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五十七期 102年12月

1987-2012年《中華佛學學報》發表論文文獻計量分析

羅金梅 國家圖書館專員
吳亭佑 國家圖書館專案助理
方美芬 國家圖書館臨時人員


【摘要】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和南傳佛教,是整個佛教的三大體系。漢傳佛教是以地理位置劃分的佛教派別,為北傳佛教中的一支,主要以大乘佛教為主,約於西元一世紀開始,經由西域絲路和南方海路傳入中國。它有別於藏傳佛教之顯密並重,主要以顯宗為多。除了小乘的俱舍宗、成實宗,經過了漢、魏晉、南北朝、隋、唐至宋長時期的傳譯、吸收與會通後,並與部分中國思想、信仰融合,進而發展成為律宗、三論宗、淨土宗、禪宗、天臺宗、華嚴宗、法相宗、密宗等「八宗」,(註1)但是由於政治、社會、人文等的變遷因素,明、清時期漢傳佛教已逐漸式微。為了體現漢傳佛教兩千年的光輝歷史,聖嚴法師於1987年7月1日創立了中華佛學研究所,並出版《中華佛學學報》,期以「立足中華,放眼世界」精神,(註2)希冀將具有中國佛教特色與價值的漢傳佛教,藉著研修成果來提升對中國佛教各方面的研究與教學。

  為了深入瞭解《中華佛學學報》的研究現況,本文以該刊1987年至2012年刊載的371篇文章為研究範疇,採用文獻計量分析對來源文獻與引用文獻進行統計分析;其中主題分析乃依據國立中央圖書館《中國圖書分類法》(試用本)(註3)中的佛教分類作為敘述依據,引文分析則以「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Taiwan Citation Index -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簡稱TCI-HSS)(註4)所收錄之371篇來源文獻及其引用之7,749筆引文資料進行分析。希望研究結果能具體說明《中華佛學學報》對漢傳佛教傳布之貢獻。

關鍵詞:文獻計量(Bibliometrics);中華佛學學報(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引文分析(Citation Analysis);
    引用文獻分析;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PerioPath Index to Taiwan Periodical Literature System);TCI;
    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TCI-HSS)


一、前言

  2012年9月11日上線啟用的「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是由國家圖書館、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註5)、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等單位合作建置;資料庫內容係以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中心先前建置的「臺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TSSCI)和「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THCI)兩種引文資料為基礎,再經由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社群參與擴大收錄範圍。另鑑於人社學者在學術作品引用上,專書比期刊來得重要。因此,資料庫特別將專書、專書論文及博士學位論文納入收錄範圍,期望研發表現人社領域特色的引文指標,藉以展現其學術自主性與研究特徵。(註6)

  《中華佛學學報》(以下簡稱《學報》)為中華佛學研究所創辦的宗教性學術刊物,原刊名《華岡佛學學報》,創刊於1968年,出版8期後,於1987年更為今名,並以年刊發行,迄2013年已發行26期。該刊主要登載與漢傳佛教有關的文、史、哲、藝術、心理、教育等各個層面學術性論文,並廣納佛典詮釋、佛教藝術、佛學電子資訊等各領域研究。初時作品以中、英、日等數種語文發表,但為了能使《學報》發表的重要學術研究成果讓國際上更多人利用,自21期(2008年7月)起全面改為英文版。

  由於《學報》每年定期出版,每期平均刊載15篇論文,且邀集海內外知名學者組織編輯委員會並擔任審稿人,非常符合TCI收錄期刊必須「具審查制度」、「定期出刊」、「每期至少刊載3篇以上」的收錄原則,是以作為分析對象。為了瞭解並掌握該刊的研究狀況,本文採用引用文獻分析作為研究方法,對其來源文獻與引文文獻進行統計分析,藉以勾勒《學報》研究特色。

  引用文獻分析或稱引文分析,是目前文獻計量學應用最多的一種文獻分析方法,通過引文分析不僅可以瞭解期刊的文獻利用能力、學科交叉範圍,更是客觀評價期刊品質的一種方法。《學報》是研究漢傳佛教發展的重要刊物,所刊載的文獻反映了國內外研究現狀和趨勢。本文運用「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檢索了1987年至2012年所出版25期371篇文章,以茲瞭解《學報》研究主題相關趨勢;並取用「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7,749筆引文資料作為引文分析素材,進一步探究《學報》參考文獻特色。希望分析結果能具體說明《學報》對漢傳佛教傳布之貢獻。

