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五十六期 102年6月
時空推移下的翦影──《香光莊嚴》雜誌現況釋見鐻 香光莊嚴雜誌社執行編輯【摘要】香光莊嚴雜誌社是依香光尼僧團推廣佛陀教育宗旨而成立,傳遞正信正見的佛教知見,並作為大眾接觸佛法的橋樑之一。專輯企劃以佛教儀軌、佛法教義、教史及生活性應用為主,也同時含括個人實際修行記錄。是一本得以展現這個時代的佛教僧眾、在家居士參與世間現況的雜誌。 關鍵詞:香光莊嚴;女性;佛教;雜誌;數位 壹、創刊緣起 《香光莊嚴》雜誌的出版與發行,不能離香光尼僧團而有;香光尼僧團的創建與出現,亦不能離臺灣社會及臺灣佛教而存在。國民政府遷臺後,大陸不少僧侶隨之來臺,對臺灣佛教進行重建,尤其透過思想、文化及戒律推動,削弱在臺灣的日本化影響,重整臺灣佛教,使之回歸中國佛教的系統(註1)。其中,由中國佛教會確立並推動的傳戒制度,以及佛學院興立,就香光尼僧團二位長老尼──釋心志、釋悟因──而言,是最為重要的歷史鋪陳。 1957年,釋白聖成立中國佛教三藏學院,並擔任院長。同年,釋悟因就讀中國佛教三藏學院,並結識於釋天乙座下出家的釋心志。佛學院畢業之後,二人也在釋天乙所主持的興隆寺領執,親近釋天乙數年。深受釋白聖以及釋天乙的影響,重視僧教育、戒律,以及比丘尼管理比丘尼等教團管理原則。在釋心志晉山嘉義香光寺的五年後,1980年,釋悟因晉山香光寺,同時於香光寺創設香光尼眾佛學院。是年,釋明迦也剛落髮受戒,來香光寺(註2)。 1961年至1983年間,臺灣整體經濟結構改變,工業化與都市化程度加深,臺灣佛教發展隨之勃興;更由於國民教育制度的實施,全國知識水平的提升,在臺灣大專佛學社團活躍帶動之下,許多知識女性進入佛門,不僅提升女眾僧伽的素養,連帶也影響比丘尼參與僧團組織的角色與能力。香光尼僧團正是比丘尼以實際行動,組織管理純女眾道場──1977年起,陸續增加的大專女青年至香光寺出家;1980年,正式以「香光尼僧團」的名稱,於臺灣佛教,翻開女眾出家、修行、傳法、弘化的嶄新一頁。 1985年,繼在家佛學研讀班的開辦(1984)之後,尼僧團不斷累積拓展修學、弘法實務經驗,釋悟因以「人人都在寫歷史」為核心價值(註3),肯定踏印歲月的每個足跡,並增加正見正信佛教的傳播管道,創刊《香光莊嚴》雜誌(以下簡稱香刊),對尼僧團所走過的歷史作深刻反省,並為臺灣人民在變動不安的潮流裡,指明安心之道。 貳、理念 《香光莊嚴》雜誌取名自〈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如所取典,生活雖不圓滿,但若常能親近佛法,薰染佛陀法身香,猶能激發自身的智慧光明,並相互扶持彼此、共同增上,這即是《香光莊嚴》雜誌秉持的信念(註4)。如何具體體現香光莊嚴,三點表達雜誌性質: 一、關懷佛教教育,共創人間淨土 「關懷佛教教育,共創人間淨土」是香光尼僧團住世宗旨。尼僧團的組織志業,皆以推廣佛陀教育為核心發展。路線有三:
二、信仰、知識與生活三者並重 誠如臺大社會學系林端教授評論《香光莊嚴》雜誌:「這份結合『信仰、知識與生活』的雜誌」。(註5)《香光莊嚴》雜誌不是學術期刊,也不純粹是新聞性、生活性的雜誌。季刊出版的形式,堅持以深度的報導、理性的風格、前瞻的視野,梳理佛教中所謂的知識面,作為信仰本身與生活實踐的一種自我參照──這是《香光莊嚴》雜誌與讀者所共勉的──名相概念不是文字遊戲、也不是漫無止境的想像,而是能終止人類失控的詮釋習慣,在世間中,找到真理的對應。 總言之,《香光莊嚴》雜誌是兼具教育、文化與生活性的宗教刊物。 三、普羅大眾的佛教刊物 1987年,香光尼僧團高雄分院紫竹林精舍動土,以《妙法蓮華經》為建築設計概念(註6),宣示佛陀最為關懷的「人人皆可成佛」。人成而佛成,沒有人會被放棄,也沒有人會被拒於佛教門外。