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六十期 104年12月
《元亨寺志》之撰寫釋會忍 元亨佛學院教務長、《元亨寺志》編輯【摘要】元亨寺位於高雄市鼓山區,舊稱元興寺、岩仔、鼓山岩、打鼓巖。雖有將近三百五十年的悠久歷史,但真正做整理彙編的資料卻是相當有限。有鑑於此,開始將諸多的資料數位化,以便保存更多的史料,利於流傳發揚佛教文化。 在內容方面,沿革的考證、寺院管理人、法脈傳承史,有相當篇幅的介紹與解明;寺院的法會活動與傳戒大會,皆有深入介紹;乃至叢林組織與管理,也清楚說明。本文中,除了討論關於寺志編纂中資料蒐集部分外,更重要的是一些線索牽動技術性的問題,及其資料管理等相關問題,在此提出來討論,讓有心編纂寺史者,入手更加有利方便。 關鍵詞:元亨寺;元興寺;打鼓巖;岩仔 壹、前言 元亨寺位於高雄市鼓山區鼓岩里(清代舊稱興隆里),(註1)舊稱元興寺、岩仔、鼓山岩、打鼓巖。據《高雄市志》:「佛寺泰半擇建於山阿巖石之間,稱此類佛寺為巖;打鼓巖者,即日據時期之田町及山下町一帶,因打鼓山麓有元亨寺,市民稱之為打鼓巖。」(註2) 元興寺的由來,據乾隆二十九年(1764)王瑛曾所撰《重修鳳山縣志》:「元興寺,在縣城南鼓山麓。乾隆八年,住僧經元募建。寺背山面海,門前有小港環之;園林茂密,竹木、花果之屬甚盛。循曲徑而上,仰凌絕頂、俯瞰大海,為近邑勝概。有寺田數甲。」(註3)此係官方最早記載有關元亨寺的史料。元亨寺原名「元興寺」,乾隆八年(1743)為福建漳州經元大師募建,主祀觀音大士。依山向海,寺前溪流環繞,寺產占地有數甲之大,由此略知當時寺院盛況之梗概。園林中樹木茂密、奇花百果隨處盛開,為附近十八個莊頭(鼓山、哨船頭、旗後、赤竹、中洲、鹽埕埔、三塊厝、大港、大港埔、前金、過田子、林德官、頂寮、下寮、籬子內、戲獅甲、五甲、前鎮)居民朝聖膜拜的古剎。又因寺前溪水清澈見底、甘甜美味,常為善男信女爭相取用,作為消災解厄的觀音大悲咒水。循著彎曲的山路而上,即可仰望穹蒼之大,俯瞰海洋之深,景色宜人,堪稱高雄八大勝景之一。 據《重修鳳山縣志》雖載明元興寺於乾隆八年(1743),由住僧經元和尚所募建,但對於開山祖師的事蹟史料卻毫無記載。因此,在《元亨寺志》中處理關於創建年代及其歷代住持之問題,進而考證歷代管理人。 一、編輯緣起 今,將逢元亨寺近三百五十周年紀念之際,深感「國有國史,家有家譜」之重要,心期有《元亨寺志》可供後人探討南臺灣古剎之佛教文化,乃發奮蒐集史料,請教教界諸山長老並地方碩德長者,再由全體寺眾鼎力協助,《元亨寺志》今日終可完成。 宗教文化首重傳承,在代代薪傳中延續法脈,不因個人一期生命之結束而終了,故希望藉由本書之因緣,激發教界同道對歷史之關心與蒐集,以令當代臺灣佛教文化能有比較完備之整理與編纂。本書諸編輯學養與經驗皆不足,所以不揣譾陋編纂成書,只為想拋磚引玉,期待臺灣佛教都能燈燈相續,明明無盡。 二、編輯目的 (一)資料數位化 在將近四百年的臺灣歷史中,佛教歷史的發展可謂相當的早。根據臺灣佛教史家江燦騰的研究,臺灣佛教從明鄭時代自閩南傳來算起,已經歷三百多年之久。但由於當時的戰亂,佛教所留下的史料並不多,加之,當時對文化保存的重視並不高,因此佛教的資料更是稀少。元亨寺雖說有三百五十年的歷史,但是真正做整理彙編的資料也是相當有限,有鑑於此,開始將諸多的資料數位化。
