏經本」。《釋家藝文提要》。(第一版。中國北京:北京古籍,2004)。
釋默如著。「大乘起信論開講」。《默如叢書(三):論釋》。(台一版。台北市:新文豐,民78)。
釋憨山述;釋福善日錄;釋通炯編輯。「起信論直解序」。《憨山大師夢遊集(2)》。([台北縣汐止鎮]:白雲寺倡印,民76)。
釋蕅益著述;佛教出版社輯訂。「起信論裂網疏」。《蕅益大師全集(15)》。(台初版。台北市:佛教,民78)。
釋覺光著;秦孟瀟主編。「大乘起信論詮釋」。《覺光大師弘法集. 第一卷》。(香港:香港新界觀宗寺)。
釋覺醒著。「《大乘起信論》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理論著作」。《佛法在世間》。(第一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2005)。
釋顯明;釋禪慧。「大乘起信論義疏」。《顯明大師法集》。(台北市:觀宗別院,1979)。
鐵眼道光撰。「支那撰述.大乘起信論〓 卷1〜4 巌1〜5 起信論〓筆削記 卷1〜12 巌6〜10 岫1〜3 岫4〜10」。《大明三藏聖教〔1801〜1807〕》。(東京:貝葉書院,1669)。
龔天民著。「《大乘起信論》」。《493個佛教重要用語解釋》。(初版。美國:龔愛華,民88)。
龔雋。「近代世界與中國語境中的《大乘起信論》」。《禪學研究. 第六輯》。(中國南京:江蘇人民,1992-)。
龔雋著。「《大乘起信論》與中國佛教義學」。《佛:覺悟與迷情》。(第一版。中國廣東:廣東人民,1996)。
龔雋著。「以《楞伽經》與《起信論》為例」。《禪史鉤沉:以問題為中心的思想史論述》。(北京第一版。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龔雋著。「以《楞伽經》與《起信論》為例」。《禪學發微:以問題為中心的禪思想史研究》。(臺一版。台北市:新文豐,2002)。
冲永莊八。「禪と本覺―『大乘起信論』における所說をめぐって―」。《禪と宗教經驗》。(博士論文。:京都大學,1998):頁9-49。
栂尾祥雲。「大乘起信論聞書」。《栂尾祥雲遺稿集 聞書編 5》。
梶川辰二編。「起信論」。《諸宗佛像圖彙》。(京都:梶川辰二,1886)。
脇谷撝謙著。「大乘起信論」。《諸經論大意》。(兵庫縣本山村:二樂莊出版部,1914):頁63-71。
袴谷憲昭著。「大乘起信論に關する批判的覺書」。《本覺思想批判》。(大藏出版,1984)。

□學位論文
Chi Chen Ho。「Translation of the "Awakening of Faith" with partial commentaries」。Thesis (M.A.)。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Long Beach,2006。
강상화(보하) (Kang, Sanghwa (Bhiksu Boha))。「『大乘起信論』迷悟 世界의 研究」。碩士論文。동국대학교,2012。
仇明春。「《壇經》中所見的《大乘起信論》思想略辯」。碩士論文。吉林大學,2007。
孔德峰。「《大乘起信論》和“道德的形上學”」。碩士論文。吉林大學,2011。
尤惠貞撰。「大乘起信論如來藏緣起思想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民69。
包蕾。「民國時期有關《起信論》的真偽之爭及評價」。碩士論文。南京大學,2012。
田養民著。「大乘起信論における如來藏緣起の研究」。博士論文。東洋大學,1976。
全杏蓮(Jean, Hangyeaon, 동국대학교)。「『大乘起信論』의 一心思想에 관한 研究」。碩士論文。東國大學校大學院 ,2004。
朱莉。「《大乘起信論》二疏比較:《海東疏》與《賢首疏》的對比研究」。碩士論文。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2000。
김영경(동국대학교 대학원)。「「大乘起信論」의 阿藜耶識에 관한 연구」。碩士論文。東國大學校大學院,1991。
김옥란.(동국대학교 대학원)。「『大乘起信論』의 不生不滅觀 연구」。碩士論文。동국대학교 대학원,1999。
김정란(Kim, Jeong­-Ran)。「薰習說에 의한 佛教幼兒教育 研究:「大乘起信論」의 훈습설을 중심으로」。碩士論文。동국대학교 대학원,2007。
김진태(동국대학교 대학원)。「華嚴經과 起信論의 一心 및 修行에 관한 比較研究」。碩士論文。동국대학교 대학원,1991。
何國銓。「大乘起信論之研究」。碩士論文。香港大學新亞研究所哲學組,民65。
何國銓。「起信論與天臺教義之相關研究」。博士論文。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民71。
宋聖淑(Song, Sung Suk, 동국대학교)。「『大乘起信論』의 修行體系에 관한 研究」。碩士論文。東國大學校 大學院,2001。
李葛夫。「從「大乘起信論」隨染本覺二相探析佛教叢林之顯密圓融精神」。博士論文。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組,民91。
岡本素光著。「大乘起信論における「存在」の研究」。博士論文。駒澤大學,1961。
金知姸(Kim, Ji-Yun)。「'일심(寧懃)'과 '자기(Selbst)'의 비교 연구:「大乘起信論」과 分析心理學을 중심으로」。碩士論文。동국대학교 대학원,2008。
金英姬(동국대학교 대학원)。「起信論注釋書의 第七末那識에 대한 研究:元曉 「疏」와 法藏「義記」를 中心으로」。碩士論文。東國大學校大學院,1988。
金容熙.(동국대학교 불교대학원)。「大乘起信論의 熏習說 研究」。碩士論文。東國大學校佛教大學院,2000。
金貴花(동국대학교 대학원)。「起信論 一心의 研究」。碩士論文。東國大學校大學院,1991。
俞武松。「《大乘起信論》中“境界”與美學中“境界”之分析」。碩士論文。北京師範大學美學,2007。
施俊。「理解與傳播——作為歷程文本的《大乘起信論》解讀」。碩士論文。南京大學中國哲學,2006。
柏木弘雄著。「大乘起信論の研究」。博士論文。東京大學,1976。
唐慧敏。「大乘起信論一心二門之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民72。
孫雪雷。「牟宗三對《大乘起信論》的研究與詮釋」。碩士論文。陝西師範大學,2010。
孫富支撰。「大乘起信論「一心開二門」之研究」。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民79。
孫群。「《大乘起信論》及其如來藏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安徽大學宗教學,2009。
郝飛著。「蕅益智旭的心性論:以《起信論裂網疏》為例」。碩士論文。遼寧大學,2012。
張超雄撰。「《羅馬書》與《大乘起信論》之比較:以「罪」和「無明」為中心」。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民84。
張韶宇。「《大乘起信論》研究」。碩士論文。河北大學中國哲學,2008。
張樹青。「《大乘起信論》與兩宋理學心性論比較研究」。博士論文。福建師範大學,2011。
曹榮燦.(동국대학교 불교대학원)。「元曉의 如來藏思想 研究:『大乘起信論疏•別記』를 中心으로」。碩士論文。東國大學校佛教大學院,1998。
박충식(동국대학교 대학원)。「新羅 見登의 唯識觀과 起信論觀에 대한 研究:大乘起信論同異略集을 中心으로」。碩士論文。동국대학교 대학원,1992。
莊惠雯(釋妙光)撰。「《大乘起信論》與宋代天台思想」。碩士論文。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碩士班,2009。
변성환(Byun, Sung Hwan)。「『大乘起信論』의 真如觀 研究」。碩士論文。동국대학교,2009。
陳玉萍撰。「《楞伽經》與《大乘起信論》關係之研究:以呂澂的觀點為線索」。碩士論文。玄奘大學宗教學系,民98。
單正齊。「《起信論裂網疏》思想探析:論智旭對真心系思想之批判及性相二宗的調和」。碩士論文。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1998。
黃翠侶撰。「《大乘起信論》生死觀之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哲學系碩士班,2010。
詹秋香撰。「蕅益智旭性相圓融思想之研究:以《大乘起信論裂網疏》為中心」。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5。
賈姍姍。「近代《大乘起信論》論爭之辨析」。碩士論文。北京大學中國哲學,2008。
이미령(동국대학교 대학원)。「元曉.法藏의 起信論觀 比較研究」。碩士論文。동국대학교 대학원,1993。
이영임(동국대학교 불교대학원)。「『大乘起信論』의 煩惱 研究」。碩士論文。동국대학교 불교대학원,2000。
이용섭(동국대학교 불교대학원)。「大乘起信論의 覺과 不覺에 대한 研究」。碩士論文。동국대학교 불교대학원,2004。
이직수(동국대학교 대학원)。「<大乘起信論>의 研究:眾生即佛觀을 中心으로」。博士論文。동국대학교 대학원,2000。
조원규(Cho, Won - gyu, 동국대학교 대학원)。「『대승기신론』의 일심사상과 서양상담심리이론의 인간관」。碩士論文。동국대학교,2012。
廖宮凰撰。「論法藏對《大乘起信論》中「真妄和合」思想的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民93。
趙儀文。「大乘起信論人生論之研究」。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民63。
劉玉榮撰。「《大乘起信論》「一 心」概念之研究:以元曉 《海東疏》之詮釋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民82。
劉續騰著。「華嚴宗教理思想的形成:論地論師說、攝論師說和《大乘起信論》對華嚴教理的影響」。博士論文。復旦大學,2010。
최영삼 (Choi, young-sam)。「『大乘起信論』의 如來藏緣起說 研究:元曉의『起信論疏 • 別記』를 중심으로」。碩士論文。동국대학교,2013。
鄭鳳珠。「《大乘起信論》之心靈生態學研究」。博士論文。淡江大學英文學系博士班,2011。
魯權用(동국대학교 대학원)。「起信論 一心思想의 成立史的 研究」。碩士論文。동국대학교 대학원,1977。
羅瑞梅。「《奇蹟課程》的「罪」與《大乘起信論》的「無明」之比較:兼論新時代的觀點」。碩士論文。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民93。
邊曉龍。「《大乘起信論》如來藏思想研究」。碩士論文。西南大學宗教學,2010。
龔雋。「《大乘起信論》與佛學中國化」。博士論文。武漢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中國古代哲學,1993。
龔啓源著。「《大乘起信論》“不覺”觀念及當代詮釋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山大學中國哲學,2003。
坂爪逸子著。「法然の<念佛多善根>說の背景:『起信論』の<始覺>の概念を媒介にして」。博士論文。佛教大學,2005。

□會議論文
「《大乘起信論》“非佛教”嗎──歐陽竟無等人」。鄭曉江主編。《融通孔佛:一代佛學大師歐陽竟無》。(第一版。北京:宗教文化,2004)。全國歐陽竟無學術研討會。
尤惠貞。「《大乘起信論》與《大乘止觀法門》的對比研究——以心意識為主的考察」。跨文化視域下的中國哲學——第八屆比較哲學會議,南華大學哲學系主辦;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協辦,2007年5月17日至18日。
尤惠貞。「佛教的文本詮釋與哲學的反省批判之關涉 -- 以《大乘止觀法門》與《大乘起信論》的對比研」。佛學與人文學方法學術研討會,2007年12月21日。
尤惠貞。「佛教的文本詮釋與哲學的反省批判之關涉──以《大乘止觀法門》與《大乘起信論》的對比研究為主的考察」。佛學與人文學方法研討會,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中華民國現代佛教學會、財團法人台北市艋舺龍山寺主辦;台南竹溪禪寺協辦,2007年12月21日至22日。
石井公成。「近代の日本、中國、韓國における『大乘起信論』の研究動向」。《比較佛教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4)。比較佛教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主辦,2004年11月27日至28日。
吳彥隆。「天臺與起信論的一行三昧之比較研究」。天臺學會第四屆研討會,華梵佛學研究所、華梵大學主辦,2001年9月28日至2001年9月28日。
李勝彰。「評【大乘起信論初探】」。《一九九七年佛學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補編》。(台中市:逢甲大學人文社會研教中心,民86)。一九九七年佛學與人生學術研討會,逢甲大學人文社會研教中心,教職員工佛學社主辦。
杜保瑞。「《大乘起信論》的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縣:華梵大學哲學系,2000):頁445-466。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哲學系主辦,2000年5月27日至28日。
杜保瑞。「對方東美論三論、唯識及起信論的方法論反思」。無錫佛學會議,人民大學主辦,2011年8月26日至28日。
杜保瑞。「對牟宗三詮釋《楞伽經》與《起信論》的方法論反思」。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開幕研討會,2013年4月15日至18日。
杜保瑞。「對牟宗三詮釋楞伽經與起信論的方法論反思」。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國際學術研討會,佛光大學主辦,2013年4月15日至20日。
周貴華。「〈楞伽經〉與〈起信論〉」。「菩提達摩與禪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廣州市華林禪寺、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主辦;《中國民族報.宗教週刊》協辦,2006年6月28日至30日。
周貴華。「<大乘起信論>的“一心二門”說——與唯識思想的相關義的一個比較」。“比較經學與六朝佛教——以《大乘起信論》為中心的考察”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民族大學主辦,2013年1月12日。
金勛。「元曉的“海東疏”與《大乘起信論》真偽之辨」。「心與中韓佛教」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大學哲學系、韓國東國大學主辦,2006年12月1日至2日。
金勛。「佛教的中國性展開和古代韓國佛教──以元曉《大乘起信論疏》《海東疏》為中心」。黃心川,釋大恩主編。《第三屆玄奘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一版。成都:四川辭書,2008)。第三屆玄奘國際學術研討會。
姚彬。「宗教與哲學的兩難:《大乘起信論》義理之爭的百年回顧與反思——以呂澄、印順、牟宗三為主要視角」。佛學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006年10月16日。
洪子倫。「大乘起信論初探」。《一九九七年佛學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市:逢甲大學人文社會研教中心,民86):頁35-42。一九九七年佛學與人生學術研討會,逢甲大學人文社會研教中心、教職員工佛學社、逢甲大學普覺佛學社、慈濟青年社,1997年5月3日至4日。
耿晴。「六世紀中國佛教關於「本有智慧」的論理—以淨影寺慧遠(523-592)的『性淨菩提』概念與《大乘起信論》的『本覺』概念為中心的探討」。2012台灣哲學會年會,台灣哲學會主辦,2012年10月20日至21日。
耿晴。「六世紀中國佛教關於『本有智慧』的論理—以淨影寺慧遠(523-592)的『性淨菩提』概念與《大乘起信論》的『本覺』概念為中心的探討」。第十屆中華文明的21世紀新意義國際學術研討會--東亞思想的互動與融合,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主辦,2012年10月26日至27日。
張文良。「澄觀與<大乘起信論>」。“比較經學與六朝佛教——以《大乘起信論》為中心的考察”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民族大學主辦,2013年1月12日。
張曼濤。「起信論東海疏」。《第二屆國際佛教學術會議》。(高雄縣:中國佛教研究院,1982年)。
張雪松。「<起信>與<占察>——從民衆信仰角度探究<大乘起信論>流行的時代背景與社會影響」。“比較經學與六朝佛教——以《大乘起信論》為中心的考察”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民族大學主辦,2013年1月12日。
