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六十一期 105年12月
影像故事創作實務與經驗李建成 逢甲大學專任助理教授、駐校藝術指導【摘要】本文以經驗分享的方式,藉由觀賞紀錄片學習拍攝,了解拍攝紀錄片其實不是一件難事,只要有心、肯投入時間,就可以拍成。拍攝紀錄片,沒有一定的原則,沒有一定的時間,也沒有一定拍攝的方式,可以是動態影像,也可以是用照片說故事。尋找題材、蒐集資料,透過起承轉合的構思、安排,適當的搭配文字、音樂,就可以完成一部作品了。最重要的是,記錄下來。 關鍵詞:題材;素材;照片;社區故事 今天來的時候和法師聊了一下,課程內容會做一些調整。就像是拍紀錄片,到了現場,各種情況都可能會發生,必須能應變。所以,有時候書本上寫的、老師講的,都不適用。因為到了現場,只有自己知道發生的事情要怎麼處理,只有自己能夠決定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如果這時候再打電話向老師詢問遭遇到的情況,我只能說,那件事情早就已經過去了。
剛才法師介紹我是學電影的,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其實一開始我不是學電影的,而且也沒有一定是學電影、電視的才會拍片。事實上,拍攝紀錄片只有一件事情,就是有心就可以拍攝了;另外,還要有時間。如果沒有時間,基本上就不會花那麼多心思去做這件事情。 (一)國中時代 說到我讀書的過程也很坎坷,自己都覺得可以拍成紀錄片了。我是在正規體制下讀了四年的國中,但卻沒有考上任何一所高中。因為那時候的我,一心只想讀專科學校。為什麼只想讀專科呢?我記得國中的時候,老師對我們說,考上高中之後,一切就海闊天空。我覺得老師是騙人的,怎麼可能海闊天空,考上高中才要繼續每天讀書。而當時有個親戚對我說,如果讀五專,就可以過著和大學一樣的生活。於是我決定要考專科,但專科沒考好,只考上東南工專機械科,一年後參加轉學考,考上新埔工專電子工程科。 (二)專科時代 新埔工專那時是一所非常嚴格的學校,但我對課程沒什麼興趣,每學期都在學校暑修。快畢業時,也不知道要做什麼,只是那時候我有一個興趣,就是拍照。我喜歡拍照是受到我爸爸的影響,因為他有一部相機放到發霉都沒用過,於是請他將相機送給我。我在專二的時候,開始玩相機,學校沒有相關的社團和老師,不過還記得有人對我說,做一件事情一定要有方法。以前的相機都是用膠卷,我連光圈和快門都不知道,就用最笨的方法,找一朵花來拍。我就想這朵花可以用多少光圈和多少快門,拍了十幾張不同光圈和快門的照片,再把沖洗出來的照片做對照,分析在戶外要用多少光圈和快門可以把花拍得漂亮。有興趣之後,又有人建議我去參加插大,一不小心就考上文化影劇。我只準備了二個星期,我覺得老天是要讓我走這一行。那一年特別奇怪,我們系從來沒有錄取25個人這麼多,而我非常幸運,是第23名;第一名是我的好朋友,他去年拍了兩部電影《命運化妝師》和《甜蜜殺機》。當然在大學時都在拍片,畢業後幾年又去讀政大廣電所。 二、如何拍攝紀錄片 因為求學的過程很坎坷,我很希望用最簡單的方式教大家拍片。希望今天大家上完課之後,可以開始拿起相機或手機,幫自己做記錄。 我剛講如果真的要拍紀錄片,是很累的。像我做紀錄片的過程,都會覺得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但繼續做的原因是,做完之後很開心。看到自己作品的時候,是開心、感動的;當作品播放出來的時候,會覺得「哇!這是我拍的。」我從小在鄉下地方看電視,從來沒有想像過自己會變成做影像的人。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可以把影像做出來,而且當別人在觀看的時候,他可能會隨著你所設計的點產生笑容或者感動了,有時候會突然發現自己好像還滿重要的。所以,拍攝紀錄片真的很辛苦,也很孤獨,因為它不是劇情片。很多人會覺得拍紀錄片到底要做什麼?只是把影像拍下來嗎?如果只是拍攝,和監視器有什麼不一樣?想拍什麼影像,需要什麼影像?這些影像做什麼?我現在告訴大家,紀錄片很重要!我覺得應該拍更多、更好,而且有更多人來參與,就會有好的作品。如果大家覺得紀錄片有距離的時候,永遠都不想踏入這個領域。所謂不想踏入,是連看這件事情都不會去看。 做紀錄片之前,首先是觀察,開始關心周邊的事物,如一張照片讓你看到什麼?一則報紙報導讓你看到什麼?一則媒體報導讓你看到什麼?在地居民讓你看到什麼?接著是尋找題材,例如到廟口廣場、村里各種聯誼會、村里辦公室、雜貨店、學校等地方去尋找題材。找到題材後,要關心題材,深入了解、分析題材,並書寫拍攝企畫。 拍攝前,要思考記錄攝影與呈現,手持拍攝方式或是機器上腳架拍攝,記錄攝影工作方式,敘事結構,以及以什麼為主軸,如訪談、內容畫面等。另外,與被攝者的記錄與溝通,如器材人員與被記錄者熟悉期、拍攝現場保持良好的氣氛、與被記錄者進入熟悉期等。 拍攝記錄方式,使用熟悉的語言為主,提問應該儘量清晰明確,前後呼應;還有避免直接回答。另外,要注意提問的技巧,訪談工具的使用。訪談進行的方式,儘量必須保持同理心,準備的問題最好有輕鬆的、嚴肅及較敏感的問題;訪問時,要愈客觀、愈旁觀。訪談工作要充分的準備,充分協調,絕不勉強。事前要設計訪談問題。 (一)拍攝前多看紀錄片 先分享一部我去年底拍攝的紀錄片《2013美好田園 快樂童年──移動教室》,這是我自己接的一個案子。我在學校有行政工作和教書,基本上不會主動接案子,除非對方能夠說服我。接這個案子是有一次去上課,下課後,有一位學生對我說,他有一位朋友想做一部紀錄片。我和他聊了一下,覺得做小朋友的農業體驗──種稻子,很有趣,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為我也沒有種田的經驗。我曾經拿《無米樂》給我爸看,他看完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我以前就是這樣子啊!」