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利用指引
阿毘達磨發智論研究書目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
圖書資料 | 圖書論文 | 會議論文 | 期刊論文

1. 收錄中文、日文、西文阿毘達磨發智論之圖書資料、會議論文、期刊論文。
2. 著錄欄位依序為:題名、著者、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等七項。
3. 排列順序:依筆劃順序排列。
4. 資料項度不詳者,略而不寫。
5. 本書目之日文字採用Unicode碼輸入顯示。

□圖書資料
Santi Bhiksu Sastriretans. into Sanskrit by。《Jnanaprasthana-sastra of Katyayainputra. 4 vol.》。Santiniketan, India : Visvabharati, 1955。
玄奘奉詔譯;北京崇福古籍文獻研究所編。《阿毗達磨發智論 二十卷》。第一版。北京:線裝書局,2004。
迦栴延子造;符秦罽賓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阿毗曇八犍度論. 卷八-卷三十》。第1版。北京:北京圖書館,2008。
迦栴延子造;符秦罽賓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阿毗曇八犍度論. 卷八-卷三十》。第1版。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2008。
옮김, 권오민。《阿毗曇八犍度論》。동국대학교부설동국역경원,1995。
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阿毗曇八犍度論 存二十五卷》。第1版。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
釋玄奘譯。《阿毗達磨發智論 存十四卷》。第1版。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
釋玄奘譯。《阿毘達磨發智論 全20卷6冊(佛教原書. 207)》。金陵刻經処,1995。
釋如正編輯。《《發智論》講義. 卷1-卷20》。新竹:福嚴佛學院,2005。
櫻部建,加治洋一校註。《新國譯大藏經. 15 : 毘曇部. 1--發智論. Ⅰ》。東京:大藏,1996。
櫻部建,加治洋一校註。《新國譯大藏經. 15 : 毘曇部. 2--發智論. Ⅱ》。東京:大藏,2000。