郭朝順。「荊溪湛然(711-782) 對《大乘起信論》一心論的詮釋」。第二屆西方當代詮釋學與東方漢語哲學圓桌學術研討會,中原大學宗教所主辦,2011年6月17日。
陳玉萍。「《楞伽經》與《起信論》關係之研究─以呂澂〈起信與楞伽〉的七個觀點為中心」。2009年台灣宗教學會年會「台灣宗教研究的歷史、現況與前瞻」學術研討會暨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台灣宗教學會主辦,2009年6月26日至27日。
馮煥珍。「《起信論》非佛教“說的教理學反省」。鄭曉江主編。《融通孔佛:一代佛學大師歐陽竟無》。(第一版。北京:宗教文化,2004)。全國歐陽竟無學術研討會。
黃征。「《敦煌草書寫卷〈大乘起信論略述卷上〉考訂》(二)」。《吳越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吳越佛教學術研討會。
黃征。「敦煌草書寫卷《 大乘起信論略述》卷上考訂(三)」。《敦煌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敦煌學國際研討會。
黃征。「敦煌草書寫卷《大乘起信論略述卷上》考定」。首屆吳越佛教文化與社會學術研討會,杭州市佛教協會、杭州市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研究會主辦;浙江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協辦,2003年9月26日至27日。
黃振華。「康德哲學與大乘起信論之比較研究」。《東西哲學比較論文集第二集》:頁491-502。第二屆國際東西哲學比較研討會,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 中央圖書館; 教育部,1993年6月10日至12日。
楊維中。「<大乘起信論>的翻譯考辨」。漢文大藏經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師範大學宗教研究所主辦,2007年9月16日至20日。
聖凱。「智憬與《起信論同異略章》、《一心二門大意》:中日韓佛教思想交流的“邊地情緒”和“偽託現象”」。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開幕研討會,2013年4月15日至18日。
歐崇敬。「起信論的哲學創造轉化──以意志直觀與「真如」為發展主軸」。第一屆巴利學與佛教學術研討會,南華大學人文學院巴利學研究中心、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主辦;南華大學人文學院世界禪學研究中心協辦,2006年9月29日至2006年9月29日。
歐崇敬。「起信論哲學的創造轉化呈現」。第一屆巴利學與佛教學術研討會,南華大學巴利學研究中心、宗教學研究所主辦;南華大學世界禪學研究中心協辦,2006年。
鄭鳳珠。「Human Consciousness and Its Discontents: An Ecological Reading of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āyāna = 人類意識及其缺憾:從生態批評角度閱讀《大乘起信論》」。華嚴全球論壇學術委員會主編。《華嚴全球論壇論文集》。華嚴全球化論壇暨WBSY第七屆年會,華嚴學會主辦;台北大學通識中心等合辦;台北大學中文系等協辦,2010年9月3日至6日。
蕭振邦。「佛教言說系統之探究──以《大乘起信論》為例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編,《佛學研究論文集:佛教現代化》:頁151-86。佛教現代化學術研討會,南華管理學院主辦,1996年。
「融攝《起信論》」。《觀世音菩薩與現代社會:第五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中文論文集》。(初版。台北市:法鼓文化,2007)。第五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
賴賢宗。「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及元曉與見登的相關述記關於一心開二門的闡釋:以法藏、元曉與見登關於如來藏說與唯識思想的交涉的討論為中心」。《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縣:華梵大學哲學系,2001):頁179-199。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哲學系主辦,2001年4月28日至29日。
謝林德。「《大乘起信論》與早期天台思想」。中日韓天台宗學術對話,武漢大學,2009年11月25日。
魏常海。「〈大乘起信論〉"三疏"比較」。中日第十次佛教學術會議,日本《中外日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2003年10月29日至2003年10月30日。
魏德毓。「大乘起信論中的體─相─用論」。《華梵大學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0屆)》。(台北:華梵大學哲學系,2007)。第10屆華梵大學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2007年3月18日。
釋妙光。「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Chapter on Bringing Together the Teachings of Tiantai and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ayana"=四明知禮《天台教與起信論融會章》之英譯及註釋」。《第20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二十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佛光大學佛教研修學院主辦;香光尼眾佛學院、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中華慧炬佛學會、元亨佛學研究所、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佛光大學宗教學系所、福嚴佛學院、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華嚴專宗研究所、圓光佛學研究所、法鼓佛教學院協辦,2009年9月26日。
釋聖嚴。「印順長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論---我讀『大乘起信論講記』」。《《印順思想》---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頁1-12。印順思想:邁向2000年佛學研討會,現代佛學教會,2000年1月22日至23日。
龔雋。「北宋代天臺對《起信論》、《十不二門論》的解釋與爭論」。東亞經典與詮釋研討會,臺灣大學,2005年7月。
龔雋。「梁譯<大乘起信論>的本覺論思想分析」。第一屆中日佛學會議,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主辦,2004年11月6日至7日。
龔雋。「鈴木大拙與東亞大乘觀念的確立——從英譯《大乘起信論》(1900年)到《大乘佛教綱要》」。《中國文哲之當代詮釋學術研討會會前論文集》:頁116-150。中國文哲之當代詮釋學術研討會。

□期刊論文
Akiteru Watanabe。「『大乘起信論』の『無明』について」。《哲學年誌》5號(1986年12月):頁129-139。
Charles Muller。「『起信論』の二障に於ける慧遠と元曉」。《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5卷1號=通號110號(2006年12月20日):頁506-500。
Francesca Tarocco。「Lost in translation?: The Treatise on the Mahāyāna Awakening of Faith (Dasheng qixin lun) and its modern readings」。《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Volume 71, Issue 02(June 2008):頁323-343。
GONG Jun。「On the Original Enlightenment i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Mahayana」。《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May 2005)。
Juji Azuma; Katsuhito Inoue; Teruyoshi Tanji。「『大乘起信論義記』研究(二)」。《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紀要》33號(2000年3月):頁1-26。
Juji Azuma; Katsuhito Inoue; Teruyoshi Tanji。「『大乘起信論義記』研究(三)」。《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紀要》34號(2001年3月):頁63-79。
Juji Azuma; Katsuhito Inoue; Teruyoshi Tanji。「『大乘起信論義記』研究(五)」。《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紀要》38號(2005年4月1日):頁31-52。
Juji Azuma; Katsuhito Inoue; Teruyoshi Tanji。「『大乘起信論義記』研究(四)」。《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紀要》36號(2003年3月):頁115-132。
Katsuhito Inoue; Yukio Kawasaki; Juji Azuma。「『大乘起信論義記』」。《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紀要》31號(1998年3月):頁51-77。
Kenichi MAEGAWA。「明惠と『大乘起信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7卷1號(1998年):頁240-244。
Makio Takemura。「The Ta-sheng ch'i-hsin-lun 大乘起信論 and Dasabhumi-vyakhyana」。《東方學》72號(1986年):頁18-32,2-3。
O Muireartaigh Rossa。「Awakening faiths: the ideological influences in D. T. Suzuki's translation of Acvaghosha's discourse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ayana」。《紀要. 言語.文學編》43號(2011年):頁65-79。
Peter Baekelmans。「『大乘起信論』における信仰と修行の相互關係」。《高野山大學密教文化研究所紀要》22號(2009年2月):頁108-92。
Peter Baekelmans。「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Mahayana'(1)」。《高野山大學密教文化研究所紀要》17號(2004年2月):頁68-20。
Peter Baekelmans。「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Mahayana'(2)」。《高野山大學密教文化研究所紀要》18號(2005年2月):頁168-138。
Robert Roland Freeman。「『大乘起信論』における『法身』の研究」。《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3卷2號=通號66號(1985年3月25日):頁515-516。
Rossa O Muireartaigh。「Awakening faiths: the ideological influences in D. T. Suzuki's translation of Acvaghosha's discourse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ayana」。《愛知縣立大學外國語學部紀要. 言語.文學編》43號(2011年):頁65-79。
Walter Liebenthal。「New Light On the Mahāyāna-Śraddhotpāda Śāstra」。《T'oung Pao》Volume 46, Numbers 1-5(1958):頁155-216。
Walter Liebenthal。「The Older Commentary of the Mahayanasraddhotpada Sastra(大乘起信論)」。《佛教文化研究》6.7號(1958年3月1日):頁1-7。
一色順心。「柏木弘雄著:大乘起信論の研究―大乘起信論の成立に關する資料論的研究―」。《佛教學セミナー》35號(1982年5月30日):頁58-63。
一色順心。「起信論における生滅緣起について」。《佛教學セミナー》25號(1977年5月30日):頁56-70。
一色順心。「起信論における熏習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5卷2號=通號50號(1977年3月31日):頁658-659。
一色順心。「華嚴の真妄說と『起信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2卷2號=通號64號(1984年3月25日):頁667-672。
一色順心;梁國真。「華嚴的真妄說與《起信論》」。《國際佛學譯粹》2期(1992年5月1日):頁62-70。
了一。「起信論一心二門大意」。《淨業月刊》11期:頁1-6。
「又信法師講大乘起信論」。《佛化新聞》247期。
三村尚彥。「法藏の華嚴思想に於ける哲學的論理の探求(『大乘起信論』と法藏教學の研究, 神秘主義研究班, 研究員の研究概要)」。《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紀要》38號(2005年4月1日):頁A136。
三品泰子。「空海と心の獸--『三教指歸』卷下『生死海の賦』と『大乘起信論』『アラヤ識』」。《日本文學》58卷6號(2009年6月):頁29-35。
上田照遍。「大乘起信論義記講義」。《傳燈》2,4,5,7,9,11號。
于德隆。「《釋摩訶衍論》考--兼論《大乘起信論》的真偽」。《法鼓佛學學報》10期(2012年6月):頁95-146。
于德隆。「對呂澂《大乘起信論》考證的再審視」。《臺大佛學研究》22期(2012年1月):頁58-105。
大久保良順。「金剛錍論と大乘起信論との關係」。《天台學報》3號(1961年10月17日):頁61-65。
大久保良詮。「『大乘起信論』と天台智顗」。《山家學會紀要》6/7號(2004年7月1日):頁147-149。
大成居士。「大乘起信論講記跋」。《內明》48期(1976年3月1日):頁16。
大竹晉。「『大乘起信論』の引用文獻」。《哲學.思想論叢》22號(2004年1月31日):頁51-65。
大竹晉。「『大乘起信論』の止觀とその素材」。《禪學研究》(2005年7月):頁235-247。
大竹晉。「『大乘起信論』の唯識說と『入楞伽經』」。《哲學.思想論叢》21號(2003年1月):頁67-80。
大竹晉。「瑜伽行派文獻と『大乘起信論』」。《哲學.思想論叢》20號(2002年1月):頁49-62。
大谷由香。「凝念の戒律思想--特に『起信論』の影響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5卷2號號=通號111號(2007年3月):頁640-644。
大谷由香。「凝然の淨土教理解:『大乘起信論』三心の解釋を中心に」。《龍谷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紀要》28號(2006年):頁82-94。
「大乘信論科簡駁議答辨」。《學衡》23期(1923年):頁85-116。
「大乘起信論」。《佛學半月刊》227期(1941年4月16日)。
「大乘起信論系列書刊」。《海潮音》4卷6期(1923年8月2日):頁8。
「大乘起信論系列書刊」。《海潮音》4卷7期(1923年8月31日):頁4。
「大乘起信論系列書刊」。《海潮音》4卷8期:頁10。
「大乘起信論系列書刊」。《海潮音》4卷9期:頁18。
「大乘起信論系列書刊」。《海潮音》4卷10期。
「大乘起信論的一心二鬥觀」。《復旦季刊》1卷1期(1925年):頁1-16。
「大乘起信論表解節要」。《揚善半月刊》1卷1-12期(1933年):頁91-92。
