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圖書館館刊 第五十六期 102年6月
從危機管理觀點談圖書館電子資源之維護林串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期刊組組長【摘要】學術性電子資源的爆炸成長,意味著圖書館必須管理更多數量與不同類型的電子資源,並且提供完善的檢索與取用機制,才能讓這些分散在不同來源的電子資源成為對讀者真正有價值的資訊。讀者透過新科技的使用,可以獲得更快速與便利的服務,因此需要圖書館提供穩定可靠的電子資源,並確保這些電子資源的維護沒有問題。雖然電子資源維護本身就面臨著許多挑戰,但讀者關心的重點乃是在於如何能夠快速取得全文內容。倘若圖書館的電子資源無法順利連線或是在取用電子全文的過程中出現障礙,可能就會引發讀者的抱怨。圖書館如果無法妥善處置並預先防範,可能會成為潛藏的危機。本文擬由危機管理之觀點來探討圖書館電子資源維護相關問題,並試著提出解決方案。 關鍵詞:危機管理;電子資源;電子資源維護 壹、前言 近年來數位資訊呈現爆炸性成長,「數位陰影」已成為全球現象。(註1)根據IDC的預測,「數位世界」資料量在過去兩年間已倍增至2.8ZB的龐大數字,預估這個成長幅度在2020年時將會達到40ZB,遠高於先前預測的14%。(註2)一般性的數位資源出現史無前例的巨幅成長,學術性的電子資源亦復如是,這也意味著圖書館必須要管理更多數量與不同類型的電子資源,並且提供完善的檢索與取用機制,才能讓這些分散在不同來源的電子資源成為對讀者真正有價值的資訊。 近幾年來,許多圖書館的實際進館人數以及借閱數量確實呈現下滑的情形,但電子資源的檢索與下載數量則是明顯增加;與此同時,透過行動載具來下載全文,也對電子資源的使用有推波助瀾之效。這些現象,都可以解讀為讀者使用電子資源的習性已經確立。這也表示,讀者並非不需要圖書館,而是他們透過新科技的使用,可以直接或間接獲得圖書館更加快速與便利的服務,因此需要圖書館提供穩定可靠的電子資源,並確保這些電子資源的維護沒有問題。 但是,電子資源維護本身就面臨著許多的挑戰。首先,在學術傳播體系的源頭,就存在著商業出版社的企業併購,會直接影響到學術電子期刊的穩定性,也涉及平臺轉換的問題。再者,紙本期刊綁電子資料庫的現象仍然存在,圖書館訂購紙本期刊附贈電子期刊的清單,每年都會有些調整。此外,電子期刊本身也會有所異動,例如刊名或是URL的更換。不只如此,免費電子資源以及新型態的採購模式,雖然為電子資源館藏發展帶來了新契機,但對於電子資源維護也帶來了許多衝擊。最後,隨著科技進展,電子資源維護的實質內涵也必須隨之調整。在系統維護方面,已由單一電子資源平臺轉為整合檢索系統,以及近來廣受討論的資源探索系統(Discovery Service);讀者所使用的資訊設備,也從傳統的個人電腦及Notebook,擴增至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但在發展初期,有些電子資源未必能夠提供相容的閱讀模式,這些發展的影響力正在逐漸發酵中,也都是電子資源維護必須考量與配合的因素。 雖然圖書館的電子資源服務有上述問題,但就讀者的立場來說,如何能夠快速取得全文內容,才是他們關心的重點。如果圖書館的電子資源無法順利連線或是在取用電子全文的過程中出現障礙,讀者可能會因為對於電子全文需求的迫切性而產生威脅感,進而形成抱怨。對於圖書館而言,如果無法妥善處置並預先防範,時日一久就會加劇成為潛藏的危機。為避免上述情形,本文擬由危機管理之觀點來探討圖書館電子資源維護相關問題,並試著提出解決方案。 貳、危機處理與危機管理 危機隱含著「危險」與「機會」雙重意涵,通常也代表一個轉捩點。危機具有其階段性,有效的危機管理即是針對危機的各個階段,採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及因應作為。(註3)危機管理是組織為了避免或減輕危機所引起的損失傷害,而針對危機情境所從事長期性的因應策略規劃與管理措施,包括預防、準備、實施、學習等四個基本要素。(註4) 在二十一世紀的數位時代,「營運管理」與「危機管理」已成為企業經營的兩大重點,猶如鳥之雙翼、車之雙軌,缺一不可。(註5)惟應注意,「危機管理」的內涵可以是一組概念,也可以解釋為系統性的作業流程與方法,更是一種組織結構與模式的建築(註6),但並不等同於「危機處理」。危機處理是危機管理的核心內容(註7);危機管理則是為了對應突發的危機事件,儘量使損害降至最低點而事先建立的防範、處理體系和對應的措施。(註8) 為有效進行危機管理,羅伯特.希斯(Robert Heath)曾提出危機管理4R模式,這個理論涵蓋減災力(Reduction)、整備力(Readiness)、應變力(Response)及復原力(Recovery)四個面向。茲將其重點內容整理如下表:(註9) 表一:危機管理4R模式之面向、策略及工作重點
