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五十七期 102年12月

千燈互照:

大陸地區佛學期刊的發展

溫金玉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教授、哲學院博士生導師


【摘要】大陸「文革」結束後,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可謂百廢待舉,在宗教方面同樣如此,政府再提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完善佛教協會工作機制,各地道場恢復,佛像重光,僧團再建,信眾蜂擁,呈現出一派復興氣象,被譽為佛教發展的「黃金時期」。除了林立的寺院,雲集的海眾,就是觸手可及的佛教刊物。眾多佛教刊物的創立,既有時代弘法的召喚,也有社會政策層面的相應;刊物主辦單位既有學術機構,也有佛教協會,或寺院或佛學院,因所持立場之不同,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多元特點,其間亦有值得總結的經驗與教訓。梳理這一時期的佛教刊物出版,既是對以往佛教發展歷程的回顧與總結,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大陸佛教發展中,在接引弘化方式上的創新,在寺院文化制度上的建設;同時,也是對未來中國佛教發展走向的一份展望,從注重心靈提升的文化弘法的一份期待。

關鍵詞:佛教期刊;弘法模式;文化制度


  當代佛教的發展,既有其內在邏輯的演進,更為社會環境所制約;其形態的呈現,既是歷史的繼承,又有當下弘法使命的擔當。契理與契機,繼承與創新,是中國佛教運行的永恆主題。大陸「文革」結束後,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可謂百廢待舉,在宗教方面同樣如此,政府再提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完善佛教協會工作機制,各地道場恢復,佛像重光,僧團再建,信眾蜂擁,呈現出一派復興氣象,被譽為佛教發展的「黃金時期」。除了林立的寺院,雲集的海眾,就是隨處可見的佛教刊物。眾多佛教刊物的創立,既有時代弘法的召喚,也有社會政策層面的相應;刊物主辦單位既有學術機構,也有佛教協會,或寺院或佛學院,因所持立場之不同,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多元特點,其間亦有值得總結的經驗與教訓。梳理這一時期的佛教刊物出版,既是對以往佛教發展歷程的回顧與總結,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大陸佛教發展中,在接引弘化方式上的創新,在寺院文化制度上的建設;同時,也是對未來中國佛教發展走向的一份展望,從注重心靈提升的文化弘法的一份期待。「文以載道,史可為鏡」,從一本本透著墨香的雜誌中,我們可以領略當代佛教波瀾壯闊的開拓畫面,聆聽僧團弘法之路上的鏗鏘足音。

一、大陸地區佛學期刊一覽

  重視文化的建設與弘揚,是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佛教刊物的出版,可追溯至民國年間,東初法師在《中國佛教近代史》一書中針對這一問題曾指出:「我國佛教發行各種刊物,首推民國元年之『佛學叢報』,繼之而起者,則為『佛教月報』,而歷史最悠久者,則為『海潮音』月刊,已有五十五年之歷史。此外之年刊、季刊、月刊、半月刊、週刊、日報,全國各省各縣不下數百種(據日人考據多達四百餘種)。」(註1)可知民國時期佛教期刊之盛。

  據不完全統計,僅1912年至1949年,在兩岸四地、日本、新加坡、緬甸等地的佛教團體創辦的漢文佛教報刊,就多達三百餘種。大陸學者黃夏年教授近年來一直致力於民國期刊的搜集與整理工作,先後編輯出版了《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和《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補編》。他在序言中說:「現在兩書共收民國佛教期刊226種,……現在有目無刊的刊物還有40餘種。」(註2)如此規模的期刊陣容,令人對民國佛教刮目相看,內心湧起一份敬畏。其時內憂外患、山河破碎、國無寧日、民不聊生,中國佛教界的有識之士面對整個中國佛教的萎靡不振、強勁的西學擠壓、新文化思潮的衝擊,以及此起彼伏的廟產興學風波,他們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呼籲佛教改革、興辦學校、開展文化交流活動,使得近代佛教得以振興。這樣多元的弘法模式與深厚的文化積澱,為今天大陸佛教期刊的再興,奠定了基礎。

  早在1950年6月,著名佛教人士巨贊、李濟深、陳銘樞、趙樸初、喜饒嘉措、張東蓀、周太玄、林志鈞、葉恭綽、李一平、方子藩、周叔迦、唐孟瀟、李明揚、沙詠滄、陳蓮生等人幾經磋商,一致認為當時中國佛教界思想混亂,組織渙散,難以適應社會需要,所以有必要在首都北京創辦一個全國性佛教刊物,希望以此為嚆矢,團結全國佛教界力量,振興佛教。遂發起成立現代佛學社,決定出版《現代佛學》刊物,公推陳銘樞為社長,呂澂為名譽社長,巨贊為主編。當年9月15日出版第一期,內容包括學理、歷史、文物、藝術、問題、通訊六大類。《現代佛學》以其思想性、學術性、可讀性的辦刊風格,贏得廣大佛教徒的認可,印數從最初7百份很快達到4千份左右,對於安定全國佛教徒的情緒,幫助學習佛教理論和傳達政府的宗教政策,起了重大作用。1955年3月以後,由中國佛教協會接管,《現代佛學》月刊遂成為中國佛教協會機關刊物;1960年11月起,改為雙月刊。隨著極左思潮的氾濫,佛教被視為封建迷信,遭到毀滅性打擊,《現代佛學》雜誌也難逃厄運。1964年12月15日《現代佛學》發行了最後一期後,被迫停刊,共發行了144期。《現代佛學》作為中國佛教協會的會刊,一直在全國發行,以其權威性成為當時最主要的佛學園地。此刊彙集了國內佛學精英的研究文章,成為瞭解中國大陸50年代至60年代佛學研究情況的主要文獻。

  除《現代佛學》外,50年代仍在發行的佛教刊物還有上海大法輪書局出版的《覺有情》、上海佛教青年會會刊《覺訊月刊》以及弘化社(後由上海佛教協會)出版的《弘化月刊》3種。不過隨著形勢的變更、佛教界的調整,以上3種刊物分別於1953年4月、1955年9月和1958年7月停刊。

