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五十八期 103年6月
法鼓山數位學習的發展與現況釋果毅 農禪寺監院、法鼓山普化中心副都監【摘要】法鼓山的數位學習,可簡略分為四個時期:準備期( -2004)、草創期(2004-2008)、創發期(2008-2009)、轉型期(2010-2013)。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早在1995年指出:「今後對於電腦網路的運用,應該要積極推動、密切配合,並運用現代化的科技媒體及專才,多樣化地表達佛法的內涵。」於2004年成立「數位學習專案小組」,進入一個嶄新的里程碑。導入數位學習的概念與工具,將過往所累積,數量相當龐大的影音素材,逐步轉化成數位課程。2008年「法鼓山數位學習網」正式對外上線。2009年改版、更名為「法鼓山心靈環保學習網」。 隨著網路環境的變化,影音平臺成熟勃發,2011年起,除原有的網站之外,也全面同步使用YouTube、土豆等免費影音平臺,擴大服務範圍,大幅降低自營網站的專業技術需求。2013年起改採YouTube網路免費直播功能,大幅降低成本,提供跨各平臺的直播課程;接著開始製作APP,提供行動裝置服務。 展望未來,法鼓山仍將隨著數位科技的腳步與時俱進,期望能將佛法以更有效、更多元的方式,分享世人,廣澤人間。 關鍵詞:數位學習;心靈環保;跨平臺;直播;虛實整合 諸位法師、老師、居士、菩薩,大家午安,阿彌陀佛。首先要謝謝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館長自衍法師的邀請,讓我有機會來這裡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給予我們指導。 法鼓山數位學習發展的過程,可粗略分成四個時期:準備期、草創期、創發期、轉型期。 一、準備期( -2004) 早在1995年時,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就曾經指示過:「今後對於電腦網路的運用,應該要積極推動、密切配合,並運用現代化的科技媒體及專才,多樣化地表達佛法的內涵。」這句話在現在來看,或許很稀鬆平常,但是在十幾年前,這樣的觀念和方向提示,是非常具有遠見的。 整個法鼓山也在創辦人的指示下,朝這個資訊化的方向在努力,但是在這期間,並未真正進入到所謂的數位學習課程,而是累積了大量的數位影音素材。在數位學習這個領域,網路的技術雖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內容品質。所以,這段時間,法鼓山一直在累積大量的影音素材,主要是以聖嚴法師為主;除了聖嚴法師之外,還包括法鼓山僧團的法師、居士大德們上的課,也陸續錄影保存起來,以備日後之用。 為了保存這些素材,我們建置了一個資料庫來做整體的管理,將影、音、照片、文字檔全部放在一個資料庫中,只要輸入關鍵字,這四個素材的資料全都可以調閱得到。雖然花費了很長的時間、很瑣碎的功夫來建置這個資料庫,但這個資料庫一直都是非常珍貴、好用的寶庫。 因此,這個階段的主要成果是在累積大量的數位影音素材,等於是為未來的發展做最好的準備。 二、草創期(2004-2008) 2004年,法鼓山數位學習的發展進入到另一個階段。這一年成立「數位學習專案小組」,進入一個嶄新的里程碑。導入數位學習的概念與工具,將過往所累積數量相當龐大的影音素材,逐步轉化成數位課程。 當時並沒有一個常設的單位,只有我和另一位法師兼任,再邀請相關人員一起來組成一個臨時的團隊。 一直到2004年才成立數位學習專案小組,除了兩位專責人員外,其他都是兼任人員,當時是由我擔任該計畫的主持人。(見表1) 表1:專案的團隊與分工