二、來源文獻分析

  來源文獻分析素材係取自國家圖書館建置之「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註7),藉由進階查詢的查詢條件輸入刊名《中華佛學學報》,同時在出版日期處輸入1987年至2012年,其查詢結果顯示25期371篇文章。本文就查詢結果資料,依序整理歸納分析25期《學報》之論文數量、主題特性、作者、語文之統計狀況。

(一)論文數量

  某一期刊在一定時期內所刊載的相關學科論文數量,除了可以反映這份期刊研究成果外,同時也顯示期刊自身辦刊的規律及特點。觀察1987年至2012年《學報》所刊載之371篇論文,其分布狀況如表1︰


表1︰發表論文數量統計表
出版年期數篇數
1987113
1988211
1990315
1991415
1992515
1993616
1994717
1995815
1996914
19971018
19981116
19991230
200013(上)28
13(下)18
20011413
20021517
20031615
20041711
2005189
20061916
20072014
2008219
2009227
2010237
2011245
2012257
合計25(期)371
期均載文量 14.84


  從表1可看出,《學報》每年出版一期,其中2000年的第13期分為上、下兩期,分別收錄中文及英文論文。1987年至2012年共出版25期,計收論文371篇,每期平均刊載約15篇。2000年因將聖嚴法師七秩誕辰原定出版之《壽慶論文》分上、下兩冊刊出,(註8)故論文數量最多,共46篇;篇數最少為2011年,僅有5篇。從每年論文數量變化情況看來,除1999年及2000年論文數量大幅增加外,1987年至2004年間,期刊論文數量每期約在15篇上下,呈波浪狀穩定變化;(見圖1)2005年數量降為9篇;2006年至2007年期間又恢復為15篇左右。2008年以後,論文數量開始呈下降情況,推測為期刊改以英文版發行緣故。




(二)主題特性

  漢傳佛教約於西元一世紀印度大乘佛教興起時,開始經由西域絲路和南方海路傳入中國。除了小乘的俱舍宗、成實宗,經過了漢、魏晉、南北朝、隋、唐至宋長時期的傳譯、吸收與會通後,並且與部分中國思想、信仰融合,進而發展成律宗、三論宗、淨土宗、禪宗、天臺宗、華嚴宗、法相宗、密宗等「八宗」。雖然有大小乘十宗,但主要源頭還是印度初期及中期的大乘佛教。

  依據國家圖書館建置之「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每篇書目資料的分類號歸納分析,其研究主題大致如表2。


表2︰論文研究主題數量統計表
主題項目分類號篇數百分比排序
佛教總論220-220.910829.1%1
宗派(著述)226-226.97520.2%2
經典及其釋221-221.95113.7%3
論及其釋222-222.64010.8%4
傳記(僧傳)229-229.9277.3%5
佛教藝術與文學及佛像224.5-224.6123.2%7
佛教教化流行史228.2-228.9113.0%8
佛教僧團與傳教活動225.1-225.992.4%9
寺院(僧伽制度)與建築227-227.992.4%9
戒律及其釋223-223.982.2%10
佛教相關人物傳記782.8-782.8851.3%11
其他(佛學資料庫、梵文、藏文、變文及民間信仰等)001.64、803.3、802.93、826.16、272164.3%6
合計 371100% 


  由表2顯示,371篇之主題研究以佛教總論(220-220.9)最多,共108篇;其中又以中國佛學概況(220.92)為最熱門的研究主題,高達35篇;(見圖2)其次為佛教原理(220.12)14篇、佛教哲學(220.11)10篇、佛教教理各論(220.13)9篇、佛教辭典類書(220.4)及印度佛教(220.91)各7篇、佛教教理(220.1)5篇、佛教教育與研究(220.3)4篇、佛教社會學(220.15)4篇、佛教心理學等主題研究13篇。




  次為宗派(著述)(226-226.9),共75篇。(見圖3)此類主要是各宗派著述,從論文篇數顯示禪宗(226.6)之相關研究論著一枝獨秀,共29篇,由此可以觀察二十五年來學界對禪宗研究的熱絡。此外,有關天臺宗及法華宗(226.4)的撰述亦不少,也有19篇;淨土宗(226.5)11篇、華嚴宗(226.3)8篇、密宗(226.9)5篇及其他宗派3篇。