  大陸佛教的真正復甦,是到上個世紀80年代。l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以落實和貫徹,大陸佛教迎來了重振之機,其文化制度建設進程亦得以接續恢復。如1980年5月5日,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在北京法源寺成立。由近代佛教復興之父楊仁山居士創辦的金陵刻經處,也於1981年開始恢復印經,前後共印行各類經書344種,達四十餘萬部,為中國佛教在文革後的復興,起了重要作用。這都可看作是中國佛教文化重振的前導與信號。

  在佛教刊物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是1981年1月30日中國佛教協會會刊《法音》雜誌創刊號出版。《法音》由趙樸初居士發起創辦,是中國佛教協會新的機關刊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現代佛學》即是《法音》的前身,《法音》也成為《現代佛學》在新時期的具體呈現。

(一)中國佛教協會刊物

  中國佛教協會對刊物的建設,主要有:

1. 《法音》

  集佛教教務、佛學研究、佛教文化藝術和佛教知識、信息於一體的綜合性佛教刊物,觀點權威,信息量大,是中國人文和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自創刊以來,一直受到國內外佛教界及社會各界的好評,被視為瞭解大陸佛教發展狀況、佛教學術研究動態的良師益友。主要欄目有:法音論壇、專題訪談、佛典導讀、修證指要、佛門人物、和諧寺院、佛教文史、勝蹟巡禮、佛教藝術、政策法規、藏傳佛教、南傳佛教、海外佛教、黃金紐帶、書林漫步、四眾同修、佛教文摘、禪林清韻、佛教新聞等。始為季刊,1982年改為雙月刊,1988年後改為月刊。

2. 《佛教文化》

  1987年,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是年,以《法音》(學術版)名義出版學報,每年一期,刊載佛學研究論文。1989年,改名《佛教文化》,仍為年刊。1992年,中國佛教協會佛教文化教育基金委員會成立;同年,《佛教文化》作了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調整,改版為季刊,向全社會公開發行,並以生動活潑、雅俗共賞的形式,以文化弘揚佛教,將人生智慧與心靈啟迪向社會各界讀者傳達,擴大了佛教文化的傳播面,增強了民眾的可接受性。辦刊伊始,發行量已近2萬份。《佛教文化》雜誌目前為雙月刊,主要欄目有專題特稿、道場、視角、清涼茶社、對話、法雨繽紛──名家談佛教藝術、梵音妙曲、丹青人生、佛學史話、萬象等。

3. 《佛學研究》

  原《佛教文化》作為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學報的職能,則由1992年創刊的《佛學研究》年刊承擔。《佛學研究》設有「佛學指南」、「佛教思想」、「佛教人物」、「經典研究」、「宗派研究」、「佛教文學」、「佛教藝術」、「中外佛教」、「研究綜述」、「會議動態」、「書刊評論」、「學術資料」等欄目,是一份專業性的佛學研究刊物。

  從《法音》到《法音》(學術版)和《佛教文化》學術年刊,再到今天的《佛教文化》雙月刊和《佛學研究》年刊,中國佛教協會刊物建設一路走來,在弘法與學術層面完成了布局架構任務。《法音》作為中國佛教協會的機關刊物,每期以一定篇幅刊登教務活動、會議報導、領導人重要講話和海內外友好往來消息,宣傳宗教政策,維護佛教徒的合法權益,在發揚佛教自身優良傳統方面,起了重大的輿論導向作用。主要面向全國佛教團體、寺院道場及四眾弟子。《佛教文化》雜誌強調生動活潑、雅俗共賞的辦刊風格,則主要面向文化界、藝術界人士及社會大眾,旨在通過對佛教文化藝術的展示與解讀,使廣大讀者進一步瞭解佛教文化及藝術的歷史傳承與豐厚的底蘊。《佛學研究》則是具有極強專業性的佛學研究刊物,由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主辦。學術委員均為國內佛學研究界的著名專家學者,撰稿人均為國內外佛學研究機構及高等院校從事佛學研究與教學的學者。創刊以來,以發掘和整理中國佛教的深厚思想內涵,推進佛教文化研究,促進佛教界與學術界的交流,繁榮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為使命,主要面向學術界。

(二)以書代刊的叢書方式研究成果

  除了這三份中國佛教協會自身所辦在社會上公開發行的正式刊物外,近幾年來大陸佛教界積極拓展學術研究空間,借用以書代刊的叢書方式在國家正式出版社推出系列研究成果。主要有:

1. 《華林》

  上海龍華寺、北京大學東方學研究院、南開大學東方文化研究院共同主辦,中華書局出版,每年出版一卷,每卷約45萬字,現已出版三卷。《華林》以與佛教相關的文化研究為主,內容包括佛教義理、佛教史、佛教藝術、佛教考古、印度文化、中印文化交流研究等,兼顧道教、儒教與基督教等其他宗教文化研究,追求宗教的平等對話、學科交叉和科際整合。

2. 《覺群.學術論文集》

  上海玉佛寺主辦,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根據讀者的要求及弘法工作的需要,玉佛寺《覺群》雜誌在大眾讀物基礎上,特創立「學術版」(2006年起改為《覺群佛學》學術年刊),以提高自身的學術品位,每年一卷。其內容主要以佛教研究文章為主,內容包括佛教史、戒律與清規、佛教思想、佛教現狀、佛教建築、考古、藝術、語言等方面。

3. 《中國禪學》

  河北禪學研究所主辦,中華書局出版,後改由大象出版社出版。以弘揚禪宗文化、繁榮禪學研究為宗旨,設有「禪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禪學研究方法論」、「禪宗與現代社會」、「域外禪學研究述評」,以及各類個案研究等動態欄目,以體現高水準的禪學研究。每年一卷,現已出版六卷。

4. 《曹溪禪研究》

  廣東南華寺曹溪佛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以禪宗研究為中心,尤其突出以南宗禪為特色。內容包括六祖慧能生平、思想、南華寺研究、南宗祖師與慧能,及南華寺、南宗在海外、南宗與現代社會、南宗禪研究、南宗禪典研究等。現已出版三卷。

5. 《戒幢佛學》

  江蘇蘇州西園寺戒幢佛學研究所主辦,湖南岳麓出版社出版。創辦宗旨是致力於弘揚佛教優秀文化,展示研究所佛學研究的新成果,開展教內外及國際間的學術交流,增進教界與學界的合作,共同提升佛教文化研究水準,為教內外的溝通和對話提供場所和平臺。現已出版三卷。

