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六十一期 105年12月

從佛學觀點探討二十一世紀人類的生命困境

蔡耀明口述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王美瑤執筆 臺灣大學哲學系碩士



  就佛法來看,眾生所面臨的生命困境是長遠共通的,並不是到二十一世紀才忽然而有,或僅適用於二十一世紀。然而,可以藉由目前人們切身感受到的項目,提供線索,切入更核心的問題。在外表上,也許看到五花八門的問題,但骨子裡,核心的問題可以說主要有一個,就是著重於物質方面,而精神方面幾近荒蕪,衍生出過分重視現世而欠缺積極的生命出路。

  近代以降,物質科學掛帥,由於實驗方法重在數據檢測。因此,主要著重在容易以數據檢測的物質方面。然而精神方面無法用數據檢測,物質科學即傾向於存而不論,甚至否認或者化約成為物質運作所附帶的現象。伴隨著這樣的觀念,在此生死後,也就是物質的身體毀壞之後,就什麼都沒有了。這樣的斷滅見,也就跟著很流行。在這樣的氛圍下,講精神方面,容易被認為不科學或迷信。由此愈來愈少人強調或教導世人往精神方面認知,以至於物質漸漸成為世人認為唯一可以寄託的依歸。然而,不論是眾生的五蘊和合之身,或者所擁有的財產、地位,皆表現成有為法;而有為法終將朽壞、不可永保。結果眾生認為唯一可以依託的物質,也無法成為恆常的歸依。在這樣的情形下,由於不知道還有什麼是可以依靠的,很容易演變成以下的三種情形。

  第一種情形較極端,成為即時享樂者。認為反正什麼都會朽壞而消失、不可久保,不如即時行樂。而眾生通常所謂的快樂,主要來自於感官活動,由六根對六境所產生的聲光味刺激,而非佛教經由反觀寂靜而安住的喜樂。以向外追求的型態,對於所謂眾生當事者,由於欠缺因緣業報的觀念,不顧後果而只是即時享樂,往往造下許多不善的業,成為未來世的障礙。就向外追求的型態而論,難免以消耗的方式在進行,偏重身體方面的消耗,長期如此,則疾病產生,又衍生出醫療需索等更多的社會問題,層層相關。由於對外大量消耗世界的資源,以及伴隨大吃大喝的殺生,加上由聲色行業壟斷龐大利益衍生的壓榨剝削,諸如此類,追求眼前的樂受,其實要付出社會、資源、業報方面巨大的代價。

  然而,由於感受是很短暫的,過後即散,所以必須一直追求,而且往往胃口只會愈來愈大。於是愈來愈難滿足,而需要卻愈追求愈多。如此欠缺內涵的追求,使內心的空虛又更為巨大,此一惡性循環,捲在追求貪欲、樂受的巨大漩渦當中而無法自拔,如同在滾輪上無止盡奔跑的老鼠。

  第二種情形較為普遍,雖然不至於以什麼後果都不管的極端方式成為即時行樂者,但由於認為物質是唯一可被抓取的,即使知道物質不可長久依靠,仍選擇不去看會毀壞的一面,而極盡可能地追逐、累積財富,以此為生命的主要目標。一方面,為了追求財富而無所不用其極。世間互相壓榨、障礙、侵害,經常由此而來。嚴重的甚至可以出賣親朋好友,也在所不惜;至於黑心、欺詐等不正當的求財方式,早已屢見不鮮。這些影響,不僅由於黑心食品或物品帶給人們健康方面的威脅,更嚴重的是腐蝕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當人與人之間愈來愈不能互相信任,大家只能愈來愈疏遠,成為孤島,延伸又產生許多心理疾病、孤獨老人,或者家暴的孩子、受虐的動物,卻欠缺支援,結果長大以後,又成為更進一層的社會問題。

