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六十期 104年12月

人人皆可成佛.人人都是史家

釋自晟 紫竹林精舍香光志願服務隊召集人、紫竹林精舍監院


【摘要】高雄紫竹林精舍是大眾終身學習的心靈學校,是香光尼僧團在高雄地區的推廣教育中心,也是在臺灣面向世界的「心」聖地。本文概述紫竹林精舍秉持著「人人皆可成佛」的信念、「終身學習」的理念,組織「文化志工」團隊,關懷在地文史、與大眾生命的發展史,從實作做中學、學中做推廣「大眾史學」,實踐從「人人皆可成佛」到「人人都是史家」的歷程。以志工團隊的力量,建構集體記憶,實作「高雄都會史與紫竹林精舍故事」之理念,從訪談、撰寫、整稿到編纂成書,完成《大家來寫歷史──紫竹林精舍故事集》的挑戰與願景。最後,期許大家來寫歷史,開顯個人覺性,開展社會實踐,記憶生命發展史,不論種族、社經、信仰、生活的千差萬別,都能同情共感全人類的本質是生命共同體。

關鍵詞:大眾史學;口述歷史;終身學習;紫竹林精舍;香光尼僧團


一、終身學習「人人皆可成佛」

  高雄紫竹林精舍的現址,於1987年(民國76年)動土,當時正是臺灣解除戒嚴令的年代,社會經濟起飛,國民教育提升,邁向民主、開放、學習的時代。二十世紀,最重要、最具影響力的教育思潮是「終身教育」。因此,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研究所,提出終身學習的五大支柱:(一)學會與人相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二)學會追求知識(learning to know)。(三)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四)學會發展(learning to be)。(五)學會改變(learning to change)。期望透過終身學習,讓每個人在一生中擁有這五大支柱的力量,發揮相互了解、和平交流與和諧共處的能力。這也是佛教推展佛陀教育的目的,人人修持善行以顯發佛性,能為二十一世紀化解歧視、衝突、暴力,發展具有同理心、平等心的世界公民素養,活出「人成即佛成」的生命價值,及展現平等、和平的生命觀。

  紫竹林精舍是個終身學習的學校,香光尼僧團方丈悟因法師秉持著「人人皆可成佛」、「人人都有被教育的可能」的信念,啟建紫竹林精舍作為香光尼僧團南區推廣教育中心。1985年開辦佛學研讀班,推展成人教育,至今三十年;研讀班的課程於2014年通過「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認證」。另外,自1999年起,組織志工團隊,推展小學心智教學、關懷生命教育,至今已十七年;並於2012年通過高雄市教育局認證為「教育類志工隊」。不論是自我學習或服務他人,都是關懷社會教育的平臺。因此,每一位來到精舍的人,都是未來佛,終身學習「人人皆可成佛」,親驗著「人為用而學」、「菩薩為眾生而學」的旅程。

  教育與學習是終其一生的歷程,個人的終身學習,是為了讓社會的發展更加光明,也是為了在人間實現美善的淨土。

  筆者從嘉義香光尼眾佛學院畢業後,在高雄都會終身學習修行與服務,很感謝紫竹林精舍的學佛者,一直送給筆者許多的弘法動力。猶記得1999年,在一場居士的告別式之後,孝眷們來寺禮謝,向我說:「法師,您在告別式上對我母親的肯定與欣賞,很如實。如果母親生前就能聽到,她一定會很開心,法師這麼懂她、讚嘆她。我母親早年失學,年近六十時,仍堅定地到紫竹林精舍讀佛學研讀班,每天很認真的預習、複習功課,作業一筆一筆地寫,我們看到作業本的字,一絲不苟,這麼整齊,很驚喜!感謝師父,讓我母親彌補了失學的遺憾,擁有快樂的晚年。明年,身為子女的我們,也要來就讀佛學研讀班,這是母親的願望。我們也希望活著的時候,就能聽到法師對於我們的欣賞,可不要像母親那樣聽不到讚嘆的話語!」