6. 《寒山寺佛學》

  江蘇蘇州寒山寺主辦,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後改為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以登載近現代漢傳佛教專題研究論文為主而開拓的一塊佛教研究園地,包括因明學研究、宗門研究、教下研究、淨宗研究、佛教散論、學術綜述六個專題,其中載有佛教邏輯、佛教史學、佛教文化和儒釋道三教關係等諸多研究領域的學術論文。現已出版八卷。

7. 《中國佛學》

  中國佛學院學報,其前身為佛教內部刊物《法源》,2010年更名後正式公開出版。先由中華書局出版,後改為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宗旨是展現以中國佛學院為主,兼顧與佛教學術研究相關的專家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促進教內外學術交流。內容主要以漢傳佛教教史、義理研究為主,同時也刊登南傳佛教、藏傳佛教以及佛教文化相關的研究綜述、動態等。已發行33期。

8. 《聞思》

  江蘇省南京金陵刻經處主辦,華文出版社出版。宗旨在於恢復金陵刻經處印經與研究並重的傳統,面向時代,回應社會,融匯文化,以迎接未來為己任,力圖開拓佛教文化視野,提升佛教文化素質,傳播佛教文化信息。注重學術性、思想性、社會性、時代性。開設欄目有:佛教文化人、金陵刻經處、舊文新刊、佛教百年、學者訪談、佛教書評、理論與思考、大藏研究、夜讀漫筆、回顧與展望等。出版2期。

9. 《吳越佛教》

  浙江杭州佛學院主辦,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由杭州市佛教協會主辦、杭州市宗教研究會協辦,杭州佛學院承辦的「吳越佛教學術研討會」已連續舉辦十一屆,每年舉辦一次,《吳越佛教》隨會議主題,一年一期。

10. 《唯識研究》

  浙江杭州佛學院唯識研究室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內容主要限定於唯識學、因明學研究。已出版二輯。

  以上是大陸佛教刊物中,教界自辦的公開出版物,可以算是刊物出版中的第一類型。

(三)教外研究機構主辦純學術刊物

  第二類型是教外研究機構主辦的純學術刊物,其中一些是宗教綜合研究刊物,佛教研究只是其中一個版塊。

1. 《世界宗教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辦,屬於國內宗教學界品位最高的純學術性刊物,是大陸最早出版的宗教學理論刊物。創辦於1979年,迄今已有三十餘年的歷史。該刊以「學術性、理論性」為宗旨,闢有「佛教研究」專欄,所發文章學術品位高,理論性強,具有前瞻性,代表了大陸宗教學研究的最新成就,有極高的參考性和重要的收藏價值。被列為中文「核心期刊」,國外學術界將其推選為中國社會科學界「十大刊物」之一。原為季刊,從2010年起正式改為雙月刊,版面總頁碼從160頁增加到200頁。

2. 《世界宗教文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辦,創辦於1980年,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最初為《世界宗教資料》。1995年改名《世界宗教文化》,成為一份面向普通大眾和各種宗教信仰者普及性、知識性的宗教文化刊物。2010年起,再改為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現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世界宗教文化》秉承求實嚴謹的治學態度,在關注基礎理論研究的同時,也注重現、當代宗教研究、新興學科、特色學科及跨學科的比較宗教學研究。在欄目的安排中,圍繞著《世界宗教文化》的學術定位,特設理論前沿、專家論壇、學術空間、學術專題、深度解讀、實證研究、國際視野及學海揚帆等欄目,突出《世界宗教文化》的學術重點,注重學術質量,積極搭建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原為季刊,2010年改為雙月刊,版面總頁碼增加到120頁。

3. 《中國宗教》

  國家宗教事務局主管主辦,《中國宗教》雜誌社編輯出版,是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大型宗教類綜合月刊。1995年創刊,原為季刊;2000年起改為雙月刊;2003年起改為月刊。雜誌觀點權威,信息量大,可讀性強。以客觀記錄當代中國宗教真實情況,宣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推進宗教理論研究,弘揚宗教文化為己任,突出政策性、文化性、宗教性和學理性為辦刊特色,致力於為不同階層搭建一座對話與交流的公共平臺,為社會各界提供一份瞭解中國宗教政策與法規的權威文本,為廣大讀者提供一個認識當代中國宗教現狀的可靠窗口。

4. 《敦煌研究》

  敦煌研究院主辦的敦煌學專業學術刊物。創辦於1983年,雙月刊。《敦煌研究》立足敦煌,面向世界,以推動世界範圍內的敦煌學發展為宗旨。主要登載敦煌學各領域以及與敦煌學相關的古代宗教、歷史、藝術等學科的論文、學術報告及研究資料、研究信息。常設欄目有:石窟考古與藝術、敦煌史地、敦煌吐魯番文獻、敦煌語言文學等。此外,還有佛教藝術、敦煌古代樂舞、敦煌古代科技、敦煌古代體育文化等欄目。

5. 《敦煌學輯刊》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主辦,是國內最早創辦的敦煌學專業學術刊物。始辦於1980年,每年出版一期;1984年,經文化部、高教部批准正式創刊,為半年刊;2005年,改為季刊。設有敦煌文獻、佛教藝術、吐魯番研究、敦煌語言文學、敦煌學史、河西史地等欄目。

6. 《中國藏學》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主辦,出版漢、藏、英3種文版,向國內外公開發行。其中,漢文版和藏文版為季刊,創刊於1988年;英文版為半年刊,創刊於2003年。注重學科特色,以發展和繁榮中國的藏學研究事業為宗旨,倡導學術民主,活躍學術氣氛,主要登載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研究論文及其他學術類文章。內容包括政治學、經濟學、人口學、宗教學、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教育學、語言學、文字學、藏藥學、民間文學、環境科學、文學藝術等,涉及藏學研究的各個學科和眾多領域,充分體現中國藏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中國藏學研究工作的最新走向,並向廣大讀者即時提供豐富的學術動態與出版信息。

7. 《中國西藏》

  創刊於1989年12月18日,是一本綜合性刊物。報導西藏的經濟、文化建設成就和社會發展,介紹西藏民族、宗教、文化藝術、旅遊景點與民族風情,引導人們進入完整的西藏世界。主要欄目有特稿、阿里專輯、社會與經濟、文化與宗教、古今人物、西藏考古、自然與資源、西藏旅遊、西藏信箱、論點摘編、藏區要聞、新書博覽。

