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五十八期 103年6月

佛教與數位學習趨勢

施郁芬 前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副教授


【摘要】本文簡介佛教數位學習現況及發展趨勢,並就佛教數位學習提出省思及建議。佛教數位學習的現況可就學習資源、課程及活動、平臺、以及其他(學習中心、學習工具、雲端世界)等角度作一概覽。而可供參考之數位學習趨勢,則包括:行動學習、協同學習、開放內容、碎片化學習、自主學習、及翻轉教室。對於佛教數位學習的省思則總結為1. 善用數位學習弘法:將佛法生活化、實用化;2. 瞭解並善用科技媒體:發揮優點以弘法利生,並避免沉迷於虛擬世界的弊病;3. 培養人才與能力:包括教學設計、雲端善友、內容策展人、設計開發等;4. 開放共享。

關鍵詞:數位學習;佛教;數位學習趨勢;數位學習人才培育


  各位法師、各位來賓大家好。剛剛自衍法師介紹我從事數位學習教學與工作二十幾年,才驚覺到時光流逝和科技進步一樣的飛速。記得1992年回國時,Windows才剛推出,DOS仍是主流,那時這個領域叫做「電腦輔助教學」。二十幾年來,科技媒體的進步和普及,影響了人的思考、溝通互動及生活方式,教與學的方式也隨之改變。「數位學習」的範疇日趨寬廣普遍,涵蓋了正規與非正規教育,甚至「隨機學習」(incidental learning)在內的各種形式的學習。人手一機的行動裝置,更讓大家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各種學習;而學習與生活、溝通、資訊傳播的界線也日漸打破。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佛教勢必也將應用數位學習以與時俱進。因此,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主辦「佛教與數位學習發展研討會」,是非常有意義的。

佛教數位學習現況

  由於本人既從事數位學習,同時也是學佛者,因此就從自己的經驗來大略談一下佛教數位學習的現況。我們大致可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看:(見圖1)


圖1:數位學習發展角度

1. 數位學習資源

  包括早期建立的數位化經典文獻,例如CEBTA、VRI等。而弘法影音是目前為數最多而普遍的學習資源,諸如YouTube、各個道場的網站等;此外是佛學圖書館,像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包括把佛教經典目錄整個重編。這些數位學習資源的建置,都是很有意義的工作和成果,相當於基礎建設,對於未來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此外,還有一些入口網,例如:「佛門網」、「覺悟之路」,內容包羅萬象,而且連結到互動團體QQ網或是影音的平臺。相當於學佛的入門之處,只要進了網站,可以搜尋到各種媒體的佛學教材、活動資訊等資源,也可以找到同修道友,可以進行討論,也可以分享心得等等。另外,還有許多學習社群,如討論群、讀書會等,集結同好就某一主題進行討論學習,例如學巴利文、梵文、藏文或是阿毗達摩等等。

2. 數位學習課程及活動

  這個角度是比較正式的數位學習,架構完整、設計開發製作的數位課程,包括同步和非同步,以及教師教學和自學課程。目前常見的方式有影音下載,或是實體課程的直播;有些則搭配學習活動,包括線上互動(問答、討論),屬於混成式數位學習。

3. 平臺

  這裡指的是專為佛法或佛教團體、組織所建置的平臺,包括網站、網路電視、行動裝置App等。

4. 其他

  以下分就學習中心、學習工具、雲端世界舉例介紹,因參考性的考量,目前所舉例子多為英文。

(1) 學習中心

  Pariyatti Learning Center(http://learning.pariyatti.org/)是一個巴利文的學習中心,它提供完整的自學教材,而不是影音的播放。教材即巴利課程,依課程架構及進度分為很多課及單元,每一個單元都有PDF檔、MP3檔提供下載,自己可以先看先聽,有翻譯、有講解,也有討論群,也可以和其他學習者討論或向老師提問。此外,也提供練習用的Flash Card,可以讓學習者自己練習;還有quiz考試,讓學習者自我測驗。所以,這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數位教材,而不只是目前常見的影音講解而已。這樣的教材較能發揮數位學習的特點,例如自主性和個別差異。可惜目前還比較少看到華文的佛教數位教材。

  Mindful Schools(http://www.mindfulschools.org/),是現在西方很流行的正念,這個網站有點類似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的MBSR、正念療癒推廣。它的願景是把正念和教育結合,對象是學校的老師、學生和家長。因為現在西方發現到禪修、正念可以增強注意力、提高生產力、加強記憶力、學習成效變好、覺得比較幸福快樂等等,所以非常流行。流行的結果是運用到各個領域,包括醫療、學校、教育以及監獄。這個網站上設計了整個學習課程,也搭配了虛擬跟實體;有一些課程是分眾,針對學校老師、學生和家長,分別規劃不同的課程,每一種課程都有線上的部分,也有實體的部分,但有一些是要收費的。

