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六十一期 105年12月
評介:丹尼爾.高曼《專注的力量》釋日安 威斯康辛大學亞洲語言文化系博士【摘要】2013年以來,面對智慧型手機全面攻占地球村,人心失焦、注意力急遽貧乏的年代,高曼出版了Focus: The Hidden Driver of Excellence一書,再度以細膩而極具突破性的觀點,全面檢視「專注力」這項時下人心渴求的心智資源。本文為Focus中譯出版《專注的力量》一書的評介,分為內容、譯文兩部分,解析本書內容廣泛引用各學科、各領域;並以嚴復「譯事三難:信達雅」為標竿,探討譯文與原文的差別及其成因。 關鍵詞:專注力;Focus;心智;覺察;正念 一、引言:佛寺是認識佛教的方便法門 專注的力量 : 不再分心的自我鍛鍊,讓你掌握APP世代的卓越關鍵 / 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著; 周曉琪譯. -- 初版. -- 臺北 : 時報文化, 2014[民103] 1996年,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 1946- )以重量級鉅作EQ(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緒智力、情商)揭示:EQ大大超越IQ,是人類賴以生存,乃至獲得成功的最重要心智力量。頓時之間,“EQ”風靡了全球,而高曼也因此贏得「情商之父」的美名。到了2013年,面對「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全面攻占地球村,人心失焦、注意力急遽貧乏的年代,高曼出版了Focus: The Hidden Driver of Excellence一書,再度以其細膩而極具突破性的觀點,全面檢視「專注力」這項時下人心渴求的心智資源。最終,他昭告世人:「專注力」是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同理心(empathy)等等構成EQ要素的重要基石,因而也是人際關係和諧、企業高績效、領導者激勵人心的真正祕密所在。2014年,高曼的Focus由周曉琪譯成華文《專注的力量》一書,由時報文化出版社出版發行,內容共有七篇、二十一章、357頁。本文即是以《專注的力量》一書為主的評介,內容主要分為兩大部分:「內容評介」與「譯文評介」。 一、內容評介 擁有豐富的學經歷,高曼集「資深心理學家」、「資深專欄作家」和「公司創辦人」於一身。這讓他的Focus一書充分展現出在寫作上的平易近人與理事兼備,而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學術上也呈現為綿密淵博的「跨科際」、「跨領域」的典範。在從第一篇到第四篇的14個章節裡,高曼運用了「心理學」(Psychology)中的「認知神經科學」(Cognitive Neuroscience)(註1)、「神經[外]科學」(Neuroscience)中的「大腦神經科學」(Cerebral Neuroscience)(註2)等等精密學理,輔以生動的真人事例,深入淺出,探究人類微妙的心智稟賦──「專注力」(attention)──的基本性質,以及它如何向內監督、管理人類心智活動,如何向外藉由「系統科學」(System Science)擴大視角,去觀察、適應,甚至是去重塑人類世界所面臨種種問題的複雜系統。 在探討本質時,高曼首先引用「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 1842-1910)的定義,說「專注力」是「心智以清楚而鮮明的方式,突然去擁有數個同時存在的目標或成串想法之一」(註3)的一種能力。這樣的「專注力」極易受到感官感覺與內心情緒的干擾而分散(註4),讓心思飄走;而將「專注力」帶回原先的目標上,則是人類判斷力、人格特質與意志力的根源(註5)。根據「腦神經科學」的研究,高曼提出:「專注力」在大腦神經迴路中的運作,普遍呈現出兩種模式:「由上而下」的和「由下而上」的。前者的特點是:速度慢、出自於自願、費力、可控制、一定程度上負責自發性技能的學習;而後者則是:速度快、出自於非自願、自發、直覺、易衝動、受情緒所驅動、習慣日常的活動、較不注意情緒與動機等等(註6)。