8. 《西藏研究》

  西藏社會科學院主辦。創刊於1981年,雙月刊。設有政治、經濟、文化、宗教、語言、文學、藝術、文物考古、藏醫藥、《格薩爾》、民俗、教育、人口、旅遊、地理、災異、書評、學術爭鳴、社會調查、國外藏學、學術動態等欄目。

9. 《宗教學研究》

  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主辦,是繼《世界宗教研究》雜誌之後,大陸第二家公開出版的宗教學專業性的學術研究刊物。創刊於1982年8月,當時屬於內部刊物,由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編輯室主辦。1984年2月,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室改稱為研究所後,從1984年4月出版的第5期開始,編者改為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宗教學研究》編輯室。原為不定期、連續編號的內部刊物,至1985年上半年,共出版內部刊物6期。同年,經四川省新聞出版局批准公開出版發行,為半年刊,組建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編輯部;1988年起,改為季刊。主要欄目有道教研究、佛教研究、伊斯蘭教研究、基督教研究、天主教研究、少數民族宗教研究、宗教學理論與其他宗教研究、研究生論壇等。迄至目前,仍為全國高等學校系統唯一公開發行的宗教學專業學術刊物,並先後被評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論文數據庫系統核心刊物、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

10. 《當代宗教研究》

  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主辦的宗教學刊物。創刊於1989年,季刊。以介紹和研究當代中國和世界的宗教為重點,反映當代宗教的現狀、宗教徒的心態、宗教組織的功能、宗教思想的流變、新興宗教的問題,以及政府和宗教的關係。

11. 《五臺山研究》

  由山西省社會科學院主管,五臺山研究會和五臺山風景名勝區政府合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刊物。創刊於1989年,季刊。本刊全面反映五臺山乃至山西的佛教文化資源、學術研究成果、中外文化交流等。

12. 《宗教》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主辦。原為上世紀80年代發行的報刊複印資料《無神論.宗教》。1994年起更名《宗教》,雙月刊。刊物主旨是精選宗教學理論、各種宗教典籍、宗教人物思想、宗教史和宗教政策等方面的優秀研究成果;關注熱點,注重詮釋,強調深度;彙集名篇力作,旨在提供全方位、多層面探討宗教、研究宗教的專業性學術平臺。主要欄目有宗教學理論、佛教研究、道教研究、基督教研究、伊斯蘭教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民間信仰研究、宗教史專題、比較研究等。

13. 《宗教》

  南京大學宗教研究所主辦的內部刊物,1979創刊,1999年末停刊。二十年間《宗教》共出版46期。內容主要涉及宗教政策研究、宗教與社會、宗教與文化、宗教與科學等。屬不定期刊物。

14. 《宗教與世界》

  國家宗教事務局宗教研究中心主辦的內部刊物。1994年創刊,雙月刊。旨在探討宗教工作理論、關注國際國內宗教發展現狀、反映學術研究前沿、追蹤宗教熱點問題,在服務宗教工作、活躍學術研究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為廣大宗教工作者和學者搭建了一個交流探討、成果展示、合作共進的平臺。主要欄目有理論探討、問題研究、宗教調研、熱點綜述等。

15. 《佛教觀察》

  上海復旦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辦,得到復旦大學學源俱樂部禪學會的支持,旨在以復旦校內研究生和本科生為主體的禪學社緊密配合下,共同推進校園文化建設。2008年創刊,雙月刊。共出版10期。《佛教觀察》前身是2007年創刊的禪學會《簡報》(季刊),2008年8月改版成雙月刊。《佛教觀察》作為一個思想性、文化性和批判性的刊物,設講壇、視點、專訪、禪茶、分享、足跡、書品等欄目。

16. 《北大禪學》

  北京大學禪學社主辦,1991年創刊,不定期,已出版9期。主要欄目有禪學講座、義理精研、世界佛教、今日視野、佛教與人生等。禪學社成立於1991年,是共青團北京大學學生社團工作委員會領導下的學生社團,以學習中國禪文化為宗旨。

  此外,學術界也有借用以書代刊的方式在國家正式出版社出版的叢刊。

1. 《宗教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主辦。創刊於2003年,年刊。《宗教研究》是宗教學術性刊物,倡導對宗教進行客觀的學術性研究,以求推進對宗教現象與本質的更深入的認識;亦以促進不同宗教之間的對話和相互理解為己任,由此而重視不同宗教的比較性研究。試圖推動將宗教研究與中國國情及中國文化自身的研究相結合,以促進科學的建構有中國特色的宗教學理論,促進宗教與當代社會的相互適應與共同進步。刊物本著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原則,鼓勵在宗教研究領域提出新問題,運用新方法,尋求新結論,力求充分反映中國宗教研究的最高成就。此刊特點是在每期就一、兩個具有一定理論價值或現實影響的宗教學術主題發表有見解的論文和爭鳴文章,以推動中國宗教學術研究向深度和廣度拓展。

2. 《禪學研究》

  由財政部、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南京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大學宗教學系、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南京大學旭日佛學研究中心主辦,第一至第五輯由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第六輯起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至今已經出版十輯。《禪學研究》是專門致力於禪宗研究以及其他佛學問題的大型學術輯刊,1992年由賴永海教授創辦並擔任主編,每輯40萬字左右,雙年刊。以繁榮佛學研究、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以禪學研究為特色。欄目以禪宗研究和佛教義理研究為主,在禪法和佛教哲學研究方面,始終保持了其「專精」水準。而「佛教與中國文化」、「禪與詩」、「佛教與藝術」,則是輯刊的特色欄目。

3. 《人文宗教研究》

  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主辦,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2010年創辦,每年一輯。宗旨是針對東西方宗教的文獻、歷史與哲學問題展開原創性的研究;注重對中國宗教史的反思與評論,提倡「在中國發現宗教」,而不是機械地套用西方的宗教學理論;重視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主張多宗教、跨學科的交叉整合,還原論文寫作務求創見的本意。開設五個主要欄目:虛雲講座,收錄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每年舉辦的「虛雲講座」的講演及相關評論;專題論文,刊載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工作坊,是對某個重要議題的筆談或座談紀要;評論,是對某部或某類重要學術著作的綜合評論,或對其研究方法、學術觀點的商榷,或對其研究主題的系統回顧;書評,主要是介紹新近出版的重要研究專著,並有客觀的扼要評價,避免溢美之詞或惡意中傷。目前已出版三輯。