  這一番話,至今一直深印在筆者心中,成為心底的願望。希望有一天,為紫竹林精舍的學員、志工們,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生命的故事。在他們活著的時候,希望社會大眾閱聽他們的生命史,期望大眾在閱聽中,互映出覺性之光。2014年,因緣際會,在精舍終身學習的平臺上,以大眾史學的方式,實踐從「人人皆可成佛」到「人人都是史家」,走上實現「大家來寫歷史」之路,書寫普羅大眾的歷史,並送給社會大眾閱聽的願望,也衷心感謝這一切因緣的匯集。

二、終身學習──從「人人皆可成佛」到「人人都是史家」

  從「人人皆可成佛」到「人人都是史家」的第一個因緣,起源於2014年至2015年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在香光尼僧團分院,舉辦北中南四場「口述歷史工作坊」。其中一場在高雄紫竹林精舍,由國史館修纂處處長侯坤宏教授講解「口述歷史的理論與實務」、屏東教育大學王藝逢講師講解「紀錄型微電影初探」、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臨床心理師石世明老師講解「影像紀錄在臨終心理諮商的應用」、法鼓佛教學院闞正宗教授講解「口述歷史採訪技巧與資料整理」。經由此工作坊,感受到每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隨著歲月的流逝,美好的善行將被人間遺忘,唯有記錄歷史,才能留下無限的記憶,讓美心永遠在人間,一代又一代的傳唱著。

  因此,2014年6月,在僧團方丈悟因法師的支持及紫竹林精舍終身學習的平臺下,招募志工組織「文化志工組」,成為香光志願服務隊組別之一。又逢大眾史學專家──臺北市立大學張弘毅教授鼎力相助,其所提倡的大眾史學理念「人人都是史家」,正相應著佛陀的理念「人人皆可成佛」。故邀請張教授為文化志工團隊指導實作。於是,香光志願服務隊的志工們展開終身學習──從「人人皆可成佛」到「人人都是史家」的旅程。藉由工作坊的實作,做中學、學中做「大眾史學與口述歷史的理論與實踐」,這是成人的體驗教育。

  2014年至2015年「大眾史學與口述歷史工作坊」,經由兩次的志工招募,共有50位報名參加。歷經一個月一次的培訓,出席四次以上的34位志工,實作「大眾史學與口述歷史」,為期一年。將法師、志工團隊的實作,編纂成《大家來寫歷史──紫竹林精舍故事集》。這是終身學習的實踐。志工們是終身學習的實踐者,懷抱著「學海無涯,學無止境」的信念,聽那冷的、暖的、甜的、苦的,人們心海的故事,寫下一字、一句、一篇的生命史,送給人間,有關高雄都會、寺院道場、大眾生命史的故事集。這是來自於生命的記憶、土地的故事,是生活描繪、歷史記憶、信仰文化的紀錄,也是普羅大眾的生命發展史。從個人、從在地開始,貼近大眾脈動,開展社會參與,面向全世界。

(一)文化志工「實作大眾史學」

  法師及志工團隊投入「大眾史學與口述歷史工作坊」背後的動力來自於:1. 香光尼僧團長久以來很重視歷史的傳承、生命史的紀錄。2. 紫竹林精舍佛學研讀班的學員,書寫生命成長史,帶動了社會良善的循環。3. 信仰「人成即佛成」,是一種終身學習的實踐。因此,此工作坊是紫竹林精舍學佛者,實作(doing)「大眾史學的理論與實踐」,是體驗性的終身學習,從知、思到行一體的學習。在過程中,學著與人合作、追求新知、實際操作,學著發展與改變,在生澀的領域、自我侷限之中,不斷轉化、打破自我格局,享受甘苦相伴的學習滋味。

  在歷程中,體現著「人人都是史家」的兩層意思。1. 每一個人對於歷史,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一些看法。2. 書寫歷史並非「職業或專業史家」的專權,而是從每一個人都可能有一些不同的生命過程來書寫歷史。這段歷程猶如成佛的修鍊,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是生命歷經晦暗之後,轉身而顯現出覺性光芒。覺性的光是在過程的當下,不在遠方的結果。素人大眾史學的作品,雖然沒有迷人味蕾的風味,卻有原汁原味之醇美,像一流清冽的山泉,淡淡而甘美。這是古今每個生命都需要的清泉,這就是大眾史學之美。人人書寫自己的生命歷史送給社會,讓大眾閱聽生命發展史的清泉之聲。

