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五十七期 102年12月
E時代臺灣佛教出版社面臨的挑戰與改革──專訪大千出版社梁崇明社長釋自衍、釋自正採訪;釋自蘊整理一、前言 「書」是資訊傳播的媒介,藉由它可以傳承知識、表達思想及傳遞訊息。今將佛陀的教法及有關佛陀教法的闡述結集,使其流傳後世,這些出版的圖書,通稱為「佛書」。 四十年前的佛書印刷,大部分是由印經會印刷及流通,印刷形式十分簡樸。直到八○年代以後,資訊時代來臨,隨著電腦科技蓬勃發展,出版業紛紛走向數位化,進入所謂的E時代。佛書出版也隨之變化,除了傳統的紙本印刷形式外,更有了數位出版;以活潑的方式呈現版面的編排,不再只有文字,還包括圖畫書、有聲書等方式;內容主題多元,也不再侷限於經律論;並以創意行銷手法,讓佛書能更容易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透過閱讀提升心靈層面,引起生命共鳴。 多年來,致力於佛書出版的大千出版社──梁崇明社長(以下簡稱梁社長),從印經會盛行時期即參與佛書印行流通,後來成立出版社,對於佛教出版的管理特別用心,也很重視讀者群的需求。在臺灣地區已鮮少身為佛教徒的角色,經營現代佛書出版的企業者。幾次的會談,感佩梁社長對臺灣佛教出版有其理想與願景,故本刊專訪梁社長,談其佛書出版經驗,並探討E時代臺灣佛教出版社,所要面對的挑戰和改革。 二、磨難的考驗化作生命原動力 梁社長出生於臺中清泉崗機場旁的小村莊, 4歲時因高燒未能及時就醫,導致左腳不良於行。如是過了三年,只能在地上爬行,他的父親為了讓他能站立行走,做了一隻拐杖給他,但脾氣拗的他,卻將拐杖扔到灶裡燒了,因為他堅持「我不要用拐杖,我想走路。」 平日家人到田裡工作時,都將他留在葡萄園。有一次看到園裡結實纍纍的葡萄,因為很想吃而促使他有站起來走路的念頭。於是他倚靠著牆壁慢慢地站起來走,那時的他年僅7歲。後來雖然能走路了,但總是跌跌撞撞,幾乎走幾步就要跌倒一次,膝蓋也因此嚴重受傷流血。 學走路的過程,總是磨人心力,況且還是一個7歲的小孩。梁社長小時候曾經因為想不透,為何自己因病無法行走,那時家裡灶邊有他畫的一尊觀音佛像,在感到挫折時,常常只能跪在菩薩像前哭泣。還好他的毅力過人,無論如何,未曾停止過訓練自己往前走。長大後,梁社長又想:「我一定要『站』起來」,所以16歲時就離開故鄉到外地半工半讀,後來又來到臺北。 梁社長回憶過去時很平靜的說:「生病是一種動力。有苦才能進步,若是安逸過活,可能就無法造就今天的我。我是需要磨難的考驗才會成長。」梁社長並未因為命運的苦難而放棄自我栽培的機會。他的興趣廣泛,只要有學習的機會,都一一選修。高中畢業於美術工藝科,專科主修化工,後來又在空中大學進修過宗教哲學、心理學、國文文學、企業概論等課程。他說:「因為不懂,因為需要,所以才要去學習。」不僅如此,青年時代也積極參與了許多活動,於民國69年曾被選為臺中縣優秀青年;因為愛發明、喜歡創意,民國79年曾加入臺灣省發明人協會並擔任理事,也參與中國青年創意協會(青創會)新產品開發委員會等。 梁社長23歲進入職場,由於是學平面設計出身,對化工、設計有興趣,善於規劃、策劃。到臺北後,曾在雜誌社從事平面設計,負責設計外銷機械的目錄和內容解說;後來雜誌社結束了,就參與發明機器,並成立了一家小型機械公司,但因政府引進製藥廠新制度必須符合GMP規定,當初製藥廠為了符合規定,大多只能引進外國機械,而受到此影響,於是便毅然退出。之後,又重返廣告業,負責行銷整合企劃。年輕的他才華橫溢,利用業餘時間進行藝術創作,其中蛋雕的創作,受到日本NHK及其他國家的採訪。 