4. 《宗教與哲學》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金澤、陳進國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開設宗教哲學、經典詮釋、思想視野、宗教研究等欄目。2012年6月出版第一輯,目前已出版三輯。

5. 《宗教人類學》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金澤、陳進國主編,第一輯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後改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該書開拓了中國大陸宗教研究的人類學視角和方法,通過走進「宗教文本(歷史)」與「宗教田野」兩個「現場」,勾畫出宗教文明演進的內在路線圖,從而為學者「走進宗教之歷史與當下的真實」提供舞臺。開設有名家特約、田野現場、本土眼光、域外視野、思想交談、學術評論等欄目。2009年出版第一輯,目前已出版四輯。

6. 《宗教與民族》

  中央民族大學宗教研究所主辦,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創辦宗旨是推動民族與宗教和中國少數民族宗教的研究,向社會提供相關的學術資源和理論支持;推動學術交流,凝聚有志於民族與宗教研究的海內外人才,加強少數民族宗教研究在宗教學研究領域中的地位。主要欄目有理論探索、熱點透視、歷史回顧、他山之石、人物專訪、新秀沙龍、民族宗教之窗、田野來風、八方訊息等。2002年出版第一輯,目前已出版七輯。

7. 《藏外佛教文獻》

  由著名學者方廣錩主編,先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後改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創辦主旨是賡續古代佛教文獻學的優良傳統,進一步建設與發展佛教文獻學。該書以整理尚未入藏的文獻為主,但同時也刊出少量與藏經有關的研究文章。1995年出版第一輯,已出版十六輯。

8. 《玄奘研究》

  玄奘研究中心主辦,由中州古籍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內容主要包括中印文化交流、玄奘生平思想、法相唯識教義研究、佛教研究等。1994年出版第1期,目前已出版2期。

9. 《東方禪文化》

  東方禪文化研究中心、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主辦,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欄目有禪門動態、禪理管窺、唐宋禪宗、禪門宗師、禪與文化、佛教導讀、佛著述評等。2009年出版第一輯,目前已出版五輯。

10. 《漢語佛學評論》

  中山大學人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主辦,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9年創刊,雙年刊。為了提升漢語佛學研究水平,同時建立漢語佛學研究與國外同行之間的交流平臺,中山大學人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匯聚兩岸三地和海內外具有國際學術視野的中青年佛教學者,創辦了這份以佛教學研究和評論為志業的刊物。已出版三輯。

11. 《佛教文獻研究》

  上海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敦煌學研究所主辦。每年一輯,設專欄:佛教文獻研究、書評、專題綜述、研究論著目錄等。第一輯出版中。

12. 《佛教文化研究》

  由南京大學洪修平教授主編,為不定期刊,每年出版一至二期。將設有佛教歷史、經典、宗派、人物和思想等欄目,有時還將不定期出版某一專題研究的專輯。該刊將秉承國際化、學術化的基本宗旨,以漢語佛教研究為主體,以展示海內外學術前沿成果為目的,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編委會將由世界各地著名的佛教研究專家組成,希望在漢語學界打造一個世界性的佛教學術研究平臺,使其成為海內外所有從事佛教文化研究者共同的專業性學術交流園地。第一輯徵稿中。

  另外,還有《宗風》,因是由香港中華佛教文化研究院主辦,季刊,於2009年改由大陸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但現在又不在大陸出版了,就不再列入。

  以下是還需要特別提及的二份專門公開出版的宗教版面報紙。

1. 《宗教周刊》

  《中國民族報》在2005年率先創辦了《宗教周刊》,這是目前大陸唯一的專門宗教版面的報紙。《宗教周刊》以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及民間信仰為報導對象,追蹤境內外宗教重大事件及重大活動,透視當代宗教學術領域的理論熱點,揭示宗教教義、宗教禮儀、宗教習俗、宗教節日、宗教音樂、宗教建築等知識背景,解析各大宗教的倫理道德價值觀及豐富的文化內涵。

2. 《禪文化周刊》

  《亞太經濟時報》於2010年創辦。《禪文化周刊》是廣東省社科院主管、主辦的《亞太經濟時報》,在建設幸福廣東、建設文化強省的大背景下,以傳播禪文化為己任的心靈財富周刊。面向國內和海外公開發行。辦刊宗旨為弘揚中華優秀文化,促進社會和諧發展。面向大眾傳播禪文化,普及匯聚古今大德之禪學思想與禪修實證來指導讀者開啟內心本具的智慧,倡導健康覺醒的生活方式。發行對象為國內外禪佛文化愛好者,企事業單位高層管理者,開展禪文化旅遊的全國重點禪宗寺院,各省市和高校圖書館,各地知名素食館、養生館、美容院,各行業協會、學會、商會、俱樂部,海外華人華僑社團,文化機構及社會各界精英人士。版塊有禪修實證、禪意生活、禪心商道、禪宗故事、禪茶一味、禪韻藝術、禪詩共賞等。

(四)各級佛教協會或佛學院主辦教內流通刊物

  第三類型為各級佛教協會或佛學院主辦在教內流通的刊物。目前刊物數量尚無一準確數字,僅據筆者初步收集整理如下:

序號刊名主辦者
1會務通訊中國佛教協會
2研究動態中國佛教協會
3北京佛教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
4雍和宮北京雍和宮
5本願海淨宗學會(香港註冊)
6極樂天津市佛教協會
7慈心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會
8覺群上海市玉佛寺
9華林通訊上海市龍華寺
10上海佛教上海市佛教協會
11嘉定佛教上海市嘉定區佛教協會
12崇恩上海松江區佛教協會
13上海佛學院院刊上海佛學院
14河北省佛教協會、柏林禪寺
15河北佛教河北省佛教協會
16法喜河北省佛教協會
17菩提心河北省石家莊市佛教協會
18妙蓮花河北省佛教慈善功德會
19邢臺佛教河北省邢臺市佛教協會
20衡水佛教河北省衡水市佛教協會
21覺蓮河北省承德市佛教協會
22天臺佛教文化河北省槁城天臺寺
23廊坊佛教河北省廊坊市佛教協會
24琉璃光河北省贊皇縣淨業寺
25臨濟棒喝河北省正定縣臨濟寺
26龍泉佛學山西省太原龍泉寺
27晉陽佛教山西省太原晉源區佛教協會
28河東佛教通訊山西省運城靜林寺
29平陽佛教山西省臨汾市佛教協會
30晉城佛教山西省晉城市佛教協會
31清涼山山西省五臺山寶華寺
32菩提願山西省五臺山普壽寺、榆次大乘寺
33沁水佛教山西省沁水縣佛教協會
34華雨繽紛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千手千眼觀音院
35遼寧佛教遼寧省佛教協會
36遼西佛教遼寧省錦州佛教協會
37營口佛教通訊遼寧省營口市佛教弘法會
38撫順佛教遼寧省撫順市佛教協會
39溯源遼寧省海城市大悲寺
40和合吉林省松原市報恩佛堂
41東北佛教黑龍江省佛教協會
42北方佛教黑龍江省佛教協會
43龍江佛教通訊黑龍江省弘法利生基金會
44江蘇佛教江蘇省佛教協會
45金陵佛教江蘇省南京市佛教協會
46蘇州佛教江蘇省蘇州市佛教協會
47弘化江蘇省佛教協會
48彌陀人江蘇省東台市彌陀寺
49人世間江蘇省蘇州市戒幢律寺
50寒山寺江蘇省蘇州市寒山寺
51傳燈江蘇省蘇州市重元寺
52雞鳴江蘇省南京市雞鳴寺
53華藏江蘇省昆山佛教協會
54鹿苑之音通訊江蘇省靖江孤山寺
55顯慶佛學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包山禪寺顯慶佛學院
56吳中佛教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金庭鎮包山禪寺
57同覺江蘇省太倉市同覺寺
58浙江佛教浙江省佛教協會
59杭州佛教浙江省杭州佛教協會
60覺苑通訊浙江省佛協弘法利生功德會
61奉化佛教通訊浙江省奉化市佛教協會(弘法利生基金委員會)
62人間彌勒奉化彌勒文化研究會
63慈光浙江省奉化雪竇寺
64寧波佛教浙江省寧波市佛教協會、寧波市佛教居士林
65報恩浙江省寧波七塔寺
66東南佛國浙江省寧波天童禪寺
67寧波弘法通訊浙江寧波市佛教協會
68普陀山佛教浙江省普陀山佛教協會
69梵音浙江省普陀山佛教協會教務辦公室
70普陀山佛學院學報浙江省普陀山佛學院
71正法研究浙江省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
72多寶講寺通訊浙江省三門多寶講寺
73三門佛教通訊浙江省三門縣佛教協會
74台州佛教浙江省台州市佛教協會
75妙智浙江省溫州市佛教協會
76甌南佛教浙江省平陽縣佛教協會
77來共點浙江省新昌縣大佛寺
78般若花浙江省姚安縣佛教協會
79安徽佛教安徽省佛教協會
80甘露安徽省九華山佛學院
81九華山佛教安徽省九華山佛教協會
82圓覺安徽省涇縣寶勝禪寺
83福建佛教福建省佛教協會
84閩南佛學福建省閩南佛學院
85閩臺法緣福建省佛教協會
86福鼎市佛協通訊福建省福鼎市佛教協會
87黃檗福建省福清黃檗山萬福寺
88音聲海福建省福鼎市資國寺
89法炬福建省莆田市廣化寺
90慈霖月刊福建省莆田市佛教慈善功德會
91慈善會弘法通訊福建省泉州市佛教協會
92慈善福建省廈門南普陀寺慈善基金會
93禪音福建省福州旗山萬佛寺
94叢林江西省佛教協會
95淨土江西省廬山東林寺
96東林慈善江西省廬山東林慈善功德會
97菩提道山東省青島市佛教協會
98惠慈之光山東荷澤惠慈佛教基金會
99禪露河南省登封少林寺
100東方佛學河南省焦作市佛教協會
101大相國寺河南省開封大相國寺
102晨鐘河南省開封佛學社弘法慈濟功德會
103洛陽佛教河南省洛陽市佛教協會
104甘霖河南省南陽文殊慈濟社
105靈山海會河南省宜陽靈山寺
106白雲禪寺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白雲禪寺
107正覺湖北省黃梅四祖寺
108黃梅禪湖北省黃梅禪宗文化研究會
109正信湖北省佛教協會
110心香湖北省武漢市佛教協會
111談心湖北省武漢市寶通禪寺
112一音湖北省當陽玉泉寺
113覺有情湖北省黃石市慈湖禪院
114清涼橋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雲南寺清涼山佛學苑
115慈善之光湖北省襄樊廣德寺
116慈緣湖北省黃梅五祖寺
117蓮露湖北省陽新縣寶蓮禪寺
118燃燈湖北省宜昌古佛寺
119境界湖北省荊門市唐安古寺
120惜緣湖北省荊州靈祗寺
121正法眼湖南省佛教協會
122磨鏡臺湖南省南嶽佛教協會、衡陽佛教協會
123人間佛教湖南省南嶽南台寺
124廣濟湖南省南嶽廣濟禪寺
125放生護生通訊湖南省佛教協會居士學修委員會
126靈泉通訊湖南省石門夾山寺(靈泉禪院)
127廣東佛教廣東省佛教協會
128如是雨林廣東省廣州大佛寺
129世間廣東省廣州市佛光工程利生委員會
130人海燈廣東省潮州嶺東佛學院
131懷化佛教廣東省懷化市佛教協會
132曹溪水廣東省曲江南華寺曹溪佛學院
133弘法廣東省深圳弘法寺
134六祖禪廣東新興縣國恩寺
135佛塔清音廣東省梅州千佛塔寺
136清雲法雨廣東省陸豐定光寺
137佛在人間廣東省四會市貞山區六祖寺
138世間覺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佛教協會
139學佛人廣東省韶關市翁源縣東華禪寺
140揭陽佛教廣東省揭陽市佛教協會
141佛山佛教廣東省佛山市佛教協會
142圓音廣東省珠海市佛教協會
143汕頭佛教廣東省汕頭市佛教協會
144廣西佛教廣西佛教協會
145南國梵音廣西南寧市佛教協會
146南山梵音海南省三亞南山寺
147南海梵音海南省佛教協會
148菩提海南省海口市湖中寺
149重慶佛教重慶市佛教協會
150四川佛教四川省佛教協會
151空林佛教四川省成都市文殊院
152大慈四川省成都市大慈寺
153資州佛教報四川省資中市重龍永慶寺
154慈悲之光四川省遂寧市廣德寺
155彩雲法雨雲南省佛教協會
156菩提之音通訊雲南省大理菩提慈善事業基金會
157麗江佛教雲南省麗江市佛教協會
158紅塵蓮花雲南省鶴慶縣佛教協會
159陝西佛教陝西省佛教協會
160法門之光陝西省法門寺佛學院
161大興善寺陝西省西安市大興善寺
162真言陝西省西安市大興善寺
163妙菩提陝西省西安前台弘法利生會
164淨土宗陝西省藍田悟真寺
165玉華山石窟研究陝西省銅川玉華寺
166顯密甘肅省佛教協會
167佛學通訊甘肅省蘭州市五泉山浚源寺
168佛學文摘甘肅省蘭州市佛教協會
169淨業甘肅省敦煌佛學書局
170雷音甘肅省敦煌雷音寺
171普渡甘肅省蘭州市報恩寺
172寧夏弘法利生基金委員會通訊寧夏弘法利生基金委員會