因為我沒有經歷過,所以當我看到《無米樂》裡,崑濱伯他們這麼用心的種稻過程,我是被感動的。不過,這個案子要拍攝紀錄片有個考驗,除了要去六個地方,都是不同的小朋友,年紀最大的是國中,最小的是國小之外,每個地方只去一天,這也是最難的部分;另外,可以拍攝的時間,大概只有幾個小時而已。當時我覺得這是一個挑戰,也覺得好玩,而且如果拍出來之後,可以讓更多家長和小朋友因為看了這部紀錄片而去做農業體驗這件事情,就很有意義了。 真正拍攝之後才發現,每個地方的小朋友都不受控制。這也是一個經驗。還好,當時與製作團隊開會的時候,決定出2部機器。雖然要花2倍的錢,但我們覺得做這件事情很有意義,也願意去做。所以,2013年都在拍這部紀錄片;不過,拍完之後的剪接,才是痛苦的。 這部紀錄片可以在YouTube搜尋「移動教室」。影片大概有18分鐘,設計的一些點,大家該笑的時候都有笑了,這些都沒有經過安排,只是等待。這些小朋友不受控制,還好當時決定用2部攝影機,其實有3部機器,其中一部是相機。有幾個畫質比較差的畫面,是用我的相機拍的。不過,拍片不在於設備有多好,手機、相機就可以拍了。現在拍片千萬不要覺得沒有錢買高級的設備,因為這些都是其次的。 (二)紀錄片真的真實嗎? 這部紀錄片有做一些安排,是希望轉場時能順暢一點,不要讓大家看出有六個地方;不過,應該是很容易看出來。當然,在整個過程裡面,我們有稍微設計一下。你覺得紀錄片真實嗎?有時候我覺得紀錄片其實沒有什麼真實。假設要去拍攝一個農場,勘景的時候,這個農場旁邊可能有鳥叫聲,整體狀況都非常棒。到了拍攝的當天,剛好市政府派了一輛挖土機來挖馬路。雖然旁邊有挖馬路的聲音,但一定要在這一天完成拍攝。回去之後,發現聲音不能用,只能在剪接的時候動點手法,將聲音抽掉,再將鳥叫聲的音效放進來,這樣就和第一次勘景時的畫面一樣了。不過,可能會發生當地人看了會覺得不是當地的鳥叫聲,是假的;而且當天現場剛好在施工,沒有挖土機的聲音,也是假的。所以,紀錄片真實嗎?如果你是導演,只有那一天可以拍攝,要經過剪接將聲音抽掉嗎? 這部紀錄片也是經過我篩選、安排的,你覺得它真實嗎?拍攝紀錄片,最後是要讓故事感動自己。影片開始老師上課的部分,是我們安排的。我們事前知道他們社會課本裡有一門課是講關於這部影片的主題,但只有和老師溝通要拍攝上課的情形;至於上課的內容,是老師自己主動講他到農村體驗採菜豆和菜蟲的故事。還有一個地方也是刻意安排的,就是最後小朋友講心得的部分,但只是請老師回去讓小朋友寫心得。其實這個委託案只要拍攝六個農場,至於拍攝臺北市教室和宜蘭的部分,都是額外再去拍攝的,因為我們覺得這樣故事比較有一個脈絡。還有最後決定請老師讓同學回去寫他那天的想法心得,我們又做了一個安排,就是請老師找幾位作文寫得比較好的同學,作為拍攝的對象。要拍攝,小朋友當然很緊張,但我們是採取直接拍攝,沒有讓小朋友再來一次,因為那樣會讓人覺得小朋友的心得分享是演出來的。影片中雖然只有二、三個人分享心得,但實際上不止這些人而已。 我們所拍攝的素材,如去六個農場,代表拍了六天,一定拍到很多素材,經過篩選、剪接師剪接,加上配樂,這些都是安排的。無可避免的,現在做紀錄片都必須經過這個過程。很多人覺得紀錄片很真實,但是我一直想挑戰「紀錄片真的真實嗎?」拍紀錄片的人,只能做到把真的事情拍出來,而不是假造一件事情。因為如果是假造的,就變成劇情片了。我們要把握這個原則,還有一個善的原則。不要想這部紀錄片要改變什麼,不要去做假造這件事情就好了。 拍攝紀錄片是為了讓更多人看到,雖然我們這部影片點閱率有點低,但是沒關係,有緣就會看到。如果真的有小朋友或家長看到後,也許會受到影響去農業體驗,我就覺得開心。如果大家看完之後,覺得不錯,可以分享給朋友,這部影片點閱率也會增加一些。YouTube點閱率高的影片,還是有行銷的。如果今天上傳一部影片,沒有行銷,過了一年,大概只有自己點閱而已,因為沒有人知道這件事情。 三、用照片說故事 如果要做一部紀錄片,是必須花費比較多的時間,但我覺得還是可以做得到。第一個可以用照片來說故事。像我媽媽現在身材很福氣,為了證明自己18歲的時候身材很苗條,就從鐵盒裡找出一張相片給我看;而我爸爸提到他以前的摩托車,全村只有那一輛,而且是從日本用木箱原裝進口寄到家裡的。我覺得這好像是天方夜譚一般,他也找了一張騎在摩托車上的照片給我看,結果我最近也在臺中玩這種款型的車。為了玩這款車,我還拍了修車阿伯修理摩托車的紀錄片。提起這件事,是因為我覺得每個地方都有題材,而我這個故事要從我爸爸這張照片開始講起,故事最後一個畫面是我騎那輛摩托車回家給我爸爸看,對他說這輛摩托車和他以前的摩托車是不是一樣。這就是我要講的故事,而過程當然是講阿伯怎麼把一輛舊摩托車還原成新的。 我從去年到現在都在記錄阿伯修車的過程,但都還沒剪。因為有時候我會覺得拍紀錄片一開始是假的,而且要花時間。當時要拍攝的時候,我每天下課後,騎著車去找阿伯聊天;過了很久,他終於答應拍攝。我拿手機裡我爸爸的那張照片給他看,他很厲害,馬上可以說出摩托車的年份,還說這輛車現在不好找,大概值十幾萬。後來我就買一輛類似款型的摩托車,請他幫我整理。 在拍攝的第一天,我拿攝影機進機車行的時候,當場愣住了,因為阿伯居然請他徒弟把機車行打掃得太乾淨了。我希望紀錄片是可以很真實的,無法拍到原本機車行的樣子,只好先暫停拍攝。還有我覺得一開始的拍攝,阿伯是用演的。因為和對方不熟,講話一定會有所保留。後來又花了一些時間和阿伯說明,讓阿伯別上無線麥克風。因為摩托車店就在馬路旁邊,如果沒有別上無線麥克風,是完全沒辦法收音的。所以,拍紀錄片一定要花時間。這部摩托車的紀錄片是從去年開始拍攝的,前面拍攝的內容我覺得很假,而且好像不太能用,就決定停拍了。不過,我現在和阿伯是好朋友,他家裡的大小事幾乎都會和我談起;而他太太本來不太理我,現在也會主動和我聊天,關係就拉近了。後來,我要再拍攝的時候,那種感覺也就不一樣了,就像《無米樂》的導演拍崑濱伯是沒有距離感的。沒有距離所拍攝出來的東西,就是真實的。 摩托車的影片雖然沒有拍完,但我覺得還好。