(2) 學習工具

  學習工具簡單說即是一些設計來幫助使用者進行學習的程式。學習工具有些是針對佛教設計的,有些則不是,但如果應用在佛教上面也非常適用。佛教的學習工具,如CEBTA的CBReader,是用來讀經的;另外Tipitaka Parallel Reading(http://dhammatoolkit.ksana.tw/tipitaka/index2.html),則是巴利經典、英文翻譯和中文翻譯三欄對讀,把游標移到某一個巴利的字詞,則英文、中文這兩欄就自動標示呈現那個字的相對應位置,不必再去找,是自動直接對照呈現的。

  其他還有很多App,像Zen timer是幫助練習打坐的App,可以設定每天要打坐幾個小時,也可以設定時間;時間到的時候會提醒你、幫你計時,也會記錄你已經連續幾天做到了,每個月還會產生報表。其他還有比較常見的「每日一句」等等。

(3) 雲端世界

  這是比較新鮮而少見的應用,亦即建立一個雲端世界,像Second Life(http://secondlife.com/destination/1066)上面就有一個寺廟,如果要建淨土,可以建在這裡。

數位學習趨勢參考

1. 行動學習

  行動學習是一個大有潛力或必然的發展趨勢。現在歐美多數學校都已實施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就是帶自己的行動裝置來上學,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會用到行動裝置;另一方面,由於行動裝置實際上已經非常普及,幾乎人手一機,等於是融入在生活中,當然學習也包括在內。因此,除了學校課程,其他非正規的學習、自學、或隨機學習等,更是可以充分利用。

2. 協同學習

  協同學習和行動學習可說密切相關。因為世界已經愈來愈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愈來愈密切,每個人的所作所為大概都和別人脫不了關係。社群媒體的崛起和普及就反映了這個情形,在各方面都帶來巨大影響和改變。應用在數位學習上的則是協同學習,亦即學習活動和學習歷程都包括了他人的參與,可以善用協同學習的理論、科技媒體的優勢,來促進學習的動機、創意、和成效。

3. 開放內容

  剛剛白啟光教授和趙啟超教授都提到開放內容,這裡就不再重複了。

4. 碎片化學習、淺閱讀

  碎片化學習及淺閱讀是目前數位時代的現象,使得資訊也漸行輕薄短小,越短的才可能有人看,太長的大概都過濾掉了。因此,在資訊的呈現和傳播上,也必須考慮現代人的習慣,而善用各種設計和標籤、連結來促進傳播的效果。

5. 自主學習

  簡單而言,即是讓學習者(使用者)自主學習,包括學習的內容、路徑、進度、時間、方式、目標等,而非由設計者主導限制。

6. 翻轉教室

  翻轉教室和開放學習、開放內容都相關。這個觀念最早是由加州一位高中化學老師所設計,因為發現學生上課都不注意、不專心,就事先把這些教材的內容拍攝成影片,上傳到YouTube,讓學生預先在家裡自學這些教材內容,而課堂上的教學過程,就多設計一些互動,像討論、做實驗,或是分組的協同學習、遊戲等等。互動及參與性高,學習效果就好。這種教學法實施之後,有很好的成效,後來Khan學院的人把它發揚光大,就是現在翻轉教室的概念。在美國已很通行,臺灣現在也引進這個概念應用在教學上了。所以,在TED-ED上就有很多翻轉教室,老師們拍攝的教材直接放上去,用創意CC的觀念共享,其他老師也都可以拿來再利用、再製作、再設計教材;也就是影片可以共享、教案也可以共享,甚至學習者也可以互相溝通學習。以下有幾個參考資料:數位學習無國界 / 翻轉教室(http://chinese.classroom-aid.com/2012/04/flipped-classroom.html)、學習工具C4LPT(http://c4lpt.co.uk/directory-of-learning-performance-tools/)、內容策展(人)Content Curator(http://www.bagtheweb.com/tool/welcome)。

佛教數位學習省思

  最後提供一些省思和建議。如圖2所示:學佛就是要聞、思、修,對於學佛者和弘法者來說,重點都是要開發智慧:聞慧、思慧、修慧,這是發展佛教數位學習的主要考量。現在的學習環境除了實體之外,還有雲端,而且這兩者的界限已經愈來愈模糊、愈來愈打破了。所以,要善巧地應用科技媒體,提供學習資源,然後讓學習者有一些適用的學習工具,再設計一些學習活動,幫助他們去發展聞思修慧。這三個面向、三個階段可能會有不同的工具、活動和學習,這就是需要去思考跟著力的地方。