  另一方面,毀壞、死亡成為隱諱與陰暗的部分,被世人極力地掩蓋。在世人普遍害怕與忌諱的心態下,就更加欠缺對於活在世間生老病死歷程的如實覺察與認知。伴隨著對此不知所措,只能讓悲傷、恐懼、無奈的情緒占據,以及讓社會習俗、儀式或各種宗教團體擺布。

  問題就這樣不斷地蔓延,從外表貌似不同領域或不相關的問題,骨子裡卻是互相交織的。從佛法來看,由於眾因緣生法,事情都不是點狀單獨地存在,每件事情、每個心態,都會交織而不斷地延宕,產生更多變種的、始料未及的問題。

  第三種情形,當代的自殺現象,很大部分也是源於物質主義的問題。如果認為只有物質是真實的,認為心態只是大腦的運作表現,那麼很自然會得到的結論是,死亡是一切的終結。在如此的觀念下,如果遇到難解的生命問題,就不會觀察因緣,以解開問題癥結的方式解決問題,而是用自殺的方式,以為死亡等於一切問題的一筆勾銷。

  以自殺來掩蓋活著的困境,可以說是物質主義會產生的問題的一個代表。這意味著,僅僅著重在物質方面,並無法提供對生命長遠、廣大、全面、究竟的理解。一方面,由於社會所能提供的現象或管道,並不能給予世人對於生命困擾的貼切解答,以至於被迫走上自殺一途。另一方面,僅僅從物質方面搭配著刻板認識世界的方式,並無法解開生命問題的來龍去脈。由於看不到問題的根本癥結,因此無從著手改變與解決,最後似乎只能用自殺這種粗糙的方式來掩蓋問題。然而,從佛法的教學來看,完全不必閉鎖在一輩子當中,在沒什麼好選擇的現狀當中勉強抓取。佛法的教學提供生命問題的解開方式,由解開因緣,了解問題的產生來源,而能根本地解決問題。

  以上粗略地說明,現代唯物觀念可能延伸而產生的生命問題。總括來說,如果片面強調物質,很容易看在事物的刻板外表,而無從全盤理解生命的運作。如果無從進一步認知生命的運作,就消極面來說,將無從得知什麼是可以解決生命問題的適切方法;就積極面來說,則不知道生命還有什麼值得追求的目標。如同不了解一輛車子的運作原理,不僅無法修理它的問題,而且無法加強它的效能。同理,如果欠缺對於生命通盤的了解,如何能夠把握核心要點、解決問題、或努力在適當的事務呢?結果,似乎只能被迫在現世浮現的、以為能抓取的,盡力去抓取,或者以粗糙的消滅方式,去掩蓋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指出偏重物質會產生的問題,並不意味佛法將以反對物質主義的姿態提倡心靈主義。在認識佛法的過程,最好將這些二分概念的包袱擱置或排除,切勿拿片面的意識形態胡亂套上佛法。佛法講究的,在於透過切要的與甚深的觀察,解開生命世界運作的方式,以及透過全面廣大的了解,進而提出可行的解決辦法。

■看法建言

  佛教界如何回應這些困境?或如何從教育著手?

1. 由觀察生命世界與心態變化為入手功課,以動態流程的方式加強觀察,扭轉通常的刻板見解,並且以解開因緣的方式,深入考察變化之來龍去脈。

2. 佛教並不是消極或遁世,而是應該認清生命歷程的主軸。因此,於值得努力的項目,精進用功;於不可得或不可執取的事物,隨緣不強求。

  所謂的不可得或不可執取的事物,意思是說,由於活在世間,眾生依賴而藉以存活的身體或社會環圈,無一不是由眾多因緣所交織而產生與流變;這些錯綜複雜的因緣,若干來自於過去業力的推動,若干則為共業所感。如果希望世間層次的事情都事事如意,不但很困難,而且可以說是不能強求的。因為太多因緣,不是我們些許的福報或努力就能擺平的。再者,也由於認識這些外表事物只是此生短暫的依託,並不能長遠地延續到未來世。因此,如果在盡力之後,初步的結果仍然差強人意,也就不必萬念俱灰或過分執著。由此說為於不可得或不可執取的事物,隨緣不強求。