像新聞記者因為工作性質的關係,採訪必須很即時,可是我不希望自己像新聞記者一樣。我希望在拍紀錄片的時候,可以和被拍攝者成為很好的朋友;相對的,這就必須花時間去拍攝。 (一)累積素材 另外,有一部是我到逢甲大學服務之後拍了八年的影片,到現在也還沒剪。我開始拍攝時,對象是一群在家裡自學的國小六年級小朋友。拍了一年之後,有個小朋友問我什麼時候要剪?我回答他,一年後你也沒什麼改變。我是覺得應該要過一段時間後,再由小朋友來談他們國小六年級這段時間所做的事情、他們的感受。如果一年後就讓他們講國小六年級的事情,講出來的內容有點淺。所以,我就停止拍攝,一直到現在他們都已經大一了,我是希望暑假可以去拍他們現在的情況。不過,時間愈拉愈長,我有太多案子堆在硬碟裡面,但累積越多的時候,並不會變成沒用的東西。 我再和大家分享一部紀錄片,大概是在前年完成的。我大二的時候,去拍攝羅東聖母醫院,那裡有很多外籍傳教士來臺灣服務;拍完後,有剪成一部小影片。時間一晃,就過了十幾年。有一天,我在逢甲大學時,富邦文教基金會和世界展望會打電話給我,因為我之前擔任過他們的評審,認識對方。對方說他們要去莫三比克義診,問我要不要和他們一起去。莫三比克在非洲,是很落後的國家。深談之後,才知道對方是希望我去義拍,而且因為旅費的關係,只能我一個人去拍。我一輩子都沒去過非洲,想都沒想就答應了,因為那時候我是想去做這件事情的。後來我就一個人帶著攝影機和一支可以撐住攝影機的相機腳架,再背一個背包,就和一群醫生去莫三比克。去了之後,又是一個挑戰。因為只去九天,而且要完成紀錄片。但是這九天當中,搭飛機要兩天的時間;義診之前,大概要花半天的時間拜訪當地官員。拜訪當地官員是屬於活動記錄,這種我不會用在紀錄片裡。對方又告訴我義診大概只有一天半的時間,而且分成二個地方,路程大概是一個半小時;而在這一天半內,我必須完成二件事情,一件是拍攝兩個地方醫生義診的情況;另一件是要巡視在當地挖的水井,而且天黑以前要回家。對我來說,這也是一個挑戰。雖然根本沒什麼時間拍攝,但對我來說都是挑戰。所以,我去了莫三比克拍攝,也完成了紀錄片。影片有點長,大概有30分鐘,有機會再放到網路上和大家分享。 不可思議的是,十幾年後,我竟然和臺灣的醫生到非洲去服務,這讓我想起大二時去拍攝羅東聖母醫院柏德琳外籍傳教士的事;他是義大利來臺灣服務的修士;也讓我聯想這二部影片應該有關係。於是,那時候我做了一個決定,打電話到羅東聖母醫院,結果醫生居然還在醫院服務。因此,我決定要去找柏德琳,也花了時間找他拍攝紀錄片;後來也選擇將這部紀錄片分成二個部分,就是十一年前我大學的時候看到他,以及十一年後我再去看到他的一個過程。柏德琳在臺灣真的是付出很多,整個故事我製作成一部30分鐘的影片──《看見蘭陽的曙光》,也有上傳到網路上分享。 所以,我希望未來各位如果有機會要做紀錄片的時候,不用急,就算素材是慢慢蒐集來的,也不要覺得做這些好像沒有意義。素材蒐集放在那裡,也許哪一天真的會用到。就像我媽媽和爸爸把當年的照片拿出來,就可以證明他們當年的模樣和那輛摩托車。所以,要隨時幫自己做記錄。我必須和大家說,紀錄片有很多東西,再二、三個小時也講不完,今天只是和大家稍微做一點分享。 (二)從家裡的故事講起 1. 蒐集照片 照片到底可以做什麼?我比較建議各位可以從家裡的故事開始講,畢竟家是自己最熟悉的。在家裡可能可以找出十張、二十張照片,敘述當時的情況。像我找到了三張我爸媽結婚時的照片,其中一張有迎娶的轎車,證明了我媽媽結婚時不是坐轎子而是轎車。也還找到一些照片,如我雲林鄉下老家的照片,最近我爸爸向我提起,想回去整理老家的房子,我也希望有機會可以回去把房子稍微做一些整理。我坐在摩托車上的照片,那時應該是我姐姐談戀愛,把我帶出去當幌子,這是和我姐談戀愛的男生幫我拍照的。還有我爸爸、媽媽第一次帶我們去東海大學拍的照片。看到這張照片,讓我覺得整個教育要做一個調整。當了老師之後,就覺得小學、國中的教育應該投入更多資源。因為在國中階段的年紀,是叛逆期,同學會稍微有點變壞。我有幾個朋友在國中教書,他們感到很無奈,沒有什麼資源可以使用,尤其是在偏鄉的學校。像有一個朋友在埔里國中教書,那裡真的沒有什麼資源可以使用,但大家都覺得是埔里鎮,人很多,教育資源應該也很多,但實際上卻沒有什麼資源。那時候他們辦「紀錄片工作坊」,找我去帶學生拍片。通常只要有人找我去,大概都不會拒絕,最遠到屏科大,只要同學很有熱情,上起課來就不會覺得累,就算再遠,也都沒有關係。我也去過後壁,還在那裡住過,我也覺得很開心,反而不太喜歡臺北的生活步調。我覺得步調走很慢,才會有故事,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實在太少了。還有一張是我國小六年級時去亞哥花園的照片,旁邊還有個卡多里樂園,現在已經沒有營運了。我還記得那天騎馬的樣子,因為我從來沒有看過真正的馬和騎過馬,坐在馬上覺得很興奮。 這每一張照片的回憶,我都還記得。如果大家家裡也有很多這樣的照片,就可以拿出來講故事,而不要一開始就做影像。 2. 搭配文字、音樂 怎麼用照片說故事?到底照片可以做什麼?照片裡的影像向來都能吸引絕大多數的目光,而影像具有很強大的看見的力量。照片,有一種真實性,將面前的那一刻影像保存在照片上。影像將所看見記錄下來,可以是持續的。由於看見,而具有一種說服力,和文字傳播相較,影像就成為一種很好的談論媒體。 動態影像是未來媒體記錄的趨勢。在膠片年代,電影成為一種壟斷和少數人的特權。DV的出現,給電影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平價而人人可以擁有。拍紀錄片需要什麼條件?只需要時間與熱情,年紀、技術都不是問題。 如果要講家裡的故事,或是所居住的社區的故事,又或者是老家的故事。例如住在雲林,雲林崙背有布袋戲,之前我有拍過廖昭堂的紀錄片。雲林布袋戲分成二派──洲派和閣派。洲派是黃俊雄的五洲園;閣派是廖昭堂的隆興閣,都是屬於金光布袋戲。所謂的金光,就是有很多的聲光效果。像黃俊雄布袋戲有聲光效果,會在舞臺後面用播電影的碳棒(Carbon)製造氣氛。 