「大乘起信論研究」。《海潮音》4卷8期:頁12。
「大乘起信論研究」。《海潮音》4卷9期:頁24。
「大乘起信論研究班續可老法師担任講師」。《覺訊月刊》4卷12期(1950年12月1日):頁10。
「大乘起信論科判」。《佛學半月刊》122期(1936年3月1日):頁15。
「大乘起信論科判」。《佛學半月刊》124期(1936年4月1日):頁24。
「大乘起信論科判」。《佛學半月刊》149期(1937年4月16日):頁2。
「大乘起信論科判」。《佛學半月刊》153期(1937年6月16日):頁10。
「大乘起信論科判」。《佛學半月刊》208期(1940年7月1日):頁6。
「大乘起信論科判」。《佛學半月刊》232期(1941年7月1日):頁8。
「大乘起信論科判」。《佛學半月刊》239期(1941年10月16日):頁7。
「大乘起信論科判」。《佛學半月刊》269期(1943年1月16日):頁6。
「大乘起信論科判」。《佛學半月刊》282期(1943年8月1日):頁2。
「大乘起信論科判」。《佛學半月刊》287期(1943年10月16日):頁5。
「大乘起信論科簡駁議」。《學衡》23期(1923年):頁75-84。
「《大乘起信論》與中國禪宗的思想和修行」。《蘭州學刊》2008年9期。
「《大乘起信論義記》中的"二門"」。《五臺山研究》2006年2期。
「大乘起信論解惑」。《佛學出版界》第3編:頁43-44。
「大乘起信論演義」。《佛學半月刊》216期(1940年11月1日):頁13。
「大乘起信論演義」。《佛學半月刊》286期(1943年10月1日):頁5。
「大乘起信論演義」。《佛學半月刊》295期(1944年2月16日):頁8。
大野法道。「天台と起信論 1」。《宗教界》10卷2號。
大野法道。「天台と起信論 2」。《宗教界》10卷3號。
大野法道。「天台と起信論 3」。《宗教界》10卷5號。
大野法道。「天台と起信論 4」。《宗教界》10卷6號。
大圓。「題起信論辨偽(并敘)」。《海潮音》16卷7期(1935年7月15日):頁119。
小田川方子。「『大乘起信論』における『心』の比較思想的省察--哲學と宗教の間」。《比較思想研究》34號(2007年):頁14-17。
小林正盛。「起信論の作說に關する論争」。《中央佛教》4卷6號。
小林實玄。「『起信論』に於ける如來藏の覺.不覺の問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2卷2號=通號24號(1964年3月31日):頁632-636。
小林實玄。「『起信論』解釋の變遷:華嚴教學展開の根底とし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3卷2號=通號26號(1965年3月31日):頁668-671。
小野玄妙。「摩咥哩制タの讃佛頌(大乘起信編の作者後馬嗚菩薩に就て)」。《新佛教》6卷4號。
山本秀夫。「大乘起信論の認識論的考察」。《哲學》14號(1935年8月21日):頁123-159。
山本秀夫。「大乘起信論の論理」。《哲學》19號(1938年3月31日):頁163-205。
山田史生。「法藏の理事無礙について -『大乘起信論義記』を中心に-」。《集刊東洋學》52號(1984年11月30日):頁19-33。
山野俊郎。「『天台教學の研究--大乘起信論との交涉』武覺超」。《佛教學セミナー》49號(1989年5月):頁96-101。
川崎幸夫。「『大乘起信論』 ―造論の因緣」。《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紀要》26輯(1993年3月):頁17-28。
川崎幸夫。「『大乘起信論』 ―造論の因緣」。《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紀要》28輯(1995年3月):頁91-100。
中川善教。「大乘起信論に顯はれたる佛性」。《密教研究》73號(1940年6月20日):頁93-99。
中村瑞隆。「大乘起信論について」。《法華》38卷4號(1952年2月):頁39-47。
「中國佛學會敦請名人講演梅光羲講『大乘起信論』張純一講『墨子』」。《佛學半月刊》46期(1933年1月1日)。
丹治昭義。「インド中觀思想と『起信論』(『大乘起信論』と法藏教學の研究, 神秘主義研究班, 研究員の研究概要)」。《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紀要》38號(2005年4月1日):頁A136-A137。
丹治昭義。「元曉の『起信論』注釋の一考察」。《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1卷1號=通號101號(2002年12月20日):頁10-18。
井上右近。「翻譯藝術と文獻學(ワグネル、ゲーテ、沙翁の譯と起信論の僉議)」。《合掌》1卷3號。
井上克人,薗田香融,川崎幸夫,丹治昭義,吾妻重二,木村宣彰。「『大乘起信論義記』」。《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紀要》31輯(1998年3月):頁51-78。
井上克人。「『義記』に於ける法藏の華嚴思想の哲學的究明(『大乘起信論』と法藏教學の研究, 神秘主義研究班, 研究員の研究概要)」。《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紀要》38號(2005年4月1日):頁A135。
井上克人。「初期禪宗に於ける本覺的思惟 ―『大乘起信論』と初期禪宗の立場―」。《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紀要》25輯(1992年3月):頁1-22。
井筒俊彥。「東洋哲學 覺書-1-意識の形而上學--『大乘起信論』の哲學-1-」。《中央公論》107卷5號(1992年5月):頁300-316。
井筒俊彥。「東洋哲學覺書-1-意識の形而上學--『大乘起信論』の哲學-2-」。《中央公論》107卷8號(1992年8月):頁286-307。
井筒俊彥。「東洋哲學覺書-1-意識の形而上學--『大乘起信論』の哲學-3-」。《中央公論》107卷10號(1992年10月):頁322-347。
五十嵐隆幸。「西山教義における『起信論』の位置」。《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0卷2號=通號80號(1992年3月20日):頁671-673。
六浦教乘。「大乘起信論における心生滅論」。《宗教研究》142號(1954年12月1日):頁73-74。
「太虛法師著《大乘起信論別說》」。《佛學半月刊》42期(1932年11月1日)。
「太虛著《大乘起信論唯識釋》」。《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8期。
尤惠貞。「大乘起信論『一心開二門』的殊義-上-」。《慧炬》292期(民77年10月):頁12-17。
尤惠貞。「大乘起信論『一心開二門』的殊義-下-」。《慧炬》293期(民77年11月):頁12-17。
幻生。「閒話起信論作者譯者──山居隨筆之一」。《菩提樹》246期(民62年5月8日):頁15-18。
幻生。「閒話起信論作者譯者(續完)──山居隨筆之一」。《菩提樹》247期(民62年6月8日):頁14-17。
方倫。「馬鳴菩薩造大乘起信論講要(一)」。《菩提樹》158/159期(民55年1月8日):頁10-13。
方倫。「馬鳴菩薩造大乘起信論講要(二)」。《菩提樹》160期(民55年3月8日):頁10-13。
方倫。「馬鳴菩薩造大乘起信論講要(三)」。《菩提樹》161期(民55年4月8日):頁16-17。
方倫。「馬鳴菩薩造大乘起信論講要(四)」。《菩提樹》162期(民55年5月8日):頁24-25。
方倫。「馬鳴菩薩造大乘起信論講要(五)」。《菩提樹》163期(民55年6月8日):頁19-21。
方倫。「馬鳴菩薩造大乘起信論講要(六)」。《菩提樹》164/165期(民55年8月8日):頁25-27。
方倫。「馬鳴菩薩造大乘起信論講要」。《菩提樹》168期(民55年11月8日):頁15-17。
方倫。「馬鳴菩薩造大乘起信論講要」。《菩提樹》171期(民56年2月8日):頁36-38。
日下大癡。「天台教義上に於ける起信論の地位」。《六條學報》89,90,92,96號。
木村宣彰。「法藏における『大乘起信論義記』撰述の意趣」。《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紀要》28輯(1995年3月):頁63-90。
木村鷹太郎。「佛教起信論評論に就て佛教徒に答ふ」。《宗教》31。
王大偉。「保唐無住禪法與《大乘起信論》淵源試論」。《宗教學研究》2008年4期(2008年12月):頁191-194。
王峙淵。「大乘起信論(一)」。《菩提樹》499期(1994年6月1日):頁18-20。
王峙淵。「大乘起信論(二)」。《菩提樹》500期(1994年7月1日):頁10-12。
王峙淵。「大乘起信論(三)」。《菩提樹》501期(1994年7月1日):頁12-14。
王峙淵。「大乘起信論(四)」。《菩提樹》502期(1994年9月1日):頁5-9。
王為。「淺析佛教的“無明”觀念——以《大乘起信論》為例」。《時代報告(下半月)》2012年2期。
王恩洋。「大乘起信論科簡駁議答辯」。《學術》23期(1923年):頁89-110。
王恩洋。「大乘起信論料簡」。《學術》17期(1923年):頁43-78。
王恩洋。「大乘起信論料簡」。《學衡》17期(1923年):頁1-24。
王恩洋。「起信論唯識釋質疑(附識)」。《內學》2期:頁129-137。
「王恩洋著《大乘起信論解惑》」。《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3期:頁8。
王浩。「《起信論》淵源辨證」。《五臺山研究》2004年2期(2004年1月1日):頁3-8。
王國琛。「大乘起信論略釋緣起」。《覺社叢書》2期:頁1-2。
王智隆。「『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觀《大乘起信論》之『本覺』『始覺』有感」。《廣東佛教》(1991年6月1日)。
王榮益。「論《大乘起信論》及“東山法門”的唯識性質」。《閩南佛學》8輯:頁111-123。
王繼安。「敦煌殘卷《大乘起信論略述卷上》破體書風評析」。《藝術百家》2010年第S2期(2010年)。
「世界佛教居士林消息欄第二十號:破衲編《讀大乘起信論捷訣》」。《佛學半月刊》65期(1933年10月16日)。
代超。「兩種熏習說比較——《攝大乘論》《成唯識論》與《大乘起信論》熏習說比較」。《蘭州學刊》2010年第2期(2010年)。
加藤咄堂。「大乘起信論講義」。《新式佛教講義》1〜3號。
古清美。「大乘起信論淺探」。《慧炬》117期(民62年11月):頁40-46。
古賀英彥。「大乘起信論訓讀考」。《花園大學研究紀要》26號(1994年3月1日):頁49-79。
古賀英彥。「大乘起信論剳記」。《花園大學文學部研究紀要》27號(1995年3月20日):頁35-52。
古賀英彥。「起信論研究ノート」。《禪文化》204號(2007年):頁63-68。
古賀英彥。「楞伽經の如來藏說と大乘起信論」。《禪文化研究所紀要》25號(2000年11月):頁29-56。
古賀英彥。「禪思想の淵源:起信論研究ノート(2)」。《禪學研究》90號(2012年3月):頁79-95。
史一如(遺著)男史玨(編)。「慧圓居士集講錄:大乘起信論講錄」。《海潮音》6卷11期(1926年1月14日):頁1-28。
四維。「佛青什景:大乘起信論研究班聽講者眾」。《覺訊月刊》1期(1951年1月1日)。
平川彰。「起信論における三大の意味」。《印度哲學佛教學》2號(1987年10月30日):頁1-19。
平井宥慶。「曇曠の『大乘起信論』講述」。《豐山學報》21號(1976年3月30日):頁73-91。
本多隆仁。「釋摩訶衍論における真如門解釋とその問題點」。《密教學研究》30號。
永吉博人。「元曉『二障義』の研究:『起信論』註疏との關係を中心として」。《龍谷大學大學院紀要. 文學研究科》5號(1983年3月22日):頁111-114。
「玉佛寺講起信論」。《佛學半月刊》76期(1934年4月1日)。
田中順照。「起信論所說の真如」。《日本佛教學會年報》8號(1936年7月1日):頁37-58。
田村芳朗。「佛教哲學體系--大乘起信論」。《理想》388號(1965年9月)。
田養民;釋如實。「大乘起信論樞要--立義」。《中國佛教》25卷10期(1981年7月1日):頁29-37。
田養民;釋如實。「大乘起信論樞要--因緣」。《中國佛教》25卷9期(1981年6月1日):頁29-37。
田養民;釋如實。「大乘起信論樞要--歸敬序」。《中國佛教》25卷8期(1981年5月1日):頁28-34。
田顯祐。「『起信論』の緣起說」。《大谷學報》73卷4號(1994年):頁21-32。
田顯祐。「草創期中國華嚴學派における起信論の受容について」。《大谷大學真宗總合研究所研究所紀要》2號(1985年):頁15-34。
白魚仙史。「食字居談錄(再續):刊印大乘起信論科注之緣...」。《大中華》2卷5期(1916年):頁1。
白雲。「大乘起信論之著者及流傳」。《佛學月刊》2卷7期(1942年):頁5。
白聖。「《大乘起信論表解》序」。《中國佛教》31卷9期(民76年9月):頁4-5。
白聖。「<大乘起信論詳論>序」。《中國佛教》22卷10期(民67年7月):頁29。
矢吹慶輝。「攝論古逸章疏とスタイン氏蒐集敦煌新出三論古章疏に就いて(1)」。《東洋學報》10卷1號(1920年1月):頁112-127。
矢吹慶輝。「攝論古逸章疏とスタイン氏蒐集敦煌新出三論古章疏に就いて(2)」。《東洋學報》10卷2號(1920年5月):頁114-187。
石井公成。「『大乘起信論』における『大乘』と『摩訶衍』」。《駒澤短期大學佛教論集》12號(2006年10月):頁300-283。
石井公成。「『大乘起信論』の用語と語法の傾向--NGSMによる比較分析」。《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2卷1號號=通號103號(2003年12月):頁293-287。
石井公成。「近代アジア諸國における『大乘起信論』の研究動向」。《禪學研究》(2005年7月):頁63-79。
石吉岩。「元曉『二障義』における隠密門の形成に關する再檢討」。《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9卷1號(2010年12月20日):頁486-482。
石義華。「“真如”的異質性——《大乘起信論》的本體思想探析」。《山東社會科學》2012年第11期=總207期(2012年):頁48-51。
伊達立晶。「ポーの思想と大乘佛教--『大乘起信論』との比較を中心に」。《文藝學研究》8號(2004年):頁75-93。
伊藤和男。「起信論に於ける真如の理解」。《日本佛教學協會年報》14號(1942年10月):頁1-20。
伊藤尚德。「元曉の理と事の概念に關する一考察」。《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0卷1號(2011年12月20日):頁66-69。
伊藤隆壽。「梁武帝〈神明成佛義〉の考察──神不滅論から起信論への一視點」。《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研究紀要》44號(1986年3月):頁217-249。
伊藤義賢。「大乘起信論の檢討 1」。《大乘》22卷7號。
伊藤義賢。「大乘起信論の檢討 2」。《大乘》22卷8號。
伊藤義賢。「大乘起信論の檢討 3」。《大乘》22卷9號。
伊藤義賢。「大乘起信論の檢討 4」。《大乘》22卷10號。
伊藤義賢。「大乘起信論の檢討 5」。《大乘》22卷11號。
伊藤義賢。「大乘起信論の檢討 6」。《大乘》22卷12號。
任蜜林。「《大乘起信論義記》中的“二門”」。《五臺山研究》2006年2期(2006年4月1日):頁5-10。
印深。「《大乘起信論》成就信心之特色修行略探」。《寒山寺》2006年第2期(2006年)。
印順。「『起信論』與扶南大乘」。《中華佛學學報》8期(民84年7月):頁1-16。
印順。「周繼武居士起信論正謬泛敘」。《海潮音》19卷10期(1938年10月15日):頁7-8。
「印順與歐陽竟無的如來藏思想的差異——《大乘起信論》的爭議」。《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9卷4期(2008年)。
吉田仁祉。「『大乘起信論』の『摩訶衍自體相用』」。《京都產業大學論集. 人文科學系列》19號(1992年3月):頁339-353。
吉田仁祉。「<研究ノート>『大乘起信論』の『摩訶衍自體相用』」。《京都產業大學論集. 人文科學系列》19號(1992年3月):頁339-353。
吉田宏晢。「『大乘起信論』と『大日經』〔英文〕」。《密教學研究》18號(1986年3月):頁182-167。
吉田宏晢。「大乘起信論:漢英.英漢對照索引」。《佛教文化論集:川崎大師教學研究所研究紀要》5輯(1988年9月21日):頁1-179(L)。
吉田賢抗。「宋儒の心性論と大乘起信論」。《文科紀要》2號(1958年11月)。
吉津宜英。「元曉の起信論疏と別記との關係について」。《韓國佛教學SEMINAR》9號(2003年8月25日):頁321-339(L)。
吉津宜英。「吉藏の大乘起信論引用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0卷1號=通號99號(2001年12月20日):頁145-151。
吉津宜英。「竹村牧男著『大乘起信論讀釋』」。《駒澤大學佛教學部論集》17號(1986年10月):頁503-508。