  那麼,什麼是值得努力的項目呢?就是我們的心態活動。

  但此處並不是如同街坊鄰居所講的,以為心態上只要放下或不執著,或者另外換個角度看世界。那樣的說法,沒頭沒尾,容易遭受退縮之詬病;以為不能改變環境就降低自己的標準,好讓自己更容易快樂與滿足。

  首先,應該了解生命歷程的骨幹是心路歷程。在臨終時,五蘊將解散,而延續生死流的,正好是心意識的環環相扣。眾生會做什麼事情、說什麼話、做什麼樣的選擇,以至於讓生命路徑前往什麼方向,莫不由於心態內涵與心態趨向。因此,從心態調整下功夫,是改變生命去向的關鍵之一。雖然如此,就凡夫而言,大部分時間所營造的心態活動,多少都會受到習氣的薰染。在不覺察的情況下,眾生通常受到心態習慣的驅使,或者朝向喜愛的事物而追逐,或者對討厭的事物衝突或迴避。如此的心態運作,用一輩子寶貴的時間在追逐感受,但是感受通常是短暫且很虛幻的,難以累積成良善的生命資糧或正向的心態能力,以至於在臨終的時候,也只能讓這些心態的翻攪繼續驅使,追逐習慣追逐的世界層面,繼續生死輪迴。就此而論,佛法教導正念與止觀,透過覺察念頭的起伏,安住於心態的調適,導向於生命的正道。

  雖然表面上世間五花八門的來去流轉,但莫不是在骨幹上由心態帶頭在推動。所謂的對症下藥,擒賊先擒王,雖然世間的因緣眾多,而心態活動正好是特別值得努力去觀照與鍛鍊的。

  透過這樣的觀照與鍛鍊,即可切要地解開生命歷程與心路歷程,進而理解其運作的機制。當眾生能漸漸了知目前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與未來生命流轉的關聯時,規範、規則、或理論,將成為只是輔助的工具,而不必墨守成規或死守教條。以確實觀照與貫徹鍛鍊為職志的修行者,逐漸就會清楚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那是由於清楚地了解未來將會是現在造作的逐步兌現,沒有無緣無故掉下來的收穫。因此,教育應當從最基礎的覺察心路歷程與認知生命歷程做起,從短暫組合的表相切入確實在運作的因緣流轉,進而形成廣大且長遠的世界觀。如此的歷練,將可以提供世人在遇到抉擇時刻的思惟依據,一生受用,乃至生生世世受用。




【訊息】

《佛教圖書館館刊》約稿啟事

  本館刊旨在發展佛教圖書館事業,提供佛教圖書館經營管理之理論及實務作業資訊。歡迎關心佛教圖書館之先進不吝惠賜專論、研究心得與新知報導等文章。

  凡有關圖書資訊或佛教學之論述,皆歡迎來稿。本刊專欄有:專題論述、經營管理、佛圖論壇、電子藏經閣、書香.書鄉、人物專訪、圖書館巡禮、參與.分享。

  來稿以原創性為主,一稿不能數投。來稿請具備下列項目:1. 中文篇名及真實姓名。2. 服務單位、職稱。3. 學術論著請附中文提要(三百字以內)、關鍵詞(五個以內)。

  凡來稿需經本刊編輯委員會審稿通過後,方行刊載,且同意授權本刊得再授權國家圖書館「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做合理使用。

  來稿刊出後,致贈稿酬及當期本刊三冊,並將同時發行於本刊之全球資訊網(WWW)。

  來稿請寄:604嘉義縣竹崎鄉內埔村溪州49之1號「佛教圖書館館刊編輯部收」。

  稿約詳見:http://www.gaya.org.tw/journal/news.htm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刊]   [館刊61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