如果要拍自己家裡,怎麼做呢?用照片可不可以講一個很棒的故事呢?現在先和大家分享蛙大拍攝的影片《台灣稻香味》,獲得行政院新聞局舉辦的「感動100」照片故事影片創作比賽的首獎。我很喜歡這部影片,全部使用照片,每張照片都很漂亮,裡面都帶有感情,加上它的配樂很好聽,再搭配一些文字做詮釋。這部影片在網路也可以搜尋到。 拍照大家都會,但是要帶有情感,還要知道要講什麼故事,再透過剪接軟體上色、處理。我覺得現在你們第一步按下快門是沒問題的,而且有時候蹲下來拍,會看到不一樣的東西,有不同的感動。例如要拍小鴨子,如果站在高角度拍,可能無法呈現出小鴨的感覺,應該要蹲得和小鴨一樣的高度去拍。所以,在拍攝的時候,要去思考每個拍攝對象角度的問題。 3. 構思故事內容 再來是要講什麼故事?最簡單的方式,是講自己家的故事。例如用二十張照片來說你家在哪裡、有什麼特色等等。像我住在萬隆站,要如何讓大家知道萬隆站那裡的好呢?我可以開始構思,那裡的公園的某個角度好像不錯,公車站好像有的部分也看起來不錯,捷運站裡面的角度也很好。用不同的角度去構思二十張照片的內容,再搭配文字、音樂可以使人感動。像《台灣稻香味》這部影片最後得到首獎,除了照片好之外,還有動人的音樂和文字的安排。所以,文字是重要的。 現在影片軟體很容易,但也不能說容易。像我之前去臺北市「紀錄片工作坊」教阿公阿嬤剪接,每次上課都講一樣的內容,因為他們很容忘記。其中,有一位八十幾歲的阿公,每次都和他女兒一起來,而且都很認真的上課。其實,一開始是他女兒來上課,上完第一週的時候,他女兒向我提起要帶爸爸一起來上課,她的理由讓我很感動。她說她爸爸是一名攝影師,以前都是她爸爸用相機拍她,現在爸爸年紀大了,她想用攝影機記錄他。我就同意讓她爸爸來上課,而她爸爸因為是受日本教育的,每次上課都很認真的做筆記。可是如果教到剪接的部分,那些阿公阿嬤就很容易忘記,但我覺得沒有關係,就一步一步來,每週都教一樣的也可以,最後學會了比較重要,而不是教很深的內容。如果今天教很深的內容,但大家沒有學會,反而會覺得更挫折。像那位八十幾歲的阿公學剪接就學得很開心,他女兒拍得好不好都是其次,重點是她有用心去拍她爸爸,幫她爸爸做記錄。 4. 照片數位化 今天很多家庭錄影帶的觀念,都是從家裡的照片開始的。如果每個人開始幫家裡做記錄,每個人家裡就都有家庭錄影帶,就從家裡開始做起。像那時候我爸媽拿照片給我看,我那一年就把家裡所有的老照片掃描成電子檔,而且給我們家兄弟姐妹一人一份,這大概是七、八年前的事情。大家都可以做這件事情,如果不會用電腦掃描,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用相機拍照片,就數位化了;如果在室內拍不好,可以利用早上到戶外拍攝,因為戶外的光線好。 今天沒有要講剪接,只是告訴大家可以有這樣的做法。當然大家回去可以先做這兩件事情:一是自己拍照;二是把家裡所有的照片都找出來。例如你可以找出家裡的照片,問你的大姐,可以叫她拿著照片,對著照片講出故事,都可以變成很好的素材。這些素材不是要播放給別人看,而是留在家裡讓自己感動的。我現在有時候看自己拍攝我爸爸、媽媽、我的小孩,有時候都會很感動。我覺得我小時候都沒有什麼影像,可能是爸爸、媽媽很忙,再加上我是家裡的第五個小孩。所以,現在我會幫我的小孩做記錄,而且在他們出生的時候,我都是親自拿著機器進產房拍攝。最近我也幫我的兩個小孩在FB成立他們專屬的帳號,把他們的的影像放在裡面,只有我和我太太兩人可以看到;等他們大一點,我就把這個給他們,他們就可以看到他們小時候的影像。我覺得這些東西很重要,至於有沒有功用,並不是很重要,幫自己留下來比較重要。 5. 善用起承轉合 等一下會分享用照片做成的影片給大家看。《台灣稻香味》是用一張一張的照片,而另外有二部影片是用照片來講家族,可能是大家比較有興趣的。如果是用照片講家裡的故事,要怎麼講?如果是我,我會用我爸媽結婚的照片作為第一張,他們是在民國55年結婚的。通常製作影片,最難的就是第一張。第一個點要講什麼?以前剪接的時候,有時候素材太多了,就會慌,不知道怎麼剪,不知道怎麼做。我有時候和學生講,第一個畫面剪出來之後,後面就順了。因為已經知道第一個要講什麼,之後就是安排。也有同學曾經問我,要怎麼知道影片要怎麼做、怎麼講故事?我就舉小時候老師教我們寫作文為例,通常是從很簡單的東西開始,可以用「起承轉合」去構思。像剛才那部18分鐘《移動教室》的影片,「起」的部分是在教室裡小朋友不懂的畫面;最後「合」的部分是小朋友自己去農場種菜,把菜拔起來,自己感受菜長出來的感覺。當時我們就是這樣去構思這部影片,有一個「起」,最後有一個「合」,「起」與「合」就是一個故事。 前面提到我和臺灣醫生到非洲拍攝他們義診的紀錄片。我製作影片的時候,有一個原則,我不會讓畫面一直是「大頭講話」。所謂「大頭講話」,是指一個人一直講話的畫面。如果是一直拍攝醫生說明義診的情況,這樣容易使觀眾睡著。所以,這部影片醫師在講話的過程,我就會Insert其他畫面。所謂Insert畫面,就是像會放醫生工作的畫面進來,讓觀眾覺得畫面比較有可看性。就像是我今天上課,如果一直用相同的音調講話,大家可能也會睡著。 以這部影片當時拍攝的年代來講是4:3;拍攝的畫面完全沒有安排,也不可能做安排,因為我不懂那邊的語言。像一開始去的時候,在離目的地200公尺的地方就讓我們下車,原來是有一群當地的居民來歡迎我們,因為世界展望會和富邦文教基金會在當地興建了一座水井。那座水井對他們而言很重要,是這個村莊及附近重要的水源,他們非常感謝,而這裡也是他們最大的一個集會的地方。現在想起當時拍攝的情況,還真的是沒有那麼容易,而且那時候覺得自己還在學習如何拍攝紀錄片。 我是2008年去拍攝紀錄片的,影片中他們去溪邊取水的過程,是2004年的畫面,是我找一些當地的資料畫面放進來的。當你看到這樣畫面,很難想像他們都是直接喝生的溪水;我們去的時候,他們也是直接喝生水,但是是喝水井的水。這部影片主要是和大家分享,那時候一個人去拍,其實也是一種挑戰。