梁社長在廣告業從事創意工作達五、六年之久。創意工作者,需要有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而這份靈感,則需要創作者本身對生命的際遇有深刻的體悟和感動;若非如此,所有的作品都只有軀殼,沒有靈魂。由於長期累積工作壓力,生活作息顛倒,28歲那年,身心靈都發出警訊,深感江郎才盡,內心很是徬徨,於是開始探討人生的問題:「為何我今天會走到這一步?」剛好有部屬送他一本《金剛經》讀誦並為他解難,這些都成為他日後學佛的助緣。 三、創立大千,播撒佛法種籽 29歲那一年,正值事業顛峰,梁社長勇敢地為自己的生命做抉擇──遞上辭呈,在家閉門靜修三年,每天讀經念佛。佛法甚深難懂,他嘗試從命理、哲學、人文來和佛法作比較。但當他深入研究佛法時,不管是對義理的瞭解,還是行門的體悟,最後發現還是佛教最好,佛法最了義。於是他皈依佛教,成為一位虔誠的佛弟子。 梁社長在經歷了生命的起起落落後,最終選擇在出版業奉獻所學。他說:「人在世上,不能不做事情。我已經無路可走,這是唯一的道路。會投入出版業,是因為想在佛教裡尋找一個機會。」梁社長從事出版業的心念很簡單:「希望把佛法傳播出去,讓更多人有系統、有效率的學習佛法,讓世人減少探索的時間,不要走冤枉路。」 於1992年成立「大通印經會」,採自由捐贈,主要以印製淨土經典為主,也送書到大陸。後來覺得應該要多元經營,在1995年開始籌備大千出版社,1996年登記設立。其秉持著佛陀的利世精神,以及對世間的悲願與關懷,為佛教出版業創造了無限的可能性。 出版社取名「大千」,意思是佛所在三千大千世界;「大」者絕待,「千」者無量。大千出版社是獨立運作經營,沒有任何的資助,這艱辛唯有梁社長一人知道箇中滋味。因此,大千出版社打造了一個中立的佛學平臺,不侷限任何一宗一派,不採用偏激的言論,以合乎現實正法為指標,多元的出版以呈現佛教四大文化:原始佛教、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讓讀者全面瞭解從而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發展慧命的法寶。 就在梁社長從事佛教出版的同時,自己也未曾懈怠地研讀佛法,在深入經藏時,發現佛法義理甚深難懂,也以「淨明」為筆名撰述佛書,嘗試將祖師的科判、佛教的思想、宗派、義理表格化,或白話翻譯,或以圖文解說,或用現代的語言重新注釋經文。除了自己當作者,並營運出版圖書以外,也積極地參與投入社會的議題,跳脫文字的框架,將佛法具體的力量呈現在世間──推動區域性的讀書會,把書送到監獄、醫院、偏遠地區,擬定海內外參展計畫,參與腦波與禪定研究計畫,帶領推動西藏素食運動,開發電子書,參與大藏全咒的編輯等。2008年,與印度西藏佛教領袖達賴喇嘛簽訂合作出版協議,協助其在臺灣成立「如意寶影音流通佛學會」,將藏傳諸多論書圖解化。 四、膽大心細,勇於實驗 梁社長經營大千出版社近二十年,其間歷經三次危機,他的內心一直有一種聲音鼓舞著他往前走:「我一定要在佛教出版業走出一條路。」自認不是「本科生」,出版並非是他的強項和專長,在遇到技術操作上的困難時,會虛心向教界、業界資深的長輩學習,不斷累積出版的經驗。同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也會不定期與其他出版社互動,以瞭解市場動向。 經過多年的摸索和不斷的實驗,不怕失敗的他,始終堅持要在佛教出版業扎根,不給自己第二條出路。唯有在這不二法門深耕,不斷的投入,才能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特色。