高曼建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多多運用「由上而下」的、主動參與的「專注力」,來抑制和調整那些「由下而上」的、不留意而盲目的心理習慣。另一方面,根據「認知科學」的研究,高曼也主張:「心思漂移」是大腦的預設模式,也就是說:只要大腦沒有執行心理任務時,心思就會自然飄離(註7)。而當「心思漂移」時,人很容易被負面情緒覆蓋而感到不快樂(註8)。因此,恢復「專注力」是必要的,而最好的方法是回到大自然中,讓心安靜、得到充分的休息(註9)。除此之外,根據「專注目標」的不同,高曼將「專注力」歸納成三類,分別於第二至四篇中詳加論述: (一)「內在(Inner)的專注」,亦即「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 「自我覺察」是「專注力」的一種,它向內觀察自身「綜合過往經驗、與主題相關的微細生理反應」,因此高曼稱它是一種「傾聽內在的喃喃自語」、也是一種重要的「直覺」(註10)。「自我覺察」在覺察、調節自身情緒,和感知他人覺受時,可以細分為二:1. 「選擇性專注力」(selective attention)──讓心專注於單一目標而忽略其他;2. 「開放性專注力」(open attention)──讓心取得周遭事物與內心世界的廣泛資訊,方便進一步獲得獨特而微妙的信息。高曼認為:「自我覺察」能否生起,端賴這兩種「專注力」能否保持平衡(註11);而「自我覺察」又呈現與人們的地位成反比,亦即:「自我覺察」力將隨著人們的社會地位升高而減弱(註12)。因此,領導者在團隊中「經由他人的眼睛來看自己」是重要而且必要的,其前提是只要創造出一個多元化、溫暖而具支持性的溝通環境(註13)。 此外,高曼分析「內在專注」的心路歷程,由三步驟組成:1. 「專注力」自願脫離慾望目標,2. 「專注力」投向預設目標,抗拒外在的誘惑、內在的衝動,不被慾望目標吸回去,3. 「專注力」穩定地維持在預設目標上。高曼進一步主張:這個「內在專注」心路歷程的總和,就是「意志力」(willpower)(註14)的展現,因為它是一種延緩或放棄立即滿足慾望的「自我限制」(self-restraint)力量。因此,「意志力」不僅僅是「專注力」的關鍵,更是成功人生的重要因素。 (二)對他人(Other)的專注,亦即「解讀他人」(Reading Others) 「同理心」(empathy)也是「專注力」的一種,它向外觀察他人的感受與想法。因此,高曼稱「同理心」為「解讀他人」(reading others)的心智力量,並將它細分為二:1. 「認知同理心」(cognitive empathy),這是觀察者採取被觀察者的觀點,以便了解其觀點和情緒;這通常是「由上而下」的大腦神經迴路運作模式。跨文化的社交敏感天賦,就與這「認知同理心」息息相關(註15)。2. 「情緒同理心」(emotional empathy),則是觀察者以「感同身受」的情感參與及共鳴方式,去參與覺知他人的經歷;這通常是「由下而上」的大腦神經迴路運作模式。高曼認為:人類在「同理關懷」(empathic concern)時,可以是發自「認知同理心」的,也可以是發自「情緒同理心」的;而更多的時候,是能讓這兩者的比例恰當,以便讓人在處理危難救助時,免於情緒干擾,及時發出理知與專業的力量,幫助自他共度難關(註16)。此外,高曼還主張:「同理心」的「專注力」通常與愛是相互交織的,亦即:你愈關心某人,付出的專注就愈多;而付出的專注愈多,也就愈關心(註17)。 (三)對外(Outer)的專注,亦即覺察「較大的背景」(Bigger Context) 「系統心智」(system mind)也是「專注力」的一種,它向外辨認事物的發展、傳播型態(pattern)與系統動態學(system dynamics)。根據「腦神經科學」,高曼認為:這是一種發自大腦新皮質層的整體學習能力,除了學習和導航外界系統之外,也可以被電腦複製;而且它不同於「自我覺察」和「同理心」,因此人們想要學會外界系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註18)。