吉津宜英。「宗密の『大乘起信論疏』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0卷2號=通號60號(1982年3月31日):頁796-800。
吉津宜英。「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の研究─それ以前の諸注釋書との比較を通して」。《駒澤大學佛教學部論集》11號(1980年11月):頁139-156。
吉津宜英。「法藏の大乘起信論義記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9卷1號=通號57號(1980年12月31日):頁42-46。
吉津宜英。「柏木弘雄著『大乘起信論の研究―大乘起信論の成立に關する資料論的研究―』」。《駒澤大學佛教學部論集》12號(1981年10月):頁251-263。
吉津宜英。「起信論と起信論思想:淨影寺慧遠の事例を中心にして」。《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研究紀要》63號(2005年3月31日):頁1-15。
吉津宜英。「淨影寺慧遠の『起信論疏』について:曇延疏との比較の視點から」。《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1卷1號=通號41號(1972年12月31日):頁335-337。
吉津宜英。「淨影寺慧遠の起信論引用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9卷1號=通號97號(2000年12月20日):頁86-91。
吉津宜英。「慧遠『大乘起信論義疏』の研究」。《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研究紀要》34號(1976年3月):頁151-173。
吉津宜英。「慧遠の『起信論疏』をめぐる諸問題」。《駒澤大學佛教學部論集》3號(1972年12月):頁82-97。
吉津宜英;梁國真。「關於法藏的大乘起信論義記」。《國際佛學譯粹》2期(1992年5月1日):頁56-62。
吉澄典隨。「生佛關係論(大乘起信論の一節に對する異譯)」。《摩訶衍》6號(1927年3月15日):頁77-103。
向井亮。「平川彰編『如來藏と大乘起信論』」。《印度哲學佛教學》7號(1992年10月30日):頁359-360。
向井亮。「竹村牧男著『大乘起信論讀釋』」。《印度哲學佛教學》8號(1993年10月30日):頁359-360。
多久地宇。「起信論疏を讀む<寄書>」。《明教新誌》559號。
守培。「《起信論妙心疏》序」。《海潮音》70卷12期(民78年12月):頁5。
守培。「大乘起信論妙心疏懸義-上-」。《海潮音》70卷12期(民78年12月):頁6-12。
守培。「大乘起信論妙心疏懸義-下-」。《海潮音》71卷1/2期(民79年1月-02):頁6-16。
寺川幽芳。「『起信』の構造(1)」。《京都女子大學人文論叢》20號(1971年11月):頁44-71。
寺川幽芳。「起信の構造(2)」。《京都女子大學人文論叢》21號(1972年11月):頁109-137。
早川道雄。「「大乘起信論」研究の新課題-實踐主體の希薄化と本覺思想-」。《宗教研究》319號。
早川道雄。「「釋摩訶衍論」における一無明說−「起信論」を超える試み」。《平安佛教學會年報》3號。
早川道雄。「『大乘起信論』研究の新課題:實踐主體の希薄化と本覺思想」。《宗教研究》72卷4輯(1999年):頁269-271。
早川道雄。「『釋摩訶衍論』に對する『大乘起信論義記』の影響について:隨緣真如論形成の論理展開の同一性」。《豐山學報》46號(2003年3月31日):頁1-24。
早川道雄。「本覺思想の源流としての『大乘起信論』」。《豐山學報》42號(1999年3月15日):頁29-51。
早川道雄。「宗密『大乘起信論疏』の諸問題」。《宗教研究》73卷4號=通號323號(2000年3月30日):頁220-221。
朴太源。「慧遠의起信論觀:八.九識說의思想評價的 의미를中心으로」。《哲學研究》15號(1990年12月):頁63-86。
「朱寬翻譯大乘起信論將流通」。《覺有情半月刊》1期(1939年10月1日)。
江嬋;林國良。「《起信論》之爭後梁啟超的佛學思想探微 -- 暨論佛教的無我觀背景下如何建立道德主體」。《西南民族大學學報》9期(2008年1月1日):頁98-105。
「江蘇無錫中國佛學分會請南亭法師講起信論」。《正信》7期(1946年9月30日)。
池田魯參。「永明延寺の起信論研究」。《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研究紀要》43號(1985年3月):頁46-65。
池田魯參。「永明延壽の教學と起信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3卷2號=通號66號(1985年3月25日):頁610-614。
牟宗三。「中國哲學之簡述與其所涵蘊的問題--第十四講--大乘起信論之『一心開二門』」。《中國文化月刊》19期(1981年5月1日):頁18-43。
竹田三省。「再び堅惠堅意の年代を論ず(寶性論と起信論との關係)」。《無盡燈》8卷5號。
竹村牧男。「『大乘起信論』の心識說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1卷2號=通號62號(1983年3月25日):頁806-811。
竹村牧男。「『大乘起信論』の止觀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3卷2號=通號66號(1985年3月25日):頁494-499。
竹村牧男。「『大乘起信論』의 『業識』에 대해서」。《불교학리뷰》Vol.8(2010年):頁327-346。
竹村牧男。「『起信論』と『十地經論』」。《宗教研究》59卷4輯(1986年):頁182-183。
竹村牧男。「『起信論』と『十地經論』」。《東方學》72號(1986年7月31日):頁18-32。
竹村牧男。「『起信論』の『本覺』理解への一視點:無始世來の利他用の思想を尋ねて」。《人文論叢:三重大學人文學部文化學科研究紀要》3號(1986年):頁1-17。
竹村牧男。「柏木弘雄著『大乘起信論の研究--大乘起信論の成立に關する資料論的研究』」。《宗教研究》56卷2號(1982年9月):頁237-240。
竹村牧男。「菩提流支の譯業と『大乘起信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2卷1號=通號63號(1983年12月25日):頁222-227。
竹村牧男。「親鸞と『大乘起信論』――報身.報土の問題を中心に――」。《東洋の思想と宗教》30號(2013年3月25日)。
竹村牧男。「體.相.用をめぐる二,三の點について:『起信論』の思想的系譜を尋ね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0卷1號=通號59號(1981年12月31日):頁307-312。
位田佳永。「『大乘起信論』における一心二門の構造」。《關西大學哲學》28號(2010年3月1日):頁139-163。
位田佳永。「漢譯佛教論書における『自然』について:『寶性論』と『大乘起信論』を通して」。《日本佛教學會年報》68號(2003年5月20日):頁53-70(L)。
「佛教"無明"觀念探析——以《大乘起信論》為例」。《船山學刊》2008年3期。
何子銓。「詩歌:李居士榮祥以自著《楞嚴經》《起信論》要義科會表解合刊見示受而讀之愛不釋手謹報以詩」。《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12期。
何國銓。「大乘起信論之研究(1):起信論之作者、譯者及其造論之時代背景」。《鵝湖》31期(民67年1月):頁42-45。
何國銓。「大乘起信論之研究(2):起信論對心的意義之說明」。《鵝湖》32期(1978年2月1日):頁22-26。
何國銓。「大乘起信論之研究(3)」。《鵝湖》34期(1978年)。
何國銓。「大乘起信論之研究(4):起信論對生死流轉與涅槃還滅之說明(2)」。《鵝湖》36期(1978年6月1日):頁22-29。
何國銓。「大乘起信論之研究(5):起信論對生死流轉與涅槃還滅之說明(3)」。《鵝湖》37期(1978年7月1日):頁14-16。
佐藤厚。「『大乘起信論』における心真如.心生滅の二門に對する元曉の解釋」。《東アジア佛教研究》5號(2007年5月31日):頁1-13。
佐藤厚。「如來藏の鏡と華嚴の鏡 ― 義湘系華嚴教學における『大乘起信論』批判の一例」。《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9卷2號=通號98號(2001年3月20日):頁760-764。
佐藤厚。「義湘系華嚴學派の基本思想と『大乘起信論』批判:義湘と元曉の對論記事の背後にあるもの」。《東洋學研究》37號(2000年3月30日):頁51-82。
佐藤康裕。「淨影寺慧遠の『大乘起信論義疏』について -修士論文概要-」。《早稻田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紀要》42卷1號。
余月梅。「大乘起信論『一心二門』之結構及立意」。《獅子吼》27卷2期(民77年2月):頁27-31。
吾妻重二,井上克人,丹治昭義。「『大乘起信論義記』研究(2)」。《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紀要》33輯(2000年3月):頁1-26。
吾妻重二,井上克人,丹治昭義。「『大乘起信論義記』研究(3)」。《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紀要》34輯(2001年3月):頁63-79。
吾妻重二,井上克人,丹治昭義。「『大乘起信論義記』研究(4)」。《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紀要》36輯(2003年3月):頁115-132。
吾妻重二,井上克人,丹治昭義。「『大乘起信論義記』研究(5)」。《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紀要》38號(2005年4月):頁31-52。
吾妻重二。「『大乘起信論』の概念と修辭と撰者 ―中國學の立場から―」。《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紀要》30輯(1997年3月):頁55-76。
吾妻重二。「大乘起信論義記と中國思想(『大乘起信論』と法藏教學の研究, 神秘主義研究班, 研究員の研究概要)」。《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紀要》38號(2005年4月1日):頁A135-A136。
吳可為。「辨“真如”義:略論《大乘起信論》核心思想」。《法音》1998年7期(1998年):頁8-15,27。
吳我。「新起信論」。《佛化隨刊》1期(1927年12月10日)。
吳言生。「論《大乘起信論》對禪思禪詩的影響」。《普門學報》3期(2001年5月1日):頁140-179。
吳忠偉。「書評:潘桂明,《中國佛教思想史稿》--《起信論》思維模式生成演進史的構擬與反思」。《哲學與文化》39卷2期=453期(2012年2月):頁169-175。
吳麗玉。「論太虛法師在『起信論』之考辨--以民初『起信論』真偽考辨為範圍」。《輔英學報》11期(民80年12月):頁217-227。
呂澂。「《大乘起信論》考證」。《中國哲學史論》。
呂澂。「《起信》與禪:對於《大乘起信論》來歷的探討」。《學術月刊》1962年第4期(1962年4月1日)。
呂澂。「《起信》與禪:對於《大乘起信論》來歷的深求」。《現代佛學》1962年5期(1962年10月):頁14-21。
妙有。「讀《大乘起信論》後」。《洛陽佛教》(1992年3月1日)。
「宋埠宣講大乘起信論」。《佛學半月刊》275期(1943年4月16日)。
志村武。「『起信論』の『無明』より『華嚴經』の『十玄門』への展開に見られる『真如』への考察」。《武藏野女子大學紀要》14號(1979年3月25日):頁33-43。
快道。「大乘起信論義疏:附識」。《北平佛教會月刊》10期。
李元治。「『大乘起信論』思想型態之反省與啟示」。《雄中學報》2期(民88年2月):頁1-19。
李公達。「本會恭請筏可法師宣講起信論啟」。《香海佛化刊》3期。
李平來。「大乘起信論の三身說」。《駒澤大學大學院佛教學研究會年報》15號(1981年12月):頁61-66。
李平來。「大乘起信論研究(一):新羅元曉の大乘起信論疏を中心とし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8卷1號=通號55號(1979年12月31日):頁190-191。
李平來。「大乘起信論研究(二):新羅元曉の起信論疏を中心として」。《駒澤大學大學院佛教學研究會年報》14號(1980年7月):頁120-131。
李平來。「元曉の真如觀:起信論海東疏を中心とし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9卷1號=通號57號(1980年12月31日):頁358-360。
李明。「對《大乘起信論》修行方式的初步思考」。《五臺山研究》2008年第4期(2008年)。
李東三。「『起信論』의一考察─佛教에서말하는一心을中心으로─」。《文理大學報》12卷2號(1966年2月):頁257-270。
李健生著;吳汝鈞校訂。「『大乘起信論』的『心』之概念及有關問題的研究」。《諦觀》73期(民82年4月):頁99-138。
李欽安。「倓虛法師的『大乘起信論講義』給我對『佛』十足的信心」。《加國佛教季刊》13期。
李欽安。「讀倓虛大師之《大乘起信論講義》心得(一)」。《加國佛教季刊》12期。
李欽安。「讀倓虛大師之《大乘起信論講義》心得(二)」。《加國佛教季刊》13期。
李華芷。「壬戌仲冬華謬附諸大緇大素之後環請圓瑛大法師在普覺講經會講演大乘起信論旬月以來花雨繽紛一卷頑石亦為之點頭今法師將赴仰光禮塔瀕行贈此留作紀念即乞賜教並希諸大方家正可」。《海潮音》4卷7期(1923年8月31日):頁14。
李開濟。「《大乘起信論》導讀」。《哲學與文化》25卷2期(1998年2月):頁188-191。
李圓真。「讀大乘起信論書後」。《人海燈》17~18期(1935年8月15日)。
「李榮祥編述《大乘起信論科會指要表解》合刊」。《海潮音》6卷2期:頁20。
「李榮祥編述《大乘起信論科會指要表解》合刊」。《海潮音》6卷3期:頁20。
「李榮祥編述《大乘起信論科會指要表解合刊》」。《海潮音》6卷5期(1925年5月20日):頁11。
「李榮祥編述《大乘起信論科會指要表解合刊》」。《海潮音》6卷6期(1925年7月9日):頁11。
李應南。「讀大乘起信論因緣」。《菩提樹》162號(民55年5月8日):頁31。
李鐵華。「《大乘起信論》“真如觀”新探」。《宗教學研究》2009年4期(2009年):頁84-88。
李鐵華。「淺論《大乘起信論》的內在理路——以真如觀念為核心」。《蘭州學刊》2008年第3期(2008年)。
李烘雨。「깨달음으로서의 教育:大乘超信論의 教育學的 解釋」。《師大論叢》41輯(1990年12月30日):頁1-24。
杜立婕。「《大乘起信論》與中國禪宗的思想和修行」。《蘭州學刊》2008年第9期(2008年)。
杜保瑞。「大乘起信論的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上)」。《人文論壇》79期(2000年7月)。
杜保瑞。「大乘起信論的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中)」。《人文論壇》80期(2000年8月)。
杜保瑞。「大乘起信論的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下)」。《人文論壇》81期(2000年9月)。
杜保瑞。「大乘起信論的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普門學報》10期(2002年7月1日):頁177-222。
谷壽美。「『中道』を巡る一試論--大乘起信論とキリスト教的『全一性』の理念」。《哲學》127號(2011年3月):頁149-172。
赤沼智善。「起信論の真如に就いて」。《大谷學報》10卷1號=通號33號(1929年2月25日):頁1-29。
「兩種熏習說比較——《攝大乘論》《成唯識論》與《大乘起信論》熏習說比較」。《蘭州學刊》2010年2期。
和田龍造。「新舊兩譯起信論及諸註疏に就て 1,2」。《無盡燈》14卷12號,15卷3號。
周志煌。「太虛大師對於《大乘起信論》真偽問題之論辯及展現之意義」。《法光》104期(1998年5月1日)。
「周叔迦居士講大乘起信論」。《佛學月刊》5~6期(1943年11月30日)。
周貴華。「起信與唯識(上)」。《法音》2001年10期(2001年10月):頁1-5。
周貴華。「起信與唯識(下)」。《法音》2001年11期(2001年11月):頁14-19。
周繼武,雪松。「真如能熏與隨緣義:梁譯攝論與起信論之研究」。《海潮音》18卷11期(1937年11月15日):頁24-25。
宗學院同人編。「本典研鑽述記:化卷(末) 起信論引意」。《宗學院論集》38號:頁539-540。
定源。「《大乘起信論》初探」。《閩南佛學》1999年第1期。
岡本素光。「『真如』概念の研究--大乘起信論を中心として,その一斷片」。《北海道駒澤大學研究紀要》2號(1967年11月):頁1-22。