給自己足夠的耐心和勇氣,才能無所畏懼的往前走。大千出版社出版了很多小眾的書,頗受讀者好評,也為佛教出版創造不一樣的風格。 梁社長認為經營佛教出版的要素,包括人才、錢財、技術、工具、制度五項。其中,最核心關鍵的是人才,可以帶動其他四項要素,但也是最困難的部分。另外,提出必須實行「333」策略──3本好書在市面上流通,3本好書在編輯中,3本好書在準備中。 大千出版社主要以出版佛書為主,在梁社長經營下,隨著業務的發展,在2008年成立「心鼓手文化」,以出版經濟、健康養生、時事、文史為主。2010年又成立「大喜文化」,以出版有機、保健,身心靈等書籍為主,藉由不同出版社推出不同屬性的叢書,相互輔佐,將佛法實用化導向世間。能有這樣的成果,讓我們好奇想瞭解梁社長對旗下出版社的營運發展。在梁社長娓娓道來中,透露著對臺灣佛教出版的期許,頗有其深刻的見解。 (一)文字表達的轉換 出版最重要的部分是──「內容」。內容要能令人感動與流傳廣遠,取決於轉換技術,也就是將佛教的語言轉換成現代人的語言。佛法的核心不會隨著時代而改變,但是文字語詞是方便法。為迎合E時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出版者需要建立轉換技術的智庫,將佛法的術語轉換成現代人易懂的語言,將文字透過圖表、故事敘述,以及「語詞現代化」和「再詮釋」進行加工。例如:「執著」可解釋成「心的束縛、束綁、抓取等」,或解說「業力」為行為、能量、磁場等語彙,或把「念」翻成「專注力」。當然,這些語彙的轉換不盡然可以完全表達相同的意思。 另外,傳統佛書以文字為主,未來則會調整圖文的比例,以及圖的設計不限於照片、插畫,也包含美化後的圖表。尤其當載體轉移到平板或電腦上,對圖文的編排,更需要謹慎的處理,使其閱讀時感到舒適、流暢。 (二)拓展海外市埸 臺灣佛教印刷品在國內流通的內容狹隘,這反映了一個現象──漢傳佛教的出版已被邊緣化,於是開始印刷有關禪宗和淨土宗的經典送往大陸流通。目前大千的出版品除了在臺灣地區銷售外,還拓展到中國、香港、東南亞(主要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韓國、歐洲國家等。此外,大千也在中國設立網站,以結緣書帶動上市的圖書,其他國家主要透過書店、佛教道場和學會合作開拓。近年來,大陸因為人才湧現,大量翻譯了外國作品,在學術方面進步很快;反觀臺灣,則人才短絀,僅寥寥數人在孤軍奮鬥,雖然如此,但卻有很寶貴的實修經驗值得分享,可以與各國交流。 (三)培養本土作者 近十年來,漢傳佛教已經沒有出版市場,許多出版社大量翻譯外語的作品,大千出版社當然也不會放失此機會,已於十年前開始投入,但這需要具備多種語言能力的翻譯人才,至少要精通梵文、巴利文、中文和英文,更重要的是,要略懂佛教義理。臺灣佛教出版的長久之計,就是要培養本土的作者,撰寫本土的著作,開展佛教其他的領域。 (四)重新包裝佛法 讓佛法與其他領域的知識結合,邀請不同的作者撰寫一些議題出版,將佛法實用化推廣到世間。這是一個實驗性的作法,就是將佛法重新包裝,不強調宗教色彩,書中所教的方法讓普羅大眾都能接受,而且讀得懂、步驟清楚,讀者實驗後,生命有所改變,他們就相信了。 以《零極限》一書為例,書中所提的方法其實就是佛教所強調的懺悔法門、慈悲觀的修煉,但是讀過這本書的第一印象,不會覺得這是佛書,因為書中沒有使用任何一個佛教的語彙。 五、為臺灣佛教出版業打造新的天空 隨著科技進步、人文素質普遍提高,梁社長深感佛教出版不能再以印經會的方式繼續經營,否則將會被世代所淘汰。身為佛教出版人,觀察佛教出版的趨向,以下是他認為目前佛教出版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對未來出版改革的建言。 (一)佛教出版所面臨的問題 近幾年來,佛教出版業紛紛面臨許多問題:1. 漢傳佛教的出版已經遇到瓶頸,許多出版社紛紛轉向出版南傳或藏傳佛教的作品。2. 南傳及藏傳佛教的著作多以外語編寫,佛教出版社皆面臨多語翻譯人才短缺問題。3. 缺乏通曉跨領域知識的人才從事寫作。4. 找不到好的作品。 (二)對未來佛教出版改革的建言 1. 提升佛教出版單位的覺醒能力 佛教文化出版單位應該要有更多自我覺醒的能力,不要只是為了推銷團體或人物的形象而做出版。作為佛教出版的編輯,必須有更高的創造力,勇於嘗試出版新內容,不要拘泥於祖師的思想或經教,要能針對現況發展困境提出解決方法。此外,作為一個出版人,一定要覺知社會痛苦的那一面;唯有社會安定,才會有出版的存在,而出版要能帶給社會安定的力量,這也是出版人應有的責任。 2. 讓佛陀重現在E時代 佛陀在世的時候,許多外道向佛陀挑戰世間所有知識。佛陀以慈悲和智慧,一一解答外道所有問題,並提供解決方法,讓外道折服。因此,唯有將佛法融入並結合世俗,人們才能瞭解佛法的珍貴。所以,針對現時代佛教出版單位的出版方向,應該多開發實用佛學與應用佛學,讓佛陀的智慧作為各領域的參考。透過不同專業領域的對談,提供佛教一個對外的平臺,讓佛陀的智慧成為世人不可取代的力量。 梁社長對此提出幾項具體建議:
3. 創造不可取代的力量 建立人間佛法的智庫,是需要發現具備兩種以上專業領域的人才。用佛法的智慧領導世間專業知識,成為不可取代的力量和信心。佛教出版要建立被世人明白運用的佛法,讓佛法的思想成為主流,出版人要能創造這個局面。 六、如是行過 梁社長的辦公室掛了一幅字:「不退齋」。問此何解?他很泰然的解釋:「出版是我唯一的道路,我需要在這裡修煉無我。」梁社長認為佛教出版有無限的可能性,是一場永無止境的開創。圖書的內容影響市場的銷售量,所以,出版需要不斷地去開創,尋找好的內容。一路走來,梁社長發現自己愈來愈享受於開創的喜悅,這也是繼續往前走的動力。他常常和員工勉勵:「我認為沒有所謂的成功或失敗,出版永遠都是一個過程、一種開創,是理所當然的。當我在看佛陀度化在家眾的時候,我都感動得掉眼淚。一切變化都是考驗我們內在,佛陀內在已對世間的一切不為所動,內心淨化才可以幫助其他眾生這個部分。外境是考驗著我們,需要定與慧去超越,例如遇到瓶頸時,就需要給自己更多時間去觀照內心。」 最後,梁社長認為出版人的覺知就是要有預測的能力,能看到未來二十年事業的曲線與遠景,清楚知道時代的需要、社會的脈動。他發現大部分的人性是麻木的,人們的五蘊會不斷地被欲望覆蓋,很容易遺忘過去慘痛的經驗。出版人就是要能提供及時雨,在當下給予關懷及其所需,出版的作品才能撼動世間。梁社長謙虛的說:「大千目前還在這一部分努力,對社會人性的問題,及時出版是很重要的,絕對是一大挑戰。」 從病苦掙扎到安然接受,梁社長選擇深化生命的內容;從停滯不前到重新出發,最終找到可以為眾生奉獻的一片天。不管是他個人,還是大千出版社,一切成敗得失,如是行過。 採訪中,聽聞梁社長述說近年的佛教出版概況,感佩他豐富的經驗,由實際參與佛書出版到觀測佛教出版的未來,在面對不斷變動的多媒體時代,明知「出版」是一條不歸路,仍願意秉持「弘傳佛法」的理念持續經營,猶如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的毅力,背著三藏行囊的行腳僧,穿越時空,一直向前邁進,是一位永不退轉的菩薩行者,示現人間。 ▲大千出版社梁崇明社長攝於「不退齋」(本刊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