  就目前所見,作一粗略概括,其實還有許多刊物未能統計,有的刊物或停辦,或改名,但就此也可以看出大陸佛教刊物的規模與發展速度。王雷泉教授曾評價說:「從量上來看,佛教界主辦的佛教刊物已占據中國大陸同類雜誌的首位,成為佛教文化建設中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從質上來看,近幾年隨著佛教教團的重建,其水準也不低於海外華人地區的同類刊物。」(註3)在這樣的一個時空內,大陸佛教刊物有著這樣令人鼓舞的增長,其間有著許多值得我們去總結的經驗與思考的空間。

二、大陸佛教刊物的分析與展望

  其實,就大陸目前的出版刊物來說,凡人文類雜誌皆可以登載佛教研究文章,特別是各大學文科學報大多刊登為數較多的佛學論文。所以,統計佛學研究成果不一定要侷限於專門的佛教刊物。佛教刊物是當代中國佛教和佛學界的歷史見證,對促進佛學研究與擴大影響,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搭起了學界之間、學界與教界之間的交流平臺。就佛教界來說,刊物的創辦也成為寺院向社會打開的一扇窗。那麼何以在三十年左右的時間內,大陸會出現如此眾多的佛教刊物呢?

  首先,大陸政策層面的開放,是佛教得以恢復並迅速發展的根本原因。1978年以來,通過撥亂反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日益得到落實,佛教事業進入了全面恢復時期。道場逐漸恢復,佛教教務逐步開展,僧人陸續回到寺院。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可以說大陸目前是寺塔林立,海眾雲集,真正昭示著當代佛教發展進入了「黃金時代」。如三次「世界佛教論壇」的舉辦,政教學同願同行,其規模成就,有目共睹,緇素讚嘆,顯示大陸佛教愈來愈走上正常發展的軌道,宗教活動也逐漸有序展開。在社會公共領域,宗教慢慢開始「脫敏」,從1982年的「十九號文件」(註4),到現在所提出的「最大限度地發揮宗教的積極因素,最大限度地抑制其消極因素,努力發揮宗教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這一政策性指導思想為當代佛教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其次,大陸經濟的快速增長,是當代中國佛教發展的增上緣。開放以來,大陸打開國門,開展國際經濟合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工作,國力不斷增強,民眾收入水平快速提升。社會經濟的騰飛,為佛教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後盾。規模宏大的寺院建設、金碧輝煌的殿堂設施,特別是大陸各地興建的「大佛」工程,是佛教與當代經濟關係的最好注腳。寺院經濟的富裕,使得在佛教文化方面,有了更多投入,刊物的印製、發行、流通,就有了資金上的保證。

  第三,佛教的文化性彰顯,在意識型態層面的束縛愈來愈少;而從文化的角度,對社會的影響力愈來愈大。改革開放以來興起的「文化熱」,為佛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組成部分的再振興,奠定了社會接受基礎。早在1983年,中國佛教協會就提出「提倡人間佛教積極進取思想,發揚農禪並重、學術研究、國際交流三個優良傳統」,標誌著新時期佛教事業的全面恢復。已故趙樸初會長在1991年曾指出:「宗教包容豐富的文化內涵,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宗教是文化。」以文化來弘揚佛教,是正確處理、善巧化解在當時因緣下,佛教與社會、信仰與政治關係的智慧之舉。事實也證明,「宗教是文化」這一命題,也為佛教贏得了社會大眾更多的認同,確實是一條適合時代氣息、契理契機的弘法之路。而佛教期刊的創辦發行,極大地豐富了當代佛教文化的內涵,並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第四,佛教界弘法主體意識的確立,為佛教文化的發展也提供了內驅力。一方面隨著道場的恢復,寺院硬件建設可以說已漸趨完善,寺院軟件建設提上了佛教建設的議事日程。如果說上個世紀80年代主要是殿堂建築與佛像塑造,而90年代後,寺院的二期建設中,更多的注重於圖書館、閱覽室、視聽館以及講堂的建設;另一方面,目前絕大多數寺院的住持是出身於各級佛學院,其文化素質對寺院的弘法,有著全新的定位。他們比較多的精力關注於僧才培養、信眾教育和文化宣傳。再一個原因,就是目前信眾已不僅僅滿足於禮拜與誦經,更多的去探究法的真實義,修行的次第、個體宗教體驗上急需指導,成為新的學法渴望,這也對寺院的弘法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弘法刊物如雨後春筍般的湧現,一定程度上,正是因應了這樣的信仰需求。

  第五,教界與學界的和諧互動,也是佛教文化發展的助力。目前大陸高校從本科生到博士生,建立了完整的宗教學人才培養,為學術界不斷的輸送著研究人才。隨著研究佛教生力軍的逐年增加,中國佛教的研究成果愈來愈多。有學者統計,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有時一年發表的佛教文章,就超過了「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總和。這些成果,基本上是通過佛教刊物來呈現的,所以學術界的參與,也可以說是佛教刊物創辦的「活水源頭」。