岡本素光。「法と自由について:大乘起信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卷2號=通號12號(1958年3月30日):頁457-460。
岡本素光。「真理の一つの形態:起信論の真如觀について」。《駒澤大學文學部研究紀要》19號(1961年3月):頁1-14。
岡本素光。「真理概念の構造 大乘起信論に於ける」。《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卷2號=通號6號(1955年3月30日):頁520-521。
岡本紫雲。「起信論の哲學」。《傳燈》152,154,154,156〜159,162號。
岩城英規。「智旭の起信論解釋について」。《天台學報》35號(1993年10月16日):頁98-102。
「念與離念--理解《大乘起信論》的新思路」。《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7卷2期(2006年)。
易聞曉。「《大乘起信論》的思辨結構」。《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2000年)。
東光爾英。「敦煌出土の『起信論疏』の研究:S.ch.4137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5卷1號=通號69號(1986年12月25日):頁288-290。
東光爾英。「敦煌出土の『起信論疏』の研究──S ch 二五八七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7卷2號=通號74號(1989年3月20日):頁639-643。
林屋友次郎。「大乘起信論講義」。《佛教》34號=3卷11號,35號=3卷12號。
林屋友次郎。「起信論の成立問題に就いて」。《宗教研究》新3卷6號。
林國良,江嬋。「《起信論》之爭後梁啓超的佛學思想探微——暨論佛教的無我觀背景下如何建立道德主體」。《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9期(2008年)。
林嘯。「《大乘起信論》對淨土宗及其修行思想影響初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2012年)。
松本文三郎。「起信論の支那撰述說に就いて」。《宗教研究》新3卷4號。
松田未亮。「『大乘止觀法門』と『起信論』の比較--不空如來藏の解釋をめぐって」。《天台學報》28號(1986年10月5日):頁164-167。
松濤誠廉。「起信論思想の體系と時代」。《日本佛教學會年報》22號(1957年3月):頁143-160。
武覺超。「『九品往生義』と起信論:菩提心を中心に」。《叡山學院研究紀要》6號。
武覺超。「四明知禮と起信論:佛身論を中心に」。《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7卷2號=通號54號(1979年3月31日):頁803-806。
武覺超。「四明知禮と起信論:別理隨緣說をめぐりて」。《叡山學院研究紀要》3號。
武覺超。「妙經文句私志記と起信論:六即と本覺.始覺との關連を中心に」。《叡山學院研究紀要》2號。
武覺超。「順高の起信論本疏聽集記について--高山寺學派の實踐形態」。《天台學報》14號(1972年11月15日):頁192-196。
武覺超。「趙宋天台における心の問題:特に大乘起信論の解釋をめぐって」。《天台學報》23號(1981年11月5日):頁98-102。
武覺超。「寶地房證真と起信論 真如隨緣說を中心に」。《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0卷2號=通號60號(1982年3月31日):頁724-727。
河村孝照。「德清著『起信論疏略』の資料的研究」。《東洋學研究》17號(1983年3月31日):頁7-28。
河村孝照。「續藏における『起信論疏略』の『草稿本故省』という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1卷2號=通號62號(1983年3月25日):頁527-533。
河野法雲。「起信論と唯識論との相違」。《密宗學報》12號。
河野法雲。「起信論の阿梨耶識に就て」。《無盡燈》22卷7號。
河野法雲。「起信論の諸宗に及す影響 1,2」。《無盡燈》13卷1,2號。
河野法雲。「起信論所說の阿梨耶識と唯識論」。《大崎學報》23號(1912年7月1日):頁35-41。
河野重雄。「大乘起信論における眾生心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1卷2號=通號42號(1973年3月31日):頁671-672。
河野重雄。「真諦譯起信論の音譯語と漢譯語」。《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2卷2號=通號44號(1974年3月31日):頁837-841。
法舫。「大乘起信論在佛學上之價值」。《香海佛化刊》2期。
法舫。「大乘起信論在佛學上之價值」。《海潮音》13卷1期(民21年1月):頁32-39。
法輪。「釋大乘起信論裂網疏」。《佛學月刊》1期(1921年8月4日)。
舍奈田智宏。「永觀の往生思想における『起信論』についての一考察」。《豐山教學大會紀要》36號(平成20年)。
金山法龍。「大乘起信論管見 1」。《高野教報》19號。
金山法龍。「大乘起信論管見 2」。《高野教報》20號。
金山法龍。「大乘起信論管見 3」。《高野教報》21號。
金山法龍。「大乘起信論管見 4」。《高野教報》24號。
金山法龍。「大乘起信論管見 5」。《高野教報》25號。
金山法龍。「大乘起信論管見 6」。《高野教報》26號。
金山法龍。「大乘起信論管見 7」。《高野教報》28號。
金山法龍。「大乘起信論管見 8」。《高野教報》29號。
金山法龍。「大乘起信論管見 9」。《高野教報》30號。
金朳坤。「만람의철학─"起信論의真如와Russell의真理觀"」。《韓國宗教》1號(1971年12月):頁100-115。
金倉圓照。「篠田秀雄著『大乘起信論講讀』」。《鈴木學術財團年報》10號(1974年5月1日):頁107-108。
金善親。「大乘起信論表解節要(續)」。《揚善半月刊》1卷1-12期(1933年):頁107-108。
金勳。「元曉『大乘起信論疏』の思想特徵について」。《大阪經濟法科大學總合科學研究所年報》20號(2001年):頁25-38。
長野寂然。「『妙宗鈔』と『起信論』の本覺思想:六即との關係における一考察」。《天台學報》37號(1995年10月):頁61-66。
阿理生。「『大乘起信論』の問題點 ― 『立義分』の理解をめぐっての試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4卷2號=通號88號(1996年3月20日):頁523-527。
阿理生。「『大乘起信論』--漢譯題名の問題とSkt.原題の推定」。《宗教研究》77卷4號號=通號339號(2004年3月):頁1041-1043。
阿理生。「vijnanaparinama--『大乘起信論』の背景」。《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2卷2號號=通號104號(2004年3月):頁805-799。
阿理生。「インド初期唯識思想と『大乘起信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0卷2號=通號80號(1992年3月20日):頁569-573。
阿部仲麻呂。「『つつみつつまれる關係性』の現代的意義--『大乘起信論』が務台理作の『場所の論理學』に与えた思想的影響に基づいて」。《白百合女子大學キリスト教文化研究論集》9號(2008年):頁40-59。
阿部仲麻呂。「本覺思想のキリスト教的適應:『大乘起信論』を手がかりにして」。《カトリック研究》72號(2003年8月1日):頁45-81。
青松。「由紀念仁山居士略述起信論之思想體系」。《菩提樹》95號(民49年10月8日):頁16-17。
非心。「評大乘起信論考證」。《海潮音》4卷1期(民12年3月):頁5-11。
前川健一。「明惠と『大乘起信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7卷1號=通號93號(1998年12月20日):頁240-244。
前田慧雲。「起信論の勸歸淨土と易行品との比較」。《六條學報》100號。
姚長壽。「《大乘起信論》的往生思想」。《佛學研究》(2001年):頁8-11。
姚長壽。「《大乘起信論》的往生思想」。《法源:中國佛學院學報》19期(2001年):頁11-15。
姚彬彬。「現代佛學思想系譜之分野--以《大乘起信論》真偽之爭為契機」。《中華佛學研究》12期(2011年12月):頁85-114。
後藤昭雄。「研究余錄 中國へ傳えられた日本人の著作--淡海三船の『大乘起信論注』」。《日本歷史》610號(1999年3月):頁85-91。
柏木弘雄。「<第二部>占察善惡業報經に含まれる起信論說」。《松阪女子短期大學論叢》9號(1973年):頁1-29。
柏木弘雄。「<第二部>起信論の成立に關する傳承資料,覺え書」。《松阪女子短期大學論叢》10號(1974年):頁1-21。
柏木弘雄。「大乘起信論」。《佛教文化》復刊3卷1號。
柏木弘雄。「大乘起信論の意義」。《東洋學術研究》11卷4號(1973年1月):頁91-106。
柏木弘雄。「大乘起信論を軸とした佛教研究の展望」。《駒澤大學佛教學部論集》22號(1991年10月):頁35-57。
柏木弘雄。「占察善惡業報經と大乘起信論」。《宗教研究》218號(1954年)。
柏木弘雄。「占察善惡業報經と大乘起信論」。《宗教研究》47卷3號=總號218號(1974年3月1日):頁110-111。
柏木弘雄。「古註釋書を通して見たる起信論の先驅思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1卷2號=通號22號(1963年3月31日):頁633-637。
柏木弘雄。「如來藏思想と彌陀信仰:大乘起信論における專意念佛の教說について」。《東海佛教》13號(1969年3月30日):頁24-25。
柏木弘雄。「起信論における信成就發心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6卷2號=通號32號(1968年3月31日):頁532-537。
柏木弘雄。「起信論に關する一考察」。《密教文化》52號(1961年3月15日):頁68-74。
柏木弘雄。「起信論註釋書の系譜」。《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7卷2號=通號34號(1969年3月31日):頁520-526。
柏木弘雄。「實叉難陀の譯と傳えられる『大乘起信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0卷2號=通號20號(1962年3月31日):頁528-529。
「為圓瑛七十壽請守培法師宣講大乘起信論」。《佛教公論》15期(1947年6月1日)。
「省心蓮社講起信論」。《佛學半月刊》168期(1938年11月1日)。
相馬一意。「如來藏佛教における生と死」。《日本佛教學會年報》75號(2010年)。
研究部。「平川彰著『大乘起信論』.柳田聖山著『臨濟錄』」。《鈴木學術財團年報》10號(1974年5月1日):頁150-152。
胡春業。「《大乘起信論》與《宗鏡錄》的心性義理特徵」。《禪學研究》7輯(2008年4月):頁370-382。
胡春業。「《大乘起信論》與《宗鏡錄》的心性義理特徵-上-」。《海潮音》89卷4期(2008年4月):頁15-16。
胡春業。「《大乘起信論》與《宗鏡錄》的心性義理特徵-中-」。《海潮音》89卷5期(2008年5月):頁9-17。
胡春業。「《大乘起信論》與《宗鏡錄》的心性義理特徵-下-」。《海潮音》89卷6期(2008年6月):頁19-24。
范古農。「大乘起信論講義」。《佛學半月刊》168期(1938年11月1日)。
范古農。「大乘起信論講義(一續)」。《佛學半月刊》169期(1938年11月16日)。
范古農。「大乘起信論講義(續二)」。《佛學半月刊》170期(1938年12月1日)。
范古農。「大乘起信論講義(續三)」。《佛學半月刊》171期(1938年12月16日)。
范古農。「大乘起信論講義(續五)」。《佛學半月刊》173期(1939年1月16日)。
范古農。「大乘起信論講義(續六)」。《佛學半月刊》174期(1939年2月1日)。
范古農。「大乘起信論講義(續七)」。《佛學半月刊》175期(1939年2月16日)。
范古農。「大乘起信論講義(續八)」。《佛學半月刊》176期(1939年3月1日)。
范古農。「大乘起信論講義(續九)」。《佛學半月刊》177期(1939年3月16日)。
范古農。「大乘起信論講義(續十)」。《佛學半月刊》178期(1939年4月1日)。
范古農。「大乘起信論講義(續完)」。《佛學半月刊》179期(1939年4月16日)。
范古農。「起信論真如具體相用義:附識」。《佛學半月刊》144期(1937年2月1日)。
「香港佛學會同人等恭請筏可法師宣講大乘起信論圓滿撮影以留為紀念」。《香海佛化刊》2期。
俁野章一。「現代腦解剖生理學から見た唯識,起信論の術語-教育と宗教の理想像」。《四天王寺女子短期大學研究紀要》11號(1969年12月):頁85-106。
唐大圓。「法華方便起信論」。《佛光》3期(1923年8月2日)。
唐大圓。「起信論札記」。《國學論衡》5號(1935年):頁13。
唐大圓。「起信論料簡之忠告」。《佛光》4期:頁1-4。
唐大圓。「起信論料簡之忠告」。《海潮音》4卷7期(1923年8月31日):頁13-14。
唐大圓。「答起信論唯識釋質疑:附誌」。《東方文化》2期。
「唐大圓述《大乘起信論解惑》」。《佛學半月刊》4期(1930年12月1日)。
「唐大圓述《大乘起信論解惑》」。《佛學半月刊》77期(1934年4月16日)。
「唐大圓述《大乘起信論解惑》」。《佛學半月刊》90期(1934年11月1日)。
「唐大圓述《大乘起信論解惑》」。《海潮音》12卷4期(1931年5月15日):頁4。
「唐大圓著《大乘起信論解惑》」。《海潮音》4卷9期:頁31。
「唐大圓著《大乘起信論解惑》」。《海潮音》4卷10期:頁31。
「唐大圓著《大乘起信論解惑》」。《海潮音》4卷11期:頁25。
唐象先。「起信論真如具體相用義」。《佛學半月刊》144期(1937年2月1日)。
「唐譯大乘起信論」。《佛學半月刊》224期(1941年3月1日)。
孫富支。「"大乘起信論"『一心開二門』思想略述」。《獅子吼》29卷11/12期(民79年11月):頁3-8。
孫富支。「『大乘起信論』的『真如』義-上-」。《獅子吼》29卷1期(民79年1月):頁10-15。
孫富支。「『大乘起信論』的『真如』義-下-」。《獅子吼》29卷2期(民79年2月):頁28-33。
孫業成。「《起信論》的體用觀對法藏性起說的影響」。《船山學刊》2010卷4期(2010年10月):頁150-153。
孫群。「試用《大乘起信論》詮釋《老子》之“道」。《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0卷5期(2008年9月1日):頁32-34。
孫樂。「聽起信論詩」。《弘法特刊》1期。
宮地清彥。「『無情說法』再考 --『起信論』註釋書を中心として」。《宗學研究》51號(2009年4月):頁67-72。
宮地清彥。「『傳光錄』の『心』と大乘經典の『心』『識』について--『大乘起信論』水波の喩えを端緒として (第八回學術大會紀要)」。《宗學研究》49號(2007年4月):頁79-84。
宮澤勘次。「觀經疏妙宗鈔と大乘起信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3卷1號=通號85號(1994年12月20日):頁246-248。
島地大等。「大乘起信論綱要」。《六條學報》7號。
徐文明。「《大乘起信論》唐譯本序研究」。《禪學研究》9輯。
徐文明。「梁譯《大乘起信論序》考證」。《國學研究》4期(1997年8月):頁215-224。
「桂伯華集《起信論科註》」。《佛學叢報》1期(1912年10月1日)。
「桂伯華集《起信論科註》」。《佛學叢報》2期(1912年11月1日)。
「桂伯華集《起信論科註》」。《佛學叢報》3期(1912年12月1日)。
「桂伯華集《起信論科註》」。《佛學叢報》4期(1913年2月1日)。
「桂伯華集《起信論科註》」。《佛學叢報》5期(1913年3月1日)。
「桂伯華集《起信論科註》」。《佛學叢報》6期(1913年5月1日)。
「桂伯華集《起信論科註》」。《佛學叢報》7期(1913年6月1日)。
「桂伯華集《起信論科註》」。《佛學叢報》8期(1913年10月1日)。
「桂伯華集《起信論科註》」。《佛學叢報》9期(1914年2月15日)。
「桂伯華集《起信論科註》」。《佛學叢報》12期(1914年6月15日)。
「桂伯華集《大乘起信論科註》」。《佛學叢報》12期(1914年6月15日)。
栗原敦。「資料と研究.ところどころ(6)辭典.事典のこと、宮澤賢治の『大乘起信論』など」。《賢治研究》107號(2009年10月):頁6041-6049。
柴紅梅。「梁譯本《大乘起信論》複音詞研究」。《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1年第10期(2011年)。
殷貞姫;佐藤厚譯。「『大乘起信論』における心真如.心生滅の二門に對する元曉の解釋」。《東アジア佛教研究》5號(2007年5月):頁3-13。
海野厚。「『意識の形而上學--『大乘起信論』の哲學』井筒俊彥」。《教養論叢》94號(1993年9月):頁9-14。