□圖書論文
小谷信千代(Odani Nobuchiyo)著。「尊婆須蜜論、發智論」。《法と行の思想としての佛教》。(京都:文榮堂,2000):頁150-151。
小野玄妙著。「阿毘逹磨發智論」。《佛教年代考》。(東京:宗教研究會,1905):頁92-105。
水野弘元等編。「發智論」。《佛典解題事典》。(臺初版。台北:地平線,民66)。
王敬淑撰。「《阿毘達磨發智論》」。《說一切有部的六因四緣》。(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8)。
田上太秀著。「『發智論』における世第一法」。《菩提心の研究》。(影印本。日本東京都:東京書籍,1990)。
全佛編輯部主編。「發智論」。《佛教的重要經典》。(初版。台北:全佛文化,2004)。
西義雄。「有部宗內に於ける發智系、非發智系等の諸種の學說及び學統の研究」。《阿毘達磨佛教の研究:その真相と使命》。(東京:國書刊行會,昭和50)。
宋雲鳳撰。「《大毘婆沙論》論主廣釋《發智論》的主張」。《《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中〈世第一法〉之研究》。(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9):頁50。
宋雲鳳撰。「《發智論》」。《《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中〈世第一法〉之研究》。(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9):頁69-70,90。
宋雲鳳撰。「《發智論》和《八犍度論》」。《《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中〈世第一法〉之研究》。(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9):頁96-97。
宋雲鳳撰。「《發智論》和《大毘婆沙論》關於『世第一法』為何界所繫的討論」。《《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中〈世第一法〉之研究》。(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9):頁40。
宋雲鳳撰。「《發智論》的說法」。《《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中〈世第一法〉之研究》。(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9):頁12。
宋雲鳳撰。「《發智論》說」。《《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中〈世第一法〉之研究》。(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99):頁40,50。
尾川乾堂著;全明星譯。「發智論과ユ解釋」。《俱舍論大綱》。(三版。韓國:雲門寺,[民68]):頁4-5。
李志夫著。「《阿毘達磨發智論》」。《中印佛學比較研究》。(第一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1):頁135-154,167-174。
李志夫著。「《發智論》」。《中印佛學比較研究》。(第一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1):頁653-654。
李志夫著。「阿毘達磨發智論」。《中印佛學之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75):頁163-190,206-214。
李志夫著。「發智論」。《中印佛學之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75):頁811-812。
李秀真(釋會忍)撰。「《阿毘達磨發智論》」。《《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業論研究》。(碩士論文。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民92):頁12。
李秀真(釋會忍)撰。「《阿毘曇八犍度論》」。《《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業論研究》。(碩士論文。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民92):頁15。
李秀真(釋會忍)撰。「《發智論》、《八犍度論》、《大毘婆沙論》比較的結果與分析」。《《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業論研究》。(碩士論文。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民92):頁112-138。
李秀真(釋會忍)撰。「《發智論》、《八犍度論》、《大毘婆沙論》教相關係的比對」。《《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業論研究》。(碩士論文。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民92):頁99-111。
李順吉編著。「阿毘達摩發智論」。《佛教經典解說》。(台北新店:常春樹,民75)。
坂本幸男著。「『品類足論』と『發智論』との成立の先後について」。《阿毘達磨の研究》。(初版。東京:大東,昭和56)。
坂本幸男著;釋依觀譯。「《品類足論》及《發智論》成立的先後」。《坂本幸男教授遺集(一):阿毘達磨之研究》。(初版。台北石碇: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2005)。
金倉圓照著。「有部の發智論.婆沙論」。《インド哲學史》。(京都:平樂寺,1990)。
「阿毘曇八犍度論(全三十卷中 自卷第八至卷第三十)」。《國譯一切經. 第13-18》。(東京:大東出版社,1936):頁1-。
「阿毘曇八犍度論(全三十卷中自卷第一至卷第七)」。《國譯一切經. 第13-17》。(東京:大東出版社,1936):頁211-。
哈磊著。「《發智論》對四念處所作的綱要性闡述」。《四念處研究》。(第一版。成都:巴蜀書社,2006)。
高觀如著。「《發智》、《婆沙》的教義」。《佛學講義》。(第一版。台北新店:圓明,民81)。
高觀如著。「發智婆沙的教義」。《小乘佛教概述》。(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民74)。
張治江,成剛,汪澤源主編。「《發智論》」。《佛教文化(上)》。(初版。高雄:麗文文化,1995)。
梁啟超。「說『六足』『發智』」。《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5):部派佛教與阿毘達磨》。(初版。台北:大乘文化,1978):頁267-276。
梁啟超著。「說六足發智」。《中國佛教研究史》。(初版。台北:新文豐,民64)。
梁啟超著。「說六足發智」。《佛學研究十八篇》。(三版。台北:臺灣中華,民60)。
梁啟超撰;陳士強導讀。「說《六足》、《發智》」。《佛學研究十八篇》。(第一版。中國上海:上海古籍,2001)。
森章司著。「發智六足論における四諦說の展開」。《原始佛教から阿毘達磨への佛教教理の研究》。(博士論文。東洋大學,1995):頁235-242。
渡邊楳雄著。「六足.發智七論と有部の最根本特殊聖典または同特殊所依聖典」。《有部阿毘達磨論の研究》。(東京:平凡社,1954):頁173-178。
渡邊楳雄著。「六足.發智七論における有部の最特色的教義整備」。《有部阿毘達磨論の研究》。(東京:平凡社,1954):頁156-172。
渡邊楳雄著。「六足.發智七論以後における有部の分派化と、それらの諸分派有部に對する六足.發智七論の先行、ならびにおなじ諸分派有部においての各獨自の六足.發智七論誦持」。《有部阿毘達磨論の研究》。(東京:平凡社,1954):頁111-155。
渡邊楳雄著。「有部における最根本特殊聖典群としての六足.發智七論と尊婆須蜜論との前後關係について」。《有部阿毘達磨論の研究》。(東京:平凡社,1954):頁194-210。
渡邊楳雄著。「有部の最根本特殊聖典としての六足.發智七論」。《有部阿毘達磨論の研究》。(東京:平凡社,1954):頁29-110。
童瓊慧撰。「《阿毗達磨發智論》的『章門分別』與『業蘊』的形成」。《龍樹對說一切有部業思想的評破:以中論第十七「觀業品」為論述重點》。(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民89)。
福原亮嚴著。「發智論.八犍度論、特に四十二論母、論組織、六因の意味」。《有部阿毘達磨論書の發達》。(影印本。京都:永田文昌堂,1965)。
藍吉富主編。「說『六足』、『發智』」。《現代佛學大系. 53:梁啟超選集. 陳寅恪選集. 選堂選集. 陳援庵選集》。(台北新店:彌勒,民71-73)。
釋印順著。「發智論與大毘婆沙論」。《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五版。台北:正聞,民78)。
釋宗平撰。「《發智論》與《品類足論》的『無表色』說」。《說一切有部「無表色」之研究》。(畢業論文。圓光佛學研究所,民91)。
釋宗謙。「阿毘達磨發智論的探討」。《佛教青年論文集:第七屆佛學論文發表會彙編》。(二版。高雄:妙林,民88):頁118-124。
釋圓修。「《發智論》、《婆沙論》之『菩薩』、『菩提心』用語」。《梵、藏《大乘莊嚴經論.發心品》注疏之研究》。(碩士論文。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2011):頁59-60。
釋道安。「阿毗曇八犍度論序」。《現代佛學大系. 8:釋文紀》。(初版。台北新店:彌勒,民71-73)。
釋道安原著;胡中才注釋.譯文.簡析。「阿毘曇八犍度論序」。《道安著作譯注》。(第一版。北京:宗教文化,2010)。
釋僧祐撰;蘇晉仁,蕭鍊子點校。「八犍度阿毘曇根犍度後別記第十四」。《出三藏記集》。(第一版。北京:中華書局,1995)。
櫻部建著。「發智論」。《俱舍論の研究:界.根品》。(初版。京都:法藏館,昭和44)。