(二)文化志工「做中學大眾史學」

  香光志願服務隊的志工們能夠「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大眾史學」,是眾多因緣的成就。1. 書寫關於大眾的歷史,需要有人願意口述。感謝本書中口述的每一個人,三十多人獻出生命故事。2. 為大眾書寫歷史,需要有人閱聽。感謝正在閱聽的您,接納這份原汁原味的生命史。3. 大眾來書寫歷史,需要由大家來書寫。感謝書寫或訪談的法師與三十多位志工,以信仰的力量、學習意樂心與追求善法欲,圓成大家來寫歷史的美夢,以團隊學習的力量,寫出紫竹林精舍的故事集。

  實作進行的方式,首先由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館長自衍法師與張弘毅教授規劃架構篇章,然後由志工選定以小組方式或是個人進行主題。接著志工們透過訪談、錄音、謄逐字稿、撰稿、修稿到完成實作。並於每月一次「大眾史學與口述歷史工作坊」課堂上報告,再由張弘毅教授回饋、指點,最後經由曉融法師帶領編輯組志工整稿、順潤、校稿,編纂成《大家來寫歷史──紫竹林精舍故事集》。

(三)文化志工投入「大眾史學與口述歷史工作坊」學中做

  「大眾史學與口述歷史工作坊」自2014年6月29日至2015年10月25日止,共計十二次。其培訓內容簡述如下:

日期培訓內容簡述
第一次
2014.6.29
張弘毅教授講授:大家來寫歷史──「高雄都會史與紫竹林精舍的故事」

  講述曾投入的「大眾史學與口述歷史」工作,舉出未來精舍可進行的主題與方向:高雄都會史與精舍史,雙軌進行。

康鴻裕老師報告介紹: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

  介紹口述歷史如何結合當地文化。透過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從舊地圖讓大家看見鳳山百年前的樣貌,重回當時的發展。
第二次
2014.7.13
張弘毅教授講授:大眾史學概介及都會史案例分享

  以「大家來寫都會史」為主題,講述大眾史學的理念。身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臺灣的在地文化可分為個人與群體,並由探索記憶與地景,進而了解在地人物、歷史與文化。並指導架構精舍史的篇章,再由志工選定有興趣的主題,進行實作。在下次上課時,由志工完成三百至五百字的內容作為分享。

康鴻裕老師報告介紹:紫竹林精舍在鳳山

  介紹紫竹林精舍在高雄市鳳山區,將築成一扇跨越歷史的大門,訴說著鳳山城三百年來的故事,從清朝、日治、戒嚴、解嚴、地方自治,直到現在,同樣的地點有不同的變化,猶如歲月刻下的歷史痕跡。
第三次
2014.8.17
張弘毅教授講授:大眾史學的理論與實踐

  講述大眾史學的理論與實踐,書寫過程除了重視故事外,還要觀察變化,從小故事反映出人物特色,讓故事栩栩如生。歷史是記憶的延伸,宛如記憶溯溪,在大家寫歷史中,完成「人人都是史家」的可能。

  志工依照主題分為七組,以小團隊力量進行。部分志工報告實作,張教授進行講評提示,指導並修正內容,鼓勵不斷寫作,累積大眾史學的書寫經驗。
第四次_1
2014.10.25
  為招募第二批文化志工的投入,故舉辦10月25日、10月26日為期兩天的培訓課程。

王藝逢導演講授:從紀錄片話人生

  講述透過鏡頭拍攝地方人物的真實故事,正如同口述歷史寫下每個平凡的人生故事,呈現內容是相同的,差別只是用影像或文字留下紀錄。
第四次_2
2014.10.26
張弘毅教授講授:人人都是史家──大眾史學書寫

  講述什麼是大眾史學,及人人都可能成為史家。藉由在地參與,了解當地文化風情,投入在地觀點,慢慢連結共同記憶,從時光之河拼湊出大眾與精舍的生命互動,共同寫下精舍史。

齊汝萱老師報告介紹:口訪與書寫要點

  介紹訪談技巧及人物書寫要點。以《這些人,那些事》吳念真讀信的例子,鼓勵寫作在不違背真實又能尊重當事人的情況,圓滿口訪與書寫。
第五次
2014.12.28
張弘毅教授講授:大眾史學的精神及大家來寫村史的案例