海野厚志。「ロレンスと阿賴耶-3-大乘起信論とロレンスの二大原理」。《教養論叢》68號(1985年):頁1-15。
班柏。「《大乘起信論》鈴木大拙譯本研究」。《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2012年)。
班柏。「李提摩太以耶釋佛英譯《大乘起信論》探析」。《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1卷5期(2012年9月):頁128-132。
「“真如”的異質性——《大乘起信論》的本體思想探析」。《山東社會科學》2012年11期。
「真如與存在:《大乘起信論》與存在主義本體論比較」。《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0卷1期(2008年)。
真華。「略談起信論之四信五門」。《海潮音》39卷6期(民47年6月):頁11-13。
「真諦譯《大乘起信論》」。《佛學半月刊》114期(1935年11月1日)。
「真諦譯《大乘起信論》」。《佛學半月刊》309期(1944年9月16日)。
「真諦譯《大乘起信論科判》」。《佛學半月刊》129期(1936年6月16日)。
「真諦譯程無智書《大乘起信論》」。《佛學半月刊》86期(1934年9月1日)。
「真諦譯論《大乘起信論科判》」。《佛學月刊》3期(1941年8月1日)。
「真諦釋論賢首國師科判《大乘起信論科判》」。《佛學半月刊》213期(1940年9月16日)。
秦萌。「《成唯識論》與《大乘起信論》熏習觀的比較」。《法源:中國佛學院學報》26期(2008年):頁283-290。
能守。「大乘起信論考試」。《海潮音》3卷11~12期:頁2-3。
能守。「報告聽講人乘起信論之心得」。《新佛化旬刊》12期(1922年10月28日):頁1-2。
能守。「報告聽講大乘起信論之心得」。《海潮音》3卷9期:頁2。
記者。「上海圓明講堂請守培法師講起信論」。《覺群週報》47~48期(1947年6月9日)。
記者。「吳錫佛學會請南亭法師宣講大聖起信論」。《海潮音》27卷10期(1946年10月1日):頁39。
記者。「常惺法師定期在上海佛教居士林講大乘起信論」。《佛教公論》10期(1937年5月15日)。
「起信論[?]潤疏」。《佛學半月刊》306期(1944年8月1日)。
「起信論中的我執觀」。《改革與開放》22期(2010年)。
「起信論非馬鳴著也」。《佛化新青年》1卷1期(1923年):頁43-44。
「起信論義記教理抄及起信決疑鈔解題」。《佛書研究》14號(大正4年11月10日)。
「起信論解惑」。《佛學半月刊》295期(1944年2月16日)。
「起信論與唯識學的會通--太虛法師《起信論唯識釋》思想研究」。《宗教學研究》2004年2期。
「起信論纂註」。《佛學半月刊》308期(1944年9月1日)。
「起信論聽集記解題」。《佛書研究》11號(大正4年7月10日)。
馬鳴菩薩造;真諦三藏譯;太虛釋。「大乘起信論略釋」。《覺社叢書》2期。
馬鳴菩薩造;真諦三藏譯;釋大空述解。「大乘起信論述解(一)」。《楞嚴特刊》9期。
馬鳴菩薩造;真諦三藏譯;釋大空述解。「大乘起信論述解(二)」。《楞嚴特刊》10期。
馬鳴菩薩造;真諦三藏譯;釋大空述解。「大乘起信論述解(三)」。《楞嚴特刊》12期。
高木俊一述;白雲譯。「大乘起信論之著者及流傳」。《佛學月刊》7期(1942年12月1日)。
高木俊一述;白雲譯。「大乘起信論在佛教中的地位」。《佛學月刊》8期(1943年1月1日)。
高木俊一述;白雲譯。「大乘起信論研究(一)」。《佛學月刊》9~10期(1943年3月1日)。
高田道見。「大乘起信論大意」。《日本國教大道叢誌》297號。
高神覺昇。「眾生心(起信論を基調として見たる)」。《密宗學報》91號。
高崎直道,坂井淳一,野武美彌子他。「『大乘起信』の意味と論體--『起信論.曇延疏』解讀(1)」。《東洋の思想と宗教》14號(1997年3月):頁37-56。
高崎直道。「『大乘起信論』における〈念〉について」。《東方學》73號(1987年1月):頁1-17。
高崎直道。「『大乘起信論』の『真如』」。《佛教學》29號(1990年9月):頁1-24。
高崎直道。「『大乘起信論』の語法――「依」「以」「故」等の用法をめぐって」。《早稻田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紀要. 哲學.史學編》37號(1992年2月):頁29-44。
高崎直道。「起信論研究の問題點:實叉難陀譯の性格をめぐっ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5卷1號=通號69號(1986年12月25日):頁1-10。
高崎直道著;釋慧璉譯。「『大乘起信論』的語法有關『依』『以』『故』等之用法」。《諦觀》72期(民82年1月):頁73-101。
高觀如。「大乘起信論」。《中國佛教》3期(1989年5月1日)。
唯禪。「起信論緣境六相淺喻」。《覺有情》1期(1950年1月30日)。
唯禪。「起信論緣境六相淺喻(二)」。《覺有情》4期(1950年4月30日)。
唯禪。「起信論緣境六相淺喻(三)」。《覺有情》5期(1950年5月30日)。
崔鈆植。「『大乘起信論同異略集』の著者について」。《駒澤短期大學佛教論集》7號(2001年10月):頁214-230。
常惺。「大乘起信論科簡駁議」。《學術》23期(1923年):頁79-88。
常惺。「大乘起信論講要-1-」。《海潮音》9卷7期(民17年8月):頁55-82。
常惺。「大乘起信論講要-2-」。《海潮音》9卷9期(民17年10月):頁280-295。
常惺。「大乘起信論講要-3-」。《海潮音》9卷10期(民17年11月):頁404-414。
常惺講;鄧慧載記。「大乘起信論講要」。《獅吼月刊》1卷1期(1948年2月1日):頁8-10。
常盤義伸。「“the mind not in accord” of the Mahayana Faith Awakening」。《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1卷1號=通號41號(1972年12月31日):頁52-57(L)。
常盤義伸。「the ālayavijñāna of the śraddhotpāda」。《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3卷1號=通號45號(1974年12月25日):頁18-23(L)。
常盤義伸。「大乘起信論の和合識」。《禪文化研究所紀要》20號(1994年5月):頁23-41。
常盤義伸。「起信論の六染心」。《禪文化研究所紀要》5號(1973年12月):頁1-19。
常盤義伸。「起信論の阿黎耶識:真の宗教的救いの所在」。《花園大學研究紀要》6號(1975年3月31日):頁21-46。
張文良。「日本的《大乘起信論》研究」。《佛學研究》19期(2010年):頁410-423。
張炳陽。「大乘起信論『一心二門』的解析:兼評孟、荀善惡觀」。《中國佛教》27卷8期(民72年8月):頁27-32。
張理峰。「佛教“無明”觀念探析―以《大乘起信論》為例」。《船山學刊》2008年3期(2008年7月):頁142-144。
張華。「楊文會與《大乘起信論》--兼論近代佛教思想的爭論與發展」。《禪學研究》6輯(2006年10月):頁228-260。
張聖慧。「為諸學者開演起信論」。《覺音》23期(1941年4月30日)。
張實龍。「“真如”解析——《大乘起信論》導讀」。《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1期(2000年1月1日)。
張德鈞。「關起信論者未流之新執——白周繼武」。《四川佛教月刊》5期(1938年5月15日)。
張慧敏。「起信論中的我執觀」。《改革與開放》22期(2010年)。
張樹青。「略論《大乘起信論》對朱熹心性論的影響」。《白城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2011年)。
敏智。「<大乘起信論講記>序」。《內明》48期(民65年3月):頁14-15。
敏智。「大乘起信論講記-2-」。《內明》23期(民63年2月):頁29-32。
曹潤鎬。「宗密『大乘起信論疏』の成立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3卷2號=通號86號(1994年12月20日):頁816-818。
望月信亨。「三度び起信論支那撰述を論ず(一)」。《佛教學雜誌》1卷2號(1920年8月):頁-。
望月信亨。「三度び起信論支那撰述を論ず(二)」。《佛教學雜誌》1卷3號(1920年9月):頁-。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の作者に關する擬議」。《宗教界》14卷1號。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支那撰述考(羽溪了諦氏の弁駁に答ふ)」。《宗教界》15號1號。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支那撰述考」。《佛書研究》49號(大正8年1月1日)。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支那撰述問題に就いて」。《東亞の光》15卷8號(1920年8月):頁13-19。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註釋書(一)」。《佛書研究》16號(大正5年1月10日)。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註釋書(二)」。《佛書研究》17號(大正5年2月10日)。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註釋書(三)」。《佛書研究》18號(大正5年3月10日)。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註釋書(四)」。《佛書研究》19號(大正5年4月10日)。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註釋書(五)」。《佛書研究》20號(大正5年5月10日)。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註釋書(六)」。《佛書研究》21號(大正5年7月10日)。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註釋書(七)」。《佛書研究》22號(大正5年8月10日)。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註釋書(八)」。《佛書研究》23號(大正5年9月10日)。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註釋書(九)」。《佛書研究》24號(大正5年10月10日)。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註釋書(十)」。《佛書研究》25號(大正5年11月10日)。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講話 1」。《宗教界》2卷9號。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講話 2」。《宗教界》2卷10號。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講話 3」。《宗教界》2卷11號。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講話 4」。《宗教界》2卷12號。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講話 5」。《宗教界》3卷2號。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講話 6」。《宗教界》3卷3號。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講話 7」。《宗教界》3卷5號。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講話 8」。《宗教界》3卷6號。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講話 9」。《宗教界》3卷12號。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講話 10」。《宗教界》4卷2號。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講話 11」。《宗教界》4卷4號。
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講話 12」。《宗教界》4卷5號。
望月信亨。「松本博士の起信論支那撰述說の批評を讀む」。《宗教研究》新3卷5號。
望月信亨。「南北兩道の地論學派の主張と起信論」。《大正大學學報》28號(1938年12月):頁1-22。
望月信亨。「起信論と占察經の類同及關係(上)」。《佛教學雜誌》1卷5號(1920年11月)。
望月信亨。「起信論と占察經の類同及關係(下)」。《佛教學雜誌》1卷6號(1920年12月1日)。
望月信亨。「起信論の專念阿彌陀佛說に就て」。《淨土學》13號(1938年8月5日):頁8-28。
望月信亨。「順高の起信論聽集記と湛睿の教理抄」。《佛書研究》8號(大正4年4月10日)。
望月信亨。「疑似經と偽妄經 1-仁王經、梵網經、瓔珞經、灌頂經、藥師經、隨願往生經、梵天神策經、安宅神咒經、占察經、起信論,大佛頂首楞嚴經,」。《佛書研究》32號。
望月信亨。「疑似經と偽妄經 2-仁王經、梵網經、瓔珞經、灌頂經、藥師經、隨願往生經、梵天神策經、安宅神咒經、占察經、起信論,大佛頂首楞嚴經,」。《佛書研究》33號。
望月信亨。「疑似經と偽妄經 3-仁王經、梵網經、瓔珞經、灌頂經、藥師經、隨願往生經、梵天神策經、安宅神咒經、占察經、起信論,大佛頂首楞嚴經,」。《佛書研究》34號。
望月信亨。「疑似經と偽妄經 4-仁王經、梵網經、瓔珞經、灌頂經、藥師經、隨願往生經、梵天神策經、安宅神咒經、占察經、起信論,大佛頂首楞嚴經,」。《佛書研究》35號。
「梁譯《大乘起信論》的本覺論思想分析」。《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5卷5期(2005年)。
梁啓超。「大乘起信論考證」。《東方雜誌》19卷19號(1922年):頁19-32。
梁啓超。「大乘起信論考證(續)」。《東方雜誌》19卷20號(1922年):頁34-49。
梁啓超。「大乘起信論考證(續)」。《東方雜誌》19卷23期(1922年):頁14-31。
梁啓超。「大乘起信論考證」。《佛化新青年》1卷創刊號(1923年):頁37-38。
梁啟超。「大乘起信論考證(續創刊號)」。《佛化新青年》1期。
「淺析佛教的“無明”觀念——以《大乘起信論》為例」。《時代報告(下半月)》2012年2期。
「淺談《大乘起信論》」。《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卷1期(2011年)。
「淺談《大乘起信論》中的"心"」。《東京文學》2008年11期。
「淺論《大乘起信論》的內在理路——以真如觀念為核心」。《蘭州學刊》2008年3期。
清水光幸。「法藏『大乘起信論別記』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3卷2號=通號66號(1985年3月25日):頁513-514。
清原秀惠。「起信論に於ける心生滅門」。《高輪學報》18號。
船山徹。「中國佛教思想史における法藏教學の意義(『大乘起信論』と法藏教學の研究, 神秘主義研究班, 研究員の研究概要)」。《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紀要》38號(2005年4月1日):頁A137。
船岡芳昭。「釋摩訶衍論の機根について」。《密教學研究》2號。
許偉。「真如與存在:《大乘起信論》與存在主義本體論比較」。《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0卷1期(2008年2月):頁58-60。
許朝陽。「從哲學史論述與哲學架構論牟宗三先生的《大乘起信論》詮釋」。《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33期(2006年6月):頁1-24。
郭朝順。「論天臺、華嚴『觀心』思想之交涉與轉變--以《華嚴經》及《大乘起信論》的詮釋為中心」。《法鼓佛學學報》10期(2012年6月):頁53-93。
郭勤正。「大乘起信論『無明說』給人的啟示」。《慧炬》234期(民72年12月):頁4-8。
陳一梅。「敦煌草書寫卷《大乘起信論略述》研究」。《新美術》2010年第4期(2010年)。
陳利權。「論《大乘起信論》的一心二門」。《普門學報》9期(2002年5月1日):頁213-220。
陳勇。「試述《大乘起信論》與大乘佛法之修行」。《宗教學研究》2007年1期(2007年3月):頁198-200。
陳堅。「不是“體用”,而是“體相用”:中國佛教中的“體用”論再思」。《佛學研究》(2006年):頁319-334。
陳寅恪。「梁譯大乘起信論偽智愷序中之真史料」。《幼獅月刊》33卷6期(民60年6月):頁20-21。