亦如《香光莊嚴》雜誌二十周年專刊裡,香刊的老讀者盧淦金從自身記者經驗,期許香刊:「從一個學新聞、做新聞的眼光來看,《香光莊嚴》這樣一份刊物,應該是一份大家都喜歡看、看得懂,可以不斷從中吸取許多佛陀的智慧、佛教的故事、知識,從一些大眾日常生活中的討論,顯現一個學佛者的角度的。」那麼,方向可以怎麼走呢?「如果『廟堂』和『市井』之間可以劃一條線,《香光莊嚴》應該站在『廟堂』那一邊,而面向『市井』處,在最貼近『市井』的地方。在『廟堂』那一邊,表示比『市井』深一點,但又不太深,比『市井』典雅一點,但又不用太典雅,冠冕略有堂皇、比較起來有一點高度,而又不致於高不可攀,氣勢凌人,這樣才能把『市井』那邊的人拉近過來、『提升』起來、結合在一起!」(註7) 因此,專輯企劃與撰寫筆意所向,猶如科普讀物,香刊不僅透過翻譯、專題,提供教界專門性的知識;亦致力於將佛教專業、艱深、有閱讀門檻的部分,以改寫、整理、報導、讀者心得等型態出版,精緻兼具可讀性。若定義香刊為宗教普及刊物,打開普羅大眾進入佛教或佛法的大門,亦無不可。 參、發展概況 一、觀點與關懷 (一)不限宗派,以佛陀正法為本懷的教育手冊(關懷教育) 香光尼僧團方丈釋悟因,師承釋白聖,依止釋天乙,確立宗風為漢傳佛教支脈。尼僧團戒法相傳、儀軌行持,以漢傳佛教為準則依止,但在思想與信仰的辯證上,香刊以作為佛陀正法交流的論壇自許,介紹佛教各主要傳承;或引進從歷史、社會、自然等角度所檢視的佛教樣貌,提供讀者關於佛法層次性、歷史性、人文性的各式窗景。至於,什麼是適合自己的信仰?香刊的責任是:把關者,不做決定者。(香刊主要傳承文章刊載比例,請見圖1) 圖1:《香光莊嚴》雜誌歷期(1-109期)各主要傳承文章比例 香光尼僧團有純粹的佛法傳教課程,例如佛學研讀班的開辦;也有結合社會教育的課程,如小學心智教學、外籍新娘識字班;也致力研究成人教育與信仰的結合,協助社會大眾在生命每個階段得到安頓。香刊將這些活動報導匯聚於一身,呈現尼僧團推廣佛陀教育的努力,企盼與有志者共同關懷社會教育問題。(香刊教育專題整理,請見附表一) (二)尼僧視角,表述與被表述的留存(關懷身心成長) 「過去是一個待閱讀和賦予意義的文本」(註8),香刊也是一份閱讀與賦予意義雙向往來的刊物。由於香刊的主體是香光尼僧團,除了尼僧團僧眾弘化與修學事蹟的記錄與觀察之外,尼僧團推廣僧伽教育與信眾教育的成果、歷程,也為香刊稿源之一。 香刊就像一間寺院,塔座前將見尼僧面對世間、修學時的挑戰、衝突、矛盾、突破;一方拜墊上猶存信眾學佛時質疑、猶豫、困頓、支持、化解的淚漬,表述與被表述,同時都在香刊的視角中,被保留。無論是尼僧或信眾,皆以尼僧團所關注的為關注。因此,就是男眾居士學佛歷程,仍能展現女性宗教師所引導的細膩觸覺,強調個人內觀與超越;相對比較,社會現象與趨勢的探討,比例不多。 除此之外,香刊仍是一個佛教團體的發聲筒。若有重大社會事件,除了報導尼僧團相應的參與與活動之外,同時也盡一分大眾的警鐘與慰問的社會責任。(《香光莊嚴》雜誌歷期相應社會議題報導,請見附表二) (三)相信閱讀,分享與深化的知識耕耘(關懷人文) 香刊鼓勵閱讀、知識分享、終身學習。佛教教義,使人明白道理;修行法門,讓人心靈提升、情緒穩定;而透過佛教人文藝術,提升生活品味、涵養,也是香刊致力的方向。經由閱讀、思惟、踐行,養成獨立性格,又能具有社會責任的知識分子,是香刊與讀者共勉的目標。(《香光莊嚴》雜誌歷期人文專輯類目,請見附表三) 二、團隊組織與讀者 (一)團隊組織 香光尼僧團編列專執法師負責雜誌社的編輯出版,除了內容具備佛法專業知識之外,排版、美編、印刷等,也是雜誌精緻化不可或缺的專業。近年,還必須結合網頁、影音製作。雜誌出刊目前採取專案方式,因應專輯,結合外部專業人才,共成季刊出版發行。(《香光莊嚴》雜誌社組織,請見表1) 表1:《香光莊嚴》雜誌團隊組織表