(二)流傳發揚佛教文化 臺灣佛教的發展可謂相當早,但其留下的史料卻很有限。總統府國史館有感於臺灣佛教史的資料甚少,希望藉由訪談的過程,慢慢累積一些佛教史料。於民國90年,開始鎖定與臺灣佛教有關的對象,如僧侶或居士、大德,逐一進行口述歷史的訪談、記述、整編的叢書。終於在民國92年12月出版《臺灣佛教一甲子:吳老擇先生訪談錄》一書,這是佛教口述歷史的第一本叢書,相信在這一系列的叢書中,可以讓我們看到臺灣佛教從日治時期到光復後佛教文化的變遷,傳述當時的人文地理。 同樣的,當時我們在整理《元亨寺志》亦懷著相同的理念,希望將目前所知道的史料編輯成冊,讓元亨寺歷史得以縱橫貫穿百年時空,不但列載歷代祖師,更詳記代代興衰始末,俾來日研究鼓山宗教文化者,有可資助之參考文獻史料。 三、特色及內容 目次 第一篇 元亨寺 第一章 沿革 第一節 明清時期之元興寺 第二節 日治時期之元亨寺 第三節 光復後元亨寺 第二章 元亨寺管理人 第三章 法脈傳承 第四章 興辦佛教教育 第一節 創辦佛學院、作育僧才 一 元亨佛學院 二 元亨男眾部佛學研究所 三 妙林巴利文佛教研究所 四 國際佛教學社 五 元亨寺佛學研究所 第二節 推廣教育 一 慈仁幼稚園 二 慈仁文教基金會 三 兒童學佛教育 (一)暑假兒童學佛夏令營 (二)週日兒童學佛班 四 元亨夜間佛學研修班 五 淨觀夜間佛學研修班暨慈祥幼稚園 第五章 法會活動與傳戒大會 第一節 日常課誦 一 朝課 二 晚課 第二節 年度法會活動 一 敲平安鐘 二 三千佛法會 三 彌陀聖誕 精進佛七 四 觀音法會 五 浴佛節 六 盂蘭盆法會 七 仁王護國法會 第三節 傳戒 一 傳授三壇大戒 二 傳授在家五戒暨菩薩戒 三 傳授八關齋戒 第六章 叢林組織與管理 第一節 叢林清規 一 執事清規 二 執事綱要 第二節 共住清規 一 住眾規約 二 諸堂規約 三 寢室與衛浴規約 四 住眾規約 第七章 元亨寺之分院 第一節 國內分院 一 慈仁淨苑 二 谷青岩元亨寺 三 妙明寺 四 元亨寺台南講堂 五 元亨寺台北講堂 第二節 國外分院 一 美國西雅圖元亨寺 二 厄瓜多爾元亨寺 第八章 文化事業 一 漢譯南傳大藏經 二 妙林雜誌社 第二篇 打鼓岩勝景 第一章 名峰──打鼓山 第一節 打狗山 第二節 打鼓山八景 第二章 名港───打狗港 第一節 打狗港之歷史 第二節 打狗港之名稱 第三章 秀水 第一節 西子灣 第二節 蓮池潭 第三篇 建築 第一章 佛殿 大雄寶殿 萬佛殿 天王殿 觀音殿 舊大殿 第二章 大梵鐘樓 第三章 金剛寶塔、般若寶塔 第四章 光明樓 第五章 香雲樓 第六章 法師樓 第七章 智慧樓 (佛學院) 第八章 五觀堂、大寮 第九章 寮房 第四篇 文物古蹟 第一章 古文書 第一節 土地 第二節 證件 第二章 雕塑 第一節 佛像 第二節 阿羅漢 第三章 碑碣 第一節 歷代祖師古墓碑 第二節 碑文 第三節 楹聯 第四節 題刻 第四章 匾額 第五章 獎狀、獎杯 第六章 書畫 第七章 器具 一 法器 二 供器 第八章 莊嚴之美 銅雕 石雕 木雕 第五篇 元亨大事紀 第六篇 人物略傳 (按:目次之篇章節及標題編號為筆者所加,以利閱讀。) 《元亨寺志》的內容從歷史與文化的立場來看,其介紹是相當的完整。首先,先就其周圍相關的地理環境來介紹,讓沒來過元亨寺的人,也能對鼓山的地理文化先有觀念。因此,特別編輯打鼓岩「勝景」一文,以說明打鼓岩周圍的地理環境。眺望聳立於打鼓山麓的元亨寺,氣勢宏偉,使得寂靜的山林,因有古剎而更加綠意盎然,生氣蓬勃;古剎也因坐擁群山,峰巒疊翠,而更顯得肅穆莊嚴。元亨寺的地理環境依山傍水,景色秀麗,向來為名宦文人瞻仰憑弔的佛教勝地,故亦留下甚多的詩詞。以下就名峰、名港、秀水加以介紹其地理上之殊勝處。 編輯之前,也參考諸多古今中外寺志的書籍,因此,也認為必須從大環境加以介紹。原本有一節「自然環境」,從高雄的地理位置、地質、地形、氣候、人口分布和地域來介紹,但因篇幅之關係,最後將此文稿刪除。 