此外,因為人腦沒有直接偵測外界系統威脅(如臭氧層變薄等等)的理知的或情感的雷達,而系統的運作也不符人類心理的運作模型,因此唯有仰賴科技與大量資料,人類才能拓展「系統專注力」的時間與空間視野,也才可能體會不同系統層次的互動關係,進而綜觀全局,最大程度免除「詮釋深度的錯覺」(illusion of explanatory depth)(註19)。因此,這種對外、對系統的「專注力」,對於領導者從事組織決策、管理與創新,都十分的重要。 高曼將Focus第五到第七篇最後的7個章節,用於探究「專注力」的實踐問題,這讓本書在論述結構上達成理論與實踐的平衡,而不致流於只講理論的空洞。在論究實踐時,高曼廣泛地將觸角延伸到:世界級選手的黃金操練守則、佛教禪修的「正念修習」(mindfulness)、卡巴金(Jon Kabat-Zinn, 1944- )的「正念減壓療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學齡前的兒童教育、製造手機的產業界等等領域,試圖從中歸納出鍛鍊、提升「專注力」的踐行要素;再進一步,將它們運用於團隊的領導學上,讓「專注力」的實踐成果回饋、造福人類社群。 首先,從觀察世界選手操練守則,高曼歸納出,在任何領域想要登峰造極,所需要具足的三個因素:1. (一萬小時或以上的)足夠時間的練習;2. (在大師級導師指導下的)不斷修正錯誤;3. 練習時全神貫注、一心不二(註20)。其次,高曼建議將「專注力」比喻成一種心智的「肌肉」,可以經由「聰明的練習」(smart practice)而強化(註21)。在練習方法方面,高曼比較建議採用老少咸宜的佛教冥想禪修──「正念呼吸法」;並且進一步運用「認知科學」方法,將其歸納成四步驟:1. 心思飄移了;2. 注意到心思已飄移;3. 將「專注力」移往呼吸;4. 將「專注力」保持在呼吸上。這種「正念的專注力」已經過「腦神經科學」證實,可以增強「大腦額頂系統」(fronto-parietal system)的「專注力」經典神經網絡(註22),讓人獲得更多的平靜與自我管理,還能免除「電玩遊戲專注力」所引發的種種弊病,如:焦慮、憂鬱、恐懼、學校成績不良、社交技巧退化等等(註23)。同時,高曼也注意到了:佛教冥想修習中的「專注」(concentration)、「慈悲觀」(loving-kindness)、「開放性覺知」(open- awareness)等等,都能使大腦的心思飄移區域安靜下來(註24),但同時,幾乎每種冥想也都將對「專注力」的習慣有所限制。 將「專注力」運用於領導學方面,高曼認為:「領導」(leadership)就是「有效抓住與引導集體性的專注」,而「策略」(strategy)代表的則是一個團體的「專注力」模式與相應的資源部署(註25)。因此,領導者不僅引領自己的「專注力」,同時也有責任引領他人的「專注力」。高曼主張:一位能夠「激勵人心的領導者」,首先需要有對內「自我覺察」的「專注力」、對外了解整個大環境、系統的「專注力」,以便清楚自己對於特定問題、目標的關注與價值觀之所在。再則,他還需要運用「傾聽」、「同理心」等對他人的「專注力」,才能最終將自己內心的情感現實,與團隊成員的情感現實協調一致。因此,領導者的挑戰不在於同時擁有上述三種「專注力」,而在於找出三者之間的平衡,以便能在不同的時節因緣運用適當的「專注力」(註26)。同時,高曼也提醒,「毫無疑問的假設」與「過度依賴經驗法則」,是威脅領導者「專注力」的兩項主要心理習慣。 在最後的篇章中,高曼鍥而不捨再為讀者勾畫充分實踐「專注力」後的圖案:領導者具有大格局,能用實質而長遠的觀點,勾畫出撼動人心的願景,用以激勵團隊的「專注力」,共同為把人類生活的大系統轉型得更好、造福更大多數人而努力,最終打造出具有同情與愛心的偉大文化。高曼的「專注力」理想圖案,充分展現他對這個「智慧型手機」氾濫、人心失焦年代的深切關懷,其影響力勢必將超越學科、年齡、人種、國界等疆域,無遠而弗屆! 二、譯文評介 「翻譯」向來就是一件複雜又不容易的事。清末民初,嚴復(1854-1921)曾在《天演論.譯例言》中,提出「譯事三難:信、達、雅」的概念(註27)。這是說:翻譯既要忠實於原文,又要文字通順、意思詳盡,還要語詞精美、富有文采,實在很不容易。「譯事三難」不但道盡翻譯工作者的努力和甘苦,同時也確立了翻譯工作的大原則與標竿,因而歷來譯者們無不把它奉為圭臬。於此,筆者也想效法先賢,嘗試運用此一標竿來觀察、評介《專注的力量》一書的翻譯。 整體而言,《專注的力量》與Focus展現出不同的文風,因此也給讀者留下了相當清晰而不同的印象。