這段期間,我們規劃了三個階段的工作:第一階段,希望未來能夠規劃建置一個常設的單位「法鼓山數位學習中心」。第二階段,規劃成立數位課程製作小組、規劃建置法鼓山內部知識網。第三階段,規劃內部推廣計畫及對外營運計畫,希望未來能夠向外拓展。(見圖1) 圖1:規劃發展藍圖 (一)技術選用 這個階段主要是在向大眾溝通數位學習的觀念,也引進了專業的工具和技術,當時我們採用的是PowerCam。另外,也建立了數位學習的管理平臺ezLMS。當時,我們希望製作出來的課程,能夠符合SCORM國際標準,並且是以學校式的上課方式來規劃,如同實體課程一樣,上課前的準備,課程中間有考試、考評、學分、學程等。 (二)建置內部知識網 2006年我們建置了一個「內部知識網」(見圖2),初期僅提供僧團法師內部使用,後來開放給全體系的專職使用。主要提供的內容是僧團法師的課程,還有聖嚴法師對僧眾的開示,以及法鼓山體系專職員工的教育訓練課程。依不同的身分,可看到不同的課程。 圖2:法鼓山內部知識管理網 (三)組織內跨部門合作 在這個階段,我們做了很多內部觀念的溝通,以及資源的整合,因為數位學習絕對不是一個單位就能建構起來的。我們發現它需要跟其他的單位,例如:課程的產生多半是由於各單位的舉辦,所以必須請對方以PowerCam錄下來。又例如:數位課程的素材,包括影、音、文字、照片資料,存放在文化中心,如何取得、再運用,也是跨門合作。所以,如何把製作數位課程的環節串接好,建立共識,是這個階段所努力的部分。(見圖3) 圖3:組織內跨部門合作 (四)內部推廣 內部推廣的部分,則是到全省各地舉辦說明會,提升體系內僧團法師及專職員工對數位學習的了解,包括介紹數位課程的功能、平臺如何操作,同時也訓練種子師資,再由種子師資指導大家使用PowerCam軟體來錄製課程。 總結來說,2004年到2008年之間的這個階段,主要成果是規劃發展藍圖、建構團隊、技術養成、累積數位課程數量、建置內部平臺、建立內部共識。 三、創發期(2008-2009) 2008年可以稱之為創發期。在這個時期,「法鼓山數位學習網」正式對外上線。前述的「內部知識網」僅供法鼓山內部使用,經過三年多的努力,已累積有數量相當的數位課程,到了2008年,便正式對外開放。(見圖4) 圖4:改「妝」後正式對外 該網站是採會員制的方式,加入會員制之後,提供學習課表、留言發問、心得分享等機制。 2009年,法鼓山成立了普化中心。這個單位最主要是負責佛法教學課程,包括實體課程和數位課程,「數位學習組」歸屬此單位,歷經多年,終於有常設的歸屬單位了。 2009年,數位學習對網站進行大幅的改版,更名為「法鼓山心靈環保學習網」,提供更完整的會員服務。在這個階段,隨著影音製作軟體的普及化,數位課程製作的技術上,採用更簡化、更有效的方式進行,因而能縮減製作時程,大幅提升數位課程產出的速度和品質。所謂更有利,簡單來講,就是善用普及的半軟體來製作。由於軟體容易操作,所以更能廣邀義工加入製作團隊,提升數位課程的質與量。 「法鼓山心靈環保學習網」對舊有網站進行大幅度的改版。(見圖5)網站課程共分七大類:法鼓講堂、禪修、念佛、佛學經典、生活佛法、法會、聖嚴書院。截至2013年9月為止,共404門課程。 圖5:法鼓山心靈環保學習網 學習網有提供多項功能。在上課頁面部分,由於考慮到數位學習能夠專注的時間不是很長,所以都將它切段落,每個段落盡量控制在15分鐘以內,在畫面旁邊可以看到各個課程的段落,方便學習者點閱,會員也可以看到自己個人閱讀的詳細記錄。針對單一課程,有課程討論、心得、發問的功能。(見圖6) 圖6:「心靈環保學習網」課程頁面 會員的部分(見圖7),首先是加入會員可以進行個人資料的設定。(見圖8);其次是有學習記錄,可記錄個人閱讀的課程、進度。(見圖9)同時有「追蹤」的功能,會員之間可以「追蹤」,看到對方讀了哪些課程、有哪些留言、參與哪些討論。