  大陸佛教隨著社會的進程,有著更多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著更大的挑戰。梳理大陸佛教刊物,其實也有太多可圈可點之處。無論是學術界主辦的,還是教界主辦的公開發行刊物,總體水平與欄目設置,均有著規範化的要求。從徵稿、審稿、編輯、出版以至發行,都呈標準化流程;從刊物的內容到版式設計,也都呈現進步的趨勢。相信通過佛教界與學術界的互動促進,必將使佛教學術研究提升到更高的層次。從稿源上來說,也逐漸吸引了來自海外的作者,但從長久計,對公開出版發行的刊物來說,主要的期待可能還是需增加國際性。

  從大量的教內免費結緣流通的刊物來說,形勢也是喜人的。首先,每一種刊物都依託於一個寺院或團體,有具體的攝受對象,受眾依據各自修學法門或興趣,會選擇性成為某一刊物的長期或固定讀者,將雜誌閱讀與修行體驗結合起來,良性循環。如河北省佛教協會主辦的《禪》雜誌,以其創辦早(1989年)、覆蓋面廣、獨特的辦刊風格和穩定的作者隊伍,以及持續增長的「生活禪」系列活動相配合,在廣大知識分子,特別是青年大學生中,影響空前,其引領意義早已超出省級佛刊的範圍,對其他地方性佛教刊物的創辦,多有啟發意義,成為大陸地方性佛教刊物印行流通的一個時代座標。廬山東林寺主辦的《淨土》雜誌,以其一門深入,極具指導性的特點,在信眾中影響甚大,在全國各地布點結緣,每期流通量達8萬份之多。還有廣州大佛寺主辦的《如是雨林》,雖然在2008年才創刊,屬於佛教刊物中的「小師弟」,但以「為眾生作不請之友,與有情作明鑑之本」的願力,定位於做中華學術界最為大眾化的雜誌,做中國佛教界最有佛意的期刊。注重文化品味與勸善宗旨,通過「以法為贈禮」的辦刊模式,全國範圍內的免費贈閱,藉以讀者隨喜捐助的生存之道,弘揚因緣果報的佛教主題,目前每期發行量高達16萬冊,已成為中國大陸佛教界發行量最大的雜誌,在國內5,381家圖書館均有收藏,於2010年5月正式入藏中國國家圖書館,成為當代中國佛教界標誌性的刊物。

  當然,眾多的佛教刊物難免魚龍混雜,質量與品位也參差不齊。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公開出版的佛教刊物依然太少,制約了教界所辦刊物的學術性提升;編輯人才的稀缺,除國家正規出版刊物有固定編輯人員以外,大部分佛教刊物的編輯人員是兼職或義工,大大影響了刊物向規範化、可持續性的發展;稿源緊缺、一稿多載、重複刊登,可能是所有內部流通刊物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再來就是刊物面面俱到,沒有特色,定位不清。還有部分刊物面臨經費緊張的窘境,這也是一些刊物停刊的主要原因。此外,最大的難題是如何運營網絡時代的佛刊,這是紙質刊物需應對的一個共同問題。作為佛教刊物的主辦者一定要注意到網絡佛教這一新現象,給紙媒佛教刊物所帶來的巨大影響。社會學家布倫達.布拉什曾經指出:「互聯網一定會開啟一項新的『宗教改革』,正如幾世紀前的印刷術一樣」。由於網絡佛教媒體的盛行,特別是目前在大陸這個互聯網大市場上,僅宗教網站已經超過一萬個,這將嚴重分離佛教刊物的讀者群,擠壓紙媒的生存空間,從而影響佛教刊物的權威性與影響力。放眼看去,目前大陸的佛教網絡媒體方興未艾,社會影響力日益提升,前途不可限量,這需要佛教刊物主辦單位靜心思考,積極應對,實現良性轉型、聯動互贏。

  大陸佛教發展至今日,所面對的社會大眾、經濟形式、文化環境都已有了很大的變化。據相關調查顯示,當前在信仰者中已逐漸呈現信眾年輕化、高學歷化的趨勢。許多擁有高學歷、高素質、高收入的青年知識分子或白領進入信仰者的行列;同時,僧眾中擁有佛學院或高校學歷的法師也在逐年增加,甚至有部分從海外取得博士學位的法師也陸續返回。站在中國傳統佛教的視角觀照,可以說,現代社會知識化、信息化、網絡化對傳統寺院文化的衝擊,已是別無選擇。面對這一新局面,可能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但根本的問題是,中國佛教界應如何因應形勢,轉變觀念,打破思維定式,隨順現代社會文化,適應信眾根機,在接引弘化方式上有所創新,在寺院文化制度建設上敢於直面挑戰。

  本著發揚中國佛教注重學術研究優良傳統和弘揚人間佛教思想、踐行人間佛教思想的宗旨,以當代社會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佛教,弘揚正信,並與現代人忙碌的生活方式相聯繫,與現代人的生活理念相契合,將佛法正知正見融入社會、融入生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淨化心靈、化世導俗,佛教刊物依然大有可為,空間無量。鑑於這一新的因緣時節,大陸佛教刊物宜積極探索如何既能隨緣而化,又要做到不為境所轉,堅持佛教的主體性、神聖性、超越性;在傳承文明、提升學術、護法安僧、化世導俗方面,逐漸開拓出成功的途徑,力求為佛教與現代人群相適應,做出有益的探索。

  盤點大陸佛教刊物,我們有著一份警惕,一份內省,一份期待,一份感恩。祈願傳承文明、崇信因果、啟迪智慧、淨化人心的刊物愈來愈多,千燈互照、光光交徹,照亮人類前行的路。

【附註】
註1:釋東初,《中國近代佛教史》(上冊),(臺北:東初出版社,1984),頁237-238。
註2:黃夏年,〈《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續編》序〉,載《弘法》雜誌,2008年第9期。
註3:王雷泉,〈中國大陸佛教刊物簡述〉,載《佛教文化》,1993年第4期。
註4:即中共中央印發的《關於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刊]   [館刊57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