陳寅恪。「梁譯大乘起信論偽智愷序中之真史料」。《燕京學報》35期(1948年12月):頁95-100。
陳常諦。「大乘起信論白話註解」。《南瀛佛教》14卷3期(1936年3月1日)。
陳常諦。「大乘起信論白話註解」。《南瀛佛教》14卷4期(1936年4月1日)。
陳常諦。「大乘起信論白話註解(三)」。《南瀛佛教》14卷5期(1936年5月1日)。
陳常諦。「大乘起信論白話註解(四)」。《南瀛佛教》14卷6期(1936年6月1日)。
陳常諦。「大乘起信論白話註解(五)」。《南瀛佛教》14卷7期(1936年7月1日)。
陳常諦。「大乘起信論白話註解(六)」。《南瀛佛教》14卷8期(1936年8月1日)。
陳常諦。「大乘起信論白話註解(七)」。《南瀛佛教》14卷9期(1936年9月1日)。
陳常諦。「大乘起信論白話註解(八)」。《南瀛佛教》14卷10期(1936年10月1日)。
陳常諦。「大乘起信論白話註解(九)」。《南瀛佛教》14卷11期(1936年11月1日)。
陳常諦。「大乘起信論白話註解(十)」。《南瀛佛教》14卷12期(1936年12月1日)。
陳常諦。「大乘起信論白話註解(十一)」。《南瀛佛教》15卷1期(1937年1月1日)。
陳常諦。「大乘起信論白話註解(十二)」。《南瀛佛教》15卷2期(1937年2月1日)。
陳常諦。「起信論的佛身觀」。《南瀛佛教會會報》9期(1931年10月15日)。
陳雁姿。「《大乘起信論》心意識說之探析」。《志蓮文化集刊》1期(民94年7月):頁197-222。
陳勤建。「越地祈雨中的“龍聖”崇信析論——兼論中國龍的原型及源起」。《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2000年)。
傅偉勳。「《大乘起信論》義理新探」。《中華佛學學報》3期(1990年4月1日):頁117-145。
傅教石。「《大乘起信論》的作者與譯者:《大乘起信論》簡論之一」。《法音》1987年1期(1987年1月):頁15-18,25。
傅教石。「《大乘起信論》的主要思想:《大乘起信論》簡論之二」。《法音》1987年2期(1987年2月):頁13-16。
傅教石。「《大乘起信論》在佛教史上的地位與影:《大乘起信論》簡論之三」。《法音》1987年3期(1987年3月):頁46-48。
傅教石。「《大乘起信論》真偽問題的論爭:《大乘起信論》簡論之四」。《法音》1987年4期(1987年4月):頁25-28。
傅教石。「對《大乘起信論》的幾點看法:《大乘起信論》簡論之五」。《法音》1987年5期(1987年5月):頁32-34。
傅新毅。「歐陽竟無抉擇二轉依、料簡《起信論》的基本理路」。《世界弘明哲學季刊》(1999年3月1日)。
單正齊。「《起信論裂網疏》思想探微——論智旭對《起信論》真心系思想的改造」。《宗教學研究》2001年1期=總第50期(2001年1月1日)。
單正齊。「起信論與唯識學的會通:太虛法師《起信論唯識釋》思想研究」。《宗教學研究》2004年2期(2004年):頁179-185。
「報德庵恭請應慈法師宣講妙法蓮華經大乘起信論」。《佛學半月刊》122期(1936年3月1日)。
富士川游。「遺稿 大乘起信論物語(二)」。《法爾》287號(1942年1月):頁163-166。
富木堯廣。「諸宗の教理及教判に於ける起信論の地位」。《大崎學報》4輯(1906年6月):頁1-5。
富木堯廣。「諸宗の教理及教判に於ける起信論の地位(接第四輯)」。《大崎學報》30輯(1913年9月30日):頁1-5。
悲。「評大乘起信論考證(一)」。《佛化新青年》1卷創刊號(1923年):頁39-42。
悲。「評大乘起信論考證(續創刊號)」。《佛化新青年》1期。
悲。「評大乘起信論考證」。《佛化新青年》1卷1期(1923年):頁45。
曾其海。「湛然之性與主體之性如何可能合一--《大乘起信論》心性思想論析」。《哲學與文化》342期(2002年)。
游有維。「對傅撰《起信論簡論》在教義上一點不同的看法」。《法音》1988年第1期(1988年1月)。
渡邊明照。「『大乘起信論』の『無明』について」。《哲學年誌》5號(1986年12月):頁129-139。
渡邊明照。「<研究例會發表要旨>思惟形態における同相(統一)と異相(區別):『大乘起信論』とヘーゲル哲學の對照を通路として」。《比較思想研究》6號(1979年12月):頁108-112。
渡邊新治。「菩提心について:特に『大乘起信論』を中心に」。《密教學研究》17號(1985年3月):頁97-110。
湯次了榮;豐子愷。「大乘起信論新釋」。《浙江佛教》創刊號(1993年4月1日):頁23-26。
湯次了榮;豐子愷。「大乘起信論新釋(續一)」。《浙江佛教》2期(1993年7月1日):頁71-74。
湯次了榮;豐子愷。「大乘起信論新釋(續二)」。《浙江佛教》3期(1993年10月1日):頁119-122。
湯次了榮;豐子愷。「大乘起信論新釋(續三)」。《浙江佛教》4期(1993年12月1日):頁167-170。
湯次了榮;豐子愷。「大乘起信論新釋(續四)」。《浙江佛教》1期(1994年3月1日):頁23-26。
湯次了榮;豐子愷。「大乘起信論新釋(續五)」。《浙江佛教》2期(1994年6月1日):頁71-24。
湯次了榮;豐子愷。「大乘起信論新釋(續六)」。《浙江佛教》3期(1994年9月1日):頁119-122。
湯次了榮;豐子愷。「大乘起信論新釋(續七)」。《浙江佛教》4期(1994年12月1日):頁167-170。
程恭讓。「牟宗三《大乘起信論》“一心開二門”說辨正」。《哲學研究》12期(1999年12月1日):頁59-66。
結城令聞。「講話.大乘起信論」。《大法輪》18卷6號(1951年6月):頁50-58。
馮煥珍。「《大乘起信論》『非佛教』嗎--關於『《起信論》非佛教』說的教理學反省」。《中華佛學研究》9期(2005年3月):頁29-58。
黃百儀。「大乘起信論『淨性功德』的意義」。《中國文化月刊》117期(1989年7月1日):頁116-123。
黃征。「敦煌草書寫卷《大乘起信論略述卷上》考訂(四)」。《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5年2期(2005年6月):頁171-179。
黃征。「敦煌草書寫卷《大乘起信論略述卷上》考訂」。《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3年2期(2003年6月):頁147-153。
黃夏年。「《大乘起信論》研究百年之路」。《普門學報》6期(2001年11月):頁233-267。
黃懺華。「大乘起信論底真如緣起學說」。《海潮音》15卷8期(民23年8月):頁263-267。
「圓明講堂請守培法師宣講大乘起信論」。《人間佛教》6期。
圓欣。「大乘起信論中淨法究竟無盡釋義」。《海潮音》59卷9期(民67年9月):頁9-10。
圓訓。「略談大乘起信論中真如用熏習義」。《海潮音》59卷12期(民67年12月):頁18。
圓瑛。「大乘起信論述記序」。《弘化月刊》125期(1951年10月15日)。
圓瑛。「大乘起信論講義敘」。《南瀛佛教會會報》2卷1期(1924年1月1日):頁6-8。
圓瑛。「大乘起信論講義」。《海潮音》1卷1期(民9年3月):頁61-64。
圓瑛。「大乘起信論講義(續)」。《海潮音》1卷2期(民9年4月):頁37-45。
圓瑛。「大乘起信論講義(續)」。《海潮音》1卷3期(民9年5月):頁47-65。
圓瑛。「大乘起信論講義(續)」。《海潮音》1卷4期(民9年6月):頁9-47。
圓瑛。「大乘起信論講義(續)」。《海潮音》1卷10期(民9年12月)。
「慈舟老法師講大乘起信論」。《佛學月刊》9期(1942年1月1日)。
「慈舟法師講《大乘起信論述記》」。《弘化月刊》130期(1952年3月15日)。
慈舟講;性定筆錄。「大乘起信論口義記」。《佛海燈》10期(1936年8月12日)。
會覺。「大乘起信論研究之書後」。《海潮音》6卷1期(民14年2月):頁41-47。
會覺。「大乘起信論讀法」。《海潮音》29卷6期(民37年6月):頁594-597。
楠正仁。「大乘起信論における世間的なもの」。《智山教化研究》15號。
楠正仁。「大乘起信論における世間的なもの 2」。《智山教化研究》16號。
楠正仁。「大乘起信論の發心」。《智山教化研究》13號。
楊白衣。「大乘起信論與中國佛教」。《海潮音》54卷2期(民62年2月):頁15-17。
楊維中。「《大乘起信論》的翻譯考辨」。《藏外佛教文獻》2010年第2期(2010年)。
楊維中。「本體之性與主體之心如何可能合一 --《大乘起信論》心性思想論析」。《哲學與文化〔革新版〕》29卷11期=總342期(2002年11月1日):頁999-1008。
楊維中。「本體之性與主體之心如何能合一 -- 《大乘起信論》心性思想論析」。《世界弘明哲學季刊》(1999年6月1日)。
照真。「讀大乘起信論書後」。《人海燈》17~18期(1935年8月15日)。
瑞生。「揚州重寧開講起信論題體相用三大是—是三義」。《弘法社刊》18期。
聖凱。「《起信論》“一心二門”思維模式與宋代理學」。《中國禪學》1期(2002年6月):頁298-308。
聖凱。「論一心二門及其對理學思維模式的影響」。《世界弘明哲學季刊》2001年12月號(2001年12月)。
葉晨陽。「淺談《大乘起信論》」。《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11卷1期(2011年1月):頁7-9。
葛兆光。「是非與真偽之間:關於《大乘起信論》爭辯的隨想」。《讀書》1992年第1期(1992年)。
「試述《大乘起信論》與大乘佛法之修行」。《宗教學研究》2007年1期。
詹志明。「大乘起信論新註-1-」。《新覺生》1卷5期(民52年5月):頁20-21。
詹志明。「大乘起信論新註-2-」。《新覺生》1卷6期(民52年6月):頁17-18。
詹志明。「大乘起信論新註-3-」。《新覺生》1卷8期(民52年8月):頁17-19。
詹志明。「大乘起信論新註-5-」。《新覺生》1卷10期(民52年10月):頁23-24。
詹志明。「大乘起信論新注-6-」。《新覺生》1卷11期(民52年11月):頁18-20。
詹志明。「大乘起信論新注-7-」。《新覺生》1卷12期(民52年12月):頁22-23。
詹志明。「大乘起信論新注-8-」。《新覺生》2卷2期(民53年2月):頁21-22。
詹志明。「大乘起信論新注-9-」。《新覺生》2卷3期(民53年3月):頁21。
鄒相。「學習《大乘起信論》後的感悟」。《香港佛教》603期(2010年8月)。
鈴木孝太郎。「客塵煩惱と妄念の一考察:大乘起信論を中心として」。《中央學術研究所紀要》11號(1982年4月20日):頁141-158。
鈴木宜邦。「知禮における起信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3卷2號=通號46號(1975年3月31日):頁657-658。
鈴木信一郎。「『大乘起信論』 における真如論の研究」。《龍谷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紀要》24號(2002年12月10日):頁182-185。
鈴木昭吾。「起信論に於ける無明の意義」。《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卷2號=通號2號(1953年3月25日):頁380-381。
境野哲海。「佛教起信論評論の批評に就き佛教徒に答ふ」。《佛教》91號。
境野黃洋。「大乘起信論と大乘空有二宗の關係」。《新佛教》4卷10號。
「實叉難陀譯《大乘起信論》」。《佛學半月刊》91期(1934年11月16日)。
「實叉難陀譯《唐譯大乘起信論》」。《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35期(1933年8月1日)。
「實叉難陀譯《唐譯大乘起信論》」。《佛學半月刊》59期(1933年7月16日)。
「實叉難陀譯《唐譯大乘起信論》」。《佛學半月刊》60期(1933年8月1日)。
「對《大乘起信論》修行方式的初步思考」。《五臺山研究》2008年4期。
廖鍾慶。「大乘起信論之『一心開二門』的義理規模-上-」。《鵝湖》2卷1期(民65年7月):頁38-41。
廖鍾慶。「大乘起信論之『一心開二門』的義理規模-下-」。《鵝湖》2卷2期(民65年8月):頁36-38。
端生。「讀大乘起信論考證有感」。《佛化新青年》1卷6期(1923年9月10日):頁55。
蒲長春。「印順與歐陽竟無的如來藏思想的差異———《大乘起信論》的爭議」。《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9卷4期(2008年8月)。
蒲長春。「從《大乘起信論》到《楞伽經》 -- 論印順如來藏思想的特點」。《南方論刊》5期(2008年1月1日):頁40-42,57。
語庭。「《大乘起信論》譯釋(一)」。《南洋佛教》252期(1990年4月1日):頁18-20。
語庭。「《大乘起信論》譯釋(二)」。《南洋佛教》254期(1990年6月1日):頁29-31。
語庭。「《大乘起信論》譯釋(三)」。《南洋佛教》255期(1990年7月1日):頁18-22,24。
趙儀文。「從大乘起信論論『無明』之起源」。《哲學與文化》3卷1期(民65年1月):頁43-47。
遠藤純一郎。「唐代に于ける『大乘起信論』思想の中國的展開に關する一考察:『忽然念起』を中心に」。《智山學報》52輯(2003年3月):頁89-112。
劉正念。「讀大乘起信論」。《正覺雜誌》6期(1930年12月16日)。
劉立夫。「元曉對中韓佛教文化交流的貢獻──以《大乘起信論》疏、記為中心」。《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2000年)。
劉立夫。「元曉對中韓佛教文化交流的貢獻--以《大乘起信論》疏、記為中心」。《禪學研究》5期(2002年12月):頁207-213。
劉因燦。「論《大乘起信論》的修行觀」。《企業家天地》2010年第10期(2010年)。
劉承符。「梁啟超大乘起信論考證覆議」。《萬佛城》199期(1986年12月)。
劉軍峰。「淺談《大乘起信論》中的“心”」。《東京文學》11期(2008年)。
廣淨。「聽大乘起信論之心得」。《正信》9期(1946年11月30日)。
慧吉祥。「大乘起信論的思想」。《海潮音》35卷12期(民43年12月):頁14-15。
慧真。「讀大乘起信論書後」。《人海燈》17~18期(1935年8月15日)。
「慧遠大師著《起信論淨影疏》」。《佛學半月刊》42期(1932年11月1日)。
「慧遠選《大乘起信論淨影疏》」。《佛學半月刊》183期(1939年6月16日)。
歐崇敬。「起信論的哲學創造轉化──以意志直觀與『真如』為發展主軸」。《通識研究集刊》10期(2006年12月):頁89-104。
潘永輝。「念與離念--理解《大乘起信論》的新思路」。《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2期。
潘永輝。「念與離念——理解《大乘起信論》的新思路」。《湛江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2006年):頁90-93。
潘桂明。「《大乘起信論》與中國哲學」。《戒幢佛學》2期(2002年12月):頁223-240。
編者。「大乘起信論述記序:附按」。《弘化月刊》125期(1951年10月15日)。
編者。「答起信論唯識釋質疑:附誌」。《海潮音》7卷6期(1926年7月29日):頁30。
編輯部。「大乘起信論心得報告 - 行腳體驗」。《千佛山》245期(2010年3月)。
蔣年豐著;張展源譯。「《大乘起信論》與齊克果的《憂懼之概念》中『無明』一概念之比較研究」。《鵝湖》30卷8期=356期(民94年2月):頁2-7。
蔡惠明。「《大乘起信論》研究」。《廣東佛教》(1992年4月1日)。
蔡惠明。「《起信論》與中國佛學思想」。《上海佛教》(1992年3月1日)。
蔡惠明。「關於《大乘起信論》的爭辯」。《香港佛教》393期(1993年2月1日):頁14-18。
蔡惠明。「關於《大乘起信論》的諍論」。《內明》201期(1988年12月1日):頁39-41。
「賢首判《大乘起信論科判》」。《佛學半月刊》141期(1936年12月16日)。
「賢首國師科判《大乘起信論科判》」。《佛學半月刊》117期(1935年12月1日)。
鄭耀秋。「我對《大乘起信論》的一點看法」。《廣東佛教》(1991年3月1日)。
「餘姚佛教居士林恭請寶靜大法師講大乘起信論圓滿攝影」。《弘法刊》34期。
「餘姚佛教居士林請寶靜法師宣講起信論」。《弘法刊》34期。
曇延。「大乘起信論義疏卷上」。《北平佛教會月刊》1期。
曇延。「大乘起信論義疏(續)」。《北平佛教會月刊》2期。
曇延。「大乘起信論義疏(續)」。《北平佛教會月刊》3期。
曇延。「大乘起信論義疏(續)」。《北平佛教會月刊》4期。
曇延。「大乘起信論義疏(續)」。《北平佛教會月刊》5期。
曇延。「大乘起信論義疏(續)」。《北平佛教會月刊》6期。
曇延。「大乘起信論義疏(續)」。《北平佛教會月刊》7期。
曇延。「大乘起信論義疏(續)」。《北平佛教會月刊》8期。
曇延。「大乘起信論義疏(續)」。《北平佛教會月刊》9期。
曇延。「大乘起信論義疏(續)(卷上終)」。《北平佛教會月刊》10期。
橫井多治見。「木村鷹太郎氏の起信論哲學の評論を讀む」。《宗教》29號。
橘行信。「宗密における『大乘起信論』觀」。《龍谷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紀要》29號(2007年12月10日):頁110-123。
橘惠勝。「大毘婆沙と起信論(下)」。《新佛教》7卷10號。
橘惠勝。「大毘婆沙と起信論(上)」。《新佛教》7卷8號。
橘惠勝。「大毘婆沙と起信論(中)」。《新佛教》7卷9號。