  而有關經典及其釋(221-221.9),共51篇。(見圖4)此類以小乘諸經典為研究較多,包括阿含等經(221.8)15篇。其他依序為大藏經及經典雜論等(221)12篇、法華部(221.5)8篇、般若部(221.4)及經集部(221.7)各5篇、其他經典研究共6篇。




  對於論及其釋(222-222.6)的論文,共40篇。(見圖5)瑜伽部相關論述(222.4)11篇、中觀(222.3)10篇、論集部(222.6)10篇,以及般若、法華、毗曇諸經論等(222.1-222.2)9篇。




  傳記(僧傳)(229-229.9)在該刊研究領域亦有相當比重,共27篇;其中釋迦摩尼佛及其弟子、諸菩薩(229.1-229.2)的論文研究有5篇,主要以中國僧傳(229.3)為研究題材者高達21篇,日本僧傳(229.4)1篇。有關佛教藝術與文學及佛像(224.5-224.6)研究有12篇。此外,佛教教化流行史(228.2-228.9)有11篇,其內容主要是佛教事件與當時社會的互動與影響的論述。

  其餘的研究包括佛教僧團與傳教活動(225.1-225.9)共9篇,主要是關於僧尼及傳戒的研究。另外,有關寺院(僧伽制度)與建築(227- 227.9)9篇、戒律及其釋(223-223.9)8篇、佛教相關人物傳記(782.8-782.88)5篇、其他(佛學資料庫、梵文、藏文、變文及民間信仰等)16篇。

(三)作者分析

  1987年至2012年,於《學報》發表論文者共計182人,論文發表數量為371篇。其中發表1篇者有118人,占總作者數的64.84%;發表2篇者27人,占14.85%;發表3篇者11人,占6.04%;發表4篇者10人,占5.49%;發表5篇者2人,占1.09%;發表6篇者5人,占2.75%;發表8篇者2人,占1.09%;發表9篇者1人,占0.55%;發表10篇者1人,占0.55%;發表11篇者3人,占1.65%;發表15篇者1人,占0.55%;發表17篇者1人,占0.55%。(見表3)

  從這些數值的比例,反映了作者發表論文數量的落差極大。只發表1篇者,占了總作者數的64.48%;若將發文量低於5篇者合算,共168人,占92.31%的超高比例,顯示出該《學報》作者群的分布極廣。由於培育漢傳佛教研究人才,是《學報》推動學術研究走向國際的重要方式,除了能吸引許多重要漢傳佛教論文首次在此發表外,更長期提供研究者有發表論文的機會。


表3︰論文發表篇數與作者數統計表
篇數作者數百分比
1710.55%
1510.55%
1131.65%
1010.55%
910.55%
821.09%
652.75%
521.09%
4105.49%
3116.04%
22714.85%
111864.84%


  自來佛學研究是一種細水流長、辛勤耕耘的研究工作,從論文的發表數量,可以反映佛學研究者的論文生產指標。從表4顯示論文發表數量17篇者,有釋惠敏1人;發表數量15篇者,有釋聖嚴1人;11篇者,有曹仕邦、陳英善、楊郁文3人;10篇者,有李志夫1人;9篇者,有釋慧嚴1人;8篇者,有冉雲華、穆克紀2人;6篇者,有林崇安、陳清香、楊惠南、廖明活、劉貴傑5人;5篇者,乃黃啟江、楊曾文2人;4篇者,為江燦騰、吳汝鈞、高明道、陳玉蛟、傅偉勳、無著比丘、黃繹勳、廖本聖、賴賢宗和釋如石10人;3篇者,則有Magee, William、Wawrytko, Sandra A.、于君方、巴宙、方廣錩、王邦維、市村承秉、成中英、胡文和、陳美華、楊富學11人。


表4︰發表3篇以上單篇論文作者統計表
作者篇數排序
釋惠敏171
釋聖嚴152
曹仕邦113
陳英善113
楊郁文113
李志夫104
釋慧嚴95
冉雲華86
穆克紀86
林崇安67
陳清香67
楊惠南67
廖明活67
劉貴傑67
黃啟江58
楊曾文58
江燦騰49
吳汝鈞49
高明道49
陳玉蛟49
傅偉勳49
無著比丘49
黃繹勳49
廖本聖49
賴賢宗49
釋如石49
Magee, William310
Wawrytko, Sandra A.310
于君方310
巴宙310
方廣錩310
王邦維310
市村承秉310
成中英310
胡文和310
陳美華310
楊富學310