我去非洲拍這部影片瘦了5公斤,不是因為當地四十幾度的乾熱氣候,主要是不敢吃當地的食物,我只吃自己帶去的巧克力。因為我覺得工作更重要,我只有一次機會做這件事情。現在想起那個過程,我自己都覺得是一個很棒的體驗,也覺得我們什麼都有很幸福。因為當地居民一天只吃兩餐──早餐和晚餐。我們在那邊吃中餐的時候,大家就開車到樹林裡面。記得當時有一天,我要喝可樂的時候,拉環斷掉了。他們有提醒不可以把東西給當地的小朋友,怕他們會互搶。我那天不曉得為什麼把可樂給了一個小朋友,看到他的表情,我發現他從來沒有拿過可樂,但我不可能把可樂拿回來了。後來我在旁邊觀察那名小朋友,他拿著石頭敲打瓶口,喝到可樂的表情,我覺得那是一種滿足的表情。回到臺灣之後,我覺得我們真的是很幸福,因為在那個地方什麼都沒有。像他們要看病的時候,有的人是走了一天才到義診的地方,從早上就等著臺灣來的醫生。這讓我聯想到,我們早期不也是這樣,外籍傳教士來臺灣服務,在臺灣成立醫院,如羅東聖母醫院、一些教會的醫院等。 另外,在非洲義診的過程,有一段滿有趣的,就是當地的翻譯人員解釋「時間就是金錢」。我們剛去的時候覺得很奇怪,醫生也覺得莫名其妙,因為病患一次全部進來診療間,整排坐在那裡等候。原來是當地平常沒有醫生,翻譯人員為了不浪費時間,把所有的人都叫進來,先幫醫生問診。 6. 模仿中學習 接下來這部影片是我剛才提到用照片講家族故事。我覺得要開拍之前,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看」。從看別人所拍攝的影片中,看人家怎麼做,即使模仿也沒有關係。因為一開始都是從模仿中學習。我記得在大學的時候,公共電視才剛開臺,有一個節目《紀錄觀點》,老師叫我們看;後來我有一部紀錄片《我希望──員山戲夢少年》,也曾經在《紀錄觀點》中播放過一次。 四、紀錄片的時間 (一)寫臺詞 如果要把一個故事講完,要怎麼講?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如果有99秒的時間講家裡的故事,我告訴大家要怎麼講故事。如果要寫臺詞念稿,包含標點符號在內,一秒大概4到5個字;如果以100秒計算,大概只能寫500個字以內的稿子,不能寫太長。所以,製作一部影片,一開始先寫一篇作文,再找照片放進去,這是一種方式;另外一種,是先有照片,再來講整個故事。要用哪一種方式製作,都可以。我剛剛有講,做影片沒有什麼規則,規則只是在書本上,主要是自己要動手做。 做影像這件事情,剛才有提到目前的門檻是如何使用剪輯軟體。其實現在的剪輯軟體已經很容易,但還是要花時間學習。如「繪聲繪影」和「威力導演」,是屬於入門的,可以自己上網學,也可以下載試用版試用。一開始可以先用功能比較簡單的剪輯軟體,容易使用,可以把影片剪出來;等學會之後,有成就感之後,才會有下一部作品。今天只是先讓大家了解有這個概念,未來要做影像的時候,可以開始準備哪些素材。 (二)99秒的紀錄片 拍攝99秒的影像,和18分鐘的影片的作法不一樣。先來看看99秒的影片怎麼做。大家要學拍片,我的建議是未來看任何一部影像作品的時候,可以看兩次、三次,甚至四次,這樣大概就知道別人剪接的一個脈絡。這部影片是我研究所同學拍攝他的媽媽,他媽媽開了一家豆花店。這部影片有可能是因為99秒的限制,所以沒有那麼精緻。這部影片的拍攝方法是,只在一個地方訪談,大概用一天的時間就可以拍完。像影片中,他媽媽一個人講話到最後,中間所有畫面都是另外再去拍攝的。這部影片拍攝訪談的時候,可能用二種方式:一是先去拍他媽媽工作的畫面,二是再做訪談。而我的方式是先做訪談,再拍攝工作的畫面,這是比較簡單的方式。因為訪談完之後,就知道她講話的內容,再去拍她工作的樣子;全部拍完之後,就可以在她一邊講話的時候,一邊Insert畫面進來,99秒的影片就完成了。所以,拆解之後,拍影片其實並不難,重點是要知道怎麼做。 我剛剛講先做訪談,像我拍攝阿伯的摩托車店,是因為我覺得他有故事性。我要拍他,我自己就有一個想像,以我對他的了解去講他的故事。或是像家裡附近的檳榔攤,也有一個故事,如他的背景、為什麼賣檳榔、賣了多久、有幾個孩子等等,如果有照片也可以請他提供放到影片中,可以拍他和小孩的互動及工作畫面等等。這些過程都可以把它記錄下來,放在99秒的影片裡,這樣就完成一部作品了。 但是現在難的是在於剪接,還有對主題、對受訪者是否了解。我記得以前在大學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第一次拍片要找自己最熟悉的題材,像是家人、鄰居等;如果找不熟悉的題材,根本不知道怎麼做。像我去拍摩托車的紀錄片,現在大概都知道怎麼拆摩托車的輪胎了。因為我要了解修理機車的過程,以及客人和他們講話的過程,才有辦法去拍攝。還有像我要拍小朋友農場體驗營的紀錄片,也是要事先做功課的。 我們看了四、五部99秒的影片,每一部都有不同作法。我覺得影片中的每一個東西都可以單獨拍成一部影片,如刻匾額、做雞毛撢、古董家具修理、手工雕刻布袋戲等,都是很好的題材。現在開始發覺題材,因為我們可能都忘記,好的題材其實就在身旁。拍完沒有剪完沒關係,至少要先拍,不要擔心器材。 我建議大家可以搜尋網站──感動99,就可以找到一系列99秒的短片。例如賣紅茶的阿伯,我覺得滿有趣的,是用比較劇情的方式來製作;醫生的短片也是不錯的選擇;還有最後一部是偏紀錄片的方式,記錄人物,可以知道如果要拍攝一個人物,大概可以怎麼安排。像這部影片前面都沒有講話,剛才我所講的四、五百個字是整部影片講滿。如是不說話呢?看完這些影片,會覺得紀錄片的拍攝方式都大同小異。對於沒有經驗的人要拿攝影機直接拍攝對方講話,是比較困難的。所謂直接拍攝受訪者,像我去拍攝醫生義診,不可能在義診完之後,請義診的醫生坐在那裡接受訪問;只能就現場發生的事直接問醫生。如果像賣豆花那部影片的訪問方式,受訪者坐在位置上,可以直接一邊拍攝,一邊訪問,這對沒有拍紀錄片經驗的人來講,是比較簡單的方式。 五、訪談的技巧 (一)小三角形 影片拍攝問問題的時候,要與受訪者互動嗎?通常攝影者、發問者及被拍攝者會形成一個「小三角形」;被拍攝者最好是坐著,否則攝影機由下往上拍攝的角度不好。