橋本芳契。「大乘起信論の『起信』について:維摩經と起信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8卷2號=通號56號(1980年3月31日):頁540-547。
橋本芳契。「起信の經典的背景について」。《宗教研究》54卷3號=通號246號(1983年2月):頁259-260。
賴賢宗。「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及元曉與見登的相關述記關於一心開二門的闡釋」。《中華佛學學報》14期(2001年9月1日):頁267-292。
賴賢宗。「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及元曉與見登的相關述記關於一心開二門的闡釋:以法藏、元曉與見登關於如來藏說與唯識思想的交涉的討論為中心」。《世界中國哲學學報》3期(民90年4月):頁137+139-173。
「龍樹.無著.世親.馬鳴と起信論(不屈信仰居士)」。《世界佛教》6卷2號(1951年2月):頁68-71。
龜谷聖馨。「大乘起信論の作者に就て(「大乘起信論」真偽問題)」。《中央佛教》4卷6號。
環榮賢。「大乘起信論について:如來藏思想と本覺思想を考える」。《宗教研究》68卷4輯(1995年):頁245-246。
篠田昌宜。「智旭『大乘起信論裂網疏』における玄談の考察」。《駒澤大學大學院佛教學研究會年報》38號(2005年5月):頁23-33。
篠田昌宜。「智旭『大乘起信論裂網疏』における立義分の解釋」。《東アジア佛教研究》5號(2007年5月):頁73-84。
篠田昌宜。「智旭『大乘起信論裂網疏』における眾生心と專念阿彌陀佛の解釋について」。《駒澤大學大學院佛教學研究會年報》40號(2007年5月):頁31-42。
篠田昌宜。「智旭『大乘起信論裂網疏』について:真諦譯『大乘起信論』の引用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2卷1號=通號103號(2003年12月20日):頁195-197。
篠田昌宜。「智旭の實叉難陀譯『起信論』注釋の理由について」。《駒澤大學大學院佛教學研究會年報》39號(2006年5月):頁73-83。
篠田基行。「佛教經典における身體觀:起信論について」。《體育學研究》11卷5號(1967年7月5日):頁27。
謝易真。「『莊子』『心齋』『坐忘』『朝徹』『見獨』與『大乘起信論』『止觀』門之研究與對觀」。《慈濟技術學院學報》5期(民92年9月):頁145-171。
韓廷傑。「大乘起信論唯識思想」。《甘露》1994年3期=總11期(1994年12月1日):頁26-29。
韓鏡清。「唯識學的兩次譯傳:《大乘起信論》為曇延所造」。《佛學研究》3期(1994年1月1日):頁59-69。
韓鏡清。「唯識學的兩次譯傳《大乘起信論》為曇延所造」。《佛學研究》(1994年)。
織田顯祐。「『起信論』の如來藏說と法藏の如來藏緣起宗について」。《佛教學セミナー》70號(1999年10月):頁21-36。
織田顯祐。「『起信論』の緣起說」。《大谷學報》73卷4號=通號279號(1994年4月30日):頁21-32。
織田顯祐。「『起信論』中國撰述說否定論」。《南都佛教》81號(2002年2月25日):頁1-18。
織田顯祐。「早草期中國華嚴學派における起信論の受容について」。《真宗總合研究所研究所紀要》2號(1984年3月31日):頁15-34。
聶清。「《起信論》義理真偽之爭」。《佛學研究》5期(1996年)。
藍吉富。「大乘起信論之法諍」。《慧炬》100期(民61年4月):頁9-18。
豐一吟。「《大乘起信論新釋》中譯的正確年代」。《浙江佛教》3期(1993年10月1日):頁123-125。
魏常海著;福田高德譯。「『大乘起信論』の『三部の注疏』についての比較研究」。《天台學報》特別號(2007年10月):頁234-259。
鎌田茂雄。「中國禪思想形成の教學的背景:大乘起信論を中心として」。《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49號(1969年3月30日):頁43-116。
羅光。「大乘起信論」。《哲學與文化〔革新版〕》7卷5號=總號72號(1980年5月1日):頁18-26。
藤井草宣。「梁啓超氏の『大乘起信論考證』」。《東方佛教》15卷9號。
藤原幸章。「善導と『起信論』」。《大谷學報》46卷4號=通號172號(1967年2月28日):頁12-23。
關世謙。「《大乘起信論的義理與實踐》譯序」。《菩提樹》447期(民79年2月):頁30-31。
關世謙。「《大乘起信論義理與實踐》譯序」。《獅子吼》29卷1期(民79年1月):頁30-31。
關世謙。「《大乘起信論義理與實踐譯》序」。《海潮音》70卷12期(民78年12月):頁13-14。
關世謙。「大乘起信論的義理與實踐譯序」。《妙林》2卷1期(1990年1月1日):頁27-28。
嚴珂。「梁啓超對《大乘起信論》的學理考察」。《網絡財富》2009年第4期(2009年)。
寶靜。「大乘起信論題玄義」。《弘法社刊》13期。
寶靜。「大乘起信論題玄義」。《弘法特刊》1期。
「寶靜法師叢書之一《大乘起信論演義》」。《佛學半月刊》212期(1940年9月1日)。
「寶靜著《彌陀要解親聞記》《大乘起信論演義》」。《佛學半月刊》311期(1944年10月16日)。
寶靜講;通懷記。「大乘起信論講義」。《弘法特刊》1期。
寶靜講;通懷錄。「大乘起信論講義(附釋題)」。《弘法社刊》19期。
寶靜講;通懷錄。「大乘起信論講義(續)」。《弘法社刊》21期。
寶靜講;通懷錄。「大乘起信論講義(續)」。《弘法社刊》32期。
「寶靜叢書之一《大乘起信論演義》」。《佛學半月刊》222期(1941年2月1日)。
蘇磊。「《大乘起信論》與牟宗三哲學中的儒佛會通」。《宗教哲學》43期(2008年3月):頁12-21。
覺光。「大乘起信論詮釋-1-」。《香港佛教》203期(民66年4月):頁5-7。
覺光。「大乘起信論詮釋-續-」。《香港佛教》212期(民67年1月):頁6-8。
覺光。「大乘起信論詮釋」。《香港佛教》222期(1978年11月1日):頁6-8。
覺光。「大乘起信論詮釋」。《香港佛教》223期(1978年12月1日):頁6-8。
覺光。「大乘起信論詮釋」。《香港佛教》224期(1979年1月1日):頁6-8。
覺光。「大乘起信論詮釋」。《香港佛教》225期(1979年2月1日):頁7-11。
覺光。「大乘起信論詮釋」。《香港佛教》226期(1979年3月1日):頁10-12。
覺光。「大乘起信論詮釋」。《香港佛教》227期(1979年4月1日):頁9-12。
覺光。「大乘起信論詮釋」。《香港佛教》228期(1979年5月1日):頁10-13。
覺光。「大乘起信論詮釋」。《香港佛教》229期(1979年6月1日):頁19-20。
覺光。「大乘起信論詮釋」。《香港佛教》230期(1979年7月1日):頁17-20。
覺光。「大乘起信論詮釋」。《香港佛教》288期(1979年5月1日):頁10-13。
覺有情半月刊編輯部啟事。「唐譯起信論」。《覺有情半月刊》32期(1941年1月16日)。
覺醒。「《大乘起信論》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理論著作(下)」。《香港佛教》515期(2003年4月1日):頁9-12。
覺醒。「《大乘起信論》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理論著作(上)」。《香港佛教》514期(2003年3月):頁11-13。
釋大空。「大乘起信論五重釋義(一)」。《楞嚴特刊》5期。
釋大空。「大乘起信論五重釋義(二)」。《楞嚴特刊》6期。
釋大空。「大乘起信論五重釋義(三)」。《楞嚴特刊》7期。
釋大空。「大乘起信論五重釋義(四)(完)」。《楞嚴特刊》8期。
釋永聖。「大乘起信論中如來藏緣起之研究」。《獅子吼》26卷10期(1987年10月1日):頁18-22。
釋印順。「《起信論》與扶南大乘」。《中華佛學學報》8期(1995年7月):頁1-16。
釋印順。「周繼武居士起信論正謬泛敘」。《海潮音》19卷10期(民17年10月):頁583-584。
釋如恒。「《大乘起信論》之止觀修持--依『修行信心分』之『止觀門』」。《正觀》48期(2009年3月):頁143-156。
釋守培。「大乘起信論妙心疏懸義(下)」。《海潮音》71卷1-2期(1990年1月1日):頁6-16。
釋守培。「大乘起信論妙心疏懸義(上)」。《海潮音》70卷12期(1989年12月1日):頁6-12。
釋守培。「起信論妙心疏序」。《海潮音》70卷12期(1989年12月1日):頁5。
釋佛哲。「大乘起信論の構造」。《佛教思想》13卷7號。
釋依慶。「大乘起信論解題」。《獅子吼》22卷12期(民72年12月):頁30-35。
釋者。「答起信論唯識釋質疑」。《東方文化》2期。
釋者。「答起信論唯識釋質疑」。《海潮音》7卷6期(民15年7月):頁743-746。
釋恆清。「大乘起信論的心性論」。《內明》212期(1989年11月1日):頁3-15。
釋恆清。「大乘起信論的心性論」。《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12期(1989年1月1日):頁233-255。
釋敏智。「大乘起信論講記序」。《內明》48期(1976年3月1日):頁14-15。
釋敏智;大成居士。「大乘起信論講記(一)」。《內明》22期(1974年1月8日):頁5-8。
釋敏智;大成居士。「大乘起信論講記(二)」。《內明》23期(1974年2月8日):頁29-32。
釋敏智;大成居士。「大乘起信論講記(三)」。《內明》24期(1974年3月8日):頁17-20。
釋敏智;大成居士。「大乘起信論講記(四)」。《內明》25期(1974年4月8日):頁6-9。
釋敏智;大成居士。「大乘起信論講記(五)」。《內明》26期(1974年5月8日):頁27-30。
釋敏智;大成居士。「大乘起信論講記(六)」。《內明》27期(1974年6月8日):頁24-27。
釋敏智;大成居士。「大乘起信論講記(七)」。《內明》28/29期(1974年8月8日):頁25-28。
釋敏智;大成居士。「大乘起信論講記(八)」。《內明》30期(1974年9月1日):頁31-32。
釋敏智;大成居士。「大乘起信論講記(九)」。《內明》31期(1974年10月1日):頁30-32。
釋敏智;大成居士。「大乘起信論講記(十)」。《內明》32期(1974年11月1日):頁27-30。
釋敏智;大成居士。「大乘起信論講記(十一)」。《內明》33期(1974年12月1日):頁33-36。
釋敏智;大成居士。「大乘起信論講記(十二)」。《內明》34期(1975年1月1日):頁34-37。
釋敏智;大成居士。「大乘起信論講記(十三)」。《內明》35期(1975年2月1日):頁32-35。
釋敏智;大成居士。「大乘起信論講記(十四)」。《內明》36期(1975年3月1日):頁33-35。
釋敏智;大成居士。「大乘起信論講記(十五)」。《內明》37期(1975年4月1日):頁33-36。
釋敏智;大成居士。「大乘起信論講記(十六)」。《內明》38期(1975年5月1日):頁36-39。
釋敏智;大成居士。「大乘起信論講記(十七)」。《內明》39期(1975年6月1日):頁36-39。
釋敏智;大成居士。「大乘起信論講記(十八)」。《內明》41期(1975年8月1日):頁36-37。
釋敏智;大成居士。「大乘起信論講記(十九)」。《內明》42期(1975年9月1日):頁34-35。
釋敏智;大成居士。「大乘起信論講記(二十)」。《內明》43期(1975年10月1日):頁36-37。
釋敏智;大成居士。「大乘起信論講記(廿一)」。《內明》44期(1975年11月1日):頁32-33。
釋敏智;大成居士。「大乘起信論講記(廿二)」。《內明》45期(1975年12月1日):頁38-40。
釋敏智;大成居士。「大乘起信論講記(廿三)」。《內明》46期(1976年1月1日):頁37-39。
釋敏智;大成居士。「大乘起信論講記(廿四)(續完)」。《內明》47期(1976年2月1日):頁37-38。
釋聖嚴。「印順長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論--以『大乘起信論講記』為主」。《中華佛學學報》13期(上)(民89年5月):頁1-12。
釋難忍。「《大乘起信論》的核心思想 -- 析一心二門三大四信五行」。《內明》194期(1988年5月1日):頁24-27。
饒宗頤。「王錫頓悟大乘政理決序說並校記」。《崇基學報》9卷2號(1970年5月)。
龔彥士。「『大乘起信論』之奧義」。《中國文化月刊》147期(民81年1月):頁117-128。
龔雋。「北宋天臺宗對《大乘起信論》與《十不二門》的詮釋與論爭」。《中國哲學史》2005年3期(2005年):頁83-94。
龔雋。「近代世界與中國語境中的《大乘起信論》」。《禪學研究》6輯(2006年10月):頁175-190。
龔雋。「曹溪禪學典據考釋 -- 從《大乘起信論》看曹溪禪學的形成與開展」。《中國哲學史》1998年2期(1998年2月1日)。
龔雋。「梁譯《大乘起信論》的本覺論思想分析」。《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5卷5期(2005年9月):頁21-26。
龔雋。「譯經中的政治--李提摩太與《大乘起信論》」。《新史學》2期(2008年5月):頁119-143。
龔雋。「鈴木大拙與東亞大乘觀念的確立——從英譯《大乘起信論》(1900年)到《大乘佛教綱要》(1907年)」。《臺大佛學研究》23期(民101年7月):頁75-118。
俣野章一。「心身醫學と唯識.起信論」。《醫學史研究》44號(1975年6月):頁46-47。
冲永宜司。「禪と本覺--『大乘起信論』における所說をめぐって」。《帝京大學文學部紀要(國語國文學)》29號(1998年1月):頁19-74。
坂井淳一,高崎直道,滝川郁久,野武美彌子。「『大乘起信』の意味と論體:『起信論.曇延疏』解讀(一)」。《東洋の思想と宗教》14號(1997年3月25日):頁37-56(R)。
坂爪逸子。「法然の『人心に逆らわず』についての一考察--『大乘起信論』の〈眾生心〉と『轉識論』の〈阿梨耶識〉に依據し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8卷2號號=通號120號(2010年3月):頁763-767。
坂爪逸子。「博士學位論文の概要および審査の結果の要旨 法然の<念佛多善根>說:『起信論』の<始覺>の概念を媒介にして」。《文學部論集》90號(2006年3月1日):頁224-229。
嶋本浩子。「鈴木大拙と『大乘起信論』」。《宗教研究》83卷4號(2010年3月30日):頁1417-1418。
脇谷撝謙。「天台より見たる起信論」。《六條學報》42號。
脇谷撝謙。「起信論は果して緣起論なりや」。《六條學報》74號。
脇谷撝謙。「起信論疏述作者としての曇延と曇遷」。《六條學報》128號。
込岡良稔。「藕益の性相調和思想に就て:特に大乘起信論裂網疏を中心として」。《叡山學報》12輯(1936年):頁15。

□研究報告
井上克人。「『大乘起信論』と法藏教學の實證的研究」。平成十三年度~平成十五年度科學研究費補助金.基盤研究(B)(2)研究成果報告書,2004。

□視聽資料
淨空法師。《大乘起信論(一)》。台北市:九品蓮。錄音帶。
淨空法師。《大乘起信論(二)》。台北市:九品蓮。錄音帶。
淨空法師。《大乘起信論》。佛陀教育基金會,民76。錄音帶。
達理法師。《大乘起信論》。淨律寺,民82。錄音帶。
寬謙法師主講。《大乘起信論》。新竹: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DVD13片,共50集。
慧律法師。《大乘起信論講義(一)》。高雄市:文殊講堂,民83。錄音帶。
慧律法師。《大乘起信論講義(二)》。高雄市:文殊講堂,民83。錄音帶。
慧律法師。《大乘起信論講義(三)》。高雄市:文殊講堂,民83。錄音帶。
慧興法師。《大乘起信論(一):1卷-12卷》。北投:北投玉佛信。
慧興法師。《大乘起信論(二):13卷-2412卷》。北投:北投玉佛信。錄音帶。
釋淨空主講。《大乘起信論(一)》。40捲卡式帶,第1-10片(1捲60分鐘, 9捲90分鐘),國語講演。
釋淨空主講。《大乘起信論(二)》。40捲卡式帶,第11-20片(每捲90分鐘),國語講演。
釋淨空主講。《大乘起信論(三)》。40捲卡式帶,第21-30片(每捲90分鐘),國語講演。
釋淨空主講。《大乘起信論(四)》。40捲卡式帶,第31-40片(每捲90分鐘),國語講演。
釋淨界主講。《大乘起信論》。南投縣鹿谷鄉:淨律學佛院恭錄。18捲卡式帶,第1-18片。
釋會性主講。《大乘起信論. 1》。台北縣中和市:慧霖文化。5片CD,MP3格式,民國88年10月啟講於屏東普門講堂(客語發音)。
釋會性主講。《大乘起信論. 2》。台北縣中和市:慧霖文化。5片CD,MP3格式,民國88年10月啟講於屏東普門講堂(客語發音)。
釋會性主講。《大乘起信論. 3》。台北縣中和市:慧霖文化。5片CD,MP3格式,民國88年10月啟講於屏東普門講堂(客語發音)。
釋會性主講。《大乘起信論. 4》。台北縣中和市:慧霖文化。5片CD,MP3格式,民國88年10月啟講於屏東普門講堂(客語發音)。
釋會性主講。《大乘起信論. 5》。台北縣中和市:慧霖文化。5片CD,MP3格式,民國88年10月啟講於屏東普門講堂(客語發音)。
釋夢參主講。《大乘起信論講述. 1, 第1~14講》。台北市:夢參印經功德會倡印,2007[民96]。2片CD,MP3格式。
釋夢參主講。《大乘起信論講述. 2, 第15~28講》。台北市:夢參印經功德會倡印,2007[民96]。2片CD,MP3格式。
top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