  講述大眾史學的精神、訪談技巧、態度,並示範教學。訪談前的功課,先從周邊得到相關訊息,擬好訪談大綱,依當時情境並感受對方的立場、情緒,順著當下狀況作互動。

志工報告實作:張教授提示訪談過程要為彼此保留一些空間與時間,在建立信任關係之後,讓對方打開心防才能得到訪談內容。
第六次
2015.1.25
  投入紫竹林精舍特為高雄氣爆道路開通之祈福活動報導,以及踏查高雄鳳山區的在地文化:踏查鳳儀書院、城隍廟、曹公廟(平成砲臺)、東便門、打鐵街、大東文化藝術中心、龍目井、五甲龍成宮等。
第七次
2015.3.8
康鴻裕老師講授:被創造的傳統及高雄文化記憶

  講述當我們著手進行精舍史的撰寫,可以去思考如何讓讀者閱讀這本書時,想到高雄故事就會想到紫竹林精舍,吸引更多人來閱讀。期待這是一本結合生活、文化的文史。

  高雄文化記憶,透過影像、記憶、足跡,回頭看歷史,有哪些是消失的歷史?從地景記憶、建築映像、生活街景等面向,連結過去、現在、未來。雖然一些史蹟已走入歷史,但當記憶被連結了,情感自然而生。所以,精舍史的寫作可以從這個部分去思考,看見意義、定位、史料及未來的面向。

曹馨舫老師講授:現代化歷史研究──以GPS軌跡實作

志工報告實作:康老師回饋、提示實作重點。
第八次
2015.4.19
張弘毅教授講授:大眾史學的理論與實踐

  講述大眾史學的理論與實踐,從書寫大眾歷史history of the public,為大眾書寫歷史history for the public,到大眾來書寫歷史history by the public。並以《綠的海平線》紀錄片探討歷史紀實,從訪問、拍攝之中,讓影像自然呈現歷史。

志工報告實作:張教授回饋、提示實作要點。
第九次
2015.5.3
張弘毅教授講授:大眾史學的實踐──在地文化的經營

  推薦大家閱讀《宜蘭女聲──阿媽的故事(教育篇)》一書,以教育為主題,收錄十位出生於日本時代的女性之生命史。從她們跨越兩個時代的生命敘事,窺探女性受教育的歷程與生命處境及時代變遷軌跡。

臺北市立大學歷史系林允中同學報告:鳳山文化資源現況調查與漫步鳳山一日遊

  報告撰寫鳳山文化資源現況調查,與漫步鳳山一日遊,增加精舍史的閱讀廣度。

志工報告實作:張教授肯定在地觀點的書寫。
第十次
2015.6.21
張弘毅教授講授:人人都是史家、記憶溯溪

  講述論人或事總有個源頭,猶如記憶溯溪,有上游、中游、下游。看看源頭,了解這塊土地的過去。閩南語說「咱自己的所在」,所在就一種歸屬感。想像從精舍動土、落成啟用到現在,已有三十年了,你有什麼樣的感覺?有了什麼改變?歷史的功用就是認識自己。

  肯定大家來寫精舍史的特色。1. 佛門團體發動最多志工的單位。2. 推動大眾史學的過程,參與人數是最多的。3. 從頭到尾第一個共同成就完成的。如同佛教的法華精神,人人皆可成佛;大眾史學,人人都是史家,有異曲同工之妙。

  分享與悟因法師訪談的過程中,發現師父是重視歷史的。除了推廣佛學外,基於對人的關心,也開啟對地方文史的關懷。看見一位七十多歲的長者,依然昂首向前,那種胸襟與智慧,是自我修為很好的典範。