最好是攝影機與被拍攝者是一樣的高度。但坐下來之後,還有一個情況是對著攝影機講話的問題。一般拍攝紀錄片,比較不會直接對著攝影機講話。像我拍義診的紀錄片,都是側坐,因為一般會覺得比較客觀。另外,如果是排成「大三角形」的時候,在問問題時,攝影機是拍被拍攝者的側面,看起來會像是犯錯的人一樣。所以,拍攝的時候,攝影機、訪問者與被拍攝者最好是形成小三角形的位置。 (二)收音問題 當拍攝訪問時,如果沒有專業的收音設備,儘量讓被拍攝者和機器靠近一點。拍攝的機器拉近一點,可以拍得進去就好,收音也就會比較好。一個原則,如果沒有專業的設備,不要到戶外拍攝。因為戶外的汽車、環境的聲音太多了,儘量找室內安靜的地方。如果要到山上拍攝,是可以的,因為山上比較安靜,而且在外面拍攝有時候感覺比較好。 (三)事前與被拍攝者溝通 拍攝的時候,要如何問問題,這是一個技巧。例如我問同學,今天怎麼來上課;如果他只回答,騎摩托車來、走路來,這樣剪出來的影片比較沒辦法用。因為影片剪接時,只會保留被拍攝者的回答;如果回答太過簡短,剪出來的影片觀眾是看不懂的。所以,訪問的問題一定要完整清楚;而且要讓被拍攝者了解影片事後會再經過剪接,請他儘量詳細完整的回答,剪接時就會有很多素材。還有一個問題是,拍攝訪問時,訪問者在被拍攝者講話時,不可以發出任何聲音,只能以肢體語言回應。這也是在事前要先和被拍攝者溝通的,否則對方可能會以為你很沒有禮貌。這兩個是訪問時要注意的,也是很重要的,一定要記得。這在書本裡不會有,老師也不會告訴你。我會知道這些技巧,也是從錯誤中學習到的。因為我年輕時拍完紀錄片之後,就覺得奇怪,別人的影片都沒有出現訪問者的聲音,而我們的影片卻有,就開始檢討反省。 (四)避免干擾被拍攝者 另外,假設今天有三個人在現場,攝影師、訪問者及被拍攝者。當被拍攝者回答的時候,可能突然發現有問題想問他,又怕忘記,怎麼辦?我通常會在事前準備好要問的問題,如果突然有想問的問題,這時可以直接寫關鍵字在問題紙上,寫的時候要注意不可以影響到被拍攝者。因為被拍攝者的眼神動作一定會被攝影機拍下來,會在影片裡面呈現出來。所以,通常在拍攝的時候,訪問者要儘量避免低頭寫字;如果真的無法避免,可以先寫下關鍵字,等他講完,再來看我剛才寫下的問題。另外,配合攝影的人也很重要。如果攝影師稍微動一下或者稍微有動作,被拍攝者的眼神也會稍微飄向攝影師。 還有要提醒大家,拍攝的時候,什麼時候更換鏡頭鏡位?訪問時,通常是換問題的時候,鏡頭大小Size要很快的改變,剪接時,就很好剪。另外,有時候還會拍一些被拍攝者的手部動作,剪接的時候可以剪進來。以上講的都是一些小細節,提醒大家拍攝時要特別注意。 (五)準備輕鬆的問題緩和氣氛 到底要問什麼問題?和大家再分享一下我的經驗。一開始拍攝的時候,對方都會緊張,因為是第一次面對攝影機。通常都先會和對方聊天,問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如你今天怎麼來、你吃飽了沒等等。像我以前有一次拍攝時,受訪者真的很緊張,我還買零食給受訪者吃,來緩和緊張的情緒。一般我是比較喜歡和對方熟悉了之後再拍攝,但有時候因工作的關係,一定要在時間內完成。像我接一些案子必須馬上執行,如果剛好對方也只有那天可以拍攝,只能先問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想辦法讓他不緊張。例如拍公部門的時候,對方只有那天的時間可以拍攝,也不可能另外再找時間拍攝,為了讓對方不緊張,我們都會先問:最近立法院忙嗎?有沒有什麼狀況啊?之類的問題,但這些問題是不會剪進影片中的。所以,要先準備一些不在影片剪接範圍內的問題,讓對方習慣攝影機。要拍一個不熟悉的人,不要一開始就拍訪談,最好的方式是拿著機器到他的地方,讓他知道有一部機器進入他的空間,讓他可以熟悉、了解機器。 六、拍攝工具普遍 也許看完這些影片,大家回去可以開始思考,要用什麼的方式來講自己的故事。甚至可以把那些規則都拿掉,自己就一個人對著鏡頭開始講家裡的故事,只要故事講得生動就可以了。所以,不要想不能做。現在的手機可以拍影像很方便,我剛看大家的手機裡拍了很多照片,我自己也會用手機幫小孩做記錄。像我昨天就幫我家的小孩拍了一個40秒的影像記錄,是因為我家老二看到家裡牆壁上的照片,就問照片裡怎麼沒有他們,老大就說他們在媽媽的肚子裡。那時候我就趕緊拿起手機,記錄下來。 (一)手持器材不要Zoom-In 現在拍攝不是很難的事,但如果是用手持的,不要做Zoom-In。Zoom-In的意思,就是拉近距離。手持時,如果把影像拉近,畫面就會晃動,就不能用了。如果真的很想拍到某個影像,但又不能做Zoom-In的時候,只能走靠近對方的方式拍攝,就比較不會晃動。除非是用腳架固定機器,否則不論手怎麼穩,Zoom-In的時候,一樣會晃動。此外,用相機拍攝,在Zoom-In時,收音會很糟。因為相機只有在上方有一個小孔可以收音,沒有專業的麥克風和無線麥克風來收音。 還有一些影片,像社區故事影像記錄的製作課程,是2003年推動的計畫,現在好像還有。就是在社區課程裡的所有培訓都是免費的,由一個導演帶著大家做,最後完成作品。我是在2008年的時候參與這個計畫──2008年9月到11月《發現臺北 願景臺北》。一個導演要帶兩組,學員是完全沒有拍影片的經驗,所以要花很長的時間陪伴他們把作品做出來,題材都是在臺北市。像有一組是南港社大5人小組,年紀加起來近三百歲的社區媽媽。這5人小組上課都很認真,他們當時是拍攝一個店家,我建議他們可以早上去拍攝店家把門打開的畫面,結果隔週就拍好了,而且他們平常要上班,從來沒有使用過機器。另外一組是二位女同學,她們要拍一個社區,我就對她們說,要拍攝社區,不進社區怎麼拍攝?結果她們就搬到那個社區裡居住,貼近社區、拍攝社區。她們也是完全沒有拍過影片,後來還是拍出《幸福宅配》紀錄片。我覺得這部影片字太多了,我有提醒她們,觀眾會來不及讀完。於是,他們把畫面的時間停久一點;後來我建議也可以把文字轉化成聲音。