(見圖10)還有一個功能就是課表,因為我們發現很多人在眾多課程當中,往往不知道自己要讀什麼,所以我們提供了課表,有由管理員建置推薦的課表,也可以自己建置自己想要的課表,前面提及的「追蹤」功能,則可以讓你看到其他人建置的課表。課表中的課程如果讀完了,會以不同的顏色顯示,課表也可以分享給他人。(見圖11)其餘還有討論、留言等的功能。(見圖12) 圖7:「心靈環保學習網」會員專區 圖8:「心靈環保學習網」個人設定 圖9:「心靈環保學習網」我的學習紀錄 圖10:「心靈環保學習網」我的追蹤 圖11:「心靈環保學習網」我的課表 圖12:「心靈環保學習網」我的討論 (一)提升影音課程製作技術 這個階段在製作課程的技術上做了一些調整,原則上就不再使用PowerCam,回到傳統的方式,先用攝影機錄起來,再到電腦上做剪接。因為我們發現大家愈來愈重視影音品質,尤其多數人都戴著耳機在聽課,如果影音品質不好,會嚴重影響上課的專注力。 此外,我們也會用ppt做成講綱或是重點提示,最主要的目的是讓使用者更了解課程的結構、重點;其次是,如果中間有重點提示的穿插,可以提振專注力,減少分心。 (二)課程製作流程標準化 在此階段並致力於課程製作流程的標準化,共分校對、大綱、簡報、後製、上傳五個步驟(見圖13)。課程製作由團隊執行;課程製作的核心,則由法師掌握;其他的部分,則邀請具備佛學素養的居士們來參與。 圖13:5步驟製作流程 這個階段的主要成果,是設置常設單位,建構對外網站,提升數位課程品質、數量,強化使用者的學習服務。 四、轉型期(2010-2013) 到了2010年,隨著網路環境的變化,影音平臺成熟勃發。2011年起,除原有的網站之外,也全面使用YouTube跟土豆網。這兩個平臺的使用人口眾多,並且是免費的,而且它的服務也不斷提升,同時也能解決我們專業技術不足的部分。 在YouTube平臺上,我們一共開設了五個頻道,把製作完成的的課程全部放上去。這五個頻道命名為DDMTV01到05。DDMTV01是大法鼓,是聖嚴法師過去在電視上的開示節目,總共有1,161集。DDMTV02是聖嚴法師講經與開示,共157支影片。DDMTV03是法鼓講堂,共463集。DDMTV04是法鼓山經典講座,共94集。DDMTV 05是Great Dharma Drum英文版大法鼓,共972集。總計在YouTube上放了2,847支影片。(見圖14)我們同時也建置了很多關鍵字,希望讓使用者更容易搜尋到想要看的課程。 圖14:YouTube平臺 在大陸地區則使用土豆網,其內容跟YouTube是同步的。(見圖15) 圖15:土豆網「法鼓山數位學習」 2010年,開辦網路直播課程「法鼓講堂」,在每週三晚上開課,現場授課,數位教學課程又跨入另一個新的領域。原本是採用中華電信的平臺;到了2013年YouTube開放免費直播服務,就直接改用YouTube。 法鼓講堂的上課頁面,除了課程之外,有線上互動、講義、延伸閱讀,可以讓學員在上課時參考。(見圖16) 圖16:法鼓講堂2010年7月開播 接下來的發展,則是製作APP,提供行動裝置服務。由於影、音、文字、照片的素材都是現成的,只要克服技術上的問題就可以了。 於此同時,我們也努力於虛實課程的整合和互用。(見圖17)實體課程有數位學習的協助,可以幫助老師上課時,透過影音課程的搭配,讓課程內容更豐富、更活潑。由於數位課程與實體課程的整合運用,使數位課程發揮更大、更全面的綜效。 圖17:虛實整合 總結來說,這個階段的主要成果,包括使用免費影音平臺、開辦直播課程、虛實課程整合、開發APP。 展望未來,法鼓山仍將隨著數位科技的腳步與時俱進,期望能將佛法以更有效、更多元化的方式,分享世人,廣澤人間。 以上簡單跟大家報告目前法鼓山在數位學習的發展與現況,也歡迎大家批評指教,謝謝。 【編者按】本文為2013年10月12日「佛教與數位學習發展研討會」第二場研討論文發表之錄音謄稿,經編輯組整理,講者審閱後刊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