透過以上說明,可以了解危機處理著重的部分僅在於「應變力」層面,而危機管理除了應變力層面之外,同時也注重減災、整備、復原等層面,也就是透過「危機預防」+「危機處理」+「危機復原」,從危機處理的過程中累積經驗,從而建立有效預防機制,降低同樣事件再發的機率。即使再次發生類似事件,也能運用危機管理能力排除威脅,妥善處置,從中獲得學習與回饋,將危機轉化成為協助組織進行體質調整的契機。 參、圖書館電子資源維護問題探討 電子資源急遽增加,不僅數量呈現海量,廠商的商業營運模式也更加多元化,這些改變對於圖書館勢必造成衝擊,張慧銖曾經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改變館員的工作內容、模糊原有的工作界線,更新增了許多工作項目並改變作業流程;二、為使分工明確,館務運作順利,不得不進行組織重整;三、館員職稱改變,紛紛設置電子資源館藏發展人員,以方便人員協調與資源選擇;四、各項服務以讀者為重心,更加重視讀者與館員的教育訓練工作。(註10) 在電子資源維護方面,相關問題也隨之應運而生。以下依據筆者觀察,分別就採購模式、授權範圍、系統功能、人為因素四大面向,以特性要因分析圖示如圖一。 圖一:電子資源維護相關問題 一、採購模式
二、授權範圍
三、系統功能
四、人為因素
肆、圖書館可考慮之解決方案 上述問題,都是圖書館在進行電子資源維護時經常出現的狀況。但讀者的使用習慣已經養成,在某種程度上相當依賴電子資源,也是不爭的事實。為提供讀者優質的電子資源取用管道,筆者從危機管理4R模式提出建議方案,並以特性要因分析圖示如圖二。 圖二:電子資源維護解決方案 一、減災力層面
二、整備力層面
三、應變力層面
四、復原力層面 (一)落實電子資源檢測機制 1. 檢測管道
2. 檢測步驟
I. 主機在館內:轉請系統資訊單位處理。 II. 主機在館外:立即通知廠商處理。
伍、結語 在數位時代,電子資源已然成為圖書館館藏發展的核心要素,學術社群傾向於優先使用數位資源的趨勢也已日益明顯,電子資源對於學術傳播的影響力自不待言。以現今的學術傳播生態而言,讀者已經習慣直接在線上取得電子全文,反映在圖書館服務中,就是電子資源的採購蓬勃發展,電子資源維護業務也因此而明顯成長,並且呈現多元化與複雜化。另一方面,讀者對於電子資源服務的期待與要求,也愈來愈高。既然是「服務」,就會伴隨著讀者的主觀感受,也永遠都存在著改善的空間。所以,圖書館的電子資源維護也必須注入創新的內涵,始能滿足讀者更多的需求。 通常電子資源維護與電子資源採購,是密切契合的;而電子資源採購與新科技的進展,可謂亦步亦趨。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追隨科技的腳步固然無可厚非,但有時廠商推出的電子資源產品未臻成熟,甚至淪為「為創新而創新」的噱頭。此時,圖書館就必須回歸到讀者的觀點,以同理心來體會讀者的想法與期待,用這樣的思考模式來形成決策,而不是一味跟隨著廠商的產品來譁眾取寵。從這個立場而言,圖書館就有必要界定清楚電子資源維護作業的利害關係人,了解他們分別有何訴求,並且透過跨域協調的策略來整合館內外相關資源。 圖書館的電子資源維護究竟做得好不好,也應該要有客觀的標準可以衡量。為了能夠反映電子資源維護的服務價值,可以鼓勵館員進行概念發想及腦力激盪,並且從效率、效能、讀者滿意度這三大面向來尋找電子資源維護作業的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 由於電子資源的爆炸成長,讀者搜尋相關資訊猶如大海撈針,圖書館勢必需要依靠一套完善的系統,才能協助讀者從中檢索到有用的資訊,並加快取得全文的速度。為達到這個目的,之前有電子資源整合查詢系統,近來則有所謂的資源探索服務。目前各圖書館都對於資源探索服務抱以相當高的期望,但資源探索服務真的能夠徹底解決圖書館在電子資源服務的所有問題嗎?這個問題目前尚無明確的解答,只能說,為了追求卓越,圖書館一直跟隨著科技的進展與讀者的需求,努力嘗試提供更適切的服務模式。 隨著科技的一日千里,電子資源維護除了異常連線的排除之外,也逐步延伸到Proxy代理伺服器、整合查詢系統、探索服務、行動載具、Link Resolver運作等相關範疇。為能客觀評估其影響,圖書館可以透過問卷、訪談或是座談等方式來蒐集館員與讀者的意見,了解他們對於這些改變的感受,從中即可得知這樣的努力是否有其價值,或是帶來哪些困擾。針對相關缺失進行檢討並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就是落實內部顧客與外部顧客的經驗回饋,對於圖書館電子資源維護作業的強化,也會具有正面助益。 為了型塑圖書館成為有能力因應市場環境與讀者需求而彈性調整服務策略的學習型組織,圖書館經營者必須深切體認,圖書館最珍貴的資產就是人力資源,因此必須在制度的設計上,鼓勵館員充分發揮自我價值。除了努力延攬優秀人才之外,也要幫助館員在專業領域有所成長。更進一步,還要鼓勵館員了解內部顧客與外部顧客的核心需求,嘗試運用新科技或是改變既有流程與管理模式,藉此達到創意革新之目的。 綜而言之,「電子資源維護」並不只是在做電子資源的連線檢測而已,這項業務與電子資源的採購、推廣、系統、網路、科技應用,甚至於讀者服務政策皆有相關。因此,圖書館不能只是從危機處理的觀點來進行電子資源的「維護」,而必須從更宏觀的危機管理觀點,進行全面性的考量,研判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預先建立制度,防患於未然,並且保持機動調整的彈性。這涉及到不同部門之間的分工與合作,如何有效進行協調也是不可忽視的工作。 【附註】
|