影片一些受訪的畫面,是她們花很多時間進入社區,受訪的伯伯才會講那麼多事情、唱歌給她們聽,還自稱「老妖怪」。從訪談中,可以注意到,她們沒有讓受訪的伯伯直接對著鏡頭講話,而是稍微有點側邊的方式講話。2009年的課程,她們又回來參加繼續拍攝社區影片。拍攝紀錄片沒有結束,只有告一段落。 還有一部影片《穀子.穀子》,是2005年發生在高雄美濃龍肚國小的真實故事。講述一群學生與老師,透過「種稻」的寒假作業,讓孩子與家人、家鄉、土地情感的重新連結。這部影片是老師用一般攝影機帶著小朋友記錄下來的,後來被日本媒體注意到,還捐錢給他們,希望他們能維持這個種稻的傳統;榮獲公視「小導演大夢想」最佳人氣獎,以及台灣國際兒童電視影展「兒童人氣獎」。這部影片的拍攝過程,有一些畫面拍得比較精緻,比如會有一些低角的鏡頭。影片是以倒敘的方式來講述,先讓大家看到有機米被煮熟,再告訴大家這個米是怎麼來的。老師給同學的寒假作業是回去種稻子,開學再將長出的秧苗帶到學校插秧和收割。有些畫面我覺得很有趣,例如原本要收割的穀子被麻雀給吃掉了,他們就用傳統的方法放鞭炮嚇走麻雀。有時候在拍片的時候,會遇到一些有趣的事情,把畫面剪出來的時候,是會被感動的。我覺得這才是教育,讓小朋友真的去體驗,告訴大家種稻,還有儀式,最後吃自己種出來的米,他們做的事情太有義意了。老師也是受了一些訓練,才知道怎麼講鏡頭語言,還是有一些安排的。另外,拍種稻到收割是需要很久的時間,導演的一些詮釋,是透過鏡頭轉換,用縮短時間的方式呈現。例如種稻幾個畫面帶過後,就長成秧苗了。所以,這個是影片、畫面、鏡頭的組合,所講出來的故事。影片中還有用「接空景」。空景就是沒有講話的聲音的畫面,是為了讓觀眾有喘息的時間,不會整部影片一直講。這部影片把種稻到收割的每個階段都呈現出來,是一部很好的教材。所以,紀錄片的影響有多深?一個影像被保留或者是被記錄下來的時候,通常影響不是當時,而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像這群小朋友十年後再回來看這部影片,這些小朋友是會感動的。後來這個學校在2009年又拍了一部《鴨子.鴨子》,是小朋友養鴨的紀錄片。 以上這幾部已經是很久的影像了,現在看到還是滿感動的。 七、哪裡看紀錄片 影像創作之前,先學習觀賞影片。到底去哪裡看紀錄片?一個是公共電視的《紀錄觀點》,每星期二晚上10點;另一個是中華電信基金會有個蹲點計畫──「點.台灣」,主要是拍攝社區的紀錄片。還有《一步一腳印 發現新台灣》和早期的《台灣念真情》二個節目;「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主要是關懷紀錄片。這些都是在網路上可以找到的。 八、結語 再來和大家分享一些話。像「有時候成績不能代表一切,自己學到什麼比較重要!」「有時候一堂課,記得一句話就好!」這句話滿重要的。還有「紀錄片只要你肯花時間,拍攝的畫面會給你回饋。」有時候看紀錄片的時候,看到畫面就知道作者花多少時間去製作。「紀錄片拍攝需要熱情。一旦愛上拍片,一輩子也無法離開。」像我覺得我已經無法離開了,這是一條不歸路。影像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只要不是把它當成工作,它就是好玩的。我現在一半算是工作,一半是自己的興趣。興趣可以和工作結合,有時候也是滿愉快的,就如同我去拍攝18分鐘《移動教室》紀錄片,是我有始以來拍攝公部門最快樂的紀錄片。因為拍完之後,對方沒有要求我修改任何內容,一次就OK完成,讓我很開心。「如果你有一個夢想,那就請盡全力堅持你的夢想!」哪怕只是想拍自己媽媽的紀錄片。希望幾年之後,你可以告訴我,已經完成了。在執行的時候,如果有任何問題,歡迎大家和我聯絡,我可以隨時幫大家解答,不要不敢與我聯絡。我很希望別人在影像創作的過程中,可以得到快樂。我還記得專科的時候,有一次請同學教我微積分,他說他也不會,結果他考了九十幾分,而我只考了15分。後來只要我會的東西,我一定想盡辦法讓不會的人能夠了解。所以,如果大家有任何問題,都可以聯絡我,但不要寫E-mail,因為有時候E-mail不是那麼容易可以回答清楚。像是要買器材,我可以告訴你,以你自己的經費為考量,買適合自己的拍片工具,就算是一部傻瓜相機也可以做出自己的創作。「初學三年天下無敵,再學十年寸步難行。」這句話是我拍布袋戲紀錄片的時候,那個師傅對我講的話。像我現在大概已經邁入寸步難行的拍攝境界。我希望大家花三年的時間,好好學習拍片;三年之後,因為懂了,到一個境界,可能就寸步難行了。不過,我現在覺得自己還在學習怎麼拍紀錄片,因為永遠學不完。像我現在只是會拍攝的一部分而已,我只是先把這一部分教大家。由於時間很短,很難把我所學的東西教給大家,但我要告訴大家,拍片要有熱情,很多事情就能夠完成。拍片的時候,讓對方感覺到你的熱情,對方自然也會願意幫助你。拍攝影片的時候,一定要勇敢告訴被拍攝者自己的想法和拍攝時可能遇到的問題,也許他可以了解、接受,很多事情都是這樣達到的。「不懂才學習,不學才內疚。」「請帶著愉快的心情拍片。」「開心創作才能拍出好的片子。」「期待與大家一起拍片成長。」 我自己喜歡影像,也很樂意和大家分享我拍片的一些過程。今天從開始講了一連串的內容,沒有照投影片講,是想用不同的方式來和大家分享,因為時間有限,希望真的對大家有所幫助。拍片的過程本來就是互相學習,如果各位真的有問題,歡迎大家與我聯絡。 問題與討論 【問題1】 訪談時,會事先擬題目。請問需不需要將擬好的問題先給被訪談的人看? 【回答】 我自己的方式是不會給,除非對方有要求。像是有些人在拍攝時,會感到很緊張,可能會事先問導演要做什麼,或是要問什麼問題,可不可以先讓他看。不過,我一般是不喜歡讓受訪者先看題目,因為我覺得他看過之後,會先想要怎麼回答問題,可能有的就不會講了。但是如果對方有要求,我會給但不是全部的問題。像有時候我會依據現場發生的狀況,直接問問題。現場問的臨場感,和隔了十天再問的感覺,完全是不一樣的。例如拍攝媽媽上山砍竹子,當場問媽媽在找什麼,她可能是很慌張的,回答的感覺就很有臨場感;如果等回來再問她那天在找什麼,她的感覺就不一樣了。