康鴻裕、曹馨舫老師講授:鳳山文化資源、歷史變遷

志工報告實作:張教授提示學歷史要有史才、史學(學歷史的學問廣博)、史識(有氣度、格局),最重要是備有史德。
第十一次
2015.8.1~8.2
花蓮文史踏查

  張弘毅教授特別企劃8月1日至2日花蓮文史踏查之旅,參與成員共有38位;其中,法師14位,居士24位。參觀吉安鄉七腳川部落、吉野移民村、慶修院、盧復順玉礦場、豐田村牛犁社區楊鈞弼的社區經營;最後,與東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座談,肯定書寫高雄都會史與紫竹林精舍的故事,是從「微觀史學」拓展為「宏觀世界」。

  分享文化志工團隊彙集《大家來寫歷史──紫竹林精舍故事集》初稿。張教授提示:歷史的真實性很重要,但如何去詮釋與理解,能中性客觀、又具有人文關懷的看待問題,體會「真實」與「情感」二者平衡的重要性。
第十二次
2015.10.24~10.25
走讀文史趣

  紫竹林精舍香光志願服務隊文化志工組承辦「走讀文史趣」,參訪雲林頂溪社區彩繪、北溪剪紙藝術村、虎尾三館,以及參加在臺北市立大學舉辦的「寺院史志與大眾史學發展研討會」,增廣見聞,培植文史素養。


三、《大家來寫歷史──紫竹林精舍故事集》編纂的挑戰

  「大家來寫歷史」是「大眾史學」最可貴的實踐,也是稿件資料整理與後續最挑戰之處。(一)文字的組織統合能力,如何篩選、切割、組合訪談的內容。(二)如何統合全書的章節安排,成為架構體系。(三)文字順暢,適合普羅大眾閱讀。(四)影音帶的保存。(五)規劃的主題之中,有一些重要篇章、人物,因志工的時間、工作、家庭等各種因素而未能全部完成。

  「書寫大眾的歷史」、「為大眾書寫歷史」是「大眾史學」最深刻的關懷。這是解構學術權威,建立多元論述的平臺,關懷普羅大眾的生命。因此,撰寫過程中,最具考驗的是,如何寫出歷史的面向,尋找到理解與敘事的脈絡,然後寫出原因、經過、結果。書寫空間歷史或人物歷史,要從哪裡開始表述?要從哪個角度切入?如何從大眾百姓的生命史,找到關鍵的影響力?這都需要恆心毅力與智慧的選擇,要不斷的錘鍊。

  因此,編纂《大家來寫歷史──紫竹林精舍故事集》是志工們實作的分享。志工們皆非專業史家,以信仰「我是未來佛」的力量,展現「恆毅」的好學與熱誠;以終身學習的實踐者,不畏筆拙、史學知能不足,用心地寫出紫竹林精舍故事集;以在地參與的觀點,寫下生命的成長歷程,留下歷史永恆的記憶。這一切,過程勝過結果,體驗著「教育過程在它自身以外無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四、《大家來寫歷史──紫竹林精舍故事集》篇章的概介

  為了便利讀者,《大家來寫歷史──紫竹林精舍故事集》將蒐集的文稿,整稿、架構編排為四大部分。(目次詳見附錄一)

  第一部分地域篇:認識在地。介紹紫竹林精舍的所在位置,位於高雄市鳳山區,在歷史發展上高雄鳳山的變遷,附近的建築、古蹟等文化資源,以及鳳山這地區的日常生活與歷史記憶。還有規劃以紫竹林精舍為中心,來一趟輕鬆的一日「漫步高雄」。地域篇的介紹,是由張弘毅教授帶領康鴻裕老師、李承哲同學、林允中同學撰寫而成。

  第二部分溯源篇:認識自己。「港都心聖地」介紹紫竹林精舍的創建緣起與發展;「法華心道場」介紹紫竹林精舍建築的特色,展現《法華經》境教,塑造立體讀經的功能;「建築心意象」記錄這一路走來,護念道場軟硬體建設所串連的法華新故事;「咱ㄟ好厝邊」介紹精舍周邊地區,東西南北方的歷史文化變遷故事。

  第三部分弘化篇:心靈翻轉。介紹紫竹林精舍的弘化,從兒童讀經班、小學心智教學,外籍新娘識字班的開辦、少年輔育院的關懷到佛學研讀班的創辦,有著各種年齡層的終身學習,記錄大眾的心靈翻轉與成長。