圖2:佛教數位學習的省思

  此外,在佛教數位學習的發展上,僅提供幾點粗淺建議如下:

1. 寺廟殿堂←→世間

  現在的世界不停地快速改變,一切都是不穩定的,一直在無常變化。寺廟殿堂和世間的距離似乎是愈來愈遠,但其實也可以愈來愈近。目前看到的佛教數位學習,多是某一個團體、某一個單位所建構的,比較沒有打散的。實際上,像YouTube、土豆網或是TED-ED的出現,也讓佛法有管道傳播到世間去,尤其像YouTube上很多佛法的頻道可以善加利用。所以,寺廟殿堂和世間這兩者的差異或連結,可能是像早上講的「看見看不見」的所在。

(1) 生活化、實用化

  此外,學佛是不是可以生活化、實用化一點?除了經典學習之外,若能夠和學佛者生活層面的需求結合,也是頗重要的。像YouTube上有個「Ask a monk」請問和尚(http://www.youtube.com/watch?v=X-8aXvl1XXc)的頻道,每個影片大約15分鐘,由一位法師回答問題;他回答的內容是佛法,雖然有些問題不一定是佛學的問題,可能是當時世俗的問題,但法師用佛學、佛法來回答。像這樣的弘法,比較生活化、具實用性,利用科技媒體的便利,很容易讓使用者受用。

(2) 學習者個別差異

  這是更進一步善用科技媒體的特性和優點。由於每個學習者的需求、特點、適合的學習方式和內容都有所不同,所以孔子要因材施教,佛陀更是能觀機逗教,廣說八萬四千法門。學習者個別差異在實體課堂上較難因應,但數位學習可以讓個別差異得到善巧的幫助,例如針對不同的學習者會有不同的適合學習路徑、善用媒體多元呈現內容、學習進度的自主、學習方式的多元等等。

2. 瞭解及善用科技媒體(優缺點)

  另一個重點是要瞭解並善用科技媒體的優缺點。網路的虛擬世界可能很容易讓人迷失沉倫,像臉書剛開始的時候,在開心農場偷菜,或是玩電腦遊戲殺人,「這樣算不算犯戒?」從心理行為來看,應該算是犯戒,因為有動機和行為。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因為虛擬世界快速變化,比較容易讓人體會到無常、苦和無我。又如現在很多縮時攝影,或是量子力學,或是腦神經科學怎麼傳遞腦波、怎麼傳遞人跟人之間互相影響等等,這些都比較能夠讓學佛的人受用。因此,想要弘法的人或許可以從這幾個角度去看,而不只是講經說法。

3. 人才與能力培養

(1)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一種專業能力,需要培養。如果具有教學設計的觀念和人力,所設計出來的東西就會比較有效果,成本效益也會比較高。

(2) 雲端善友(線上學習助教)

  雲端善友的培訓也是必須的,網路上的資訊實在太多了,五花八門,如何才不會迷失,才能利用這些豐富資源學習,需要有雲端善友引導協助;或是數位學習的線上互動,也需要有帶領人。

(3) Content Curator(內容策展人)

  由於網路上的資訊太多,大家多是淺閱讀、碎片化學習等等,所以「內容策展人」的需求和專業因應而生。這個能力和人才的需求及應用,在非正規數位學習的發展應用上也是密切相關的。

(4) 設計開發

  設計開發數位學習的相關網站、資源、工具的能力和人才。例如下面兩個網站是特別針對概念具體化,以及研讀聖經所開發的。

  聖經主題(寬恕、年老、愛)http://bibletool.konline.org/subjects

  Mind Mapping http://www.mindmeister.com/

4. 開放共享

  最後是開放共享的觀念。比方說剛剛白啟光教授提到臺灣應該創建一個聯盟,而佛教界可不可能有這樣子的聯盟讓這些教材內容共享?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下列是可以參考的例子:

共享平臺

  Proera (BETA) http://www.proera.com.tw/home

  教學聯盟網 http://colife.nchc.org.tw/tlsc/course_enroll/intro2.aspx

  最後,以上報告希望能提供佛教數位學習及相關人士作為參考。謝謝。

【編者按】本文為2013年10月12日「佛教與數位學習發展研討會」綜合座談會與談之錄音謄稿,經編輯組整理,講者審閱後刊載。




【訊息】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心靈E站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gayalib

 為推廣圖書館利用,提供有志學佛者交流的園地,本館於2012年5月4日在「臉書」(Facebook)社群網站,成立「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粉絲專頁,邀請您上網閱讀。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部落格
 http://www.gaya.org.tw/blog/library/

這是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的部落格,願這座虛擬的知識殿堂,開啟智慧的泉源;在這裡尋訪到生命中的善知識,取得終身學習的資源。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刊]   [館刊58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