  由於漢傳佛教研究有其自身特點,傳統上比較偏向以個人為主體的一種研究學科,對於需要經過訪談或蒐集大量資訊作分層處理的研究,就不如其他學科來得有合作的意念,因此群體式研究比較少見。目前發表的論文中,只有“Some Reflections on the Mark-up and Analysis of Dūnhuáng Manuscripts: Exemplified by the Platform Sūtra”、“Bibliotheca Sacra Birmanica in Taipei─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Manuscript Collection Summary Catalogue”、“The XML-Based DDB: The DDB Document Structure and the P5 Dictionary Module; New Developments of DDB Interoperation and Access”、〈資訊時代的阿含研究──以《阿含辭典》數位化研究為例〉、“Developing a NeumeScribe for Sino-Japanese Buddhist Musical Notations”、〈《現觀莊嚴論》綱要書──《八事七十義》之譯注研究〉、〈藏本調伏天「唯識二十論釋疏」譯注研究〉、“Techniques for Collating Multiple Text Versions in the Digitization of Classical Texts: The CBETA Taishō Buddhist Canon as an Example”、〈漢文電子佛典製作與運用之研究──以《瑜伽師地論》為例〉、“The Platform Sūtra of the Sixth Patriarch” 10篇是採合著方式,合著率約占2.70%。

  但是隨著資訊時代知識管理的概念發展,一些主體性或群體式的研究其實已經慢慢形成。從10篇合著中,佛典、詞(辭)典、聖典目錄、樂譜,已融入跨學科人才的現象看出,佛學知識管理也有必要借助電腦科技來探索新意。另外,為了藏文佛典研究,而有輔助藏文學習和藏文佛典解讀能力養成的需求教材,也直接促成不同語文背景的合作。至若禪宗寶典《六祖壇經》,它是中國佛教著作中,唯一被尊為「經」者,宋明理學家語錄深受其影響,國學大師錢穆並將之與《論語》、《孟子》等書同列為探索中國文化經典之一,西方的Alan Watts也認為《壇經》是「東方精神文學的最大傑作」;學禪如今已蔚為世界潮流,《壇經》的合作著述,可以看出其在國際上的影響脈動。

(四)語文分析

  《學報》編審委員會是由海內外學者組成,原本收錄中、英、日等語文所發表之論文。從1987年發行以來,大概每期平均有1至4篇不等之英文論文,或有中英對照及日文之論文發表;2000年第13期特別分為上、下兩卷,分別收錄中文及英文論文;而為了提升國際傳播力,自2008年第21期起正式改為英文版。本文針對1987年至2012年之作品語文進行統計,結果如下︰


表5︰作品語文統計表
作品語文數量(篇)百分比
中文27874.93%
英文8923.99%
中英對照20.54%
日文20.54%
合計371100%


  表5顯示了1987年至2012年所刊載之371篇論文中,278篇以中文發表,占74.93%,為該刊使用最多之語文;英文論文為89篇,占23.99%,其中2008年改為英文版後,共計有35篇英文作品,為次多之語文;中英對照及日文作品分別有2篇,各占0.54%。該刊目前廣為中、美、日、英、德等國內外重要研究機構及圖書館收藏,改以英文版發行確實有助於提升國際能見度,吸引更多海外學者投稿。

三、引用文獻分析

  引用文獻分析素材取自「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之引文資料,以下將7,749筆引文依引用文獻數量、引文年代、引文資料類型和引文語文類型四方面來統計分析︰

(一)引用文獻數量

  引文數量是一篇論文中所引用參考文獻的數目,引文數量的多寡可衡量論文作者吸收外界資訊的能力。引文數量越多,表示學科之間的關聯越密切。分析1987年至2012《學報》371篇來源文獻,分別統計出每篇來源文獻所包含的引文數量,並計算引文總量、期均引文量及篇均引文量。


表6︰引用文獻數量統計表
出版年期數篇數引文數
1987113183
1988211235
1990315212
1991415278
1992515241
1993616320
1994717355
1995815333
1996914218
19971018336
19981116276
19991230463
200013(上)28409
13(下)18242
20011413311
20021517392
20031615219
20041711215
2005189333
20061916430
20072014359
2008219223
2009227300
2010237358
2011245384
2012257124
合計25(期)3717,749
篇均引文量  20.89
期均引文量  309.96