Focus的文筆精鍊流暢、親切自然;而《專注的力量》則是關鍵字譯詞審慎而拘謹,譯者為「忠實於原文」付出了努力。Focus有如行雲流水,所到之處常令人駐足沉思,意蘊深遠;而《專注的力量》則有如馬賽克的「蒙娜麗莎的微笑」,琳琅滿目的一片片信息,讓人很難立即找出其間的密切關聯;而成形的大片信息,則又如蒙娜麗莎的微笑,神祕而引人好奇探索。然而無可避免的,在「譯事三難」的標竿上,《專注的力量》的編譯者依然留下了進一步探討,以便更加完善的空間。以下分為「目次頁」和「內文」兩項來評介: (一)目次頁的章節編排 原文文本在目次頁上,分別用了羅馬大寫數字(I, II……VII)與阿拉伯數字(1, 2,……)來區隔篇與章的層次,使人一目了然。而譯文文本目次頁上,篇章則全數以阿拉伯數字(1, 2,……)來編排,字級大小雖也有不同,卻失去篇章層次,大大降低溝通的清晰度和方便度。再則,譯者翻譯出目次頁上所有的字,獨獨留下「CONTENTS」和七個「part」沒有譯,這樣的做法或許編譯者有其考量和用意,但同時也呈現出「選擇性翻譯」的態度,容易引發「隨意、專業不足」的觀感和質疑,降低讀者對編譯者的信賴度。 (二)內文的翻譯 《專注的力量》對Focus一書中,兩組重要關鍵字的譯詞是審慎拘謹的。第一組關鍵字是關於「心」的,英文常用的有:heart、mind、brain(s),而本書主題所著重的是後兩者。其中,mind可以是mind-body概念裡的「心」,是指:相對於身體(body)的、人類精神活動的總稱(註28)。同時,mind也可以是mind-heart概念裡的「心」,代表:相對於「情感心」(heart)的「理智(心)」、「心智」、「理解力」、「悟性」、「注意力」、「思想」等等(註29),因此也與brains(「心智」、「智慧」)成為同義詞。而單數的brain,則專指作為身體器官之一的大腦(註30)。本書譯者在這組關鍵字的翻譯上,有很好的掌握。 另一組關鍵字,則是本書的主題──「專注」。高曼在Focus常用的有三個字:attention、concentration、focus等。譯者分別將focus譯為「專注」、「專注力」;attention絕大多數譯為「注意力」;而將concentration譯為「集中」、「專注」。這裡譯者採用的是「逐字對譯」法,其「忠實於原文」的用心與努力雖好,然而對只讀《專注的力量》的讀者來說,卻是困惑的:作為本書主題的「專注力」、「注意力」和「集中」,它們詞彙不同,概念與意義是一?還是異?如果是一,以多個譯詞表達一個概念,極易分散讀者的專注力,大大削弱概念的清晰度。如果是異,其間又有何差別?要回答這問題,需要爬梳英文字義與觀察作者的用字脈絡。首先是字義,attention、concentration、focus三者,雖然字源(etymology)、字根(root)各不相同,但在現代的日常用語和學科中,都有「專心」、「心的專注」、「心的注意」、「把心導向一目標」、「注意一目標」的一種涵義和用法(註31)。其次是作者的用字,高曼在Focus中提及三種專注力時,曾以「this triple focus」、「the three varieties of attention」來陳述,直接將focus與attention用成同義詞(註32)。因此,翻譯Focus時不妨也可以把attention、concentration、focus視為同義詞。另一方面,在中文詞彙中的「專注力」、「注意力」都有「集中心思」、「心思集中」的意思;而習慣用法上,兩者在「範圍」與「程度」上則有些差別。「注意力」(attention)多指大範圍的、泛泛的注意,而「專注力」(concentration, focus)則常指範圍縮小、集中而且深刻的注意(註33)。如此一來,針對Focus的主題與內容,中文譯詞「專注力」將比「注意力」更為貼近與適切。因此,選用「專注力」來翻譯高曼attention、concentration、focus的用字,在兼顧「忠實原文」與「提高可讀性」兩方面,應該是比較好的選擇。 除此以外,《專注的力量》的翻譯在其他字義、句義、段落等方面,都相對顯得鬆散,以致有概念錯落、遺漏等問題。因此,實在有必要再小心商榷、仔細校讀,以便能在「譯事三難」的標竿上,更上一層樓。下列幾項是不同問題的代表:
【附註】
參考資料 一、中文文獻
二、英文文獻
三、網路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