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六十一期 105年12月
從社會學觀點探討二十一世紀人類的生命困境潘美玲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族群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兼客家文化學院副院長我的專業領域是社會學,社會學的傳統來自於關懷人類社會從農業轉向工業之後,所產生的各種變化,如何影響個人的生活,以及個人如何回應。因此,對於二十一世紀人們遭遇的生命困境,從社會學角度而言,我提出兩個重要的趨勢: 一、全球化的時代 所謂「全球化」的時代,包括資金、資訊、人群的流動都不再受到地理疆界限制,而跨國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力量也成為全球經濟的主要面貌。然而在此過程中,雖然一部分的人們因此而受惠,卻沒有雨露均霑,也沒有發生火車頭效應,讓窮人翻身,反而是貧者越貧,富者越富。只占全球1%的有錢人,擁有世界一半以上的財富;全球86%的財富,則是集中在一成的富人手上。也就是說,貧富的差距隨著全球化的腳步而加速,甚至看不到任何減緩的跡象。而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背後是一種自由市場的經濟邏輯,強調個人追求利益的極大化的正當性,而貶抑其他非個人營利的動機。因此,當前的生命困境在於價值觀的扭曲所形成的社會結構對於個人所產生的限制,多數人必須汲汲營營地求生活,卻追求不到幸福。若是從社會學的觀點,解決之道在於建立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的制度;而從佛教的教育,則可以推廣「利他與知足」的經濟觀,作為與當前資本主義市場的意識形態對治的觀點,挑戰「自利」的正當性,並從精神性的滿足,體會幸福的意義,才可能在日益惡化的貧富差距世界中,找到個人安身立命之所在。 二、生命困境是面對風險社會的挑戰與無常 人命微脆,自古皆然。雖然人類文明的發展,科技進步到可以呼風喚雨的地步,追求「人定勝天」卻無法阻止天災的發生。此外,隨著工業化進展,造成環境上的負擔,反而加劇了天災的發生;由於都會化而使得人群更加集中,造成複雜化的龐大系統宰制著大眾的生活。各種我們賴以為生的條件,包括乾淨的空氣、水、食物、電力、天然氣的供應等,雖然因為科技帶來便利,卻也讓我們暴露在各式各樣的人為的風險當中。於是食安問題層出不窮,各種大眾運輸的意外,疾病散播,甚至於核災的威脅。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紀,都共同見證了這些災禍的出現,大規模災難發生的頻率,已經不再是百年一見的罕見現象。所謂的意外,成為我們生活的常態,但我們卻無處遁逃。因此,社會學家提出了「風險社會」的概念,指出當前人類的集體共業,以及當代生命的困境。生活在風險社會的世紀,災難是常態而非意外,且個人或少數人的行為,在規模和範圍上都增加了造成他人苦難的機會。因此,從佛教的角度,觀察無常的苦果,思維這些風險的成因之所在,已經不再只是大自然的力量,而是人類集體構作的惡果。藉由教育的啟發深入辨析,體認到人我無別的生命共同體,進而從個人的覺悟產生解決集體共業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