  表6顯示,《學報》於1987年至2012年間,371篇來源文獻共引用7,749筆引文,篇均引文數量為20.89筆,每期平均引文數量為309.96筆。其中2011年第24期來源文獻僅有5篇,雖為該期刊發行以來篇數最少的一期,但引文數量卻多達384筆,顯示其每篇論文引用量豐富。

(二)引文年代

  利用時間來探討引用文獻年代的分布變化,一方面可以瞭解引用文獻年代的新穎度,另一方面則「反映出被引用文獻的出版、傳播和利用狀況」。(註9)

  引用文獻出版年代分布,以1900年作為分界點,之前以百年為區間,之後以十年為區間來觀察敘述。從表7發現研究者參考文獻的引用文獻年代,其中2,936篇沒有註明出版年代,占了37.89%,主要這些文獻多為原典典籍,年代多不可考,無法詳細述列出版狀況。其下依次排序為1990年至1999年1,280篇,占16.52%;1980年至1989年1,272篇,占16.42%;1970年至1979年626篇,占8.08%;2000年至2012年593篇,占7.65%;1960年至1969年348篇,占4.49%;1950年至1959年186篇,占2.40%;1930年至1939年154篇,占1.99%;1920年至1929年95篇,占1.23%;1940年至1949年79篇,占1.02%;1900年至1911年42篇,占0.54%;1912年至1919年46篇,占0.59%;而200年至1899年合計為92篇,約占1.18%。


表7︰引用文獻出版年代分布統計表
年代區間數量百分比排序
200-29920.03%18
300-39910.01%19
400-49910.01%19
900-99930.04%17
1000-119930.04%17
1200-129940.05%16
1300-139910.01%19
1500-159940.05%16
1600-169960.08%15
1700-1799120.15%14
1800-1899550.71%11
1900-1911420.54%13
1912-1919460.59%12
1920-1929951.23%9
1930-19391541.99%8
1940-1949791.02%10
1950-19591862.40%7
1960-19693484.49%6
1970-19796268.08%4
1980-19891,27216.42%3
1990-19991,28016.52%2
2000-20125937.65%5
未註明年代2,93637.89%1
合計7,749100.00% 


  另從圖6更明顯地看出引用文獻年代的集中性,以及文獻成長現象的高低變化。其中文獻引用年代大都集中於1980年至1999年這二十年間的出版資料,共計2,552筆,占總引用文獻量的32.94%。由此可知,佛學研究其文獻引用年代並不隨著時間的新穎性而有所消長變化,亦即文獻的老化現象並不明顯。




(三)引文資料類型

  引文資料類型是作者涉獵不同文獻獲取最新研究動向的能力表現,分析引文的文獻類型可以幫助瞭解作者在收集文獻時所注重的方向,從引文類型也可看出學科研究的重點。《學報》於1987年至2012年間,371篇來源文獻共計引用7,749筆引文,利用TCI-HSS資料庫查詢,可看出每篇來源文獻的引文分類狀況。

  從表8可知,《學報》主要引用文獻類型可分為:期刊、圖書、會議論文、研究報告、學位論文、單篇論文及其他。其中,圖書的引文數量最多,為6,323筆,占所有引文之81.60%;其次為期刊1,078筆,占13.91%;「其他」引文類型152筆,占1.96%。最主要的引文類型「圖書」,包括原典、古籍、中外文圖書等,顯示佛學研究悠久的歷史淵源及學術背景;而「其他」類型的引文,主要為報紙、網站及電子佛典資料庫等,電子資料庫引文的出現,也顯示原典研究有朝向數位化邁進之趨勢。(見圖7)




(四)引文語文類型

  某一種語文類型的引文越常被引用,就代表該語文對研究學科的影響力及重要性越大。分析引文的語文類型,對於學科規劃外文文獻引進、翻譯文獻選擇及外文教育等,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表8︰引文資料類型統計表
引文類型數量百分比
期刊1,07813.91%
圖書6,32381.60%
會議論文901.16%
研究報告210.27%
學位論文740.95%
單篇論文110.14%
其他1521.96%
合計7,749100%


  分析《學報》7,749筆引文的語文類型(見表9),可得知中文引用文獻仍占最大多數,共有5,118筆,占66.05%,其中包含正體中文及簡體中文之引文;其次為英文引用文獻,排除中英對照之引用文獻後,共有2,060筆,占26.58%。分析結果發現,除了中、英文為主要引用語文外,《學報》也引用了日文、德文、法文等語言之引文,其中以日文為最多,共有430筆,占5.55%;法文及德文分別占0.84%及0.71%,顯示學者也逐漸開始涉獵歐洲國家之佛學研究成果;而佛學研究中也常參考梵文文獻或原典等,故歸類為其他語文,占0.27%。