自然環境 第一章 高雄地理與方位 第一節 位置 第二節 地質 第三節 地形 第四節 氣候 第五節 人口分布和地域 其次,「沿革」的部分,因寺史有將近三百五十年之久,時間上劃分三個階段來說明,即明清時期之元興寺、日治時期之元亨寺,光復後元亨寺。在此逐一將歷代住持做一番的考訂,此文花費最多時間;同時,也將以前不知道或模糊地帶,作一個釐清。 「叢林組織與管理」這部分亦是這本書的特色之一。因為叢林古規來到當今的社會,有一些因應現代需要,可能已有所增減,甚至因寺院人數的稀少在執行上有因難,因而更動廢除。因此,若想了解早期叢林的制度,是相當不容易的。元亨寺在這部分尚保留的很完整,第二十六代住持菩妙和尚有鑑於此,自晉山一、二年後,即制定簡略共住規約,經過多次的修改與增補。於民國91年3月特別又作更縝密的修訂,成立「元亨寺住眾規約」,(註4)讓叢林的組織管理更有制度,以期達到六和敬的理想僧團。內容上分「執事清規」與「共住清規」兩大部分來論述。 這是為了令大眾能安心辦道,而制定一套共住規約,讓僧團更有紀律,成就大眾的道業。所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元亨寺的寺規是依照叢林「清規」而訂定。中國叢林現有清規中,以北宋《禪苑清規》及南宋《校定清規》、元代《備用清規》、《勅修清規》四大清規最為重要。其中又以《禪苑清規》成立的年代為最早,於北宋崇寧二年(1103)為長蘆宗賾所著。元亨寺的組織可謂是採《禪苑清規》的「東、西兩序」制度。為了維持叢林生活的規律與運作,各種職務的分層負責是有必要的。因此,在住持之下,分東序與西序兩種執事。東序負責僧團的修行教育、人眾管理,其下又分為監院、維那、典座、直歲,又稱「四知事」;西序負責寺院的營運,其下分為首座、書記、藏主、知客、浴主、庫頭,又稱「六頭首」。事實上,禪寺中這樣的職事分配,在《百丈清規》中也有列出「十務」的名稱。如此的制度,在較具規模的禪寺都會採用。四知事,到了南宋時,又將監院一職細分為都寺、監寺、副寺三項來分別掌管,因此成為「六知事」。 藉著《元亨寺志》一書的編輯過程,我們希望它不單是自己寺院發展的記載,而是能更深入將一些佛教文化傳承保留給後代子孫去學習與瞻仰。 四、進行方式 《元亨寺志》一書有320頁之多,量與質上不可謂之不大。因此,組織成立一個編輯委員會,由住持和尚淨明法師擔任主任委員;另外,亦設置副主任委員、常務委員、編審委員、編輯委員等團隊分別進行內容的蒐集與編審。 至於照片的蒐集,更是不容易;尤其是老舊的照片,經常很多人物不知道。因此,須借助很多寺院中的長老來加以說明,編輯委員會再將之整理、記錄、存檔,以備日後任何人皆可閱覽此資料。大家分工合作,在進行上是很得心應手;若遇到模糊不清楚之處,則須透過開會討論之後再作定奪。 五、克服編輯作業之困難 《元亨寺志》中,「歷代住持」與「元亨寺管理人」,在進行考訂上,是最困難的。因寺史年代久遠,加上寺院方面向來對歷史沒有重視,又經過兩次重大的回祿之災,所以資料更是有限。也曾請示過菩公上人關於歷代住持之事,但都沒有下文。因此,資料上我從三方面進行蒐集整理。
據《重修鳳山縣志》:
據史料所載,經元禪師在乾隆八年(1743)住持元興寺之後,到光緒二十年(1894)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編纂成立為止,仍看不到有關元興寺新任住持的記載。且當時的寺貌僅是「屋三間」,比起乾隆年間的「寺田數甲」有天壤之別。「寺田數甲」流落到何方,亦不得而知。經元禪師任期由乾隆八年(1743)到乾隆三十七年(1772),之後即進入第六代,依此可推算出約有一百一十一年(1773-1883),元興寺逐漸步入沒落時期。
【附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