  第四部分人物篇:菩薩身影。記錄活動於紫竹林精舍的人物,他們以不同角色護念道場、關懷社會教育。有法師守護道場、有香光尼眾佛學院學僧參與弘護學習、有法師的俗眷當護法、有志工參與奉獻的足跡,他們都是菩薩的身影。

  最後,附上紫竹林精舍的大事記、研究參考文獻、受獎紀錄。

五、結語

  參與「大眾史學」的法師及志工團隊,以信仰的力量參與社會的關懷,以在地參與的情感書寫出在地觀點而完成作品。藉由文化志工培訓課程,先建構理論基礎,然後進行實作的報告、修訂。這是成人延續教育的實踐,由團隊力量實作「大家來寫歷史」,為大眾書寫歷史,送給社會大眾閱聽歷史,唯願讓世界看見臺灣的「心」文化亮點。

  文化志工們能夠實踐「學中做(Learning to do)大眾史學」,背後是一群守護神的護念成就。首先感謝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張弘毅教授,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不論寒暑,從臺北南下高雄,為志工們指導「大眾史學的理論與實踐」。師生團隊六人分別隨堂協同教學,並指導志工們的實作作品。

  感謝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館長自衍法師、香光尼眾佛學院前僧務長曉融法師,每個月從嘉義南下,與紫竹林精舍合辦培訓課程,並且架構篇章、蒐集文稿、整稿,再由紫竹林精舍的編輯組志工作順稿、定稿等,以及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藏主自正法師協力編輯《大家來寫歷史──紫竹林精舍故事集》。最感謝的是,僧團方丈上悟下因法師,永遠鼓勵終身學習,支持志工隊以「大眾史學」書寫生命史,並提示方向,都會史、精舍史雙軌並重;更鼓勵學佛的人,發起關懷社會發展的行動,勉勵以文史提升學習的深廣度,寫下當代的信仰、生活的歷史記憶。

  期望大家懷抱著「人人皆可成佛」的理念,為大眾書寫歷史。相信人們具有與佛陀一樣悲天憫人的胸懷,就在閱聽生命發展史中,一一被喚醒。全人類覺醒的同理心、悲智力,能展開歷史意識、社會意識和生命意識的同情理解、相互尊重。這是紛擾的世界中,真正和平的力量,也是從「人人皆可成佛」到「人人都是史家」的終極關懷。

  最後,謹以《大家來寫歷史──紫竹林精舍故事集》,獻給人間芸芸的大眾。但願,嚐遍世情風霜、踏遍千山萬水的普羅大眾,在流光的歲月中,一同享有終身學習的樂趣,一起留下生命的歷史記憶。就在大眾史學的時光隧道中,同情共感全人類所生長的土地、生活、信仰世界,雖然有著千差萬別,卻都有共同的需要──安全和平、自尊尊他和自我實現,這是人間永恆的願求。

附錄一:《大家來寫歷史──紫竹林精舍故事集》目次

序言 我們都在寫歷史 / 釋悟因
代序 悟因法師:大眾史學的「先覺者」 / 張弘毅
編序 話說緣起 / 釋自晟
【Part I 地域篇:認識在地】
 高雄鳳山歷史變遷
 鳳山文化資源調查
 鳳山日常生活與歷史記憶
 漫步高雄
【Part II 溯源篇:認識自己】
 港都心聖地──紫竹林精舍的創建
 法華心道場──建築創新立體讀經
 建築心意象──法華新故事
 咱ㄟ好厝邊──紫竹林精舍週邊歷史文化變遷
【Part III 弘化篇:心靈翻轉】
 終身學習的學校──佛學研讀班的創辦
 新生命的轉動──終身學習的迴響
 翻轉吧!年輕人──少年輔育院的關懷
 勇敢的臺灣新移民──外籍新娘識字班的開辦
 我會長大!──小學心智教學與兒童讀經班
【Part IV 人物篇:菩薩身影】
 法華守護者──法師的願行
 青松弘護──學僧的平台
 成就僧人的守護者──護法居士
 翻轉的勇氣──志工的足跡
【附錄】
 一、紫竹林精舍大事記
 二、紫竹林精舍研究參考文獻
 三、紫竹林精舍受獎紀錄
致謝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刊]   [館刊60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