這是一種方式。 【問題2】 影像故事有限定只能以人物對象和對話的方式拍攝嗎?還是其他動物類型也都可以拍攝? 【回答】 沒有限定主題,都可以拍攝。我曾經有學生拍一隻狗的影片,我覺得拍得很好。假如今天想拍自己家的鳥,也是可以的,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拍攝。日本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講過一句話──電影沒有所謂的文法。一旦你的電影被認可,那個東西就是文法。像1895年盧米埃兄弟發明電影的時候,沒有人知道電影是怎麼拍的。盧米埃兄弟把機器放在工廠門口拍攝大家下班,接著一列火車進來,這成為全世界第一部電影。又如去看李安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時候,明明知道老虎是假的,但還是被老虎嚇到了。因為他把老虎拍得很近,讓人覺得老虎真的會跳出來。所以,沒有限定題材,只要有一個好題材,所有畫面都沒有人,只有風景,還是可以的;甚至是拍一個人在一個空間裡面,也是有可以的。這是屬於自己的一個東西,不要擔心別人看不懂,用影像記錄下來,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所拍攝的影片,不是為了去參加比賽或是拿大獎,而是要為自己做一個影像記錄,任何題材都是可以拍攝的。像我的學生拍攝動物,他有拍攝動物和家人互動,但他是以動物的觀點去講故事。他把攝影機放得很低,先拍狗並跟著移動,然後再拍狗的主觀鏡頭。所謂主觀鏡頭的意思是,先看到狗在走路的畫面,接著把鏡頭變成狗的視野,拍下來的畫面代表狗看到的東西。有時候我覺得學生提出來的作品,是很好的創意,不要對學生說這個不行。其實,只要不違反善良規則就行了。像剛才99秒的影片和用照片說故事的影片,每個人只是用不一樣的方式說故事,並沒有一定統一的方式。 【問題3】 想請教一些技術上的問題,就是音樂怎麼搜集?是否有版權的問題? 【回答】 音樂是有版權的。例如我接案子拍攝的紀錄片,18分鐘《移動教室》紀錄片裡面有6首歌,是我們找人寫的,一首歌大概需要4000元到5000元,這算是比較低的價錢,有些價位更高。如果沒有預算,可以怎麼做?網路上有一個創用CC的平臺,很多音樂可以提供非營利使用,有的要寫信告訴對方才可以用,有的可以直接下載使用。假如是要用在公播版,要與對方洽談費用,還是要遵守版權;如果只是在家裡自己欣賞,就沒有關係。一旦有公開播放的行為,像剛才公開播放的紀錄片,就不可以直接使用。現在有很多的影片都已經放到網路上,例如感動99或是用照片說故事的影片,版權應該是可以被使用的;甚至政府舉辦比賽的得獎作品,應該也是可以讓大家使用的。這個部分是我覺得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創用CC是一個平臺,裡面有很多國內和國外的音樂。大家可以在這裡找自己可以用的音樂,但有一些音樂可能要付費,或者也可能只要寫信說明音樂的用途,就可以下載了。現在網路上有很多人創作,寫了音樂想和大家分享;另外是如果有朋友會創作音樂,就是找朋友。其實我們拍片最困擾的就是音樂的部分。像我是一個音痴,我覺得這和我小學教育有關係。我國小上音樂課時,老師讓幾個同學一起唱歌,老師一直叫我大聲唱,可是我很害怕,後來我國小的音樂成績連續兩個學期都是丙。現在我自己當老師了,我覺得不能用這樣的方式和我的學生講話。因為學生不懂的時候,他就會害怕;一旦害怕,你又對他說,你怎麼不懂、你怎麼不會、講那麼多次還不會之類的話,他就不會再問問題了,也會把你拒絕在外。他會覺得問老師一定會被罵。所以,我都不用罵人的方式教學生。 這個問題很好,因為很多人都會遇到音樂版權的問題,而我講這個處理方式,提供大家參考。 【問題4】 請問家裡有一些舊的V-8,要怎麼結合現代數位科技? 【回答】 這個是困擾。最近我舅舅拿了一捲民國68年Beta帶給我,我自己沒有機器,要先找到機器才能轉出來。以前的錄影帶有Beta、VHS和Hi-8。這個要透過擷取卡才能轉出,有點複雜。我比較建議的方式是,如果是在臺北市的話,博愛路有專門轉成數位影像的店,一捲錄影帶的費用大概500元到600元之間。以大家現階段的情況來說,如果只用一次的話,我是不建議自己買擷取卡來轉出影像。可以透過網路,搜尋錄影帶轉檔。像我現在只要找到讀Beta帶的機器,就可以轉出來了。錄影帶要透過類比訊號轉成數位訊號,到電腦轉成數位檔,過程有點麻煩。所以,我覺得目前的處理方式,就是建議大家找影像店處理。如果錄影帶是很有價值的,就一定要轉出來。像我舅舅拿給我這捲民國68年的錄影帶,是我曾祖父出殯的影像,我媽媽他們都覺得應該要轉出來。 【問題5】 老師剛說用手拿著相機往前走動,我自己曾經這樣的方式,可是拍出來的畫面還是會晃動,有什麼方式可以解決? 【回答】 走動是趕快到被拍攝者的那個定點去拍攝,不是真的晃動。晃動是一定會的,因為我們的手臂不是腳架。在不用Zoom-In的狀況下,就只能用雙手慢慢去往前移動。如果走快一點,拍出來的畫面還是會不穩,就要買一個穩定器。穩定器便宜的大概一千多元可以買到。如果出去玩帶穩定器好像也不太適合。所以,我比較建議,如果真的要拍移動畫面,就拿腳架把機器架上去,如果家裡有輪子的坐椅,坐在椅子上,請人幫忙從後面推,畫面就會跟著前進移動。我們有試過輪椅比較穩,畫面就佷好看了。這個是沒有經費的處理方式。另外一種是需要花費的方式,就是相機有線性滑軌,價格從幾千元到幾萬元都有。可以把機器架擺在軌道上,就有滑動的感覺,有點像火車鐵軌很穩。像我當時拍18分鐘《移動教室》紀錄片,那個稻草的畫面就是用滑軌去拍攝的。 【編者按】本文為「時光旅行:口述歷史工作坊」2014年5月24日臺北場之錄音謄稿,經編輯組整理,講者審閱後刊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