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六十一期 105年12月
從精神醫學觀點探討二十一世紀人類的生命困境林式穀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醫師自古以來,我們都知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的確,不管是佛家輪迴或基督教原罪說,在在指出我們生來就是受苦的。流行病學的資料顯示,一般人口得到憂鬱症的終生盛行率為10%至15%。這個數據在許多國家都是類似的結果,然而並非每個國家都相同,即使在相同國家,也有族群或階層之間的差異。而從人性來講,我們都是快樂取向的;也就是追求快樂、滿足自己,是動物的本性。當我們的希望無法落實達成時,便會有失望的感覺,極端的狀況就是陷入困境,好像找不到出路而變得絕望。生命的困境就來自於無法跳脫連續的打擊與失敗,每天就只有絕望而沒有希望。有時候這種困境好像是命定的,但常常希望與失望是相對的,也就是每個人對於失望的感受或反應也不一樣。這種反應的差異來自於個人的修為,而個人的修為則來自先天的體質與後天的學習。 時代在進步與改變,人們生活的壓力則是與日俱增。故如何在後天的學習上,讓我們的抗壓能力也隨著加強,豁達的面對與應付無所不在的壓力,也就是在生命夾縫中,苦中作樂,不要讓自己喪失生命原動力,抱著希望努力而對失敗淡然,日子即可平安順遂。「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生命困境終究也是如此一般,人生淡泊以待,困境也就消弭於無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