(二)讀者來源 香刊讀者來源,主要是香光尼僧團全省佛學研讀班的學員,他們可以從香刊得知其他分院活動訊息,認識香光尼僧團;也可以從這裡得到佛法新知。居士個人的學佛歷程,同樣能夠在此與大眾一起分享。香刊是僧團與信眾溝通交流的橋樑、共同修行成長的園地。(讀者來源比例,請見圖2) 圖2:《香光莊嚴》雜誌讀者來源比例 三、挑戰 信仰逐漸私人化,集體行為的模式也漸有轉變,佛教刊物的傳播管道及型態,亦要持續不斷觀察與調整。閱讀習慣改變是近年出版的大趨勢,不僅閱讀人口年年減少,閱讀載體也從實體書轉往更多元、更絢爛的五感出版。因此,相應數位閱讀的興起,香刊也致力趕上。2010年,香刊首度因應念佛法門特輯,錄製出版香光尼僧團梵唄唱誦,讓讀者閱讀文字,亦能透過念佛音聲的梵唱,完整領會專題(註9)。之後,也相應佛像藝術概介,輔以佛像塑造的紀錄片,鮮明地呈顯佛像之美(註10)。2010年底,移動裝置的出現,迅速帶動全球資訊流通方式的改變。2012年,香刊首本for iPad的電子雜誌(註11),研發並上架成功。(《香光莊嚴》雜誌數位專輯出版,請見附表四) 這就是香刊的努力──平面閱讀持續深化,搭配主題,有影片、聲音、網路互動、電子書──多元、五感的樣式,更立體、親切呈現佛法,致力於超越時空、區域、語言的限制。期許未來,佛法將是隨處、隨時因應個人性的信仰需求,成為社會安定、個人身心安穩不可或缺的選項之一。 這樣的嘗試並不是沒有困難,由於各式出版型態的推出,對季刊典藏造成挑戰。規格不一的開本、型態多樣的媒材,雖然充分塑造主題的完整,卻未納入後續典藏的考量,這是未來在專輯企劃上必須加強的部分。 肆、香光莊嚴 三十而立 《香光莊嚴》季刊即將邁入三十周年,一個嬰孩成長,摸索、嘗試與跌撞,逐漸釐清立定最合適與最有可能的發展;而這樣的時機,應該就在三十歲。三十年之前的種種,與三十年之後的去向,該怎麼探問一個雜誌社的脈象呢? 一、鋪建佛教文化推廣的路基 香刊總編輯釋悟因在發行朝聖者的旅程專輯(註12)前,曾感慨問了一句:「當年,盛極一時的那爛陀大學被異教徒燒毀,僧人狼狽奔逃時,佛教崩坍得如此迅速、淒涼,社會群眾為什麼沒有站出來說句話?」默然,正是作為一個僧人不能不思索的:當一個宗教與人類需求、希望完全脫離時,存在與否,誰會關心? 佛陀證悟後,受天人勸請,決定起身走向人群的那一步,就是香刊行路、發現、思索、校正的每一步。這份雜誌永遠站在社會大眾這一邊,作為佛法與人群的連結;不僅只是連結,而是打穩佛教在人類的基座;亦即,在人類的各種領域,諸如教育學習、工作職場、健康生活、人際關係、身心靈成長,香刊能提供佛法的觀點、視角與建議,發揮宗教安頓提升人心的影響力。 這部分將往雜誌專業與分眾化的路線開發,針對不同群眾設立不同性質的雜誌專刊,透過更健全的工作團隊,企盼《香光莊嚴》雜誌能如觀音菩薩多變的應化身,給予讀者應機、適時的關懷。 二、電子雜誌開發並獨立發行 電子雜誌能帶動更立體的閱讀,更即時的讀者互動,這將是未來《香光莊嚴》雜誌的發展重點。目前所發行的電子雜誌尚只是實體雜誌內容的延伸,未來將朝個別專題企劃,結合網路社群的力量,做跨語言、區域的集體創作平臺而努力。 即將邁入三十,也將從三十邁開,架上《香光莊嚴》歷期雜誌化成一道高高的翦影,那是一種精神流向、一種提醒和思索的力量。不猶豫、不徘徊,這一份荷擔如來家業的雜誌,象徵香光尼僧團的使命願力,《香光莊嚴》雜誌將持續以文化出版記錄、流傳佛教教育,共創人間淨土。 毫無疑問,雜誌還會繼續辦下去,沒有年代。 附表一:《香光莊嚴》雜誌歷期(1-109期)教育專題
附表二:《香光莊嚴》雜誌歷期(1-109期)回應相關社會議題
附表三:《香光莊嚴》雜誌歷期(1-109期)人文專輯類目
附表四:《香光莊嚴》雜誌歷期(1-109期)數位專輯
【附註】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