□會議論文
釋宗謙。「阿毘達磨發智論的探討」。《佛教青年論文集:第七屆佛學論文發表會彙編》。第七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元亨寺慈仁文教基金會、元亨巴利佛教研究所、中華慧炬佛學會主辦;玄奘學術研究所、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國佛教學院、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圓光佛學研究所、中華佛學研究所協辦,1996年7月26日至28日。

□期刊論文
山田龍城。「有部ガンダーラ系論書の特色:發智『四十二章』の課題」。《日本佛教學會年報》22號(1957年3月):頁283-300。
內觀雜誌編輯組。「《發智論》中一些重要偈頌的解說」。《內觀雜誌》48期(2007年1月1日):頁2-13。
內觀雜誌編輯組。「《發智論》中的六因」。《內觀雜誌》50期(2007年3月1日)。
西村實則。「『發智論』『婆沙論』の煩惱體系」。《三康文化研究所年報》29號(1998年3月30日):頁1-60。
西義雄。「有部宗內に於ける發智系、非發智系等の諸種の學說及び學統の研究 上下」。《宗教研究 》新11卷4,5號。
「佛教美術展覽會珍品留影﹕北宋本發智論」。《同願學報》1期(1940年12月31日):頁16。
佐野靖夫。「六足發智再考:アビダルマテキスト論理構造分析への試論」。《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8卷2號=通號120號(2010年3月20日):頁947-941。
佐野靖夫。「思想史における非連續と連續:『發智論』.『大毘婆沙論』所出の異部宗」。《日本佛教學會年報》66號(2001年3月):頁65-82。
那須良彥。「心亂.心狂亂.掉舉:『發智論』と『大毘婆沙論』を中心とし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0卷1號=通號125號(2011年12月20日):頁371-365。
那須良彥。「記憶するしくみ:『發智論』『大毘婆沙論』の所說を中心とし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9卷1號=通號122號(2010年12月20日):頁372-365。
河村孝照。「發智.八犍度論における一.二の問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2卷2號=通號24號(1964年3月31日):頁659-665。
浪花宣明。「Patthanaの語義解釋について」。《パーリ學佛教文化學》3號(1990年5月1日):頁57-71。
細田典明。「『雜阿含經』見相應と『發智論』見納息」。《印度哲學佛教學》10號(1995年10月30日):頁106-129。
莊國彬。「阿毗達磨七論」。《法光雜誌》186期(2005年3月)。
森章司。「發智六足論における四諦說」。《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4卷2號=通號48號(1976年3月31日):頁574-578。
楠宏生。「『發智論』『婆沙論』における得の展開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6卷1號=通號113號(2007年12月20日):頁361-358。
姉崎正治。「發智論の佛偈引用」。《宗教界》3卷1號。
桝田善夫。「發智.八犍度論見道說再考」。《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7卷1號=通號53號(1978年12月31日):頁166-167。
桝田善夫。「發智.大毘婆沙論における世第一法說の一考察」。《佛教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所報》1號(1984年3月31日):頁7-9。
桝田善夫。「新舊兩毘婆沙論に於ける發智論の異本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9卷1號=通號57號(1980年12月31日):頁122-123。
袴谷憲昭。「『發智論』の『佛教』の定義」。《駒澤短期大學佛教論集》12號(2006年10月31日):頁23-31。
top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