表9︰引文語文類型統計表
語文類型數量百分比
中文5,11866.05%
英文2,06026.58%
日文4305.55%
法文650.84%
德文550.71%
其他語文210.27%
合計7,749100%


四、結語

  在推廣佛學研究上,學術刊物扮演著重要角色,以183位作者371篇論文發表量,平均1人約有2篇的投稿量來觀察,《學報》在聖嚴法師戮力於漢傳佛教學術發展上,對於佛教研究以及促進中外學術交流合作,都起了重要推動力。

  而為了凸顯人文學和部分社會科學領域中專書的影響力和貢獻,並維護其學術自主性與影響力,「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廓清過去引文資料庫太過強調「引用半衰期」觀念,提出新的指標統計學理,委請了楊志堅教授建立一套「長期引用指數」(註10)來呈現人社領域特色指標,特別將專書和專書論文納入收錄範圍,期望「透過這樣的資料系統訊息交互連結,也可以讓臺灣的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在全球學術社群被引用和閱讀。」(註11)

  透過文獻引用年代分析,我們瞭解到佛學研究其文獻引用年代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新穎性而有所消長變化,亦即文獻的老化現象並不明顯。再由引文類型中的圖書引文數量6,323筆,高占所有引文81.60%,而期刊1,078筆,只占13.91%的比例來看,可知佛學在學術作品引用上,「專書是比期刊要來得重要的『長期引用指數』,它展現了一個學術作品發表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於更永久的學術影響。」(註12)尤其配合主題特性分析,更可看出佛教經典及其釋,往往需要以原典作為研究基礎,顯示了佛學研究悠久的歷史淵源及學術背景,更說明「這些經典作品的被引用模式是一直持續被引用,且維持穩定不變」。(註13)

  「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以「臺灣連結世界.世界認識臺灣」為期許,希望能建立一個真正代表臺灣人社領域的引文索引資料庫。這個理念與聖嚴法師以「立足中華,放眼世界」精神創立中華佛學研究所,並出版《中華佛學學報》,希冀將具有中國佛教特色與價值的漢傳佛教,藉著研修成果來提升對中國佛教各方面的研究與教學,不謀而合。透過該資料庫的資訊交流,相信能達到「善盡學術研究的社會責任、維持學術自主性、彰顯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特色、與建立臺灣人社研究在華人學術領域的影響力等四個重要的目標。」(註14)

   【附註】
註1:有關漢傳佛教的內涵與特色,可參考釋聖嚴〈漢傳佛教文化及其古文物〉(《中華佛學研究》,7期,2003年3月)與釋惠敏〈與青年僧談二十一世紀的漢傳佛教〉(http://ge.tnua.edu.tw/~huimin/research/re13.htm)、〈21世紀社會變遷與漢傳佛教教育之發展〉(http://ge.tnua.edu.tw/~huimin/research/re20.htm)等文。
註2:「立足中華,放眼世界」,是聖嚴法師對中華佛學研究所的期許。而〈漢傳佛教:我的使命與責任〉(http://www.shengyen.org/content/about/about_04_03.aspx)一文,更體現法師對漢傳佛教與世界現代佛教接軌的努力。
註3︰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印,《中國圖書分類法》(試用本),(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9)。
註4︰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測試版)簡介,http://tci.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cysfSJ/aboutdb
註5︰2014年3月3日國家科學委員會改制為科技部,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更名為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註6︰同註4。
註7︰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http://readopac.ncl.edu.tw/nclJournal/
註8︰釋惠敏,〈緣起〉,《中華佛學學報》,13期(2000年5月),頁i-ii。
註9︰邱均平編著,《文獻計量學》,(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頁326。
註10︰「長期引用指數」可參考楊志堅〈長期穩定引文分析方法與臺灣引文資料庫之實徵應用〉(《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5卷1期,2013年12月,頁16-23)一文。
註11︰陳東升,〈「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的重要性與建置始末〉,《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5卷1期(2013年12月),頁7。
註12︰同上註,頁7。
註13︰同註11,頁7。
註14︰同註11,頁5。



[gaya首頁]   [圖書館服務]   [佛教圖書館館刊]   [館刊57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